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温暖的作文600字散文,议论文

2.散文性议论文!50

3.求一篇作文,假如明天我高考。要议论文或者抒情散文

4.高考作文中议论文和议论性散文有什么区别

5.如何写好高中议论文,散文。

6.求散文、议论文的答题套路

高考散文议论文_高考散文议论文题目

2007年北京高考满分作文 ----

无声的经典

你是否读过这样的名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不声”。这是唐诗中的经典名句。亦如诗句本身,经典的东西就像细雨湿衣,好似闲花落地,在一片宁谧中打动人心,拨动心弦,在这个“速食”文化,“快餐”文化当道的聒噪的社会里,我们是否应该换上一份安然恬淡的心境,来呼唤无声的经典?

无声的经典,它不靠浮华的表面吸引眼球而是用潜在的魅力打动人心。韩国的言情小说,颓废的网络文学,千篇一律的校园散文,令人眼花缭乱的武侠志怪,它们林林总总地占据着书店的各个角落。人们争抢着去买、去读,紧紧跟随着潮流的脚步。然而在这片虚华的背后呢?却是掩饰不住的空洞和空泛。

经典的书籍躺在书店的一隅,无声而静默地等待着人们的光顾。信手翻开一本本古典诗词,经典的力量无声地抓住你的心灵:岳飞的“八千里路云和月”是豪迈者的气魄;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是自信者的不羁;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婉约者的柔情;欧阳修的“泪眼问花花不语”是相思者的的哀怨……经典,在历史的长河中无声地流淌,用流行所无法企及的宁静的力量熏陶渐染了一代又一代人,用内在的魅力给予人们享受与思考。

无声的经典,它不靠时下的潮流彰显美丽,而是用内在的价值守住一份永恒。经典的画作没有漫画那般唯美绚丽,却在朴实的画面中启迪人们思考;经典的画作,没有照片那般真实精致,却在宁静中给人别样的享受。

它们静静地悬挂在美术馆墙壁上的玻璃罩内,等待着与你的目光相遇。拉斐尔的《吻》是爱情的献礼;波堤切尔的《西斯廷圣母》是亲情的温馨;梵高的《向日葵》是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是心灵的洗礼……经典,不需要潮流作衬,它们无声地感染着人们的思想,荡涤着人们的心灵,拥有永恒的力量。

无声的经典,像是剥开石榴时往外散的透明果实,落在你最不在意的脚边。被阳光晒成褪色却始终青涩的粉红,重拾起进,生命温暖如昔。于是我们呼唤,呼唤“细雨湿衣,闲花落地”般无声的经典。

关于温暖的作文600字散文,议论文

《孝心无价》(散文)

听一位研究古文字的教授讲,"孝"这个字在甲骨文里的写法,是一个少年人牵着一位老人的手,慢慢地在走。"孝"字从右上到左下那长长的一撇,便是老人飘荡的胡须……

不知这说法是否为史学家定论,是否无懈可击,但它以一种恒远的温馨,包含着淡淡的苦楚沉淀我心,感到一种人类对自身生命的感怀,一种更为年轻的个体对即将逝去的年华无微不至的关顾与挽留。

"孝"是东方文化灿烂的遗产,但在我们这个国度里,身份却很有几分可疑。和它们比肩的"忠"的地位,则要光辉伟大得多。国家、民族、政党、军队……都是需要"忠"的,而在"忠孝不能两全"这句话的阴影下,"孝"好像成了"忠"的对立面,冰炭不相容。

和忠比起来,孝的范围似乎比较窄。前者面对的是众人,后者大约只包含自己的家人。回顾中国的近代史,国家民族奋战的艰难历程,在浸透血与火的车辙里,难得有"孝"的位置。先驱的革命者,从域外窃得种子,带回这块苦难的大地。他们是有知识的年轻人,之所以曾受到良好的教育享有文化,多半和富裕的家境不可分,但他们义无反顾地向父辈的剥削阵营开火了。在黑暗的日子里,他们一定经历了心灵的分裂与决斗,最终决定背叛自己的阶级。于是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他们缄口,不再谈"孝"。

参加革命的穷苦人,投了红军,当了八路,上了战场……他们走了,永不回头,但他们的父母留在饥寒交迫之中,饱受欺凌压迫,许多人被敌人残酷地杀害了。革命者不会后悔自己的选择,只有战斗才有胜利,这是惟一正确的道路。但我相信生者在每年中秋,仰望圆圆的明月,低下头都会黯然神伤。尽管有无数的理由,尽管责任完全不在个人,但在潜意识里,他们永不为自己辩解,苛刻地认定自己不孝。于是,他们也拒不谈"孝"。

新中国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人,在他们风华正茂的时候,开始了"文化大革命"。几乎每一个人都向自己的父母造过反。在青春勃发期关心国家大事的同时,意外地从家里找到了火山的爆发口,以自己的父母为第一目标,那时曾多么兴高采烈,遗下的却是永久的悔恨。待到狂潮退去,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凄凉地告别父母,远赴边陲,有的是身不由己的流放感,再没了丝毫选择的余地。即使有谁想到"父母在,不远游",在那样的日子里,几乎相当于一句反动口号了。

后来他们返城。没有地方住,龟缩在父母的小屋,给已经年迈的父母更添一份烦乱。不要说尽孝了,还要垂垂老矣的父母为自家操心不已。薪水低少,需要父母补贴。没有房子住,和父母挤在一起。无人做饭,父母就是当然的饮事员。孩子无人照管,父母就是最好的保姆……多少次悄悄接过父母接济的银钱,理智上惭愧,手心却跃跃欲试地潮湿。太多的贫困,吞噬掉了儿女的自尊心,如果我们注定得接受馈赠,还是接受来自父母的施舍吧。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尚潜伏着一个善良坚定的愿望,爸爸妈妈,终有一天,一切都会好起来。我会将你们付给我的爱,加倍地偿还,让我们一道期待那一天吧。

现在天下太平,人间和睦,世道安宁,人们大胆地可以言孝了。"孝"里当然有糟粕,有可笑以至可恨的迂腐气息,但其合理的内核却值得我们长久咀嚼。

我不喜欢一个苦孩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

我也不喜欢父母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后的期冀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债。你就永远无以言孝。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视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亿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

在"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

《好一朵木槿花》(散文)

连载:告别阅读 作者:宗璞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又是一年秋来,洁白的玉簪花挟着凉意,先透出冰雪的消息。美人蕉也在这时开放了。红的黄的花,耸立在阔大的绿叶上,一点不在乎秋的肃杀。以前我有“美人蕉不美”的说法,现在很想收回。接下来该是紫薇和木槿。在我家这以草为主的小园中,它们是外来户。偶然得来的枝条,偶然插入土中,它们就偶然地生长起来。紫薇似娇气些,始终未见花。木槿则已两度花发了。

木槿以前给我的印象是平庸。“文革”中许多花木惨遭摧残,它却得全性命,陪伴着显赫一时的文冠果,免得那钦定植物太孤单。据说原因是它的花可食用,大概总比草根树皮好些吧。学生浴室边的路上,两行树挺立着,花开有紫、红、白等色,我从未仔细看过。

近两年木槿在这小园中两度花发,不同凡响。

前年秋至,我家刚从死别的悲痛中缓过气来不久,又面临了少年人的生之困惑。我们不知道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事,陷入极端惶恐中。我在坐立不安时,只好到草园踱步。那时园中荒草没膝,除我们的基本队伍亲爱的玉簪花外,只有两树忍冬,结了小红果子,玛瑙扣子似的,一簇簇挂着。我没有指望还能看见别的什么颜色。

忽然在绿草间,闪出一点紫色,亮亮的,轻轻的,在眼前转了几转。我忙拨开草丛走过去,见一朵紫色的花缀在不高的绿枝上。

这是木槿。木槿开花了,而且是紫色的。

木槿花的三种颜色,以紫色最好。那红色极不正,好像颜料没有调好;白色的花,有老伙伴玉簪已经够了。最愿见到的是紫色的,好和早春的二月兰、初夏的藤萝相呼应,让紫色的幻想充满在小园中,让风吹走悲伤,让梦留着。

惊喜之余,我小心地除去它周围的杂草,作出一个浅坑,浇上水。水很快渗下去了。一阵风过,草面漾出绿色的波浪,薄如蝉翼的娇嫩的紫花在一片绿波中歪着头,带点调皮,却丝毫不知道自己显得很奇特。

去年,月圆过四五次后,几经洗劫的小园又一次遭受磨难。园旁小兴土木,盖一座大有用途的小楼。泥土、砖块、钢筋、木条全堆在园里,像是凌乱地长出一座座小山,把植物全压在底下。我已习惯了这类景象,知道毁去了以后,总会有新的开始,尽管等的时间会很长。

没想到秋来时,一次走在这崎岖山路上,忽见土山一侧,透过砖块钢筋伸出几条绿枝,绿枝上,一朵紫色的花正在颤颤地开放!

我的心也震颤起来,一种悲壮的感觉攫住了我。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

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

我跨过障碍,走近去看这朵从重压下挣扎出来的花。仍是娇嫩的薄如蝉翼的花瓣,略有皱褶,似乎在花蒂处有一根带子束住,却又舒展自得,它不觉环境的艰难,更不觉自己的奇特。

忽然觉得这是一朵童话中的花,拿着它,任何愿望都会实现,因为持有的,是面对一切苦难的勇气。

紫色的流光抛洒开来,笼罩了凌乱的工地。那朵花冉冉升起,倚着明亮的紫霞,微笑地俯看着我。

今年果然又有一个开始。小园经过整治,不再以草为主,所以有了对美人蕉的新认识。那株木槿高了许多,枝繁叶茂,但是重阳已届,仍不见花。

我常在它身旁徘徊,期待着震撼了我的那朵花。

它不再来。

即使再有花开,也不是去年的那一朵了。也许需要纪念碑,纪念那逝去了的,昔日的悲壮?

1988年重阳

原载《 东方纪事 》1989年第2期

1这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作者是当代著名女作家毕淑敏。

文章首先否定两种人,一是求学的苦孩,一是离家的游子。前者不顾家庭的困难,还要坚持读研究生,以致母亲不得不去卖血;后者在父母重病在床、行将就木的时候,斩断父母最后的期冀,断然离家。由此引发出行孝这一平常而又深刻的话题。作者相信天下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但作者更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时间的流逝,将会带走行孝的机会。因为人生是短暂的,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也许父母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已经离开了人世。于是,我们将永远无以言孝。文章最后强烈呼吁,赶快为自己的父母尽一份孝心。在作者看来,无论用什么方式来回报,无论这种方式是丰厚还是微薄,只要是向父母献上一份孝心,那么这种感情都是无比珍贵和美好的。全文感情真挚,语言朴实形象化的议论和哲理性的议论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看完了这篇文章,我们的心是否有所触动?回想每天起床后的清晨,面对新的一天,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大多是自我的利益。但是,从现在开始,是否可以改变一下而这样想:新的一天,我还有两万多个这样的日子,而父母最多也只有几千天了。这一天,他们有些什么需要呢?我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2这是一篇将写景和揭示人生哲理结合起来的精美散文。作者将深刻的哲理寓于形象的描写之中,通过对一朵木槿花两次开花的描绘,领悟到一种在重压之下顽强挣扎,不畏艰难,能够面对一切苦难的人生真谛。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赞美那种敢于“面对一切苦难的勇气”的木槿花精神。

作品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以以玉簪花、美人蕉、紫薇等花的不俗,反衬木槿花的平庸。说文革中许多花木惨遭摧残,木槿花却得全性命,据说原因是它的花可食用,大概总比草根树皮好些吧才留了下来。而就是这留下来的木槿的两度开花给作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于是,“我”对木槿花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因为在“我”家遭受死别之痛时,木槿花给“我”以心灵的慰藉,带走了我的悲伤,让梦留着;在几经洗劫的小园又一次遭受磨难后,开放的木槿花那面对苦难的勇气又给“我”以人生的启迪。本文善于在平静的叙述中蕴涵着炽烈的情感,将情感的投入与哲理的体悟紧密地结合起来;并很好地运用了托义于物、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文章立意深刻,题旨宏远,善于从微小的生命中提炼出那充盈其间的强大与伟力;此外,作品语言质朴,不加雕饰,善于从常人容易忽略的细枝末节中发现生命的哲理。品读此文,一朵勇于面对逆境的花、充满生命的强韧的花、娇嫩的花就活生生地绽放在我们的面前。作者也就是通过那朵木槿花告诉我们:人生遭遇到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恒久与美丽保持坚定的信念,要微笑着去面对新的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创造辉煌的事业中去。

散文性议论文!50

温暖

花开花落,有多少温暖的故事在其中上演;细水长流,有多少温暖的 故事随之遥远。在这充满活力的每一天,你又在被多少人所悄悄温暖? 在我眼里,父母所给予我的一切,我是一生都无法补偿的。特别是他们的关心、 爱护以及重视, 是不能用金钱支交换的。 从小在温暖中长大的我深刻体会到这点。

记忆的门坎上有一次我刻骨铭心:暑假里的一天,我和母亲在整理房间时,由于 我的一时疏忽,手没抓住椅子柄,使自己从高高的柜子上摔了下来,下巴撞到了 桌角的大理石。顿时鲜血溢了出来,染红了我衣服的领子。闻声从隔壁房间跑来 的母亲见到我这样,脸霎得白了。可她立刻意识到了什么,从药柜里拿出大把棉 花, 堵住我的伤口, 而后马上送我去了医院。

这时父亲正在宁波开会, 得知消息, 赶快驾车飞驰开往医院。由于父亲不在身边,母亲一人的负担特重,我知道其实 她比我更紧张、更心痛。 当时,我还以为涂上点药水、包扎一下就了事了。可谁知,医生却说必须要 用针把伤口缝起来。因为口子太大了,流血多,会造成不好的影响。用针缝,想 想都很恐怖, 不必说亲身体验了。

看着护士拿来的缝伤口的针, 我的心跳得疾速, 空气仿佛也在此刻。在医生举起针朝我受伤的下巴开始缝的时候,母亲温暖的手 紧紧抓住了我。此时,一股安定、平静的感觉涌上心头,我的心也慢慢舒畅了。 我知道,在这里有母亲温馨的大手和我紧紧相牵,在那里有父亲安慰的话语与我 紧紧相连,我很温暖,很幸福。那次,我没有流泪,因为在这谈不上生死边缘的 危险时刻,我感受到了父母给予的温暖。

当父亲赶到医院时,我的伤口早已缝好了,扎上了纱布。见到父亲,我一头 扎进了他的怀抱。或许现在才发觉到刚刚医务室里的恐惧气氛,或许从没经历过 这样事情的我委屈了,在父亲怀里,我才流下了忍了许久的眼泪。父亲笑着看着 我,粗糙却又带有温情的手拂过我的脸颊:“傻孩子,不要哭了。一切都过去了, 不是吗?”是的,一切都过去了,一切都会过去,但对于父母所给的一切,我愿 它不要过去,永远保存。 之后,父亲每天为我涂药水、换纱布。夏天,天气热,父亲怕我伤口发炎, 还为我每天清洗伤口,从不拖延一点时间。由于父亲的细心护理,拆线时,医生 说伤口愈合了,而且长得很好。

温暖,不必用美丽的词藻去形容,无须用精妙的画笔去雕饰,却依然光亮 耀眼。同学的一声共同进步,老师的一次真心问候,朋友的一回热情帮助,都让 你感到温暖。而你是否依然铭记太多太多父母所付出的真诚的温暖呢?

求一篇作文,假如明天我高考。要议论文或者抒情散文

1.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2. 一枝一叶一世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轮明月,放射出悲天悯人的光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一排短松,守候着生死离别的深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杯浊酒,凝结着壮志难酬的感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片沙洲,见证了孤苦无依的飘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只小舟,带走了蝇营狗苟的烦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袭蓑衣,织就了风吹雨打后的宁静……一枝一叶一世界,一词一句总关情。

3.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

4.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

5.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周瑜在赤壁谈笑风生,而真正带给赤壁完美壮烈的是苏轼。官场上的险恶风波并没有消沉他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贫并没有销蚀掉他那乐观向上的心。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习古风,故园神游中,苍银白发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一尊还酹江月,多么豪迈的举杯,淡逝了多少哀伤及生活磨难——纪念苏轼,让我懂得了在困难逆境中应保持有奋勇向前的心……

高考作文中议论文和议论性散文有什么区别

假如明天我高考

参加高考,就是参加一场群英荟萃的盛会;就是用激情点燃斗志,奋力拼搏,大显身手;就是和同窗们认真较量,看谁笑到最后。

蓦然回首,看到我们还在流逝着的青春,看到那一张张渐渐长大与成熟的脸,看到那一双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心中有一种莫名的酸酸的感觉。多少个日夜,我在灯下奋笔疾书,多少个日夜,我在桌前冥思苦想,多少个日夜,我拖着疲惫的身体爬上床……但我不后悔,我义无反顾。如今真的面临高考,跃跃欲试而又不想让她来得如此匆忙。

寒窗十二载,只为高考这一战。

所有历经风雨的温柔与坚强

所有青春无悔烦恼与成长

所有奔向未来的理想与张扬

所有冲破捆绑的热爱与癫狂

今天我终于站在这年轻的战场

请你为我骄傲鼓掌

今天我将要走向这胜利的远方

我要让这世界为我激荡

耳边流动着《年轻的战场》的旋律,心也跟着澎湃起来:

假如明天高考,我会从从容容,我的心会像秋日阳光下绽放的小花,少一分繁杂与浮躁,多一份恬静而自然,我已准备好;

假如明天高考,我会把我全部的力量都拿出来,投入其中,投入这场不见硝烟的战斗,去酣畅淋漓地抒写自己华丽的人生篇章;

假如明天高考,我会沉着自信,经过那紧张激烈、精彩缤纷而又充实的高三备考生活,经过自己的精心准备,我相信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经过高考的洗礼与锤炼,我一定会排除万难,赢得属于我的那一份“金”。

也许有人会问我,如果考不上会怎么办。我想那的确会使我痛苦一段时间,我可能不能再去继续通过大学学习来追逐我的梦想了,但是,“天生我材必有用”,考不上,并不是一个终点,而是重新开始的起点。这意味着我会更先一步步入那个灿烂丰富、多姿多彩的社会大学,那里一样需要努力拼搏,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高考,不是轻柔舒缓的小河,而是波荡起伏的激流,只有荡起智慧的双桨,张开自信的风帆,最终才会到达胜利的彼岸。

假如明天高考,我准备好了。雄关漫道,谁与争勇,烈火熊炉,我自称雄; 冷静沉着,审慎思考,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会像英姿勃发的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际,去搏击长空,撕碎乌云,迎接光明。

如何写好高中议论文,散文。

议论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鉴赏议论性散文,要注重从情中悟理,在理中染情,仔细体会情理交融的艺术特点。议论性散文属于散文,属于文学作品,而不是议论文。但是,它和一般性的散文如叙事性散文、写景性散文、抒情性散文有所不同,它的思想内涵是理,是对关于社会、人生等问题的独特思考,其目的在于启发人、教育人,散文只是它的写作笔 法。从这个意义上讲,议论性散文的教学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理,即把握文章表达的事理或象征意义。但是,议论性散文又不是规规矩矩的议论文,它不是按照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形式来推理表达的,也不完全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形式来组织成文的,它的写法比较灵活自由,套用一句现成话来说,就是“形散神不散”。还有两点特别值得我们注意(在我看来,恰恰是最为重要的两点),那就是:1议论性散文在说理时常常是运用文学语言来表达,有时说得很委婉、含蓄。2这种散文在说理时还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个性色彩。

求散文、议论文的答题套路

对于高中生来说,议论文写作较其它文体缺乏写作经验,写出来的议论文存在较多的弊病。其中最为典型的有下列三种错误:一是三要素不鲜明,下笔神侃,离题万里,与中心论点南辕北辙;二是有论点,但论证只能围绕论点转圈圈,不能条分缕析,深入浅出,论证缺乏逻辑性;三是论点加论据,以叙代议,论据没能起到论证的作用。针对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错误,我选择高中生怎样写好议论文作为研究论题。在教学中我首先对学生进行写作入格引导,先入格,然后逐步达到合格。写议论文的确是个难点。他们尽管容易弄懂什么是论点、论据、论证,但真正在写作实际中,仍很难写出一篇象样的议论文来。

一、帮助学生明确写作目的

学生之所以写不出高质量的议论文,就是因为他们接触和写作最多的是记叙和说明两种文体,不明白议论文的写作目的究竟是什么。于是,我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中,反复让学生明白这一点:不管什么议论文它始终是服务于生活的。不管是正面提出自己的主张,还是反驳某些错误看法和作法,都是针对实际问题而发。目的就是使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为他人或社会所了解,并使之不得不信服和承认,从而发挥积极的影响。当然,在教学中还要对每一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所在作反复的提示和强调,反复将这种写作目的的突出作用与他们的写作实际相结合。这样举一反三,写作议论文的目的就不言而喻了。

二、帮助学生寻找写作源泉,帮助学生建设信息仓库

在明确了写作目的之后,学生的又一难题是找不到写的东西。即使老师出一个命题作文,他们仍然是空谈几句,无法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我认为:就中学生的生活实际而言,不管是家庭生活,学校生活还是社会生活之中,值得议论的问题都很多,就叫他们重点议论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这就是很好的写作源泉。第一,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和积累自己感受最直接、最深的写作素材。其实,这个观察与写记叙文和说明文的观察没有根本的区别,只是对这个观察所得重在议论罢了。不是重点观察某件事的起始和经过情况,而是重点着眼于对它的看法,从而得出自己的见解、主张上进行观察。第二、为了帮助学生尽快找到写作的源泉,老师要切实地作好引导,深入实际与学生共同寻找。然后将寻找所得,利用放学前后很短的时间,在黑板上公布出来,启发大家寻找,或帮助找不到写作契机的同学指点迷津。如本期开学几周以来,我和同学们共同选取了《中学生打工利弊谈》、《浅谈中学生上网》、《作业完不成加倍惩罚有没有好处》、谈男女生的交往》等议题,由于这些都是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想,所以绝大多数学生都写出了水平。再在班上宣读一些代表作,大家都觉得并不是找不到写作内容,而是许许多多的议论话题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在自己的眼前。他们打开了自己生活的闸门和生产的窗户,这些丰富的素材便源源不断地流向笔端,他们再也不会说议论文找不到写头了。

帮助学生建设信息仓库,以解除他们“无米之炊”的苦恼。秦牧说,写文章“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有了这三种,写作起来比较容易”。我们这里所说的信息仓库,主要指前两个仓库,即直接材料的仓库和间接材料的仓库。有了信息仓库,写起议论文提取材料如囊中取物,自然会顺手得多。然而,建设信息仓库却是一项看似平常实则非凡而艰巨的工程,只有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积腋成裘,才可能真正建成。我选择了这么几种方法指导学生收集材料:在课内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信息(含语文课本中可供写作的材料);要求学生在课外积累写作素材;并且坚持定时检查,然后互相交流,发挥最大的信息效应。课外的信息固然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但作为一个人,他的接触面总是有限的。如果教师能够让全班几十个学生把各自采集到的信息拿出来交流,那么每个学生所获得的信息量无疑将大大增多。肖伯纳曾经说过:你我是朋友,各拿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交换后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流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交流是获得信息的有效方法。全班几十种“思想”互相交流,那每个人将拥有多少种“思想”啊!它无疑将大大加快了信息仓库的建设。为了激发学生建设信息仓库的兴趣,可以把收集信息跟议论文写作结合起来,让学生尝到甜头,从而更自觉地收集信息。这里捎带提及一点,教会学生多角度地使用材料做论据,尽一材多用之妙,无形中会大大增加信息仓库的储量,对开拓学生的思路也不无好处。

三、指导写作

有了写作素材,不等于就有了作文,这好比有了砖头、水泥和钢筋等建筑材料,不等于有了房子。建筑材料要变成房子,还要经过设计与加工。同样,写作素材要变成作文,还得进行提炼加工,恰当采用表达方式。记叙文是以形象生动的事实和感情来打动人、感染人,它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而议论文则是以议论为主,其中的记叙只是为了引出议论,使议论更有针对性,它是为议论服务的。议论文是通过议论表明作者的态度、看法、提示出道理来。所以除了采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外,更重要的就是论据要有力,论证要有方,要使三要素达到和谐统一,能被人接受。论据有力,就是说选用的论据,无论是事实还是理论,都要有强大的说服力,别人读了你的文章,会从内心折服,举双手赞同你的观点。论证有方,就是说证明论点的方法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要合情合理,能恰到好处地帮助论据证明论点。要做到论据有力,具体论证时,所选论据必须具有普遍意义,必须为大多数人所理解并乐于接受。还必须具有代表性,能集中地证明论点的实质。使用的论证方法必须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为大家所喜闻乐见。必须能将论据同论点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架在两者之间的“桥梁”。

但高中生的议论文大多停留在“三段论”式的套路上:开头指出论点+中间罗列事例+结尾重复论点。老师们作了种种努力,但收效甚微。如果在规范化的要求下,以渐进的序列训练,就可以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激发学生“攀登”的欲望,可以“更上一层楼”了。这种训练在形式上是要求建立起议论文渐进的各层面的框架,其实却是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因为分析能力在议论文中是最见功底的能力。

到高一下学期或高二上学期,应进一步要求建立起议论文的内部整体框架。前阶段的“三段论”式文章,不管罗列的材料怎么多,文章怎么长,其实只有一个层次。现在则要求分二三个层次,即提炼二三个分论点来阐述或证明中心论点。

要使学生懂得,作文不是头脑里固有的,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现实生活在头脑中的反映。如老师说:“你们说学生的校服很好,为什么好?”学生很快 会说:“一是色彩鲜艳,表现青年朝气蓬勃的风貌;二是款式简洁、宽松,适合青年好动的特点;三是质地牢 固,穿三年不会磨损。”那如果写成议论文,“我们的校服好”就是中心论点,三点理由就是证明中心论点的分论点。这使学生懂得:提炼分论点并不神秘,是对现实生活分析的结果,证明性的议论文是一个以果(中心 论点)推因(分论点)的思维过程。

但分论点毕竟是对生活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后抽象出来的,它用以揭示论据和中心论点的内在逻辑联系,是个需要正确使用概念、恰当运用判断、合理进行推理的复杂的思维过程。

作为高中生,宜化难为易,删繁就简。下面介绍一下议论文写作中的论点分解与结构安排。

(一)论点分解

本论是议论文的主体,议论文的结构布局主要是本论部分的结构安排。本论部分的结构安排,一种常用的、基本的方法是分解中心论点,然后用几个分论点(实际已作了中心论点的论据)依次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或阐述,下面对中心论点的分解方法作全面的介绍,以供同学们在具体的作文中,针对作文的特点选择而用。

1、 对论点修饰语作分析。如:

论点:学生应在德、智、体在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A. 德育对学生非常重要,它关系到为哪个阶级培养接班人的问题。

B. 衡量学生将来有没有为社会服务的本领的重要标志是智育。

C. 体育是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标志。

D. 德、智、体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分析提出论点的意义。

论点: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叫好。

A.“胜于蓝”是学生努力的结果,标志着他们的发奋取得了成绩。

B.“胜于蓝”是老师的期望。教师不但希望学生有真才实学,更重要的还希望学生能打破前人(当然也包括自己)的学术,有所创新。

C.“胜于蓝”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要发展,时代要前进,就需要一代更比一代强。

3、按意义上由浅入深的顺序对论点进行分析。

论点:在困难面前不能退缩。

A. 首先要承认困难。

B. 其次是不怕困难。

C. 再次是千方百计战胜困难。

(二)整体布局

文无定法,但有常规。中学生写议论文,先要掌握基本常规,由一而始,举一反三,然后再千变万化。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如下图所示:

①材料(由头)

引论—→方法 ②过渡

③论点

①立(分论点)

第一层→方法 ②摆(论据)

③讲(道理)

本论 ①立(分论点)

第二层→方法 ②摆(论据)

③讲(道理)

①总结上文

结论-→方法

②发出号召 (说明:本论部分通常在两至三个论证段,如果有第三个论证段,写法同上。)

又如高考议论文“雄鹰四步走”式:

一立、引述点题(立意要新巧)。

二析、论据分析(分析古今中外的理论或事实论据,论据要真实典型)。

三联、联系实际(联系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与事件及自身现实等)。

四结、结论点题。 还如六步层进式论证结构。

1,点:点明中心论点(字数约占文章的1/10)

2,正:正面举例论述 。

3,反:反面举例论述(2,3字数约占文章的2/10)。

4,深:深入开掘 (字数约占文章的3/10)。

5,联:联系现实 (字数约占文章的3/10)。

6,总:总收全文 (字数约占文章的1/10)。

(三)实例分析

论点:学会宽容。 按“什么是——为什么——怎么样”,从三个层次对“学会宽容”进行设问。

A. 宽容不是懦弱和退让,是大度的表现。

B1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B2宽容是去除嫉妒的良方。

B3宽容既给别人以鼓励,同时也使自己有所收获(融洽了人际关系,你会较多地得到援助之手)。

C1学会宽容,就是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C2学会宽容,需要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

三、分析材料——严密论证 如果只会提炼分论点,不会对所引述的材料进行分析,很可能只从整篇文章的材料堆砌到文章各层次内的材料堆砌,还没有揭示层次内材料与分论点的内在逻辑关系,因而也不能揭示分论点与中心论点的内在关系。这就进而需要建立内部层段的框架,即对材料进行评析,严密论证。这是写议论文要攻破的又一个难点。

以上只是初学者在写作前应起码明确的几点。其实,要真正写好议论文,还必须加强写作训练,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

常用记人散文写作格式

记写人物的方法种种,而常用的不过如下五种:引联式、转情式、议证式、寻访式、纪传式。

1.引联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是:睹物思人→联想回忆→睹物议人,总结全篇。如《一件珍贵的衬衫》就是这一式的典范篇目。使用这一套路的关键是联想回忆的触发物应找好,如:一张照片、一本日记、一封书信等,凡是一件记录着被回忆者品格与某些特殊经历的物品,均可作为引起联想的触发物。

其次是所回忆的故事要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某些品质,并且要与引起你产生联想的触发物相照应。切莫写成触发物是触发物,主体部分人物的行为与触发物无干。

第三是结尾“睹物议人”,它的作用之一是总结全篇点出文旨;作用之二是与开头照应。因此,从什么地方联想开去还应再回到什么地方去。其思路图实质上是一种倒叙的形式。只不过它是因物而引出回想,不是因事而引起的回想。

2.转情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恨的产生→恨的淡化→爱的萌生→爱的发展→爱的深化。或者反过来:爱的产生→爱的淡化→恨的萌生→恨的发展→恨的深化。

这一式是高中生必修式,因为用这一式写出的文章就是复杂的记叙。用这一式去落实大纲中有关复杂记叙的要求,是事半功倍的。而且这一式又是记事、抒情、记人三种文章的通用式。例如,用本式写“我的朋友”、“我的好老师”,“我的理想”等都是得心应手的。可以说,这一式不仅在记人套路中,甚至在整个记叙、抒情套路中都属于当家套路。

运用这一式应注意四点:①开始的贬抑应适度,为下文由恨转爱留余地,埋伏笔,不然下文就无法转了。因此开始的恨一定是误解,是偏见一类的东西。②要注意以后的每次感情变化的原因要可信、自然。③要注意结尾的褒扬升华要有方,杨朔是做了个梦,当别人都在做梦时,你就可以清醒地写篇日记,沉思着凝望远方等待。④要注意加工题材,原有的材料不可能都是由五个阶段构成,初学习时,一定要对材料进行补充。缺少的部分,可根据已占有的材料所形成的思维定势适当用虚构来补充。这一式,初、高中学生经过两三次训练就可以熟练掌握。掌握了这一式,学生作文的思路会有一个飞跃性的进步。

3.议证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阐明中心→叙写事实→总结照应。

运用这一式的第一步是用抒情的笔调,表露你对所写人物的总评价,点明文旨。第二步是从三个不同方面具体叙写人物事迹,落实文旨。第三部是总结全文的记叙,照应文章开头,再一次抒情议论、升华中心。能集中代表本式的名篇是《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一式的设计,意在落实大纲中关于学会夹叙夹议的写法的要求。

4.寻访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寻访缘由→寻访经过→寻访结果→寻访感想。

本式是以寻访为由头,用寻访经过去歌颂主人翁。这一式又可细分为定点寻访和移步寻访。如《驿路梨花》就是定点寻访,寻访的扬所就是小茅屋。

移步寻访的典型篇目是《猎户》,本来要寻访A——董昆,由此回忆起B——幼年记忆中的尚二叔,顺路先访百中老人,最后才去见打豹英雄董昆。由此引发出保卫家乡、保卫丰收果实的感想。

这一式的特点是多线索,在一主线之上,支线横生。以此落实大纲中关于多线索记叙的要求。

5.纪传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简介概况→重点记叙→今日概况或卒年,卒后有关情况→简要评价。

简介的概况包括:姓名、生平、籍贯、家境、学业建树等。重点的记叙是介绍其主要成就,一个成就一段。如果所记之人尚存,就写其今日概况,如果所写之人已故,就写卒年情况与逝后有关情况,如影响等。最后是对其一生做简要评价。这一式的典范篇目很多,如《柔石小传》、《陈涉世家》、《张衡传》等等。

设计这一式,主要是为了实用,在日常工作中,时常会遇到记写人物生平的情况,学会了这一式,对将来的实际工作很有意义。

总之,记人的文章是常用体裁,要想打好基础,必须明确地学会几样,然后才能谈得上灵活运用。只要学会了这四样,一般情况下,写人的题目是不会难住你的。

常用叙事散文写作格式

1.倒叙式。

本式的特定含义不同于平常所说的倒叙,是专指以事开头的倒叙,如《火刑》、《为了六十一个阶段弟兄》都是以事开头的,而《一件珍贵的衬衫》平常人们也称倒叙,但它是以物开头的。这一式大家熟知,就不详细介绍了。只强调两点,一是从什么地方开篇的,结尾仍要回到什么地方;二是开篇之事要能带动全篇。

2.领悟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亲历一事→悟出哲理。

刘白羽亲历长江三峡的航行之后,悟出了“人们只要从汹涌的浪涛中掌握了一条前进的途径,也就战胜大自然了”的道理。

这一式应用率很高,凡生活学习中的事,动动脑筋,都很有悟头。

3.失得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为甲而去→因乙失甲→怅然若失→转念领悟,所获甚大。如写买书,由于遇一儿童迷路而哭,同学硬拉他帮助儿童找父母,孩子父母找到了,可书却没买上,怅然而归的途中,细细想来,今天确实有所得,从同学的行为中真正懂得急人之难的道理,这是买不到的生活教科书啊!这一式往往可以别开生面的立出新意,开人眼界。

使用这一式要注意两点:一要注意意外之事的急迫性,非到不立即解决而不行的程度,不然放弃本来要做的甲事,而去做乙事,就不合情理;二要注意乙事办完再回到去办甲事上,从甲事未办成的失中寻得,应感情细腻而真实,自然合理。

4.悬念式,也叫溯因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设置悬念→探因解疑→解疑明旨。

这一式的代表篇目是《第二次考试》。陈伊玲初试成绩优异,才气过人,而复试为什么落差极大,前后判若两人?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这是设置悬念,造成疑问。于是苏林教授决定去探个究竟。一路所见,都是为突出陈伊玲的精神。这是探因的过程。原因找到了,原来她为救灾,不顾自己明天就将考试的处境,宁肯失去个人的机遇,也不愿置人民生死于不顾。疑问排除了,陈伊玲的品质也突出了。

使用本式的首要问题是开篇的悬念,一是悬念设置要自然,结果要在情理之中;二是悬念要能带动全篇。

5.集锦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交代文旨→

其主要特点是开头有个引子,引出话头,然后从几个不同角度记写几件事,这几件事都能反映人物的品质,或反映开头点明的文旨。

这一式无论记事、记人和抒情均可通用。记人可用来写《我的×××》一类文章,记事可写《×××市场行》一类文章,抒情可写景物,如《××景物记》。

6.对比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①甲的高大←→乙的渺小,如《一件小事》;②一个人行为几个阶段的对比:甲是乙→甲不是乙→甲是乙→甲不是乙…… 如《变色龙》。

总的说来,记事套路多半也可用来记人,有的还可用来写抒情散文。设计这些套路,意在指导学生入叙事之门,克服叙事的简单化和单一化。既有利于参加各种考试,又有利于将来工作中的应用。

常用抒情散文写作格式

抒情散文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以事抒情课本中多划为记叙文范畴,因而只设计了借景抒情的四式和借物抒情的两式。

1.参游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参游起因→参游见闻

本式的特点,作者是文中的穿线人,由作者的目击联想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典型篇目:《难老泉》、《雨中登泰山》(兼有两式特点)等等。

使用本式,题旨有的在行文中显出,如《难老泉》,有的在文末点明,如《雨中登泰山》。选用哪种形式,主要据个人行文的习惯而定了。

使用本式应注意三点:一要注意众多的景物应以作者行踪为线串联起来,移走换景,景不离步;二要注意每进一步,地点要交代明确,描写要虚实相间,这样才能清晰而深广;三要注意描写手法的使用,众多的景物要详略得当,详处着力描写,略处简要概述。

2.静赏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进入景点→依次静赏→赏景联想→离开景点。

这一式的代表篇目是《荷塘月色》。作者由于心里不宁静而想起荷塘,经过小煤屑路进入荷塘,这是进入静景的欣赏地点。接下来依次先赏月下荷塘,次观塘上月色,再览塘周树影。这是从下到上,从中间到四周地赏景。赏景之后触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又由江南水乡的采莲,想起《西洲曲》中的句子,相比今天游荷塘,却没有当年采莲的生气。这是赏景的联想,以加深写景的含义。

用这一式应注意三点,一要注意进入景点的缘由要自然,最好能点到主题上;二要注意多角度写主要的景物,至少要有三个角度;三要注意使用联想,旨在与开头所交代的缘由相照应,用抒发情感的方式来深化主题。忽视了这三点,这篇文章就成为一张简单的多镜头照片了。

本式多用于写静景,故称静赏式。可用来写山写水,画雨绘云,草原树林都可如法去写。

3.象征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物的概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

本式的代表篇目是《白杨礼赞》、《茶花赋》等。其主要特征是用物来象征人,形在写物,旨左象征之人;二是卒章显志,篇末点旨。用白杨象征抗日精神,用童子面象征祖国新貌。

4.情索式。

所谓情索,就是以情为线索,来连缀景物。本式的套路模式为:情的缘起→情的积蓄→由情至人→情的归结。

如朱自清的《春》,这一式看似处处写景物,实是处处借景抒情,只是为情感找一个假托物而已。运用这一式的关键是要善于将景物特征分解成若干个方面,从若干个点上来抒情。

这一式还可称并列式,因为几幅画或几个方面是平列关系。如《井冈翠竹》。

5.怀念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睹眼前景→思从前景→抒怀念情。

这一式实质上是借联想来写怀念中的景物,表达寄寓在这一景物上的情思。郑振铎的《海燕》应用这一式时应抓住它的主要特点,即从一景联想到相关、相似或相同的另一景。另一景中寄寓着作者的主要情感。这样,就使文章内容的含量增大,不至于无话可说,寥寥几语就把话说完。

运用这一式抒写怀念家乡、母校、亲友之情均可。

6.叙史式。

这一式难度较大,只作为一般了解,其套路模式为:一语统篇→分叙史实→抚今抒情。

《土地》和《内蒙访古》等都是本式的典型篇目。

总的说来,抒情套路旨在教给学生在行文思路和结构柜架上扎实的学会怎样将感情寄托于景物中。

中考议论文阅读

*议论文的主要特点

1、议论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议论,即用概念、判断、推理来表明作者的观点,阐明道理;或者批驳别人的错误意见,指出其谬误。因此,它具有说服性。

2、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组成,即所谓议论文“三要素”。

3、议论文的语言是以议论为主,而记叙、说明、抒情等也有,都是为议论服务的。议论文的语言讲究抽象性、概括性和严密性,表达要求准确、中肯、鲜明。

议论文的阅读,所选文章内容上侧重于具有人文色彩的文章,比如对学生进行人格、思想、品质、心理等方面的教育。题型由主观题占主导地位,也开始尝试开放性试题。

一.把握议论文的论点。(重点、热点)

1. 论点,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基本观点,也是文章阐述的中心问题,而中心论点,就是作者观点的核心。准确地分析、归纳论点,首先要辨清两个问题:

A、论点与论题。论题是作者论述的对象和范围;论点是作者对论题所持的看法,它应该是明确地判断,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论点不能是疑问句,不能只有一个短语,不能使用比喻。

B、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有些文章既有中心论点,又有分论点。要记住: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设置分论点,是为了对中心论点起证明作用或补充作用。分论点是中心论点的支撑材料。此考点的形式是找出或概括文段的中心论点。

(1)、论点提出的方式:

①最常见的是放在文章开头,有的是旗帜鲜明地提出;有的是引用提出;有的是归纳事例或名言提出。要注意文中的提示语对论点的暗示作用。

②放在结尾的,往往是先提出分论点,层层论述,在结尾处归纳出中心论点。要注意总结归纳性的语言。

③放在文中的这种文章,往往观点的提出有一个过程,经过一番论述后,再提出中心论点,一般驳论性的文章、读后感一类文章,好采取此种方法。要注意承上启下过渡性的语言。还有的中心论点隐含在论证中,这就需要读者去归纳。这种文章阅读难度较大,要很好地研究文章内容和题目的各种关系,才能归纳出来(在中考中,很少选这样的难题)。

④很多时候,题目往往就是这种文章的中心论点。

(2)、找准论点: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带有作者明显的倾向性),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除了在位置上找论点外,还可以用以下方法:1、分析文章内容,有助于找出论点。2、分析论据有助于找到论点。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3、分析题目有助于找到论点。注意区别: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题。4、分析总结性的关键词语。5、分析分论点,找到中心论点。

(3)、概括方法

考题形式:概括文章的论点

答题要点:概括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在语言表述上一定要用明确判断或陈述,要有明显的倾向性。在归纳论点的时候,(1)要抓住中心词;(2)要使用陈述句式;(3)要有明显的倾向性,要旗帜鲜明;(3)语言要简洁,文意通顺,要立足得分,不要华而不实。如果一篇文章开篇部分有明确表明观点的语句,文末又有相同或相近的语句,以开篇为论点。有些文段全篇无明确表明观点的句子,就需要将几个分论点合并、提炼,还有的文章,作者的观点渗透于论证之中,这就需要领悟并归纳了。

试题示例

抓论点有以下几种方法。

1. 标题关联分析法。

就是根据标题与中心论点的关系和作用,直接抓住或分析出论点的方法。议论文的标题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有四种:

①揭示论点,例如: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正确的答案不止一个》;

②暗示议论的缘由,例如:《纪念白求恩》

③提示论点,例如:课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④提示议论的范围,例如:《谈骨气》、《想和做》。

2. 位置关系分析法。先从论点的常规位置出发,到文章和段落的首、尾、中间找出中心句,初定论点;再分析这些论点之间的关系及其和文章整体、题目的关系,分辨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论点的呈现情况有以下几种:

(1)统领文章整体或者与题目吻合的观点是中心论点,例如:《谈骨气》开篇第一句话“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就其位置及其和题目的联系看,我们能肯定这句话是中心论点。

(2)在反复出现的观点性语句中,首先出现的、较全面的、肯定性判断语句是中心论点。又如《想和做》第五段中有“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这一句,第七段中又有“一面做,一面想。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一句,将这两句相比较,不难判断前句是中心论点,后句不过是归纳并且揭示了想和做的辩证关系。

(3)有些题目就是中心论点,而提挈段落、层次的中心句就是分论点。例如《中国***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在论述了中国***的“光荣业绩”之后的第9—17段,每一段的段首句都提挈了全段内容,这些段首句就是各段的分论点。

(4)因为过渡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议论文中的有些过渡句也常常具有归纳上文分论点和提出下文分论点的作用。例如《怀疑与学问》中的过渡句:“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变伪去妄的必要条件,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就承上启下,既总结了上文的分论点,又提出了下文的分论点。

3. 语言标志揣摩法。一定的内容总有一定的形式标志。

论点的语言是明确的判断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再者,论点总带有提挈、归纳的特点,在篇段中间或末尾出现的论点常有“可见”、“总之”一类归纳性词语。这种方法只是位置关系分析法的一种补充。

4. 分析归纳提炼法。

前面所谈的三种方法在典型议论文的阅读中都是行之有效、易于掌握的。但是阅读非典型议论文则必须从论证过程中提炼出论点来。运用这种分析方法有三个途径。

(1)抓关键语词。有些议论文虽然没有点明论点,但行文中反复地使用同一个词语强调语意,这个词语一般是论点的中心。

例如《哨子》这一篇文章就具有这种特点。文章在叙述完自己的教训之后,每一段几乎都出现一句类似的话:“为了你的哨子,你付出了过高的代价。”直到最后一段。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就可以围绕这句话来提炼。

(2)分析论据。有的文章只有论据和对论据的分析,而把论点蕴含在论证过程内部。这时要从论据的意义上去挖掘所蕴含的观点。

例如《“偃旗息鼓”和“圆满结束”》这一篇课文,以《人民日报》上的《全国武术比赛偃旗息鼓》这条新闻标题中成语使用不当的现象为例,以《词源》对“偃旗息鼓”的解释为论据指出了这一类问题存在的心理根源,提出了善意的规劝。作者的观点是显而易见的,这就是:“写文章用词要准确明白、朴实。”

(3)感受整体意蕴。无论哪种非典型性议论文,只要反复体味,感受整体意蕴,论述中心也是不难把握的。

二.辨析议论文中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及其在文中的作用。(重点)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阅读议论文,必须了解文章的论证过程,分析论证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有: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2)道理论证:引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

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

证明论点。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有的文段集中使用事实举例的论证方法;有的文段则侧重引用名人名言进行论证;有的文段则集中阐述道理进行论证;也有的文段几种论证方法综合运用。一般考试,会让答题者辨别文章使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其中,举例论证比较好辨别。道理论证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论据的。比喻论证指论证的语句采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这种方法一定是通过比喻来说明道理的)。对比论证一般须找出正反两方面的论述。

论据只有事实和理论两种,事实论据又包括事例和数据;理论又包括名言警句、谚语格言以及作者的说理分析。在掌握了这些论据的内容范围之后,重要的是要分析这些论据与论点的关系和论据在证明论点时所起的作用。

▲明确理论论据时要注意:领袖名人所言,如果语言的表达方式是记叙,而非议论,那么不能算是理论论据,而是作为事实论据。

此考点为常规考点,出题方式是:论证方法的作用或举例说明作者如何证明自己观点的?答题思路可参看下面的分析。

确定论据,分析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

论据的作用,或用来证明观点正确,或用来批驳错误的观点,分清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找出此论据是用来证明什么观点的。要注意的是:有些分列几个小论点阐述中心论点的文章,那些分论点、小论点同时又是中心论点的论据。有时,文中的引用部分不一定都是论据,要看它和论据之间的关系,看它是否证明了论点。

此考点可以和其他考点综合考查,方式是:指出某论据的作用或某论点是如何证明论点的。答题思路是:(1)道理论据,增加论据的权威性;(2)事实论据,从哪个角度来证明论点的;(3)比喻论证,或生动形象证明了……,或深入浅出证明了……等(要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来确定);(4)对比论证,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三.体味、理解议论文准确、鲜明、概括、生动的语言。

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准确周密、逻辑性强、形象生动,要认真体会:

①抓关键词语进行分析,体会其含义、感情色彩、作用等,体会议论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

②分析修辞方法以及成语典故的运用,体会其生动性;

③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揭示其严密的逻辑性。要注意理解概括力强和准确严密的关键性词语。

议论文的语言往往概括性强,利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这类词语内涵丰富,警策动人,只有联系作品背景和全文内容,才能有较深理解。词语、句意的理解等基础知识,就要在平时做有心人,随时积累词语,遇到有意思的句子要揣摩、领悟。

议论文中,表示准确、严密性的关键词语,也是目前考试的热点题型。

如: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思路:(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答题思路:(1)解释词语的含义;(2)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逻辑性,可以参照说明文考点分析中关于说明顺序的分析。

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的色彩。

语言准确表现在:①概念使用准确。②状语、定语等修饰成分恰当。③关联词使用严密

语言鲜明表现在: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

语言概括简洁表现在:叙述事实不细致,较笼统,因议论文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细致地述说细节,否则喧宾夺主。语言简练扼要。

语言严密表现在: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为使论点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议论文有时采用修辞方法或运用口语和一些文言词语,有时还变换句式,这就使议论文的语言多了一个生动的特点。

四.领会议论文中非议论性成分的作用。

议论文语言虽以议论为主,但也要运用其他表现手段,也有一些非议论成分。特别是杂文一类。如某些例证要用到描写,讲清事实要用到叙述,讲明写作缘由和一些事物的特点等要用到说明,而爱憎喜恶等感情的抒发,则要用到抒情。注意阅读这些成分,可帮助你更确切、更具体地了解所论证问题的实质。

考题形式:这些非议论的成分的作用或与议论成分之间的关系。答题思路:议论文中的非议论成分,都是为论点服务的(不同的表达方式,作用不相同,要看使用非议论成分的目的来确定,可以参照上段画线的论述)。此考点为一般性考点。

五.如何理清作者思路,掌握议论文结构,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由若干段或句构成的整体。各个段或句是怎样联系、.组合而构成一个整体的呢?这是阅读时经常要考虑的问题,弄清这些问题就是对文章思路的分析。对此,叶圣陶先生有一段精辟的论述:“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不乱走的。看一篇文章,要看它怎样开头的,怎样写下去的,跟着它走,并且要理解它为什么要这样走。譬如一篇议论文,开头提出问题,然后从几个方面来说,而着重说的是菜一个方面。其余几个方面只说了一点儿。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一定有道理。读的时候就得揣摩这个道理。再往细处说,第二句跟头一句是怎样连接的,第三句跟第二句是怎样连接的,第二段跟第一段有什么关系,第三段跟第二段有什么关系,诸如此类,都要搞清楚。”我们读议论文时,应按照叶老先生指点的去做。

了解议论文的结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议论文的结构,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议论文的最基本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可以分为两大类:

1.“横式”。在论证中,文章的几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展开的,就是“横式”结构。“横式”结构有三种基本类型:①“总论——分论——总论”式,先提出论点,而后从几个方面阐述,最后总结归纳,如《理想的阶梯》;②“总论——分论”式,先提出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述,如《“友邦惊诧”论》;③“分论——总论”式,对所要论述的问题分几个方面剖析,然后综合归纳出结论。

2.“纵式”。在论述中,文章的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层次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改动,这就是“纵式”结构。“纵式”结构有两种类型:①“层层深入”式,先提出论点,而后步步深入,逐层阐发,如《从三到万》;②“起承转合”式,如《读孟尝君传》。

六、怎样划分议论文的层次?

这有两种基本方法:一种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结构来划分。例如《从三到万》,全文共八段,可分为三层。一、二段为第一层,从提出学习有无捷径的问题入手,经过初步分析说理,提出论点:学习应该一点一滴地积累,要循序渐进,不宜要求过急。三至七段为第二层,引述古代故事并紧密结合故事内容展开论述,引出“学习应当谦虚谨慎,应当重视教师的作用”的论点。八段为第三层,提出希望:正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从三到万”的故事为例,举一反三,更好的学习。

另一种是按文章论述问题的不同角度来划分层次。例如《理想的阶梯》共八段,可分为三层,一至三段提出中心论点“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四至七段是主体部分,又分三小层从三个方面分别设立分论点展开论述:①“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②“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③“理想的

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最后一段紧扣中心,总结全文:“奋斗是改变现实的杠杆,是亿万人民共攀四化高峰的坚实阶梯。”

口典型题析

试题示例

细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①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②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③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④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求解答。⑤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⑦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于是何时的人。⑧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⑨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⑩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⑾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②③④⑤四句同第①句之间有什么关系?这四句中,又可分

为哪几个小层次?

2.⑥⑦⑧三句同第①句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三句中,又可分为

哪几个小层次?.

3.⑩⑾两句分别从什么方面论述的?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学问学问,要有所学,必先有问,要有所问,必先有疑。疑是发现问题,问是提出疑问,疑问解决了,就获得了学问。

②古今许多(甲),都是学中有疑,善于发问的人。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个学者,名叫戴震。他幼年读书时,就曾接二连三地向老师提出疑问。由于他读书总是打破沙锅问到底,勤于思考,敢于提问,在学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③在人们求知的道路上,怀疑犹如一粒学问的种子,没有它就绝不会开出知识的花,结出智慧的果。(乙);没有对“地心说”的怀疑,就不会有哥白尼“日心说”的产生。法国伟大的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④但是应当指出的是,任何有效的怀疑,都必须以大量的实际材料为基础。比如达尔文对“物种不变论”所进行的挑战,绝不是一时的发现,而是他作了历时五年的环球旅行,收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潜心观察的结果。如果没有大量丰富的资料,达尔文绝不会提出有价值的怀疑。

⑤疑之所以贵,就贵在敢于思索,敢于设想,敢于创新,敢于发现真理。让我们举着问号这把钥匙,去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吧!

(1)填入短文(甲)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思想家 B.科学家 C.学问家 D.文学家

(2)填入短文囚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由于“物种不变论”被达尔文怀疑,因而创立了“进化论”

B.由于达尔文对“物种不变论”产生怀疑,因而创立了

“进化论”

C.没有对“物种不变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达尔文“进化

论”的创立

D.没有对“物种不变论”的怀疑,哪会有达尔文“进化论”

的创立

(3)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 )

A.要敢于疑 B.怀疑是学问的种子

C.材料是怀疑的基础 D.学贵有疑

(4)对短文结构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七.准确概括论题、段意、层意及论述的道理。(重点、热点)

八.体味、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重点、难点、热点)

九.识别议论文中的中心句、关键句以及起过渡或照应作用的词语、句子和段落。(重点)

十.分析论证过程,把握文章结构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框架是: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即“三段论证结构方式”,但不同的文章,根据内容、问题的需要,又往往演化出多种结构方式,如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对比式、综合式等。因此,阅读议论文,就要注意分析它的论证过程,把握它的思路,理清它的结构。分析结构有两个重点:一是分析段落、句子层次;二是分析论证方法的使用。分析段落、句子层次时,首先看文章到什么地方完成了提出问题的任务;从什么地方开始分析问题;到什么地方结束,归纳出结论。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段落的领起句往往是关键,要紧紧抓住它进行分析理解。总之,对文章进行上述分析之后,一般说来,文章的结构、思路就很清楚了,最后可以归纳形成一个结构系统图。议论文的论证方式分立论和驳论两种。驳论可以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过程,一般情况下,中考不考课外的驳论性议论文。

此考点的基本形式是: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此考点考的概率比较低。此题的答题思路是,作者为了证明xxx观点,首先使用了xxx论据,然后对xxx论据进行了怎么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xxx观点。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十一.. 发展性考题

议论文中的发展性考题,往往是让答题者回答对某一个问题的看法。这样的题型,一般要结合生活实际来回答,要观点分明,依据充分,语言简练,可以概括引用。其答题方式相当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此考点为目前热门考点,形式灵活多变。

考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可以引用名言或名人轶事,但语言要简明。

*注意的问题:

考试的题型多变,命题往往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一种类型题可以有很多命题角度,考生只要掌握了题型的审题方法和基本答题思路,加以灵活处理,得高分、满分是不难的。

另外,答题时表达的准确性,也是得分的关键。

近两年,中考议论文阅读的开放性试题呈上升趋势,且题型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四种类型:

一)、要求考生根据自身实际对材料内容作延伸性判断。例如2003年江苏徐州卷以《理性的阅读》为考查材料,第4题为:“就本文提出的读书经验,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点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看法。”2003年广东卷《储蓄人生》,第4题是:“文章说‘人生需储蓄的东西很多’,你认为还需要储蓄什么?请写出一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二)、由阅读材料引申出与之相关的内容,要求考生进行自主创作。例如2003年上海卷《奥林匹克格言》,第6题是:“‘中国如有一份幸运,世界将添一片异彩’‘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些是申博的宣传标语。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为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创作一条宣传标语。”

三)、由阅读材料引出相关诗文,要求考生根据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自评论。例如2003年贵阳卷以《说到音乐》为阅读材料,第5题为:“评价一首歌曲的好坏,不仅要看它的旋律是否和谐自然,还要看它的歌词是否健康优美。请根据括号里的要求简评下列歌词,每条在15字以内。⑴(简评思想内容)‘人生短短几个秋,不醉不罢休’(节录自《爱江山更爱美人》)⑵(简评语言特点)‘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节录自《真心英雄》)。”2003烟台卷《精神手杖》,第7题是:“你认为本文的论述与孟子主张的‘生于忧患’有何异同?请谈谈你的看法。”

四)、要求考生对所供材料进行独立思考,鼓励考生进行创新思维,发表新见。

这类开放性试题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例如2003年的有关考题:⑴作者认为“我很重要”,你认为还有没有比“我”更重要的?请简述你的见解。(福州卷,阅读材料为毕淑敏的《我很重要》)⑵对文中“我们的大好河山,真是已经满目疮痍,伤病奄奄”这一说法,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桂林卷,阅读材料为《国在山河破》)⑶也有人认为:“人类征服了狮虎,得到了生存的保证;征服了疾病,换来了健康长寿;征服了地心引力,飞向了月球……”那么人类到底能否征服自然呢?请谈谈你的看法。(北京朝阳区卷,阅读材料为《话说征服》)上述这些开放型试题,贯穿着新课标的下列精神:“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

十二.怎样分析议论文的写作特点

(1)分析三要素。①论点。一看作者提出的是什么论点,其态度是否正确、鲜明;二看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论点在何位置,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论点。②论据。首先要看论据和论点是否一致,论据是否有力;其次要看论据类别,事实论据是否典型,理论论据的引用是否恰当准确;第三要看作者选用论据的角度。③论证。看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这些方法的作用和怎样运用的。

(2)分析议论文结构。先分析总体结构,如怎样提出问题,怎样分析、解决问题的。再分析具体结构形式(即逻辑关系),如并列式、层进式、总分式等。

(3)分析语言风格

有的隐晦曲折,言近旨远;有的亦庄亦谐,尖锐泼辣;有的凝炼含蓄,耐人寻味,尽管其语言风格不同,但具有艺术魅力,则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