1983年高考试题数学卷-1983年高考数学试题
1.还记得这位“高考钉子户”吗?曾说不上川大就一直考,如今怎样?
2.高考数学快速解题法的作者简介
3.一次失败就爬不起来,因为你没有这一点
4.标准化考试对高中和大学的好处
还记得这位“高考钉子户”吗?曾说不上川大就一直考,如今怎样?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籍是传递思想最好的物质载体,古往今来学习一直都为人们所重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拓宽自己的思想和见识,甚至可以在书中学到一些生活和工作上的技能。古时的科举制度,是通过考察阅读能力和写作来替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途径,而历史上,的确也从科举制度中选拔出来了许多贤臣宰相、国之栋梁。
01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科举制度逐渐在历史上落幕。但人才的选拔方法却从未停止发展,今天的高考就是一种培养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它虽然是应试教育,但其所涉及的学科知识内容也十分广泛。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高考作为无数学子的最重要的一场考试,深深为家长和大众所关注。
在四川省眉山市曾有这样一位名叫梁实的考生,他参加了23次高考。梁实出生在四川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家里兄弟姐妹众多。梁实在高中时期的成绩其实并不太理想,但他一直都期望着能上一个好的大学。1983年梁实报名参加了他的第一次高考,但由于他平时学习并不太突出最后也遗憾落榜,他在后来的两年中又相继报名了高考,却仍然没有取得理想中的成绩。在父母的游说和各方的压力下,他最终选择到乐山的一所技校上学。但学校里的学习氛围却令梁实十分的不满意,他始终都不甘心于只是在一所籍籍无名的学校学一门技术以谋生。
02
没能通过高考考上一所好大学的一直是他心底的遗憾,这种遗憾在他的内心日益发酵。最终一年过后,梁实不顾父母的反对,离开了正在就读的技校,他开始一边谋生,一边继续复习,准备再次参加高考。
梁实的这份执着,让当地的招生办对他也是印象深刻。即便梁实在此时已经有了自己稳定的工作和家庭,而且他也过了正常的报考年龄,但他仍然不甘心放弃这个梦想。直到1992年,梁实再一次报名参加了成人高考,最终被南京林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所录取。但他却认为这并不是他心仪的大学,于是选择了放弃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在梁实对自己的高考梦心灰意冷之时,教育部在2001年的时候发布了高考报名取消限制年龄的消息。此时的梁实已经是力不从心,年龄的增长使得他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也大不如前。他的目标也由最初的非川大不上渐渐地放宽。在这些年不停地尝试中,他也曾经上过二本线,但始终并不满足于当下的自己。在面对记者的提问时,梁实斩钉截铁地表达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并且表示自己还是会继续参加高考。
梁实也许直到最后也并没有能够完成自己最初的目标,川大或者一直是他心中的一个梦。但我想他一定不后悔,他为自己心中的梦想进行了无数次的努力甚至从未放弃。这份精神其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尊重的。梁实的这一份执着,说到底只是忠于了自己的内心。他并没有影响到别人的权利,也没有因为自己一次一次的尝试而影响家人,影响生活。他懂得谋生,懂得工作,在可以保证自己生活的前提下勇敢地追逐梦想。哪怕他今年已经50多岁了仍然在坚持着自己的高考之梦,无论他是否成功,他都已经成功了。
结语
高考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取得一个好分数,更重要的是万千学子们在这十几年的学习中的经历和领会。高考之所以如此为人们之重视,是因为在很多人的学习生涯中都有着无数共同深刻的记忆。无数本厚厚的题集,塞不进脑海的知识,那些深夜为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应有成果的哭泣,那些曾经的努力和崩溃,都只是单纯的为了一个目标。无论到最后你是否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完成自己的梦想,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努力变得更好的是你自己。只要尝试过,便不会后悔。梦想无论大小,无关年龄,只要有梦,就应该勇敢去追。
高考数学快速解题法的作者简介
窦志民,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数学奥林匹克一级教练员,从1983年起执教高三毕业班,熟知近20年来的高考数学变化趋势及相应解题对策,对高考数学题目及解题法有独到而富于创新意义的见解。
其快速解题法使数百考生成功迈入北大、清华等高等学府,很多学生因此而终身受益。
一次失败就爬不起来,因为你没有这一点
“为什么我不可以,我不甘心!”跪倒在马拉松赛跑线的王宏朝天呐喊着。扭曲的面孔像一只狰狞的巨兽。
是的,失败了,又一次半途而废。从小就梦想着自己有一天能跑完马拉松,然后在亲朋好友面前拿着奖牌告诉他们,我可以的。可惜从小肺部不好的他,一直被医生告诫不能剧烈运动。
一次次挣扎在梦想与现实之间,无数次忍受着别人的嘲笑与讽刺,有时候心想,要不就放弃吧。已经努力过了。可是,每到这个时候,脑海里就有一个声音在呐喊,“不,我一定可以,绝不能放弃,不能!”
第二天一大早,刚刚散去晨雾的公园里又一次出现了那个风雨无阻的身影。这些年的坚持虽然没能达成梦想,可却让身体比小时候健康了太多太多。
坚持,坚持,再坚持,无数个挥汗如雨的晨练,终于,几年以后,当那个瘦小的身影站在了马拉松终点的时候,泪如雨下。
事后有朋友问起,是什么让他坚持了这么久,让谁都觉得不可能最终化成可能时,他笑了笑,“三个字,不甘心!”
是的,不甘心,人生会遇到很多失败,但大多数人都跟失败妥协了,但有些人却咬着牙说“不”,正因为有那么一股不甘心的勇气,所以他们最终得以站在成功的舞台上,弯道超车,逆水翻盘。
如今站在神坛的马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和张朝阳?李彦宏?史玉柱?丁磊?马化腾这些打小学习成绩就非常优异的当今互联网领袖级人物们相比,马云真的不是一个好学生。他的成绩很差,尤其是数学。
1982年,18岁的马云第一次参加高考。他填报的是北京大学。但是他的数学,只考了1分。
第一次高考落榜后,说实话,马云是很灰心丧气的,他认为自己根本不是考大学那块料,于是他开始四处打零工谋生计。他每天踩着一辆装满货物的笨重的三轮车,在崎岖不平的路上吃力地行驶。18岁的马云常常望着前方,茫然不知所措,难道自己这一辈子就只能当这样一个踩三轮的“骆驼祥子”?他不甘心,他当然不甘心!
有一次,马云踩着三轮去给一家文化单位运书,在金华火车站的候车室里,他捡到了一本书——作家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人生》里高加林的故事深深感染了他。他从此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之路,不仅是漫长的,更是充满坎坷曲折的,若要有所成就,必将经历一番磨炼。
在经过一番深入思考之后,他决定再战高考。他开始了勤奋地学习。1983年,19岁的马云第二次参加了高考。这一次,他满怀信心。但是老天偏偏喜欢跟他开玩笑,他再次惨败,数学只考了19分。
成绩出来之后,父母都对他不再抱什么希望,认为这孩子注定不是考大学的料,劝他安安心心学点手艺,当个临时工,混口饭吃。
但是马云却仍不甘心,他不甘心一辈子只当个临时工,他要考大学,他明白只有考大学才能改变他的命运。由于父母不再支持他考大学,所以他只有边打工边复习。他那时常常跑到浙江大学图书馆去学习。在浙江大学,他认识了5个落榜生,他们经常聚在一起谈着他们的抱负和理想。他们对着天空肆无忌惮地振臂高呼:我们一定会考上大学,我们一定会出人头地!我们一定会考上大学,我们一定会出人头地!我们一定会考上大学,我们一定会出人头地!
我相信,他们每个人狂喊着这些誓言的时候,眼里一定含着泪水。
1984年,20岁的马云第三次参加高考。马云记得,高考前,一位姓余的数学老师对他说,马云,你的数学真是一塌糊涂,如果你能考及格,我的“余”字倒着写。
马云的表现让余老师大跌眼镜。考数学的时候,靠10个记硬背的公式,他一个题一个题地去套,结果这一套,居然套出了79分(当时数学满分是120分,72分及格),这个分数在马云的数学考试史上,绝对是破天荒的伟大成就。
马云非常幸运地考上了杭州师范学院,成为外语系的一名本科生。
马云之所以让当今的无数草根创业者崇拜,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马云也曾跟我们一样,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没有高大帅气的形象,没有优秀的学习成绩,没有聪明睿智的头脑。
他靠的是不屈服于困境的精神,对一定要改变生存现实的决心,对一定要成功的坚定执著的信念。对失败的永不甘心。
所以他高考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我经常这样想:如果马云在第二次高考失败后,听从了父母的劝告,没有参加第三次高考,而去学门手艺,安安稳稳地过打临时工的生活,那么,还会有今天的马云,还会有今天的阿里巴巴吗?我想,绝对不可能!
多年以后,功成名就的马云来到他当年一手创立的海博翻译社,题下了四个大字:永不放弃。这四个字,如今在海博翻译社的网站首页上赫然在立。它传达着这样一种精神:做任何事情,你可能会碰到很多很多的挫折与失败,但是只要你不甘心失败,坚持下去,永不放弃,那么你就一定可以成功!
同样的经历,林肯是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但他更是一个从种种不幸、失败中走出来的坚强的人.如果不是因为具有那种面对苦难,永不甘心,坚强以对的精神,他就不会在经历了如此多的打击之后,还能进驻白宫.
1816年,家人被赶出了居住的地方,他必须出去工作,以抚养他们.那一年他还不到10岁.
1818年,母亲去世.1831年,经商失败.
1832年,竞选州议员,但落选了.那一年,他的工作也丢了,想就读法学院,但又进不去.
1833年,他向朋友借了一些钱,再次经商,但年底就破产了.接下来他花了16年的时间,才把欠债还清.
1834年,再次竞选州议员,这次命运垂青了他,他赢了!
1835年,订婚后即将结婚时,未婚妻却了,因此他的心也碎了.
1836年,精神完全崩溃的他,卧病在床6个月.
1838年,争取成为州议员的发言人,但没有成功.
1840年,争取成为选举人,但失败了.
1843年,参加国会大选,但落选了.
1846年,再次参加国会大选,命运第二次垂青了他,他当选了!而且前往华盛顿特区,表现也可圈可点.
1848年,寻求国会议员连任,但失败了.
1849年,他想在自己的州内担任土地局长的工作,但被拒绝了.
1854年,竞选美国参议员,但落选了.
1856年,在共和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争取副总统的提名,但得票不到100张.
1858年,再度竞选美国参议员,再度落败.
1860年,当选.
有人曾为林肯做过统计,说他一生只成功过3次,但失败过35次,不过第3次成功使他当上了.事实也的确如此.而最终使他得到命运的第三次垂青,或者说争取到第三次成功的,完全是他的坚强.他的不放弃,他的不甘心。在他竞选参议员落选的时候,他就说过:“此路艰辛而泥泞,我一只脚滑了一下,另一只脚因而站不稳.但我缓口气,告诉自己,这不过是滑一跤,并不是去而爬不起来.”
我相信,只有面对任何困难都永远坚强的林肯才能说出这样的豪言,第二个人是万万不能的.而只有面对任何困难都坚强如林肯的人,才能像林肯那样,在跌倒无数次后,登上金字塔的塔尖.
失败是什么?它是软弱者的千沟万壑、崇山峻岭,但对于坚强的人来说,它不过是大路上的一个土坑儿,青山中的一条小溪,跨过去就是大道通天,山明水秀黑是吗?人性就是如此。你不甘心了,你才会去逼着自己每天都学一些东西,你有欲望了,它才会驱动你实现心中想做的事情。
比如,为了某个姑娘,为了某口气,为了某个仪式感的东西,为了某些执念,为了某些欲望,为了某些不甘心。
我再说一说吴文辉的故事。
最开始,他是起点中文网的老大。后来,侯小强空降过来,产生了各种矛盾,最后吴文辉和几个负责人一起辞职,做了创世中文网,也就是阅文的前身。后来好戏开始,阅文直接把走下坡路的起点中文网收购了。
上帝的东西又还给了上帝。吴文辉在盛大手下的起点中文网没做成的事情,最终回到了阅文身上,终于做成了,上市了。
你说,吴文辉在加班的深夜,会只想着“创造中国最优秀的IP平台,为了腾讯的泛娱乐战略而奋斗终身”吗?也许很多时候,会想到曾经梦想的破灭,会想到曾经近在咫尺的版图破碎,他一定一定会不甘心。
所以很多时候,这种不甘心,才是我们一次次倒下再站起来的动力,是我们一次次失败还能重头再来的源泉。是我们一步步走向成功的金钥匙。
标准化考试对高中和大学的好处
标准化考试的优点是对考生公正、公平、高效,但不一定能反映考生的真实水平。
以下是引文:
标准化考试是工业化时代教育评价方式的特征。我国引进此种考试的时间是1982年,这正是美国工业化教育发展到顶峰程度的时日。然而到了第二年,即1983年,美国根据本国工业化教育存在的大量问题,发表了《国家在危险中:迫切需要教育改革》,紧接着1984年发表了《赫拉斯折衷方案:美国中学的困境》,1985年就启动了《美国2061计划》。不久,又有万名各领域的学者参与研究《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美国由此开始了波及全国的教育转型,考试也逐渐抛弃了标准化,变为对学生的综合评价。
而我国在美国逐渐抛弃标准化考试的前夕,于1982年从美国取来标准化考试之“经”,于1985年在广东率先开始标准化考试实验。第二年,山东、广西、辽宁参加进来,实验科目也由数学、英语,扩展到物理、化学。此后参加实验的省市迅速增多,科目也迅速扩大。1989年,国家教委发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标准化实施规划》,标志着标准化考试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至此,高考这根指挥棒产生了空前的指挥效应,标准化考试促使全国的基础教育都不得不跟着应试教育走。
标准化考试派生了标准化答案,接着就用上了判卷机器。机器判卷被认为比人来判卷更“铁面无私”,更“科学”。外国厂商也开始到中国推销他们在西方改变评价方式后日益失去市场的判卷机器。中国学生人数甚巨,如果都要使用进口的判卷机器,势必花费大量外汇。为节省费用,国家教委考试中心组织大学进行研制,其成果于1992年通过专家鉴定,清华大学、山东大学的产品开始被广泛使用。当然,今天这些产品并不是没有用场,比如用于选举,用于国民经济的多种统计之中,仍是适用的科技产品。但今天,我们权衡工业化教育的评价方式和新教育所需要的评价方式已能鉴别,把评价学生们富有特点的、千差万别的、生动活泼的答题表述交给机器,已经多么不合适!讲得严重一些,这机器无异于扼杀学生个性的杀手!
更大的弊端是这种机械的评价方式使应试教育走到了极端的程度。1998年1月21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位家长的文章,题目是《10除以5,得多少?》,我摘录如下:
小
儿7岁,在北京一所不错的学校读二年级。一次数学测验,有一道题是这样的:“10除以5,得多少?”小儿答:10除以5得2。不料被扣了0.5分。请教老师(试卷不由学校出,由学区统一出标准答案),老师说:原因是没有按规定答题,正确答案应是“得2”。好心的老师惋惜地告诉小儿,你这么写是不应该算错的,但是上边对试卷答案有严格要求,以后做除法答题要从倒数第一个“逗号”开始,问什么,答什么,不要多写。
小儿记住了,但因此又带来一次“错误”。
这次的试题是:“26除以4商几,余几?”小儿答:商6余2。这次又被扣去0.5分。
我问孩子,为什么不按老师说的“从倒数第一个逗号开始答”?他很困惑地说:“总不能不答商,只答余数呀!要不,你说怎么答?”
我明知孩子说得有理,但也猜不透出题者的要求,只好说:“别管这些,按老师说的办法答,就写‘余2’,看看老师怎么改。”
第二天,我们改的题又被判为错。向老师请教,老师也无可奈何地说,这次是试题出得不好,逗号不应放在“余几”处。
小儿说:“我不会答题了。”
更让我没想到的是语文考试也如此。期末考试前,小儿在一次语文测试中又丢了5分。
试题是这样的:把每组词连成句子,写下来,再加标点。给的词是:发明蒸汽机瓦特是的
小
儿答:“是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尽管语句通顺,也符合要求,而且是个正确的强调句式,但小儿没得1分,理由是和标准答案不符。原来上面给的标准答案是:“蒸汽机是瓦特发明的”或“瓦特是发明蒸汽机的”。
数次经历让我明白,诅咒与埋怨是没有用的,重要的是不能让孩子被这种僵化的教育毁了。我告诉孩子,你没有写错。小儿马上问我:“那‘发明蒸汽机的是瓦特’,这对吗?”
我说:“很好!”
1999年1月25日的《中国教育报》也报道,时任教育部部长的尖锐地指出:连语文的答案也搞标准化,“齐心协力”就对,“同心协力”就错,这样的教育是一种八股教育,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高考的标准化考试是“师傅”,中考乃至小学的标准化考试都是从“师傅”那里学来的。许多家长对这种考试都曾经不理解,哭笑不得。但老师如果不对小学生、初中生如此这般严格训练,将来学生中考、高考都会丢分,考不上高中、考不上大学咋办?……进入大学的学生都经过如此训练,“升学至上”的压力亦将他们的创造性严重耗损。始于高考的标准化考试,一头深深地影响了基础教育,另一头影响着大学教育。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