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9年广东高考语文试卷结构各题型分值是多少分

2.求广东语文高考2011常考的一些实词意思

3.广东省高考的特点是什么?

4.今年高考广东语文作文的题目是什么

2019年广东高考语文试卷结构各题型分值是多少分

广东高考语文范围-广东高考语文语言表达

分值结构如下: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3单选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6单选题,每小题3分

7题,文言文翻译,10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题,6分

9题,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题,6分

选考题(三、四大题选一个做)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题,(1)双选题,5分;(2)(3)分析题,6分;(4)分析题,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题,(1)双选题,5分;(2)(3)分析题,6分;(4)分析题,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15单选题,每小题3分

16题,5分

17题,6分

六、写作(60分)

18题,60分

扩展资料:

写作题技巧:

写高考作文前,一定要看清是命题作文(命题作文不要自拟标题),还是话题作文。题目要出新,内容要限制(不要触及敏感的政治,少政治术语,不要单纯发牢骚),语言要优美,细节要生动,小处要留心(题目不要忘记写,字数要达到要求,字迹要工整;卷面要整洁,不写出格字,不写连笔字,标点规范。)

求广东语文高考2011常考的一些实词意思

考纲解读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本考点考查的重点是教材中不止一次出现的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些实词,主要包括通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但不是对原来知识的简单回忆,而是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在高考能力层级中为B级。

2.“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包含三个方面的要素:A、考查的这些文言实词是我们常见的实词,一般都在规定的120个必须掌握的实词之列;B、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C、对于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重在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

3.广东卷自2004年以来取的形式:

直接推断词义的对错: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4、从近几年各省高考文言文实词考查的情况看,所考查的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都能够在高中所学文言课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因此,文言实词的复习不是以多做练习、见多识广为主,而是以回归课本为根本,注重训练将考题中的实词意义与课内语句之间的贯通。熟悉课文是解答这道题的基础。

文言实词复习要点

1、通字2、古今词义的变化3、偏义复词4、双音节词的古今异义(重点)5、词类活用(重点)6、一词多义(重点)

文言实词复习要点一:通字

通:指的是古书上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通用或用的现象。

中学课本把“通用字”、“借字”、“古今字”都归于此类。

例句:1、距关,毋内诸侯。 ——分别通“拒”“纳”《鸿门宴》

2、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陈情表》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智”《劝学》

4、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 《廉颇蔺相如列传》

5、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通“返”《逍遥游》

文言实词复习要点二:古今词义变化

古今词义变化:主要有五种情况,a、词义扩大,b、词义缩小,c、词义转移,

d、词义感彩变化,e、名称说法改变。

例句: 1、东家有好女,苗条世无双。

2、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4、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5、范增数目项王

文言实词复习要点三:偏义复词

在文言文中,往往有两个意义相反或所表示的事物有关的单音节词连在一起使用,但其中只有一个词表示意义,另一个词则只是作为陪衬。这种连用的情况称为“复词偏义”,其中有些就固定下来成为双音节词语。

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3、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5、吾但求力破安庆一关,此外皆不遽与之争得失。

文言实词复习要点四:古今异义的双音词(复习重点之一)

这里所复习的双音节词的古今异义,主要是指有些双音节的词语在古代是两个词,需要分开理解;而发展到现在,只能是一个词,不能分开理解。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D)

A.密走私访,别获盗者。 B.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

C.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 D.水灾,绝食者千余家。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

A.乃纵反间于燕。 B.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C.而城中鼓噪从之。 D.燕军扰乱奔走。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D)

A.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 将兵:将军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 至孝:极为孝顺。

B.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 祷请:向神灵祈求。

C.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 访问:咨询,打听。

D.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 行旅:旅行,游览。

课堂训练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烛之武退秦师》 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

3、昔者以为东蒙主。

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5、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6、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7、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苏洵《六国论》

8、铁骑突出刀枪鸣。

9、中间里拉崩倒之声。

文言实词复习要点五:词类的活用(复习重点之二)

在文言文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原有的词性,同时意义也从原有意义上引申或转移,需要对具体句子的语法、语义等进行综合分析来确定其是否活用及活用情况。

1、名词活用作动词 7、形容词用作意动

2、名词的使动用法 8、动词的使动用法

3、名词的意动用法 9、动词的意动用法

4、名词作状语 10、动词的为动用法

5、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11、动词做名词

6、形容词用作使动 12、其他词类的活用

(一)、名词活用现象:

包括1、名词活用作动词,2、名词的使动用法,3、名词的意动用法,4、名词作状语

A组例句:名词活用作动词

① 后面带宾语(名词+名词):

今王鼓乐于此。 作动词:弹奏。

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作动词:戴(头上戴着高高的切云帽,身上披挂着珍珠佩戴着美玉。)

履至尊而制。 用作动词:登上。(登上王位而治理天下)

②后面带补语(名词+补语) :

郑商人弦高市于周。 用作动词:做买卖。

③前面有能愿动词或副词: (能愿动词+名词)

舟楫者,非能水也。 用作动词:游水。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用作动词:统治天下、称王。

④前面有结构助词“所” :(所+名词)

置人所罾鱼腹中。 用作动词:用网捕捉。

⑤ 方位名词常用作动词,有的前面有连词“而”或副词:

秦师遂东。 用作动词:向东进发。

B组例句:名词的使动用法

①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让……做王)

②域民不以封江之界。(使……安定)

③ 筑室百堵,西南其户。(使……朝向西南)

④ 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使……臣服)

C组例句: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稍稍宾客其父 (把……当做宾客)

②鱼肉百姓 (把……当做鱼肉)

③孟尝君客我 (把……当做客人)

④吾从而师之 (把……当做老师)

⑤友风而子雨 (把……当做朋友)

⑥幕天席地 (把……当做帷幕、席子)

⑦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把……当做镜子)

D组例句:名词作状语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表特征,像……一样)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 (表方式,像对待……一样)

③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表状态,像……一样)

④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表工具,用船)

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表方式,当面)

⑥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表凭借,用眼睛,用耳朵)

⑦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表方向,向东,向北)

⑧而相如廷叱之 (表处所,在朝廷上)

⑨孤帆一片日边来 (表方向,从太阳那边)

⑩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表趋势,一天天,一月月)

⑾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时间,每天)

⑿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 (表时间,在晚上)

(二)、形容词活用现象:包括1、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 形容词→名词: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

“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大行不顾细谨”的“细谨”,形容词用作名词,意即“细枝末节”。

例句:①秦孝公据肴函之固 ②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③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⑤小学而大遗 ⑥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 形容词→一般动词: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

“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的形容词“利”后带宾语“足”,用作动词,意即“脚走得快”。

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②火尚足以明也

③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 ④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⑤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臣请完璧归赵”的形容词“完”后带宾语“璧”。“完璧”即“使璧完整”。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②富国强兵 ③昂其直,居为奇货

④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⑤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⑥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

“登泰山而小天下” “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

“渔人甚异之” “异”,认为……奇怪

“吾妻之美我者” 形容词“美”后带宾语“我”。“美我”即“以我为美”,即“认为我美”。

(三)动词活用现象:包括1、动词活用作名词, 2、动词的使动用法,3、动词的为动用法。

◆动词→名词: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

“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的动词“奉”用作名词,意即“奉送的机会”,作句子的主语。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④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动词→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

“项伯,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君将哀而生之乎?”“生之”即“使之生、让我活”的意思。

①外连横而斗诸侯 ②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

③以夭梅病梅为业 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⑤李牧连却之

◆ 动词→为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 “死国可乎?”“死”是为动用法,“死国”即“为国而死”。

①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四)数词活用。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从而可以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名词等。如:

①六王毕,四海一 统一(动词)

②二三其德 不专一,不忠诚(形容词)

③其一犬坐于前 一只狼(名词)

④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专一(形容词)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

成语联想推断法现代汉语中的大部分成语都是从古汉语中保留或衍生而来的,因此,成语中某些词的意义大都是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的某种意义。在理解文言实词时可通过联想到含这个字的成语来推断其意义。

例1: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涉江》)”中的“薄”字的意义,联想成语“日薄西山”和《岳阳楼记》中的“薄暮冥冥”就不难推断“薄”是“接近,迫近”的意思。 。

例2: “操守颇有古贤之风”的“风”字的意思,我们可以根据成语“风度翩翩”这个成语得知,“风”字有“风度”一义,用语指人,而本句中说的“古贤”是“古代的贤人”之意思,所以“风”字应该指“风度”。

语法分析法名词、代词常作主语与宾语,动词、形容词常作谓语,这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因此可由成分推出词性,由词性推知词义。

例1:“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刃”字,处在谓语的位置,就应该活用为动词,取“杀”义。

例2:“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信”字,显然是用来修饰谓语“难求”,作状语的,那么就该舍弃它“书信、信符”(名词),“相信、听信”(动词)等义项,而取“实在、确实”(副词)之义。

考题举例:2000全国卷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

解析C,“取”是动词,后面不能再接动词,应接宾语;所以,“樵”肯定不能是“打柴”

句式推义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对应的结构比较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会词性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反,这样就可以从已知的词性和词义来推断未知的词性和词义。

例1:“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中“取”“举”“割”“收”四个词的词性是相同的,词义是相近的。

例2:A.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 通五经,贯六艺。

C.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D.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例3:A. 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B.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C. 变姓名,诡踪迹。 D.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语境推义法利用上下文的意思来判断难字的意义,包括难字所在句的上下文,也包括利用全文的整体语意来推断,还可以利用生活事理(生活中一般性的常识或规律)、文题、注解等来理解、推断字词意义。

例: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的“谢”就须联系上下文来断定其义项,它的上文是项羽要“击破沛公军”,项伯来报信给张良,张良将项伯引见给刘邦,刘邦求于项伯,“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下文有“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本句中的“谢”该取“道歉、谢罪”之义。

广东省高考的特点是什么?

2010年普通高考(广东卷)命题解读

今年,我省首次实施普通高考调整方案,普通高考命题面临新挑战。2010年普通高考(广东卷)(以下简称广东试卷)命题工作由广东省教育考试院组织实施。2010年广东试卷共有六份:语文,数学(文科),数学(理科),英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其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为首次开考科目,这两科试卷首次进行命题。今年是我省实施新课改后进行的第四次高考命题工作,同时也是我省第七次施行普通高考分省命题工作。经过多年积累,我省普通高考命题工作更稳健,试卷质量稳定可靠。今年广东试卷按照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维护公平公正,有利于我省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普通高中新课改的要求进行命题,为顺利实施我省高考调整方案创造有利条件。

2010年广东试卷命题的总思路是:以“保持稳定,维护公平公正,促进普通高中新课改”为目标,科学设计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两个新设置科目试卷,继续完善语文、数学(文/理科)、英语等原有科目的试卷设计。突出能力立意,注重考查基础,注重考查素质,设计有良好信度、效度的试卷,编制难度适中、区分度较高的试题。

今年我省普通高考命题从以下方面落实上述总思路:

(一)保持相对稳定,精心设计各科试卷以利于全体考生顺利作答,体现考试引导教学减负的改革精神。一是借鉴全国及其他省市文科/理科综合的命题方法,运用我省近年来X科命题的成功经验,结合我省普通高中新课改的教学实际,切实做好两个综合科目的命题工作,实现从X科目向文科/理科综合的平稳过渡。主要做法有,合理设置我省文科/理科综合试卷的整卷难度及难度分布;严格控制这两科试卷阅读量、答题量(包含思考量与答案书写量);重新设计适合于这两个科目考试要求的新风格试题;编制试题贴近我省普通高中相关学科教学实际,以方便考生顺利作答;等等。二是保持语文、数学(文/理科)及英语等科目的试卷结构稳定,这些科目的考试范围与内容、考试能力要求不变。即与往年相比题型、题量及作答要求保持不变,以利于稳定中学良好的教学秩序并方便复习备考。三是往年试卷难度较适当的科目今年仍保持试卷难度不变,往年试卷难度偏高的科目,今年适度降低试卷难度,以利于中学所有科目的教学平衡发展,并适度减轻中学的教学负担、降低考生应试心理压力。

(二)关注考生整体水平,力求使考试结果反映全省普通高中的教学实际水平,更好维护考试公平公正。我省各地普通高中的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还有差异,中等及以下水平的考生群体人数众多,高考试卷既要有利于筛选出尖端的优秀考生,也应当有利于全省中等及以下水平考生争取应有的成绩。如此,方可更好维护考试公平公正。今年各学科均努力按这样的要求进行命题。一是各科试卷中容易题的比重略有加大,有利于能力较低考生争取应有的成绩,也有利于能力较强考生更从容地解答区分度高的综合性试题。二是各科试卷中大多数为考生较熟悉的常规性试题,有利于全面考查考生的学科知识基础与学科基本能力。三是各科试卷中均设置适当比例综合性较强的试题,以有效甄别能力较强考生。

(三)延续我省高考试题风格,突出考查能力和素质,贴切体现新课改理念,促进我省普通高中新课改。一是各科试卷注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较全面地测评考生的学科基础知识和主要学科能力。二是各科试卷均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编制试题,关注考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考查考生关注现实社会发展、关注科技发展、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的意识及表现。三是各科目试卷均更加注重测评考生个性特长,注重考查考生探究意识及学习潜能,注重考查考生人文和科学素养。

(四)注重体现选拔性考试功能,丰富各科试卷内涵,积极发挥高考试卷的教学评价功能。各科试题注重体现对各层次考生的甄别功能,各科试卷内涵丰富,总体而言今年广东试卷可较好地评价我省实施新课改的教学成效。一是各科试卷的试题难度、多种层级学科能力均具有合理的梯度分布,既有大量基础题,也有一定数量区分度较高的综合题,以体现选拔性考试的要求。二是各科试卷的多数试题呈现形式较生动、涵盖内容较丰富、作答要求较平实。三是各科试卷均有较浓郁的时代气息、较明显的学科测试创新特色、较鲜明的区域性文化特点。

(五)科学设计文科/理科综合试卷,充分体现考试大纲对相关科目的考核要求,稳步推进高考改革。文科综合与理科综合是我省首次设置的高考科目,这两份试卷的主要共同特点,一是全面落实高考调整方案精神,每份试卷包含了三个不同学科的试题,试题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考查,渗透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二是整卷没有涉及不同学科之间知识或技能综合考查的试题,综合性试题只涉及单学科内容,有利于引导中学对相关学科按新课程标准要求正常进行教学;三是整卷体现了普通高中新课程理念,反映了相关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和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的考核要求。四是两个综合科目试卷较全面综合地考查了考生对相关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与所达到的相关学科能力水平,整卷难度适中,有利于稳步推进高考改革。

各科广东试卷的具体特点如下:

语文科:注重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考查

2010年我省高考语文继续保持过去三年的试卷结构。全卷共6道大题,24道小题,选择题32分,非选择题118分,满分150分。考生需回答必考内容的18道小题和选考内容的3道小题。

在命题上,注重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继续引导语文素养和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在试题中反映日常语文学习的积累和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从整卷看,今年试题比去年整体难度略有下降。

1.在语言文字应用的考查上,坚持语言基础知识考查的基础性和实用性,坚持语言应用能力考查的灵活性和实践性。编制试题,明确考查内容在区分功能和教学导向功能上有所侧重,在难度和区分度上做到有效平衡。如前四道选择题主要考虑对中学的教学引导,试题设置为难度较低的容易题。而后两道语言表达题,考查的是较高的语言综合应用的能力,在难度设计上会考虑到对学生的有效区分。今年两道语言表达试题仍以考生的语言综合表达和实际运用能力为主要考查目标,前道题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后道题注重考生的形象思维的考查和语言文的表现。这道题在素材上选用了我省多版本必修教材中相同内容,有利于引导中学对经典作品的重温和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回归。

2.在古代诗文阅读的考查上,文言文选用笔记体文本,在内容上体现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考查要求,同时保持了传统的考查形式。古代诗歌则选用了黄庭坚的一首词,从语言和内容两方面进行考查。不管是诗、词、曲,是唐诗还是宋诗,是李杜等名家的诗还是非名家的诗,考生面对的只是文本本身。试题考查要求强调的是,对古代诗歌有最基本的阅读积累和阅读体验。

3.在现代文阅读必考内容的考查上,今年论述类文本选用了钱谷融先生的《不可无“我”》,这篇文章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有很强启示意义,亦有助于当代社会反思文学创作现象以及提高人们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这部分内容的考查仍然沿用了2道选择题和2道非选择题相结合的考查方式,命题上突出基础阅读能力考查。在文本体裁、考查内容和难度设计上,与选考内容的现代文阅读有所区分。

4.在选考内容的考查上,今年我省的文学类文本第二次选用了,实用类文本选用了和科普相关的新闻评论。和论述类文本考查不同的是,选考内容考查的是阅读中较高的能力层级,难度稍大,有利于对考生进行区分。两个文本在阅读难度上没有明显差异,试题都比较平稳。今年文学类文本选取了西德作家沃尔夫冈?博歇尔特的短篇《面包》。作品只有一千多字,但展示了在艰难处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宽容、尊重和无私奉献。无论是思想性、艺术性,都非常适合文理科学生的阅读与欣赏。实用类文本选取了梁衡的新闻评论《让法律保护阳光》,文章层次分明,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带有一定的科普文章特点,适于考生在考场上快速阅读。两类文本的体裁特色明显,因此在试题命制上各有特色。与往年相比,两类文本的阅读难度相对平衡,试题难度也都有所降低。往年我省考生在选考类文本中失分较多,平均分较低,今年试题难度的降低,可能有益于考生分数的提高。

5.在写作能力的考查上,坚持历年作文命题的基本原则,即让绝大多数的考生有内容写,有兴趣写,同时适合不同文体写作优势的考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今年的作文试题是命题作文“与你为邻”,要求考生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与感受表达自己的看法。试题平易,审题难度不大,但题目内涵丰富,外延宽广,写作空间较大。考生可结合自己的阅历和对现实社会的观察从不同角度选材立意,可运用记叙、抒情和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完成作文。

数学(文/理)科:全面考查考生的数学素养

2010年普通高考数学(广东卷)延续了广东试卷的命题风格,试卷保持平稳又注重创新,注重基础又突出能力,反映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体现了全面考查考生的数学素养的命题要求。

1.试卷结构基本保持稳定。文科的试卷结构没有变化;理科卷的选择题和解答题的结构保持稳定,填空题中的必做题由“四道”改为“五道”,选做题由“三选二”改为“二选一”。文理科的选择题、填空题主要以考查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主,保持了不设置难题的风格。与2009年相比,文理科整卷难度有所降低。在试题排序上,为了让考生能以较平稳的心态进行作答,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渐增加试题的绝对难度。保持了将统计中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与概率的数理分析有机地结合进行考查,对立体几何的考查重在空间想象能力,理科卷兼顾几何和向量方法的做法。

2.文理有别,各有侧重。文科卷与理科卷的试题完全相同的较少。文科卷侧重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考查,理科除了考查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之外,更注重考查考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注重基础知识与思维能力的考查。试题没有偏题怪题,注重体现基础性。前18题都是基础题,计算量都不大,侧重对数学概念、数学原理本质的理解和基本方法的考查。注重对中学数学主干知识的考查,六道解答题分别以三角函数、统计与概率、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函数及导数、不等式为考核内容。在知识的交汇处设计试题,强调基础性、综合性。

试卷以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为核心,并注重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考查。例如,通过三视图、立体几何问题考查空间想象能力;理科卷17题通过直方图、文科卷17题通过抽样问题考查数据处理能力。

重视数学探究、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如理科卷第20、21题与文科卷第20、21题。

4.注重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考查。文、理科各有4道试题具有实际背景,贴近考生生活实际、具有时代气息,注重考查了考生的应用意识。

重视创新、注重考查创新意识。如文科卷第10题的新运算定义、第20题的函数表达式、第21题的不等式;理科卷第8题的闪烁问题、第20题的轨迹问题、第21题的折线距离问题,情景较新颖,思维有深度,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考生的潜能和数学素养。

英语科:注重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

2010年高考广东英语试卷延续了过去三年的命题原则和思路。试题强调真实性原则,在篇章层面提供真实的语境考查考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语篇选材渗透着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文化气息,使试卷最大程度地反映考生在不同情景中运用英语的语言能力。重视跨文化教育,旨在促进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具备多元文化的包容性。试题遵循选拔考试的公平性和科学性原则,试题考点明确、分布合理。

1.2010年英语科命题保持了过去三年的试卷结构及考核目标不变,保持了以往的命题思路及命题要求不变。与此同时,2010年英语科试卷对难度作了适当调整,为了更好甄别各种水平的考生,大部分试题是中等难度的题目,也包括一些易题和难题,呈现多梯度的难度分布。

2.2010年英语试题素材情景真实,内容健康向上,语言地道准确。各部分的材料都经过认真筛选和精心处理,处理后的文字不仅如实传递原文的精神,在语言上也保留原文的主要特点,而且还是一个结构独立、内容完整的语篇。选取的文本所传递的意义均不超越高中生的认知能力,尽管有一定数量的生词,但经过专家认真处理加工以后都变成高中生能听懂和看明白的材料。

3.2010年英语试题体裁多样,内容丰富,素材来源广泛。文本体裁包括了议论文、记叙文和说明文;文本内容涵盖了文学、文化、科普知识和广告等;三篇阅读材料分别来源于不同的出版物。如:阅读理解的三篇文章A篇是记叙文,节选自一位美国作家所讲述的一段自己的成长经历。B篇为议论文,谈成功者的秘诀。C篇为说明文,讲述食物中毒的常见原因及基本防范措施与治疗方法。

4.2010年英语试题素材贴近中学生,时代感强。如:听力的第一段对话是同学A向同学B借课堂笔记、然后两人商讨结为学习伙伴的讨论;第三段对话是学生谈论交朋友的方式。又如:基础写作的写作内容取材于日前一则有关在室内公共场所禁烟的报道,是全民关心的话题。再如:读写任务要求考生对用金钱激励孩子学习的做法发表看法,是一个考生十分熟悉且与他们的学习生活有密切关系的话题,所有考生均有话可说。这些话题不仅贴近学生生活而且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

5.在试题排列上充分考虑对考生的人文关怀,方便学生答题;在干扰项的编排上,注重干扰项的同源性。比如:听力部分充分考虑了听力内容的不可重复性特点,对话中的每个轮回都比较简短,从而降低了对考生的记忆要求。又如:阅读题的阅读总量从以往的1500词以内降低到1400词以内,以减轻考生的阅读量,使考生有更多地时间去捕捉字里行间的意义。整套试卷处处体现了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文科综合科:坚持能力立意,注重考查人文素养

2010年文科综合包括政治、历史、地理三个学科的内容,每个学科有12个选择题(地理11个)和2个非选择题,每科总分100分,全卷总分300分。文科综合卷对全卷考核的知识和能力覆盖量、阅读量、思考量和答题量进行了有效控制,以保证全卷较高的信度、效度和适中的难度。

2010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注重考查考生政治、历史、地理学科的学习能力及人文、科学素养,以能力立意,注重考查考生对政治、历史、地理学科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重视运用“新材料、新情境”,强调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引导考生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1.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考核的知识点和能力覆盖率高,确保试卷具有良好信度、效度,体现选拔性考试要求。

各学科考查的都是能反映重大问题、在学科知识体系内容的链条中能够起到统领作用的知识。如政治试题主要考查了宏观调控手段、提高效率,促进公平、科学发展观、经济持续协调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职能、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等。历史试题考查了宗法制、均田制、君主专制、宋明理学、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进化论、科学社会主义、法国共和制、工业革命、两极格局、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等。地理试题考查了综合利用、气压带和风带、全球气候变化、水循环、区域匹配、河流的侵蚀-搬运作用、无霜期、沙尘暴降尘、人口迁移、城市化、中国对外贸易、我国某城市的发展等。

2.注重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融为一体。文科综合试卷对考生探究能力的考查,主要是回归到各学科的学科本质和价值去选择素材和设计问题。各学科都重视引用反映现实生活,具有时代性、实践性和学科特点的新材料和新情境,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学科思维、学习方法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政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的认知分析能力、把握事物的本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获取分析信息能力,整合处理信息能力,对已有知识和结论的创新能力、答案论点论据的组织表述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和一定的探究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等,以引导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典型试题如第24、26题。同时,政治试题不再单独成题考时事政治,而是将时事政治热点材料融合在试题背景中。

历史试题突出历史学科的特点,注重考查考生对历史材料的解读能力。试题选择了教材中未出现的新材料或新情境作为问题情境,史料来源多样化,包括文献中的词语变化、诗歌、邮政资费表、读者来信、国家展览会、历史评论、学者观点等,还原历史的现场,使死板的历史知识变得更加鲜活,鼓励考生在生活中发现历史,增强历史洞察力。同时引导考生在解读材料时发现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鼓励考生敢于依据材料和史实独立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试题情境和问题设计中“贯通古今,关联中外”,将政治、经济与文化各模块知识内容融会贯通,强化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空间感,体现了历史的整体史观。典型试题如第38题。

地理学科以能力考核为主,回归地理学科本质,在“地”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理”的考查,注重考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考核。自然和人文并重,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凸显地理学科的有用性,让考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释、分析、探究、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在非选择题命制中注重地理学科内部相关内容的联系,从一个主题展开相关内容的考核。如40题。在素材和设问上,围绕贸易和碳排放两大主题展开,如41题。

3.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文科综合试卷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热点,引导考生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政治试题都特别注重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在认识世情、认识国情、认识社情、认识生活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潜移默化的促使考生的人文素质、思想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观念的提高。另外还从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选取了展现广东发展特色和面貌的素材,以引导考生关心广东发展,热爱广东,立足广东、展望全国。如第24题、第32题、第36题等。

历史试题选择的素材大多体现了时代性和实践性,引导考生在更广阔的视野中关注历史进程中对现实具有重大影响的问题,发挥历史学科独特的“以史为鉴”的作用,在历史探究中汲取智慧。引导考生从历史的角度辩证认识诸如“农民工”、“自由贸易”等社会和经济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洞察力,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

地理试题注重引导考生培养科学的环境观、世界观、辩证思维观。如第9题考查华北地区沙尘暴降尘,注重考查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自然地理过程的能力,让考生明白评价某一种自然地理过程并非只是简单地说“好”或“坏”,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从正反两方面评价它们对环境的影响。

理科综合科:突出考查基础,注重考查科学素养

2010年理科综合全卷选择题25题、非选择题11题,共36题,满分300分。其中物理12题,选择题9题共46分,非选择题3题共54分,满分100分。化学、生物试卷各12小题,选择题各8题,36分,非选择题各4题,64分,满分100分。

理科综合根据考生数增多,平均水平差异大,考试时间短,学科间思维转换频繁的实际情况,在命题上适当降低试卷难度,以容易题和中等难度试题为主,注意控制好试卷阅读长度、试卷做答时间,思维力度要求适中。

理科综合试卷体现了普通高中新课程理念,反映了物理、化学、生物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依据大纲、紧靠课本,试题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科学素养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的考查。注重考查考生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知识与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试题立意平实中有创意。

理科综合卷有五方面特点:

1.突出基础,重点是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试题着眼于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

物理试题注重涵盖考纲中要求“II”的物理内容,主干知识考查以力学和电学知识为主,比例达到86%.在选择试题上比以往有更多数量的基础题、常规题,所设置的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一般是学生熟悉的,包括从两套教科书共有内容中直接选出的素材,使学生对这些题干有亲切感。

化学试题以熟悉情景、简单问题切入,例如,单选题综合考查了离子及化合物的性质;双选题及非选择题涉及了常见的实验(碘单质的萃取、Fe3+的检验、铜锌原电池、以及氯气的制备等)及其现象以及简单的读图和基本计算等。

生物试题大部分是比较常规的、考生熟悉的背景,选择题的有些选项直接来自课本,考查对于课本中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掌握情况,试卷考查内容较全面。同时,突出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例如试题对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细胞代谢、遗传定律、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与环境等有较高的分值分布。

2.坚持能力立意,全面考查能力,体现选拔功能。

理科综合的物理试题在全面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科学探究与实验能力和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的同时,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试题思维力度较强,具有很好的选拔功能,如第36题。

化学注意不同的能力与内容层级要求,在总体难度适当的前提下,照顾到不同层级的考生,能较好地区分不同能力层级的考生,保持较好的区分度。

生物科试题重视对考生读(作)图能力、图表信息转换能力等生物科学素养的考查,此类试题有利于选拔获取新知识与处理信息能力、作图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强的考生。

3.重视科学探究与实验能力的考查,突出实践性。

物理实验题注重考查物理实验的操作过程、实验原理和方法,重视实验和探究的实践体验,重视实验方法的迁移。试题力求达到“只有动手做过实验才能得高分”的实验命题目标。

化学仍保留了以往试题受社会广泛认可的探究性试题形式,并进行了有一定的创新。如33题,设问连贯,考查内容与方式有所突破。

生物试题注重考查《考试大纲》规定的实验,并突出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核。涉及实验与探究能力考查的试题赋分值达28分,占该科总分的28%.

4.重视联系实际,贴近生活,体现时代性。

物理试题体现密切联系实际的重要特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以某种自动洗衣机通过压力传感器感知空气压力控制进水量为素材,考查考生对传感器应用的了解以及对气体实验定律的理解。

化学试题将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情境,渗透绿色化学思想,如温室气体CO2的固定利用,尾气处理,副产物的回收,废物利用。

生物试题注重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的运用,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引导中学生物教学。例如,试题涵盖了植物吸收矿质营养、农谚诠释、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重症肌无力、酿制果酒、血糖异常、遗传疾病、课外实践任务等相关的知识点。

5.重视过程与方法的考查,体现新课程理念。

今年的高考理科综合试卷在试题素材选取、情景设置、选项设置、设问和评分说明等都围绕考查考生科学素养的要求立意。试题在有效考查新课程三维目标要求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有所侧重。许多试题都是考查考生对过程的体验和运用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0年理科综合试卷力图较好反映了新课程理念,具有合适的难度、信度和效度,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有学习潜能的合格新生,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对中学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今年高考广东语文作文的题目是什么

今年高考广东语文作文的题目如下:

广东省2023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原题如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解析:

材料列举了“好的故事”在不同情境的不同作用,由小及大,“表达沟通—改变个人命运—展现民族形象”。最后总结:“故事是有力量的”,抽丝剥茧,抓住关键词:“故事”是行文的基本范畴;“力量”是描述重点,也是考生布局谋篇的落脚点。

考生成长过程中都有听故事的经历,对所闻所见所经历的故事都有真切感受。在文体的选择上,考生可以记叙生活中的故事感悟;可以对某个故事进行分析议论;既可以书写日常生活中个人感触小处入手,也可以探讨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等宏观问题。

广东高考作文写作指导:

在立意的选择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一个非常好的选项。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中国叙事体系,提高讲好中国故事的质量,及时批驳谬误,解疑释惑,让世界看到、听到新时代的中国是非常必要的。

可供考生选用的素材:上古时代,炎黄子孙就有灿若星河的神话传说;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常以寓言故事喻理警世;秦汉以来,历史故事有资治道;现当代社会,各类故事也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现代以来的革命英雄故事,当代改革开放、春天的故事、抗击疫情的故事……

材料中提到“好”的故事,故事的力量如何发挥,可以有不同的评判标准。情节曲折、人物生动、通俗易懂、思想深刻都可称为好的故事……如果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切入点,那么主要就是论述中国故事带给社会的能量,或带给时代的影响、带给世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