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拟录取能发朋友圈吗为什么-研究生拟录取接受后还能不去吗
1.我惊喜地收到2022级硕士研究生待录取通知
2.研究生上岸后,学生都会去晒朋友圈吗?
我惊喜地收到2022级硕士研究生待录取通知
2022年4月11号20点37分,微信收到一名好友的消息“ 过了没 ”。
我在20点44分看到消息,心里不自觉一颤,回了句“ 成绩出来了? ”
好友秒回消息,“ 啊?你还不知道么 ”
我也秒回,“ 不知道呢 ”“ 在哪里看呢 ”
好友立马甩了链接过来
我点开一看,最后三个字映入眼帘“拟录取”,再看到自己的总分名次,脑海里闪过两个字“稳了?”
这结果来得太突然了吧,有点不真实
这时,关注的学信网公众号也推来一条消息“一志愿报考结果通知”
点开一看,看到了以下表述清晰的内容“ 恭喜你被我校拟录取为2022级硕士研究生 ”
看到这,我知道,“稳了!”
缓了几天,今天才静下心来写这篇考研总结。一方面是为了记录自己考研的全过程,以后也能做个回忆录。另一方面,也想分享给和我一样有考研想法或者有目标想行动的你们,希望能助力大家行动起来,勇敢冲冲冲!
2021年10月份确定考研目标,开始复习
刚好在研究生报名时间内,确定了考研方向和学校,了解了考试内容与难度,赶在最后几天的报名时间成功报名。报名成功后,快速投入,从观看科目专业知识视频开始,再到练习题,最后进行知识点总结,一步步进入复习状态。如果家里的环境容易让自己分神,那就到图书馆;如果图书馆容易犯困,那就到咖啡馆,保证最佳学习状态,不做无效学习。
2021年12月参加笔试,笔试通过
考试前两周停止学习新知识,巩固已掌握的知识点。多做模拟题掐准考试时间,在规定时间内将会做的题做好,不会做的题直接跳过,争取分模块分时间完成试题。考试前一天休假在家,调整考试状态。
2022年4月参加复试,复试通过
3月份确认通过笔试,开始投入复试学习。请朋友帮忙模拟复试,让自己进入备考状态。复试内容多而广,先做好能把控的自我介绍及常见问题,做好自己能做的部分,再争取多学习其它专业知识点。考试前一天休假在家,调整考试状态。
2022年4月收到待录取通知,提交体检报告
前几天参加了体检,将体检报告和其它资料寄给学校,进行信息确认流程
1、肯定,再一次见证目标实现的成果,又一次践行“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我可以
确认参与考研是10月份,考试时间是12月份,也就是只有两个多月的复习时间。不管是自己还是别人,都会想到这个问题:“其他人很早就开始,自己现在开始会不会太晚”。但我赶上了报名,足以证明自己为时不晚。先不考虑是否能考上,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做好复习准备,便能得到最对得住自己的答案。这算是一个小小的梦想,定下目标,然后就开始行动。按自己的愿意,做好准备,最后对自己说“我可以”。
不是每一次的目标都是以期待的成果结尾,但每一次的全力以赴,总会有几次会以“我可以”实现。这一次,我便见证了“我可以”。
2、期待,再一次成为学生,重拾校园青春,遇见优秀的师生,校园的一切,图书馆、食堂、课堂、操场……未来的自己
我经常做梦,而且很多次都梦见校园,梦见同学,梦见上课的情景。每一次在公司遇到实习生,我总能看到他们眼里对这个世界的好奇,感受到他们的生机与青春,我向往这种状态,保持好奇之心,保持新鲜感,保持憧憬。我期待重回校园,期待找回那熟悉的感觉,期待重新体验那简简单单的生活。
3、感恩,感恩指引方向的朋友,感恩相伴考试的朋友,感恩努力学习的自己,感恩学校提供招生名额,感恩公司的肯定
很感谢小伙伴。考研的想法不是一时兴起的,只是没有确定的专业方向,所以一直没有迈出这一步。是小伙伴点亮了灯塔,让我清晰了目标,才真正下定决心。一路过来我都不是一个人,总会有人提供学习资料和方法、发来鼓励、一起讨论试题等等,让我更从容地前进。
感谢过去的自己。“未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努力的自己”,我曾经觉得这是一句鸡汤。但这次考试,确实是过去的自己帮了现在的我,至少英语和数学是这样的,是过去的记忆帮助我在短时间内巩固那些知识点。
感谢学校提供的招生名额,也感谢公司的肯定。因为学校提供了充足的招生名额,我才有机会成为众多考研大军中被录取的那一个。每次考试前一天我总会请假调整状态,感谢领导的支持和肯定,每次都批假并发来鼓励。感恩~
1)源于对校园的向往
我从5岁开始读幼儿园,接着就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校园成为了我过去人生的重要家园,我享受这个环境,我享受大家相互陪伴成长的氛围。即使毕业几年了,我依旧怀念它。从2014年开始,到2021年,连续8年,我每年都会穿着学士服拍照分享,朋友圈的圈友们总会发来一句“毕业快乐”,我总会回答“每年毕业一次”。这份坚持,一开始只是误打误撞参加师兄师姐和朋友的毕业礼留下的纪念照,后来也渐渐变成了我自己对于学生身份的纪念照。
2)学习的一种方式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大家耳熟能详的学习箴言,也变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种习惯。我总会给自己捣鼓各种小目标,冥想、做KEEP锻炼、练琴、爬山、写作、早睡、英语学习、看TED等等,慢慢地我发现,这些目标都很个人独立化。我也需要与更多人一起学习,我也需要看看外面的世界,需要看看其他人的精彩生活,看看其他人不一样的学习思维和方式。而考研,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3)创造更多的机遇
《阿甘正传》里提到“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也不知道下一个吃到的是什么味道”。研究生的生活是另一个崭新的圈子,这是一份新的挑战,我需要迈出自己的舒适圈。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我相信它都将影响我的未来,带给我更多未知的可能性。
4)结合社会的发展
国家越来越注重教育,义务教育让更多人参与进来,有机会获得学历提升。据网上数据统计,从2018至2022年,研究生报考人数分别为238万人、290万人、341万人、377万人、457万人,四年间报考人数增长了219万。未来,教育依旧是社会重点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更多青少年,也包含中老年人热衷的选择。
1)从个人情况出发,可以考虑以下两点:
选择专业:结合兴趣和发展
一方面,考研是一件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的事情。把这份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真的是一件幸福和幸运的事;另一方面,考研也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假设已经清晰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那么把这份时间和精力投入进去,它就能更好地助力自己,朝着目标加速前进。
选择学校:结合地理位置
如果是非全日制,就相当于周末上课,需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住所考虑,选择一个交通方便、距离适中的学校;如果是全日制,学校有提供住宿,可以考虑日常外出是否方便。
2)从考研大军群体出发,还需要考虑以下多方面:
优先级:专业还是学校
根据专业选学校,需要考虑同个专业在不同学校的招生数量;根据学校选专业,需要考虑不同专业在同个学校的招生数量
考情:考试内容和招生录取情况
可以从学校的研究生招生网了解报考要求、考试科目、招生数量。在网上搜索往年报考考生数量、往年录取分数线、通过率。结合这些来评估自己考上的概率,尽量选择概率较大的那一个选择
其它:考上后的学费、授课时长
同个专业不同学校的学费不同,不同专业授课时长也可能不同,了解具体学校具体专业的情况
1)清晰考试信息
考研包含笔试和复试,需要掌握考试科目、科目分数、考试时长、考试形式,只有清晰知道考试内容和形式,才能确定复习方向
2)收集考试资料
现在是知识共享的时代,网上的资料无所不有。可以从淘宝、知乎、哔哩哔哩、教育培训机构等多个渠道收集考试资料,收集的内容包含往年考试试题、练习题、专业课视频/音频/课本/app。最好有个专业学习的app,上面能提供专业知识课的视频、练习题和模拟题,能集中化专注学习。有时候复习资料和渠道太多,反而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不用多,一个专业的即可。
3)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
学习状态特别重要。我曾经在中午吃完饭学习,但发现每次学习完午休时,脑袋就特别清醒,睡不着。晚上下班有时会有一些临时事情要处理,不一定能足够的时间学习。于是我选择了早上早起学习,没有外界的干扰,也是一天中头脑最清晰的时刻。周末在家有时会分散注意力做其它事,于是我选择到图书馆学习。但图书馆9点开馆,5点就闭馆了,于是我就选择到楼下的咖啡店学习,那里人很少,会播放好听的音乐,环境也很干净舒适。只要保证一天中有某个时间段专注投入学习即可,不需要一整天投入却注意力不集中的反复无效学习。
考研报名时间是9月-10月,考试时间是12月,每年会有少部分变动,但基本都在这两个时间段。考试时间确定的情况下,越早开始准备,当然是越好啦。但主要是要结合专业考试科目来看,有些专业难度大,尤其是那些自己以前未接触过的科目,可能会需要更多的时间准备。所以呢,尽早确定目标就尽早开始。当然,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资料。
1)找队友,有人一起相伴努力,互相鼓励
通过培训教育机构,一般会拉我们进群,分享一些资料和直播课。群里总会有一些活跃的人问问题,如果刚好有人和你是同个学校同个专业,可以考虑主动加好友组队学习。通过QQ群搜某学校考研群,也能搜到一些群资源,那里也是寻找考研伙伴的渠道。当然,没有同学校同专业的伙伴,也可以找身边其他已经考上的伙伴请教,把自己的困惑和问题与对方交流,没准对方也遇到过一样的处境,乐意分享自己的经历与经验。又或者,朋友或者家人,他们都陪伴在我们身边,我们可以分享我们的目标,让他们一起为自己加油打气,助力自己前进。
2)写下目标,将学校照片打印放在桌上显眼位置,想象自己走进校园的那一刻
目标具象化,能让它能有生命力,也让我们更有代入感。每天看一眼自己的目标,能让我们更清晰,更坚定,也更坚持地行动。
3)清晰考试内容,目标具体化,学习方法具体化,更有信心
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做好它,也更有把握,更有信心
4)养成习惯,每天或者每周固定一个学习环境和学习时间,把它变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每天刷牙不是一件难事吧。只要养成习惯,把一件事变成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我们就能更准时准点地做好它。可以每天早上固定学习,或者每周六早上固定学习,找个固定的时间,排除其它不重要不紧急的琐事;找一个适合学习的舒适的环境,毫无疑问能帮助我们更快进入学习状态,比如图书馆。
5)做就对了,先完成,再完美,至少自己有付出,没有懈怠
引用梦课的一句话“先完成,再完美”。先不要质疑自己能不能做好,一开始确定目标时就已经想过这个问题。既然决定开始,那就是有实现的可能。过程之中只需要行动,不要让自己懈怠,按照一开始的计划做好即可。
研究生上岸后,学生都会去晒朋友圈吗?
考研党上岸后超过90%的学生都会去朋友圈炫耀一番。有些学生比较文艺,在发朋友圈之前都会想很久文案要怎么写,也会尽量用上高大上的诗句和词汇。
这位同学就是如此,“步履不停、前程似锦”,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他对自己未来的期待,在文案当中也不忘带上父母,是个孝顺的孩子,配图还仔细打了码,从这种仔细程度也能看出学生的重视和喜悦之情。
文章2
有些学生的文案就比较简单粗暴,各种利用感叹助词和表情。正常来讲,本科毕业后就要进到职场工作,而考上研究生则又拥有了2、3年的缓冲时间,研究生听起来也确实比本科生更为“高大上”一些。
文章3
考研的日子是非常艰辛的,身体上的疲惫还不算什么,最难抵抗的是心理上的压力,压力太大的学生甚至要靠药物支撑,在考研成功上岸后,回首过去的那些至暗岁月,好在一切付出都有了回报,不用再担心对不起家人。
文章4
网友看到这位学生的朋友圈后表示这太“拉仇恨”了,一边说自己初试复试都是第一,一边强调自己不怎么优秀,真实的“凡尔赛”,就像小时候班级中的学霸次次考第一还说自己没考好一样。不可否认,有些学生上岸就是很轻易,而多数学生背后都有着一把辛酸,上岸后炫耀一番也无可厚非。
文章5
考研背后心酸一大把,炫耀一番无可厚非
即便有些朋友圈炫耀文案过于“凡尔赛”,让看到的人“恨”得牙痒痒,但还是非常能够理解上岸学生的喜悦心理,也不会有过多的反感情绪,甚至还想要沾沾喜气。而同样身为考研党的学生则会由衷地替成功上岸的学生感到高兴,因为考研背后的心酸自己感同身受。
考研上岸后会去朋友圈炫耀其实是一种补偿心理,弥补自己这段岁月的辛苦,很多学生为了安心备考会断掉一切网络社交,成功上岸后,发条朋友圈,算是给自己一个交代,也是告诉自己的朋友们:我又回来了。
文章6
说到考研备考,最难的不是学习,而是过心理那一关,在毕业阶段考研,学生一旦产生压力,就会想着直接就业会不会更好,若是自己没有上岸,到底要再考还是就业,由此陷入无限纠结中,而二战甚至多次参加考研的人,更需要孤注一掷的勇气和强大的内心。
很多考研党都会尽心准备初试,初试结束后就觉得一切稳了,没想到在复试上“阴沟里翻船”,栽了个大跟头,归根结底,还是小看了复试的重要程度,准备的不够充分。
文章7
考研初试通过后别高兴太早,做好如下准备,复试才能更稳
部分学生不了解复试的考试形式,不知道该作何准备,这时候可以去报一个复试培训班,培训班老师会讲解复试每一个环节的注意事项以及各种细节,学生去听一下是很有好处的,比自己埋头准备效果好上很多。
文章8
初试出成绩一周以内,学生就可以联系自己心仪院校的导师,建议以发送邮件的方式去联系,打电话会显得很冒昧,也不容易得到导师的电话,用邮件比较礼貌,书面语言也更好措辞。
在邮件中,学生可以简单地介绍一下自己,包括自己的本科在校成绩和科研经历,尽量突出自己的优势,但要言辞恳切谦虚,不要目中无人,并表示衷心希望成为这名导师的研究生。
文章9
准备复试期间,学生需要着重练习自己的英语口语,一般能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学生,底子都不会差,只是英语口语可能不太流利,复试中导师会考察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有的导师甚至会直接用英语和学生对话,每年复试卡在英语口语上的学生都不少,而口语能力的提升是长久功夫,学生要提早准备。
文章10
受疫情影响,部分地区的考研复试在线上完成,这就要学生提前调试好网络,确保网络连接通畅,在复试期间,迟迟连不上视频只能被判定为零分,哪怕初试第一怕也是丧失上岸机会。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