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北大高考状元抗抑郁史,北大状元抗抑郁症
1.青少年抑郁的病因里,永远有中式家长不可撼动的位置,所有人都知道,只有他们本人不知道。
2.孩子为什么会抑郁、焦虑?
3.中国青少年的抑郁症病因是什么?
4.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得了抑郁症?
青少年抑郁的病因里,永远有中式家长不可撼动的位置,所有人都知道,只有他们本人不知道。1.前不久,一篇《一个高考状元的抗抑郁史》在网络上疯传。这位作者是一位北大的学生——游安。和众多面临高考的学子一样,游安考上北大之前,经历了一段压力非常大的时期。游安有一位非常严厉的母亲,对她的要求可以说是苛刻。考了年级十八名,就被要求假期每天六点起床学习。不接受游安的任何失败,不允许游安参加除了学习以外的任何活动,打压和否定也是家常便饭。在这样的高压下,她终于考进了北大。作为当年文科的高考状元,她本以为自己的人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却不知在踏进校门的那一刻,她的世界观也在一点点的崩塌。身边的同学,每个人都读过很多书,参加过各种有趣的活动,她们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她们的高中生活有趣而充实,而自己的记忆里,除了读书的苦以外,再没有可以和其他人交流的谈资。她一下陷入了迷茫。她不知道自己以往努力的意义是什么。她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知道以后要从事什么职业,甚至在填志愿选专业的时候,也是按照妈妈的意愿选的金融,哪怕自己并不喜欢。这好像是在完成一件任务一般,任务完成后,继续怎么走,却没人教给她。在身边众多优秀的同学的对比下,自己的不安和局促慢慢的被放大,这个原本顶着高考状元光环的高材生,逐渐变的自卑和渺小。在大三那一年,她在崩溃的边缘选择了心理咨询,这才知道,自己已经患上了抑郁症。在普通人眼中,北大的高材生、高考状元,哪一个标签都足以引人羡慕和惊叹。也正是如此,很多人更加不理解为什么这样的人身上,会患上抑郁症。其实这只是中国千万学子的一个缩影。在中国,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优秀,那么任何问题都不会称之为问题,相反,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差,那么没有问题,家长也会给孩子制造问题。在这样畸形的观念下,学习成绩成为了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但是很少有父母去关注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他们更愿意将孩子的抑郁归咎为矫情、脆弱、没事找事。2.接触过很多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有的因为同学们的嘲笑而情绪低落、拒绝上学;有的因为觉得上学没意思,整日与游戏为伴;抽烟、喝酒、打架、离家出走。抑郁、网瘾、厌学已经成为青少年目前最突出的情绪行为问题表现。但是很多家长仍没有意识到:抑郁离我们真的并不遥远。根据2018年的《中国心理咨询行业报告》,中国抑抑郁症患者已接近8000万人,其中青少年群体高达30%-40%,数量还在不断的增加。
这些已经有症状显现的孩子被父母忽视,认为孩子矫情。
朋友沐沐,就是一位这样的妈妈。
沐沐的孩子13岁,刚上初一。
孩子从小品学兼优,但是因为一次考试失利,遭到了父母和老师的严厉批评后,她对于学习便不那么上心了。
父母骂过、苦口婆心的跟孩子讲过道理,但是孩子仍然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上课睡觉、回家玩游戏、把自己锁在屋里、不愿意跟别人交流。
沐沐仍然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心生病了。
她仍然期望,孩子只是一时糊涂,第二天醒来就可以变回曾经那个别人眼中的好孩子。
直到有一次,当沐沐哭诉着自己的辛苦和付出时,孩子仍然不为所动,甚至扬言说:如果再逼我,我就从窗户跳下去。
沐沐走投无路,想着求助心理咨询师,但是全程她在乎的只有一件事:
孩子什么时候才能改掉现在厌学的这些坏毛病啊?
她什么时候才能跟以前一样听话啊?
孩子想死的心都有,父母还在不停地纠结孩子不愿意上学、不爱学习怎么办?
试想,有这样把孩子的成绩看得比孩子的命都重要的父母,孩子如何能对生活和学习保有热情?
之前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中,学霸英子患上了抑郁症。
她整晚整晚的睡不好觉,每一分每一秒都感觉自己的精力被消耗。
她想跟妈妈去沟通、渴望得到理解。
但是妈妈看不到,甚至仍然会要求英子放弃自己向往的大学。
英子不堪重负,企图通过跳海来逃离这段令人窒息的关系。
或许对于大部分患有抑郁症的人,有了抑郁症却没有得到亲密家人的信任与理解,才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还好,英子是幸运的。
她的父母愿意为之而改变,身边也一直有朋友的陪伴,她最终战胜了抑郁。
相关的调查显示:
抑郁症其实是治愈率最高的心理疾病之一,但是每次走进大众视野的时候,却总是以自杀的面孔见人。
对于身边患有抑郁症的家人、朋友来说,唯有正确认识抑郁、积极帮助患者去对抗这份抑郁情绪,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青少年抑郁的病因里,永远有中式家长不可撼动的位置,所有人都知道,只有他们本人不知道。
青少年抑郁的病因里,永远有中式家长不可撼动的位置,所有人都知道,只有他们本人不知道。1.前不久,一篇《一个高考状元的抗抑郁史》在网络上疯传。这位作者是一位北大的学生——游安。和众多面临高考的学子一样,游安考上北大之前,经历了一段压力非常大的时期。游安有一位非常严厉的母亲,对她的要求可以说是苛刻。考了年级十八名,就被要求假期每天六点起床学习。不接受游安的任何失败,不允许游安参加除了学习以外的任何活动,打压和否定也是家常便饭。在这样的高压下,她终于考进了北大。作为当年文科的高考状元,她本以为自己的人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却不知在踏进校门的那一刻,她的世界观也在一点点的崩塌。身边的同学,每个人都读过很多书,参加过各种有趣的活动,她们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她们的高中生活有趣而充实,而自己的记忆里,除了读书的苦以外,再没有可以和其他人交流的谈资。她一下陷入了迷茫。她不知道自己以往努力的意义是什么。她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知道以后要从事什么职业,甚至在填志愿选专业的时候,也是按照妈妈的意愿选的金融,哪怕自己并不喜欢。这好像是在完成一件任务一般,任务完成后,继续怎么走,却没人教给她。在身边众多优秀的同学的对比下,自己的不安和局促慢慢的被放大,这个原本顶着高考状元光环的高材生,逐渐变的自卑和渺小。在大三那一年,她在崩溃的边缘选择了心理咨询,这才知道,自己已经患上了抑郁症。在普通人眼中,北大的高材生、高考状元,哪一个标签都足以引人羡慕和惊叹。也正是如此,很多人更加不理解为什么这样的人身上,会患上抑郁症。其实这只是中国千万学子的一个缩影。在中国,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优秀,那么任何问题都不会称之为问题,相反,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差,那么没有问题,家长也会给孩子制造问题。在这样畸形的观念下,学习成绩成为了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但是很少有父母去关注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他们更愿意将孩子的抑郁归咎为矫情、脆弱、没事找事。2.接触过很多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有的因为同学们的嘲笑而情绪低落、拒绝上学;有的因为觉得上学没意思,整日与游戏为伴;抽烟、喝酒、打架、离家出走。抑郁、网瘾、厌学已经成为青少年目前最突出的情绪行为问题表现。但是很多家长仍没有意识到:抑郁离我们真的并不遥远。根据2018年的《中国心理咨询行业报告》,中国抑抑郁症患者已接近8000万人,其中青少年群体高达30%-40%,数量还在不断的增加。
这些已经有症状显现的孩子被父母忽视,认为孩子矫情。
朋友沐沐,就是一位这样的妈妈。
沐沐的孩子13岁,刚上初一。
孩子从小品学兼优,但是因为一次考试失利,遭到了父母和老师的严厉批评后,她对于学习便不那么上心了。
父母骂过、苦口婆心的跟孩子讲过道理,但是孩子仍然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上课睡觉、回家玩游戏、把自己锁在屋里、不愿意跟别人交流。
沐沐仍然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心生病了。
她仍然期望,孩子只是一时糊涂,第二天醒来就可以变回曾经那个别人眼中的好孩子。
直到有一次,当沐沐哭诉着自己的辛苦和付出时,孩子仍然不为所动,甚至扬言说:如果再逼我,我就从窗户跳下去。
沐沐走投无路,想着求助心理咨询师,但是全程她在乎的只有一件事:
孩子什么时候才能改掉现在厌学的这些坏毛病啊?
她什么时候才能跟以前一样听话啊?
孩子想死的心都有,父母还在不停地纠结孩子不愿意上学、不爱学习怎么办?
试想,有这样把孩子的成绩看得比孩子的命都重要的父母,孩子如何能对生活和学习保有热情?
之前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中,学霸英子患上了抑郁症。
她整晚整晚的睡不好觉,每一分每一秒都感觉自己的精力被消耗。
她想跟妈妈去沟通、渴望得到理解。
但是妈妈看不到,甚至仍然会要求英子放弃自己向往的大学。
英子不堪重负,企图通过跳海来逃离这段令人窒息的关系。
或许对于大部分患有抑郁症的人,有了抑郁症却没有得到亲密家人的信任与理解,才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还好,英子是幸运的。
她的父母愿意为之而改变,身边也一直有朋友的陪伴,她最终战胜了抑郁。
相关的调查显示:
抑郁症其实是治愈率最高的心理疾病之一,但是每次走进大众视野的时候,却总是以自杀的面孔见人。
对于身边患有抑郁症的家人、朋友来说,唯有正确认识抑郁、积极帮助患者去对抗这份抑郁情绪,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孩子为什么会抑郁、焦虑?
青少年抑郁的病因里,永远有中式家长不可撼动的位置,所有人都知道,只有他们本人不知道。
1.前不久,一篇《一个高考状元的抗抑郁史》在网络上疯传。这位作者是一位北大的学生——游安。
和众多面临高考的学子一样,游安考上北大之前,经历了一段压力非常大的时期。游安有一位非常严厉的母亲,对她的要求可以说是苛刻。考了年级十八名,就被要求假期每天六点起床学习。
不接受游安的任何失败,不允许游安参加除了学习以外的任何活动,打压和否定也是家常便饭。在这样的高压下,她终于考进了北大。作为当年文科的高考状元,她本以为自己的人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却不知在踏进校门的那一刻,她的世界观也在一点点的崩塌。
身边的同学,每个人都读过很多书,参加过各种有趣的活动,她们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她们的高中生活有趣而充实,而自己的记忆里,除了读书的苦以外,再没有可以和其他人交流的谈资。
她一下陷入了迷茫。她不知道自己以往努力的意义是什么。她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知道以后要从事什么职业,甚至在填志愿选专业的时候,也是按照妈妈的意愿选的金融,哪怕自己并不喜欢。这好像是在完成一件任务一般,任务完成后,继续怎么走,却没人教给她。
在身边众多优秀的同学的对比下,自己的不安和局促慢慢的被放大,这个原本顶着高考状元光环的高材生,逐渐变的自卑和渺小。在大三那一年,她在崩溃的边缘选择了心理咨询,这才知道,自己已经患上了抑郁症。
在普通人眼中,北大的高材生、高考状元,哪一个标签都足以引人羡慕和惊叹。也正是如此,很多人更加不理解为什么这样的人身上,会患上抑郁症。
其实这只是中国千万学子的一个缩影。在中国,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优秀,那么任何问题都不会称之为问题,相反,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差,那么没有问题,家长也会给孩子制造问题。在这样畸形的观念下,学习成绩成为了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但是很少有父母去关注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他们更愿意将孩子的抑郁归咎为矫情、脆弱、没事找事。
2.接触过很多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有的因为同学们的嘲笑而情绪低落、拒绝上学;有的因为觉得上学没意思,整日与游戏为伴;抽烟、喝酒、打架、离家出走。抑郁、网瘾、厌学已经成为青少年目前最突出的情绪行为问题表现。
但是很多家长仍没有意识到:抑郁离我们真的并不遥远。根据2018年的《中国心理咨询行业报告》,中国抑抑郁症患者已接近8000万人,其中青少年群体高达30%-40%,数量还在不断的增加。
这些已经有症状显现的孩子被父母忽视,认为孩子矫情。
朋友沐沐,就是一位这样的妈妈。
沐沐的孩子13岁,刚上初一。
孩子从小品学兼优,但是因为一次考试失利,遭到了父母和老师的严厉批评后,她对于学习便不那么上心了。
父母骂过、苦口婆心的跟孩子讲过道理,但是孩子仍然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上课睡觉、回家玩游戏、把自己锁在屋里、不愿意跟别人交流。
沐沐仍然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心生病了。
她仍然期望,孩子只是一时糊涂,第二天醒来就可以变回曾经那个别人眼中的好孩子。
直到有一次,当沐沐哭诉着自己的辛苦和付出时,孩子仍然不为所动,甚至扬言说:如果再逼我,我就从窗户跳下去。
沐沐走投无路,想着求助心理咨询师,但是全程她在乎的只有一件事:
孩子什么时候才能改掉现在厌学的这些坏毛病啊?
她什么时候才能跟以前一样听话啊?
孩子想死的心都有,父母还在不停地纠结孩子不愿意上学、不爱学习怎么办?
试想,有这样把孩子的成绩看得比孩子的命都重要的父母,孩子如何能对生活和学习保有热情?
之前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中,学霸英子患上了抑郁症。
她整晚整晚的睡不好觉,每一分每一秒都感觉自己的精力被消耗。
她想跟妈妈去沟通、渴望得到理解。
但是妈妈看不到,甚至仍然会要求英子放弃自己向往的大学。
英子不堪重负,企图通过跳海来逃离这段令人窒息的关系。
或许对于大部分患有抑郁症的人,有了抑郁症却没有得到亲密家人的信任与理解,才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还好,英子是幸运的。
她的父母愿意为之而改变,身边也一直有朋友的陪伴,她最终战胜了抑郁。
相关的调查显示:
抑郁症其实是治愈率最高的心理疾病之一,但是每次走进大众视野的时候,却总是以自杀的面孔见人。
对于身边患有抑郁症的家人、朋友来说,唯有正确认识抑郁、积极帮助患者去对抗这份抑郁情绪,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中国青少年的抑郁症病因是什么?
青少年抑郁的病因里,永远有中式家长不可撼动的位置,所有人都知道,只有他们本人不知道。
1.
前不久,一篇《一个高考状元的抗抑郁史》在网络上疯传。
这位作者是一位北大的学生——游安。
和众多面临高考的学子一样,游安考上北大之前,经历了一段压力非常大的时期。
游安有一位非常严厉的母亲,对她的要求可以说是苛刻。
考了年级十八名,就被要求假期每天六点起床学习。
不接受游安的任何失败,不允许游安参加除了学习以外的任何活动,打压和否定也是家常便饭。
在这样的高压下,她终于考进了北大。
作为当年文科的高考状元,她本以为自己的人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却不知在踏进校门的那一刻,她的世界观也在一点点的崩塌。
身边的同学,每个人都读过很多书,参加过各种有趣的活动,她们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她们的高中生活有趣而充实,而自己的记忆里,除了读书的苦以外,再没有可以和其他人交流的谈资。
她一下陷入了迷茫。
她不知道自己以往努力的意义是什么。
她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知道以后要从事什么职业,甚至在填志愿选专业的时候,也是按照妈妈的意愿选的金融,哪怕自己并不喜欢。
这好像是在完成一件任务一般,任务完成后,继续怎么走,却没人教给她。
在身边众多优秀的同学的对比下,自己的不安和局促慢慢的被放大,这个原本顶着高考状元光环的高材生,逐渐变的自卑和渺小。
在大三那一年,她在崩溃的边缘选择了心理咨询,这才知道,自己已经患上了抑郁症。
在普通人眼中,北大的高材生、高考状元,哪一个标签都足以引人羡慕和惊叹。
也正是如此,很多人更加不理解为什么这样的人身上,会患上抑郁症。
其实这只是中国千万学子的一个缩影。
在中国,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那就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优秀,那么任何问题都不会称之为问题,相反,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差,那么没有问题,家长也会给孩子制造问题。
在这样畸形的观念下,学习成绩成为了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但是很少有父母去关注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
他们更愿意将孩子的抑郁归咎为矫情、脆弱、没事找事。
2.
接触过很多青春期的孩子。
他们有的因为同学们的嘲笑而情绪低落、拒绝上学;
有的因为觉得上学没意思,整日与游戏为伴;
抽烟、喝酒、打架、离家出走。
抑郁、网瘾、厌学已经成为青少年目前最突出的情绪行为问题表现。
但是很多家长仍没有意识到:抑郁离我们真的并不遥远。
根据2018年的《中国心理咨询行业报告》,中国抑郁症患者已接近8000万人,其中青少年群体高达30%-40%,数量还在不断的增加。
这些已经有症状显现的孩子被父母忽视,认为孩子矫情。
朋友沐沐,就是一位这样的妈妈。
沐沐的孩子13岁,刚上初一。
孩子从小品学兼优,但是因为一次考试失利,遭到了父母和老师的严厉批评后,她对于学习便不那么上心了。
父母骂过、苦口婆心的跟孩子讲过道理,但是孩子仍然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上课睡觉、回家玩游戏、把自己锁在屋里、不愿意跟别人交流。
沐沐仍然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心生病了。
她仍然期望,孩子只是一时糊涂,第二天醒来就可以变回曾经那个别人眼中的好孩子。
直到有一次,当沐沐哭诉着自己的辛苦和付出时,孩子仍然不为所动,甚至扬言说:如果再逼我,我就从窗户跳下去。
沐沐走投无路,想着求助心理咨询师,但是全程她在乎的只有一件事:
孩子什么时候才能改掉现在厌学的这些坏毛病啊?
她什么时候才能跟以前一样听话啊?
孩子想死的心都有,父母还在不停地纠结孩子不愿意上学、不爱学习怎么办?
试想,有这样把孩子的成绩看得比孩子的命都重要的父母,孩子如何能对生活和学习保有热情?
之前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中,学霸英子患上了抑郁症。
她整晚整晚的睡不好觉,每一分每一秒都感觉自己的精力被消耗。
她想跟妈妈去沟通、渴望得到理解。
但是妈妈看不到,甚至仍然会要求英子放弃自己向往的大学。
英子不堪重负,企图通过跳海来逃离这段令人窒息的关系。
或许对于大部分患有抑郁症的人,有了抑郁症却没有得到亲密家人的信任与理解,才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还好,英子是幸运的。
她的父母愿意为之而改变,身边也一直有朋友的陪伴,她最终战胜了抑郁。
相关的调查显示:
抑郁症其实是治愈率最高的心理疾病之一,但是每次走进大众视野的时候,却总是以自杀的面孔见人。
对于身边患有抑郁症的家人、朋友来说,唯有正确认识抑郁、积极帮助患者去对抗这份抑郁情绪,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近日,话题#妈妈给女儿停掉抗抑郁药换成维生素#登上热搜引发网友关注:女儿小升初不适应,成绩一落千丈,杭州学霸妈妈竟擅自给她停掉抗抑郁药物,换成维生素。
一个初中女生,竟然出现了自杀倾向,需要定期服用抗抑郁药物。尽管如此,孩子的情绪变化依然没有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甚至被看作是“作”“不想上学”。据报道,女孩的父母都毕业于国内顶尖大学。为人父母,常犯的一种错误是,以“过来人”的口吻教育甚至训斥孩子,全然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与心理需求。从学霸父母的角度看,孩子的种种表现不过是“小题大做”,但从心理老师的角度看,“这无疑把孩子推向了另一个深渊。”
孩子也有自己的焦虑和烦恼,他们也需要倾听和理解。问题的关键在于,家长是否以“少年不知愁滋味”嗤之以鼻,甚至是以“为赋新词强说愁”为名横加指责、无情打压?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指出,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接近于成人。有研究认为,成年期抑郁症在青少年时期已发病。这是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同时也是一种痛心疾首的现实: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让他们远离抑郁症的困扰和伤害,已经刻不容缓。
抑郁与抑郁症,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对应着截然不同的反应:抑郁是一种正常的情绪,而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病症。更重要的是,心理疾病往往比身体疾病更加难以察觉和治愈。压力难免会导致抑郁,而长期的压力很容易使无处释放的情绪累积成病症。在此过程中,如果个人的心声得不到倾听,抑郁症患者的心结就很难被打开,随着他们与世界的隔阂越来越大,难免会产生过度自卑自责等一系列负面情绪,甚至因此走上极端。
近日,24岁杭州女孩郑灵华因粉色头发遭遇大规模网暴,最终导致情绪抑郁而去世。在痛心花季少年陨落的同时,不少网友都在问:为什么抑郁症的人越来越多?也许我们更应该追问一句:家庭和社会应该为此做些什么?
人人手握麦克风的现实语境下,公共意见对个体的影响日益加深,出于被孤立的恐惧,很多人倾向于相信多数人的声音,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就盲目站队、喊打喊杀。借助网络扩音器的加持,网络暴力的杀伤力往往会被瞬间放大,无差别攻击随时可能对准任何一个人。突如其来的网络暴力,很容易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打击网络暴力,守护指尖上的文明,才能维护公共利益,保障互联网行业健康发展。
从呵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父母更应该重视孩子的心理需求,通过和睦的家庭氛围提高孩子的情绪免疫力。现实生活中,群体或情境会对个体产生直接的影响力,每个人都是情绪的“接收器”,同时又是情绪的“放大器”。为人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但如果不能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化解他们成长的烦恼,孩子则有可能“输在当下”——漫漫人生路上,孩子的心理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得了抑郁症?
青少年抑郁的病因里,永远有中式家长不可撼动的位置,所有人都知道,只有他们本人不知道。
1.
前不久,一篇《一个高考状元的抗抑郁史》在网络上疯传。
这位作者是一位北大的学生——游安。
和众多面临高考的学子一样,游安考上北大之前,经历了一段压力非常大的时期。
游安有一位非常严厉的母亲,对她的要求可以说是苛刻。
考了年级十八名,就被要求假期每天六点起床学习。
不接受游安的任何失败,不允许游安参加除了学习以外的任何活动,打压和否定也是家常便饭。
在这样的高压下,她终于考进了北大。
作为当年文科的高考状元,她本以为自己的人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却不知在踏进校门的那一刻,她的世界观也在一点点的崩塌。
身边的同学,每个人都读过很多书,参加过各种有趣的活动,她们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她们的高中生活有趣而充实,而自己的记忆里,除了读书的苦以外,再没有可以和其他人交流的谈资。
她一下陷入了迷茫。
她不知道自己以往努力的意义是什么。
她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知道以后要从事什么职业,甚至在填志愿选专业的时候,也是按照妈妈的意愿选的金融,哪怕自己并不喜欢。
这好像是在完成一件任务一般,任务完成后,继续怎么走,却没人教给她。
在身边众多优秀的同学的对比下,自己的不安和局促慢慢的被放大,这个原本顶着高考状元光环的高材生,逐渐变的自卑和渺小。
在大三那一年,她在崩溃的边缘选择了心理咨询,这才知道,自己已经患上了抑郁症。
在普通人眼中,北大的高材生、高考状元,哪一个标签都足以引人羡慕和惊叹。
也正是如此,很多人更加不理解为什么这样的人身上,会患上抑郁症。
其实这只是中国千万学子的一个缩影。
在中国,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那就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优秀,那么任何问题都不会称之为问题,相反,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差,那么没有问题,家长也会给孩子制造问题。
在这样畸形的观念下,学习成绩成为了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但是很少有父母去关注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
他们更愿意将孩子的抑郁归咎为矫情、脆弱、没事找事。
2.
接触过很多青春期的孩子。
他们有的因为同学们的嘲笑而情绪低落、拒绝上学;
有的因为觉得上学没意思,整日与游戏为伴;
抽烟、喝酒、打架、离家出走。
抑郁、网瘾、厌学已经成为青少年目前最突出的情绪行为问题表现。
但是很多家长仍没有意识到:抑郁离我们真的并不遥远。
根据2018年的《中国心理咨询行业报告》,中国抑郁症患者已接近8000万人,其中青少年群体高达30%-40%,数量还在不断的增加。
这些已经有症状显现的孩子被父母忽视,认为孩子矫情。
朋友沐沐,就是一位这样的妈妈。
沐沐的孩子13岁,刚上初一。
孩子从小品学兼优,但是因为一次考试失利,遭到了父母和老师的严厉批评后,她对于学习便不那么上心了。
父母骂过、苦口婆心的跟孩子讲过道理,但是孩子仍然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上课睡觉、回家玩游戏、把自己锁在屋里、不愿意跟别人交流。
沐沐仍然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心生病了。
她仍然期望,孩子只是一时糊涂,第二天醒来就可以变回曾经那个别人眼中的好孩子。
直到有一次,当沐沐哭诉着自己的辛苦和付出时,孩子仍然不为所动,甚至扬言说:如果再逼我,我就从窗户跳下去。
沐沐走投无路,想着求助心理咨询师,但是全程她在乎的只有一件事:
孩子什么时候才能改掉现在厌学的这些坏毛病啊?
她什么时候才能跟以前一样听话啊?
孩子想死的心都有,父母还在不停地纠结孩子不愿意上学、不爱学习怎么办?
试想,有这样把孩子的成绩看得比孩子的命都重要的父母,孩子如何能对生活和学习保有热情?
之前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中,学霸英子患上了抑郁症。
她整晚整晚的睡不好觉,每一分每一秒都感觉自己的精力被消耗。
她想跟妈妈去沟通、渴望得到理解。
但是妈妈看不到,甚至仍然会要求英子放弃自己向往的大学。
英子不堪重负,企图通过跳海来逃离这段令人窒息的关系。
或许对于大部分患有抑郁症的人,有了抑郁症却没有得到亲密家人的信任与理解,才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还好,英子是幸运的。
她的父母愿意为之而改变,身边也一直有朋友的陪伴,她最终战胜了抑郁。
相关的调查显示:
抑郁症其实是治愈率最高的心理疾病之一,但是每次走进大众视野的时候,却总是以自杀的面孔见人。
对于身边患有抑郁症的家人、朋友来说,唯有正确认识抑郁、积极帮助患者去对抗这份抑郁情绪,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近日,话题#妈妈给女儿停掉抗抑郁药换成维生素#登上热搜引发网友关注:女儿小升初不适应,成绩一落千丈,杭州学霸妈妈竟擅自给她停掉抗抑郁药物,换成维生素。
一个初中女生,竟然出现了自杀倾向,需要定期服用抗抑郁药物。尽管如此,孩子的情绪变化依然没有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甚至被看作是“作”“不想上学”。据报道,女孩的父母都毕业于国内顶尖大学。为人父母,常犯的一种错误是,以“过来人”的口吻教育甚至训斥孩子,全然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与心理需求。从学霸父母的角度看,孩子的种种表现不过是“小题大做”,但从心理老师的角度看,“这无疑把孩子推向了另一个深渊。”
孩子也有自己的焦虑和烦恼,他们也需要倾听和理解。问题的关键在于,家长是否以“少年不知愁滋味”嗤之以鼻,甚至是以“为赋新词强说愁”为名横加指责、无情打压?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指出,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接近于成人。有研究认为,成年期抑郁症在青少年时期已发病。这是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同时也是一种痛心疾首的现实: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让他们远离抑郁症的困扰和伤害,已经刻不容缓。
抑郁与抑郁症,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对应着截然不同的反应:抑郁是一种正常的情绪,而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病症。更重要的是,心理疾病往往比身体疾病更加难以察觉和治愈。压力难免会导致抑郁,而长期的压力很容易使无处释放的情绪累积成病症。在此过程中,如果个人的心声得不到倾听,抑郁症患者的心结就很难被打开,随着他们与世界的隔阂越来越大,难免会产生过度自卑自责等一系列负面情绪,甚至因此走上极端。
近日,24岁杭州女孩郑灵华因粉色头发遭遇大规模网暴,最终导致情绪抑郁而去世。在痛心花季少年陨落的同时,不少网友都在问:为什么抑郁症的人越来越多?也许我们更应该追问一句:家庭和社会应该为此做些什么?
人人手握麦克风的现实语境下,公共意见对个体的影响日益加深,出于被孤立的恐惧,很多人倾向于相信多数人的声音,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就盲目站队、喊打喊杀。借助网络扩音器的加持,网络暴力的杀伤力往往会被瞬间放大,无差别攻击随时可能对准任何一个人。突如其来的网络暴力,很容易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打击网络暴力,守护指尖上的文明,才能维护公共利益,保障互联网行业健康发展。
从呵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父母更应该重视孩子的心理需求,通过和睦的家庭氛围提高孩子的情绪免疫力。现实生活中,群体或情境会对个体产生直接的影响力,每个人都是情绪的“接收器”,同时又是情绪的“放大器”。为人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但如果不能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化解他们成长的烦恼,孩子则有可能“输在当下”——漫漫人生路上,孩子的心理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青少年抑郁的病因里,永远有中式家长不可撼动的位置,所有人都知道,只有他们本人不知道。
1.
前不久,一篇《一个高考状元的抗抑郁史》在网络上疯传。
这位作者是一位北大的学生——游安。
和众多面临高考的学子一样,游安考上北大之前,经历了一段压力非常大的时期。
游安有一位非常严厉的母亲,对她的要求可以说是苛刻。
考了年级十八名,就被要求假期每天六点起床学习。
不接受游安的任何失败,不允许游安参加除了学习以外的任何活动,打压和否定也是家常便饭。
在这样的高压下,她终于考进了北大。
作为当年文科的高考状元,她本以为自己的人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却不知在踏进校门的那一刻,她的世界观也在一点点的崩塌。
身边的同学,每个人都读过很多书,参加过各种有趣的活动,她们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她们的高中生活有趣而充实,而自己的记忆里,除了读书的苦以外,再没有可以和其他人交流的谈资。
她一下陷入了迷茫。
她不知道自己以往努力的意义是什么。
她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知道以后要从事什么职业,甚至在填志愿选专业的时候,也是按照妈妈的意愿选的金融,哪怕自己并不喜欢。
这好像是在完成一件任务一般,任务完成后,继续怎么走,却没人教给她。
在身边众多优秀的同学的对比下,自己的不安和局促慢慢的被放大,这个原本顶着高考状元光环的高材生,逐渐变的自卑和渺小。
在大三那一年,她在崩溃的边缘选择了心理咨询,这才知道,自己已经患上了抑郁症。
在普通人眼中,北大的高材生、高考状元,哪一个标签都足以引人羡慕和惊叹。
也正是如此,很多人更加不理解为什么这样的人身上,会患上抑郁症。
其实这只是中国千万学子的一个缩影。
在中国,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那就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优秀,那么任何问题都不会称之为问题,相反,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差,那么没有问题,家长也会给孩子制造问题。
在这样畸形的观念下,学习成绩成为了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但是很少有父母去关注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
他们更愿意将孩子的抑郁归咎为矫情、脆弱、没事找事。
2.
接触过很多青春期的孩子。
他们有的因为同学们的嘲笑而情绪低落、拒绝上学;
有的因为觉得上学没意思,整日与游戏为伴;
抽烟、喝酒、打架、离家出走。
抑郁、网瘾、厌学已经成为青少年目前最突出的情绪行为问题表现。
但是很多家长仍没有意识到:抑郁离我们真的并不遥远。
根据2018年的《中国心理咨询行业报告》,中国抑郁症患者已接近8000万人,其中青少年群体高达30%-40%,数量还在不断的增加。
这些已经有症状显现的孩子被父母忽视,认为孩子矫情。
朋友沐沐,就是一位这样的妈妈。
沐沐的孩子13岁,刚上初一。
孩子从小品学兼优,但是因为一次考试失利,遭到了父母和老师的严厉批评后,她对于学习便不那么上心了。
父母骂过、苦口婆心的跟孩子讲过道理,但是孩子仍然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上课睡觉、回家玩游戏、把自己锁在屋里、不愿意跟别人交流。
沐沐仍然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心生病了。
她仍然期望,孩子只是一时糊涂,第二天醒来就可以变回曾经那个别人眼中的好孩子。
直到有一次,当沐沐哭诉着自己的辛苦和付出时,孩子仍然不为所动,甚至扬言说:如果再逼我,我就从窗户跳下去。
沐沐走投无路,想着求助心理咨询师,但是全程她在乎的只有一件事:
孩子什么时候才能改掉现在厌学的这些坏毛病啊?
她什么时候才能跟以前一样听话啊?
孩子想死的心都有,父母还在不停地纠结孩子不愿意上学、不爱学习怎么办?
试想,有这样把孩子的成绩看得比孩子的命都重要的父母,孩子如何能对生活和学习保有热情?
之前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中,学霸英子患上了抑郁症。
她整晚整晚的睡不好觉,每一分每一秒都感觉自己的精力被消耗。
她想跟妈妈去沟通、渴望得到理解。
但是妈妈看不到,甚至仍然会要求英子放弃自己向往的大学。
英子不堪重负,企图通过跳海来逃离这段令人窒息的关系。
或许对于大部分患有抑郁症的人,有了抑郁症却没有得到亲密家人的信任与理解,才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还好,英子是幸运的。
她的父母愿意为之而改变,身边也一直有朋友的陪伴,她最终战胜了抑郁。
相关的调查显示:
抑郁症其实是治愈率最高的心理疾病之一,但是每次走进大众视野的时候,却总是以自杀的面孔见人。
对于身边患有抑郁症的家人、朋友来说,唯有正确认识抑郁、积极帮助患者去对抗这份抑郁情绪,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近日,话题#妈妈给女儿停掉抗抑郁药换成维生素#登上热搜引发网友关注:女儿小升初不适应,成绩一落千丈,杭州学霸妈妈竟擅自给她停掉抗抑郁药物,换成维生素。
一个初中女生,竟然出现了自杀倾向,需要定期服用抗抑郁药物。尽管如此,孩子的情绪变化依然没有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甚至被看作是“作”“不想上学”。据报道,女孩的父母都毕业于国内顶尖大学。为人父母,常犯的一种错误是,以“过来人”的口吻教育甚至训斥孩子,全然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与心理需求。从学霸父母的角度看,孩子的种种表现不过是“小题大做”,但从心理老师的角度看,“这无疑把孩子推向了另一个深渊。”
孩子也有自己的焦虑和烦恼,他们也需要倾听和理解。问题的关键在于,家长是否以“少年不知愁滋味”嗤之以鼻,甚至是以“为赋新词强说愁”为名横加指责、无情打压?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指出,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接近于成人。有研究认为,成年期抑郁症在青少年时期已发病。这是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同时也是一种痛心疾首的现实: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让他们远离抑郁症的困扰和伤害,已经刻不容缓。
抑郁与抑郁症,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对应着截然不同的反应:抑郁是一种正常的情绪,而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病症。更重要的是,心理疾病往往比身体疾病更加难以察觉和治愈。压力难免会导致抑郁,而长期的压力很容易使无处释放的情绪累积成病症。在此过程中,如果个人的心声得不到倾听,抑郁症患者的心结就很难被打开,随着他们与世界的隔阂越来越大,难免会产生过度自卑自责等一系列负面情绪,甚至因此走上极端。
近日,24岁杭州女孩郑灵华因粉色头发遭遇大规模网暴,最终导致情绪抑郁而去世。在痛心花季少年陨落的同时,不少网友都在问:为什么抑郁症的人越来越多?也许我们更应该追问一句:家庭和社会应该为此做些什么?
人人手握麦克风的现实语境下,公共意见对个体的影响日益加深,出于被孤立的恐惧,很多人倾向于相信多数人的声音,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就盲目站队、喊打喊杀。借助网络扩音器的加持,网络暴力的杀伤力往往会被瞬间放大,无差别攻击随时可能对准任何一个人。突如其来的网络暴力,很容易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打击网络暴力,守护指尖上的文明,才能维护公共利益,保障互联网行业健康发展。
从呵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父母更应该重视孩子的心理需求,通过和睦的家庭氛围提高孩子的情绪免疫力。现实生活中,群体或情境会对个体产生直接的影响力,每个人都是情绪的“接收器”,同时又是情绪的“放大器”。为人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但如果不能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化解他们成长的烦恼,孩子则有可能“输在当下”——漫漫人生路上,孩子的心理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