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命题以什么为准_高考命题以什么
1.高考命题遵循什么原则?如何命题?
2.高考命题十大原则
高考命题遵循既有利于普通高校选拨适合增减要求的优秀新生,又有利于中学教学的指导思想。
在总的指导思想下,高考命题遵循命题范围不超过中学教学大纲,试题内容紧密结合中学统编教材这一基本原则。在规定的命题范围内,各科试题均力求在全面考查考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考查考生灵活动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能力的考查也不会超过中学教材所能达到的程度。试题内容尽可能覆盖中学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中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各项要求。当然,高考作为选拨性考试,试题难度必然大于高中毕业考试和高中会考。
为了使考试结果达到将各种不同水平考生的成绩拉开距离。以利择优录取的要求,各科的高、中、低档试题将以适当比例安排。
国家教委还根据全日制中学教学大纳编写了各科"考试说明",规定了考试的性质、内容和形式。
高考命题遵循什么原则?如何命题?
高考是“年年岁岁考相似”,高考作文题则是“岁岁年年题不同”。综观高考作文命题,我们发现如下特点:
一、从命题形式看,标题作文、新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各领风骚 :在所有18道试题中,标题作文9道(分别是:上海卷“必须跨过这道坎”、湖南卷“诗意地生活”、福建卷“季节”、天津卷“有句话常挂嘴边”、安徽卷“提篮春光看妈妈”、江苏卷“怀想天空”、江西卷“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与“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二选一、辽宁卷“我能”、四川卷“一步与一生”),新材料作文4道(全国卷Ⅰ、卷Ⅱ、新课标卷以及北京卷),话题作文4道(分别是:广东卷“传递”、山东卷“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重庆卷“酸甜苦辣说高考”及浙江卷“行走在消逝中”),题意作文1道(湖北卷;所谓“题意作文”,即提供一则材料且材料中暗含某个话题,要求考生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和体会”,“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作文)。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几种命题形式间呈现出“互相渗透”的趋势:部分“标题作文”套用“话题作文”的格局,在前面加上一段引出标题的文字(如江苏卷、江西卷、辽宁卷);“新材料作文”则套用“话题作文”的规定,在后面加上“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的“三自”要求。命题专家的意图非常明确:标题作文、新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都只是考查形式,其考查功能实际上是一致的。
二、从思想内容的指向看,突出了三个方面:
一是关注青年学生的成长,引导考生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 。比如全国卷Ⅰ的试题,提供了一幅题为“摔了一跤”的漫画,漫画旨意在于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要积极培养青少年独立自主的意识与能力,让他们大胆迎接人生风雨的考验;四川卷的“一步与一生”,意在强化考生的责任意识,鼓励年轻一代迈好生活中的关键“一步”以及走好人生每“一步”。上海卷、辽宁卷等也是如此。
二是注重引导考生从社会现象中体察人生,并在思考过程中澄清自己的灵魂 。比如全国卷Ⅱ关于“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的材料作文,直面了社会上存在忘恩负义的人这样一种现实,要求考生就“知恩图报”“和谐互助”“爱心传递”等展开思考,其内涵富有深意;而安徽卷的“提篮春光看妈妈”,重在提醒考生回报母爱、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倡导良好的家庭关系,同样与公民道德建设中关于“孝”“感恩”“回报”的内容紧密相关。此外,北京卷的试题看似极富诗意,其实也暗合时代潮流,因为题目给出的对诗句的“体会”之一是“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
三是重视对创造性思维的考查,强调论理中的思辨能力 。比如全国卷新课标卷的考题,引导考生关注、思考“创造”与“发现”;浙江卷的话题“行走在消逝中”,既延续了前三年试题“人文素养与发展”“一枝一叶一世界”“生有所息/生无所息”的核心内涵(以人文理念为核心,分别向“社会”“世界”“自我”三个维度延伸),又进一步强调以“反思”的视角涵盖上述三个维度——这些都体现出高考命题的开放视野与人文色彩。
三、与前几年相比,最突出的倾向是强调写“自我感受”:
今年的命题,特别强调学生作文要贴近自己、贴近生活。从题目本身看,像湖北卷的“感受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着意促进考生认真学习母语、正确而规范地运用母语;天津卷、江西卷、山东卷、重庆卷的试题,几乎零距离地接近考生,都适宜于写自我感受。而试题提示语或“要求”中,更明确提出考生应当写自己的经历与体验。像上海卷的“必须跨过这道坎”,一个“这道”,容易“诱使”考生选写记叙文;湖南卷要求“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江西卷提示“在你记忆的深处”、辽宁卷要求“联系你的感受和认识”、重庆卷提出“亲爱的同学,也许你……有许多经历和见闻要记录,有许多感悟和认识要诉说”等,最典型的当属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还记得你的童年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
苍茫丛林间,玛雅文化湮没了;丝绸之路上,高昌古国消逝了。人类在消逝中进步。
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行走在消逝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无论话题材料还是提示语中,都集中突出一个“你”字(如“你的童年”“你有何感想”“你自己或身边”等等)。这样的明确指向、反复提醒是前所未有的(故而面对此题,胡乱地编述故事,写诸如科幻小说、故事新编、寓言、童话等是理应杜绝的)。以上各题,命题的出发点无不在于引导考生在真情中感悟生活,检测考生主体感情的体验、对自我生活(包括学习生活)的感知领悟能力。难怪有重庆考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写这道题(指‘酸甜苦辣说高考’),我自己准备的、老师准备的现成的材料,都没有用上。”
四、从文体选择看,相对前些年的“文体不限”已增加了限制性:
比如北京卷、上海卷、福建卷、天津卷、江苏卷、辽宁卷、重庆卷、广东卷、浙江卷等,都规定不能写成诗歌;湖南卷则限定“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而山东卷在“要求”中特别提出“自选文体,且文体特征鲜明”。事实上,即使是没有明确作出限制的,也强调文体特征。就是说,“文体自选”对体裁还是有要求的,只不过不限定某一种,便于考生自己选择。
高考命题十大原则
答:按照教育部关于普通高考进行“统一考试、分省命题”的部署,从2004年起全国有十一个省市全部或部分科目自行命题,2005年共有十四个省市自行命题,其他省、自治区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试卷。高考命题工作在统一考试大纲、统一政策要求、统一招生计划、统一考试时间的前提下进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大纲》是有关普通高考命题的法定性文件,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和各有关省市招生考试机构在命题中都应当严格遵守的。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规定了考试目的、考试性质、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体现了高校对入学新生的基本要求,是命题、备考和评价的依据。高考试题的知识内容限定在大纲规定的范围之内,各部分知识要求的能力层次不超过大纲的规定,试卷结构中的各种比例严格遵循大纲的规定。考试大纲使考生和命题人员对考试内容要求有一致的理解,避免命题和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是指导考生学习备考的依据,也是高考命题的依据。
1.方向明确,立意鲜明,情景新颖,贴近实际
高考命题应体现时代主题,弘扬时代精神。试题要用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的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将考查内容进行包装,坚持“信息切入、能力考查”的原则。
2.考查基础,变换情景,设问科学,注重创新
高考试题具有“重基础、重应用、重时事、重生活”的特点。每年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而且起伏不大,变化的是背景材料和设问角度。同样的考点知识,今年这情境,明年那情境,今年这样问,明年那样问,标新而不立异,交叉而不偏离,年年创新,常考常新。
3.入易出难,路多口小,层层设卡,步步有难
高考为了保证选拔功能,试题必须具有良好的区分度。较难的题目,考生一般入题较易,之后会发现解题的方法很多、路子很宽,但越走越窄,越来越难。试题层层设卡、环环相扣,每一问都要拦住一批考生,只有最优秀的才能走到底。
4.材料在外,答案在内,考查思维,体现能力
高考命题不留教材版本痕迹,陌生甚至前沿的背景材料都是教科书里没有的,但考点知识都是考纲要求内容。考生在考场上看题时间少,做题时间少,想题时间多,“想”就是思维,高考试题就是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程序和思维方法,进而体现考生的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
5.体现国情,公平公正,以生考熟,直击软肋
命题者在编制每一道试题时都要考虑我国的地域及民族等因素,努力做到对每一位考生都公平。所谓“以生考熟”,就是用陌生的问题情境考查熟悉的知识 ,大家都没见过、没做过,老师也没讲过,这类问题能考查学生的能力,是考生的群体性“软肋”。
6.起点很高,高屋建瓴;落点较低,回归高考评价体系
比如政治有些问题好像提给总经理、董事长,甚至是县长、市长的。物理化学等理科类试题有的是尖端科研课题、甚至是获诺贝尔奖的问题内容,起点很高,但答案不会超越高考评价体系要求,落点很低。
7.重点必考,主干多考,次点轮考,补点选考
重点知识重点考,重点知识年年考,非重点知识轮流考。高考命题首先设定考查的重点内容和层次要求,使支撑学科的主干知识保持较高的考查频率,新考纲补充的考点要选择性的考,以此为基调展开考查网络,拓宽考查空间。
8.共性好考,个性难考,试题开放,探究创新
高考也要注重共性与个性的考查,共性考查比较容易,个性考查难度较大,因此高考试题一定要增大探究性,扩大开放性,体现创新性,从独特的角度对学科知识进行多方位、深层次的考查,体现考生的个性品质和创新意识,鼓励有独特见解、有思想水平、有创新精神的答案。
9.小口切入,深入挖掘,小中见大,思维穿透
试题往往从比较小的一点切入,要求考生能排除干扰,小中见大,透过表面现象,从本质上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实际上是对思维穿透力及深刻性的考查,试卷中除了基础题以外,其余的都需要较大的思维量去穿透表面,触及本质。
10.掌握理论,学以致用,学科价值,重在应用
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学有所用,高考试题的学科价值在于考查知识的“应用性”,用知识解决问题,正是命题的目的所在。人文学科要与社会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热点问题相结合,自然学科要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和科学技术发展,使本学科试题更加具有实际性、应用性和学科性。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