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篇 高中生使用手机之我见 的议论文。

2.幸福之我见的议论文,希望有论点,有论据的~~~谢谢啦

3.孔乙己悲剧原因之我见议论文不少于三百字

4.要一篇关于文理分科的作文,可以写自己的经历、体验、感受,不要英语的哈.

5.以“打骂教育之我见”为题的750字议论文

一篇 高中生使用手机之我见 的议论文。

高考之我见议论文-高考之我见作文

一.

某人最近在几所高中、初中调查工作时发现,部分学生上课时竟挂着手机。一位知情者吐露,中学生配手机现象正呈愈演愈烈之势,学校大多数领导和教师对这种现象的出现持否定态度,但苦于《中学生守则》等学生纪律没有对持手机现象作出明确规定,学校也不好硬性制止,只好加以适当疏导,但效果很不理想。部分学生中还出现攀比现象。如不取有效措施予以制止,将会给校园带来新的冲击波。

我以为,就目前现状,中学生使用手机弊大于利。

其一,不利于学生优良品质的养成。学生是消费者,理应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而过早地进入使用手机的“高消费区”,不利于学生意志的磨炼及良好品德的形成。

其二,不利于全心投入求学之中。学生的天职是以勤奋学习来获取全面的知识。一旦手机在手,就难免有别人给你打进电话,父母的问寒问暖,朋友的关心或聊天,你自己还不时要与别人通通电话,这些都得花费时间,耗去精力。一学期只有100多天,一天的有效时间也只有10多小时,通话要耗去多少光阴?再说通话的内容五花八门,遇到不高兴的事又必将影响其情绪,情绪不好又将影响其学习。据一位教师吐露,他所任教的班上就有学生在自己不感兴趣的课堂上互发短信息打发课上时间,这岂不是新型的坐堂旷课?

其三,给其他同学造成不必要干扰。一是你在接打手机时给别的同学以声音干扰,甚至影响到课堂。一位教师面带苦涩地告诉我:有一次,他正在讲公开课,讲得正起劲时,突然一个学生的手机铃声大作,搞得师生及听课领导面面相觑,一堂好课就这样给搅了。二是对一些虚荣心强的学生带来负面影响,这些学生中有的向并不富裕的家长提出购买手机的要求,有的甚至产生用不正当手段去谋取手机的念头。

由此看来,中学生使用手机现象令人担忧,不应提倡,希望我们的家长多为子女的将来着想,授之以“渔”,让他们从小养成艰苦朴素、勤奋节俭的良好品质,学会自立、自强,全心求学,掌握过硬本领,将来成为有用之材。

二.

时代在前进,如今,我们已进入了21世纪,老百姓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都富了起来,整个社会都在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因此,我们在填饱肚子,穿上衣服保暖之余,也已经有能力来丰富我们的物质生活。无疑数码产品起到了这个作用。

走在繁华的大街上,你不难发现数码产品的身影。其中,手机便是一个典型的代表。特别是青少年,几乎人手一个。于是,便引发了一个争议:“中学生使用手机到底是好还是坏?”

事实上,事物都有双面性,是利弊共存的。就我个人而言,中学生使用手机,利在于可以方便联系。到了高级中学,不少同学都需要住宿,一周才可以回家一次,思家之情不言而喻,而手机在此时便起到稳定学生情绪,减少学生恋家之瘾、父母担心之虑。一个电话,一条短信,都带着浓浓的亲情,传递到亲人的手中,是关切与安心;当你出门在外,有朋友或家人忽然有急事想了解你在何处、在做什么,此时手机又是一种很快捷又方便的联系工具;外出旅行或办事,坐在火车或大巴士上,闲来无聊,听听手机上下载的音乐,玩玩游戏,的确手机又是一种不错的消遣工具。

但是,中学生使用手机往往是利大于弊。许多学生把时间荒废在发短信上,你来我往,没完没了,时间便在这指间悄然流逝,话费也在不知不觉中渐渐殆尽。有同学甚至在课上发短信,荒废了自己的学业不算,还要影响上课纪律,使得老师停止讲课,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这种无聊的事上。更有甚者,把手机作为考试的工具,这是多么令人发指的行为啊!

此外,多使用手机对人体健康也不利。因为它的屏幕色泽度较高,在黑暗中使用对眼睛的刺激很大,时间长了会导致视力下降;手机还会产生辐射,对人,尤其是青少年的危害相当大,它会影响我们学生正常的生长发育!

因此,我认为我们中学生可以使用手机,但要合理适度地使用它,大可不必手机不离身,每天捧着它,而是应该在需要它时使用它,充分利用高科技带给人们的好处,扬长避短,真正发挥一部手机应有的作用,造福于我们的学习、生活!

幸福之我见的议论文,希望有论点,有论据的~~~谢谢啦

一家网站在网民中开展一次民意调查,出了一道考题:请网民看看应该拥有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最幸福?活动一推出,立刻得到网民们的积极响应,大家纷纷跟帖,表达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和认识。

有网民留言说,她生活得最幸福。她拥有别墅、宝马,还有许多存款,她的一支口红都上千块,每天晚上,她都在酒吧、夜总会疯狂到凌晨二三点。你问我这样玩我老公会有意见的,那你就说错了。他也很忙啊,常常夜不归宿,到处谈生意啊。你叫我要多管管他,小心他在外面有小三。嗯,我才不管他呢,只要他给我钱就行。有钱了,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有网民说,他每天除了睡觉,就是到馆里打。自摸、清一色、杠后开花,那感觉可真幸福啊。你问我,这样天天打会伤身体?那你就说错了,打了这么多年,也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不适,就是血压有点高、颈椎有点痛,其他的好像没有什么感觉。打可真幸福啊,它让我忘记了忧愁、忘记了苦恼、忘记了时间,一切尽在和了中陶醉。

有网民说,他每天抽的是好烟、喝的是好酒,而且从来不花自己的钱,他有权有势,烟酒这些东西对他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特别是到了春节,烟酒多得吃不掉,只好让老婆、孩子拿到烟酒回收店去卖,这笔额外的收入也不菲啊。别人看到我整天抽好烟、喝好酒,羡慕得不得了。

有网民说,他的儿子在美国,女儿在英国,常常收到儿女孝顺他们寄来的各种营养补品,吃都吃不完。想儿女了,通过网络聊天、,别有一番情趣,亲朋好友都羡慕极了,说我们家儿女有出息,远走高飞。为了打发寂寞,我们养了2条狗、3只猫、6只鸟,还有4只大乌龟。每天饲养这些小动物,让我们充满了天伦之乐,这些小动物就像我们的儿女一样,可听话了。

有网民说,每天早上,她都会听到轻轻的这样一句话,你再躺会儿,我先起来。二十多年了,她一直听到这样一句话。于是,她又能赖在床上多躺会儿,甚至,就那么一会儿,她又做了一个甜美的梦。起床后,餐桌上,已摆好了清香可口的早餐。吃完他做好的早饭,然后精神饱满地去上班。她觉得,这种幸福,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倍感温馨,原来,自己一直被呵护着、娇宠着,这种感觉真幸福。

……

这些网民对幸福的理解,可谓千奇百怪,莫衷一是,这让主办方惊喜万分。在这些网民的留言中,主办方让网民们评选出一则最佳的幸福生活。让人感到惊奇的是,人们羡慕的不是别墅、宝马的生活,也不是抽好烟喝好酒的生活,更不是养了许多小动物的生活。得票率最高的竟是那种“你再躺会儿,我先起来”的生活。网民们说,“你再躺会儿,我先起来,”流淌着一种浓浓的俗世里的烟火味,它浓缩了尘世间的一种爱、一种情、一种暖,这种爱,显得朴素、温婉、本真。

这家网站,最后不无感慨地说道,人们最向往和追求的,原来还是一种俗世里最朴素、最纯真的唯美和自然,这种生活永远不过时,永远散发出一种迷人的色彩和温暖。

摘抄的,希望能帮到你!

孔乙己悲剧原因之我见议论文不少于三百字

孔乙己的死是受科举制度毒害的,他一辈子没有中举,他很穷但是自命清高,总是自欺欺人地用自己“读书人”的身份来嘲笑短衣帮,然而短衣帮同样嘲笑他。孔乙己作为一个“读书人”,一生梦寐以求的是金榜题名、飞黄腾达,然而他只是活在自己的梦里,总想着只要有一天中了举,便可以有成就,从不想现在如何营生,所以造成了他的悲剧,这个悲剧的原意其一是他自己好吃懒做,其二就是科举制度的迫害。

整篇文章表达出了科举制度打造了一系列人与社会的悲剧。这反映了封建时期科举制度造成的等级森严,它所造成的后果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致死是一样的。孔乙己从科举考试的制度云梯上跌了下来的“小丑”。其实他们的出身都差不多,都死一介书生,都是十年窗寒苦读,只为金榜题名,有考上去的就是统治者,回头欺压这些以前和他以前读书的穷书生,这就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一个残酷事实。孔乙己生活在一个世态炎凉、等级森严的社会,但是他也确实迂腐且不学无术。

因此孔乙己并不是都应该被侮辱。《孔乙己》都是用轻描淡写、漫不经心的口吻描述悲剧的,这也显示出那时候,人们也已经习惯了这个社会,从而对此没有同情。

要一篇关于文理分科的作文,可以写自己的经历、体验、感受,不要英语的哈.

“取消高中阶段文理分科”话题作文导写

原题回放

今年,关于是否“取消高中阶段文理分科”的问题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有人说,大学分得,为什么高中分不得?有人说,初中不分,为什么到了高中要分?有人觉得分科对个性发展有利,有人觉得不分科对全面素质培养有利。有人认为,不分科没办法应对高考;有人认为,高中不分科了,高考自然也就不会分科。

关于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感受、看法或见闻呢?

请以“取消高中阶段文理分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自拟标题,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材料审读

这是“材料+话题”类话题作文。虽说是话题作文,但其材料却时代鲜明,而且是当下引人注目、惹热议的焦点话题。

先说材料主体的解读。它共分三个层次用对举的形式表述对立双方的观点:

1.从分科的时间段来说:大学分科故高中也分科/初中不分故高中也不能分

2.从分科的必要性来说:为个性发展故要分科/为素质全面故不要分科

3.从分科的可能性来说:为应对高考故要分科/高中不分科高考也就不分

这三组“有人”的观点,实际上暗示着我们写作的角度与深度。应该说,第1种看法浅,第2种看法实,第3种看法深、透,触到了本质!而从写作实际来看,我们选第2组层面正面或反面来立论的比较普遍,选第3组层面正面或反面来立论也行但功力稍浅写得易偏激。

话题“取消高中阶段文理分科”的解读。这里有一个重要的词“取消”,要立论时要特别注意不能弄反了!作为动宾结构的话题,我们往往要用到“添加语素”法来表达鲜明的观点。“添加语素”法是应对话题作文比较实用的技巧,即在话题的前面或后面添加一定的语素,使观点突显出来,如以下“添加”都是非常有效的:

《一定要取消高中阶段文理分科》《取消高中阶段文理分科势在必行》《取消高中阶段文理分科要不得》《取消高中阶段文理分科何错之有?》《取消高中阶段文理分科无异于“增负”》

这些文题,一锤定音,掷地有声,旗帜鲜明,态度坚决。

再比较以下文题:

《取消高中阶段文理分科之我见》《小议取消高中阶段文理分科》《取消高中阶段文理分科的感想》《能否取消高中阶段文理分科?》

这些文题尽管也知道“添加语素”,但作为议论文,明显感觉观点暧昧、模糊,而且是“万能式标题”,在考场上要阅卷者“寻寻觅觅”你的答案,自然大受影响。

立意构思

“关于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感受、看法或见闻呢?”不要小看这句话,它其实是暗示我们构思的,甚至提醒我们用什么文体。

1.看法←常规议论文。

2.感受←时评写法。

3.见闻←记叙文写法。

其实,不管我们用哪种文体(自定文体),只要表达了对“取消高中阶段文理分科”这个话题的看法都是可行的。如以下思路都是不错的:

◇ 思路一:常规议论文思路。

以《取消高中阶段文理分科势在必行》为例:

1.标题:《取消高中阶段文理分科势在必行》

2.首段:文盲、理盲的存在→取消高中阶段文理分科势在必行

3.主体:取消分科是个人素质提高的需要/取消分科是人才培养的需要/取消分科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以《取消高中阶段文理分科要不得》为例:

1.标题:《取消高中阶段文理分科要不得》

2.首段:“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社会需要的是专才→取消高中阶段文理分科要不得

3.主体:文理分科是教育体制的必然/文理分科符合人才培养的实际/文理分科顺应了社会需要

◇ 思路二:时评写法。

“时”就是时事、时势、时世、时政、时局、时弊,时评就是围绕“时”字作文章。按照这个定位,如果简而言之,“时评”就是时事评论。

时评有很强的针对性,也贴近生活,阅读这样的文章,学生借此了解国家的方方面面,关注社会,思考人生。保持阅读新闻时评的习惯,紧跟时代的潮流,了解社会的动态,掌握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写作时就不用总在“死人堆里”找素材,更不用机械的背论据资料了。

时评已成当下传媒上一种重要文体,它能包容不同观点的交锋、能承载百姓的声音、能让各种声音都有表达渠道。因此,这将是近几年高考作文在内容与形式上转轨的重点!

时评的两种一般写法:

A.就事论事型:一事一议→评(大部分同学用了此种写法)

B.据事说理型:普遍意义→论

时评的常见结构:述(材料)——议(材料)——联(材料)——作小结

以“赞成文理分科”(不能取消)为例:

从分科的必要性来看/从分科的可能性来看

以“否定文理分科”(必须取消)为例:

知识结构/全面发展/社会需要

以对“分科的背后”(实质)为例:

分科与高考体制;分科与人才机制密切相关。

分科与否,是个永远没有定论的话题;

高考体制没变,一切讨论与努力都是徒劳;

社会要的是人才、专才,而非“全才”“通才”。

◇ 思路三:记叙文写法。

如果写记叙文,如何表达出你对“取消高中阶段文理分科”的看法呢?写记叙文,也不是不可尝试,更不是禁区。只要记叙文的主题表达出了你对此问题的看法就是符合要求的。评价下面这篇记叙文:

例:《都是分科惹的祸》

邻居一家近些天常争吵,一是叔叔阿姨之间有分歧,一是读高一的小峰也很苦恼,常来我这里清静。原来,都是分科惹的祸!

小峰是个非常有品的男孩,尤其有文人的情怀。面对分科,他非常想读文科,将来走近中文专业,做自己喜欢的作家、记者,用笔耕耕思想。

可是,爸妈的态度不一样。做公务员的爸爸支持小峰选文科,将来仕途有优势;见多识广的妈妈觉得儿子应学理科,就业机会多,凭本事吃饭,以后才有好前程。孩子只有一个,父母都不想耽误孩子一生,甚至闹得差点离婚了。

都是分科惹的祸!

我这个大学生,觉得要帮小峰劝劝他的爸爸妈妈。我做双方的工作,理智看待分科,最终让小峰一家和谐如初。

范文引路

高中阶段文理分科何错之有?

□ 高三(2)班 向芝

近年来,全国各教育部门为高中取消文理分科一事闹得沸沸扬扬。大家认为,文理不分科,必然会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与个人发展,让一个人更有效地吸收当今的文化。从这个角度开来看,的确不失为一件有益的措施。然而在我看来,取消文理分科的实用性不大,反而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取消文理分科,其最普遍且深入人心的弊端则是增大学子的负担,使学生感觉身心疲惫,视力下降,从而厌倦学习,不能深入地汲取到知识。我们天天呼吁着“减负,减负”。取消文理分科,就是所谓的“减负”吗?而是更加重了学习压力,只会扼杀学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试想,倘若一个民族失去了这些,那么,它的未来会是怎样呢?它会停滞不前,无法向更高的一层阶梯迈进。我们再来将目光放长远些,西方国家更提倡个性化教育,正是因为这样,才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西方出现了一大批获诺贝尔奖人士。中国为什么几百年来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等于“0”,就是缘于长期的课程压力,繁重的学习任务,学生们只知埋进书堆麻木地写算,等着课堂上老师“填鸭式”地喂食。如此而来,社会上出现了许多高分低能的“人才”,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客观上来讲,文理分科的取消,将对“偏文”或是“偏理”的学子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因为文理的融合,自顾不暇地学文又理,他们在某一方面所体现的天赋没能得到优良的训练与实践,这样,则致使各界的精英逐渐减少。人不是神,他不可能精通每一方面,既然无力把方方面面全做到完美,那么,为什么不注重一两个方面的培训呢?难道国家真的只需要“全才”而不是在某一领域做得好的“英才”吗?在社会中,不同的人各占领着不同的领域,他们的工作是把自己的任务出落得精彩,对于别的知识,很多人可能一辈子也用不上。都说时间珍贵,教育大力提倡珍惜时间,珍惜时间就是让莘莘学子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记,去背那根本于自己无多大用处的学科吗?

众所周知,高中的文理科,源自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文科生弄不懂复杂的数理化,理科生对李杜与孔孟庄不知所云,但他们毕业后照样工作得出色。突然面对如此多的课程,大家学得进去吗?显然,一棵幼苗只有吸收适量的水“食物”才能茁壮成长,若猛然灌溉了过度的养料,至于后果,大家也就不得而知了。

由此言论,高中取消文理分科,仅为人们的感觉作祟。似乎学生文理都学,素质就高了。然细细想来,他们承受得了吗?对于那些特长生是否有害?学生的创造力会被扼杀吗?大家学得进去吗?大多的疑问,还需要各界人士,去深思。

专家声音

是否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这是教育部在考虑的问题,是全国人大代表考虑的议题,成为2009年十大民生话题之一。因此,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潇湘晨报:撕裂教育完整性的体制

文理分科贯穿高中教育阶段,莘莘学子们尚且懵懂,就被体制之手决定了学业趣味和前途命运。事实上,学校无非是希望通过把文科和理科剥离开来,然后又通过知识的倾倒,使学生成为一架囫囵吞枣的知识接收装置,最终达到为升学率的小数点添砖加瓦的目的。

凡是对提高升学率有帮助的,无所不用;凡是没帮助的,则弃之如敝屣。这也就是为什么高中文理分科虽屡遭诟病,却依然岿然不动的原因。

文理分科的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封闭的和支离破碎的,片断化的认识掩藏不住整体把握的无力。只要一跳出自身的专业领域,他们立即变得左支右绌,甚至一无所知。

中国能否再出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兼备的大师级人物?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一种撕裂教育完整性的教育体制,只能使我们的盼望渐行渐远。如此而言,文理分科是时候抖落一身的历史尘埃了。

大河网:分科没有错,错在偏科

身为分科教育的一名受益者,我从来没有过深地感觉到分科的缺点。说到底,分科没有错,错在偏科。

高中文理分科实际上解除了相当多学生的厌学感,让他们重新认识了学习的必要性,进而“术业有专攻”。正是对文科与理科的正确认识,有的学生很早就放弃了自己不想学又学不好的科目。如果强制性地不分科,真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难而退,中辍学业。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不分文理科,学业太重,有限时间内只有“学而不思“与”思而不学”两种情况。同理,学了文科,如果善于“思”,就会自觉地翻阅理科知识;学了理科,善“思”则爱文科知识。因为“思”的同时,没有考的压力,会有很好的效果。

分科为所有学生节省了时间,而偏科现象的出现,只能说明有人为“考”而学的功利性目的。为“考”而学,一味偏科的结果可能是偏科越来越严重。

事实上,有这样一种现象:有的人学了两年理科却又转学文科,有的人学了两年文科又转学理科。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发现自己进错了“门”。应当说,文理分科与大学里的专业划分是有区别的。文理分科只是基础知识的分类,而专业则是知识升华的重点努力方向。如果把专业与分科等同起来,难免会出现分科“罪孽深重”的错觉。

千龙网:分科无过,应试才是祸首

文理分科的确有其弊有其失,但任何事物都得要分两面看,文理分家也有它的好处,比如在文理基础较为扎实的情况下,可以“术业有专攻”。在欧美等所谓发达国家,也存在文理分科的事实,似乎并不怎么影响到他们民族的整体素质和人文关怀。

有人把国人无缘诺贝尔奖的“罪过”推给文理分科,除了让人看到那种浓得化不开、近乎病态的诺奖情结,还有本末倒置之嫌疑。有些国家早就有专家学者拿过诺贝尔奖,但至今仍是科技水平和国民素质落后。我们不能把一个国家的科技或相关水平,甚至相关荣誉仅仅与诺贝尔奖等价齐观。

很明显,把中国人无缘诺奖归罪于文理分科是不合理的;而把民族整体素质下降和科学精神以及人文情怀的缺失,算在文理分科的头上,更是本末倒置。因为明眼人都知道阻碍中国教育发展的祸根主要是没有真正落实素质教育,而不是文理分科这些细枝末节的做法。

几十年来,我们也一直在高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口号,素质教育也被写入文件,然而,现在这些仍然只是口号。这是教育部门和学校必须认真反思的地方。

“增负”之说是无稽之谈

取消高中文理分科,是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为此必须从改革高考制度入手。即在高考时不分文理科。至于认为这样改革会增加中学生的负担,则完全是无稽之谈。以此逻辑,如果高考只考一门课,岂不是学生的负担可以降至最轻?从提高学生社会素质的千秋大计出发,我要求教育部尽快实现高考不再文理分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兰荪

用选修课代替分科可分压

文理分科是现行考试制度的产物,经过多年实践,高中阶段文理分科的弊端已经凸显。缺乏文理科交叉的综合优势,会令学生缺乏创造力,其潜在危害将在学生成年后逐渐显现出来;另外,随着理科考试越来越难,让学生终生受益的历史、地理等人文科学知识,在理科学习中失去了应有地位,更有甚者,学文、学理还有了高低贵贱之分,理科生明显比文科生优越,在保送大学时待遇完全不同。我们认为,可以在保证高中正常教学的基础上开设选修课,把文科综合练习、理科综合练习放到选修课中进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选择,避免每个学生在高考复习阶段出现同时复习文综与理综的情况,减轻学习压力。——农工党中央

高考制度不改白讨论

高考制度不改革,文理分科讨论也是白讨论。说白了,文理分科讨论,意见也统一不起来,统一起来也没用。要知道,在我们国家,高考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高考这根“指挥棒”没有改变,所有的讨论都会显得很滑稽,必须全面把考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录取依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

望纳。。。

以“打骂教育之我见”为题的750字议论文

偶尔在博文中看到这样的内容:说孩子因为太调皮,贪玩,总忘写作业或敷衍了事的完成作业,父母很生气就会忍不住打孩子。打过之后,孩子难过,父母更难过。但是孩子就是孩子,总是会犯同样的错误,父母就又生气、又打,如此,恶性循环,教育起不到一点作用,父母累,孩子受罪。

诚然,教育是要有奖励、有惩罚,不过打孩子,我却不敢苟同。我觉得只要教育方法得当,孩子不用打,照样能很乖(这里的乖是保持自己个性的乖,而非一味顺从,没有自己主见的乖)、很懂事,并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我觉得作为父母,“以身作则、以理服人”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可以用温婉的方式向孩子指出错误,俯下身来跟孩子平等对话,像朋友一样。我觉得只要我们诚恳的对待孩子,孩子会感觉很温暖,会不由自主的变“乖”,继而配合家长的教育。

我女儿长到九岁,从来没有挨过一次打,因为她很懂事,父母及老师要求她做的她基本都能“有令必行”,而且都做得很好,那么为什么要打她呢?不过前提是:我们向孩子提出的要求必须是她能够做到的、是符合她这个年龄段的、她做起来并不难的要求。我有时会让女儿故意和我“吵架”,目的是让她学会辩论,学会发表自己的思想和见解,不能一味听从大人的吩咐,失去个性的教育同样是失败的教育。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聪明但贪玩;有的有些迟钝但勤奋;有的既聪明又勤奋,这样的当然最好;还有的既不聪明又不勤奋,这就需要我们花些工夫了。总之,对不同的孩子要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方是上策。“打”,绝对不是好办法,绝对起不到好的作用,只会使孩子逆反心理更强,更跟父母、老师对着干。“骂孩子”更是愚蠢透顶,是最不合格的父母。

永远不要对孩子说:“你真笨,你是个笨蛋。”即使他真的很笨也不能这么说。

也许有很多人都知道“音乐天才——舟舟”。他不是个正常人,他是个真正的痴呆儿,但他又很,他有一位伟大的父亲。父亲从不把他当傻子看,而是像对正常人一样对他鼓励、表扬,哪怕他只是做对了一点点小小的事情。是父亲发现了他的音乐天赋,并最终把他培养成为一名音乐指挥。舟舟能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实现了一个痴呆儿难以实现的人生价值。这个真实的故事对我们大家都有教育意义。

我记得有这样一句话:最成功的教育是只需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使孩子领会你的意思,并起到教育的作用;次一点的是大声呵斥,孩子方有所行动;最差的教育就是动用武力孩子才听,但他心里服不服呢?不好说。

能把像野马驹子一样调皮的学生收服,让他走正路,是最厉害的教育能手;能做到让他(她)嘴上服,心里更服,是最上乘的教育。但是要做到这些,就要求我们做家长、做老师的不断提高、完善自己。因为我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他(她)们的行动,我们是他(她)们的榜样。试问:我们自己都走歪了,还能奢望他(她)走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