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语文文言文概括分析题教案

2.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课件5篇

3.高二语文教师教案

4.文言文教案

5.高二语文上《李商隐诗》优质教案

6.高中语文病句技巧

7.高二语文过秦论的优秀教案设计

8.高二语文教案离骚

高考语文教案全集,高考语文教案

探究主题意蕴

一、考纲要求: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内容)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研究。 (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

(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目的)

(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

(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探讨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多方面)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 专家强调: 回答问题包括探究题一定要从文本出发,不可抛开文本随意生发、自我发挥。

二、探究主题的技法

(1)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以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恶丑。 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2)对主题的挖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从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

对主题的概括常用这样一些基本术语:①歌颂、赞扬、弘扬什么。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④对什么现象的反思。⑤表达了什么情感。

三、解题方法

(1)常见设问模式:

①找出体现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③把的题目××改成××,好不好,为什么?

④××为题,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考虑,请选择某一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

⑤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2)阅读突破点

①整体阅读,宏观感受,把握作品思想内容,就等于抓住了探究的精髓。

②注意标题和体裁。标题是文章的高度概括,有时就是线索,必须关注。

③抓关键性语句。作品中主要人物的语言、行动,以及作者的评述、诠释的一些关键语句。抓住“文眼”就把握了探究的方向,所以中一些内涵丰富的语句,如意蕴丰富的哲理句、意味深长的双关句、生动可感的修辞句、观点鲜明的议论抒情句以及结构上起到重要作用的语句。

高考语文文言文概括分析题教案

  语文学习 无外乎是积累与运用,积累是学习语文的低级阶段,而运用语言才是高级阶段。我们所要努力达到的也就是学会运用语言的高级阶段。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 高中语文《师说》优秀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师说》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名称《师说》教学设计

 课时三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高中语文必修三

 教材分析

 《师说》是人教版高中第三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篇抨击时弊,宣扬尊师重道的论文,主要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有力批判士大夫的愚顽可笑。虽然属于自读课文,但本文的语法现象如词类活用、文言句式比较典型,并且作为了高考背诵篇目,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不可以等闲视之。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文言字词、句式等方面有了初中和高中必修一、二、三的积累,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学生完成了自主学习的预习案,并且我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做了记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了解文中所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 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2.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分析 文章 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难点重点

 指导学生的文言朗读;鉴赏分析本文说理方式和方法。(自学讨论)

 难点

 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质疑讨论)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1.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突出三维目标。

 2. 教学方法 :自主预习法、诵读整体感悟、细读圈点质疑、品读讨论交流、

 练习巩固积累 。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 总结 ,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质疑问难,共同讨论,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多媒体展示

 通过课件出示一些重点字词,来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教师由《程门立雪》的 成语 故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

 三个关键词:唐宋八大家 古文运动 韩潮苏海

 点拨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称“韩昌黎”、“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①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②“古文运动”是一次文学革新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主将。主张文章要 “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③“韩潮苏海” 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 散文 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

 “说”是一种 议论文 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比“论”要自由一些。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

 学习第一段

 (一)重要字词提问并释义:

 (二)翻译重点 句子 :

 师者,所以传到授业解惑也。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三)文言词汇积累:

 1.通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吾从而师之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3、 一词多义

 (1) 师 (2) 乎

 (3)其 (4)而

 5. 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第二三段 2、归纳积累文言词汇

 一、 字词释义: 小组讨论交流

 重点实词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二、小组成果展示与纠错,评分

 预习作业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放在句中,舒缓语气

 2.犹且从师而问焉 代词

 3.巫医乐师 有专门技艺的人

 4.群聚而笑之 名词作状语 成群

 5.其可怪也欤 语气副词 难道

 6.孔子师郯子 名词作动词 拜?为师

 7.不耻相师 名词作动词 ①拜?为师②学习

 三、翻译重点句子: (共性出错的句子)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

 明确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明的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昧的人的原因,大概都出于这原因吧?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明确 不明白断句,有的人向老师学习,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人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遗漏不学,我没看出他们的明智。(合叙句与宾语前置句)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明确所以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贤能,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四、质疑

 五、布置作业:

 (一)背诵课文并翻译全文

 (二)文言知识归纳与积累:

 1.重点实词 2.通字

 3.古今异义 4.一词多义

 5.词类活用 6.特殊句式

 一、检查预习

 二、情境导入

 三、作者简介、解题

 学生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1、作者简介

 2、解题

 四、文本内容疏通

 1.朗诵点拨

 (1)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2)教师简要点拨朗读时的注意事项

 2.共同研习课文文言知识

 (1)小组讨论交流,掌握课文文言知识

 (2)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教师引导纠正

 五、作业布置

 一、文本内容疏通

 1.朗诵点拨

 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2.共同研习课文文言知识

 (1)小组讨论交流,掌握课文文言知识

 (2)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教师引导纠正

 3.检查翻译

 二、作业布置

 让学生学会自主 ,通过 课前预习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作者及背景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小组讨论学会

 课堂小结

 2分钟古人云:“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师道既尊,学风自善。”1200年前,韩愈向我们阐释了这一道理,今天我们应该接过韩愈手中的接力棒,把弘扬尊师重道的传统这步棋切实走好,为传承知识营造一个和谐有致的良好氛围而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布置作业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课件5篇

1. 如何答好高考语文文言文的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选择题

如何答好高考语文文言文的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选择题

普通高中在校学生通过学校报名;社会考生持4年前初中毕业证书报名参加考试;报名前提是考生已经参加学业水平测试并且等级均达到报名要求(普通类考生4门必修科目要求全部等级为C及其以上且信息技术科目为“合格”,艺术类考生6门必修科目要求任意3门科目等级为C及其以上且信息技术科目为“合格”)

1、以我个人经历而言,学校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你所能触及道德专业和身边同学朋友的层次。本人本科是个再普通不过的二本院校,平时难以接触到相关行业的前沿讲座,市场分析和各位大牛的现身说法。四年里一直和身边的同学闭门造车。从专业角度来讲,缺乏眼界。大四时想着能进个电厂就不错。之后读研到了现在的学校,研一阶段发现身边同学与本科同学有一点明显区别,起码都很爱学习,图书馆基本没有空座。所以接触的人的层次有区别(学习能力)

2、本科院校能提供你的平台也很重要,以读研为例,211985院校的学生很有优势,一定比例的学生不用考直接保研,本校生读研率较高。

3、社会活动方面:瞧瞧那些明星去得做多的学校,肯定多数也是有知名度的。所以见识也有区别。

4、就业方面:本科第一学历比研究生学历还重要,招聘企业非211985不要有的是。

2.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解题技巧

第一步:一个字一个字的翻译出来第二步:什么倒装句啊什么的,位置换过来第三步:有什么省略了,比如省略了主语啊,宾语啊之类的,些出来第四步:然后觉得很怪,就写的好一些,比如我一个句子翻译出来是他讲:xxxxxx就可以换为,他说:xxxxxx这只是个例子然后文言翻译一共有8 9个步骤,先记这4步,就好了,到了初三老师会系统讲的,这4步办好,基本就是满分文言的3个要求,信 达 雅信是不要翻错达是要表达出意思,就想省略啊什么的补出来雅,就是我说的第四步然后多看书啊,多做题啊我文言还是比较好的,因为经常看文言,什么史记啊,三国啊什么的。

3.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文言文练习

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高中新课标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二是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这就是说,文言文的教学,首先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因此,掌握文言文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和句式,始终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点.而朗读、背诵和词义、句式的归纳对比练习以及古文今译练习,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根据必修课教材的整体安排,本单元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读书方法.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是阅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概括段意,概括中心,在小学、初中的阅读教学中就训练过.高中阶段,课文的难度增大了,阅读理解的要求提高了,不仅仅是概括段意或概括中心了.对一句话或几句话、一段话或几段话以及对有关的某部分内容,都要能够根据需要,正确而熟练地进行概括. 概括要点必须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认真阅读,理清思路,是恰当概括的前提;把握住关键语句,对保证概括的准确性也具有重要意义.对内容要点的概括,离不开一定的分析.要分清事情的梗概和细节,善于把握住相关事物的联系、把握住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文章内容的分析,则离不开对背景知识的掌握,也离不开对表达方式的理解.。

4. 文言文的分析综合

文言文的分析综合 一、考纲在线 《2012湖南卷考试说明》语文科“考试内容”部分有关“古代诗文阅读”的考试范围包括“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前者具体包括三点:(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C级。后者具体包括两点:(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D级。 二、简要解读 一、“筛选文中的信息” “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准确把握文中的重要信息。

这些重要信息包括:一是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认识,二是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释,三是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还有一些语句能有力地表现作者的观点,集中反映文章的主旨,它们也是重要信息。

筛选文中的信息,其考查范围一般是文中所写的人物、时间、地点、议论、事情、道理、情感等,考查的重点是对人物言行主张、品德形象的概括能力。 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要点,概括中心,考查学生对选文整体或某关键环节的理解。

这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是考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的综合能力,其难度比正确把握文意又高了一层。如果单纯理解语言方面的内容,则只能讲通字句,无法对阅读材料的主旨有进一步的深入领会,更无法对之进行鉴赏评价。

因而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对文意的归纳概括就显得十分重要。 近年来,这种归纳概括往往是通过对文章的理解来进行的。

对内容要点的归纳,考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内容的概述,或符合原文或不符合原文,需要考生准确地分析文章的内容,仔细体会,反复推敲,作出正确的判断。 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这也是对阅读材料内容理解方面的分析综合,它要求学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所述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

作者写文章,在材料的选择、叙述的角度、句子语气上及直接抒情议论中,都可能表现出自己的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显明,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试题的难度也往往会相应增大。

例如2011年高考湖南卷第8题、2011年高考天津卷第12题,就是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概括分析。 三、命题导向 近年来,高考试卷均把对文意总体把握的考查作为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头戏,一般有两题,题型为选择题和主观题。

考查的内容集中在以下三点:一是考查对信息的筛选,最常见的是定向考查的方式,即挑选若干文句分别编为四组,要求找出全都说明某个问题(人物言行主张或品德形象等)的一组。二是考查对总体文意的叙述是否符合原文意思的判断能力。

三是用主观题形式考查信息分析和整合能力。 综合前边的分析,高考对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将不会有大的变化,但每年仍有小的变化,考生只要读懂了原文,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四、高考文言文分析综合题错项陷阱设置揭秘 高考文言文阅读测试往往有一道题是分析综合题。这是考查考生全面 望楼主纳!谢谢。

5. 高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

文言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题一直都非常稳定,历年的考试都没有太大的意外发生。一般也是从实词、虚词、性格表现和内容归纳四个方向设置题目。所占分值为12分,一般设置3-4个题目。

一般来说,最后一道题目是从全文的角度上进行考核,所以首先应该阅读最后一道题目,大体了解文章内容。然后要仔细的阅读原文,凭借自己的语感进行初步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加点字的时候一定要结合题目进行理解。第三步就进入到了实际的解题环节:

1、文言实词题。要对考核的实词进行字形和字义的分析。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字,联系上下文,推导出词义,然后将选项中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倘若发现语言通顺合理,这说明解释的正确无异议。一般来说,从没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这是题目设置的干扰项。

2、文言虚词题。同学们在备考时也一定进行了大量的虚词练习,在做这道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该确定这个词在其他遇到过的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将这个意思套到试题中的句子进行验证,倘若也说的通,那就应该是正确的。

3、性格表现题。首先应该先找出来的是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选项,先要排除干扰选项。做这道题时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张冠李戴,把别人的性格或与之无关的性格硬加到主角头上,要尽可能避免这种错误的发生。

4、内容归纳题。首先要找出文段当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然后认真阅读并精确掌握原文想要表达的意思。需要注意的是,错误选项中的错误往往很细节,主要从顺序颠倒、无中生有、人物事迹错乱等角度去分析。

第一:判断加点词的正确与否,这一题在繁杂的古文实词翻译中我该重点掌握哪些词语,我该如何去训练自己答这种题。

运用几个方法:排除法 代入法(将它后面给的解释代入原文看句子是否通,不通即是错)推断法(利用字形推--即看该字的写法结构透出出来的含意、利用语法推--即分析该字在该句所充当的句子的成分得出它的词性、利用语境推--即结合课文上下文意思理解该字意义)

第二: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一项,这一题,我该着重去掌握哪些词语进行比较,分析问题。

先把高考常考的120实词18虚词的意思用法先掌握起来.

6. 求最近几年语文高考的文言题

2006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17套汇编(解析译文)2008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汇编2007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汇编一、全国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何远字义方,东海郯人也。武帝践阼,为后军鄱阳王恢录事参军。

远与恢素善,在府尽其志力,知无不为。恢亦推心仗之,恩寄①甚密。

迁武昌太守。远本倜傥,尚轻侠。

至是乃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武昌俗皆汲江水,盛夏,远患水温,每以钱买民井寒水。

不取钱者,则摙②水还之。迹虽似伪,而能委曲用意。

车服尤弊素,器物无铜漆。江左水族甚贱,远每食不过干鱼数片而已。

然性刚严,吏民多以细事受鞭罚,遂为人所讼,征下廷尉,被劾十数条。后为武康令,愈厉廉节,除*祀,正身率职,民甚称之。

太守王彬巡属县,诸县皆盛供帐以待焉。至武康,远独设糗③水而已。

武帝闻其能,擢为宣城太守。自县为近畿④大郡,近代未之有也。

郡经寇抄,远尽心绥理,复著名迹。期年,迁树功将军、始兴内史。

时泉陵侯朗为桂州,缘道多剽掠,入始兴界,草木无所犯。远在官好开途巷,修葺墙屋,民居市里,城隍厩库,所过若营家焉。

田秩奉钱,并无所取,岁暮 *** 尤穷者充其租调,以此为常。而性果断,民畏而惜之,所至皆生为立祠,表言政状,帝每优诏答焉。

迁东阳太守。远处职,疾强富如仇雠,视贫细如子弟,特为豪右所畏惮。

在东阳岁余,复为受罚者所谤,坐免归。远性耿介,无私曲,居人间绝请谒,不造诣。

与贵贱书疏,抗礼如一。其所会遇,未尝以颜色下人。

是以多为俗士所疾恶。其清公实为天下第一。

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

其轻财好义,周人之急,言不虚妄,盖天性也。每戏语人云:“卿能得我一妄语,则谢卿以一缣。”

众共伺之,不能记也。——节选自《南史卷七十?列传第六十》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远与恢素善 善:友好。

B.远本倜傥,尚轻侠 尚:崇尚。C.视贫细如子弟 视:爱抚。

D.士类益以此多之 多:称赞。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何远“生性耿介”和“为官清廉“的一组是A.迹虽似伪,而能委曲用意。

不取钱者,则摙水还之。 B.正身率职,民甚称之。

岁暮择人尤穷者充其租调。 C.与贵贱书疏,抗礼如一。

田秩奉钱,并无所取。 D.其所会遇,未尝以颜色下人 远尽心绥理,复着名迹。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何远任录事参军时尽心尽力,很受上级信任倚重;但性情刚正严厉,任武昌太守时常因小事鞭罚吏民,因而被检举审理的罪状有十数条之多。B.何远坚守节操,不逢迎上司,太守王彬巡察属县,何远仅给他提供干粮、饮水;为官有才干,任始兴内史时,未再发生过界内盗匪抢掠侵犯的事。

C.何远在任时,像经营家业一样整治辖境,百姓为他建造生祠,皇帝也下诏予以表彰;但在东阳太守任上,由于遭到受罚者的诬告,而被免职还家。D.何远品行正派,不循私情,与人交往不受请托,也不拜访他人;为人轻财好义,能周人之急,说话从无虚妄,大家始终无法找到他说谎话的证据。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

译文: (2) 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译文: 答案:8.C(这道题中的ABD选项都在课本中出现过,而C中的固定搭配“视……如……”很容易判断得出。

即使没看出来,也可根据前文“嫉……如……”判断出决不是爱抚之意)9.C(这道题重点在表明“耿介”与“清廉”,依次我们可以判断出A项第一个选项与耿介无关,是属于他办事原则方面的。B项第一个百姓称赞他也不属于“耿介”,D选项第一个选项是他平易近人,也不属于“耿介”,依次推断选择C)10.B(这道题难度不小,很多考生没有注意到文章中提到了一个人就是泉陵侯朗,强调是他沿途抢掠骚扰,但到了始兴县内,一草一木也不敢侵犯。

而不是选项中所说任内没有抢掠侵犯的事)11.(1)从县令升任京城附近的大郡长官,近代从未有过这样的事。得分点在“自……为”是“从……担任……”。

(2)他先后出任数郡的太守,见到可产生贪欲的东西,始终不改变自己的廉洁之心。他的妻子儿女饥寒交迫,如同最贫穷的人家那样。

得分点在“居”、“可欲”还有“饥寒如下贫”。[译文]何远,字义方,东海郡郯县人。

梁武帝即位后,担任后军鄱阳王萧恢的录事参军。何远与萧恢向来友好,在王府竭尽其心力,明白了的事情没有不去办好的。

萧恢也推心置腹地依仗他,对他推恩托付,很是亲密。梁武帝升迁何远担任武昌太守。

何远本来是豪爽洒脱的人,崇尚轻财好义。到担任武昌太守时才一改往日的品行好好做官,杜绝结交朋友,别人馈赠物品一概不接受。

武昌百姓的习俗都是从长江里汲水饮用,大热天,何远嫌江水温度太高,常常掏钱向有井的人家买井水,如果对方不收钱,就将水还给对方,行迹虽似虚伪,但能委婉地表达其用心。车舆服饰。

高二语文教师教案

#课件# 导语课件制作本身就是作者综合素养的一种体现,它显现出制作者对教育、教学、教材改革方向的把握,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对现代教育技术的领悟。因此教师在设计课件时一定要吃透教学内容,设计出符合教学的方案用于课件。下面是 无 整理分享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1.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课件

 一、指导思想:

 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语文教研组工作为参考,切实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业务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本事,落实常规工作,夯实基础,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本事、写作本事和口语交际本事,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本事和阅读课外文言文的本事,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提高文化品位,为高三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情景分析:

 1、教材教学:高二阶段是高中阶段比较关键的一年,从教材上来看,难度较高一有了很大的提升,如阅读教学上对学生的要求已由一般的阅读理解上升到品味鉴赏,还新增了诗词、等阅读单元。写作上则要求学生较好掌握议论文的写作和应对话题作文的本事。

 2、学生分析:学生在高一阶段的语文学习还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下,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欠佳。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课外迁移不够,阅读和写作本事还有待加强。

 三、工作重点:

 1、提高备课质量,继续学习新大纲,钻研新教材,探索新教法,体现知识和本事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和优势,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以“阅读”和“写作”教学为抓手,带动其它方面的教学工作。

 3、强化语文知识的积累,包括名言诗句、文学常识、文化常识、成语等。

 4、运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本事,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空间。

 四、教学目标与要求

 本学期语文教学,除了常规性的教学要求外,要异常注意选修课的教学安排,尤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加强积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本事是高中语文课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我们不能因为过去有过分强调语文工具性的偏颇,就否定或削弱语文课的工具性,就把语文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审美与情感的感悟和熏陶上。教学中,要加强积累,包括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名句名篇的积累、阅读鉴赏方法的积累上、表达交流本事的积累等,教会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个最基本的交际工具,培养学生较强的语文应用本事和语感。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发挥语文课在育人上的功能,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必须的审美本事和探究本事,提高人文素质,发展健康个性,构成健全人格。

 2、重视诵读,改善古诗文教学。

 古代诗文作品在这套教科书中的比例约占45%。古代诗文的选目以传统经典名篇为主,也适当扩大了选材范围,新选了一些古代优秀作品。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应强调熟读、背诵,因为这部分资料,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无论是思想资料、感情因素,还是艺术技巧、语言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文质兼美,要求学生熟读成诵。课程标准还有“培养阅读前一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资料”的要求。所以,教学重点应是诵读课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课文的思想资料,熟读或背诵必须数量的名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这也有利于培养文言语感。对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学发展简况等知识,也需要引导学生经过阅读教材,切实掌握。

 3、加强联系,提高写作本事。

 教材的写作部分,既注意吸收我国传统作文教学的经验,又体现了21世纪对高中生写作的要求。应当明确高中学生从事写作文必须做到的几种基本要求:包括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我的感受和思考;能研究不一样目的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我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养科学理性精神;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资料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能调动自我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同时,应当进行记述、说明、描述、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本事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实用写作本事,鼓励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

 

2.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课件

 高一上学期,是一个重要学习阶段的起始,也是高中三年语文学习的黄金时段。为让学生掌握高中语文学习的思路特点,热爱并投入地学好这门课程,不仅仅扎实基础,学习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素养使其终身受益.为此,我制定以下。

 一、新教材的特点及教学重点

 新教材的体系和构建,在试验修订本的基础上作了“四大改革”:

 一是建立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三线并行的教材编写体系;

 二是破除了比较复杂的记叙、比较复杂的说明、比较复杂的议论三个阶段模式,阅读部分不再以文体为中心编排,而是结合本事培养目标和课文本身实际组织单元;

 三是编写了与教材相配套的语文读本,作为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供学生在课外阅读;

 四是设计了探究性学习的资料,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本事。

 二、学情分析:

 高一级学生刚从初中升学上来,学习成绩参差不齐,语文科更是其薄弱环节,不少学生对学习语文存在着惧怕心理,对高中语文的学习更是茫然不知所措。所以,第一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的任务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明确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更在于经过中考和高考试卷的比较分析,让学生更好地明确语文知识考点的迁移,完成初中向高中学习目标的转化,更好地适应高中语文学习的特点。

 三、教学设想

 应对学生薄弱的语文基础,强化训练,夯实基础,落实日常教学是关键。在日常教学中,主要抓好以下的环节:

 (一)阅读方面,充分利用“经典”与“名著”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本事。精选较有思想性、篇幅短小的文言短文,供给给学生阅读,养成学生每周阅读翻译文言文的习惯,努力经过学生的自身积累和教师的指导,从阅读习惯、语感等多方面提升学生阅读本事,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本事。

 (二)在写作方面,坚持每周几篇课外练笔,每两周一次大作文的训练。

 小作文,从写景、记人、叙事等方面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观察、构思、措辞、造句等本事。大作文从观察与感受、想象与联想、再现客观事物、表现主观情感等方面,让学生把握写作运动的内部规律,从根本上提高写作本事。

 (三)口语训练方面,结合诗歌教学,开展诗歌朗诵训练,扫除学生练习口语的心理障碍,训练学生大胆开口的习惯。在具体操作方面,结合单元教学,穿插“说服别人”、“拒绝别人”、“劝慰、鼓励别人”等不一样目的的语文口语训练,使学生能自由流畅地表述自我的见解,养成礼貌得体的说话习惯。

 (四)日常语文教学还贯穿写字、背诵等基础训练。写字训练一方面是为了正字,另一方面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坐功”,这对于16、17岁左右、生理和心理正在发生转折的高一级学生来说应当是不无裨益的;背诵必须数量名诗名篇名句,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口头表述本事,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四、教学策略

 1、改变观念,加强学习,增强新课标意识,重视知识更新。

 (1)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重视语文教育的人文价值和思维训练的特点。

 (2)要加强学习研究,重视知识更新,订阅书报杂志,阅读理论专著,及时更新观念,提炼信息,充实知识储备。同时又要尽可能地将教学理论和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在教学实践中参悟道理,总结经验,提升素质。

 (3)重视备课组建设,充分发挥团体的知识和力量,不断完善教学资料、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2、重视思维训练,注重本事培养,增强素质教育意识,扎扎实实学好课本。

 (1)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无论是教学目标的设计,还是教学流程的操作,都要重视师生的互动的过程,让学生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和表演空间,把气力花在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上。

 (2)重视每堂课的收效,重视每个知识点的教学,力求做到重点突出,训练到位,把功夫花在基本功的培养上。

 (3)注意初高中的衔接,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提升学生良好语文学习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辨证性和周密性。

 (4)持之以恒地做好提优补差工作,防止两极分化的过早出现。

 3、重视作文教学,努力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整体水平。

 设想:充分挖掘教材,努力探寻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作文教学,课堂作文训练与口语交际本事的培养双管齐下,使作文教学真正走上系列、优化的健康之路。具体来说,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思考和做法:

 (1)分解本事,讲究专题性。每次写作,“写什么”、“怎样写”,都要明确到位,决不含糊。

 (2)重视作文教材,细化作文本事。如观察生活如何观察?怎样才能培养感受本事?在写作中如何恰当的应用想象和联想?怎样才能写出个性、构成创新?这些资料在教材中都有较系统的阐述,这大大有助于作文本事的细化,所以,决不能弃教材于不顾。

 (3)课内练笔与课外练笔齐头并进。课外练笔方式主要是三种:一是专项片段本事训练,如联想和想象,二是二次作文,重在锤炼学生提升作文的本事,三是延升性作文,主要是完成作文单元后的练习。

 

3.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课件

 一、指导思想

 高中阶段是人生求学的黄金时段,而高一上学期,又是这个重要学习阶段的重要的起始阶段。为让学生掌握高中语文的特点,明白语文学习的思路和方法,热爱语文,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学得知识,夯实基础,练好学习语文的基本功,培养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使其终身受益。为此,高一语文备课组特制定如下。

 二、总体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我们的教学总体目标是:努力使学生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

 (一)积累与整合。

 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二)感受与鉴赏。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三)思考与领悟。

 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四)应用与拓展。

 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五)发现与创新。

 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三、新教材的特点

 (一)教科书高一上学期共学习两本必修:必修一,必修二。

 (二)必修教材的基本框架:每册教材共分四个主题。分别指向高中生不同的思想、情感层面。

 四、具体措施:

 (一)积极研究课改实施办法

 高一所有的语文老师都是课改成员。所有成员都要认真学习语文新课程内容,探究其精神实质。充分落实学校的“导引自主生态课堂”,充分利用每周的备课组活动时间,有、有步骤地讨论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操作程序、教学方法,做到活动主题明确,有中心发言人。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而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因此,我们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为了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我们提倡并实施在课堂上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可从三个方面落实实施:一是落实课前预习和疑难问题收集制;二是落实课堂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为学生创设交流和表达的时空空间;三是组织语文学习兴趣小组,教会学生积极开展合作探究式学习。

 (三)多阅读,开阔眼界,陶冶情操。

 除教学上安排的阅读内容外,我们将充分利用图书馆和阅览室,让学生积极主动参加课外阅读,同时要求学生做好摘记,写读后感、读书心得、学习随笔等,这样,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理解文章内容的水平,训练学生学会自己找资料,达到既开阔学生的视野又积累资料的目的。

 

4.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课件

 一、指导思想

 语文教学必须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着眼于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以《教学大纲》为准绳,认真贯彻“课改”精神,教、学好必修课文和语文知识,进行有效的读、写、听、说训练,切实培养学生阅读和表达本事:使学生汲取课文中的实用语言、艺术语言、文学语言的丰富养料;同时,经过语文材料的熏陶感染,陶冶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报国的革命情怀。

 二、教学要求

 1、转变教学观念,强化语文功能。

 语文素质在人的全部素质中占有很重要的分量。教师要充分认识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作用,自觉地承担起语文素质的培养功能(包括学习素质、品德素质、审美素质、思维素质、交际素质的培养功能),使学生会学习、会做人、会审美、会思考、会交际。语文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以导学为主,以实践为主的思想。牢固树立“大语文”观念,切实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摆脱“教本主义”的樊笼,开辟“学本主义”的天地。语文教师既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愉悦,更要注重学生学习结果的充实。

 2、学习教学大纲,了解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

 任课教师要强化大纲意识,确立整体观念,立足本学年,瞻顾全学段。不仅仅自我要熟知本年段和整个学段教学目标,弄清教材的知识点和本事标高,贯穿于教学实践中,并且要使学生明白《大纲》的要求,使其在语文学习中自觉朝着《大纲》规定的目标奋进。要坚决消除教学活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减少无效劳动,以保证高效益地完成教学、训练任务,切实提高读写基本本事,发展学生智能。教师要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自我和学校。

 3、强化教学常规,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必须认真备课、精心设计。编制教案、学案,做到:

 ①教育目标和本事目标明确;

 ②知识、本事及语文实践活动资料具体落实;

 ③教法安排和学法指导实在可行;

 ④重点难点清楚、教学过程明晰;

 ⑤版书设计实用。

 教师要改善教法、讲究效果,尽可能增大课堂容量和信息密度,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良好的情境和条件,要努力帮忙学生克服“不愿学、不勤学、不会学”的现象,力求在45分钟内给学生具体、实惠的知识和相应的本事。

 训练要落实:

 ①教师要精心选择、组织训练题,做到每课有练习,单元有检测。

 ②凡要求学生做的教师必须先做;

 ③所有训练教师都必须收、查、改、评,不得简单地公布答案了事;

 ④单元目标检测必须全收全改,及时评讲,并针对学生的缺漏点,补充必须巩固、补火题加以强化。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规规矩矩地写字,仔仔细细地读书,踏踏实实地练习,认认真真地写作,随时留心观察、广泛涉猎,自觉动脑动手,进取创造性学习。该记的、该写的、该背的、该说的、该操作的,务求掌握。要异常注意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本事的培养。

 4、加强团体研究,开展教学竞赛。

 既要强调整体效应,又要发挥教师个人才智。各备课组每周至少集中研究一次,每个教学单元至少两次集中备课(一次为单元教学目标、资料、重难点、教法学法及训练等的备课,一次为训练检测后评讲的备课),备课组每学期至少要有一个研究课题,组织一次教研课,要求每个教师一周听同组教师一节课,做到相互切磋;各备课组长应设计集中研究和集中备课的会议纪要表,作好记载。

 

5.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课件

 一、教学思想

 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和正确地理解、掌握并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本事。学生经过必修5及选修模块(《论语选读》)的学习能进一步提高整体素养,为高考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生基本情景分析

 经过高一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高中语文的基本结构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并已经系统地学习的文言文以及运用和解决相关作文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但大部分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分析和理解的本事比较差,对基本的知识点没有理解或理解不够深入,异常是个把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缺乏基本的理解本事和数学思想,这在必须程度上制约着语文学习的发展。缺乏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本事和基本的合作探究本事,更不用说是动脑筋作文章了。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异常是部分男生,学习上比较贪玩,迷恋于一些课外爱好,比如部分学生爱好打篮球,以至于占用了大部分课余时间甚至学习时间,今后要认真纠正。不习惯合作学习,学习时不明白与别人交流。总体情景来看,女生的学习自觉性十分强,学习效率也很高。而男生学习习惯相对较差,多数男生在学习上都不甚操心,需要教师和家长随时提醒。总之,在学习习惯上,还需要花功夫来培养。

 部分学生学习上不求上进,不思进取,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还有部分学生学习很刻苦,但学习效果很不明显,学习成绩总是不梦想,久而久之,产生了思想上的压力,渐渐对学习失去信心。对这部分学生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帮忙他们克服这些障碍,重新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有必修五和《论语》选读两本,必修五从说明文、诗歌、散文、古代文体记叙文这几种文体出发,进一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和正确地理解

 1.必修模块间的勾连打通

 要想了解必修五在全套必修教材中的位置,首先应了解全套必修教材的资料。

 从纵向看,必修一的四个单元分别为现代诗鉴赏、古代记叙散文、写人记事散文和新闻与报告文学。整册书以叙事为主,注意了初高中衔接,贴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而在写作训练中侧重训练记叙文。必修二的四个单元分别为写景状物散文、先秦至南北朝诗歌,以抒情为主,兼有与记叙的融合,因而写作训练则是以抒情为主,兼顾记叙。其中第四单元的演讲辞正好与下一册书中的议论文写作相勾连。

 必修三、必修四重点是表达交流,同时学习议论文写作。

 必修五是对前面四册书的整体总结。以必修五的文言文为例,四篇文章《报任安》、《项脊轩志》、《逍遥游》、《陈情表》,文体不尽相同,朝代跨越很大,是对前四册书的一个回顾。在表达交流方面,不再侧重于文体的训练,而是在文章的深刻、充实、有文、新颖上下工夫,体现了高中写作训练的系统性。

 2.阅读鉴赏部分是对必修一到必修四的呼应、总结和提升下头具体谈谈本册书与前四册书的联系。

 单元第一次出此刻必修三、四,学习了具有代表性的三篇中外。第二个单元依然延续了必修三的选文思路:首先是与《林黛玉进贾府》呼应的节选自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其次是与《老人与海》对应的外国文学名著《装在套子里的人》,最终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边城》,虽与《祝福》风格迥异,却都属名家名篇,在现当代文学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林黛玉进贾府》主要呈现出人物群像及不一样的出场方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则围绕中心人物展示丰富的细节、细腻的心理转变过程和自然环境的重要作用。《老人和海》经过人物很多的内心独白展示对于人生成败的主题认识,《装在套子里的人》则从特殊的“这一个”推广到普适的人性。《祝福》以一个找不到凶手的杯具人物揭示社会意义,《边城》则经过在善良、纯真的人群中出现的不和谐的感情杯具提出更深层面的思考。从资料及课后“研讨与练习”的设置中,我

 3.认清必修五与配套读本、选修教材衔接时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必修五作为必修教材的“终结者”及选修教材的衔接者,承担着“授人以渔”的重要使命,所以在必修五的讲授中,提议在每单元引入读本上的相应文章,为学生铺路搭桥,点拨引导,令其学会自主有效的阅读方法,并将此种方法运用于选修教材的学习中,以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授课目的。以单元为例,本册读本《珍贵的尘土》设置了三个对应单元:历史投影、泥土芬芳、拷问灵魂。其中《群英会蒋干中计》可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对照阅读。卡夫卡的《变形记》能够让学生对《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所使用的象征、夸张、变形等手法有更深的认识。

 选修教材是必修教材的拓展和提高,着重从文学鉴赏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各类文本相对集中的编排有助于感知文体特征,将作家作品贯串起来,获得更为全面的认识。文学作品是多种元素的复合体,在具体阅读和理解运用中,在必修教材中学到的方法完全能够打通使用,还应鼓励自主探究,获得多元的、开放性的解读方式。

文言文教案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教学工作,语文教研组工作为参考,整体把握课程内容,从语文课程作为基础学科的特征出发,紧紧抓住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必修5及选修模块(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扎实、稳步地推进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实施。为高三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二语文教师教案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高二语文教师教案 第一篇

  学习目标

 1、积累“亡”、“壁”等文言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梳理情节,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准确概括项羽的形象。

 3、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学习重点梳理情节,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准确概括项羽的形象。

 学习难点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学法指导

 1、 认真阅读课本,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用红笔勾画出不懂的字、词、句。

 2、 用红笔勾画出描写项羽语言、动作的句子,概括项羽的性格特点。

 3、结合文本的故事情节及描写人物的语句,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使用说明

 1、独立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并对合作探究部分独立思考,积极尝试,用红笔做好笔记。

 2、学科班长收集并记录学案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随学案一起上交老师。

 3、课后及时改正完善导学案,把自己的疑难问题和解题方法总结到典题本上。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项王军壁垓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此天亡我 :

 地方千里:

 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此天之亡我 :

 无以渡:

 我何渡为:

  二、合作探究

 1、翻译下列句子。

 (1)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2)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3)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4)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5)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2、在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这三个场景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从中你读出了项羽的什么性格特点?

 要求:(1)明确场景,有感情地诵读相关语句。

 (2)结合动作、神态、语言或心理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

 学后训练

 回顾我们学过的《鸿门宴》,其中表现了项羽性格中的哪些特点?《鸿门宴》和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高二语文教师教案 第二篇

  设计思想

 1 文本维度。这首词被安排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宋词单元。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语言富有张力。《醉花阴》弥漫着浓浓的相思,浓浓的愁绪,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品味。

 2 学生维度。时下的中学生,喜欢阅读一些文化快餐式的作品而远离了文学经典,很难再被一首首古诗词感动。很难再与古人的思想感情融合。语文教师有责任带领学生在美丽的古典诗歌家园里徜徉,让其心灵得以滋养,得以净化。

 3 教学理念。依着本真阅读的理念。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与诗词语言亲密接触,去感悟诗词内在的意义和神韵,发现其魅力,获得恒久的感动。

  教学目标

 1 反复吟咏,体会词的声律之美。

 2 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情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3 品味语言,充分感受相思的凄苦与美丽,体悟词人高雅的品格和非凡的勇气。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使学生人情入境。

 难点:深人品读词中的意象,领悟意境。

  教学设想

 1 课型:品味鉴赏课。

 2 教学方法:诵读、品评、点拨。

 3 学习方式:自主发现、自主品味、自主表达。

 4 运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徐北文主编《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2005年第1版)

 傅兴林《情深调苦意雅技高》(《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陶文鹏《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古典文学知识》,2008年第3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幻灯片一: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风栖梧》)

 你最喜欢哪一句诗?请先读一读,然后说一说理由。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幅相思的图画,品读李清照独守空闺时向远在山东的丈夫赵明诚寄去的浓浓的相思。

 二、活动之一:诵读——感受韵律之美

 1 学生自由诵读。

 要求注意字音,注意韵脚,注意节奏。

 诵读提示:

 ①注意重音。例如“佳节又重阳”中“又”字要重读。

 ②注意韵脚。这首词运用了“昼”“兽”“透”“后”“袖…瘦”等六个仄声韵,一韵到底,表现出和谐、统一的音乐美。仄声字短促急迫,从音乐效果看,仄声韵较沉闷,容易传达愁苦的情绪。

 ③注意节奏。例如“有暗香盈袖”为12式,应读成“有,暗香,盈袖”。

 ④注意语调。读时要缓慢低沉,气徐声凝。

 2 请一位学生诵读,另一位学生评价。

 3 再请全班学生静静地阅读。

 三、活动之二:品味——体悟情感之美

 1 了解学生的阅读感受,可以拈取“愁”这个情感基调。

 2 学生活动:自主发现、自主品味“愁”的具体表现。

 3 结合诵读,品味语言。根据学生自己的发现相机点拨,师生、生生完成对话交流。例如:

 ①“薄雾浓云”勾画一种暗淡阴沉的天气,烘染出一种阴郁的氛围。也衬托出女词人烦闷的心绪。“薄雾浓云”,可以说是抒情主人公心境过滤、染色后的景象,也可以说是她心中之愁云惨雾外化所产生的“幻景”。其实,暗淡阴沉的自然景观与孤独伤感的情怀已完全融为一体。

 ②“永”,白昼如此漫长,着实令人发愁!重阳佳节,即农历九月初九,已是深秋时节,依地理常识看,白昼应是越来越短,怎么会是“永昼”呢?原来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思把它拉长为“永昼”。

 ③“销”字写出香料慢慢燃烧,烟雾缓缓腾起:腾起的又何尝不是愁、不是苦?!时光悄然流逝,而相思之苦何时有个尽头!

 ④“又”字表明与亲人离别已久,独过佳节已非一回。重阳节又是亲人团聚、共登高处、饮酒赏菊之时,而“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又”字包含多少美丽的回忆,而又包含多少委屈与无奈,伤感与愁苦!也有人认为,“又”字可以理解为“却又是”,在此处起递变和加重语气的作用。索然寡居时,碰上一般性的节日,譬如说端午节,也还罢了,可恰巧遇上重阳节。词人意在突出这个佳节思亲怀人之情的炽烈。

 ⑤“半夜”和“昼”“黄昏”联系起来思考,委婉地表达了对丈夫思念之殷切,已达到了每时每刻之地步。

 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何以成为千古名句?“瘦”字又包蕴怎样的情感?

 这三旬一方面暗示自己在离别中的憔悴与期待,另一方面显示自己的芳华与清品。

 有一种版本为“人似黄花瘦”。“比”与“似”孰优孰劣?

 答案不求统一,自圆其说即可。“比”,重在程度,超过几分,意味更胜;“似”,重在物我合一。怜菊即怜人。

 引用名家论述(出示幻灯片二):

 李清照先是忘了自己,同情于菊花之之瘦,次又发现自己之瘦,最后才见出自己之瘦还有过于菊花者,她的生命似早已与菊花化而为一了。(李长之《论李清照》)

 结尾一句是高潮,也是千古名句。人们都公认其言美妙无比。一则,以帘外之黄花与帘内之玉人相比拟映衬,境况类似。形神相似,创意极美;再则,因花瘦而触及己瘦,请宾陪主,同命相恤,物我交融,手法甚新;三则,用人瘦胜似花瘦,最深至最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离思之重,与词旨妙合无间,给人以余韵绵绵,美不胜收之感。(刘乃昌《李清照词鉴赏》)

 4 再请学生诵读。

 日本作家池田大作说:“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是一颗心。”诵读时,要求学生把自己放进去。

 四、活动之三:想象——感悟意境之美

 1 词主要通过什么抒发愁情的?

 “黄花”“黄昏”“酒”“西风”等意象极力传达相思之愁情。

 2 播放背景音乐,请学生闭目想象。学生充分想象后,教师随着背景音乐轻吟此词。

 3 师生交流:想象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古代文人的感伤往往通过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去表现。你想到的也许是,薄雾迷蒙,弥散四周,浓云凝重,堆浮天际,一位才女,独守空房,情思脉脉;也许是,夜半时分,凉意袭人,一位佳人,独宿纱橱,孤枕难眠,愁肠百结;也许是,夕阳西下,东篱秋菊,暗香盈袖,一位词人,形单影只,思夫情弦,再次拨动;也许是,西风卷帘,黄菊清瘦,一位**,玉容憔悴,楚楚可怜……

 五、活动之四:练笔——表达诗意之美

 以“相思”为话题写一个句子。写好后让学生逐一朗读。形成一首首现代诗。

 例句(出示幻灯片三):

 相思是风筝,飘飞的你,永远在我的视线里。

 相思是暗夜里那盏不眠的灯,醒亮着寂寞。

 相思是眼角悄然流下的红泪,染红了西边的天空。

 六、齐背全词

 七、总结(出示幻灯片四) “无一字不秀雅。深情苦调。元人词曲往往宗之。”(清代陈廷焯评《醉花阴》)

 相思是如此美丽,而又如此凄苦。但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还有多少相思?你如果在现实中体验不到相思,那么请到《诗经》《古诗十九首》,到唐诗、宋词里去寻找吧!

 八、教师改诗相赠(出示幻灯片五)

 相 思

 晚来的风摇曳烛影

 惊醒了

 蜷缩在梦里的冷

 北去的雁衔去相思

 伤感了多少西风

 系在窗棂上的眼神

 枯瘦一地的黄花

 寂寞了一个人的黄昏

 却盛开着满野的柔情

 九、布置作业

 1 从课外搜集有关相思的诗词作品进行赏析。

 2 将《醉花阴》改写为一首散文诗或现代诗歌。

高二语文教师教案 第三篇

 教学目标

 1、 通过比较,使学生初步认识汉语。

 2、 了解汉语区别于其他语言的主要特征。

 3、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汉语区别于其他语言的主要特征:

 (1) 汉语有区别意义的声调;

 (2) 汉语没有词的形态变化;

 (3) 汉语的虚词和语序很重要。

 教学难点

 同重点

 教学设想

 语言文字应用的第一节,除了要落实本节内容外,还要能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本书其他章节内容,形成进一步走进汉语、探究汉语、更好地应用汉语的学习欲望。为此,本课试着穿插多种故事,安排有趣的练习,使教学显得生动活泼。

 教学流程

  一、 课堂导入

 身为中国人,是什么使我们能够知千年之事,观四海风云?是什么使我们能够在与人交流时吐纳珠玉之声,抒发感情时挥洒精美之词?又是什么使我们能够自由地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汉语。唯有汉语!是汉语赋予我们表达意志的权利和自由,是汉语赋予我们超越时空的本领和才能。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博大精深的汉语世界,共同去翱翔,去探索。PPT

  二、 课堂活动

 (一) 汉语的美丽和奇妙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领略汉语的美丽和奇妙,

 1、请看屏幕,这是写在茶杯上的五个字,请问,它可以组成几句话?

 以

 可清

 也心

 (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也可以清心)

 2、请再看,

 汤和烫,这两个字从字形上看,区别在哪?你能以解说词之类的形式用一句话来概括它们的区别吗?

 (汤对烫说:哥们,快点回家吧,你们家后院起火了。)

 3、纪晓岚与和珅对话

 纪巧妙的利用汉语谐音这个特点给予了强有力的回击。让我们在笑过之余,把目光收回到课本中来,想一想比尔为什么会闹笑话。

 (二)汉语的特点

 通过具体的例子和一些饶有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去探索,从而归纳出其特点}

 1、阅读讨论:比尔为什么会闹笑话?

 2、分析讲解:教师分别讲解比尔闹笑话的原因。故事杯子?被子?主要说明汉语音节声调的重要;男狗?女狗?主要说明汉语词语搭配特点;我给了他一刀主要说明汉语量词的用法。

 正因为汉语在人称、数量、表示时间的词语、声调等方面与外国语的不同,使汉语具有委婉含蓄的特点。这决定了汉语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她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表现出了自己独到的特性。

 那么她到底有哪些特点呢?让我们先来欣赏语言学家赵元任偶一为之的别有风味的《施氏食狮史》

 3、举例思考: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汉语特点的认识。

 (1)现代汉语语音的特点

 每个音节都有声调

 举例:施氏食狮史语言学家赵元任偶一为之的《施氏食狮史》,也别有风味: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4、生读、翻译、评价

 (住在石头做的屋子里的姓施的诗人,喜欢狮子,发誓要吃十头狮子。姓施的常常到市集里看狮子。十点钟,刚好十头狮子来到市集。这时,刚好姓施的(也)来到市集。姓(施)的`看这十头狮子,仗着箭的力量,使这十头狮子死了。姓(施)的收拾这十头狮子,到石头做的屋子。石头做的屋子潮湿,姓(施)的命令侍者擦拭石头做的屋子。石头做的屋子擦(好了),姓(施)的开始尝试吃这十头狮子。吃的时候,才知道这十头狮子,实际上是十座石头做的狮子的尸体。试解释这件事)。全文共九十三字,每字的普通话发音都是shi,却构成了一篇奇妙的短文。

 举例:唐人街开店;

 通过这两个例子,你能否概括出汉语的哪个特点?

 生归纳汉语语音特点,师出示PPT:

 每个音节都有声调,其高低升降,都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5、课堂练习

 1)按要求读下列句子:

 宝玉,宝玉,你好

 A表亲切感情

 B表怨恨感情

 2)按要求读下列句子:

 一个季度就生产了四百辆汽车。

 A表示生产速度快

 B表示生产速度慢

 A重音应落在四百上

 B重音应落在就上

 3)按提问阅读下列句子:

 昨天,他偷偷溜出校园去看**。

 A什么时间?

 B谁,哪一个?

 C干什么?

 注意重音落实

 做完练习,再回过头来看看课文引子部分的两个事例。

 提问:这两个例子又说明了汉语具有什么特点呢?

 对比说明了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B、音节构造简单而有规律

 (2)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

 A、双音节词的数量占优势

 B、词的构造形式多种多样

 C、有独特的量词和语气词)

 (3)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A、词没有形态变化

 B、虚词重要而丰富

 举例:洪承畴自拟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

 这是明朝大臣洪承畴的自拟联,他后来降了清朝,有人在这幅对联上加了两个字,意思完全相反

 C、语序的作用重要举例:李九溪评语;曾国藩奏文;公司年终报告

 归纳出语序有重要作用。再举例

  三、小结

 师生共同归纳其特点后,让我们来试试身手

  四、链接高考

 1.(08浙江卷)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删除 膻味 籼米 潸然泪下

 B.信笺 歼灭 缄默 间不容发

 C.飙升鱼鳔 剽悍 彪炳青史

 D.血缘 戏谑 噱头 空穴来风

 B解析:A.删、膻、潸都读shān,籼读xiān;B.笺、歼、缄、间、都读jiān;C.飙、彪念biāo,鳔念biào,剽念piāo;D.血、谑读xuè,噱、穴读xué。

 2、(07江苏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一代代艺术家通过对中华民族优秀艺术传统的继承、提高、升华,才有了艺术新形式、审美新形态的诞生和发展。

 B.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认为,国内专利申请的持续快速增长,表明我国公众的专利意识和研究开发水平不断提高。

 C.苏通大桥建造的初衷是,拉近苏北、苏南的距离,进一步推动江苏省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D.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无论幅度大小,都为减缓地球温度的不断上升和海平面的持续上涨提供了可能。

 答案:D

 解说:A中介词通过位置错误导致结构混乱,B搭配不当,意识与提高搭配不当。树立意识C句式杂糅,可用介词对放到进一步前,或者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前加这。虚词重要

 3、(08辽宁卷)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出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红星小学门卫王然被区教育局评为十大感动校园人物,他的事迹中最突出的一条是认识全校500多个学生并能叫出他们的名字,为家长提供了很多方便。,。,。,。门卫感动校园,体现的就是一种服务育人的精神。

 ①学校里的教师是在教书育人

 ②这不只是像背书那样背出来的

 ③要叫出全校学生的名字,实在不容易

 ④校园内的管理、服务也无不在体现育人的功能

 ⑤能叫出几个学生的名字,很简单

 ⑥这是关爱学生、日积月累的自然结果

 A.①④⑤②③⑥ B.②⑥①④⑤③

 C.③⑥②①⑤④D.⑤③②⑥①④

 答案D基本上取排除法。从题目的填空上,应该是两两对句,其中③⑤很明显应该连在一起,而中间不能插入其他,排除A、C项,从B项看②句显然与文段接不上。

  五、结束语

 语言是根植于民族灵魂与血液间的文化符号,真实记录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踪迹,成为延续历史与未来的血脉。作为我们这个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有幸保存本国语言文字的国家,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岁月风雨之后,如今却不得不面对有着霸权称号的英语语种的严峻挑战。不少的专家都说过:过去不识汉字是文盲的话,那么今后不懂英语的人就是新的文盲。而我认为英语固然重要,但汉语是华夏民族最主要的语言,也是全世界最美丽的语言,它的一个字里面就可能蕴藏着一句话或一个故事,可以这么说,全世界只有汉语才能称得上是学无止境,世界上没有什么语言可以与汉语的博大和精深相比,如果丢弃了母语、冷落了母语,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人都将会愧对列祖列宗,成为千古罪人。

 以后中国强大了,全叫老外考中文四六级汉语。文言文太简单,全用毛笔答题这是便宜他们,惹急了一人一把刀一个龟壳,刻甲骨文,论文名字就叫做"论三个代表",到了考听力的时候全用周杰伦的歌。《双节棍》听两遍,《菊花台》只能听一遍。告诉他们这是中国人说话最正常的语速。

高二语文上《李商隐诗》优质教案

 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教案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言文教案 篇1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教案《第一单元教案》。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为:也:

 如:此:乎:始出: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o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Co C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教学反思:

 一、激活起点。应该说,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他们对此既新奇,又有点畏惧,猛一看,初学的都是新知,其实,文言文也是来源于生活,学生原有的语言知识和语言经验中就有许多关于文言文,只是大家全然不自觉而已: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使之成为认知的起点,新知的生长点,对建构文言文初步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合乎由易到难,温故知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二、孕伏方法。任何事情有方法可循,问题就可迎刃而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和"学贵得法"就是强调了这一点。诵读,有助于形成文言文的语感和积累文言词汇,是学习文言文基本方法,教学中,我注重诵读训练,深得其法。上课伊始,教者声情并茂朗读,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并告诉学生,等他们淀粉地这篇文言文,也一定读得像老师一样好,甚至超过老师,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接着安排学生自由朗读,到读熟为止,小组合作学习,理解文意,并讨论该怎样读每一句话,请学生上台领读,大家证券共同提高,再分角色读,在此基础上,进行表演,最后一齐背诵,这样层层深入,使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不知不觉地把文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同时,也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同时,加强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的共同点,即沟通古今联系,利用学生熟知的词汇句式去学习文言文,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另一基本方法,如理解"问其故"时,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你遇到了这种情况,会怎样说,怎样写,让学生明白两者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说法不同而已,在学习文言文的起步就孕伏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学生升入中学乃至终生学习都将受益匪浅。

 三、整合目标。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目标的制定的科学,过程的优化以及最终目标的达成度,让学生初步地感性地认识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让学生积累一些文言词等,是知识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懂得"学无止境","角度不同,结果不一样",这是情感,价值观目标。"从学生原有的语言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诵读,古今的方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讨论"属于过程方法目标。三个维度目标,彼此交融,互相整合,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在教学中,将这些目标进行整合,有力地保障了整体目标的实现,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文言文教案 篇2

  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的思想感情。

  教程要求:

  一、导入

 课文

 问: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

 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到其书法美,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其文章的美。

  二、听录音(再出示碑贴全文)

  三、自由读

  四、赏析第一段

 本文记叙了这次兰亭集会的盛况,让我们先来看,这是怎样的一个集会?

 时间、地点、事由、人物、景

 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析:引以为流觞曲水……

 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于是诗兴,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出示流觞曲水,伴白:

 看到这幅图,似乎时光倒转,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会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现代人的豪情。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俯……。

 接下来,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王羲之,纵展

 目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五、再读第一段。(女生读)

  六、范读第二段

 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看看在接下来的一段中,又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痛。

 痛苦?痛心?痛惜?悲痛?不忙作答,先看作者是因何而痛?

 俯仰:指社会人事的应酬进退相联。

 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

 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就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负?

 讲析: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况修短随化,……

 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这种痛是痛什么?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

  七、指导全文诵读。(个别读,男生集体诵读)

  八、赏析第三自然段。

 找出表达其情况的词:悲

 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不一样,让我们先来看看他为什么悲?悲什么?

 作者为什么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找出这句话:固知……

 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生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可这种生活观在我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贤者……。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他询问古今,发出悲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读最后一段。

  九、朗读。

  十、小结全文: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十一、尾声: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贤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文言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以虚词,实词翻译为切入口,落实文言文复习,文言文教案。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3.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设想

 1.依据福建省考纲对文言文的要求着重落实18个虚词和120个实词的意思,4种文言句式的运用,常见的通字的运用。

 2.高考的文言文阅读是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作为高考的第一轮复习,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以课内文段阅读为材料进行复习,通过"积累--迁移--巩固"的复习原则,逐一落实考点内容。

 3.在学生掌握了"信、达、雅"三字翻译目标和"六字翻译法"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文言翻译中的盲点,力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解决翻译疑难的技巧,并通过训练验证这些技巧的可操作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从而增强文言文翻译的信心。

 4.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让学生变换角色,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教学时数

 6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高考对文言文的要求及主要题型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高考文言文的几种题型

 2、在学习中发现自己在翻译中碰到的困惑和不足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进入高考文言文阅读古文翻译专题的复习。文言文是对学生古汉语知识的综合能力的考查。近几年来,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分值基本保持不变,共计15分,设两至三题选择题,每题3分;设一道翻译题,每题两到三句,此题为9分。那么针对于这些题型,怎么做好复习呢?

 二、考纲阐释: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能力层次均为B级。分别要求做到"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也为B级。这部分题目学生感觉难度最大。

 三、文言文翻译五步法:

 1.先将古今汉语语义基本一致的地方抄写下来,将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对译出来,然后将现代汉语无法翻译或不需要翻译的地方删去。以便将完全不懂的地方突显出来。

 2.将不懂的词语放到原句中去揣测,大致推断出它的意思。

 3.统一整理答案,注意前后协调和语句的畅通,保持原文语气。

 4.按照翻译要求,写出译文。

 5.将译文放到原文中加以检查,并作必要的修改。

 四、范例解析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人始重其胆量。

 天成、长兴中,天下屡稔,朝廷无事。明宗每御延英,留道访以外事,道曰:"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更在日慎一日,以答天心。…

 译文:①不久郭崇韬进来(向庄宗)谢罪,通过冯道化解了与庄宗的冲突。

 ②陛下凭借最高道德来承受天命,上天用丰收的年成来显示吉祥。

 解析:

 第一句:"俄而"应翻译成"不久";"谢"意思是"道歉谢罪",不要翻译成"感谢";"因"是"通过"的意思。"因"一般不作因为讲,而常作因此于是讲,如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有:"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第二句:第一个"以"是"凭借"的意思,是介词;后一个以是"才",是连词,教案《文言文教案》。"年"是"(好的)收成",在《齐桓晋文之事》有:"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瑞雪兆丰年"

 五、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

 1、标准

 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3、直译的方法--"留"、"换"、"删"、"补"、"调"、"贯"六个字。

 六、文言文翻译标准:

 "信"要求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不可以随意增减内容。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战术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达"要求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一致。

 例:以勇气闻于诸侯。

 凭勇气闻名在诸侯国

 凭着勇气在诸侯中间闻名

 "雅"要求用简明、优美、富有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的表达出来。

 例:曹公,豺虎也。

 曹操是豺狼猛虎。

 曹操是象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的人。

 七、文言语句翻译方法归纳

 1、保留法(留):

 一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等专门称谓。

 二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

 三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例题1:

 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②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师说》)

 ③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屈原列传》)

 ④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过秦论》)

 ⑤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2、替换法(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

 一古代的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二古今异义、通字、今已不用的字。

 例题2:

 ①请略陈固陋:请让我大略的陈述自己固执鄙陋的意见。

 ②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名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五人墓碑记》)

 予:我。斯:这。徒:只。记:记载

 明:使…明了。匹夫:百姓。社稷:国家。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卑鄙"一词古今汉语都常用,但词义已转移,所以译文用"地位低微、见识浅陋"来替换它。"顾"今天不常用,译文用"探望"来替换。

 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代通俗的词语。如:

 ④齐师伐我。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

 ⑤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句中的"吾",要换成"我";"尝",要换成"曾经";"终",要换成"整";"思",要换成"想";"须臾",要换成"一会儿"。

 3、删减法(删):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词。对象:仅起结构作用,没有具体意义的虚词。

 情况:①句首发语词。②句中停顿或结构作用的词。③句末调节音节的词。④偏义复词中的衬字。

 例题3:指出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

 ①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③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孟子见梁襄王》)

 ⑤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⑥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⑦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⑧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长勺这个地方与齐军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命令将士前进)。(之,句末语气助词)

 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这句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中独立性,不译

 4、增补法(补):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包括主语省略、动词后宾语的省略、介宾省略、介词省略等。

 例题4:在下列句中准确的位置写出省略的成分,并用括号表示出来:

 ①(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记》)

 ②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③今以钟磬置(于)水中(《石钟山记》)

 ④尉剑挺,广起,夺(之)而杀尉(《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如何行王道吧。

 5、调整法(调):将古代汉语句子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对象是文言文中倒装句,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

 例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语序的变化。

 ①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

 ②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宾语前置)

 ③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结构后置)

 ⑤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

 ⑥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这是宾语前置句,译时要调为"动+宾"语序。、

 ⑦大王来何操?

 这句是宾语前

高中语文病句技巧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要参照课文注释,疏通基本文意。

 3.能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4.最好能熟读成诵。诵读时,要注意情感的调适,要读出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来。

 (二)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兼顾诵读技巧和诗歌感情基调,注重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2.问题合作探究:以学生自己的阅读、感悟为主。

 3.启示法:就诗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作一些必要的提示。

 4.借助教材和多媒体等教学设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锦瑟》中作者的情感。

 2.《马嵬(其二)》篇中作者的兴亡之叹。

 二、教学重难点

 1.《锦瑟》这首诗意象朦胧,意境凄迷,对诗意的理解存有分歧。

 2.理解《马嵬(其二)》“讽意至深,用笔至细”的写作特色。

 三、课型

 略读课。

 四、课时

 1课时。

 五、课文概述

 《李商隐诗二首》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二单元是唐诗单元。第六课是由李商隐的两首诗《锦瑟》和《马嵬(其二)》组成,这两篇都属于略读课文,所以作为略读课文,本课的教学要以学生自己的阅读、感悟为主,教师只就诗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做一些必要的提示,要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不要纠缠于细枝末节的问题,课后练习虽然没有做朗读和背诵的要求,但最好能熟读成诵。诵读时,要注意情感的调适,要读出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来。律诗的自然节奏虽然大体相同,但也要读出快慢疾徐来。

 《锦瑟》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和具有丰富的多解性;《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六、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让学生回忆学过李商隐的哪些诗。

 2.借用PPT展示《嫦娥》及相关注释。

 3.找同学说说对诗作及作者的了解。

 设计意图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学过李商隐的诗歌《嫦娥》,小学阶段的诗歌教学与高中不同,高中生再次面对此诗,能够有理性的认知,初步体会李商隐的诗歌特点,为体会《锦瑟》的朦胧之感和《马嵬(其二)》的兴亡之慨做准备。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诗人。原籍河内怀州(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郑州)。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二十二首,数量位列第四。

 设计意图此处只是简单介绍了作者,作者的经历以及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并没有提及,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一点,不是所有的诗歌都需要借助创作背景的,可以还原诗歌的纯粹性,比如高考题,选择的是学生陌生的作家,那对诗歌的鉴赏就得从文本本身发掘,李商隐的诗歌创作中有大量的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内指性比较强。

 (三)整体感知文本

 1.听朗读音频,女生齐读《锦瑟》,男生齐读《马嵬(其二)》。

 设计意图诗歌的学习要多读,读是学生的基本能力,但读书有很多的方法,第二单元有很多的诗歌,在教师授课中,会有诵读技巧的提点,学生在通过朗读音频和教师指点后,要学着诵读,在读中思考问题,鉴赏诗歌,既抓住了字词句,又能把握全篇,也是熟能生巧的深层含义。

 2.问题合作探究。

 (1)《锦瑟》是李商隐诗歌中最为难解的一篇,其主旨历来众说纷纭,有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等。这首诗内容隐晦,意境凄迷,语言华美,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可以说每一联都代表了一种情境,一种心绪,你能试着说说吗?

 参考:当代学者张中行在《诗词读写丛话》里谈到的':“与其胶柱鼓此锦瑟,不如重点取意境而不求甚解。”他解此诗为:第一联,意为“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第二联,意为“曾经有梦想,曾经害相思”;第三联,意为“可是梦想和情思都破灭了,所得只是眼泪和迷惘”;最后一联,意为“现在回想,旧情难忘,只是一切都如隔世了”。

 设计意图诗意的多解性会拓宽学生的思维,面对这个问题学生就文本分析,言之有理均可,但要避免牵强附会,教师也可以展示自己的思考,与学生产生互动和交流。

 (2)《锦瑟》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参考: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象征则像天上的彩虹,物质表象所联系的对象不那么分明,主要靠暗示,带有更多游移不定的成分。像《锦瑟》一诗,无论是起兴的“锦瑟”,还是作为主体意象的“蝴蝶”“杜鹃”“珠”“玉”等,它们表现的情调可以猜想出来,但追究其具体所指,就如坠入云雾里了;用典工整适切,用典可以加大诗句的内涵,提高诗句的品位,铸造出诗歌典雅、厚重的意韵;还可以借题发挥,为我所用,创出古典新义来。以《锦瑟》而论,如果不引庄周梦蝶,又如何在七个字中传达出诗人对“自我”的迷惘呢?如果不引望帝啼血,又怎能表现出那种生死不渝的情感呢?可以说,用典是李商隐刻意追求的一种表达手段,更兼他锤炼得好,融贯得好,所以不露斧凿之痕,不碍于他诗句的流利,情感的婉转。

 设计意图作为略读课文,不同于精读文本,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注重学生的思考和感悟,侧重文本的整体性,不需要面面俱到,但是也要有所侧重,李商隐的诗歌艺术成就是很高的,有自己的诗歌艺术特色,有必要让学生知晓并学会分析。

 (3)结合《马嵬(其二)》的最后一联,说说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参考:诗的最后一联,点明题旨──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设计意图《马嵬(其二)》是一首咏史诗,不仅仅是一种政治讽谏,个人觉得还有爱情层面的内容,唐明皇和杨贵妃虽然有较高的地位,但是他们的爱情应该和普通人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以对他们的爱情故事不应以特殊的政治色彩去解读,而应该给予平等尊重,所以其中也有作者对二人的同情和哀怜。在学生回答中教师可以做适当地引导,不可以灌输。

 (4)《马嵬(其二)》一诗,前人评论说“讽意至深,用笔至细”。你能从叙事的委婉方面说说“用笔至细”,从对比反衬方面说说“讽意至深”吗?

 参考:“讽意至深,用笔至细”是近人黄侃评论这首诗的话(见《李义山诗偶评》),可以说很准确地把握了这首诗在叙事、立意以及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用笔至细”可以从以下几点来体会:倒叙的方法。从章法上看,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措辞的委婉,如“空闻”“如何”等;立意的含蓄,最后在对比中点明题旨。

 “讽意至深”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会:否认神仙怪诞、生命轮回说,为立论张本;对比唐玄宗今昔境遇,而寓意自明;结尾通过设问深化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前人的评语,把握这首诗的叙事特点和表现手法。

 合作探究部分的设计思路关于两首诗的问题设置,可以从两个大的方面着手──思想和艺术。题目设置可以开发学生个性,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收获对诗歌的理解,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和启发,要有必要地提示,把课堂交给学生。

高二语文过秦论的优秀教案设计

 修改病句一定要尊重原句的意思,切忌大删大改,原句有的意思不要删,原句没有的意思不要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语文病句技巧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1高中语文病句技巧教案

 什么是病句

 顾名思义,“病句”就是有病的 句子 。句子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基本语言单位。想叫句子充分发挥交际作用,起码的要求是“字从文顺”,合乎语法规范。如果一个句子文不从,字不顺,不合乎语法规范,那它就有语病。通俗地说就是,凡是读起来不通顺,感觉别扭、含混不清的句子都是病句。

 怎样辨析病句

 (1)感读——凭语感,凡是读起来别扭,听起来含混的,就可能有语病。

 如:她有一个女儿,同许多年轻的妈妈一样,愿意把孩子打扮的漂亮一些。

 [辨析]谁“同许多年轻的妈妈一样”呢?读到这里,就含混不清。在“同”前加一个“她”字,语意就清晰了。

 (2)梳理——由主干到枝叶逐步检查。先缩掉句子的附加成分,化简后,留下句子的主干(即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然后检查句子的主干,再检查附加成分是否有语病。此法能迅速地确诊句子的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等病因,实践中最常用。

 如: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和倾听着班长的 报告 。

 [辨析]此句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同学们……注视着和倾听着……报告”,“注视着”同“报告”搭配不当。应改为“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班长,倾听着他的报告。

 (3)类比——用 同义词 替换,关联词替换、仿照原句 造句 等比较法来检查语病。

 如:我们交流了意见,心情舒畅了许多。

 [辨析]用同义词“交换”替换“交流”加以比较,“交换”比“交流”通畅,合乎习惯。

 (4)分析——从事理上进行分析,检查是否自相矛盾和符合逻辑。

 如:清晨,雄鸡报晓三更时,我起床了。

 [辨析]“清晨”与“三更”不是同一时间,前后矛盾。

 [过渡]辨析病句的 方法 已经教给在座的各位,相信大家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好,下面的时间就交给大家实际操练一下。

 先找语句主干,看主谓宾是否搭配妥当

 从汉语语法角度来说,一个完整的句子,都由主语、谓语、宾语这几个最重要的成分组成。要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有语病,首先要检查主谓宾是否完整,或者是否搭配妥当。

 例如:这个 文化 站已经成为 教育 和帮助后进青年,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年的摇篮。其中,主谓宾是,文化站成为工具,当提取出主谓宾,会发现文化站和摇篮明显的不搭配,因此该句明显有语病。

2高中语文病句技巧的教案

 一、修改病句的方法

 修改病句的方法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下四种:

 1.增补。对成分残缺的病句用增补法,缺什么成分就补什么成分。

 2.删除。对成分“赘余”的病句用删除法删去多余的,对自相矛盾的逻辑病句,依据实际情况删除矛盾的一方。

 3.调换。对搭配不当的病句,用此法调换词语;对语序不当的病句,用此法调换词语的位置;对前后失却照应的病句,用此法作调整,以使前后照应。

 4.精简。对句式杂糅、结构混乱的病句,用此法作精简,以使语句表达方式具有单一性,能用多种方法改的,选 用最简便的一种。

 二、修改的原则

 1.真实性原则

 要尽量保持句子的原意,千万不要违背原意,另起炉灶。如“后来没有办法,他只好打电话给她留的那个地址,但是没有人接,那可真急坏了他”这一句中,“他只好打电话给她留的那个地址”搭配不当,“打电话给地址”说不通。根据全句的意思,参照“她留的那个地址”,有语病的这一部分应该修改为这样:他只好按照她留的地址打电话。这样的修改保持了原句要表达的意思。这是用的“调换”法。如果改为“他只好给她打电话”,就没有保持原句的意思,从考试来说,这样的修改很难得分,因为高考修改病句的试题都规“不得改变原意”。又如“日本拒绝投降的声明,为美国使用找到了借口”,这是一个有歧义的句子。介词“为”,可以表示目的,可以表示被动。如果是前者,则说不通,似乎日本主动“为美国使用”提供借口;如果是后者,基本可通,为了避免歧义,可以修改为:日本拒绝投降的声明,让美国为使用找到了借口。这样修改,符合原句要表达的意思。

 2.针对性原则

 要针对病句的实际情况作修改。也就是说,哪儿有毛病,就改哪儿;是什么毛病,就用什么方法。如“昨天是转会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天,中国足协又接到25名球员递交的转会申请”一句中,“截止日期”就是“最后一天”,属于成分赘余,应该就在这里删除其中的一个,而不要节外生枝。又如“你知道每斤蜂蜜中包含蜜蜂的多少劳动吗?据科学家统计,蜜蜂每酿造一斤蜜,大约要集50万朵的花粉”一句中,“集”“花粉”是搭配恰当的,而“50万朵的花粉”是搭配不当——定语与它的中 心语 搭配不当,可以就在“朵”的后面一个“花”,修改为“50朵花的花粉”。

3高中语文病句技巧教案介绍

 修改病句应首先检查毛病在哪里,然后再加以修改。就跟治病一般,要查出病症所在,而后对症下药。由此看来,修改病句的第一步是检查毛病的所在。怎样辨析病句呢?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下面介绍常用的几种:

 语法分析法:几乎所有的句子,都是按语法规则组成的。不按语法规则组成的句子就是病句。因此,划分句子成分,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就能检查出这一类的病句,如成分残缺、成分位置不当、结构混乱等。如:过去几万名地质队员经过数十年才能做到的事情,卫星几天内即可完成。这个句子不容易看出毛病在哪里。进行语法分析就能检查出毛病来。主语“卫星”的谓语动词是“完成”,“完成”的宾语从逻辑上看是“事情”。这样一检查,可知“完成事情”不能搭配,应把“完成”改为“做完”。

 审读法 :就是通过审慎地阅读,去发现句子的毛病。一般说来,凡是读起来别扭,听起来含混的地方,就可能是毛病的所在。找到了病处,就要仔细分析判断,查清别扭的原因,然后加以修改。例如:后来,弗莱明对泥土中进行了分析和提炼,找到了消灭葡萄球菌的青霉素。读一下上面的句子,就不难发现,读到“对泥土中”这儿时,一定会觉得别扭,毛病正在这里。因为只有“从……中”或“在……中”这样的格式,没有“对……中”这样的格式。找到了别扭的原因,就可以修改了。把“中”去掉,读起来不别扭了,那就证明修改好了。

 类比法:当对是不是病句拿不准时,通过类比的方法,往往可以帮助我们做出判断。如:①任何困难也挡不住英雄的红军。“英雄的红军”对不对呢?因为“英雄的工人”,“英雄的农民”,“英雄的侦察员”,都不妥,所以“英雄的红军”也不妥,应把“英雄”改为“英勇”。②他有浓厚的虚荣心,不愿埋头苦干,不愿做事务性、技术性的工作。“浓厚的虚荣心”,对不对呢?由于“浓厚的上进心”、“浓厚的爱国心”都不行,可见“浓厚的虚荣心”也不行。“虚荣心”只能说“有没有”、“强不强”,不能说“浓厚不浓厚”,应把“浓厚”改为“很强”。

4高中语文病句技巧教案浅谈

 修改病句一定要尊重原句的意思,切忌大删大改,一定要做到:原句有的意思不要删,原句没有的意思不要添。在学习语法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加强发现和纠正错误的训练,了解造句时常见的错误,更好地培养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下面就各种不同病句的语病该如何修改做详细分析。

 (一)成分残缺:这种语病常见的有缺主语、谓语、宾语和必要的修饰限制语。例如:①经过开展机动车使用乙醇汽油的活动,使百色城的空气更加清新。缺主语,多用了介词或介词结构,使原来的主语变为状语。删去“经过”或“使”。②每当站在中国地图前,使我产生无尽的联想。缺谓语,删去“使”。③空降兵部队具有机动能力强、突击速度快,可以越过地理障碍迅速向目的地投送兵力。缺宾语,在“突击速度快”后加上“的特点”。④江苏还将鼓励各地区把地方戏种引入教学。这有利于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意识。缺必要的限制语,在“有利于”后加“培养”或“增强”等,也可去掉“的意识”。

 (二)重复多余:句子结构完整,句意清楚,仍使用了不必要的词语作句子的成分,也叫赘余。常见的情况有:语法成分重复、语意堆砌。例如:①这次会议规定每位发言者的发言时间最多不超过30分钟。语意堆砌,删掉“最多”或“不超过”。②“美尔雅”牌西服,无论在款式、质量上,还是在包装上,都可堪称全国一流。句中“堪”的意思就是“可、能”,所以“可”字重复多余,必须删去。

 (三)搭配不当:句子成分搭配不当包括: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定语、状语、补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及关联词搭配不当。例如:①一不小心.手臂被小毛刺扎了一下,疼得我差点叫出声来。这是主谓搭配不当,在“一不小心”前面加上“我”,或把句中的“我”移到“疼得”的前面。②宜万铁路和沪蓉西高速公路建成以后,将为我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奠定良好的开端。这是动宾搭配不当。把“开端”改为“基础”。③在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全市人民参与程度的高低和创建力度的大小是成功的关键。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删去“的高低”“的大小”或在“成功”后加上“与否”.或将“成功”改为“成败”。④它们原本是以星星定向的,城市的照明光却常常被它们迷失方向。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句中“被”,应该为“使”“让”等。

 在学习修改病句的过程中,学生无论是检查语病还是修改病句,都时刻渗透着对现代汉语语法的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修改病句的解题思路,即首先要读懂原句,弄清句子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其次要围绕句子的主要意思,找出句子在表达上的毛病,弄清是属于哪种类型的病句;再次,要针对病因,对病句进行修改。除此之外,还要对所涉及到的语法知识加以掌握,毕竟修改病句在中高考中的出题目的不只是解题得分,还是希望学生能掌握好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并将其投入到阅读、写作等运用中去,只有明确这一点,学生才能真正掌握修改病句的真谛,才能真正学好语文的“语”字。

高中语文病句技巧相关 文章 :

★ 高中语文病句题答题技巧

★ 高中语文病句技巧

★ 高考语文病句答题技巧方法

★ 高中病句修改技巧有哪些

★ 高一语文学习方法:六大技巧破除病句题

★ 高中语文做病句题方法

★ 高考语文常见病句类型及修改方法

★ 高中语文常考病句类型辨析方法

★ 高考语文结构混乱型病句解答技巧

★ 高中语文试卷做题技巧

高二语文教案离骚

 《过秦论》说课稿;一、开场白:各位老师,下午好;二、说教材;《过秦论》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通过单元提示,我们知道,《史记》和《汉书》等纪传;其中《过秦论》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学习时,要把握;三.解读学生;不少学生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众所周知,鲁迅先生之所以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四、教学目标;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过秦论》说课稿

一、开场白: 各位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过秦论》。

 二、说教材

 《过秦论》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节选自贾谊的《新书》,原著分为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作者通过对秦王朝兴起、强盛、衰亡过程的叙述,议论了秦王朝成败的因由。

 通过单元提示,我们知道,《史记》和《汉书》等纪传体史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其中《过秦论》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学习时,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注意掌握有关的文言文词语和文言句式。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三.解读学生

 不少学生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之所以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来评价司马迁的《史记》,是因为司马迁的《史记》把历史与文学很好地融合了起来,给我们创造了独一无二的边缘艺术境界。我们把司马迁的文章既可以当作历史著作来读,又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读。读史,使我们在形象、具体的文学氛围里感受到了历史的苍凉与凄美;读文,又使我们在抽象、概括的历史王国里感受到了文学的严肃与深沉。这种二元化的收获,不正是未来的教育趋势吗?所以,历史教学理应融入文学、哲学、美学等多元因素,使历史成为一个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学科,使学生在文学的形象中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四、教学目标

 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多重排比、夸张、对偶、对比、同义叠句的`运用,使文章显得气势非凡,而又深刻。

 4、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

 (设计依据: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古代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古代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五、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识辨课文中通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设计依据:从学生文言知识薄弱的现状出发,与高考中文言知识比重比较大相结合,主要为学生阅读其它的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能力)

 六、教学方法

 1对联导入法,2提问讨论法,3讲练结合法,4、及时背诵法

 七、教学程序:

 本课分两课时完成:本说案主要是针对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的要点是:了解作家作品,识辨课文中通字,前三段的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精读课文,要求读透,

 第二课时的要点是:解读后两段的文意,详细深入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设计依据:《过秦论》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内涵丰厚,因此我设计用两课时教学本文。)

 八、教具安排: 多媒体课件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

 (一)、导入新课:利用课件展示一副对联

 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

 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

 (设计依据:用对联激活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明显增加导入新课,通常从旧课入手,或介绍与新课有关的作者和背景。而我在教学导入中,引述相关对联却收到了比传统导入要好得多的效果把贾谊与屈原相提并论,让学生在未读《过秦论》时,先了解贾谊文章的历史地位与文学价值,很快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简介(为理解文章作铺垫)

 1、作者:

 贾谊,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

 2、背景: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设计依据;了解战国时代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整篇文章内容)

 (三)、老师给学生放《过秦论》的录音,边听边让他们找出本课的生字词,听完之后老师提示一些生字的读音并加以强化,尤其提醒学生在通字的问题上不要出错)

 腴(yú)轸(zhěn)镞(cú)笞(chī)恬(tián)藩(fān)瓮(wang)牖(yǒu)孝公既没(m?)召滑(shào)俯首颈系(xì)践华为城(huà)劲弩(jìng)

 不及中人(zhōng)墨翟(dí)蹑足行伍(háng)将数百之众(jiàng)

 度长絜大(du?)比权量力(liàng)万乘之势(shang)

 约从离衡(通横)合从缔交(通纵)制其弊(通敝)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倔起阡陌之中(通崛)赢粮而景从(通影)

 (设计依据:根据高考对常用字词的要求,注重平时的积累,紧随高考关于字词的脉搏跳动)

 (四)、疏通文章的前三段,在老师的点播下,让学生讨论并提问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疏通。(让同学们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并联系文言文的特点总结常见的文言现象。

 1通字:

 约从离衡(通横)合从缔交(通纵)制其弊(通敝)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

 2古今意义:

 例句古义今义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黄河水道的通称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崤山以东山东省份

 流血漂橹盾牌使船前进的工具

 3词类活用

 A、名词的活用

 例句活用类型释义

 席卷、包举、囊括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向南

 B、动词的活用

 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逃走的人

 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用法使?退却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动用法使?灭亡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动词用作名词,动词在句中充当宾语。)

 C、形容词的活用

 例句活用类型释义

 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使动使?弱

 以愚黔首形容词使动使?愚蠢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形容词后带有宾语,且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说明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使动的意义。)

 4一词多意

 结合课后练习题,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①制(例句出处释义)

 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齐桓晋文之事》制作、缝制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后汉书·张衡传》制造、制作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压制、控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过秦论》制服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统率、指挥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齐桓晋文之事》规定、制定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规模

 ②亡(例句出处释义)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逃跑、逃脱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丢失、失去

 燕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灭亡、消亡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赤壁之战》死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逃兵、逃亡的人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通无,没有

 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使动用法,使?灭亡

 (设计依据:阅读水平的提高并非靠一日之功,文言文阅读也不例外。最有效的办法只有两条:一条是积累,一条是转化。积累的最好办法就是归纳总结然后在记忆,把文言文中的若干文言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等归纳起来,进行理解记忆。来提高自己的文言素养。转化,这里说的转化是指迁移能力,即在阅读归纳理解背诵的基础上,能够阅读其他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五)作业布置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①合从()缔交赢粮而景()从因利乘()便万乘()之势

 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宁()静乐()毅安乐()

 ③翟()景墨翟()召()滑累召()不应蒙恬()

 ④逡()巡鉏耰棘矜()矜()持度()长絮()大

 度()德量力内立法度()

 (设计依据:巩固读音,夯实基础)

 2背诵文章的第三段:

 (在理解的基础上及时背诵,提高记忆效率)

 3熟读全文,理解文意,试着背诵文章的后两段。

 (加强课后的复习和课前的预习,提高课堂效率,扎实文言知识)

 十、板书:

 ―――――始强(内、外)

 攻―――――日强(缔交结盟)

 ―――――极盛(废道焚书)

 通:衡(通横)从(通纵)弊(通敝)

 何(通呵)倔(通崛)景(通影)

 古今意义:河山东橹

 活用:名词动词形容词

 一词多意:制亡

高二语文教案 离骚

教学重点:

1.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并朗读和串讲课文;

2.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难点:

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我们刚刚学习了《诗经》三首,从中感受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些特点,例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现状;在形式上四言一句,琅琅上口,又广泛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等等。而今 高中英语,我们将要学习的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诗作《离骚》,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与《诗经》相比,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变化还是很大的。另外,屈原有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恰恰是出自《离骚》之中。下面就让我们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去发现和归纳这些变化、体会诗人的那种“上下求索”的精神吧!

二、学习有关文学常识

(一)引导阅读课前、课下、课后的提示、注释、等文字。

设计三个问题帮助学生

1.诗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2.《离骚》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与诗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

3.被后世称为“楚辞体”或“骚体”的诗歌有那些特点?

明确:

1.屈原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作为当时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是负有内政、外交重任的。所谓“联齐抗秦”的主张恰恰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他的理想就是要使祖国独立富强,以至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达到所谓唐虞三代之治。其具体主张就是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上述思想便是所说的“美政”的具体含义。

2.参见教材第33页资料的结尾那句话(从“诗中通过这样的抒写”到完),而“离骚”这个词的解释就是“遭遇忧患”。此诗的写作时间又正是在诗人因受到谗言第一次被放逐,诗人是被迫远离故土的,因此,其忧国忧民的思想随处可感亦在情理之中。

3.楚辞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学样式,是屈原、宋玉等诗人创造出的.一种诗歌形式。尤其应注意到诗中所大量使用的虚词“兮”,可视为一种重要的标志。

(二)教师补充介绍:

1.屈原一生中曾遭到两次罢官以及随之而来的两次被流放。第一次是在楚怀王时期,被放逐于汉北;第二次是在顷襄王时期,被放逐于江南。原教材中所选的出自《九章》篇的《涉江》一诗,就是在这次流放中写的。也正是在这次流放中,诗人自投汨罗江而亡的。

2.与《诗经》所体现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相比,《离骚》则是一篇具有积极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被视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而所谓浪漫主义的含义则是“它在反映现实上,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摘自《辞海·文学分册》)。我们应在鉴赏《离骚》的过程中,好好体会一下这种创作风格的特点。

三、导读全诗,了解基本内容

(一)教师先结合课文提示介绍一下《离骚》节选文字的基本内容。从提示文字中看,前七节,即从首句到“固前圣所厚”重在叙述,而后六节则重于抒情。

(二)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或放多媒体)

1.学生注意给生字注音。

2.体会朗读的技巧,如读出分句的节拍,上分句末字“兮”读音要稍长,压韵的字要重读等。

四、学生自读全诗,重在掌握文字的读音并搞懂其含义(可按“教材提示”分层情况,将全诗分为两步自读)。

可设计如下思考题,帮助学生尽快了解诗意:

1.第一层那些诗句表明作者受屈遭贬的原因以及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

2.第二层那些诗句表现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无悔的高尚情操和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精神?

高考语文备考:问“句子作用”如何回答

摘要高三的同学们在空余的时间可以看一下高考备考的知识,掌握一些高考的备考知识对大家也是有帮助的。我为大家整理了高考语文备考,希望大家喜欢。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古诗词鉴赏: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