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9高考语文湖南卷诗词鉴赏答案

2.2006年天津高考语文答案详解

3.2012广东高考理综 语文答案

4.如何找到2011江苏省高考语文答案

5.2012年全国语文高考答案

6.2011四川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今天高考语文答案_今天高考语文的答案

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吉祥xiáng 馥郁fù 窈窕yǎo 蟾宫折桂chán

B.聪颖yǐng 爱慕mò 芳馨 xīn 龙驹凤雏chú

C.幽婉wǎn 荣膺yīng 醇美shún 岁稔年丰rěn

D.荡漾yī 富饶shù 清澄chéng 万壑争流huò

答案:1.A

2.下列各句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湖南地处要地本地而不克被要地本地认识束缚,位居中部而不克甘居中游,这是毋庸置疑的。

B.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恢复之路》的宏壮气魄和精美献技,剧烈地动撼了观众。

C.素有“自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之誉的景德镇瓷器,备受耗费者青睐。

D.候鸟们凭着体内孕藏的惊人能量,沿途搏击风雨,缮写了万里迁移的生命稀奇。

答案:2.D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针言应用不得当的一句是

A.中国国度馆在东方的晨光里,在竹苞松茂的世博园建设群中,发出耀眼的中国红。

B.大举提议低碳绿色的生存式样,开拓高效低耗无混浊的新能源,政府责无旁贷。

C.在飞奔的高速列车上,人们津津乐道地辩论着乘坐高铁出行带来的快捷与方便。

D.万涓聚作河,便有了一泻千里的奔放;江河汇成海,便有了一望无际的壮阔磅礴。

答案:3.C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随着经济环球化过程陆续加速,国际生齿滚动越发一再,推动环球人力、资本、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加快滚动、优化。

B.有氧行动因此增强有氧代谢才能为主意的耐力性行动,它可以有用地磨炼呼吸编制和心血管编制接收、运送氧气。

C.很多水果都有药用效用,如柠檬中含有柠檬酸、柠檬多酚及维生素C等身分就具有很强的克制血小板聚合的作用。

D.让老公民吃饱、吃好、吃得安宁,永久是农业成长的基础任 务,它并不随着农业自身成长阶段的转变而有所变动。

答案:4.D

5.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到京城》一诗画横线处,得当的一项是

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 ,此是春来第一声。

A.落红满地乳鸦啼 B.柳梢听得黄鹂语

C.春山沿途鸟空啼 D.楼阁新成花欲语

答案:5.B

二、文言文阅读(22分。此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孔明,伊、周之徒也。而论之者多异说,以其遭时之难,而处英豪之倒霉也。夫众人皆进,而我独退,雍容草庐,三顾后起。挺身托孤,不放不摄,而人无间言。权逼人主而上不疑,势倾群臣而下不忌。厉精治蜀,风化寂然。宥过无大刑 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孔明皆优为之,信其为伊、周之徒也。而论者乃谓其自比管、乐,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是何足与论孔子之仕鲁与自比老、彭哉!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此无异于儿童之见也。彼难道以仲达之言而信之耶?而不知其言皆谲也。仲达不克逞其谲于孔明,故常伺孔明之开阖,妄为狂言以谲其下。论者特未之察耳。

始孔明出祁山,仲达兴兵拒之,闻孔明将芟上邽之麦,卷甲疾行,晨夜往赴。孔明粮乏已退,仲达谲言日:“吾倍道疲乏,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纵能胜之,后何故继?此少辩事机者之所必不为也。仲达心知其然,外为失口以谲其下耳。已 而孔明出斜谷,仲达又率兵拒之。知孔明兵未逼渭,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孔明移军且至,仲达谲言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阵。若西上五丈原,诸军无事矣。”夫仇敌之兵已在死地,而率众直进,来与之战,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仲达知其必不出此,姑诳为此言以妄表其怯,以示吾之能料,且以少安其全军之心也。故孔明持限度之师,不消权谲,不贪小利,彼则曰:“亮志大而不识趣,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凡此者,皆伺孔明之开阖,妄为狂言以谲其下,此岂其真情也!

夫善观人之真情者,不于敌存之时,而于敌亡之后。孔明之存也,仲达之言则然。及其殁也,仲达按行其营垒,敛衽而叹曰:“天下奇才也!”彼见其端正法式,出于其所不克为,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可以观其真情矣。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难道复为仲达所谲哉!

唐李靖,谈兵之雄者也。吾尝读其问对之书,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曾纷歧齿仲达。彼晓兵者,固有以窥之矣。书生之论,曷为其否则也!孔明距今且千载矣,未有能谅其心者。吾愤孔明之倒霉,故备论之,使世以成败论人物者其少戒也。

(选自《陈亮集》,中华书局1974年版)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注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来历:学_科_网]

A.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 敌:仇敌[来历:

B.故常伺孔明之开阖 伺:窥测

C.仲达兴兵拒之 拒:抵抗

D.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 见:现成的

答案:6.A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雷同的一组是

A. 势倾群臣而下不忌 爽籁发而清风生

B. 孔明移军且至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 不觉其言之发也 翳桑之饿人也

D. 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答案:7.B.

8.下列用“/”给文中画海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A.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B.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C.宥过无大刑/散无小/帝者之政 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D.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答案:8.B

9.下列各句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明白,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即精确指出,诸葛亮与古代圣贤伊尹、周公是一类人物,然后历数诸葛亮的德性与功业,呈现出作者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 B.文章始末分析仲达对诸葛亮上邽芟麦和兵出斜谷两件事的言论,论证了作者关于仲达用诳言欺诈下属、所说非其真实想法的主张。

C.作者在读了唐代李靖的文章后,叹息李靖作为一个懂得兵书的人竟然也会公布书生式的陈旧议论,可见后人难以知道诸葛亮的本质。

D.这是一篇史论,文章对诸葛亮赐与充足明白和深刻怜悯,严明驳倒了一些人对诸葛亮的进攻和贬损 ,而且精确抵制以成败论英豪。

答案:9.C

10.把文言文阅读材猜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当代汉语。(10分)

(1)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4分)

译文:托身在偏远的地方,只只是是称霸的臣子完结。

(2)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3分)

译文: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简单应付啦。

(3)引军而济,背水为垒。(3分)

译文:领导队伍渡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

三、古代诗歌玩赏赏识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1.阅读下面的宋词,依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功德近① 陆游

湓口放船归,傍晚散花洲宿。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季足。嫡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精巧之处。(4分)

答:“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遐想,近观是非错落,远望绵延滋润,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苹、红蓼相映衬,组成一幅深浅比拟、冷暖融会的色彩丰裕的美景,足以怡悦民气。

(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维情感。(3分)

答: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存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任意飘扬、随地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12.古诗文默写。(6分,每空1分)

(1)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涉江采芙蓉》)

(2)不夺农时,谷弗成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弗成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弗成胜用也。( 《寡人之于国也》)

(3)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春夜宴从弟桃花圃序》)

四、当代文(叙述类、实用类)阅读(12分。此中,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6分)

阅读下面的笔墨,完成13~15题。

志愿精力可以表述为一种具体化或常日化的人文精力。作为促进社区成长、社会前进和社会成员个体身心完备的一种价格见解和社会心绪,志愿精力在常日生存层面的现实呈现式样便是志愿举动。志愿精力的崛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式样,呈现了在差别层面上的成效。

志愿精力的崛起和志愿举动的发生,在社会运行层面大将发挥出其专有的作用。志愿精力和志愿举动看待人的社会化可能发挥特殊的作用,使社会成员接纳基础的社会准则,塑造具有社会取向的价格观,从而形成潜伏的办事社会的举动偏向,这便是

它的社会教导成效;志愿精力和志愿举动可能起到将差别群体的社会成员举行凝集和联合的作用,它提供了统一个场景和机缘,使他们协同参预到统一项运动中,乃至还会起到聚合种种社会资源的作用,这便是它的社会整合成效;志愿精力和志愿举动可能对社会成员发挥号令作用,并且这种召唤经常因此无声的式样举行的,但是,其高出性的社会关切又是使具有这种精力的人无法抗拒的,从而会最终在举动上展现出来,这便是它的社会启发成效;志愿精力和志愿举动可能以本来际的效应,普遍地宣传并大举地发扬最具有广泛性的、作为最可能表达卓绝文化身分的社会价格见解和民族精力,并且在越重大的社会事故中,这种特性就会展现得越明晰,这便是它的社会导向成效。

志愿精力的崛起和志愿举动的发生,在人的成长层面上也会发挥其专有的作用。志愿精力和志愿举动呈现了社会成员对价格公道性的追求。当代化的物质成绩在很洪流平上得益于对器材公道性的追求,然而,当代化过程的悖论特性之一就在于,对器材公道性的重视经常极洪流平地克制了价格公道性。因此,为了防备社会成长和人的成长过程中出现反常走势,夸大价格公道性的意义就会显得极其重要。而志愿精力和志愿举动的意义之一便是呈现出了社会成员以及社会自己看待价格公道性所作的追求。志愿精力和志愿举动表达了社会成员对人本化取向生存的向往。在当代化过程加快的时间,社会运行节拍加速,社会竞争状态加重,社会滚动范畴扩大,个别价格取向增强等,使得社会成员看待高情绪的向往和看待团体生存的需求展现得日益突出。而在表达志愿精力或参预志愿举动的进程中,过一种宽裕意义的团体生存,实现自己帮助他人和办事社会的善良愿望,可以充足地展现出此中内含的人本化取向的生存对象。

志愿精力和志愿举动成为促进社会成员全面成长的重要途径。从社会角度看,志愿精力和志愿举动成为社会凝集其成员的一种重要场域;从社会成员角度看,志愿精力和志愿举动则成为社会提拔其成员品质的一个平台。正是在自愿参预公益行状或提供大众办事的现实举动中,社会成员实现了其精力田野的提拔,完成了其价格见解的转变和人生阅历的丰裕,乃至促进了其自身知识的扩展和技艺的增强,而这总共的履历及其感想也必将成为生掷中一份名贵的精力财产。

1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志愿举动所呈现的成效与其他三项不属于统一层面的一项是

A.“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玉树抗震救灾举动中,天下各族人民气系灾区,现在已为灾区捐钱45亿多元人民币。

B.“赠人玫瑰,手多余香”,“开心天使”们永远坚持照顾孤残儿童,实现了帮助他人的善良愿望,成果了开心和快乐。

C.“一个也不克少”,期望工程志愿者们以他们的满腔热心和无擅自动,唤起了社会各界人士对失学儿童的真诚关爱。

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社区办事志愿者“一对一”定人到户帮助孤寡老人,发扬了中华民族爱老敬老的精良古代。

答案:13.B

14.依据原文内容,下列相关清楚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志愿精力通常具有自愿性、公益性和切身参预性的人文内在。

B.志愿举动是人文精力的一种具体化和常日化的现实呈现式样。

C.社会成员追求器材公道性在很洪流平上有助于物质成绩的取得。

D.社会成员在当前特定社会配景下对强竞争和高情绪将更为向往。

答案:14.D

15.扼要谈谈,假如缺乏志愿精力和志愿举动,在社会成长过程中,对人的成长会有怎样的影响。(6分)

答: ①从人对社会的融入(社会角度)看,少了一种扩大来往面、凝集来往标的目的的重要场域,对价格公道性社领会义的重视以及人本化取向的生存对象都或许趋于淡化;②从个体成长角度看,少了一个提拔个体品质的平台,一条让个体全面成长的重要途径,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或许出现反常走势。

五、当代文(文学类)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一朵午荷 洛夫

这是去夏玄月间的往事,我们为了荷花与恋爱的相关,曾产生过一次温柔的争辩。

“爱荷的人不只爱它花的娇美,叶的芬芳,枝的挺秀,也爱它夏季的吵闹,爱它秋季的零落,乃至认为连喂养它的那池污泥也污得有些原理。”

“花凋了呢?”

“爱它的翠叶田田。”

“叶残了呢?”

“听打在上面的雨声呀!”

“这种结论岂不太甚罗曼蒂克。”

“你以为……?”

“欣赏别人的孤独是一种罪恶。”

记得那是一个落着小雨的下战书,昼寝醒来,忽然想到去博物馆观光一位挚友的画展。为了喜好那份凉意,手里的伞不断未曾撑开,冷雨溜进颈子里,竟会引起一阵小小的惊喜。沿着南海路走从前,一辆赤色计程车侧身驰过,溅了我一裤脚的泥水。抵达画廊时,正在口袋里乱掏,你忽然在我眼前出现,并递过来一块皎皎的手帕。总是喜好做一些平凡而又惊人的事,我心想。[来历:学+科+网]

这时,室外的雨势越来越大,群马奔跑,众鼓齐擂,整个寰宇茏罩在一阵阵激昂的杀伐声中,但过度的吵闹中又有着出奇的静。我们相偕跨进了面临植物园的阳台。

“快过来看!”你靠着玻璃窗失态地叫着。我挨从前向窗外一瞧,立时为窗下一幅自然的奇景所激动,怔住。窗下是一大片池荷,荷花多已凋落,也许说多已雕塑成一个个壮实的莲蓬。满池的青叶在雨中翻飞着,大者如鼓,小者如掌,雨粒劈头洒将下来,鼓声与掌声响成一片,节拍急切而多转变,阵容相当慑人。

我们印象中的荷一贯是青叶如盖,卑鄙一点说是亭亭玉立,之因而亭亭,是由于它有那一把 瘦长的腰身,风中款摆,韵致绝佳。但在雨中,荷是一群仰着脸的动物,专注而自持,显得非常英姿勃发,灵活中再有一种妩媚。雨落在它们的脸上,开始水珠沿着中心滴溜溜地转,逐渐凝集成一个水晶球,越向叶子的边沿扩展,水晶球也越旋越大,瘦弱的枝杆好似已支持不住水球的重负,由旋转而左摇右晃,惊险万分。我们的眼睛越睁越大,心跳加快,牢牢抓住窗棂的手掌沁出了汗水。突然,要产生的终于产生了,荷身一侧,哗啦一声,整个叶面上的水球倾注而下,紧接着荷枝弹身而起,又收复了原有的矗立和自持,我们也随之嘘了一语气。我点燃一支烟,深深吸了一口,然后徐徐吐出,一片浓烟恰好将脸上尚未褪尽的红晕掩住。 可能由于太过紧急,可能由于天色阴晦,这天下战书我除了在思索你那句“欣赏别人的孤独是一种罪恶”的话外,不断到画廊关门,我们再也没有说什么。

但我真正知道荷,是在本年一个秋末的下战书。这次我是忠心去植物园看荷的,内心有了准备,仍难免有些紧急。跨进园门,在石凳上坐憩一下,调解好呼吸后,再轻步向荷池走去。

噫!那些荷花呢?怎么又碰上花残季候,在等我的只剩下满池涌动的青叶,好大一拳的空虚向我袭来。花是没了,代替的只是几株枯干的莲蓬,黑黑瘦瘦,一副 营养不良的身架,跟丰满的荷叶比较之下,显得越发孤绝。这时忽然想起我那首《众荷吵闹》中的诗句:“众荷吵闹/而你是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

午后的园子很静,除了我别无游客。我找了一块石头坐了下来,呆呆地望着满池的青荷入迷。众荷田田亭亭仍然,但歌声已歇,盛况不再。两个月前,这里照旧一片繁华与吵闹,处处拥堵不胜;而今静下来了,剩下我独自坐在这里,吸烟,扔石子,看池中自己的倒影碎了,又拼合起来,情势逆转,而今已轮到残荷来欣赏我的孤独了。想到这里,我竞有些赧然,乃至感应难受起来。本来,孤独也并麻烦是一种羞辱,当有人在欣赏我的孤独时,我绝不会以为他有任何罪过。挚友,这点你不要跟我辩,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进程中的一局部。本年花事已残,来岁照样由根而茎而叶而花,仍然一大朵一大朵地呈而今我们眼前,接纳人的赞赏与攀折,它却毫无忌惮地一脚踩污泥,一掌擎蓝天,激红着脸高声唱着“我是一朵怒放的莲”,唱完后不到几天,它又平静地退回到叶残花凋的自然运转进程中去接纳另一次布置,比及第二年再来接唱。

扑扑灰尘,站起家来,绕着荷池走了一圈,绕第二圈时,忽然发掘面前目今红影一闪而没。我又返来绕了半匝,然后蹲下身子搜罗,在重重叠叠的荷叶遮掩中,终于找到了一朵将谢而未谢,却已冷寂无声的红莲,我惊喜得措手不及起来,这不正是去夏那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吗?

(选自平常高中课程准绳实践教科书《语文读本②·一朵午荷》,人民教诲出书社2007年版,有删节)

16.纵观全 文,谈谈标题“一朵午荷”中“午”的寄义。(4分)

答:明指“我”欣赏池荷的时间;暗寓荷的生命状态,虽已由“吵闹”走向“零落”,“将谢而未谢”,但它平静地等候来年再唱,在“我”心中永久是“怒放的”。

17.扼要概括画线段落的段意,并简析该段在全文构造上的作用。(4分)

答:始末“忠心”、“紧急”等描述“我”的心绪,证明第二次看荷前“我”的心绪准备和心绪盼望。该段是全文的症结地方,构造上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但我真正知道荷,是在本年一个秋末的下战书”紧承上文,而“再轻步向荷池走去”则引领下文。

18.概述文章所展现的荷之美。(6分)

答: ①形象美:由花的娇美、叶的芬芳、枝的挺秀所显现出来的自然美;亭亭玉立中的韵致美;在雨中英姿勃发的灵活美。②精力美:风雨中伟岸、矗立的气质美;将谢未谢而平静温柔的孤独美;接纳运气布置,等候生命第二次接唱的安宁美。

19.连合两次观荷,谈谈“我”在思索“欣赏别人的孤独是一种罪恶”这句话的进程中,思路产生了怎样的转变?(8分)

答:第一次观荷,面临雨中之荷灵活矗立自持的形象,听到“欣赏别人的孤独是一种罪恶”,“我”有些不解,这引起了“我”的思索,也引发了“我”第二次忠心观荷。第二次观荷在花残季候,面临“空虚向我袭来”,“残荷来欣赏我的孤独”,“我”由此悟出“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进程中的一局部”,从而清楚到“孤独也并麻烦是一种羞辱”,欣赏孤独也不是“一种罪恶”,生命在澄明的自我观照中得到升华。两次观荷,围绕“欣赏别人的孤独是一种罪恶”,展示出“我”“不解——思索——感悟——升华”的心路进程。

六、选做题(2小题任选做1题,6分)

20.阅读下面的笔墨,完成标题。

水 中的倒影 俄亚.索尔仁尼琴

在水流涌动的水面,无论是远照旧近的倒影全都辨认不出,即便水流清晰,即便水流上没有泡沫,——在时常涌动的水面,在永连续止的水的调换中,倒影是不真实的、不清楚的、难以明白的。

只有当水流穿过一道又一道河抵达一片平静、广阔的海湾,或是在小河湾中驻足,或是在水波不兴的小湖中安卧,——只有在这些地方,我们才华在镜子般的水面上看到岸边树木上的每一枚叶子,浅浅白云中的每一抹云絮和天空那饱满而又蔚蓝的深处。此亦似君,此亦如吾。假如说,我们各样勤奋,至今仍未瞥见、仍未观照到不朽的、清楚的真理,这可能正是由于,我们还正在向某处行动,我们还正在生存?……

在行动中可否清楚地辨认事物或清楚自我,请连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100字左右。(6分)

答: ①能。事物是在陆续地行动中成长转变的,清楚会追随事物的成长转变而陆续调解、变动以至深化;②否。辨认与观照事物须得在稳定的状态或事物行动结果之后,静观默会、凝思结想,这样才华掌握事物的整体与全貌,才华告终“清楚”的清楚;③辩证地认知,既可在行动中也可在稳定的状态下认知事物。其它,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和因清楚事物的角度等的差别,清楚也会有转变。

21.下面是选自《光亮日报》的4条消息的标题,请在剖析标题所报道的真相之间内涵关联的根基上,写一则100字左右的讯息短评。(6分)

社交部发言人:

谷歌若撤出不会影响中国的投资处境澳联邦通讯部长表现

网络不克独立于司法之外

瑞士坚强严打(网络)“黄毒”信息

互联网凝集慈善气力网民掀起抗旱捐助高涨

答:当今时期,网络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筑中发挥着重要的主动作用,但其宣扬的“黄毒”信息等也带来紧要的负面影响,它还引发国际争端,成为益处团体博弈的器材,因此,用司法的办法囚禁网络,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鸣。

七、写作(60分)

22.请以“早”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60分)

2009高考语文湖南卷诗词鉴赏答案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和评分参考

一、(9分)

1.(3分)A 2.(3分)C 3.(3分)C

二、(36分)

(一)(19分)

4.(3分)A 5.(3分)A 6.(3分)B

7.(10分)

(1)(5分)然而喜爱大兴工程劳役,又多有变动,评论的人都讥笑他不切合实情。

译出大意给2分;“功役"、“嗤”、“切事”三处,每译对一处给l分。

(2)(5分)宋庆礼做人坚守节操,是国家的功臣,一去边境任职,就是三十来年。

译出大意给3分;“苦节”、“所”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二)(11分)

8.(6分)

(三)(6分)

10.(6分)

(3)(6分)

①前文已对如何“烙牛"作了详尽细致的描写,此处不必重复;②塑造马乌罗形象的重心是后文“救童”一段,.其“烙牛"仅是铺垫,应该略写;③可腾出笔墨来写平日的马乌罗,与前后文的紧张叙述形成对比,舒缓了节奏,使行文张弛有致。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4)(8分)

观点一:加乌乔“烙牛”的片段更精彩。

①展示了加乌乔们的生活风情,凸显了其强悍、乐天的性格,强化了作品的 地域文化内涵;②构成了理解主人公马乌罗的性情和英雄壮举的氛围和基础;③艺术表现上,运用细节描写、烘托手法等,逼真呈现了烙牛过程,感染力极强。

观点二:马乌罗“救童"的片段更精彩。

①展示了马乌罗勇于牺牲的英雄壮举,完成了主人公的形象塑造;②作为小说的点睛之笔,表达了作品讴歌人性之美的主题;③艺术表现上,运用细节描写、对比手法等,一步步推向高潮后戛然而止,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观点三:两个片段同样精彩。

① 都是小说的华彩段落,前者是铺垫,后者是高潮,共同完成了主人公的塑造;②二者相辅相成,通过“烙牛”的加乌乔们和“救童”的马乌罗形象的相互衬托,丰富并深化了主题;③艺术表现上,运用细节描写、对比和烘托等多种手法,精细传神,画面感极强,一头一尾,交相辉映。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

四、(25分)

12.(25分)

(1)(5分)

答A给3分,答B给2分,答C给1分,答D、E不给分。

(2)(6分)

真君子";乐于助人,“观棋不语非君子";③弈棋对决,“落子无悔大丈夫";知错即改,“落子有悔大丈夫”。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

六、(60分)

18.(60分)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一等

(20~l6分) 二等

(15--11分) 三等

(10~6分) 四等

(5~O分)

础 内

14

∣ 20

分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20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级 特

20

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有文采

略有创意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新意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选择角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属于“符合题意"。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 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④材料丰富⑤论据充足⑥形象丰满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⑨句式灵活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⑧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⑥见解新颖⑩材料新鲜 ⑧构思新巧 ⑩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⑩有个性特征

(三)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四)套作、文体不明确的适当扣分口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2006年天津高考语文答案详解

2009高考语文湖南卷诗词鉴赏答案:

14、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⑴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诗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5分)

秦诗之理趣

元诗之情趣

⑵《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2分)

解析

(1)题考查对诗歌风格的比较;(2)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答题思路是:风格+例子+简析。例子最好是关键词,不必完整引用。(1)要抓住区别点“理”、“情”入手,结合具体诗句;(2)一般地,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结尾点题。诗歌讲究含蓄的特点与两个句子结合起来分析。

参考答案

⑴秦诗之理趣:作者阐发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

元诗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

⑵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忍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之特点。

赏析

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的《三月晦日偶题》,富有哲理,蕴含“理趣”。“三月晦日”,即暮春三月的最后一天,过了这天,意味着时令进入夏季。春去的伤感,对于情感敏锐的人而言,不言而喻。但这首诗,却反其道而行之,写出了新意。“节物相催”,是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为。因为新陈代谢,是自然运行的铁的规律!但那些“痴心儿女”却想“挽留春”,不欲让春归去。这样写足了人们对春将逝去时的怅惘之感。为诗的后两句翻出新意,做了充分的铺垫。

后两句,反振一笔,如异峰突起,醒人耳目。繁华似锦(“芳菲”)的春天归去,又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那“阴阴”的“夏木”同样“可人”呢!诗人的乐观、豪放、豁达,跃然纸上!

元好问《点绛唇》词

词中没有着意渲染残春景色,而是旁处落笔,侧笔取妍。起句“沙际春归”,语似直露,而画面见于文字之外。为什么说春从水边归去呢?春来先遣杨柳青,是春在柳梢头;而暮春时节,春色似乎和柳絮一道随着流水飘走了。故吟咏“沙际春归”四个字,乃觉无字处有意,空白处皆是画。

次句“绿窗犹唱留春住”,诗思奇妙。不说自己思春恶春,却说旁人春归而不知,犹自痴情挽留。绿窗中人或是歌妓之流。或许不必定有此人此唱,不过是作者设置的一种境界,借说绿窗少女的歌声以表达自己惜春的情怀。这是词体幽微宛转处,作者掌握和运用得很成功。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二句,熔铸前人词中意象,而翻进一层,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王安国的《清平乐》:“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黄庭坚《清平乐》:“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月兆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上述诸作,或问花,或问鸟,不论是落花还是莺啼,总还有点春天的影子。在这首词中,不仅是问而无答,乃更无可问讯。“花落莺无语”,春光老尽,连点声息都没有了。

词人对春天的深情眷恋,在词中表现为一种徒劳的追寻。起句既说“春归”,已是无可置疑,然而还要“问春”。问而无答,则继之以远眺、寻觅。“漠漠烟中树”,意象似从谢眺“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化来,是高楼远眺之景,又仿佛“涉涉吟怀”的物化形态。极目远望,不见春之踪影,只有在日暮归楼后,隔帘疏雨生中,求得好梦,梦中去寻觅了。

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深。现实之春确已逝去,而词人不作绝望颓唐之想,还要到梦境中去追寻。这种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也正反映了词人年轻健康的心理情绪。

这首词所表现的是传统的伤春主题。但不是浓重的感伤,而是淡淡的怅惘。词人是年轻的,情调也是健康而执着的。

——————————

2012广东高考理综 语文答案

2006年天津高考语文试题答案详解

1.答案A

解析(A落笔/落照 都读(luò)剥削/瘦削不堪都读(xuē) 靡靡之音/风靡一时都读(mǐ) B.刹那(chà)/古刹都读(chà)累赘/果实累累都读(léi)强弩之末读(qiáng)强人所难读(qiǎng)  C.佣工(yōng)/佣金(yòng)攒射/万头攒动都读(cuán) 解甲归田/解囊相助都读(jiě) D.殷红读(yān)殷切 读(yīn)绰约/绰绰有余都读(chuò)擢发难数/数典忘祖都读(shǔ))

2.答案B

解析A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C. 殚精竭虑 D.彪炳

3.答案C

解析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般可用作表示爱情的坚贞不渝和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 积聚:聚集,于原文语意符合。积淀:聚集沉淀。完美无缺:完善美好,没有缺点。句中强调的是完善美好。精妙绝伦:精细美妙,无与伦比。

4.答案A

解析B项“衡量”与“标志”搭配不当。C缺少主语。D“史诗的主旋律和最激昂的篇章”搭配不当。

5.答案B

解析B项错在文中并没有强调每个人都可以当教员前首先需要当学员,而是说“每一个人轮流当教员和学员”。

6.答案C

解析文中第二段讲胡森是从教育变革社会的关系出发来认识和看待学习型社会,把终身学习看成是继续教育的一个主题,故C项表述与原文不符。

7.答案D

解析A项错误是因为还透着他古典自由主义的文化精神,而不是以这种“古典自由主义的文化精神”来提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B项错在“鉴于当时的教育未能与社会相结合”处,应是“教育应更加紧密地与社会现实结合在一起”。C项错是因为为应对“知识爆炸”等挑战,胡森提出了“终身学习”的理念而不是终身教育”的理念。

8.答案D

解析A项以“生物残骸”为核心的说法不准确,“矿石”的定性也不妥当,所以A错。B项“火山爆发喷发形成”只是一种推测所以B错。C项观点也是一种假说,用来作解释不妥当。D项紧扣“锰结核”三字来进行解说,客现平实,不把未成定论的东西作为自己的观点,所以D项正确。

9.答案C

解析根据作者的观点,C项所列各项都是假说,但除以上原因外,近年来海底多金属矿泉被大量发现,也被人认为可能是这些矿泉带来的矿物质是锰结核形成的基本物质基础。

10.答案B

解析A项说法片面,且只是一种假说。C项原文说这些金属进入海水中后,沉淀出铁的含水氧化物,并没有说能将海中的锰、铁等金属析出。D.文中末段已交代现在已估计出锰结核的年生长量。

11.答案A

解析“迫”应解释为接近。

12.答案B

解析B项“以”均为介词,可译作“把”。A项前一个“乃”为“竟然”的意思。后一个“乃”为“于是”的意思。C项前一个“为”,是介词,可译作“替”,后一个“为”是动词,可译为“做”。D项前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是加强肯定语气的副词,可译作“一定”。

13.答案D

解析①句表现他执法严正的品格。②⑤句表现他胸襟开阔的美德。

14.答案C

解析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不是因一己之利,而是一种策略,以此来威慑高峻,使其早降。

15.答案

(l)光武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询问道: “众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

(2)现在河内地区有黄河环绕作为坚固的防线,人口众多。

(3)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

16.答案

(1)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17.答案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18. 答案

材料不同,心有不同,造心应选好的材料。

方法态度不同,造就不同的心;造心应有好的方法和正确的态度。

19. 答案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说理,以光辉、阔大的意境来感染读者。

20答案两者强调我手造我心。前者说,造心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后者说,造心应有正确的目标且严肃认真。

21.答案BC

解析B项,该段没有使作借代修辞手法。C“人的精神决定人的成就” 过于武断绝对。

六、(12分)

22.答案

如:自强不息 苟且偷安 流水不腐

23.答案① 传统的现代派绘画是抽象艺术。

② 它是由毕加索、慷定斯基、马蒂斯以不同方式发展起来的。

③ 它是以高度发达的审视技能以及对其他绘画和艺术史的熟谙程度为先决条件的。

24.答案

(略)

七、(60分)

25.《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收录了一个新词——愿景,词义是:一所向往的前景。

请以“愿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60分)

. 示例

愿景--我虔诚的祈望

天津一考生

“一生爱好是天然”,过自由、快乐、高质量的生活是每个人本能的追求。

我也不例外。

很想过理想中无忧无虑、充实温馨的校园生活。上小学时我就设想,上课是活泼而又惬意的,课余是丰富多彩的;而现实却给了我当头棒喝,我只好无奈地重复着机械的动作,无休止的重复性作业霸占了我的大部时间,我不快乐。上初中后我又设想,学习那么多科目,在知识的天河里游泳该有多爽;然而我又失望了,分数、排队、竞争,我感到的只是不能恢复的疲劳。高中时我做好了百分之二百的吃苦受累的打算,但现实居然比我想象的还要糟糕、恶劣N多倍。

父母、亲友、老师,所有的解释归结为一句话:为了生存。现在我懂了,我们上学、接受教育都是为了明天更好地活着。上小学时拼命是为了上更好的中学,上中学拼命是为了上更好的大学,上了大学还得拼命,找到了工作后得加了倍的拼命,直到把命拼得油干灯枯,活力耗尽,那时可能才真的到了“愿景”,享受极乐世界的一切舒适。可悲么?几乎所有人都这么过,学校成了生存的职业培训班,学生享受不到“沐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诗意,享受不到老师“如坐春风”般的熏陶及浸润,享受不到在阳光雨露中绽放花开的幸福;同样,我的老师们也体会不到教育的快乐,他们更多的是疲于奔命。我很理解老师为何常常发脾气,我更理解浙江的那位优秀教师为何从18层楼顶“飘然而下”。可怕的生存,可憎的压力。

学校成了折磨学生、煎熬老师的刑场。

谁之过欤?

“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里花朵真鲜艳”如今真的成了“愿景”。看《义务教育法》,看人才培养规划,真的很理想;国家对基础教育有很理想的蓝图,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对基础教育的理解也很透彻到位。但为什么我所经历的却是“如此惨淡的人生”。很多人把责任归结到社会,归结到世俗意识的顽固,说是“社会”和“世俗意识”让基础教育扭曲变形成了生存培训与竞争的战场。看似有理,实则狡辩。为什么就不能追究一下政府及及相关部门“不作为”的责任?

我很欣喜地看到,教育部已经开始反思基础教育“投入不足”及基础教育“扭曲变形”的问题。我想,如果真的能自上而下把教育当作教育来搞,把学校当作学校来“做”,不远的将来,我“愿景”中的校园也许会成为现实吧。

诚如此,我愿穿过“时空隧道”,从小学开始,重写我的求学史。

参考译文

寇恂,字子翼,是上谷昌平人,世代都是当时名声显赫的大姓人家。光武帝向南平定了河内,可是更始皇帝的大司马朱鲔等人重兵据守在洛阳。光武帝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询问道:“众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宁河内的人?”邓禹说:“从前汉高祖任命萧何在关中防守,最终成就了帝业。现在河内地区有黄河环绕作为坚固的防线,人口众多,向北通到上党,向南接近洛阳。寇恂文武兼备,有统帅之才,派遣守河内的人非他莫属。”于是授寇恂河内太守职,掌管大将军事务。

建武二年,执金吾贾复在汝南,他的部将在颖川杀人,寇恂捉到行凶者将其押在狱中。当时为万事创办待兴之时,军营中犯了法纪,大多情况是对犯法者宽容而不追究,寇他竞然在集市中杀了行凶者。贾复认为这是个让他感到耻辱的事情,回过头路过颖川,对左右人说:“我和寇恂共同做将领,可现在被他所侮辱,大丈夫中哪有心怀怨忿而不马上决断的人呢?如今要见到寇恂,必定亲手用剑杀死他!”寇恂知道了他的意图后,不想和他相见。谷崇说:“我,是个将领,请让我能够带剑陪侍在你身边。一旦有变故,我足以为你挺身而 出。”寇恂说:“不要这样。从前相如不畏惧秦王却屈从于廉颇的原因是为了国家啊。小小的赵国,尚且有这种重义之人,我怎能忘记这种大义呢?”于是命令部下准备好供应军队的用具,储备好美酒,执金吾的军队一入界,让他们一个人得到两个人能享有的酒饭的款待。寇恂于是在道中迎候,口说有病而回去了。贾复率兵想追击他,可手下的官吏士卒都醉了,于是就这样走过了他的治界。寇恂派谷崇把情况向上汇报,皇帝于是征召寇恂,寇恂到了以后,发现贾复先在那儿坐着,想起身回避,皇帝说:“天下没有平定,两虎怎能私自相斗?现天我要把你们分开。”于是两人共坐同饮,极尽欢乐。

高峻据守高平,害怕被杀而坚决死守,大将军职奔等人围攻他,一年也没攻下来。建武十年,皇帝商议派使臣招降他,就对寇恂说:“你现在替我前去招降。如果高峻不马上投降,你就带领耿奔等五营兵力去攻击他。”寇恂捧着玺书走到第一城时,高峻派军师皇甫文出城拜谒,行推辞礼,表示不屈服。寇恂发怒,将要杀死皇甫文,众将功谏说:“高峻有精兵万人.大多带有强努,连年攻克不下,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寇恂不答应,就杀了他。派他的副手回去告诉高峻说:“军师无礼,已经杀了他了。想投降,赶快降;不想降,就固守。”高峻惶恐不安,当天就开城门投降。众将都来贺喜,趁机问:“请问你杀掉高峻的使者并且使他率城投降,为什么呢中。”寇筒说:“皇甫文,高峻的心腹人呀,是给高峻出谋划策的呀。现在到来,态度推辞不屈从,一定无投降心。成全他那么他就会得计,杀了他高峻便吓破了胆,他就会投降。”众将都说:“我们确实比不上你呀。”

寇构学问深品行好,在朝廷名声很响,所得的俸金.多多地施给朋友、故人以及跟从自己的官吏士兵。常说:“我依靠着你们才达到现在这个地步,难道我能独享这些东西吗。”当时的人把他归于仁厚的长者一类人,认为他有宰相的器量。建武十二年去世,谥号是威侯。

如何找到2011江苏省高考语文答案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桅杆/宫闱 聒噪/恬静 模具/模范

B .清雅/菁华 旖旎/绮丽 处所/惩处

C .歧视/跻身 橄榄/鸟瞰 角斗/角色

D .赝品/鹰犬 殉情/徇私 参谋/参差

答案B

解析本题重点考察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能力。A项wéi/wéi、guō/tián、mú/mó;B项qīng/jīng 、yī/qǐ、chù/chǔ;C项qí/jī、gǎn/kàn 、jüé/jüé;D项yàn/yīng、 xùn/xùn、 cān/cēn。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最近400年的突飞猛进,大自然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似乎已泾渭分明,不再神秘。人们不再敬畏自然,凭借手中的科学技术,肆意改变环境。人们渐生狂妄,争相掠夺自然、破坏自然,把一个本不算大的地球折腾个底朝天。人类在发展中堕落,在违背自然中自掘坟墓。忤逆自然的人类将无法在大自然里颐养天年。

A.泾渭分明 B.肆意 C.忤逆 D.颐养天年

答案A ks5u

解析本题重点考察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A项“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可改为“一清二楚”;B项“肆意”意思为纵情任意,不受拘束。后多含贬意,谓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用于此处,符合句意; C项“忤逆”,指违抗;冒犯。D项“颐养天年”,指保养年寿,安享晚年。语段对人类的描述使用“堕落”“坟墓”直至“不能安享晚年”,保持手法的连贯性,使用合理。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ks5u

A.中国科学院最近研究发现,喜马拉雅山冰川退缩,湖泊的面积扩张,冰湖溃决危险性增大,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B.长江中的江豚被誉为“水中大熊猫”,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是《华盛顿公约》确定的全球濒危物种之一,再不加以保护,15年后将会灭绝。

C.专家认为,我国人均饮茶量每天不足10克,加之大部分农药不溶于水,茶叶中即使有少量的农药残留,泡出的茶汤中也会农药含量极低,对人体健康影响不大。

D.今年广东天气形势复杂,西江、北江可能出现五年一遇的洪水;省政府要求各地要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抗大旱,做到排查在前、排险在前、预警在前,确保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答案B

解析本题重点考察考生正确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句式杂糅,研究发现的是后文的三种情况,而“引起广泛关注”的主语是前文的中的三种情况,此“三种情况”既已经作为“研究发现”的宾语,则不可再作引起的主语,可去掉最后一句;C项关联词语使用不当,本句主语为“茶汤”,前一个分句的主语是“茶叶”,将“即使”调至“茶叶”的前面,使之成为让步状语;D项逻辑顺序错误,“排查在前、排险在前、预警在前”应该改为“预警在前、排查在前、排险在前”。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艺术家富于感情,单凭直觉思维;他恍然大悟,无须推理。

②这种看法未免失之武断,甚至是错误的。

③真正的科学家,既有推理能力,也有相当的想象力,有时还会越过复杂的推理而直接得到答案;否则,他的科学研究也会受到影响。

④人们习惯于把艺术和科学说成是毫无内在联系的完全不同的东西。

⑤真正的艺术家,既有想象力,也有相当的推理能力,并且深知自己的作为;否则,他的艺术创作会受到影响。

⑥科学家相当冷静,光靠理性思维;他循序论证,无须想象。

A.①⑥②④⑤③ B.①⑥④②③⑤ C.④①⑥②⑤③ D.④②①⑥⑤③

答案C

解析本题重点考察考生语言表达连贯和文段逻辑顺序安排的能力。作此题宜结合排除法,先通读语段,大致了解材料信息中心思想,再根据结构以及语意关系判断其先后顺序。④提出“人们的习见如何”总观点,①单独解释“艺术家”,乃“分说”的一部分,语段为“先总后分”的结构,所以,④应为最先;④先提及“艺术”后提及“科学”,所以,在分说“人们的习见”的部分,需要先阐明“艺术家”,后阐明“科学家”,因此①紧跟④;而这种观点是被反对的,因此,“这种观点”指的是④①⑥,接②顺理成章;接下来再按顺序分述艺术家与科学家的共同点;所以排序最恰当的是④①⑥②⑤③。

注①漕:水道运粮。②社仓法:用义积谷备荒的方法.③风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症.④轸:痛。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陶澍就擢巡抚 擢:提升

B.分别应劾、应偿、应豁 豁:免除

C.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 举:推举

D.后咸丰中乃卒行之 卒:最终ks5u

答案C

解析本题考察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做题时需要根据上下文,并结合语境来确定实词义项,力求做到“信达雅”。举,兴起,发动。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出为川东道 B. 于是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

结为婚姻 并开引河,导之入淮

C. 灾民赖之无失所 D. 澍毅然以身任

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 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

答案A

解析本题考察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第一个“为”均是动词,成为;B项第一个“之”是助词,的,第二个“之”是代词,沙洲阻水;C项第一个“所”是名词,处所,第二个“所”是所字结构,不译;D项第一个“以”是连词,表修饰,第二个“以”是介词,把。ks5u

7.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陶澍“实心任事”的一组是 (3分)

① 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②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

③亲赴上海,筹雇商船 ④条奏厉害,至是先浚徒阳河

⑤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 ⑥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⑥

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的要求,再用排除法;①表现陶澍政治操守;②表现陶澍应对水灾所采用的策略;⑤表现陶澍见义勇为的性格特征。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陶澍调查了安徽的账务账目,解决了财务上的难题;他还鼓励老百姓修筑堤坝以防止水灾。

B.陶澍在担任安徽巡抚的时候,在各县乡村设置了丰备仓,命令老百姓在秋收后量力捐献,丰备仓中的粮食不得拿出去交易或借贷。

C.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

D.陶澍除了有很强的办事能力外,还善于发现人才,善于利用人才。

答案C

解析本题考察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由原文“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可知,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的是协办大学士英和而非陶澍。

9.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1)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4分)

(2)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3分)

(3)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3分)ks5u

答案(1)收成不好(就把粮食储存起来)以备赈灾,等到丰年再捐出粮食,此法大略像“社仓法”,但是去除了“社仓法”的弊端。

(2)(陶澍)创作编辑了《安徽通志》一书,表彰忠臣孝子节妇烈女,以此来勉励人们崇尚好的风气和沿袭好的习俗。

(3)(陶澍)晚年的时候打算在淮南推行淮北的政策,后来生病且中风麻痹,没有能实施这政策。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 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答案①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渲染)、列锦的表现手法;②映衬类: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或列锦类: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了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考生要熟练掌握诗歌鉴赏中的各种表达技巧,答题时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原诗分析答出此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有效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可采用“手法+分析+效果”的答题模式。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四月乍晴,万物复苏,争奇斗艳,一派生机,乡下进入农忙时节。②有樱桃绿草白鹅悦目,有青豆配酒爽口,船行水上,轻快疾驰,有春风拂袖,诗人所见农户白天闭门,原是为了保养小蚕,由自然景物到社会场景,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意”(生机)。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文学作品的结构理解能力。首联点题并总领全诗,是对全诗的凝练的概括。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_____,不亦乐乎?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论语》)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3)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家贫,________,___________,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答案(1)有朋自远方来,不知而不愠;(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3)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4)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偏向于对初中诗歌的默写考查,考察范围广,考生需要在精准背诵的基础上,认真仔细地辨识形近字和易错字,如“愠”“是故”“庇”“假”“藏”等。只是难度较之往年高考,又低一档。

1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A.掌握了再多的知识,如果不能“指挥物质生活”,同样不能被称作知识分子。

B.从艰苦困难之中得来的思想总是让人觉得亲切,因此是负责的思想。

C.某科学家经过严密的论证,得出了划时代的科学真理,虽然一直没有拿出来发表,但他同样是对国家民族社会负责的知识分子。

D.拥有天然的禀赋、国家民族的赐予、历代先哲的伟大遗留,这样的人就配称作知识分子。

答案C

解析A项在原文第二段,“知识是精神生活的要素,是指挥物质生活的原动力,是我们一切行为的最高标准”,据此可知,知识分子的知识不完全是为了“指导物质生活”还有“精神生活”;B项在原文第四段,“他们对从这种艰苦危难之中得来的思想,自然更觉得亲切而可以负责”是“可以”不是“是”,绝对化错误;D项在原文最后一段,“必须有这种抱负,才配做知识分子”,选项丢了“有抱负”的条件,得出结论是不充分的。

14.作者认为,知识分子“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请指出两个“负责”的不同意思。(4分)

答案①第一个 “负责”是形容词,在文中的意思是指 “有周密系统的精神结晶的”;② 第二个“负责”是动词,在文中的意思是指“推进和扩充”。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根据题目关键词回溯原文,找到答题区域在第四段以及第五段。

15.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袁隆平经过长期试验与探索,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稻种;并且克服重重困难,向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稻。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面对世界范围的粮食短缺问题,又提出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新课题。依据文意,分析袁隆平怎样负起了“知识的责任”。(4分)

答案①有负责的思想,袁隆平经过长期试验与探索,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稻种;

②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袁隆平不满足已有的成绩,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提出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新课题;

③负起更重大的责任:袁隆平不仅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还肩负着解决世界范围的粮食短缺问题的责任。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合“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16.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①为下文写残荷作铺垫;②渲染典雅古朴的古徽州的气氛;③点明季节时间等。

解析本题考查对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能力。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属于自然环境描写(本题需要结合段落在文中的作用),鉴赏环境描写要注意分析环境对主题思想的暗示,对写作形象的烘托,对文章氛围的创造以及对推动行文这四个方面的作用。

17.结合文意,分析“我”为什么喜欢夏日的新荷。(5分)

答案①光鲜洁净,赏心悦目,有无穷生机;②是孩子的“玩伴”;③妈妈做的荷叶粥让作者念念不忘。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做题时需要从总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梳理结构,再寻找目标语段,圈定筛选范围,最后提取要点组织语言表述。

18.在第②段和第③段中,“我”都见到了残荷,感受有什么不同?你认为造成不同感受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意进行分析.(6分)

答案①林黛玉见到残荷想起飘摇零落的经历,有身世之痛;②“我”见到残荷想起“新荷”,觉得残荷无诗意可言;③造成不同感受的原因是二者身世、阅历(经历)不同:林黛玉少年丧母,寄人篱下,身世凄凉,所以见到残荷犹见自己,将一腔哀怨寄予残荷之上;而“我”那时是初中学生,有着美好的童年,记忆中还有荷叶粥的香甜,二者感受自然迥然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作答本题时需要有个前提,就是了解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以及这个人物形象产生的背景,其次从文章中得出二者的不同感受是什么,再次确定二者为何会感受不同,林黛玉的感受基于她的身世,作者的感受来自他的生活,最后分点表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寂寞出学问

——《解放周末》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

昨天是第25个教师节.复旦大学向全体教师发出致谢和倡议,感谢在学术领域中默默耕耘多年的教师们,并倡导一种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

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

下面是记者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的专访。

记者:在教师节这一天,复旦大学为何向全体教师发出这样的致谢?

秦:我们向辛勤工作一年的教师致敬,不仅尊重教师的一般性劳动,也特别强调一个重点:不能遗忘在学术领域耕耘多年、默默无闻的教师们。这些教师没有受到媒体的过分关注——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因此,容易被遗忘,在这一时刻表达对他们的由衷感谢和深深致敬,是非常必要的。

记者:钱穆先生说过,做好学问,要“潜心十年”。

秦绍德:是的,类似的说法不少。20世纪50年代,南京大学韩儒林先生就把范文澜先生的治学精神概括为两句话:“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种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就是坚守学术的精神——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攀登学术高峰的路途中,一定要坚守学术。在这个方面,我颇为自豪。因为在复旦大学的历史上,不乏甘坐“冷板凳”、作出卓越成就的学者,他们的精神,是复旦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

记者:这种精神是可贵的,但是,是否非得寂寞才能出学问?不甘寂寞就不能出学问吗?

秦:这个疑问可能来自于现在一种有目共睹的现象:学术考核时,不少教师拿出了一大摞成果,十几篇论文、好几部大书,都是在有限的几年内写成的。但是,真正在学术界的人都知道,即使是一篇有真知灼见的论文,恐怕也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完成的。“著作等身”只有在个别天才身上才能发生。我认为,在现行的考评体制下出现了那么多的“硕果累累”“著作等身”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

记者:也就是说,做学问来不得半点浮躁,而必须静心求实。其实,“寂寞出学问”也是中国学界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传统。那么,您认为怎样才能真正耐得住寂寞?

秦:在这方面,很多学者都有经验和教诲。做学问,首要的是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的热爱。比如,陈尚君教授用了20年的功夫做了《全唐文补编》、《全唐诗补编》,他做的工作大部分是辑录、校勘、订正,是非常细致认真的学问。当年陈先生住房不宽裕,在出版社借了20平方米的房间,夏天没有空调,但他又不敢开电风扇,怕吹乱纸页,只能打着赤膊,挥汗如雨地工作,多少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很多人说,这多苦啊,我才不吃这个苦呢。实际上陈先生是苦中有乐,这种乐趣,是别人难以体会到的。真正热爱学问的人,即使是在艰苦和寂寞的环境中,内心并不孤单,相反,很充实,很幸福。

记者:您倡导学者要“甘坐冷板凳”,显然与当前浮躁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关。不少人认为,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的问题。在这其中,媒体似乎也起了不少的作用。那么,您认为,在当今的时代,学者和媒体之间应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秦:应当形成良性关系。媒体要着重宣传学者的学术精神,恰当宣传他们取得的学术成果,而不要去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不要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媒体的过度关注会损害学者。

记者:不少学者甘心埋首做学问,也有学者以走出象牙塔、主动参与公共空间为己任。

秦:确实有好多真正做学问的学者是不发言的。我们的态度是,鼓励学者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识在媒体上讲点话,关键是要有真知灼见。当分子提出一些意见,对守住社会的良心、主张社会的公正,绝对是有好处的。但是,学着在和媒体互动中,要守住学术界限。学着可以通过媒体适当传播学术成果,但一定不要把名利和传播挂起钩来,不要使自己成为“媒体学者”学者不要以为通过在媒体上的频频亮相,自己就可以变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对任何事情都能发表看法的“全才”。这实际上是在降低学术的影响,也是在暴露自身的不足。

(原载《解放日报》2009年9月11日第17、18版,有删改)

19.围绕“寂寞出学问”,秦绍德从哪三个方面做了倡导?(5分)

答案①治学精神方面:要有坚守学术,静心求实的精神;②治学态度方面:要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热爱;③治学环境方面:媒体与学者应当形成良性关系,要弘扬学术精神,学术成果而不是学者的私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根据题干要求,通读全文,筛选出信息在原文的合理相关的句子,再加以提炼。访谈在记者的提问和总结的带动下分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均为秦绍德对“寂寞出学问”不同方面的认识,由此分别列出要点即可得出答案。

20.秦绍德认为,学者“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根据文意,怎样理解这一观点?(4分)

答案①媒体过分关注会影响学者静心求实;②媒体过分关注学者的私生活会影响它们恰当地宣传学者的学术成果;③学者在与媒体互动中不能守住学术界限,降低了学术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本题在采访之初即提及,在采访末段专门讨论媒体与学者应有的关系,答题区域可以确定主要在末段,但是也不能忽视前文,媒体作为外部环境是对学者思想是有一定的影响的,这个影响点在于出学问必须“静”,如果媒体过分关注,无疑会打扰学者做学问。

21.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结合全文,请谈谈你的理由。(6分)

答案①这种倡导是复旦大学发出的,所以“关乎复旦”,同时这种倡导又是推而广之而向所有学术界同仁倡导的,所以,“不止于复旦”。②倡导是向复旦全体教师的,所以“关乎教师”,而在各行各业都有学者,他们“做学问”都需要“寂寞”,所以,这种倡导“不止于教师”。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题的答案有一定的开放性,作答时也应该紧密结合文章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以下是一家公司发布的招聘信息,请将这一信息改写成正式的招聘启事(以“本公司”开头),要求内容准确、层次清晰、表达得体。不超过75个字(含标点符号,电话号码占两格)。

帅哥靓女,你大学本科毕业不?办公室软件使用熟练不?英语交流顺溜不?有没有驾照?会不会粤语?快来看哦,我这儿找人啦!这是个中日韩三国合资公司,马上要在“2010亚运会”举办的地方广州开业咯。现需要行政秘书3名。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哦!要是有意,可以电话168168,8月31日面试,海心大厦908,不见不散哦。

示例本公司系合资公司,即将开业,现拟聘行政秘书3名,要求会操作办公软件和粤语,英语口语流畅,有驾照,本科,性别不限,待遇面谈,有意者请拨打168168。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现有信息进行概括归纳提炼表达的能力。它要求把一段话的主要内容用简明的语言表达出来,本题设置为一则招聘启事,那么在上述要求的前提下还需要注意招聘启事的正确写法。招聘启事正文主要包括用人的单位、部门、业务、目的、对象、条件、待遇、询问事宜、联系办法、联系时间等项内容,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特别是介绍本单位情况和应聘待遇等事项,不要言过其实。一般为表示诚意,待遇最好写清楚,以便应聘者自我衡量。所给材料用语不够庄重,口语化过于明显,宜改为较正式的书面语表达。因为材料未提供待遇问题,且有字数限制,所以,做题时仅需将口语改为书面语并适当调整内容顺序即可。

23.为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华南七中学生会举办了一个“四季花卉”摄影作品展,请你为作品展写一段前言,要求语言鲜明、生动,语意连贯,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个字(含标点符号)。

示例“四季花卉”摄影作品展是由华南七中学生会主办的旨在活跃校园文化生活的活动, 这些展出的作品着重表现岁月流转而美人依旧的自然美,它们凝聚了同学们的汗水与智慧,相信一定会给观众带来叹为观止的艺术感受。(比喻和借代)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及准确、鲜明、生动等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材料要求写前言,做题时注意要开门见山,直接提示作品展的基本信息;言简意赅,围绕标题介绍作品展功能、目的及意义。字数控制在要求范围内。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他外甥女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刚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的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前,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 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范文略

解析该作文题是对往年广东高考作文出题方式的一次重要突破,完全开放式的命题方式让考生耳目一新。材料中的核心内容是“生活在哪个时代(时期)好”,也就是说,考生可以选择“穿越时空”回到过去或者飞向未来,或者“活在当下”,只要能写出“某时代特征以及时代魅力”,那么文章的立意就完成了。审题的难度也相对较低。

构思方面,考生可选择贴近现实,贴近日常生活的兴奋点,将个人的志趣充分表达出来。可穿越时空,将自己超越现实条件,把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与追求表达出来。此外,结合现实与理想的关系,表达自己思考。

2012年全国语文高考答案

送给你吧!——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语文一及答案

第Ⅰ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 下列各组成语中,没有错误的一组是(3分) ( )

A. 归根结底 旁征博引 莫衷一是 舐犊情深

B. 察言观色 胜卷在握 美轮美奂 醍醐灌顶

C. 孺子可教 随遇而安 铩羽而归 相形见拙

D. 运筹帷幄 励精图治 刻不容缓 沧海桑田

答案:A

解析:B、胜券在握,C相形见绌,D励精图治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 不断改善并切实保障民生,才能真正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进一步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实现长治久安的目标。

B. 所谓“生态自觉”,其要义固然包含了对生态的反省,但更重要的是对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人的行为合理性的反省。

C. 目前,我国是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这一成绩主要靠的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取得的。

D. 为纪念建党90周年,“唱支山歌给党听”歌咏比赛将于7月1日举行,届时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也将登台参加比赛。

答案:A

解析:B应为“重要的是包含了对人......”;“主要靠的是......”和“靠......取得的”句式杂糅;D“其他学校领导”有歧义。

3、下面这段文字的结论是从那些方面推导出来的?请简要概况,不要超过15个字。(4分)

我国大陆海区处于宽广的大陆架上,海底地形平缓,近海水深大都在200米以内,相对较浅。从地质构造上看,只有营口——郯城——庐江大断裂纵贯渤海,其余沿海地区很少有大断裂层和断裂带,也很少有岛弧和海沟。专家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两千年来,我国仅发生过10次地震海啸。因此,即使我国大陆海区发生较强的地震,一般也不会引起海底地壳大面积的垂直升降变化,发生地震海啸的可能性较小。

答案提示:地形水深、地质构造、相关资料

解析:指向性压缩,分清层次,概括要点。

4、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学校拟在校园网主页增设“辛亥英烈”专栏。请写出鲁迅小说中以秋瑾为原型塑造的辛亥革命志士形象姓名及作品名,并为该专栏写一段不超过25个字的按语。(5分)

(1)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作品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1)夏瑜、《药》

(2)按语:回首辛亥,让我们恭敬地拿起坟前的白花,敬献于烈士的墓前。

二.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陈公弼传 苏轼 公讳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进士第。始为长沙县。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能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去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原自新。公戒而舍之。巫现岁

数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祠数百区,勒巫觋为良民七十余家。

盗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遂盗至竹山,甲不能戟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 士皆矗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初不知公官军也。”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着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黩。

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旁郡皆得除。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徙知庐州。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笑曰:“此必醉耳。”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而流军校一人,其余悉遣赴役如初。致仕卒,享年六十四。其人仁慈,故严而不残。

(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县大耸 耸:震惊。

B.以公少年易之 易:更换。

C.甲不能戟士. 戟:约束。

D.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 蠲:免除。

答案:B

解析:易,轻视,看不起。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公弼治市“严而不残”的一组是(3分)

①公戒而舍之

②公禁之,民不敢犯

③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

④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⑤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⑥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

A.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②③⑤ D. ①④⑥

答案:②说明禁止巫祭,没有“不残”;③说明治理得好。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雩都当地的巫师,每年春天的时候,都以祭鬼免除火灾为借口,大肆搜刮百姓财物,陈公弼到任后,严令禁止。

B.陈公弼到房州后,而对盗贼横行、缺乏兵备、百姓惶恐的情况,组织了数百人,昼夜布防,声威赫赫。终于保得一方安宁。

C.淮南放生饥荒,安抚、转运使职责寿春太守王正民救灾不力,王被免职。继任者陈公弼认为王正民无罪,安排他到鄂州做官。

D.陈公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曾逮捕法办为非作歹的海印国师,严惩危害百姓的雷甲部下,后来又平息了周元的叛乱

答案:C

解析:安排王正民到鄂州做官的是皇帝。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毁*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译文:陈希亮毁掉的不合礼制的祠堂上百个,勒令巫师成为农民的有七十多家。

(2)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

译文:陈公身处于最前列,号令士兵将弓箭拉满但不射出。

(3)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译文:陈公宽恕了他,将他流放,把其余士兵全部交给公府左右使令,并且让他们把守仓库。

参考译文:

公名为希亮,字公弼,姓陈。起初为长沙县令。有个叫海印国师的僧人,他出入章献皇后家,与几个显贵的人(公卿大夫之类)来往,倚仗着他们的势力占据百姓的土地,人们没有谁敢正眼看他,陈希亮收捕惩治他,在法律上定他的罪,全县的人都很惊惧。后去职担任雩都县令。资深的官吏曾腆轻视法律,买卖官司。因为陈公年轻就轻视他。陈公就任的那天,首先查处他的重大罪责,曾腆叩头以至于出血,愿意改过自新。陈公警诫他,宽免了他。适逢陈公修建县学,曾腆把家财用来资助官府,让子弟都进入县学学习,最终他成为良吏,并且子弟中有考取了进士的。当地的巫师每年搜刮百姓的钱财祭鬼,把这叫作“春斋”,他们说,不这样做就会发生火灾。陈希亮禁止了这项活动,百姓不敢犯禁,火灾也没有发生。陈希亮毁掉的不合礼制的祠堂上百个,勒令巫师成为农民的有七十多家。

盗贼起事,陈公担任房州知州。房州平素没有军队守备,百姓很是恐惧想要逃亡离开这里。陈公率领几百名牢城的士卒和民众,昼夜训练检阅,名声震荡山南。百姓依靠他们而得以安定,盗贼不敢进入房州境内。然而殿侍雷甲带领百余名兵士,追捕盗贼到竹山,雷甲不能辖制(管制)士兵,士兵所到之处做下残暴之事。有人上报有大盗入境将要到达城门,陈公亲自统帅士兵在水边阻止抵御盗贼。陈公身处于最前列,号令士兵将弓箭拉满但不射出。士兵都如同木头人人一样笔挺站立,雷甲向他们射箭:他们毫不动摇,雷甲于是下马拜服,请求处以死罪,说:“起初不知道是您的军队啊。”吏士请求斩杀雷甲来示众。陈公不答应,只处置了做下凶暴行为的十几人,劝告其余的人并使他们离开,让雷甲用捕捉盗贼的方式赎本身的罪。

屯驻在寿春的虎翼军士兵因为谋反被诛杀,迁移其余没有谋反的士兵数百人到庐州.士兵正惶惑不安.一天,有暗中进入公府房屋将要做不利之事的人.衬公笑着说:"这必定是喝醉酒而已."陈公宽恕了他,将他流放,把其余士兵全部交给公府左右使令,并且让他们把守仓库。

陈公作京西转运使。石塘河的役兵反叛,他们的首领周元,在汝州、洛州之间引起震动。陈公听说了这件事,当天率领轻骑出去巡视杀死了周元来示众,并流放了一个军校,其余都像当初一样派遣他们赶去做劳役。退休后逝世,享年六十四。他为人仁慈,所以严厉但不残酷。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赏析: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李白的赞誉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充满着对李白诗文深深的怀念。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是746年(天宝五年)或747年(天宝六年)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的诗作十分钦仰。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清代杨伦评此诗说:“首句自是阅尽甘苦上下古今,

甘心让一头地语。窃谓古今诗人,举不能出杜之范围;惟太白天才超逸绝尘,杜所不能压倒,故尤心服,往往形之篇什也。”(《杜诗镜铨》)这话说得很对。这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但作者并不明说此意,而是通过第三联写离情,自然地加以补明。这样处理,不但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直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

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故而清代黄生说:“五句寓言己忆彼,六句悬度彼忆己。”(《杜诗说》)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有十分丰富的内容。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唐诗别裁》称它“写景而离情自见”,《杜臆》引王慎中语誉为“淡中之工”,都极为赞赏。

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说“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回荡着作者的无限思情。 清代浦起龙说:“此篇纯于诗学结契上立意。”(《读杜心解》)道出了这首诗在内容和结构上的特点。全诗以赞诗起,以“论文”结,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转折过接,极其自然,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对人和对诗的倾慕怀念,结合得水乳交融。以景寓情的手法,更是出神入化,把作者的思念之情,写得深厚无比,情韵绵绵。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夫列子御风而行,______________,旬有五日而后反。(庄子《逍遥游》)

(2)______________,来吾道夫先路!(屈原《离骚》)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________________,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4)土地平旷,_______________,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桃花源记》)

(5)以古为镜,_______________;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吴兢《贞观政要?任贤》)

(6)_______________,绕船月明江水寒。(白居易《琵琶行》)

(7)可堪回首, ▲ ,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8) ▲ ,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陈寅恪《王国维先生纪念碑》)

(1)泠然善也 (2)乘骐骥以驰骋兮 (3)星汉灿烂 (4)屋舍俨然 (5)可以知兴替

(6)去来江口守空船 (7)佛狸祠下 (8)独立之精神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这是你的战争!”

宗 璞

①昆明下着雪。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几个学生从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的标语:“这是你的战争!This is your war!”

②前几天,学校举行了征调大会,盟军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大批新式武器和作战人员,由于语言不通,急需译员。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男生入伍,其他年级的也可以志愿参加。  

③历史系教授孟弗之从校门走出,他刚上完课。无论时局怎么紧张,教学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刻。一起走的几个学生问:“做志愿者有条件吗?”弗之微笑答道:“首先是爱国热情。英语也要有一定水平,我想一个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足够对付了。”他看着周围的年轻人。谁将是志愿者?他不知道。可是他知道那些挺直的身躯里跳动着年轻的火热的心。

④弗之走了一段路,迎面走来几个学生,恭敬地鞠躬。弗之不认得。一个学生走近说:“孟先生,我们是工学院三年级的,愿意参加翻译工作。”弗之想说几句嘉奖的话,却觉得话语都很一般,只亲切地看着那几张年轻而带几分稚气的脸庞,乱蓬蓬的黑发上撒着雪花,雪水沿着鬓角流下来,便递过一块叠得方整的手帕。一个学生接过,擦了雪水,又递给另一个,还给弗之时已是一块湿布了。

⑤雪越下越大了。弗之把那块湿布顶在头上,快步往回走。这时,一个年轻人快步跟上来,绕到前面,唤了一声:“孟先生。”弗之认得这人,是中文系学生,似乎姓蒋。他小有才名,文章写得不错,能诗能酒,也能书能画。“孟先生。”那学生嗫嚅着又唤了一声。弗之站住,温和地问:“有什么事?”蒋姓学生口齿不清地说:“现在四年级学生全部征调做翻译,我……我……”弗之猜道:“你是四年级?”“我的英文不好,不能胜任翻译。并且我还有很多创作计划……”“无一例外。”弗之冷冷地说,并不看他,大步走了。 蒋姓学生看着弗之的背影,忽然大声说:“你们先生们自己不去,让别人的子弟去送死!”弗之站住了,一股怒气在胸中涨开,他回头看那学生。学生上前一步:“只说孟先生是最识才的,叫人失望。”弗之转身,尽量平静的说:“你,你无论怎样多才,做人是不能打折扣的,一切照规定办。”弗之走得很慢,自觉脚步沉重,回到住处时,只见院子里腊梅林一片雪白。

⑥此刻,弗之的外甥、生物系学生澹 台玮正在萧子蔚老师的房间里。玮是三年级,但学分已够四年级。师生两人对坐在小木桌旁,讨论着生物学的问题。子蔚感到玮有些心不在焉,已有点猜到他的心思。待讨论告一段落,玮道:“也是商量。”他停顿了一下,说:“我只是觉得战场和敌人越来越近,科学变得远了,要安心念书似乎很难。” “可是你并不在征调之列。生物化学是新学科,需要人开拓,要知道得到一个好学生是多么不容易。我也很矛盾。”子蔚站起身,走到窗前。学已停了,腊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玮也走到窗前,默默地望着窗外。过了一会儿,玮转身向着子蔚:”我会回来的。”“那是当然。”子蔚说。玮向子蔚鞠了一躬。子蔚向前一步,拉着他的手郑重地说;“我尊重你的决定。”玮再鞠一躬,走出房间,回头说:“萧先生,我回去了。”子蔚默默地看着他下楼,又到窗前,看他出了楼门,沿小路往腊梅林中去了。

(节选自长篇小说《西征记》,有删改,标题为选者所拟。)

11.文中第3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述有何关联?(4分)

提示:问答的内容是志愿者的条件——爱国、英语,照应上文“这是你的战争”、征调的内容,引出下文——工学院、中文系、生物系学生的不同表现。

12.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

提示:对学生爱国无法表达的赞赏、对学生的爱护、自己的激动的心情、自己爱国的心情。

13.孟弗之于蒋姓学生、萧子慰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对比鲜明,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景两个方面加以分析。(6分)

提示:分别从形象和对话情景上进行分析即可。形象:以学术为名逃避战争的懦夫;为了爱国战争宁愿心爱的学术的爱国青年。情景:动作描写、景物描写。

14、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6分)

提示:(1)点明时间,暗示社会背景,渲染氛围;(2)暗示情节的发展;(3)衬托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捧与挖

鲁迅

中国的人们,遇见带有会使自己不安的朕兆的人物,向来就用两样法:将他压下去,或者将他捧起来。

压下去就用旧习惯和旧道德,压不下时,则于是乎捧;以为抬之使高,餍之使足,便可以于己稍稍无害,得以安心。

凌厉的人们,自然也有谋利而捧的,如捧阔佬,捧戏子,捧总长之类;但一般粗人捧的“动机”,大概是不过想免害。即以所奉祀的神道而论,也大抵是凶恶的;观音菩萨倒还可爱,然而那是从印度输入的,并非我们的“国粹”。要而言之,凡有被捧者,十之八九不是好东西。

既然十之八九不是好东西,被捧后那结果便自然和捧者的希望适得其反了。不但能使不安,还能使他们很不安,因为“人心”本来不易餍足。然而人们至今没有悟,还以捧为苟安之一道。

记得有一部讲笑话的书说,当一个知县的寿辰,因为他是子年生,属鼠的,属员们便集资铸了一个金老鼠去做贺礼。知县收受之后,另寻了机会对大众说到:明年又恰巧是贱内的整寿;她比我小一岁,是属牛的。其实,如果大家先不送金老鼠,他决不敢想金牛。一送开手,怕他的姨太太也会属象。象不在十二生肖之内,但知县当然别有我们所莫测高深的妙法在。

民元革命时候,S城来了一个都督。他虽然也出身绿林大学,但还算顾大局,听舆论的,可是自绅士以至于庶民,又用了祖传的捧法群起而攻之了。这个拜会,那个恭维,今天送衣料,明天送翅席,捧得他连自己也忘其所以,渐渐变成老官僚一样,动手刮地皮。

最奇怪的是北几道的河道,竟捧得河身比屋顶高得多了。当初自然是防其溃决,所以壅上一点土;殊不知愈壅愈高,一旦溃决,那祸害就更大。于是就“抢堤”咧,“严防决堤”咧,花色繁多,大家吃苦。如果当初见河水泛滥,不去增堤,却去挖底,我以为决不至于这样。

有贪图金牛者,不但金老鼠,便是死老鼠也不给。那么,此辈也就连生日都未必做了。单是省却拜寿,已经是一件大快事。

中国人的自讨苦吃的根苗在于捧,“自求多福”之道却在于挖。其实,劳力之量是差不多的,但从惰性太多的人们看来,却以为还是捧省力。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日

(选在《鲁迅全集?华盖集》)

1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4分)

提示:是什么(压与捧)——为什么(捧的原因、后果)——怎么办(挖)

16.文中的例证分别揭示了“捧”的什么后果?例证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递进关系?(8分)

提示:非但不能使自己安心,反而助长了被捧者的贪心,自讨苦吃。从笑话到现实,被捧者不满足的程度愈来愈重,捧者愈来愈不安心。

17.鲁迅在文章结尾提出的“挖”,包含哪些深意?(6分)高考资源网

提示:①不捧;(2)自己解决问题;(3)不要有太多惰性;(4)打到封建统治者。

七、作文(70分)

18. 不避平凡,不可平庸。为人不可平庸,平庸则无创造,无发展,无上进;处事不可平庸, 因此要有原则,有鉴识,有坚守。

请以“拒绝平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不必面面俱到;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提示题目已经限定好了,(1)平凡不等于平庸;(2)不平庸要求有原则,有鉴识,有坚守;(3)不平庸就要创造、发展、上进。要求不必面面俱到,可以针对以上七方面中的一方面或者是几方面联系“平庸”写即可。

要想作文出彩,多在用例上下功夫,写昂山素季、写费马、写韩寒......都可以,倘若人云亦云,仍旧沿用作文常用古人素材,必定难逃平庸。

2011四川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

方法点拨原文第一段第四句话“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原文是“选择”而备选项为“修正”,显而易见,不符合文意。

答案C

2.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理解和分析能力。

方法点拨B项原文信息,“计算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备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答案B

3.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推断的能力。

方法点拨将备选项与原文比较,“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使得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可以看出D项在说法上明显有问题,“科技黑箱”与“科技”在概念含义上是不同的。

答案(D)

4.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方法点拨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阙:通“缺”,动词,空缺。

答案D

5.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方法点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的要求,然后从文中找出筛选信息的区间,运用排除法,找出答案。

答案C

6.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方法点拨首先要审清题意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其中三项正确。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做事情况。如秦桧当权,他的亲党密告萧,而不是秦桧与其亲党密告萧。

答案A

7.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方法点拨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

答案(1) 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

(2) 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

8.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方法点拨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从题目上可以看出(思远人),可以看出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9.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方法点拨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用什么研墨,用泪水也,以泪水研墨,和泪作书。思念到深处,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参考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10.解析考查学生只记名言名句名篇的能力。

方法点拨看清题目要求,认真作答,不能出现错字、漏字、别字、衍字,顺序颠倒的情况。

答案(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贤者能勿丧耳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3)望中犹记 佛狸祠下

11.(1)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学作品艺术技巧的能力。

方法点拨E项“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是通过马裤先生对人对事的态度和做法体现出来,和我的言行关系不是十分的大。C项马裤先生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意在表现其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其实我们也看到,他并不是一个爱讲卫生的人。

答案D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

(2)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艺术特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方法点拨审清题干,第一段,意味着这样的开头对全文有重要作用,答题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作答,看看这一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何作用,最后再思考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即可。

答案①勾画一个衣着言行与众不同、令人发笑的人物形象;②为后文即将发生的幽默、可笑的故事作铺垫;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鉴赏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方法点拨这道题考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概括。概括的方法是“听其言,观其行”并结合文中的侧面描写。

答案①颐指气使,目中无人,缺乏公德;②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③不讲卫生,不顾他人感受,趣味低下。

(4)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学作品形象看法的能力。

方法点拨探究人物形象只要结合文本,立足原文,思考这些人物在行文中的重要作用,回答分析时,只要言之有理,说之有据即可。

答案示例观点一:同意,“我”也有人性弱点。

①“我”对马裤先生的不当言行不加制止,听之任之;②“我”对马裤先生的讽刺过于夸张,且语言近于刻薄;③“我”对自己缺乏反思精神。

观点二:不同意,“我”没有人性弱点。

①“我”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者,不是性格人物;②“我”在事件中言行很少,性格特征不明显;③“我”在小说中主要起连缀情节的作用。

12.(1)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

方法点拨C项“谢希德对烹饪可能也感兴趣,只不过他不希望别人过于宣传她精于此道”,备选项说得过于绝对。D项备选项与原文“她特地画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供作者参考”显然出入过大。

答案E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

(2)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方法点拨谢希德放弃自己的专业研究,从事自己不熟悉的表面物理研究,既有内因也有外因。找原因,要立足第二段,从一些关键句中去概括原因即可。

答案①这项研究可以解决钢材腐蚀的问题,节约能源,对国家建设有重要意义;②作为科学家,积极进取,勇于创新,转入科研新领域;③作为学术前辈,可以借此鼓励年轻人,开拓科研新领域。

(3)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

方法点拨传主的性格特点体现在多个方面,而本题限制为“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这样就大大降低了难度,概括时也不会遗漏,我们不妨先找出区域(如第二段和最后一段),寻找关键句,然后从中归纳。

答案示例①密切关注学术动态,努力探索真知;②研究过程中认真细致,注重积累,追求高水平;③修改科普文章一丝不苟,注重概念和表述准确无误,不片面追求形象生动。

(4)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传主性格特点中“诚”的理解。属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

方法点拨只要考生结合文本,立足原文,思考传主的精神品质。谢希德的“诚”,你对他的理解,不能离开文本,从一个方面肯定,然后回答分析,只要言之有理,说之有据即可。

答案示例方面一:对祖国无限忠诚。

①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计个人得失,毅然回到科研条件差的祖国参加建设;②为国家建设需要调整研究方向,转入科研新领域。

方面二:对事业充满热诚。

①作为科学家,锐意创新,勇闯难关,实事求是,一丝不苟;②作为大学校长,谦虚做人,认真做事,深入群众,不搞特权。

方面三:对亲人至爱至诚。

①不被丈夫身患重病的残酷现实所压倒,为治愈丈夫的疾病倾注深情;②不顾自己工作繁忙,尽心尽力地照顾丈夫,具有勤劳朴实的美德。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方法点拨A项,芝兰玉树:比喻有出息的子弟。形容对象错了。B项,闻过则喜: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表示欢迎和高兴。指虚心接受意见。C项,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法,串通做弊。褒贬不当。D项,从一而终:丈夫死了不再嫁人,这时旧时束缚妇女的封建礼教。形容对象错了。

答案B

14.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正确辨析病句的能力。

方法点拨A项重复赘余,“造成、遭到”,将“遭到”删去。B项搭配不当,“取得的成绩”与“得到了回报”不搭配。D项语序不当,“严峻的形势将巨大的挑战带给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改为“严峻的形势给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带”。

答案C

15.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方法点拨可由语段上半句“葫芦”可以判断出紧跟下句为③,介绍“葫芦”情况,⑤句它指代③句葫芦较为顺畅,④⑥介绍葫芦的制作过程,①介绍葫芦的历史,②是对整个语段进行总结。

答案D

16.解析本题综合考查考生句式变换以及语言表达连贯、简明、得体、准确的能力。

方法点拨作答本题首先要审清题意要求,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20个字,按照要求,才能得到理想的分数。

答案示例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采掘铜了

这却一直没有得到考古发掘的证实

我国至迟在夏晚期就已经开始使用铜器了

17.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仿写句式的能力。

方法点拨作答本题注意要求,要选用一个对象,使用到拟人修辞,句式和原句相同。在仿写时注意拟人要用词贴切,体现出拟人的特点,内容上要合理通顺,所选话题要相关,如梅花、昙花都属植物。

答案示例

荷花在脏水污泥的池塘开放,意在告诉我们:保持高洁

兰花在杂草横生的山谷生香,意在提示我们:坚持自我

18.写作指要 审题立意要从两个角度思考:船主和漆工。从漆工的角度立意,可以围绕责任心、良知、善良、与人为善、敬业等切入;最佳立意:涂漆工所谓“顺便补的”,并非“无心”,而是一种不以善小而不为的“有意”——与“善良”有关,与金钱无关;即便非自己份内之事,也要尽责做好,人要有社会责任感。

从船主的角度立意,要建立健全对好人好事、见义勇为者进行保护、奖励、表彰等机制,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导向,让好人不吃亏,让好人有好报,让好人有尊严,要懂得感恩等。

2011年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

语 文

本试题卷分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第一部分1至3页,第二部分4至6页,共6页。考生作答时,须将答案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30分)

注意事项;

1.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案标号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

2.本部分共3大题,10小题。每题3分,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吉祥(jì) 棱角(líng) 狡黠(xiá) 长吁短叹(xū)

B.浸润(jìn) 蓦然(mò) 腈纶(qíng) 残碑短碣(jié)

C.喟叹(kuì) 愤慨(kǎi) 盥洗(guàn) 呱呱坠地(guā)

D.阻扰(náo) 女娲(wā) 咯血(kà) 戛然而止(ji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胳膊 挖墙脚 墨守成规 卑躬屈膝

B.骨骼 莫须有 囤积居奇 以逸待劳

C.彗星 座右铭 鸠占雀巢 在所不惜

D.慧眼 吓马威 星罗棋布 面面俱到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我刊以介绍自然风光、名胜古迹为主,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融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于一炉,欢饮广大读者到各地邮局征订本刊。

B.官府分横暴和百姓的苦难,深深刺激着杜甫的心灵,他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写下的“三吏”、“三别”,至今仍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C. 位技术培训之后,小李成为了生产明星,2010年,他完成的全年工作量超过规定指标的百分之四十,获得了所在企业的嘉奖。

D.九寨沟之奇,奇在水,奇在云,奇在雾,奇在乍晴乍雨,波光云影、色彩斑斓,如梦如幻,不由得不让人惊叹大自然的巧夺天工。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今年暑假,我市将举办第12届中学生运动会,我校参加这届运动会的20名男运动员和16名女运动员,均是由班级和年纪层层选拔出来的优秀选手组成。

B.2010年4月10日,第8颗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射进入倒计时,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对火箭起飞前进行了最后的检查,满怀信心等待着发射时刻的到来。

C.现代高新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广泛应用,引发了图书馆运行机制的变革,其结果将会出现一全套的信息交流系统,从而对图书馆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D.为增强全体员工的文明服务意识,进一步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我省某商业银行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在本系统内广泛推行文明服务用语和服务忌语。

二、

古气候研究敲响气候变暖警钟

过去5亿年里,地球高温期一般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时期相吻合,反之亦然。目前,科学家正研究地球历史上的气候变迁,以预测今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时地球气候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而不仅仅依靠计算机模型的预测。

研究地球历史上的气候变迁可利用各种各样的线索。岩石可以揭示它们的形成时期的环境信息,如许多岩石只能在有生态水的地方才会形成,测量 中微气泡里的二氧化碳含量。鞥了解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但可回搠的并不长。要了解更久远时期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必须用间接方法,如建立模型来研究各种长期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水平的因素。这些模型就能显示数千万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平均含量的浓度。另外,还可以测量浅海贝类化石中,蹦、钙的比例,因为这个比例和这些贝类生长时的海洋酸度有关,而海洋酸度又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水平相互关联。

研究过去的气候变化能过更好的了解地球的气候敏感性。气候敏感性。是指当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一倍时的辐射强迫所产生的全球平均温度变化。根据相关研究,如果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每增加一倍,地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摄氏度。但是,但地球气温变暖是,很多因素都会跟着一起变化。例如,气候变暖使大气中包含更多水蒸气,而水蒸气是一种强力的大气保温气体;气候变暖还会减少积雪和缩小海冰的收益范围。这就导致被反射回太空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导致气温进一步升高。

联合国有关机构最近预测:在考虑了这些反馈效应之后,计算机模型得出的气候敏感性在2-4.5摄氏度之间,最佳估计值为3摄氏度。妻室,计算机模型只考虑了对变暖效应的快速反馈,而那些几十年或几百年之后才会显现的反馈,例如陆地冰原因范围的变化则被忽略了。因此,真正的气候敏感性可能比计算机模型预测的更高。

由于现有的气候模型无法考虑长期反馈的影响,要获得更加确切的气候敏感性,唯一的途径是研究过去大气有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地球的影响,为了使结果更准确,科学家研究了和现在相似的上新世纪早期(约450万年前),当时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约为400ppm(1ppm=百万分之一),仅此现在高一点,但当时的地球平均气温却比现在高3摄氏度,海平面比现在高25米,二永久冰盖面积也现在小,对上新世的研究发现,当时的气候敏感为二氧化碳浓度每增加一倍,平均气温升高5摄氏度。

如果现在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一倍,那么可以预见,短期内地球平均气温会升高3摄氏度左右,而且在接下去的几百年里,气温还将持续攀升,被全球气候变暖困扰的人类将面临更大的危机。

5.下列关于“气候敏感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一倍的条件下,气候敏感性越高表明地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越大。

B.要获得更确切的气候敏感性,目前只能够研究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对气候的影响。

C.联合国有关机构用计算机模型预测气候敏感性时,充分考虑了随着气候变暖而变化的各种因素。

D.不同时期气候敏感性不完全相同,研究上新世早期气候敏感性对认识今天气候变暖颇有价值。

6.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地球过去的气候变化中,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必然伴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反过来,全球平均气温降低则意味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降低。

B.地球平均气温的上升会造成地球积雪的减少和海冰覆盖范围的缩小,这样将使得来自太空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会导致地球平均气温进一步升高。

C.植物叶片气孔的疏密程度与其生长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相关,根据植物叶片化石的气孔疏密程度,可分析这种植物生长年代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D.对上新世早期的研究发现: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即使幅度不大的上升也会造成平均气温升高,进而导致海平面上升,从而使永久冰盖面积缩小。

7.根据原文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够在没有液态水的地方形成的。

B.分析南极冰盖微气泡里面的气体能够间接了解数千万年以来的大气成分。

C.测量贝类化石中硼、钙的比例有助于了解数千万年以来的大气成分。

D.变暖效应的长期反馈使地球气温上升可以持续几百年。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吾乡吕徽之先生家仙居万山中,博学能诗文,问无不知者,而常逃其名,耕色以字给,一日,携褚币 家易 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徐至庭前,闻东阁中有人分韵作雪诗,一人得“滕”字,苦吟弗 ,先生不觉失笑。阁中诸贵游子弟辈闻得,遣左右诘之。先生初不言,众愈疑,亲自出,见先生露顶短褐,布袜草履,辄侮之,询其见笑之由。先生不得已,乃曰:“我意举滕王蛱蝶事耳。”众始叹伏,邀先生入坐。先生曰:“我如此形状,安可厕诸君子间?”请之益坚,遂入阁。众以“藤”、“滕”二字请先生足之,即援笔书曰:“天上九龙施法水,人间一鼠啮枯藤。鹅声乱功收蔡,蝴蝶飞来妙过滕。”复请粘“昙”字韵诗,又随笔写讫,便出门。留之,不可得。闻其姓字,亦不答,皆惊讶曰:“尝闻吕处士名,欲意见而不能,先生岂其人邪?”曰:“我农家,安知吕处士为知何人?”惠之谷,怒曰:“我岂敢不义之财?”必易之,刺船而去。遣人遥尾其后,路甚僻远,识其所而返。雪晴,往访焉,惟草屋一间,家徒壁立。忽米桶中有人,乃先生妻也,因天寒,故坐其中,诗文徽之先生何在,答曰:“在溪上捕鱼。”始知真为先生矣。至彼,梁见之,告以特来候谢之意。隔溪谓曰:“诸公先到舍下,我得鱼,当换酒饮诸公也。”少顷携鱼与酒至,尽欢而散。回至中途,夜黑,不良于行,暂憩一露棚下。适主人自外归,乃尝识面者,问所从来,语以故,喜曰:“是固某平日所愿见者。“止客宿。翼旦,客别。主人蹑其踪,则先生已迁居矣。又一日,先生与陈刚中治遇于道。治中策蹇 ,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微之乎?“曰:“然。足下非陈刚中乎?”曰:“然”握手若平生欢,公论驴故事。先生言一事,治中答一事,互至四十余事,治中止矣。先生曰:“我尚记得有某出某书,某处某传。”又三十余事。治中沈敬之。

(节选自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八《隐逸》)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至庭前 徐:缓慢

B.安可厕诸君子间 厕:置身

C.惠之谷 惠:赠送

D.刺船而去 刺:乘坐。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欲一见而不能 吾尝终日而思矣

B.先生岂其人邪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试问徽之先生何在 君何以知燕王

D.告以特来侯谢之意 掭以尖草,不出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徽之是一位博学多才、安贫乐道、恬静自守、特立独行又不乏随和的隐士。

B.吕徽之听人作雪诗苦吟不出时笑出声来,众人见他衣着寒酸就嘲笑侮辱他。

C.吕徽之以耕种打鱼为生,茅屋草舍,怡然自处,虽然清贫其妻却有御寒办法。

D.吕徽之虽然隐居山野,但因其品质高洁,待人接物不卑不亢,受到大家敬重。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共 120分)

注意事项:

1. 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目所指示的答题区域内作答。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2. 本卷共4大题,11小题。共120分。

四、(23分)

11.把那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一日,携铸币谐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5分)

(2)给中策赛驴,时尤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筒,问曰:“得非吕徽之乎?”(5分)

1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注天经,姓叶,名 ;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1) 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2) 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5分)

13.按要求与出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呜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指不得下咽也。(苏洵《六国论》)

委蔓《扬州慢》中用对比手法借扬州街道写出盛衰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

有志于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裹禅山记》)

《 兮辞》里写自己回乡后的话家常,以琴书为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锈损了的铁铃铛

宗璞

秋天忽然来了,从玉簪花抽出了第一根花棒开始。那圆鼓鼓的洁白的小棒槌,好像要敲什么,然而它只是静静地绽开了,飘散出沁人的芳香。这是秋天的香气,明净而丰富。

本来不用玉簪棒发出声音的,花园有共同的声音。那是整个花园的信念,一个似铃,在金银藤编扎成的拱形门当中,从的枝叶中挂下来。这风铃很古老,是铁铸的,镌刻着奇妙的花纹。铃中的小锤很轻巧,用细链悬着,风一吹,就摇摆着发出沉闷的有些沙哑的声音。春天和布谷鸟悠远的啼声作伴,夏天缓和了令人烦躁的坚持不懈的蝉声,秋夜蟋蟀只有在风铃响时才肯停一停。小麻雀在冬日的阳光中叽叽喳喳,歪着头对准风铃一啄,风铃响了,似乎在提醒,沉睡的草木都在活着。

“铁铃铛!”孩子们这样叫它。他们跑这金银藤编扎的门,总要伸手拨弄它。勉几,孩子中间最瘦弱的一个,常常站在藤门近处端详。风铃是勉儿的爸爸从一个遥远的国度带回的。从他装满问号的眼睛可以看出,他觉得这铃很神秘。

风铃那沉闷又有些沙哑的声音,很像是富有魅力的女低音,又像是一声长长的叹息。

勉儿常常梦见那总不在家的爸爸。勉儿梦见自己坐在铁铃铛的小锤上,抱住那根细链,打秋千似的,整个铃铛荡过来又荡过去,荡得高高的!他掉下来了,像流星划过一条弧线,正落在爸爸的书桌上。各种书本图纸一座座高墙似得挡住他,什么也看不见。爸爸大概到实验室去了。爸爸说过,他的书桌已经够远,实验室还更远,在沙漠里。沙漠是伟大的。

“爸爸!”勉儿大声叫。他的喊声落在花园里,惊醒了众多的草木。小棒槌般的玉簪棒吃惊地绽开了好几朵。紫薇怀疑地摇着一簇簇有皱折的小花帽。马缨花到早上才有反应。在初秋的清冷中,它们只剩下了寥寥几朵,粉红的面颊边缘处已发黄,时间确实不多了。

“您在这里!铁铃铛!”勉儿上学时照例招呼老朋友。他轻轻抚摸铃身,想着它累了。冲泻,充满了紧张的欢乐。众草木用心倾听这共同的声音,花园笼罩着一种肃穆的气氛。勉儿也肃立。那铃勇敢地拼命摇摆着,继续发出洪钟般的声响。声响定住了勉儿,他有些害怕。

“它把自己用得太过了。”紫薇是见过世面的。

好一阵子,勉儿才迈步向学校走去。随着他远去的背影,风铃逐渐停下来,声音也渐渐低沉,最后化为一身叹息。不久,叹息也消失了,满园里弥漫着玉簪花明净又丰富的香气。

勉儿从学校回来,走过花园,风铃沉默着。那吊着小锤的细链僵直了,不在摇摆,用手拉。也没有一点动静。他自己的心悬起来,像有一辆地敲。

他没有弄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便和妈妈一起到了沙漠中了。无垠的沙漠,月光下银子般闪亮,爸爸躺在一片亮光中,微笑着,没有一点声音。

他是否像那个铁铃铛,尽情地唱过了呢?

勉儿累极厄,想带着爸爸坐到铃上回去。他记得那很简单。但是风铃只悬在空中,小锤子,踮着脚用力拉,连链子都纹丝不动。铃顶绿森森的,露出一丝白光。?铃顶粘再一起,锈住了。

如果把它挂在廊檐下不让雨淋,如果常常给它擦油,是不是不至于?

“它已经很古老了,总有这么一天的。”妈妈叹息着,安慰勉儿。

花园失去了共同的声音,大家都很惶惑。玉簪花很快谢了;紫薇的皱边小帽都掉光了;马缨只剩了对你的细长叶子敏感地开合,秋雨在叶面上滑过。

那只绣损了的铁铃铛被取下了,卖给了最后一次抱住它,大滴?经过?绣、裂缝和长长短短的线路波纹,缓缓地流下来。

(有删节)

14.怎样理解第13自然段“他是否像那个铁铃铛,尽情地唱过了呢”在文中的含意?(4分)

15.第6自然段中画线句子描写草木惊醒后的各种情态,请结合全文回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16.请结合全文谈谈“铁铃铛”在文中的意义。(6分)

17.请分析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妙处。(6分)

六、(15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概括要点回答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缺少“什么”。不超过25字。(4分)

4月23日,“2011大学校长全球峰会”在清华大学举行。其中,“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成为热议的话题。多位大学校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顶尖大学在吸纳拥有国际学术背景人才、借鉴发达国家的教学制度和成功经验等方面缺乏全球化视野;许多人安于现状,在科研方面全方位地紧盯世界一流水平的意识不够,仅满足于在国内获奖或在国内刊物上发表论文。他们建议,政府主管部门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为学校营造出宽松的发展环境;全社会对于大学发展应抱有平和的心态,少一些急功近利。

19.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化景点或文学意象,常常会引发我们的情思。请从下列词语汇总选择一个作开头,仿照例句写一句话。要求:①体现景点或意象特征;②句式一致;③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5分)

康桥 边城 雨巷 蜀道

例句:赤壁,你的雄奇伟岸,你的大气磅礴,你的壮丽多姿,不正好激荡起卧心中的豪情吗?

20.2010年12月31日,著名作家史铁生因突发脑淤血逝世。他捐献的肝脏在天津成功移植给了一位患者。请你以这位患者的名义给史铁生写一段感激的话。要求:①语言简明、连贯、得体;②不写称呼语;③不超过100字。(6分)

七、(60分)

21.作文(60分)

请以“总有一种期待”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800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