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2.高考地理要怎么复习

3.2011高考新课标文综大家感觉怎样,有木有很难

4.地理小高考!!! 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及保护措施? 旱涝灾害产生、原因、危害、措施?

5.高考地理的材料题有哪些解题技巧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湿地高考考题-高中地理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

文科综合 —— 地理部分

第Ⅰ卷 选择题

日本某汽车公司在中国建有多个整车生产厂和零部件生产厂。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及随后的海啸、核辐射灾害,使该公司在灾区的工厂停产。受其影响,该公司在中国的整车生产厂也被迫减产。据此完成1-2题。

1、该公司在中国建零部件生产厂,主要目的是

A.避免自然灾害对本土汽车生产的影响

B.为其中国整车厂配套,降低整车生产成本

C.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为其日本整车厂服务

D.建立其全球整车生产的零部件供应基地

2、中国整车生产厂被迫减产是由于该公司在灾区有

A.研发中心

B.一般零部件厂

C.核心零部件厂

D.整车厂

答案

1、B

2、C

解析

1、该组题从日本地震的热点切入,考察工业分类与工业区位。该题要结合题内题外知识解答。日本汽车公司在中国建厂的主要区位条件是市场,其次是降低生产成本。

在中国建零部件厂发生在地震之前,A不正确。中国的整车生产使用中国生产的配件,减少运费,成本降低,B正确。汽车制造厂是资金与技术导向型工业,而不是劳动力导向型工业,C不正确。中国生产的零部件主要是供应中国的整车生产,D不正确。

2、该组题从日本地震的热点切入,考察工业分类与工业区位。该题要结合题内题外知识解答。日本汽车公司在中国建厂的主要区位条件是市场,其次是降低生产成本。

由于技术保密等原因,部分核心零部件与主要研发机构仍在日本,所以地震造成这些零部件厂停产,中国的整车生产自然被迫减产,C正确。

小题备注

1、

难度A

考查:工业的区位因素

来源:2011,高考,新课标卷,材料单选题,第1题

特征:概念掌握题

2、

难度B

考查:工业的区位因素

来源:2011,高考,新课标卷,材料单选题,第1题

特征:概念掌握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通过大量技术投入和大规模专业化生产,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巴西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大豆,在积极培育优良品种的同时,鼓励农民组建农场联合体,实现了大豆的规模化生产与经营。目前,巴西的大豆产量、出口量仅次于美国。中国曾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近些年大豆的质量下降(品种退化,出油率低),生产成本较高,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据此完成3-5题。

3、巴西大豆总产量增加的潜力大于美国,主要是因为巴西

A.技术力量较雄厚

B.气候条件较优越

C.可开垦的土地较丰富

D.劳动力较充足

4、在国际市场上,巴西大豆价格低于美国的主要原因是巴西

A.专业化水平较高

B.科技投入较大

C.劳动生产率较高

D.劳动力价格较低

5、中国要提高大豆质量亟需

A.加大科技投入

B.扩大种植面积

C.增加劳动力投入

D.加大化肥使用量

答案

1、C

2、D

3、A

解析

1、本组题也是热点问题(转基因大豆)切入,着重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巴西人口比美国少,巴西高原面积广大,适宜大豆种植,“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大豆”,开发种植较晚是最大的优势,C正确。

2、本组题也是热点问题(转基因大豆)切入,着重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巴西大豆的专业化水平、科技投入、劳动生产率都没有美国高。巴西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价格便宜,D正确。

3、本组题也是热点问题(转基因大豆)切入,着重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中国大豆种植历史悠久,“品种退化”严重,所以要提高大豆质量亟需加大科技投入,A正确。中国后备耕地少,不能扩大种植面积,增加劳动力投入,加大化肥使用量不能提高大豆质量。

小题备注

1、

难度A

考查:农业的区位因素

来源:2011,高考,新课标卷,材料单选题,第3题

特征:概念掌握题

2、

难度A

考查:农业的区位因素

来源:2011,高考,新课标卷,材料单选题,第4题

特征:概念掌握题

3、

难度A

考查:农业的区位因素

来源:2011,高考,新课标卷,材料单选题,第5题

特征:概念掌握题

读图1,完成6-8题。

图1

6、图示区域内最大高差可能为

A.50m

B.55m

C.60m

D.65m

7、图中①②③④附近河水流速最快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8、在图示区域内拟建一座小型水库,设计坝高约13 m。若仅考虑地形因素,最适宜建坝处的坝顶长度约

A.15m

B.40m

C.90m

D.65m

答案

1、C

2、C

3、B

解析

1、本组题考查等高线的判读,地形与河流等地理事物联系能力。图中最高处海拔在80-85米之间,最低处海拔在20-25之间,所以最大高差无限接近65米,但不能是65米。C正确。

2、本组题考查等高线的判读,地形与河流等地理事物联系能力。①②③④四处,③处等高线最密集,流速最快。C正确。

3、本组题考查等高线的判读,地形与河流等地理事物联系能力。仅从地形因素考虑大坝建在如下图示位置,设计坝高13米,大坝顶端最高与50米等高线持平,略微超过50米等高线,由图例可知坝顶长约为40米。

小题备注

1、

难度B

考查:地理事物的特征与分布

来源:2011,高考,新课标卷,材料单选题,第6题

特征:读图分析题;规律应用题

小题备注

2、

难度B

考查:地理事物的特征与分布

来源:2011,高考,新课标卷,材料单选题,第7题

特征:读图分析题

小题备注

3、

难度B

考查:地理事物的特征与分布

来源:2011,高考,新课标卷,材料单选题,第8题

特征:读图分析题,概念掌握题

图2显示青藏铁路从拉萨向北上坡段某处的景观。其中T是为保护铁路而建的工程设施。据此完成9-ll题。

图2

9、据图文信息可以推断

A.该段铁路沿等高线布线

B.该段河流冬季结冰

C.铁路沿P箭头指示向拉萨延伸

D.P箭头指示北方

10、M、N间的堆积物来源于

A.坡

B.河流

C.沟

D.原地

11、T设施的主要作用是

A.防御坡部位崩塌对铁路的危害

B.防御沟部位洪水及泥沙对铁路的危害

C.防御河流洪水对铁路的危害

D.方便野生动物穿越铁路线

答案

9、B

10、C

11、B

解析

9、本题利用青藏铁路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实际能力。图不清楚直接影响学生做题。该段铁路是上坡,所以铁路不可能沿等高线布线,A不正确。因为该段是青藏铁路,地处青藏高原,虽然是河谷,冬季河流仍然结冰,B正确。C、D选项做错的同学很多,尤其是选D的多。题干中“从拉萨向北”“上坡段某处”只是说“上坡段某处”在拉萨以北,并没有给出拉萨的位置与方位所在,C、D不正确。

10、本题利用青藏铁路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实际能力。图不清楚直接影响学生做题。M、N间的堆积物在沟口处,所以是流水从沟里带来的沉积物堆积而成,C正确。

11、本题利用青藏铁路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实际能力。图不清楚直接影响学生做题。

如果是防御坡部位崩塌T设施就不建在沟口处,A不正确。T设施相当于隧道,铁路从下面穿过,让沟里的洪水与泥沙从上面流过,对铁路起到保护作用,B正确。防御河流洪水对铁路的危害,T设施就与河岸平行,而非与河岸垂直,C不正确。由上面分析,T设施是为了保护铁路而不是为野生动物留下通道,D不正确。

小题备注

9、

难度B

考查:地理事物的特征与分布

来源:2011,高考,新课标卷,材料单选题,第9题

特征:读图分析题,概念掌握题

10、

难度B

考查:外力作用影响下的地貌

来源:2011,高考,新课标卷,材料单选题,第10题

特征:读图分析题,概念掌握题

11、

难度B

考查:自然灾害的影响及防治

来源:2011,高考,新课标卷,材料单选题,第11题

特征:读图分析题,概念掌握题

第Ⅱ卷 非选择题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2-4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36、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图6 图7

某岛国人口约500万(2009年),经济发达,淡水严重不足。该国国土面积约640平方千米,其中主岛面积约540平方千米,地形单调,平均海拔不足15米,岛上河流最长不足16千米。图6示意该国主岛及其附近地区,图7为对应的气候资料。

(1)简述该国气候特征,并分析该国淡水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

(2)图8为 图6中M水坝的景观。水坝能阻挡海水涌入,并通过其闸门调控河流入海流量。说明建坝前后坝内水域水的咸淡变化及其原因。

图8

(3)除建水坝外,请你为该国再提出一种解决淡水短缺的办法,并说明理由。

答案

(1) 气候特征:终年高温多雨。

主要原因:国土面积小,地势低平,四周环海,陆地上储存淡水(地表水、地下水)的条件差(河流短小);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生活、生产对淡水需求量大。

(2) 水坝修建以前,水偏咸。

(3) ①从邻国(马来西亚)购买淡水。邻国面积较大,高温多雨,有较多淡水。两国之间的海峡狭窄,输送淡水成本低。

②海水淡化。该国经济比较发达,四周环海,可选适当地点,建海水淡化厂,生产淡水。

③废水(污水)回收利用。该国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生活、生产废水产生量大。

解析

(1) 由图7可知,该国月均温都大于15℃,各月降水量均超过100mm,故该国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该国淡水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可以从自然原因、社会经济原因两方面分析。

(2) 由题意不难说明建坝前后,坝内水域水的咸淡变化及原因,要注意分开回答。

原因:河流水流平缓,海潮(顶托作用)使河水和海水相混。

水坝修建后,水逐渐变淡(改善)。

原因:拦蓄淡水,阻止海水倒灌;通过闸门调控蓄水和排水,逐渐使偏咸的水换成淡水。

(3)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以有多种答案,但要注意说出一种且说明理由。

小题备注

(1)

难度B

考查:气候的类型、分布及特征;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

来源:2011,高考,新课标卷,材料综合题,第36(1)题

特征:读图分析题,模板套用题

(2)

难度B

考查: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

来源:2011,高考,新课标卷,材料综合题,第36(2)题

特征:读图分析题,模板套用题

(3)

难度B

考查:区域综合开发及治理的措施

来源:2011,高考,新课标卷,材料综合题,第36(3)题

特征:读图分析题,模板套用题

37、图9示意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读图9,回答下列问题。

图9

(1)简述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分布的特点。

(2)分析图示资料,以某城市或某区域为例,说明其吸引制造业企业总部的优势条件。

答案

(1) 分布不均衡。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省市,以环渤海地区(或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为集中。西北部的省区总部数量较少。

(2) 举例略。地理位置特点、经济水平、工业基础、基础设施、信息交流、科技水平、交通运输等方面。

解析

(1) 根据佛山市产业分布示意图中不同产业的位置分布,可知工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农业主要分布在西部。

(2) 改革开放初期,港商在佛山市投资建厂,主要考虑的区位条件有可以参考教材相关知识(珠三角工业化和城市化)来回答。

小题备注

(1)

难度B

考查:工业地域及其形成条件

来源:2011,高考,新课标卷,材料综合题,第36(1)题

特征:读图分析题,模板套用题

(2)

难度B

考查:工业的区位因素

来源:2011,高考,新课标卷,材料综合题,第36(2)题

特征:读图分析题,模板套用题

42、旅游地理

读图10,分析图示地区发展自驾车旅游的优势条件。

图10

答案

距主要客源地(杭州、宁波、温州等城市)路程适中,有高速公路连接;

客源地居民收入高,私家车拥有量多,出游率高;

旅游类型多样,地域组合好,分布集中。

解析

本题属于选修地理旅游地理,主要结合当前自驾游的趋势考查自驾游的优势条件。解题时要结合图中信息,抓住“自驾游”进行分析。发展自驾车旅游,是指通过公路驾车出行,属于 需考虑图中公路的分布,而不需考虑铁路分布,除了考虑交通条件,还需从客源地居民收入、私家车拥有量多、出游率高、旅游类型多样等方面来考虑。

小题备注

难度B

考查:旅游开发条件的评价内容

来源:2011,高考,新课标卷,非材料型简答,第42题

特征:读图分析题,模板套用题

43、自然灾害与防治

长江下游某城市边缘分布着丘陵,丘陵的基岩上有黄土覆盖(如图11所示)。近年来,由于城区扩展,大量开挖山坡,该地在夏季暴雨后曾发生多起黄土崩塌、滑坡灾害。

图11

阅读图文资料,简要分析该地黄土崩塌、滑坡多发的原因。

答案

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孔隙度大;人工开挖边坡,破坏了坡面地形的稳定性。

暴雨容易诱发坡地黄土崩塌;雨水下渗,在基岩与黄土之间容易形成滑动面,造成黄土滑坡。

解析

崩塌、滑坡的原因考虑黄土本身特点及暴雨诱发等自然原因,还要考虑人工开挖等人为原因。

小题备注

难度B

考查:地质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来源:2011,高考,新课标卷,非材料型简答,第43题

特征:读图分析题,模板套用题

44.环境保护

某区域内湿地呈斑块状分布。表1中的数据反映该区域湿地的变化。

表1

年份 湿地斑块数目(块) 湿地总面积(hm2) 湿地比率(%)

16 2 251 88 893 42.99

1986 3 721 39 639 19.17

2005 1 3 19 230 9.30

阅读资料,分析该区域不同时段湿地变化的特点,说明湿地变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答案

变化特点:

16~1986年,湿地斑块数量显著增加,湿地破碎,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

1986~2005年,湿地斑块数量和面积明显减少,湿地萎缩。

不利影响:

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小气候变差;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侵蚀加剧;生态平衡破坏;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种类减少等。

解析

湿地变化特点从表中可以直接读出;湿地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对水源、气候、植被、土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小题备注

难度B

考查: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及特征

来源:2011,高考,新课标卷,非材料型简答,第44题

特征:读图分析题,模板套用题

高考地理要怎么复习

没事,我地里原来也不好,自从上了高三,我们班换了个地理老师,讲得特别帮,所以希望你找个好老师带着你学

其次你要买一本地图册,我有一本,很不错,名字我忘了,明天回班给你看看,你还有背东西,如寒暖流分布,气后分不,世界地图(主要是经纬度定位,不用太细但要知道大概,还有各洲地形分不以积几条重要河流),其次是你要学会总结,大题考的就那几大块,如降水成因,城镇分布成因,湿地,地址灾害,农作物分布及原因,热量分布及原因等,每当作到这样经常考的题,就把答案总结下来,至于选择题,我不知道怎么给你说,我选择一般错一个,我也不知道有什么经验给你!总之找个好老师很重要,而且给监督你的那种(如果你自控能力强就不用了)

最后给你说主要就是背书,做题,总结!

以上是我个人经验,不知道嫩不能帮到你,加油,不要觉得地理难,否则会越学越烦,越烦越差

2011高考新课标文综大家感觉怎样,有木有很难

历史

一、卷面题量与分值微调

和2010年卷面相比,今年卷面增加了一道主观必做题,即第41题。历史必做主观性试题的总体分值还是37分,调整为第40题25分,第41题12分。

二、题目灵活性增强,突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辨析能力的考查

卷面上新增加的第41题,就题型而言,在陕西卷中首次出现。但开放性的考查在2010年试卷的第40题中已有尝试,今年将2010年卷面上的一小问发展为一道大题,将分值由去年的13分调整为12分。

三、坚持主干知识考查,长效热点与整年热点问题未回避

今年是辛亥革命(1911年)100周年,巴黎公社(1871年)140年,太平天国运动兴起(1851年)160周年,而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选官用人制度、近代历史上的民主与宪政历程也属于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这些考前被学生大量演练的问题在今年的卷面上均未回避。

四、卷面整体阅读量增加,单位时间内做完不易

历史学科在平均50分钟的时间内,学生要做完12道单项选择题,两道必做主观性试题,四选一的主观选做题,且所有的题目均以材料的形式呈现,阅读量大,思考时间有限,单位时间内不但要做完,而且要尽可能地做对做好实在不易。

五、个别题目超越课标要求,对于学生而言难度较大

今年卷面上的第31题“东南互保”问题,在教材与课标要求上均未涉及,可能一线教师在教学中有所介绍,但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讲非常陌生。

选做题改革卷部分涉及到中国古代史中的民族关系问题,而民族关系恰恰是新课程标准中未能言及的内容。材料中所涉及的内容在原来大纲版教材中均有交代,但课标版教材均未涉及。

政治

第一,凸显基础性,难易适中

与去年相比,政治试题充分体现了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命题指导思想,没有出现偏怪难的试题。整体结构基本稳定,难度略有下降,命题风格依旧。从分值上看,哲学部分有所加大,占32分。经济和政治部分与去年持平,分别占30分和24分,文化有所降低,只占14分。

选择题的难度也比去年有所降低。单选题由去年的一道增加为5道,最难选的选择题题型——“二二式”组合选择题,则由去年的11道题降为今年的7道。

第二,紧扣社会脉搏,体现时代性和人文性

今年的政治试题把理论阐述寓于社会生活主题之中,将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起来。例如:14题借月饼这个话题考查生活与消费的相关知识,19题从秸秆综合利用考查联系的观点,形象的题目起到点睛的作用,更通俗易懂。

第三,关注热点,反映时代主题

试题以重大社会热点问题为命题素材,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实现了考试说明中的考点、教材中的重点、社会上的热点的有机统一,试题涉及到的社会热点既有长效热点问题,如38题的“科技创新”;也有对最近的热点问题的相关知识的考察,如16题的“同命同价”与纪念建党90周年的相关的18题等试题,使政治高考试题具有较强的时代性。

第四,虚实结合,不乏新意

试题取材非常丰富,既有最新的时事热点,又有历史做素材;既有秸杆利用,又有以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月饼等做素材;还有学生不熟悉的大脑的“扣带前回”做载体,能考察学生的多项能力。

地理

选择题:共4组,人文地理部分的工业和农业区位两组题,自然地理部分等高线图的判读与应用、地表形态景观图的判读与分析两组题,总题量虽没有变化,但是一境多问,试题难度适中,区分度较好;同时图像信息大幅下降,这样缩短了对试卷的阅读时间,利于对综合题的阅读和分析。试题考查了中学阶段的主干知识,以能力考查为重,体现新课标理念。

非选择题:36题与37题总分值不变,但各自有增有减,增加了区域地理的分值。36题以水的利用为热点背景,选取了新加坡这个雨林气候区域所呈现的水短缺现象。37题紧扣我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产业升级的发展趋势热点,针对“总部”谈区位优势。淡化了对工业区位影响因素的记忆性考查,有利于对考生分析能力的考查筛选。总体上这两道题前一问为后一问铺垫,层层递进,试题难度逐级上升,并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选考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当下时尚的自驾游、城市化过程中引发的滑坡加剧、湿地面积减少等现实问题呈现在考题中,使其灵活中不乏主干知识的支撑,既引导和考查了学生关注社会的角度与能力,让学生有现实感,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生活化地理的课程特点。非选择题考查了学生文字、图像、数字等信息的有效获取与解读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准确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论证和探讨解决方案的能力,运用规范的语言进行说明的能力等多种能力和技能。试题难度与梯度不大。

整套试题:材料角度新,贴近生活,又不脱离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学生拿到题目后,对地理的恐惧感减少,每道题都有话可说,有理可依;尤其是开放性的设问,更利于考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作答。是一套相对平和的试题。但是由于难度大的题目极少,不利于优秀生的层次区分。

地理小高考!!! 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及保护措施? 旱涝灾害产生、原因、危害、措施?

湿地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在提供水、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均化洪水、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制定法律法规;退耕还湿地;退田还湖

1、洪涝灾害

我国典型地区:

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势低洼(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厄尔尼若现象等.

(2)人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

治理措施: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弯取直,加固大堤;开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区;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

2、干旱缺水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地区: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高考地理的材料题有哪些解题技巧

(一)明确答题方向

1.特征描述

2.成因问题

自然环境有整体性和差异规律;因果关系规律;环境优势、缺陷的形成,灾害的形成有其内在的原因。注意用联系的观点,地理灾害的成因分析尤其应如此。

(1) 自然环境特点——性质特点的综合成因分析。

这类题先定位最为重要。应注意图表中的数值,在平面地图中植被类型和农业地域类型,以“水环境”为中心,围绕“气候——地形”这一重点的成因因子来分析。

如:气候分析可从①气温高低:纬度——太阳辐射,洋流——寒暖流,海陆分布——海陆热力差异,地形——地势高低,人——植被破坏和城市热岛。

②降水多少:风、压——环流形势(西风带、低压带、海风是多雨的),地形——迎风坡与背风坡,洋流——寒暖流,人——对林、草、湖、湿地的破坏与保护。

这类题目要排除雷同条件,突出主导因素。这也是近几年常用的考法:

在小比例尺(多在选择题中、大范围平面图中)地图中,一般是考大地理格局因素即:纬度因素和风带、气压带、季风因素;

在大比例尺地图中(多在非选择题中、小范围平面图中),一般是考地理局地因素即:地形因素、洋流因素、海陆热力差异因素和人为因素。

例1 台湾火烧寮成为我国“雨极”的原因。

答案  临海空气湿润,水汽丰富;地形抬升致雨;西北来的冬季风经海洋变性,水汽易达到过饱和。

技巧点拨 这是小范围局地因素所致。

例2 比较旧金山和洛杉矶的气候特点异同。

答案  同:两者均为地中海式气候,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因为两均处于30°~40°N的大陆西岸。

异:旧金山的雨季比洛杉矶长,年降水量较大;洛杉矶比旧金山高温干旱季节时间长。因为旧金山受西风控制时间长;洛杉矶受副高控制时间长

技巧点拨 这是大地理环境因素所致。

(2) 地理灾害的综合成因分析:多从“天、地、人”三角度综合点分析。

例3 说明淮河夏季洪涝多发的原因和措施?

答案成因:①天(气候因素)——淮河流域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②地(地形地貌因素)——扇形水系,汇水快;下游地势低平,又曾为黄河的洪泛区,河床高悬。 ③人(社会因素)——不合理地利用,破坏植被引起水土流失,河床变浅;围湖围滩造田降低了河湖的调蓄能力。

(3) 地理事物时空特点成因分析。

应锁定使用的地理原理,以大气运动原理、季节变化原理——太阳高度、昼夜长短、河水补给原理最为重要,应注意进行逆向推理。?

气候的变化、天气的变化:多从近地面的热力环流(风压流原理)进行分析,用“热(高温) 低(压)升(气流上升)雨(成云致雨);冷(低温) 高(压) 沉(气流下沉) 晴(干燥晴朗)”进行逻辑分析。

如:某地云雨多,应扣住“大气运动降温”——气流“升空”或向高纬流是什么原因?某地干旱少雨,应扣住“大气运动升温”——气流“下沉”或向低纬度流是什么原因?某地“冷”是如何变冷的?“热”是如何变热的?

例4 简要分析,秋冬季“霜打洼地”的原因?

答案  秋冬季夜晚大气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近地面水汽易达到冰点。夜里,地面向空中散热,山顶的空气比山下的空气温度下降得更快,于是下面的暖空气往上跑,山顶的冷空气沿山坡往下滑。冷空气到达山谷或洼地后,不能再到其他地面去,只好老老实实地呆在山谷和洼地中。于是,夜里山谷和洼地中的冷空气愈积愈多,气温便降得很低。一般洼地要比周围的平地气温低4~5℃。因此,山坡和平地还没有霜时,谷地和低洼地中就会有霜。如果山坡和平地上有霜的话,那末山谷和洼地中的霜就更重。

技巧点拨 归纳起来:某地昼夜温差大的原因可能有:反气旋控制——晴天多,云量小;地处内陆,热容量小,变温快;天气系统转换等。

海上什么时候出行多与风浪有关。其逻辑关系为“温差大(如冬季)→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海浪大,出行不便”、“温差小(如夏季)→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海浪小,出行方便”,回答时倒推。

如:美英在二战中没有在11月而是选择在6月实施“诺曼底登陆”作战的原因。——因6月中高纬间的温差小,气压梯度差异小,风力小,风浪小,可减少渡海作战的非战斗伤亡。

我国首次三大洋科考选择在2005年4月2日出航考察西北太平洋的理由是:4月份西北太平洋上,因东亚与北太平洋间温差小,气压差异小,季风弱,风浪小,可方便、准确科学地样。

河水的补给。对于课文的知识点应知各个典型地区性的主要补给类型,特别是我国各个大区的补给类型。先定地区——南北半球、大气环流纬度带、海陆位置。

根据材料定补给类型。我国东北是春季积雪融水、夏季雨水补给。江南是春雨降水适量、夏季雨水大量补给。西北部是夏季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华南是春季锋面雨、盛夏台风雨补给。地中海气候则是冬雨补给。

季节的演变应注意:6月22日(7月)前后愈往北白昼愈长,北半球昼长夜短。12月22日(1月)前后愈往北白昼愈短,北半球昼短夜长。

3.分布规律问题。

从总体上看是把握“点”“线”“面”是哪种分布趋势;要说明该地理事物叠加在哪一个地理事物之上,通常是说叠加在哪一个地形之上。

“点”状分布一般有“众星拱月状”,“沿某个方向区域较稀或较密”;或该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如北京市城镇体系分布规律是西北较稀,东南较密。上海“宝山钢铁厂”分布在上海市区的东北方向,北临长江。

“线”状分布应说明其沿哪个方向的走势及其稀密特点。如新疆的聚落(城市)分布特点是沿山麓、盆地边缘分布,在铁路沿线及大河出山口处较密集。又如“我国一月0 ℃等温线”分布,可描述为:东段大致东西走向、近似于与纬线平行,西段大致东北——西南走向、近似于与青藏高原东缘山麓平行。

“面”状分布应说明该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围,即东南西北的界限;或该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及大致的面积。如黄土高原分布范围是东起太行山、西至祁连山以东、北起长城、南至秦岭。

“点、线、面”综合考虑解答。

4.评价问题。

回答此类问题注意两点:

第一、根据题目要求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来阐述问题;

第二、从对自然、社会、经济的发展三方面综合分析。

5.推断问题。

根据材料,审明题义,回归教材,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准确表达。

6.区位问题。

工业、农业、城市、商业、交通区位问题分析从自然和人文社会两个方面分析。

(二)重视图表分析,提取有效信息

1.图像表达特点。

地理图像表达方式有:点、线、面、箭头、数字、形象符号等,应认真阅读图例的文字说明。

“点”——常表示城市、港口、矿区、工厂、旅游点等的确切地理位置。

“线”——有经纬线、等值线(等高线、等深线、等压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盐度线、等潜水位线、等太阳高度线、等地球自转速度线等)、交通线(铁路、公路、航空、航海、内河水运等)、输水(气、煤、电)线、生产网络线、地理要素相关线等。

“面”——聚落、工业、农业区;气候、地形、大洋区等(在大比例尺地图中,点状地理事物则呈面状分布)。

“箭头”——①自然要素运动方向(河流流向、地球运动;大洋环流、大气环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地壳物质循环等);②区域生产要素流向(能源、原材料、零部件、资本、技术、廉价劳动力、产品、市场信息等);③工艺流程等;④地理要素运动箭头。

2.图表数量特点。

统计表格——以纵、横时空比较为主,应估算勿精算。

①同一时段,比较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 ②同一地区,比较不同时代(或时段)的发展差异;

③同一区域,以史为鉴——颂今或警世; ④多个区域进行比较,借鉴取经或突出特色。

扇状(饼状)统计图和三角坐标统计图——以地理要素结构组成分析为主。

①判断地理要素主次关系; ②分析成因、进行评价、分析对策。

柱状、折(曲)线统计图——以时间和空间对析为主

折(曲)线图用来显示某一变量是如何随另一变量而变化的。只有当变量是连续性数据时,才能用折(曲)线图。折(曲)线图是一种十分有用的工具,因为折(曲)线图还能用来预测一些实验中没有测量的数据。

①揭示时空分布特色、时代进步表现; ②说明时空差异原因。

等值线统计图——以区域空间差异比较为主。

①从数形状态分析区域特点:注意其疏密、平曲、开闭、趋向,数值标准及单位。相邻两根线的关系是难点,应特别注意。  ②分析成因及评价。

直角坐标统计图——以两两地理要素相关特点分析为主:应从特殊位相入手。

①找峰值和谷值的坐标位置及变化趋势;  ②分析成因、评价影响。

3.地图功能特征。

地图依功能可划分为:

“区域分布图”——以区位分析为主:

①掌握好区域空间定位方法,取得解题“入场券”;②把握区域地理特征,识记地理事物分布位置;③分析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要素主要是地形、气候、水文、地质等,人文地理要素主要是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原燃料、科技、政策等)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空间区位联系;④评价区位优势或劣势,说出整治开发的对策。

“概念图”——概念图在对一些概念较多的主题进[行整理时是十分有用的。概念图从总的概念出发,逐步展开,显示出大概念是如何被分解成一个个小概念的。这样整理之后,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更清晰易懂,也使得抽象概念形象化了。如教材中的“交通运输网中的形式和层次图”。

①抓住线条和箭头的含义;  ②类比概念的相关联系或本质差异。

“原理图”——说明地理事物的成因。

①紧扣符号含义及地理要素间的联系,紧扣其物质流和能量流。  ②分析该事物的影响。

“景观图”——表示地理事物的外貌特征为主。

①描述地理事物的区位、季节变化、阶段变化。 ②分析地理事物外貌特色的形成原因。

“统计图”——说明地理事物时间发展状态、空间演变规律、空间差异为主。

“联系图”——反映各种地理事物间的逻辑关系为主。

①抓住核心内容和根源等分析其关系。  ②分析地理环境整体性和意义。

“流程图”——反映生产工艺流程。流程图能够帮助理解某组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发生的。能有效地概括出某一过程的各个阶段,或某一程序的各个步骤。建立流程图时,首先把每个简要地写在方框内。然后,把最先发生的排在最上方,第二发生的排在其次,依此类推。最后,把各个依次用箭头连接起来。

①熟悉工艺流程,认识该产品的上、下游联系。  ②分析区域经济结构特点及影响。

“图”——以环保主题为主。

①抓住与常规思维异常的形象、文字来说明主题。 ②多为可持续发展类。

韦恩图:韦恩图是用于显示事物异同点的方法。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互相重合的圆组成。每一个圆代表一个特定的概念或观点。概念之间的共同特征(相似点)写在两个圆重叠的区域内,各自的特征(不同点)则写在相应圆中重叠区域以外的部分。目前高考中较少见。

(三)学会审题

审题过程及内容: ①审材料;②审设问;③审题分。

1. 定范围——确定考的哪部分知识要点。

2. 定方向——确定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问中的哪一问。

3. 定中心——确定试题要求考什么。

4. 定性质——从分数分配上确定答题要点。

5. 定方法——确定答题方法是归纳法还是演绎法。

(四)表达准确

文科类主观题一般是渗透思想观点的完整短文,答题时,要有概括有说明。用地理语言回答问题,言之有据,无废话,不离题;在语言使用上,要用直观、明确、精练、科学化的语言,用词用句可多借用教材。

(五)答题规范

“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切中要点”是规范答题的宗旨。有条理,分点答题,形成“知识链”,做问答题首先要了解答题的步骤,问什么就回答什么,问几个问题就分几节写。可根据题目的给分来组织答案,一般一个要点是2分或3分,这样如果是8分的题至少就得答出四个要点。答题一定要规范化、序号化、段落化,字迹工整,反映思维的逻辑性,卷面整洁,从形式上达到卷面的完美,因为清晰的卷面能赢得阅卷者好感,也许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收获。

(六)答题步骤

1.读懂题意:考生首先必须能够读懂题意,找出关键词,把握试题的中心含义,以及试题作答要求,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看清图示: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很大一部分是与图相关的。因此,学生应该对各类地理图像、图表的特点和作用认真掌握。在答题时认真看清图像、图表中所表现的内容,准确、全面而有效地从图示材料中提取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并要注意将图像、图表资料与文字资料有机结合起来,加以灵活运用。

3.注意联系:各种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在答题时应该注意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还要关注跨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

4.准确表述:对试题进行逻辑分析后,要进行答案的构思,并能够用准确的语言将答案表述清楚,这也是考试中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