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状元名天下,回家教书育后人指什么意思

2.几年前,那个一边喂猪一边读书,高考710的河南状元,后来怎么样了?

3.1980年,他是高考状元16岁上哈工大,为何如今靠低保生活?

4.谢萍的继承遗愿,“女状元”回乡村接过教鞭

5.14年了,高考702分摘状元,考上清华的内蒙古女孩,如今怎样?

6.高考0分女孩蒋多多,十几年过去了,如今她的生活怎么样?

高考状元回村,高考状元回村做农民事实

每年的高考状元一经出炉便备受瞩目,状元的家庭、学校也随之受到关注,一些商家或培训机构也会看准机会蹭一波热点。但若干年后,这些高考状元并不一定能续写曾经的辉煌,其中有的人顺风顺水,继续攀登人生巅峰,而有的人却默默无闻,逐渐被人们淡忘。

24年前高考总分是600分,考生张晓勇当时的成绩是538分,不仅夺得湖南长沙高考理科状元,还被清华大学顺利录取。然而大学毕业后,他却在职场中屡屡碰壁,连续17年拒绝参加任何同学聚会,令人唏嘘不已。

张晓勇出生于湖南长沙普通农村家庭,当年为支持他上学,家中把唯一一头可耕地的牛卖掉换取学费,可见父母十分重视对他的教育。

张晓勇学习非常用功,除一心一意投入学习外,从来不会花时间在玩乐上。1991年,他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参加当年高考一举夺魁,考入国家一流学府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专业。进入清华的张晓勇依旧没有放松学习,有一年的期末考试成绩排名全系第5,另外,他还成立了一个课题小组做研究,在学院里小有名气。

如今,这位湖南高考理科状元现状怎么样呢?

1996年,张晓勇大学毕业,当时国家对大学生的安置政策有两种:要么国家分配,工作和地点由国家安排,要么参加企业招聘,自己选择单位。张晓勇最终选择去广东一家日化公司工作,经过实习期,他并没能如愿搞科研,被安排做客服工作,而且他在这个岗位一做就是5年,他对专业的热情、曾经的理想也随着时间被消磨殆尽。

这时,张晓勇的父亲突然生病导致瘫痪,他在事业上没有任何成就,再加上父亲生病需要照顾,他决定回家乡照顾父母。返乡后,他在房地产公司做起销售,也是一份与自己专业毫不相关的工作,然后他结婚、生子。距离当年考取状元已过去17年后,他在马王堆陶瓷市场当上保安,工作内容都是一些小区琐事,下班后的时间他全部给了家人,日子过得平平淡淡。

张晓勇曾是高考状元被媒体报道后,在网络上引起一番热议。很多人想不通为什么高考状元最后选择做保安,到底是为尽孝,还是因为自己不适应社会?他在一次采访中说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面前,他选择安于现状。我想,这也就是他最终没能在职场上大放异彩的原因之一吧!

高考状元是他的高光时刻,只是他没能将这种光彩一直延续到步入社会。从他的经历中,给广大学子带来哪些人生启示呢?

1、面对选择应理性

生活中,我们经常要面对二选一、三选一,甚至更多的选择性,具体怎么选,没有标准答案,但是总会有一些原则可供参考。张晓勇毕业之后的一系列选择未必是最优选项,他擅长学习,并非对其他方面都擅长,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就业方式、适合自己性格的工作,才会使未来的道路更加顺畅。

2、很多东西需要自己争取

张晓勇面对公司安排的客服职位,深知这个岗位不适合自己,但他没有积极争取,而是默默浪费了5年光阴,他消磨掉的不仅仅是时光,还有刚毕业时的青春朝气与热情。你想要什么,就要勇敢去争取,你不说出来,别人永远不知道,只能把自己的才华埋没。

3、知识以外的能力更重要

知识就是力量,没有知识寸步难行,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综合能力同样重要,只会学习而不会沟通,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在任何一家企业里都很难有光明的前途。想要在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大学里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很关键。

高考是学生步入社会前的一个起点,大学生活是最佳的锻炼机会,愿每位大学生都能充分利用好大学时光,做应该做的事情,提升自己的能力,为以后的前途助力!

高中状元名天下,回家教书育后人指什么意思

成绩:685分

毕业学校:天水一中

志愿大学:保送清华

每日甘肃网-西部商报讯“全省高考(微博)理科第一名!”昨日,当这个消息传来时,陈言的家乡天水市麦积区中滩镇陈大村一下子沸腾了。这个大男孩给他的家人、老师和乡亲们极大的快乐和自豪!本报记者在第一时间赶赴陈言的家乡进行了采访,在采访过程中,看似内向的陈言却让记者不断感觉到他的沉稳与自信。

学习没有天赋

只有勤奋+信心

陈言同学以总分685分的高分摘得全省理科桂冠,并被保送清华大学。面对这样醒目的成绩,陈言却说早在意料之中。记者问道:“你觉得在学习上你的成功之处是什么?”

陈言说:“也没有什么独到的秘诀,我比较注意细节,如概念性的东西,我会记得很牢,不忽略细节。在课堂上我会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课,下课以后比较认真地复习,将课堂内容进行消化吸收,学习起来就会比较轻松。另外就是自己对学习有信心,善于总结,知道自己在学习中需要什么知识,老师讲的内容,自己有取舍地去获取,同时课后注意总结,这样学习起来更加轻松。”

感触:农村生活磨砺了意志

陈言在介绍自己的背景时说:“长期在农村的生活磨砺了我的意志,这给我努力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上高中以后,陈言在天水一中住校,平常几乎两周回一次家,到最后学习比较忙的时候就一到两个月才回一次家。陈言家里有四口人,爸爸妈妈还有一个妹妹,家中的经济来源几乎全部靠家里的田地,偶尔父母也会出去打打零工,但机会并不是很多,所以家里负担还是比较重的,不过幸运的是,由于他的成绩出色,天水市一中为其免除了高中三年的学费。可以说农村生活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磨砺了他的意志,让他对自己要求更加的严格、学习更加的刻苦,对未来也充满了信心。感谢:三个感谢送给最感激的人

能获得全省理科状元,在陈言看来,对身边的人,自己有三个特别的感谢。第一个特别的感谢:母亲。他说,“考高中时,我从农村来到天水读书,生活费肯定比在老家要高,但母亲说,只要你有能力到更好的学校读书,父母再辛苦也值得”。

第二个特别的感谢:老师。“在三年的高中生活中,我最感谢的是班主任和化学、英语(论坛)两科的老师,他们对我的学习生活给予了很大的关心和帮助”。

第三个特别的感谢:同学。“同学三年,平时我遇到过很多困难,同学们给了我不少帮助,他们的解题技巧让我不断地提高自己”。

心愿:完成学业后教书育人

大学,是每一位高三学子的梦,对于状元们也不例外。清华是陈言的梦,陈言告诉记者他已经确定被保送至清华大学自动化与测控技术专业。如今这个梦马上就要实现,但谈到对大学生活的计划,陈言回答时却多了一丝沉重,他说由于自己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目前上大学的学费还是家里的负担,他目前的心愿就是希望可以顺利读完大学、完成学业。对于今后的规划,陈言说如果自己能如愿完成学业,他的愿望是以后能够当一名老师,不但是因为老师这个职业非常神圣,还因为老师可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

高中三年从未迟到

谈到陈言同学的概况,班主任以以下几个词做了精简概括:个性——沉稳,为人——真诚,胸怀——坦荡,人际——活跃,爱好——广泛。处事冷静稳重,淡泊功利,颇有大将风范的个性造就了陈言同学优异的心理素质,才能临考不乱,所向披靡。他是低调的、沉稳的。马老师说,陈言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在高中三年从来没有请过一次假、也没有迟到过一次。

孩子自控能力很强

陈言在家里从来不像别的高考孩子一样学习到夜里2、3点,在家里几乎就没见过陈言怎么学习。平常在家里,陈言会主动帮妈妈干家务,在学习之余的爱好就是看书,而且所看书籍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历史、文学、动漫等各个层面,十分广泛。陈言有很强的自控能力,上网、打游戏等对他基本没有什么吸引力。

几年前,那个一边喂猪一边读书,高考710的河南状元,后来怎么样了?

释义:(当年在高考中金榜题名的状元,在进入大学的校园后,通过长期的学习,学有所成后,选择了回到自己的家乡教书育人)。

“高考状元” 一般指中国大陆地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各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高考成绩第一名。按照高考分数是否加分分为“裸分状元”与“加分状元”。按照高考分科分为“文科状元”与“理科状元”。另外还有“复读状元”

长期以来,高考状元作为中国各地区高考的第一名,因其特有的商业价值和教育影响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关注。

高考状元由于自身的知识基础较好,进入大学校园后,通过长期科学合理的学习方式,往往在大学就读期间会再造学习的辉煌奇迹。毕业后的就业前景也是一片光明。但是还是会有相当一部分的高考状元会选择坚守自己的梦想,回到自己的家乡,为自己的家乡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

真正优秀有理想有韧性的高考状元往往会选择回归到社会的基础岗位,通过自己的智慧,为祖国各个方面的建设事业作出坚实的贡献

高考状元回乡教书育人的重要意义:

1、由于自身学识渊博,可以对家乡学校的学生起到更好的正面导向作用。

2、由于自身存在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可以号召更多广大的优秀学子回乡,为当地的家乡教育事业作出更有成效的贡献。?

3、可以把自身存在的学习励志故事,讲述给更多的当地学子聆听,激励更多的当地学子发奋图强,努力进取,考出新的佳绩。

1980年,他是高考状元16岁上哈工大,为何如今靠低保生活?

在人漫长的一生中,不管是谁,都会有那么几次可以改变人生的机会,而高考,就是我们可以抓住的机会。高考,对于考生们来说,都是十分的重要的,高考不仅仅是一次考试,高考还决定着考生们今后会走的路。

很多人寒窗苦读十二年,就为了那一次的高考。高考是至关重要的,高考的成与败,决定着考生们的去向。高考是人生重要的转折点,也是一个分水岭,去到好的学校,接受好的教育,那自然是最好的。大家都想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去到好的大学,那就要为之付出努力。

今天我们要讲的主人公叫做孙宜林,他的故事是十分的励志的,孙宜林靠着自己的努力,突破了一道又一道的屏障。孙宜林在农村一边喂猪,一边念书,高考的成绩十分的不错,以710分的高考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了,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孙宜林的过往

孙宜林和普通的考生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他也要接受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考验,也就是高考。但是,高考对于孙宜林来说,又有些不一样,因为高考是孙宜林唯一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至关重要。

孙宜林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家境贫寒,孙宜林也十分的懂事,小小年纪就挑起了家里的担子,在放学之后,就留在家里做农活,喂猪、割野菜、耕田等等。

孙宜林的外公是村里的老教师,在外公的熏陶下,孙宜林很热爱学习,学习成绩也很好,靠自己努力学习,考上了当地的重点高中,孙宜林心里也明白,想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他首先要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孙宜林也有自己的目标,那就是清华大学。

二、教育水平参差不齐

中国的经济在不断地发展,社会也在不断进步,国家也越来越注重培养人才,国家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到教育事业中。但是,不管怎么样,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各地区之间的教育水平都是有一些差距的。

我国的许多偏远山区,那里的教育水平程度还是不高的,有一些边远地区的孩子,上个学都要走好几公里的山路,是十分的艰辛的,而且教学水平还是比城市里的要差许多。近年来,也一直流传着“寒门难出贵子”,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三、孙宜林考上清华大学

孙宜林学习是十分的刻苦的,在高中三年的时间里,孙宜林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每一天都严格的实行。孙宜林认真学习,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每天都是如此,这也让他的成绩,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和同学们有了很大的差距,名列前茅。

终于,在高考成绩出来的那一刻,孙宜林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孙宜林以710分的高考成绩,拿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家里人都替孙宜林高兴,孙宜林三年的努力也没有白费,而如今孙宜林读大二,毕业后打算往土木工程的工作去发展,也希望他会有一个更好的将来,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呢?

谢萍的继承遗愿,“女状元”回乡村接过教鞭

1980年,在江苏泰州南镇双沐村的一户家庭中,一对夫妻正在为了自己的儿子刘汉青,考上大学而喜不胜收。

在这个恢复高考仅仅四年的时代里,我国社会正处于极度缺乏高级知识分子的状态,所以对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政策都十分周到。

可以这么说,凡是能够顺利毕业,当地政府便会为其安排非常体面、舒适的机关文职工作。此后成为社会中受人尊敬、令人羡慕的高级知识工作者。

普通高校毕业生尚且如此,又何况是作为国家重点大学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所以除了刘汉青的父母双亲因此而激动不已外,整个村子的村民都为刘汉青竖起了大拇指。

大家都在私下说刘汉青是个天才,前途不可限量。可就是这样一个让全村人倍感殊荣的“栋梁之材”,如今却只能靠国家补助的400元低保过活,着实让人感到惋惜又痛心。

五旬壮年竟然领低保生存

在江苏省泰州市南镇双沐村里,居住着一位名叫刘汉青的老光棍。他住在一所破旧、拥挤、甚至一进去就光线昏暗的平房里。

因为早年的一些偏执想法,他虽然四肢健全、脑力聪慧,并且从小在父母的全力支持下接受了高等科学文化教育,但是如今已然56岁的他,竟然还没有结过婚,也从来没有做过一份像样的工作。

平时除了会帮助年老体弱的父母做一些苦力活之外,刘汉青把自己所有的时光,都倾注在了那一摞厚厚的数学演算本,和一些枯燥烧脑的数学书籍上。

不过也仅此而已,多少年来,他作为父母唯一的依靠,却几乎没有为家里赚到丁点儿收入。

倘若不是2012年,国家施行精准扶贫项目,刘汉青被纳入双沐村贫困户而每个月可以得到400元低保补贴,也许直到现在,刘汉青依旧要向父母伸手要钱吃饭。

按理说,村里那么多不学无术、身残体虚的人,不管是谁成为低保户,都不应该是刘汉青。

毕竟1980年时,刘汉青曾经在父母无私奉献的全力栽培下,以当地高考状元的名义进入了哈尔滨工业大学。

即使刘汉青在大学期间,因为一些原因而不幸被迫退学,但是他曾经接受过的高等教育知识,也完全足以支撑他在城市里寻得一份好工作。

可是他却从退学起,就窝在这个村子里,确切地说是窝在自己破旧不堪的老房子里。即使父母托人给他介绍媳妇儿、介绍工作,他都避而不见。

村里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们,都在自己不懈的努力下过上了“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温馨生活。

只有刘汉青,成为了很多父母用来警示自己孩子的坏典型,只要哪家孩子调皮捣蛋不听话,父母就会说,不学好迟早变成刘汉青那样的倒霉蛋。

昔日状元风光无限

一个在80年代就以高考状元的名义,入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这种国家重点院校的人,如今却生活潦倒、遭人唾弃,唯一的经济来源还是国家低保补助,这究竟是怎样的戏剧化人生?

其实,1980年,刘汉青年仅16岁,虽然年纪尚小,可学习潜力却不可估量。这个年代,停滞十年之久的高考制度,才重新恢复第四年。

因为国家政策的转变,知识分子在这个年代响应国家发展战略的需求得到了极大程度的重视。

不管是年过三四十的中年人,还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都在如饥似渴地吮吸着知识的乳汁,渴望自己能够在恰当的时机中,一飞冲天、成为国家的栋梁。

16岁的刘汉青在这一年的高考大军中属于年纪尚小的,但是他却不负众望以398.5的高分,成为了当地的高考状元。

这让很多大龄对手感到羞愧难当,但是在其父母看来,却是意外又理所应当。

刘汉青的父母是农村庄稼人,一年光是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就已经让父母早出晚归、丝毫不敢懈怠。并且在这里,男孩子大多念几年书就找个营生为父母分忧了。

唯有刘汉青,虽然家境贫寒,却十分喜欢学习、读书这件让农村人感到奢侈的事情。

父母表面上不说,可是每每到了该交书本费、学杂费的时候,夫妻俩都东拼西凑愁得整晚睡不着觉。

即便如此,开明的父母也从未和刘汉青抱怨过什么,农村人不懂得“之乎者也”,但是却深深崇敬文化人。他们宁愿自己多受一点罪,也不愿意让对大学充满期待的儿子失望。

当然,刘汉青也没有辜负父母的苦心,经过无数个挑灯夜战的夜晚,他终于亲手抓住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1980年江苏高考状元,入学哈尔冰工业大学。

因为村里极少有这样的高才生,所以全村人都为刘汉青高兴,他们总是教育自己的孩子,长大后,要像刘汉青哥哥一样,做高考状元,做全村的希望。

天赋异禀却毁于偏执

在哈工大,为了能够更好地就业,刘汉青听从了老师的意见,选择了热材料处理专业。但是天知道,这并不是他的兴趣所在,而且,他竟是个为了梦想不顾现实境况的迷狂之人。

刘汉青真正的兴趣所在是数学。大学期间,他除了每天早出晚归在图书馆钻研数学理论之外,全然不顾其他科目而任意荒废。

如果是将其他功课完成个八九不离十,在全身心投入数学研究倒也不错。可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这痴迷于数学研究的男生,竟然连其他科目的基本作业、基本考试都放任不管。

终于,临近毕业之际,除去数学成绩远远领先之外,林汉青其他学科竟然几乎全部挂科。在大学里,挂科科目超过一定限度是无法领取学位证的,而刘汉青又从来不听老师的苦心劝导。

无奈之下,当初让所有老师充满期待的刘汉青,收到了校方的强制性退学通知。当年作为全村人骄傲的林汉青,灰头土脸地回到了家乡,不过,他似乎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教训。

刘汉青依旧沉浸在自己的数学理论研究中,即使多少年过去了,他几乎一无所获,还从当年的全村骄傲变成了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

即使他曾托同窗好友将自己的论文,翻译成外文发表而得到了严厉的学术否定。即使很多数学专家都在他的研究理论中,指出了几多漏洞,但是他却总是不以为然。

如今56岁的他,不结婚、不工作,守在老家的破房子里靠400元低保过日子,成为了大家的笑柄,可是他却始终偏执的坚信自己的理论研究是有价值的。

其实,人生拥有不愿放弃的梦想是好的,但是却千万不可以深陷其中而忘记了自己的现实生活。把梦想跟现实相互协调融合、懂得妥协与反思,才会更加快速地实现自己的梦想。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14年了,高考702分摘状元,考上清华的内蒙古女孩,如今怎样?

至今,鲍峡东河乡的部分村民依然记得高桥小学那个笑容可掬的“谢老师”。

但他们那时绝不会想到,谢老师的女儿——当年轰动东河乡,算是乡里第一个考上高等学府郧县师范的“女状元”谢萍,最后会接过“谢老师”的教鞭,甘心回归这个偏远小学。

回归,在谢萍心里并不觉突兀,父亲谢国富给她提出这个要求时已是肝癌中期,算是他的遗愿,而她生在高桥长在高桥,“回来也理所应当。”

但在外人看来,这个“回归”太不简单,在鲍峡镇前往高桥小学的路上,鲍峡镇中心学校校长黄万飞就告诉记者,高桥是鲍峡镇最偏远的村子,“男人都呆不住,别说一个女人!”

高考0分女孩蒋多多,十几年过去了,如今她的生活怎么样?

“尘埃落定前,请用尽全力拼一次!”这是清华大学的宣传片头的一句话,旨在告诉人们不要对自己轻言放弃,坚持奋斗到最后一刻。

也正是有这种拼搏的精神,清华走出了许许多多的精英人才,有的人搞科研;有的人搞教育;有的人做企业;也有人做主播,也许这是闻所未闻的故事,但这真的发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14年前,内蒙古女孩石悦,高考以702分的优势摘得了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录取。由于学习成绩优异,于2010年,她取得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在2014年7月2日,获得硕士学位。

然而,如此一个优秀的人才,石悦毕业之后,在2015年1月21日,转型成为主机游戏网络主播 ,让众人哗然不已!

按理说,石悦是建筑学专业毕业的,以她的聪明才智,完全可以做一份对社会贡献更大的工作。

一、内蒙女学霸,毕业做游戏主播

1988年10月3日,石悦出生于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天义镇,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父母都是知识分子,而且同在当地建筑部门从事设计工作。

石悦学习很优秀,2000年9月小学毕业,她就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入了天义第一中学。2006年,她在高考中,更是以原始分702.5分的成绩,摘得内蒙古自治区理科状元,进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学习。全家人都以她为荣,各亲朋好友也纷纷来道贺。

然而,石悦的优秀远不止这此,2011年她以推免生资格进入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深造,并于2014年获得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学位 。

不难想象,石悦将在毕业之后,与父母干着一样的活,为祖国添砖加瓦。

可是,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在2015年1月21日,石悦成功转型成为主机游戏网络主播 。她的选择,确实是让父母和许多关心她的人蒙圈了。

二、对游戏的爱好,启蒙于父亲,被发现时已是高手

人们无法理解,一个曾经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女生,竟然最终摒弃学术,而去从事一个游戏主播。

当别的同学还在为找工作发愁时,当众人都知道有一个游戏主播是清华北大毕业生时,其实石悦早已把游戏主播做得风生水起。

早在2010年5月8日,大四学生石悦就以网名“女流”在优酷网首次发布游戏解说视频《小型单机游戏之迷画之塔》,开始成为一名视频播客。

石悦仅仅是做了5个月的主播,在优酷网的关注人数就已超过了500万,并长期占据了该网站小游戏区的榜首,她因此成为了一个知名的游戏主播,被圈内人所熟悉。这或许是她后来决定把游戏主播当成未来的工作的原因。

不过,石悦真正喜欢游戏的原因,是受到父亲的启蒙。其父亲在1994年购买的正版任天堂红白机,之后,又陆续购买了世嘉Mega Drive游戏机和个人电脑,由此她接触到了《魂斗罗》、《超级玛丽》和大量稀奇的游戏,也给她种下了一游戏的种子。

2015年1月21日,她正式由一名清华北大业的理工女,转型成为主机游戏网络主播 。

三、如今怎样?

2018年11月10日,石悦加盟《游戏星计划》,并与新浪游戏合作推出主题综艺节目《六食记》。

其实,石悦不是一个简单的游戏主播,而是一个有灵魂的主播。

2018年8月15日,她参加了2018“幸福列车 从心出发”留守儿童心灵夜读会活动,以个人名义捐款了。作为该公益项目的推广大使,她还为爱发声,呼吁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

如今,她依然从事着游戏主播的职业,也拥有了更多忠实的粉丝。但与其他主播不同之处,她不是只单纯地进行游戏解说,也会在直播时向粉丝传递正能量与自己的学习方法。

四、结语

石悦的故事让众人哗然不已,主要是有不少人认为高考状元成了游戏主播是浪费国家教育资源。

从理想层面来看,高考状元成了游戏主播,确实是有点浪费国家教育资源。

但从现实生活来看,高考状元石悦选择成为游戏主播,是她基于生活,基于个人喜好的一个选择,她觉得这样过有价值,也活得洒脱,旁人又怎么有权对她指责呢?

如果说高考状元成了游戏主播,是一个“自甘堕落”的故事,她唯一比较好的是比那些真正自甘堕落的高校毕业生要强许多,她不纠结于理想与现实,面对生活,能够泰然处之。

对于石悦的故事,你有什么看法?欢迎下面留言!

一年一度的高考对于希望通过高考改变人生的莘莘学子来说,不仅仅只是一场考试,而是实现自己人生腾跃梦想的起点。为此,学生们勤勉苦读,就为了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但在2006年,有这样一位特别的高考女孩蒋多多,她参加高考并不是为了求取任何的“功名”,而是为了一个特殊的目的。

蒋多多出生在河南南阳的一个农村家庭里,父母都是农民,但都意识到读书能改变孩子的人生。因此,他们鼓励蒋多多在学业上用功。蒋多多也确实做到了。她从小学升到高中,成绩一直都很优秀。但升至高二后,她迷上了看小说。兴致所至,她也信笔写了一些小文章和短篇小说以自娱,还拿了其中的一篇去投稿,并幸运地刊行了。这让蒋多多对写作的兴趣越来越浓,对自己也有了自信,也因此对功课越来越不上心,使得成绩从此一落千丈。父母和家长软硬兼施,劝说她暂时放弃写作,把精力放在学业上。可她就是油盐不进,只顾自己的文学创作,并且渐渐对高考制度产生强烈的反感。

在2006年参加高考时,蒋多多在第一门语文考试中,没有回答任何一道题,只是在考卷上写满了八千字来尽情抒发她对高考制度的不满。蒋多多以为自己独特的答卷方式会让有关部门引起重视,从而改进高考制度。但蒋多多毕竟只有十几岁,她的经历和经验都很有限,误判了自己这一“壮举”的结果。考试成绩公布后,她发现自己得了零分。此外,她还得到一份因她对待高考态度不端正,对她这种行为进行批评教训的训诫书。

教育局曾表示,可以帮助她复读,重新参加高考,但蒋多多此时还是一心抵抗高考,认为依靠自己的写作能力可以生活下去。之后的她尽管努力钻研写作,她写的文章却始终没有得到发表。

蒋多多因此牺牲掉了自己本可以继续读大学的前程,而换来的也是父母对她深深的失望和师长对她的冷漠。她无法面对家里的父母和她无法靠写作维生的事实,但仍旧相信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闯出一番天地。因此,她离开家,去到郑州和菏泽找工作。但城市并没有像她所预期的那样给她足够好的机会,因此她最后只能回家跟着母亲务农并且如村里其他女孩一样,早早地嫁人生子。这样,她的一生都被自己给耽误了,一辈子可能都走不出去她的家乡。

不得不说,了解了蒋多多的故事,很为她惋惜。本来应该是一个很聪明好学的孩子,按照她的老师的估计,如果她坚持用功,毕业后能考入一本大学。但她在不成熟的年纪就放弃了这一切,一心追自己的写作梦和城市梦,使得自己最后被生活撞得头破血流。其实,只要她在放弃高考后能坚持写作的话,我相信,到现在也会有一定的成绩。可惜,她没有坚持,可能她家里也没有条件支持她这样做。很遗憾,蒋多多的人生就这样被翻转了。但希望更多的学子在了解到蒋多多的经历后,莫要轻易放弃学业。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学习是唯一可以改变命运的一条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