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道历史高考模拟题

2.高考模拟历史题

3.2020年高考历史全真模拟试卷12(附解答)

4.永洲最近三年的历史政治的简答题考的是什么知识点

5.高考推荐几套难的卷子,最好选择题也很难,网上卖的,在线等?

6.高中历史大题答题模板整理资料

7.高考历史论述题的练习题,不要选择题

高考历史模拟卷及答案,历史高考模拟试卷

答案:A

山东昌乐2007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政治制度是一定时期社会的最高文明水平体现。回答1——2题

1.“每逢佳节倍思亲”,追根溯源,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井田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在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中,民主政治制度的最高成就是

A.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 B.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

C.社会主义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D.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

3.柏拉图认为,雅典民主政治“实际上是建立在事实上的不平等基础上的”。得出这种结论的理由包括①只有男性公民享受政治权利②妇女无政治权利③奴隶和外邦人无政治权利④工商业活动者享有公民权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4.君主立宪制下的英国国王和美国总统都可以进行的政治活动是

A.否决议会(国会)制定的法律 B.处理国家重大事务和日常事务

C.代表国家参与外交活动 D.当与议会发生矛盾时有权解散议会

法律制度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成果。回答5——7题

5.秦朝颁布秦律的目的是

A.富国强兵,统一六国 B.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C.倡导建立法制社会 D.提高平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

6.下列选项中有关《十二铜表法》实质的内容有

①倡导所有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②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③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 ④提出所有权原则和契约原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7.下列有关近代法制建设不正确的叙述是

A.罗马法奠定了近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

B.法国《人权宣言》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C.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中国不仅是一个有着灿烂政治文化文明的国家,在经济上更有自己独特而丰富的内涵。回答8——11题

8.“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这是黄梅戏《天仙配》中的经典唱词,在这里包含的历史信息有

①政治上农民遭受压迫奴役之苦 ②中国封建社会农民地位的真实写照

③封建农民没有基本的人身自由 ④封建社会农业经济以男耕女织、自己自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④

9.下图为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产生的的消极影响是

A.留下了丰富的晋商文化 B.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

C.使手工业缺乏市场 D.不利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10.下图反映的是一种经济形态的发展曲线,下列内容与这种经济不一致的是

A.它是一种进步的经济

B.它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

C.它对新中国的经济恢复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D.它一度成为中国占主导地位的经济

1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安徽的农民中盛传一顺口溜:“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从这首歌谣中我们看到

①分田到户,把土地所有权给农民后的高兴心情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得农民拥护③责任制兼顾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④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②③

近代中国历史是一部曲辱史和抗争史。

回答12——14题

12.与右图事件所反映的信息相符的是

A.中国的国门已经被迫打开

B.中国已经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

C.中国完全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

D.中国的对外贸易取得重大进展

13.右图反映的历史信息,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义和团运动的性质

B.反映了义和团运动具有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

C.反映了义和团运动带有笼统的排外思想

D.反映了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洋教的影响

14.下图中反映的历史事件中反抗外来侵略的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① ②

③ ④

思想的解放是人类社会不断有所进步和突破的重要杠杆。回答15——17题

15.“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防止权力滥用,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这种思想观点属于

A.古希腊哲学思想 B.早期人文主义思想 C.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D.马克思主义

16.晚清一位人士曾大声疾呼:“何以立国?曰富。何以制夷?曰强。何以致富强?曰在治人。人不自治,治之以法。”对材料中“治之以法”最恰当的理解是

A.推翻君主政体 B.废除不平等条约 C.改革科举制度 D.变革政治制度

17.邓小平理论的提出与完善,是中国***人思想解放的产物和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对科学共产主义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

A.改革开放的理论 B.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

C.一国两制的理论 D.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理论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人类历史前进的最伟大动力。回答18——22题

18.发明于11世纪的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传播作出巨大贡献的重要发明是

A.指南针用于航海 B.雕版印刷术的成熟

C.毕生发明的活字印刷 D.火药的广泛利用

19.“在中世纪人们普遍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人类是地球的主人,万物都是为了人类生活这个目的而由上帝创造出来的。”上帝被人们从宇宙中彻底驱除出去的事件是

A.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B.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

C.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 D.1969年美国阿姆斯特朗登月成功

20.“他的发明使人类从此开始拥有自己创造的动力,而不再受制于大自然。”材料中的“发明”是指

A.蒸汽机 B.发电机 C.电动机 D.内燃机

21.近代以来,科技的发展使人们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下场景,不可能出现的是

A.1842年,英国女王在电灯下阅读关于鸦片战争的电报

B.1905年,谭鑫培表演的京剧被拍摄成影片

C.1936年,人们通过电视转播观看奥运会的比赛

D.1998年,中国人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网上贸易

22.右图示人类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他是_______在________ 年首次飞上太空

A.加加林 1957年 B.加加林 1961年

C.阿姆莫斯特朗 1961年 D.阿姆莫斯特朗 1969年

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国际声望日益提高。回答23——25题

23.由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12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能够反映新中国七十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

A.“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

B.“斗智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

C.“另起炉灶”、“跨洋握手”、“扬眉吐气”

D.“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

24.孔子曾经提出“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下列外交活动中,用于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日内瓦会议的召开 B.二战后北约和华约的组建

C.万隆会议的圆满召开 D.一战前协约国和同盟国集团的建立

25.到2006年底,有1487名来自中国的维和军事人员在联合国维和行动,就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中国热爱和平、积极履行国际法义务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它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哪一特点

A.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重视同世界大国建立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

C.重视经济外交和不结盟外交 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2007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0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4页,用蓝黑色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答卷前先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密封线内不准答题。

题号 一 二 总分

26 27 28 29 30 31

得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共50分。其中26、27、28题必做题,29、30、31题选做其一。

得分 评卷人

26. 2006年11月,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隆重推出,该片以对大国成败兴衰的感悟,唤醒民众对国家兴亡的责任感,在国人中引起强烈反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说:“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自己的国家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它就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也不是可持续的。”试以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期德意志帝国的兴衰历史说明上述观点。(5分)

(2)欧盟现在试图走与以往的传统强国不同的道路,崛起成为国际力量中的重要一极。欧盟崛起有何特点?试分析欧盟国家选择这条道路的原因。(5分)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世界大国的崛起都有哪些共同因素?(2分)

得分 评卷人

27. 近代以来中国人的衣着服装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6月27日的《大公报》在描述天津女子服饰时写到:“有剪了头发穿件长衫戴顶洋帽的,也有秃着头穿洋装的,这是剪发的一起。不剪的呢,大半不梳辫子啦,有搞在两旁边的,梳在后头的,有知百个式样。”同年8月20日《时报》刊载的《苏州之士煞》一文,对苏州人士的装束评论说:“绸伞高擎足踏革履之女界学生华丽煞”,“马鞭高挥自穿之将弁人材气焰煞”,“草帽高带口衔雪茄之少年学生时髦煞”。当时,上海已成为全国服饰的中心,巴黎的时新服饰,在三、四个月后就会流行于这里,各地又追踪上海。即使南京、苏州、北京也都昂首以瞻。可见,在此时人们的服饰变化已经日渐频繁,西方时装也越来越被中国百姓所接受。

(1)材料反映了当时天津、上海等地人们衣着服饰出现了哪些新气象?简要分析出现这些新气象的原因。(7分)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的衣着服饰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解放初期解放初期,列宁装是最时髦的服装。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从90年代以来,伴随人民思想的解放,中国人民的着装,已经从灰蓝单调的服装走向五彩缤纷,不仅服装的颜色在变,而且服装的样式、服装的品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大型服装商场经常举办服装表演,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不同时期人们的衣着服饰呈现怎样的时代特点?概括指出形成不同的时代特点的原因。(6分)

(3)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启示?(2分)

得分 评卷人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材料二 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抚养;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

——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材料三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

回答下列问题:

(1)实施救济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并分析评价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4分)

(2)根据材料二,与孔子相比,康有为的社会福利主张有何特点?并指出其思想来源。(5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的民生主张又有何发展?(4分)

得分 评卷人

29.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公元前5—3世纪,中国是战国七雄逐鹿中原,欧洲的希腊则是城邦共和,双方几乎在同一时期推行了不同的政治改革,为各自政治制度铺垫了完全不同的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试扼要指出双方在改革的背景、核心内容和结果上的不同之处?(6分)

(2)分别说出中国和希腊所进行改革的性质。(2分)

(3)希腊改革家们因政绩显赫而流芳百世,但中国改革家商鞅等人却惨遭不幸,导致中国改革家不幸命运的重要原因是。(2分)

得分 评卷人

30.(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服从,而只是寻求上帝给予人们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约翰?洛克《政府论》

材料二 君权只不过是全体意志的执行,永远不能转让,而君主只不过是一个集体的人,他除了他自己之外,谁也代替不了……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法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将是合法的破坏。

——卢梭《社会契约论》

回答:

(1)根据材料分别指出洛克和卢梭思想的核心,指出其与专制理论不同的根本原因。(4分)

(2)17世纪以来民主思想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指出其表现。(4分)

(3)从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的历史进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2分)

得分 评卷人

31.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要矛盾,都有需要解决的根本任务,这个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就是那个时代的主题。继“9.11”事件之后,恐怖分子又相继在印尼巴厘岛、在西班牙马德里、在英国伦敦等制造了大规模恐怖袭击,一次次向无辜平民挥起了屠刀。

(1)材料一中提出的确定时代主题的依据是什么?你认为20世纪以来的时代主题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材料和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概括当今威胁人类和平的主要因素。(5分)

材料二 当代几对伙伴关系的基本表述:

中俄:面向21世纪的平等与互信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中美:致力于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

日俄:创造性合作伙伴关系。

美日:全球性合作伙伴关系。

中日:和平与发展合作伙伴关系。

(2)材料二说明了当今世界的什么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当代几对伙伴关系的因素有哪些?(5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D 2.B 3.A 4.C 5.B 6.C 7.B 8.C 9.B 10.D 11.B 12.A 13.D 14.B 15.C 16.D 17.C 18.C 19.C 20.A 21.A 22.B 23.D 24.C 25.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共50分。其中31、32、33题必做题,34、35、36题选做其一。

26.(1)19世纪70年代,德国完成统一,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宪法》,促进了德国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增强,19世纪末,德国成为世界强国。(2分)德意志帝国建立起来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专制主义、军国主义倾向严重,推动德国走上了侵略战争道路。(2分)一战中德战败,使其丧失了强国地位。(1分)

(2)特点:欧洲国家走国家联合的道路;通过经济的合作,发展到政治的合作,实现政治、经济一体化。(答对一点给1分,得分不超过2分)

原因:在两极格局背景下,出于保障自身安全和发展经济的需要;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潮流的推动(答对一点给1分,得分不超过3分)

(3)重视科学技术与教育,(科教兴国);建立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政治经济制度(答“制度创新”也可以,单纯答“发展经济”不给分);善于学习但绝不简单照搬别国发展模式;后发国家在国家力量主导下加快现化步伐。(答出任何一点给1分,得分不超过2分。)

27.(1)新气象:发式差异大;服装打破常规呈现多样化;上海成为全国服饰的中心;服饰变化已经日渐频繁;西方时装也越来越被中国百姓所接受。(4分,答出其中四点即得满分)

原因:鸦片战争后,伴随着列强的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和文化侵略,西方工业文明、先进思想、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上海是较早开放的通商口岸,并且有便利的交通条件,较早涌入和接受外来服装文化;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等。(3分)

(2)建国初期,列宁装最时髦。原因:建国初期,中国把苏联看成社会主义老大哥,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所有领域都在向苏联学习,穿着也不例外。(2分)

改革开放前,呈现 “蓝(灰)色的海洋”,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原因:物资奇缺,实行计划供应。(2分)

90年代以来五彩缤纷,日新月异。原因:改革开放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也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2分)

(3)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的面貌。影响衣着服饰的因素包括物质生活水平、思想开放程度、社会政治气氛等。(2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28. (1)主要观点:主张国君(或政府)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2分)

分析评价:孔子的主张一方面体现了“仁”的思想。另一方面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担忧个人实施救济会损害到国君的权威,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2分)

(2)特点:社会福利制度化,强调政府救济与社会救济相结合,救济与教育有机结合。(3分)

思想根源:继承了儒家的“仁”的思想(大同思想),同时又吸收了西方的民主思想。(2分)

(3)发展:将民生问题摆在国家建设的首位(高度关注民生问题的解决);明确提出了以发展经济来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明确提出了通过政府调节来解决社会福利问题(解决以土地为核心的财富分配问题)。(答对一个要点得2分,该问得分不超过4分。)

29. (1)背景:中国——奴隶制走向崩溃,诸侯列国崛起称雄。希腊——城邦共和制逐步发展,平民与贵族阶级矛盾激烈对抗。(2分)

核心内容和结果:中国——发展经济、富国强兵;确立了封建制度,为统一天下打下基础。希腊——减轻贵族特权,扩大平民公民权;缓和了城邦阶级矛盾,扩大城邦统治基础,确立城邦共和国的民主与法制。(4分)

(2)中国是地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改革;希腊是奴隶主贵族进行的民主政治改革。(2分)

(3)原因:中国的政治专制制度决定,政治改革家是巩固君权统治的工具,容易成为牺牲品。(2分)。

30. (1)思想核心:洛克:人民主权、人民革命。(2分)

卢梭:反地君主专制、社会契约。(2分)

(2)英国通过《权利法案》,逐步确立君主立宪制;美国于1787年制定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法国颁布《人权宣言》,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斗争确立了共和政体;中国于19世纪晚期发生维新变法运动,继之辛亥革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地》,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4分)(学生回答出日本、德国也可。)

(3)实现政治民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民主政治需要不断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树立民主和法制意识是现代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2分)(回答出两点即可得2分)

31.(1)依据:时代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1分)

变化: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1分)。

因素:恐怖主义,霸权主义,狭隘民族主义,宗教矛盾,领土矛盾等。(3分)

(2)主题:和平与发展。原因:人民反对战争呼吁和平;核战的毁灭性;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需要;彼此力量的互相制约等。(5分)

一道历史高考模拟题

选A,李立三是左倾冒险主义者,在1930年6月1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通过了由他起草的《目前政治任务的决议》,制定了组织全国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和集中全国红军进攻中心城市的冒险主义计划,使革命事业遭到重大损失,因此是中共还没找到革命新道路,选A

高考模拟历史题

粗一看,这个话题难--难在"无字";再一想,容易--也容易在"无字"。说难,一个女人登上九五之尊,心思能不高深莫测?说易,一块空碑由你涂沫,绵延一千多年,有永远也表述不完的内涵。只要你把思路打开,多问几个"为什么"、"是什么"--为什么不写碑文?那隐含的文字是什么?--是留待后人评说,还是有难言的苦衷?是豁达大度,是超人的智慧,还是无奈,甚至只是出于偶然的误会?……

你会发现,除了别人写过的,总有留给你的一点空白,让你涂上你的色彩,写上只属于你自己的文字。写完了,读一遍,会意外地发现:"无字碑"上书写的竟是你自己--你的思想、你的意识、你的嬉笑努骂--不由得感激女皇留下了这一方天地。

[佳作选萃]

说沉默

上海 顾仿周

沉默者,闭口不说话也。为何沉默?有的是不愿说--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有的是情势所迫,不能说:有的呢,是不知道该怎么说。抑或是这三者兼而有之,就如武后,她活着就有人骂她篡窃皇位,扰乱人伦,阴险狠毒。死后这个碑怎么立?武后选择了沉默,让空空一块"无字碑"留待后人评判去。

"沉默是金",这句话值得细细品味。在灯红酒绿的大千世界,保持一份"闲静少言,不慕名利"的淡泊,在尘世的喧嚣聒噪中保待一份清醒的沉默,岂不是很好?日常生活,百忧劳心,万事劳形,更有力所不及、智所不能之事,怎么办?quot;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的就保持沉默。文过饰非、不懂装懂是自欺欺人的把戏,到头来是不得不沉默的。君不见,当年鼓吹"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三个月进入共产主义",后来这声音只能沉默了。与其到时候捉襟见肘,留下一份沉默的尴尬,不如当时就主动沉默,实实在在地学一点、做一点。"沉默是金"还是官场的座右铭,官场倾轧,多言必败,为官之首就在乎三缄其口。可见主动沉默倒能给人一种睿智、机敏的印象。

鲁迅写道:"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灭亡。"窃以为这里说的沉默是为情势逼迫所导致的。这种被动的沉默,低眉顺眼,唯唯诺诺,就很可悲。如此一直沉默下去,就是懦弱,懦弱就要受欺,所以鲁迅要大声疾呼了。中国历史上向来缺乏民主,统治者以为他们既得天下,这天下就是他们的,别人不得妄议。于是奴才对于主子,言论是不自由的。即使个别宽宏大量的主子能容纳批评和议论,臣子也必须采爱莫能助和旁敲侧击的讽谏手法。而百姓对于官府,更是敢努不敢言,若有所不满,亦只有化作一腔无奈的沉默。然而身居高位的主子,言论却是不受限制和约束的。武则天身居皇位,到死却选择了沉默,可见她的苦衷!但武则天是绝顶聪明的,她成功地做到了反客为主,化被动无奈的沉默为坦率,立了?quot;无字碑"。让后人在观瞻它的时候,不由得慨汉这位女皇的过人之处。

在这一点上,现代人应该学学武后,把无奈的沉默作为武器,反过来再对付无奈,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民主制度下,沉默也是一种天赋人权。沉默的权利虽然人人都有,但未必人人都会使用。学会沉默,有时是要付出昂贵学费的,许多人是在遭遇世道变迁、饱尝人情冷暖之后才学会它的。少年气盛,尤其要学一学沉默。须知不能沉默,必吃"眼前亏"。倘能沉默片刻。就一定能体会到沉默的高妙之处。须知努发冲冠、仰天长啸体现了力和美,而深沉蕴蓄、俯首大地同样地体现了力和美。

无声胜有声

上海 沈湘萍

风雨的洗礼

添补你的空白

但你不甘

沉默

就是你的呐喊

其实后人明白

你的存在

无声胜有声

--写给"无字碑"

残缺也是一种美。

"米洛斯的阿芙罗蒂德",即断臂维纳斯,其优美之处,不仅在于雕像形体的转折变幻莫测、形体的曲线流畅,更在于让人浮想联翩的断臂。这残缺的一笔实在是比肢体完整更有悬念,它让人们去揣测那失去了的会是怎样的美。

一切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和形式,有时换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美感是以一定的思想内容为基础的,但在某些艺术作品中,在外表看来,表现得比较隐晦罢了。"(秦牧《艺海拾贝》)这种独特的美感,产生于无限的想象空间中,带给人的是视觉和心灵的双重享受。

单纯中也能体现丰富。

荷兰画家蒙德里安认为抽象、无个性和无情感的艺术,才是最纯粹的艺术。他的作品,运用基本的线和色,互相组合。许多抽象作品可以说让人很难理解,也可以说很容易理解。观看后所产生的联想与油然而生的感觉,那就是你对作品的理解,它们可以因人而异,各不相同。往往,看似随意几笔的简单勾画,反会让人思考得很深,回味咀嚼得很细。

有的抽象派画家主张从无意识出发,以追求新奇怪诞为目的,并无主题,也同样会带给人深邃的思考。有的作品,恰恰是它的简单吸引你久久地伫立,然而你不相信它会那么简音,于是无穷的丰富从中流泄……

"无声胜有声"--哑剧的表现形式。

哑剧正如其名,是一种不用台词而以动作和表情表达的戏剧,这种无声的表演逐渐形成为一门艺术。这种通过惟妙惟肖的肢体语言展露思想的表现形式,需要表演者全身心地融入其中,没有我们习惯了的传递信息的方式--语言,真可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艺术来源于真实,高于真实,因此,某个好的表现手法能够对"真实"起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哑剧传达的有时比千言万语还要多,但往往又令你说不全道不齐它的种种。

这又让我想起了写文章,偶尔打个哑谜,达到的效果也许会好得多。"无字碑"也与后人打了个哑谜,它丰富了历史,真可谓是个不错的"表现形式"。

空白的魅力

上海 沈梦蝶

"无字碑",若说历史渊源,不及"十字碑";若论艺术精妙,不如"四绝碑",凭什么影响力却远远超过了它们?凭的,就是这"无字"的空白之谜。

为何树碑而不立传?有人以为武则天自认"功高莫名",文字不足以表达赞颂之意,因此索性无字;也有人以为碑上无字是因为武则天的临终遗言:"已之功过,留待后人评论";还人以为此碑只是一种装饰物,不需刻字……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这有意义么?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引起人们不休争论的便是有价值的,能调动人们丰富联想的便是有魅力的。而"无字碑"的空白,就是这种调动人们主观联想的魅力。

比如纯数学?quot;空筐"结构、佛教中的"玄虚"、传统水墨画中的"空灵",它们的永久生命力,并不在于自身的构成,而在于它们给予人们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使人们不断更新体验得以融入其中。一块空白的"无字碑",令后人写出了成百上千的文字:"庄生梦蝶一场空",世人为它辗转冥想;琵琶女的"声暂歇",营造了"唯见江心秋月白"的意境;风靡许久的意识流派作品,想必也是抓住了空白的力量,留下一段段"没头没脑"的空白,在作者看似毫无联系的思想情感的一番自我表现之后,也让读者参与创造。这就是空白的魅力。

高原上淡蓝的天空,没有绚烂的云彩,没有欢鸣的鸟儿,只是一片空旷与寂寞,却能深深地震撼人的心灵,让人简直无法不信仰一点什么;一湾海域,没有飘跃的风浪,没有飞翔的海鸥,只是一片深蓝的饱和,却叫人心醉,叫你想?quot;天涯海角"、"天荒地老"……

美国著名学者桑塔亚那说:"……音乐和数学自身差不多就是一个世界,它能容纳全部的经历,从感觉成分到最终的精神和谐。"这也就是空白带给我们的独特感受:宽广、丰富、和谐。

空白虽"空",并不是虚无得什么也没有。为武则天写碑文并非什么也写不出,而褒贬不一,不知该写什么好。碑再空也是因为有碑的存在故事才流传至今,如同休止符离开了乐谱便真的空了。我们常听说?quot;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徒弟出去比武的时候,师傅让他忘记所有的套路;钢琴演奏家教学生:"忘记,让脑子一片空白,让心去弹奏!"然而,你能想象一个没学过琴的人"用心"弹出一首美妙绝伦的曲子么?至于让一个人不学套路就去比武,更是连命也要搭上了。可见,空白并不意味着虚幻,空白是无穷大,是一种极至、一种需要实实在在载体承载的极至。

"无字碑"上的风景

上海 施 辰

卞之琳先生有句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唐代女皇武则天生前风景无垠,死后却立块"无字碑",让它屹立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中,供后人"看风?quot;。

也许无言的纯朴所表达的情感,才是最丰富的,过多的言辞只会哗众取宠;也许语言原本就苍白无力;也许……"看风景"的人,你去猜测吧,因为立碑者放弃了申辩的机会--倒使她的墓地显得不同一般。

记得茨威格来到"世间最美的坟墓",为它的朴实崇高所感动,写下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使得托尔斯泰这位伟人又多了一道风景。

不能说"无字碑"的主人有多么明智。她固然懂得人才的重要,甚至看了络宾王的讨"武"檄文,不恼反赞:有如此文才而得不到重用,这是宰相的过错。那么她又为什么"造"出了唐代酷吏第一人--来俊臣,谋害了数不清的忠臣贤良呢?

她把所有的责问都留给了"无字碑"上的空白来回答了。

但我依然敬佩武则天的勇气。请看,历朝历代掌权的女性倒不少,但真正登上神坛、向历来由男性垄断宝座的现实挑战的只有她一位。作为冲破封建枷锁的胜利者,那片空白展示了女皇帝的冲天豪气。

李贺用诗记下一夜的愁苦:"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毛泽东在《浣溪沙》中套用的"雄鸡一唱天下白",来歌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武则天也有"拿云"之志,她那种"雄鸡一声"的魄力才干比在她之前的吕后、在她以后的慈禧要大得多。可惜她的成功被男人冠以"阴谋、篡权",于是这个在名利、心计中胜利了的女人,一想到百年之后,她的"灵魂"终究还是迷失了。当然李贺、毛泽东的诗句与武则天无关,可诗中的那个"白"字,那推开纷繁芜杂、让"天下白"的境界却正是她反追求的。于是,武则天置毁誉于度外,毅然树立了"无字碑",魄力非凡地留下了一片空白。

空白不是谦虚,空白也不是虚伪,它是一道风景……武则天的文治武功根本无需自己去书写,试问那"无字"的风景比高宗有字的墓碑精彩了多少倍?

[评析拓展]

学生的四篇作文,各有特色。《说沉默》把沉默分为主动的坦率与被动的懦弱,见解不俗。又能联系现实,说古论今,文风泼辣犀利,显示了一定的思想深度与语言文字功力。《无声胜有声》形式活泼,浑洒得开,从艺术独特性的审美角度来阐释"无字碑",给人启迪。《空白的魅力》,抓住"空白"展开想象与联想,文字优美、空灵,引人遐思,还有哲理的阐发,比如末段的"空"与"虚无",描述得深入浅出,让人赞叹。《"无字碑"上的风景》,围绕"碑"所展示的女皇的风采来写,也有作者自己的心得体会,特别对那一个"白"字,用李贺、毛泽东的诗句来帮衬,倒也有特点,为短文增色不少。总之,四篇文章角度不同,思想各异,都值得一读。就连教师读了也深叹后生可畏。当然无字碑不是区区四篇短文能写尽的,我们读文章,如同与作者作了一回交流,我们会同意某些观点、赞赏某些段落,也会有不同的意见、产生新的想法。愿这四篇文章激起我们如潮的文思。

2020年高考历史全真模拟试卷12(附解答)

选择A,农耕文明是内向的;运河主要是航运,解决粮食问题(唐朝有“上就食于洛阳”记载)而不是调水;题中没有涉及行政区域的问题;运河连接南北,沟通经济,巩固了南方经济的稳定发展,保证了北方的物资来源

永洲最近三年的历史政治的简答题考的是什么知识点

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链接: 提取码: 32n5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高考推荐几套难的卷子,最好选择题也很难,网上卖的,在线等?

永州市2010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学科

分析评价报告

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杨国斌

永州市2010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是由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历史教研员杨国斌(特级教师)、道县一中何恒光(高级教师)、江华一中周银秀(高级教师)和永州四中武熠志(高级教师)共同命制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纵观永州市2010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可以发现,试题基本贴近近三年来高考命题的思路和风格,题型结构保持稳定,命题者始终坚持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学科能力为核心、以学科素养为主导的命题原则,将史学观点、史学范式、史学方法、人文素养、教育功能有机结合,试题立意新颖、情境鲜活、立足基础、突出能力、稳中求变、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关注热点、引领课改,全面考查考生概念理解、材料处理、阐释分析、探究论证等学科能力,较好地体现“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新思路”的课改要求,凸现学科特色,较好地体现了历史学科教学目标达成度和高考模拟的检测功能,较好地体现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高考考纲的要求,充分揭示了高三复习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指导高考复习的正确方向,增强高三复习教学的有效性,符合我市高三历史复习教学的实际和历史高考命题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试卷结构分析

1、试卷结构

本次模拟考试严格按照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命题和制卷,命题范围涉及到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政治文明发展史)、必修二(经济文明发展史)、必修三(科技和思想文化发展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和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试题卷为八个版面,阅读量为6764字;答题卷为四个版面,参考答案字数为1214字。题型:第一大题为选择题,共25题,计50分。其中,文字材料型选择题16道,材料型选择题2道、表格材料型选择3道,组合式材料型选择题2道。第二大题为非选择题,共4题,计50分,其中第26题12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5分,第29题10分。其中,文字材料15条,材料1件。其中第29题有两组题,考生作答时可任意选取一组作答;若两组题都作答,则以第一组题为准。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在五大模块中的题量、分值分配统计如下(注:选修1和选修3为二选一):

模 块 选择题 主观题 比例

题量 分值 题量 分值

必修1(政治制度) 9 18 1 12 30%

必修2(经济及社会生活) 8 16 1 13 29%

必修3(科技文化) 8 16 1 15 31%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 10 10%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 10 10%

合 计 25 50 4 50 100%

2、试题命制双向细目表

题号 考点内容 情景呈现方式 能 力 要 求 分值

1 文史常识,称呼称谓 话题文字材料,直接提问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分

2 文物的史料价值 材料,

直接提问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分

3 洋务运动的实践 原始文字材料,

直接提问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分

4 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演变的影响 原始文字材料,

直接提问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分

5 书法的艺术魅力 原始文字材料,

直接提问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分

6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文字材料,

直接提问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分

7 ***宣言的主要内容 文字材料,

直接提问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分

8 启蒙运动的影响 原始文字材料,

直接提问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分

9 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原始文字材料,

直接提问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分

10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状况 表格文字材料,

直接提问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分

11 上海历史的变迁 话题文字材料,

直接提问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分

12 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原始文字材料,

直接提问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分

13 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 话题文字材料,

直接提问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分

14 历史研究的方法 表格文字材料,

直接提问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分

15 西安事变的影响 原始文字材料,

直接提问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分

16 大众传媒的作用 原始文字材料,

直接提问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分

17 一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原始文字材料,

直接提问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分

18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流派的特点 话题文字材料,

直接提问 解读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2分

19 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影响 文字材料,

直接提问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分

20 中英历史对比的思考 话题文字材料,

直接提问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分

21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原始文字材料,直接提问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分

22 清政府收复台湾的意义 原始文字材料,直接提问 解读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2分

23 垄断资本主义的影响 话题文字材料,直接提问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分

24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 原始文字材料,直接提问 解读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2分

25 苏联斯大林体制的内涵 表格材料,

直接提问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分

26 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及影响 原始文字材料,

直接提问 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12分

27 儒家思想的影响 原始文字材料,直接提问 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13分

28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影响 文字材料,直接提问 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15分

29(Ⅰ)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 原始文字材料,直接提问 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10分

29(Ⅱ) 美国参加一战的背景 原始文字材料,直接提问 探讨和概括问题的能力 10分

试题整体难度系数控制 0.55左右

二、试题特点分析

(一)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考纲对历史学科的能力要求。

试卷既重视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的考查,又彰显历史学科公民教育的功能,较好地体现了从学科中心的课程观向公民教育的课程观过渡,两种课程观交相辉映。试题整体上较为平实质朴,注重考查历史的基础知识、突出历史学科的学科性、重视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重视学科能力和人文综合素养的考查,注重教材的知识细节和相关边缘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考查的基础知识内容各模块都有涉及,而且渗透考查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现了高中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要求。

(二)高度重视对历史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的考查。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试卷保持近几年来高考一脉相承的考查历史主干知识的风格,继续加强对历史学科基础知识和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如选择题第21题:“新航路开辟的影响”、6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3题“洋务运动的实践”、8题“启蒙运动的影响”。材料题26题考查“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及影响”和27题考查的“儒家思想的影响”等这些内容都属于历史主干知识。

夯实基础是文综最强调的思想。“能力立意”虽已成为当今高考命题的主旋律,但学科基础知识仍然是文科综合能力的根基。模拟试卷特别是选择题十分注重历史基础知识再认再现的准确性。如11题考查了“上海历史的变迁”;15题考查了“西安事变的影响”等。

(三)特别关注对材料的阅读、分析、理解、提炼、迁移和运用能力的考查。

要求考生通过阅读材料、理解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再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判断、解决问题是历史学科课程改革的方向和趋势。如26题“分析近代英法民主政治与雅典民主的‘历史渊源的关系’”;“美国是怎样突破古代民主的局限并维护民主的?”考查了学生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能力;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14题更是直接考查学生史学的研究方法。

1.在材料解读能力的考查上,试卷突出两大特点:一是重视考查学生在历史语境中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如选择题27题:对“论语加算盘”一词的理解,学生一定要从当时的语境出发,才能准确地解读“论语加算盘”的特殊含义。与此类情况相同的还有27题对“和魂汉才”的理解、19题:“为消灭文盲而斗争”等。对这些材料的解读都需要学生回到当时的历史“现场”,才能准确判断。回到历史语境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能力是本试卷的一大特点。二是重视考查学生对材料意义的阐释能力。根据提供的材料,要求学生依据所学知识来解释历史现象,这也是试卷的一大特点。如材料题如26题“分析近代英法民主政治与雅典民主的‘历史渊源的关系’”;“美国是怎样突破古代民主的局限并维护民主的?” “谈谈你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这充分表明,重视学生对材料意义的解释,鼓励学生对历史现象发表个性化见解是试卷的又一大特色。

2.重视材料运用能力的考查。试卷采用新材料、新问题、新情境“三新出彩”的命题方式,加强对学生解读和运用材料能力的考查。同时让卷面生动活泼。试题呈现的材料分三类:一是图表材料:如10题“《1913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投资棉纺织业情况统计表》”,25题的“1940—1985年苏联国民经济增长状况表”。二是文字材料:提供了各类文献,如26题、27题、28题等非选择题和很多材料选择题都是直接引用原始史料,文献材料丰富,三是材料:如2题“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图;19题“文革时期的脱盲证”图;28题“近代中国经济状况”图等。

(四)试题设计强调活化知识,拓宽视野,凸显史学理念。

史观是人们观察、了解、分析历史事物的观点和基本理论,主要有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等。综观历史试题,现代化史观成为今年命题指导思想。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纵向过渡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和思想理性化。26题考查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27题考查了中国儒家思想演变及影响,体现了近代思想的民主化理性化历程;28题考查了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体现了经济的工业化历程。

(五)试题内容重视历史学科的思想情感教育功能。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表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提高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历史是思想情感教育的重要载体,历史试卷命题设计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从而实现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与考查。如27题用“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作材料,这对当前如何提高学生素质和公民意识的培养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试卷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彰显历史学科公民教育功能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同时也凸显了历史教育从学科中心的课程观向公民教育的课程观的转变。

(六)、关注时事,聚焦热点,充分体现时代性特点。

历史是现实的、重大的社会热点问题的反映,它与社会热点问题密切相关。试卷带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时代感。如周年热点有:11题考查的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20题考查的是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等等。整卷没有出现冷僻的知识点。总之,试卷体现了“立足书本、考察能力、时事切入、不避热点”的特点,具有基础性、学科性、时代性。试题着意引导学生关心国内国际的重大时事热点,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关注民生等社会和谐问题,思考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社会问题,充分体现时代性特点。

三、全市历史成绩主要数据统计与对比分析

1、全市各县(区)分数段统计与对比分析

分数段 冷

滩 零

陵 祁

阳 东安 双

牌 宁

远 道

县 江

永 江

华 新

田 蓝山 全

报考人数 1036 1276 1872 464 345 949 904 549 946 516 389 9247

实考人数 993 1258 1824 462 345 938 895 543 926 501 370 9255

90-100 2 0 2 0 0 1 0 0 0 0 0 5

80-89 44 11 97 1 1 8 7 3 5 8 5 190

70-79 166 199 417 37 59 92 78 52 95 65 34 1294

60-69 255 294 537 153 128 235 253 121 284 170 111 2561

50-59 259 333 449 166 100 301 291 192 296 150 111 2648

40-49 161 247 201 83 44 198 171 131 169 82 71 1550

30-39 70 112 86 17 10 61 68 39 65 16 27 571

1-29 36 62 35 5 2 22 27 5 20 10 11 236

2、全市各县(区)人均分统计与分析情况

县区 双牌 冷水滩 零陵 东安 新田 江华

实考

人数 345 993 1258 462 501 926

平均分 59.55 57.65 55.02 56.64 58.03 55.9

名次 2 4 9 5 3 6

县区 祁阳 蓝山 江永 道县 宁远 全市

参考

人数 1824 370 543 895 938 9055

平均分 60.97 55.56 54.60 54.82 55.14 57.01

名次 1 7 11 10 8

3、全市各县(区)优秀率和及格率统计与分析情况:

县区 冷水滩 零陵 祁阳 东安 双牌 宁远

优秀率% 4.63 0.87 5.42 0.21 0.28 0.95

名次 2 6 1 11 10 5

县区 道县 江永 江华 新田 蓝山 全市

优秀率% 0.78 0.55 0.53 1.59 1.35 2.15

名次 7 8 9 3 4

县区 冷水滩 零陵 祁阳 东安 双牌 宁远

及格率% 47.02 40.06 57.73 41.34 54.49 37.95

名次 4 8 1 6 2 9

县区 道县 江永 江华 新田 蓝山 全市

及格率% 37.76 32.41 41.46 48.50 40.54 44.72

名次 10 11 5 3 7

4、试卷难度系数及全市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最高分和最低分

难度

系数 平均分 优秀率 及格率 最高分 学校 姓名 最低分

0.57 57.01 2.15 44.72 91 永州

四中 刘绍青 2

历史总分值为100分,全市抽样300份试卷,平均分为56.77分,得分率为56.77%,抽样难度系数为0.56。阅卷统计分析后,全市实际难度系数为0.55,这与试题控制目标基本一致,也与高考难度系数接近。

四、考生答卷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在全市统一阅卷中,各小组阅卷教师都见到了不少史实正确、分析透彻、概括简约、行文精练、字体工整的试卷,一些优秀试卷的解答不仅结构合理、逻辑严密,而且视野开阔、思考全面,有的考生对某一试题的回答比命题者提供的“参考答案”还要周全、合理,但同时也却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

第1—25题:选择题25题,共50%,从抽样看,平均得分为28分,得分率为56%。

存在的问题是:填涂不规范,电脑阅卷时无法识别与计分;缺乏对教材的全面把握,分析理解不到位;基础知识不扎实,概念模糊;分析、理解、迁移与运用能力较差。

第26题:从抽样看,本小题得分在8—9分间。这是一道综合题,题目设计包括三段材料和三个设问。考查主题是古今中外民主政治发展的相关内容。考查内容跨度大,能力要求比较高。

存在的问题是:(1)第一问“著作流传”答为“遗存、战争、殖民征服”,把设问中的“历史渊源”理解为“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的含义来组织语言作答。(2)忽略宪法、联邦制、三权分立、共和国概念,多强调州、权力分配、上下议院的提法。无代议制与直接民主这两个概念表述。(3)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无“民主化进程不可逆转”这个表述,多答改革开放、特色道路、经济建设、“借鉴吸取西方民主、走独立自主之路。”“经济建设与民主政治建设相结合”的表述不够。

第27题情况分析:从抽样看,本小题得分在7分左右,最高分为满分13分,最低分为0分。大多数学校得分不高,只有几所学校得分较高。

这是一道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切入点,考查必修三中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观点、儒家思想对日本的影响以及儒家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差异的原因等知识点。

存在的问题:(1)第一问材料中的儒家思想观点写不完整,尤其是胸怀天下、知行合一等观点没写出来。(2)第二问中对“和魂汉才”、“论语加算盘”理论普遍没解释。(3)第三问学生答题差异较大,只有小部分学生能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全面回答,大多数人只能答一、两个方面,而且表述很不完整。

第28题情况分析:从抽样看,本小题得分在9分左右,最高分为14分,最低分为0分。这道题目以世界市场的形成、拓展为切入点,考查必修一中英国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必修二中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等知识点。

存在的问题:(1)第一问中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的变化:“商品种类增多”这个观点普遍没写出来;变化的原因:“殖民扩张”这个观点普遍没写出来,学生基本上答“工业革命”。(2) 第二问中时间界定不清。(3)第3问中从材料中概括出来的观点不完整,有的没有概括只是抄材料,甚至不看材料想当然地答几个观点。(4)第四问中据材料答影响:自然经济破产、经济结构变动等要点答不出来。

第29题情况分析:从抽样看,本小题得分在5—8分,最高满分10分,最低分0分。这道题目为选做题,主要考查选修1王安石变法的有关知识点和选修3一战的有关知识点。

大部分同学选做Ⅰ,答题基本情况如下:第(1)小问:大部分同学提炼信息较准确全面,归纳出“冗官、冗兵、冗费、阶级矛盾激化”等关键字眼,学生得分普遍较高。第(2)小问区分度较大,基础好的同学准确、到位,但有半数以上同学未从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作答而是答理材措施,同时还出现错别字、张冠李戴等知识性错误,如答均田制、青田法等。第(3)小问部分同学能依据材料作答,但失分同学主要失误为没有依托材料,完全背离材料作答;也有部分同学对态度判断失误。

小部分同学选做Ⅱ,此题得分较高的同学基本能从“一战”“美国霸权”角度作答,基本功比较扎实。但大部分同学得分较低:原因为学生时空观不强,通史知识严重缺乏,把两次世界大战相混淆,错答“二战”“反法西斯”“冷战”。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学生在答题中暴露的主要问题有:(1)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主干内容、核心知识把握不牢。一些考生缺乏基本的历史知识,答题思路不清,失分较多。(2)综合能力较差。审题不清,无法揣摩试题的考查意图。(3)阅读理解能力欠缺,答题方法与技巧不当。一些考生看不懂材料,不会分析试题所给材料,答题只是乱猜。一些考生不会对材料进行分析,缺乏一定的归纳提炼能力,答题中乱抄材料。(4)答题时的格式不清晰,答题位置错误,填涂不规范,语言不规范。一些考生不注意卷面语言的运用与组织,词不达意、用语错误、不准确、不恰当的例子比比皆是。一些考生不注意卷面整洁,书写潦草、乱写乱画、字体过小、错字别字,阅卷教师难以分辨或明白其意。

五、后阶段复习教学建议

1、认真研究课标与考纲,深入分析高考试卷。

首先,看看考纲中的能力要求与知识内容要求有什么新的变化?这样使复习能更具针对性。考试大纲将要下发,用好考试大纲能使我们对复习更加有的放矢。

其次,分析研究近五年的高考试卷,特别是课改省份的高考试卷。近五年的文综试卷主要特点:一是强调考查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与书本知识的有机结合;二是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考查先进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变化;三是强调时政热点的外壳,突出学科知识的逐一体现:四是强调跨学科内容的转换衔接自然,既不为服从主题而牺牲学科主干知识,也不为服从学科主干知识而肢解主题;五是强调考查单科主干知识,突出考查学科内部以及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所以,我们要认真收集历年的高考试卷,布置学生认真地做,教师认真地讲评分析,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使学生对高考难度和考试方式都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这对参加高考是很有好处的,同时也提高了复习的效率。

2、重视文明史(人文精神),新课程标准体现了这一理念。

(1)人类文明史是新课标的基本思路和基本理念。

(2)近五年高考以文明史为主要内容,尤其是2009年高考中的文综试卷,充分体现了人类文明史的发展内容。

(3)在高三历史复习中应对主干知识,按文明史的发展线索重新梳理,形成整体知识模块。用文明史来整合重要的历史史实。如洋务运动,从文明史角度看,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从文明史角度看,许多小问题其实是文明史的重要内容。

(4)生产力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但人类文明是全局、整体的。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三个模块的教学内容要相互渗透。

3、高三历史复习教学要力求做到:

(1)确定哪些是基础知识,这是一个难题。许多学生没有形成历史主干知识概貌,对于重点历史知识的识记不准确,建议在以后的复习中夯实基础,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2)平时的试题命制要高于教材,力求用大量、全新的材料,新的情景来命题。这是文综命题的方向。材料题的得分普遍较低,学生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较差。因此,在复习中要加强对学生阅读、理解、分析原始材料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要求高的试题,一般得分不高。因此,在以后的复习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在新情境条件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上,要参照新课标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把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特别还要注意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能够有所提高。学生对与时政热点相关的历史知识理解不透彻,因此建议复习中重视探寻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切入点,并在日常教学中加强渗透,增强学生的高考应试能力。

(4)加强对学生复习情况的调查研究,增强复习教学的针对性。如对学生考试答题情况作统计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然后教师对自己的复习计划做出相应的调整,有利于教学相长,也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实效。随着高考的临近,教师手中的各地模拟试卷很多,经常进行综合考试,以便同学们适应考试。这就需要对各种试卷进行精选,对学生进行大强度的训练;同时,老师也要采取咨询、谈心等各种形式,全面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务必使学生能继续坚持脚踏实地的复习心态,注重课本,注重基础,注重单学科内的综合。

(5)回归教材,重视基础,提高复习效率。回归教材是教师对学生在复习中基本要求,但是大多数学生对看书厌烦或是没有方法,因而效率不高。这就需要我们从学科的整体高度来统率回归教材的问题。高考主要是考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主干内容,依据考试大纲从学科的整体高度来考虑,有利于学生在回归教材的过程中取其主干,读出最精练、最浓缩的内容,最终把书读薄,并做到心中有底,从本质上发现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在大脑中储存一个脉络清晰、结构分明、排列有序的知识网络。同时,教师还必须科学地界定本学科的重点内容,在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筛选的基础上,设计一些在知识网络交汇处的试题,并贯穿于学生回归教材过程的精选、精练的试题训练中,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回归教材的效率。

(6)注重方法,掌握技巧。错别字多、卷面不整洁、答题不规范等常规失分现象比较严重,建议在以后的检测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学生审题、解题能力较差,方法不对,往往答非所问。因此,注重对学生审题和解题方法的指导非常必要,教师平时还要注意讲练结合,举一反三,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技能。注重解决能力问题:考试是考生知识、能力、应用、身体、心理素质的综合测试,着重培养学生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透出现象看本质,多角度比较鉴别:一分为二分析问题:经济决定政治;主次矛盾变化;个人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把握,阅读古文献;熟练理解外文文件内涵等相关能力。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命题者的意图,提高答题的严密性、语言的规范性。

本学科分析评价报告在命题组教师试卷分析和阅卷组教师答题分析基础上形成,凝聚了命题组和阅卷组全体同仁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因不便一一署名,特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高中历史大题答题模板整理资料

1. 《新课标高考数学试题集》(第三版):这套试题集包含了高考数学的全部知识点,每一道题都有详细的解析,适合高考复习。

2. 《新课标高考物理试题集》(第三版):这套试题集包含了高考物理的全部知识点,每一道题都有详细的解析,适合高考复习。

3. 《新课标高考化学试题集》(第三版):这套试题集包含了高考化学的全部知识点,每一道题都有详细的解析,适合高考复习。

4. 《新课标高考英语试题集》(第三版):这套试题集包含了高考英语的全部知识点,每一道题都有详细的解析,适合高考复习。

5. 《新课标高考政治试题集》(第三版):这套试题集包含了高考政治的全部知识点,每一道题都有详细的解析,适合高考复习。

高考历史论述题的练习题,不要选择题

在高中答历史大题的时候,有些同学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但是也有些同学却能滔滔不绝,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历史大题答题模板整理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情况、状况

情况和状况都是指情形。因此二者基本相同,可以通用。例如:“试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状况”一题就包括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情况、特点和影响。

它们的差异在于情况偏重于动态,状况偏重于静态。因此在题目问情况的时候就要着重答事情的发展变化过程。

2、简述、综述、概述

简述就是简要叙述的意思。但是历史问答题的题目中如果出现了“简述”二字,就意味着以下三种情况:一是简单叙述题,如“简述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二是复合简述题,如“简述明清两代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的 措施 及影响”;三是综合叙述题。如“简述中国古代在医药学方面的主要成就。”

综述就是综合叙述。历史问答题中如果含有“综述”二字,就肯定属于综述题。然而,在历史问答题中,综述题直接用“综述”作 提示语 的并不多,更多的是用“简述”作提示语,有的甚至不用提示语。

所以,判断一道问答题是不是综合题,主要应该看全题意思是否以综述作为主要解答 方法 。

综述题和简述的区别,主要在于:

第一,从答案内容来看,简述题只要求叙述一件事情,材料在课本里很集中;综述题则要求叙述多件事情,材料在课本里很分散。

第二,从解答方法来看,简述题主要概括叙述,而且采用的是“详细概括法”,综述题虽然也要概括,但它采用的是“高度概括法”;而且它的主要解答方法是综合。

第三,由上述两点就决定了简述题属于普通题或“基础题”,而综述题属于综合题或“提高题”。

概述就是概括叙述的意思。概述和综述的意思基本相同。它们的共同点是都要求采用“高度概括法”去叙述。如“概述1840—1949年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侵略势力的消长及其原因和结局。”

3、评述、评价、评论

评述就是评论性叙述。

评价就是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包括正与误、得与失、优与劣、好与坏等),特指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

评论则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和评价。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评述偏重于叙述,评价(评价)偏重于结论。高考中的评论(评价)题,作答不要求面面俱到,关键是要准确而又深刻,精炼而又恰当。

在问答题中常用“评述”作提示语。例如,评述罗斯福新政。如评价反法西斯联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和评论顾炎武八股之害的观点等。评价和评论历史问题有一套专门的方法,不赘。

4、联系、结合

例,“联系从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到20世纪20年代英法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试结合19世纪50、60年代欧洲大陆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基本原因和性质……”

“联系”、“结合”意思差不多,字面上说是与之发生关系,实际上则是以之作背景用依据,用以说明或论证或阐述后面的问题。

也就是说,题中要求“联系(结合)的内容是次要的,而后面要回答的问题才是主要答案所在。那么前者究竟答不答呢?当然要简明扼要地回答,但重心应放在后面的问题之上。

下面再看一例,就更清楚了:“结合13世纪至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分析英国议会和政党政治的演变”。

此题要求答出英国在700年间的“经济”、“阶级关系“、“议会”、“政党政治”四个方面的变化,但前两个方面是次要的,后两个方面是主要的;同时后者以前者为背景、依据,两者有密切联系,而不是毫无关系。

因此,此题答题内容虽包括四个方面,但不能分别将四个方面的史实一一列出了事,而必须分成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先述前两个方面的情况,后述后两个方面的情况,才符合题目要求。

5、说明、表明

“说明”,“表明”的含义也相似,就是说从什么材料得出结合论(这个意义多用“表明“,如1995年高考历史第22、24、30、32题).

此外,“说明”还含有分析、阐述之意(这个意义多用于问答题,如“概括说明这些局部战争为什么未以能遏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94年高考历史第43题最后一问“(恩格斯)对原先的结论进行修正,说明了什么?”就相当于说“表明了什么?”也就是“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的意思。

6、体现、反映

“体现”“反映”主要说明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层的;不是现象,而是本质。

如,“下列19世纪中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中,体现了资本主义历史潮流的有……”此题的含义可这样理解:“资本主义历史潮流”这个实质,通过“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等史实来“体现”。

又如,“试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此诗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民族关系既有“战乱和分裂”,又有“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和合作”,且后者是主流,这一现象,通过刘迎的诗“反映”出来了。这样的答案,要转几道弯才能组织现来(不是直接能够得现结论的),考生如不能领会此意,何能作出符合命题者意图的答案?

7、指出、举出

指出直接说出某个(或某此)史实或结论;而举出(列举)则为举列性质,如不限定,一般应全部列出(史实或结论)。

如,“……指出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政治领域内世界上有哪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从中各举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

此题只要简明扼要地答出有哪三股潮流,每股潮流举两个例子就行了。

但当年有的考生却是想到哪件事就把前因后果都阐述一遍,最终却未能归纳出什么潮流,真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就是因为没掌握解题要领,尤其是没搞清楚题目要求的缘故。

8、基本、根本

“基本”是指大部分、总体上或主体而言。

“根本”则是指根源、实质和内部、深层而言。以原因为例,“基本原因”可以说是几方面原因的和(一些次要的或技节性的原因可以不计),而“根本原则”则要追根溯源而挖掘出深层次的原因。

如1995年高考历史第14题法国1848年革命的“根本原因”是选A项“金融贵族的统治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而如果选“基本原因”,则还要加上B项“七月王朝”极端腐败,激起了人民强烈愤怒和C项革命前的农业歉收和经济危机使人民生活状况极度恶化这两点。

9、主要、简要

“主要”是指几者中最重要的;“简要”即简明扼要,是要精炼而准确地把主要的部分概括性地表述出来。

关键在于抓住主要之点,否则是简而不要;如果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则又不成其为主要,而是庞杂了。

如:分别指出30年代发生在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的反法西斯局部战争的主要特点,这些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都有许多特点,而要求答“主要特点”,每个人三五句话就概括了。

如此精炼的水平,考生自是不易达到,教师要将其训练到此程度,又谈何容易!

10、现象、表现

“现象”、“表现”俱指情况、史实而言,回答时要将其逐条罗列或分成若干方面若干要点来加以表述,注意条理性,切忌东拉西扯。

如“上引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即要求答出材料中反映的史实。“南朝和南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即要求答出经济发展的情况。

11、是什么、什么是、为什么、怎样

是什么是指具体的有条件的现成的东西,不得不单凭自己的分析和理解去任意编造或杜撰。如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是什么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

一方面是和“是什么”相当,所不同的是只不过在语句结构形式上来一个颠倒,问法明显,回答时容易掌握住中心,如,什么是《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二是相当于名词解释,着重点是需回答一个事物或词语的定义或概念,条文性没有第一种解释原因那么强烈。例如,什么是“明治维新”?

为什么是询问原因和目的。考生要凭已有的历史知识,通过理解、分析,针对问题的需要,用自己的语言去作全面的回答。例如,为什么说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在历史回答题中,分析论证题常用“为什么”作提示语。

怎样是疑问代词,询问原因、性质、动作、状况、方式或情况等。当它出现在一个疑问 句子 中间时,一般包括以下两种形式;一是问原因和经过;二是经过和结果,并且以前者出现的机会居多。

例如,人民解放军是怎样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这就要求答出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原因和经过。再如,新航路开辟的经过怎样?这一题就是要求答出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和结果。

12、谁、几

谁一般指人,而且仅指一个人。几,一般专指问人物或事件的数目,比如,几人(几位)、几件、几次等。

13、哪、哪些

哪是疑问词,哪些是哪的复数,不止一人一事如此。哪一般专指地名,如,西汉建都在哪里?在历史问答题中,哪些常用于句子中间或末尾,只用于疑问,并且一般不必答出它的总数。

高中历史大题答题模板整理资料相关 文章 :

★ 高中历史万能答题模板大全

★ 高中历史必修1易错易混点归纳与高中历史大题最强答题模板

★ 高中历史万能答题模板

★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万能答题模板

★ 高考历史各种题型答题技巧与模板

★ 怎么提高历史大题的分数与答题模板

★ 高中历史四大类主观题答题术语与复习5个隐形知识点

★ 历史主观题万能答案知识点

★ 高一政治必修二主观题答题模板

★ 必修一和必修二的13个大题答题模板与模拟试卷带答案

1、(2008年海南单科26题)(12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天下已平,(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 《史记》

工商杂色之流,假令术逾侪类(同辈之人)……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 《旧唐书》

古者官民一家也,农商一事也……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 (宋)陈亮:《龙川集》

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严氏之先,则士商相杂,(严)舜工又一人而兼之者也。然吾为舜工计,宜专力于商,而戒子孙勿为士。盖今之世,士之贱也,甚矣!

---- (清)归玄恭:《归庄集》

评述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12分)

(解析)本题以商人的社会地位变迁为线索展开的,考查学生通过对抑商到“工商皆本”的社会地位的变化,进一步阐述对社会的影响,应坚持站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看问题,才能更好地对商人的社会地位和“重农抑商”的政策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本题是开放性的题目,要注意观点正确文字通顺,逻辑严谨。(评述题,先述后评)

评分标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采取分项评分办法。分项评分项目:观点、论证、表述。

第一等:11-12分。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能充分运用所给材料;对古代商人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分述完整,并作出总体性评价;文字通顺,逻辑严谨。

第二等:7-10分。要求:观点正确,基本能够运用材料说明问题;对古代商人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分述比较完整;文字通顺,有一定逻辑性。

第三等:4-6分。要求:观点基本正确,材料和观点尚能结合;对古代商人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有所说明;表述较为清楚。

第四等:0-3分。要求:根据本题要求酌情给分。

范文:(答案仅供参考)

第一部分:分述地位变迁

汉朝,严格限制商人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

唐朝,商人经济地位有所提高,但政治地位低下。

宋朝,农商并举(并重),地位提高。

清朝,商人社会地位甚至超过士,社会重视商人。

第二部分:分述地位变迁的原因

汉初经济残破,为恢复发展农业。严格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唐朝商品经济发展繁荣,政府实行开明的政策(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

宋朝商品经济进一步繁荣

清朝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拜金逐利的社会风气。

(注:以上两部分可以按朝代顺序逐条对应着写,条理更清楚,更不容易丢分。)

第三部分:总体评价

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是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重农抑商政策是违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虽在封建社会初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长远看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所以农商并举、农工商并重,社会各阶层和谐共处,才最有利社会发展。

清朝商人地位高于士,也不是正常的社会现象。

2、(2011年全国新课程卷41题)(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评分标准:(观点是材料中的,或是你对材料观点的判断,史实都是教材中的)

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 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一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范文一:(答案仅供参考)

观点:我认为西方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非洲、拉美、亚洲是被西方文明征服的。

史实:

西方的崛起的开端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兴起。思想: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成为思想核心,民主科学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政治: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经济: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又通过殖民扩张(外交)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所以西方的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

当西方崛起的时候,亚非拉各国相对落后。比如中国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时期,资本主义萌芽虽然产生,但发展缓慢,受以下因素阻碍:政治上专制主义达到顶峰;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外交上闭关锁国政策;思想上八股取士极大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创造力。所以亚非拉被殖民侵略,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所以亚非拉是被西方文明征服的。

范文二:(答案仅供参考)

观点:我认为西方的崛起主要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但也受到其他文明成就的影响。

史实:

西方的崛起的开端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兴起。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成为思想核心,民主科学思想逐渐深入人心。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又通过殖民扩张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所以西方的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

中国古代文明长期世界领先,对西方产生巨大影响。比如:

经济上: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达,综合国力在清前期以前一直世界领先。

政治上: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影响到欧洲,尤其是科举选官制度影响近代西方文官制度。

科技上: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对西方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西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创造了条件,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

贸易上:中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连接欧洲和中国,以及郑和下西洋,都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是世界贸易的中心,传播了中国先进的技术和文明。

(注:如果只答西方或只答中国,最多给一半分数。西方史实和中国史实至少要各有3个角度也就是6方面史实才可以得满分,如果少一个角度的史实就扣2分。如果只有一个观点加一个史实,只能得三等文)

3、(13分)

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材料二 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添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

材料三 旧时妇女织成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堕落。

——方鸿铠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6分)

(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范文:(答案仅供参考)

观点:我认为作者的观点正确。旧生产方式解体虽然产生了苦难,但历史的主题更主要的是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2分,必须要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

史实:旧生产方式解体带来的苦难:中国自鸦片战争之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瓦解,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收入减少),没有了谋生的手段,无所事事,世风日下,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任意两点就可以得2分)

新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化的开端(机器生产)。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瓦解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生产力1分,生产关系1分)

4.董仲舒被历代称为“醇儒”,西汉后期著名学者刘歆称董仲舒为“群儒首”,东汉班固称董仲舒为“儒者宗”。但汉代《谶书》假孔子言:“董仲舒乱我书。”针对以上对董仲舒思想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

参考答案(一):逻辑1分

观点一:董仲舒是儒家思想重要代表人物,继承和发展了儒学。2分

史实:9分

1、董仲舒主张大一统思想出自《公羊春秋》和孔子的政治观。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他提出君王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否则降灾异谴责和威慑,继承了孔孟“仁政”主张。

4、董仲舒主张君王施政以德为主,继承孔子为政以德主张,仁、义、礼、智、信五常为人伦道德标准,继承孔孟仁义主张。

参考答案(二):逻辑性1分,

观点:我认为董仲舒不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更多是吸收各家思想。

只是为巩固中央集权和大一统需要而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

史实:9分

1、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吸收法家韩非子的主张。

2、或假借阴阳五行家思想对儒学改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天降灾异.

3、以刑辅德吸收法家,以法为纲,注重刑法作用,董仲舒思想实际体现为外儒内法。

4、依据公羊春秋,融合黄老之学、阴阳家等各家思想。

参考答案(三):逻辑性1分

观点三:我认为董仲舒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但吸收了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思想体系。2分

史实:(观点一和观点二的结合)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