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跪求:韩愈传赞扬了韩愈的哪些优秀品质?

2.名人作家写桥的片段。。3段100字以上。。。最好写出出处

3.梁衡散文语言怎么样

4.三春的作家三春

5.唐宋八大家里,谁在民间的口碑最好?

6.印象岘港散文

7.韩愈奇人奇事

高考散文汇编,高考散文韩江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下面是我整理的风门古径探幽散文,一起来看看吧。

风门古径探幽散文 篇1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时令刚立夏,虽只是夏之初,气温已明显进入季节,“消暑好去处”的话题不时被我们谈论着,便有朋友推荐:炮台的“风门古径”不失是一个好去处。风门古径位于揭阳地都,属桑浦山脉。

 周日,风和日丽。一家人沐风而行,追随着夏天的脚步。小车行驶在平坦的206国道上,不过半个多钟头,便入揭阳地都界。一块蓝底白字路标指向“风门古径”。这是一个富于想象的景名,风之门,古之径,一种天然古意先已占踞了心中的好感。大凡风景胜地多依山傍水,山水灵气相依托,相得益彰,风门古径也不例外。

 近山麓,遂见一石牌坊山门,背有八角凉亭翼然立于高处,其下流泉淙淙,形成一片小的瀑布。注入了亭下的圆形小池,水清冽见底,有三两小孩卷了裤管,在里头张望着抓鱼虾。我们则穿过山门,踏上蹬道,层层递进,直探胜景幽处。

 山腰平台,有何野云庙,石鼓、古井、石廊、九龙柱,榕荫蔽日,茗香缕缕。

 前望茂林深处,有龙颈水库,一如天池逶迤,飞鸟鉴影。行至此处,众人已是热汗涔涔。我们在古庙前石井边流连,久违的石井,清冽沁心,令人心生亲切感。遂上前探看,只见幽深的石井,水盈盈可作镜,几株藻类植物从坚硬潮湿的缝隙里探出头来,翠绿了一井的风光。小孩不曾打过井水,央着大人让出球桶,“呯”的一声扔下去,吊上来的水总未及桶的三分之一。女儿跟着打了几次,都没打及一半,有点气馁。我跟女儿说,打井水也是要讲究技巧的,不是人人都能打满桶,如何用索去引领桶,使桶整个汆入水中,使之翻转过来时,满载而上。她胡乱应着,心已跑到别的兴趣去了。

 古庙左侧有一老榕,茂密如盖,相传为民间常传的“蚤母仙”所植,蚤母仙的故事在潮汕民间流传甚广,俯拾便能道出曾从老辈人口中传将下来的一两则故事,据说“蚤母仙”为元末山中道人,原名何野云,年青时习天文、地理、土木建筑,后来受挫云游四海,浪迹江湖,除恶安良,就像人们所熟知的济公一样,做了不少好事,造福民间。因其身上衣服破烂邋遢,常有蚤母跳动,外人便称其为蚤母仙,真名反而忘了。我们几人团坐于古庙旁边果林下石凳上,摆茶具、煮泉水、品凤凰山茶,神聊海侃。古庙中善男信女进进出出,虔诚地焚香细祷心内事,缕缕檀香幽香缭绕回旋,扑鼻而来。混合着头上密匝匝的龙眼花香,分不清风从哪边来,又到哪边去?

 小憩一番后,我们又动身往新辟的山径直上山巅野云岩。野云岩藏身茂林深处,远眺如鸟巢搭在林间绿波里,行走山径间,闻鸟声相啼,忽隐忽现的山光水色,偶尔在视野中露出冰山一角,让人放飞想象。脚下的路似乎变得更加有情趣了。

 山顶上石洞、石室为至高点。然而到达至高点,反而没有在途中的美妙感觉。人在途中,有想象、有期待、有盼头,登山也如人生呀!站在山头,任拂面轻风吹呀吹,或撩起披肩的长发,或吹皱轻柔的夏衣,凉爽至极,教人浮想翩翩,若有所悟。

风门古径探幽散文 篇2

 一条弯弯曲曲的山径,在山中来回地蠕动。躲藏于山中的石桥、凉亭和瀑布,都被这逶迤的山径搅碎了应有的安谧。在万绿之中露出斑斑靓影,犹如一张巨大的毛茸地毯,围绕着一圈银灰色的花框,点缀着点点绚丽的色彩。

 难道,还有什么比信步于风门古径更富有情趣吗?由于树木的遮掩,广阔的天空变成了狭窄的“一线天”。偶尔一两只飞鸟横掠而过,在天空中留下自己的“足迹”。踏足于石桥之上,穿梭于林荫小道之中,歇腿于凉亭之内,品味忘身于自然的味道。

 我曾经到过冬天的风门古径。一片灰绿的树木静静地矗立。阳光穿破云层,把树的轮廓倒映着。这里是枝,那里是杈;游客一走过,枝杈便折断了,但游客刚刚走开,枝杈又生出来了。不过,那只是倒影罢了。至于瀑布,虽没有春天像网一样直泻而下,但在干燥的冬天还是给了我们滋润之感。

 最近一次到风门古径,时值夏天。凉风习习,太阳尚未升起。周围的岑寂,带给我的是和以往夏季景色所不同的感觉。用光溜溜的碎石板拼凑而成的石径,远眺如藏族的哈达。碧绿色的草地上,一朵朵鲜花朝着天空骄傲地绽放开了花蕾。远处的石门上,“风门古径”四字正栩栩如生。

 拾阶而上,与太阳竞赛,因为远处开始射出了红色的光芒。我要在太阳出来之前,登到山顶,观看旭日东升。沿途,我奋勇向上。到达顶峰时,我大汗淋漓,但我可以以胜利者的姿态观看日出的景色。你看,远处的山脉横卧朝霞之间,阳光已经迫不及待地钻了出来,照耀在山下湖中,红得那么刺眼,红得那么鲜艳。片刻之后,太阳憋足了劲,一鼓作气地从山谷里蹦了出来。一瞬间,山上、山下都红了。太阳那涨红了的脸告诉我们新一天的开始。山顶的大榕树,长须垂到了地面上,形成一个巨大的伞盖,为游客提供绿荫。一眼古井老实地蹲在伞盖之下,细细地与老榕树叙说着历史。远处山下小湖与山体交织在一起,让我们感受到山水画的秀丽。

 风门古径,她的古老历史,美丽景色已经渗透我们的每一个心灵。

风门古径探幽散文 篇3

 揭阳风门古径,“古径”很好理解,何谓“风门”却是颇为外地人所费解,原来该古径地处桑浦山脉南端的大尖峰与石龟峰之间的天然山谷,站在谷口,你可以感受到猛烈的风呼呼而来,也许这就是“风门”得名的由来。据地方史志记载,古径就隐匿在谷中的林木深处,它曾经担任着潮州与揭阳、潮阳的交通重任,也就是说,在潮州设为府城之后,这条路就成为揭阳、潮阳两地官民上府城潮州的必经之路了。

 风门古径景区位于揭阳市空港区炮台镇境内,在若干年前已经被列为揭阳新八景之一。驱车沿着山坡修建起来的水泥盘山公路可以直抵谷口,下车时,迎接你的就是随意撩拨你衣角裙裾的朔风。站在谷口高处,你可以看到两峰之间夹着山谷,谷中为一水库,名曰:“南陇”。赶上汛期,南陇水库水域开阔,烟波浩渺,铺向远山,与蓝天融为一体,十分壮观。古径便绕着水库边上的山脉斗折蛇行,伸延在树林掩映的山坡上。

 初夏走在小径上,重峰叠翠,荔枝新叶婆娑,龙眼嫩芽惹眼,各种野花发而幽香;阳光还不猛烈,清风早已徐来。走累了,你可以在路边的树阴下歇息,一刹那白居易的“清泉石上流”就映入眼帘,无声的泉眼从石缝里渗出的潺潺细流让你想掬一捧送往嘴边,品尝一下那割断了人间烟火污染的'清纯。偶尔也有枯藤老树,只是没有昏鸦,有小桥流水却无人家,有古道西风飞扬,却没有瘦马断肠人的愁苦。一不小心还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走着走着,我忽然羡慕起古人来,他们的生活是多么惬意啊,连路也走得这么充满诗意。假如有钱的话,花一点银子,雇一台小轿,晃晃悠悠,一路倾听莺啼鸟鸣,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如今,我们只能够用休息日,来此放松身心,品尝休闲的生活滋味。

 而风门古径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那就是号称虱母仙的何野云在这里修仙,我没有考证,峰上有个野云岩,后来有人在附近建了庙宇。还有人在这里修建了一堵文化墙,墙上刻着揭阳本土文化人的一些楹联或是书法家书写的诗词作品。我没有记住上面的内容是什么,倒是同行的当地朋友背出来的一首诗引起了我的注意,随记了下来,我没有问及此诗为何人所作,名为《咏风门古径》:“一谷蜿蜓去,双峰傍地来。清风亦解意,长使径门开。”诗中对风门古径的地理形状的概括描写高度准确,融情入景,是地方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佳作。缘何落选?,无暇考究,还是看山去吧。

 当地朋友说,风门古径最怡人的时刻是在下午四时之后,日落之前,清风点翠怡人眼,满目红霞映青山。我去得不是时候,看来还要找找时间再去看看罢。

风门古径探幽散文 篇4

 风门古径,慕名而来,未入古径,一路引人注目的火焰花,如火如荼引领着我们前进。一树树繁华,惹得停车近前观赏,镶着**外缘的橙色花朵,细长的花径,花形就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飘动的花粉更像火药似的飞散着,甚是美艳。

 蓝天白云映衬下的火焰花,每一朵都热烈奔放,随风舞动婀娜多姿,如热情的姑娘,欢迎远方来客。这种深具南国风味的花,**和橙色的组合,给人朝气蓬勃、晴朗新鲜的感觉,很有温馨感,真是一花一世界,一树一境界。

 风门古径,位于桑浦山将军峰一尖峰与二尖峰之间的山峡,桑浦山是潮汕第一名山,而风门古径在古代是出入桑浦山、沟通闽粤的重要通道,韩江和榕江二江环绕而过,江水依依又因“昔时同南滨海,北麓遍植桑树”而得名。向往已久,乘着草长莺飞好时节,风门古径访古探幽,放飞心情。

 春风细,叶冒绿,柳絮轻,远远便望见石碑坊式的山门,古朴牌匾“风门古径”、两旁是“风调”与“雨顺”,通过风门古径牌坊望上去,一条石阶构成的古道两旁绿树夹道通向幽远。我们顺着石阶拾级而上,只因初春,树木开始冒绿抽新叶,四处浮动着花草的芳香和清澈水润的空气,仿如随手拧一把就能轻柔的攥出氧离子般。

 在晨曦中,阳光、露珠、花草、树木,融化了一切,生态与生命不分你我的灵动化为一体,不时从远空中传来一二声鸟鸣,在这片土地上,一切是那么的和谐、空灵和美好。

 “秋高风自疾,庭野月来幽”走过绿荫古道,绕过亭台楼阁、穿过奇岩怪石,领略一路无限清幽,顺着石阶古道,到达风格独特的风门古庙,庙虽不大在周边名气却不小,但见这里香火兴旺。古庙旁,一棵数百年的古榕树,树枝见证一路的风雨,多少春夏秋冬的轮回在年轮中盘绕,小树长成古树,古树上爬满了老藤,藤蔓上长满翠绿的叶子,老干参天。古榕静静地守候着古庙,望蓝天白云缥缈,看榕树下人来人往,时间融化了界限,把古往今来都连接在一起。

 古榕树前的仙泉井,近观井中之水甚为清澈,据说常年不竭、清洌甘甜。仙泉井右侧是“桑浦山文化陈列馆”,下方是“腾龙溅玉”大石柱,石龙栩栩如生朝着中间大龙柱,柱前托起的大石珠珠水涌现,甚为美观。古庙左侧兴建的碑廊,海内外名家墨宝琳琅满目,为风门古径增添传统又新鲜的文化氛围。古道、古庙、老榕、清泉、碑廊、石刻、龙柱……融汇成一体,形成一处优美的自然景观。

 “云霞映岳见仙踪,野岭连天留圣迹”到达古径仙踪,遥望宽广平静的江面,就像一条飘带,蜿蜒奔向时光深处……一切经典且美好的事物终需经岁月的沉淀,包括古迹。过了仙踪牌坊,穿穴隙过石涧抵达神庙。一路向上,奇峰、怪石、异洞、清泉随处可见,领略游走于地道式石洞之雅趣,这里还有很多民间传说,古代名人墓碑,人文胜迹荟萃。

 平稳的山顶、静寂的古径、独特的岩石,草木清明,真是一处悠闲的好地方。攀石壁登岩顶,眺望远山,层层叠叠,仪态怪异的巨石更是交错架砌蔚为奇观,宛如一幅美妙绝色的山水画。

跪求:韩愈传赞扬了韩愈的哪些优秀品质?

反映了王恭为官清廉。

附原文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diàn,竹席),因语恭:" 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jiàn,草垫)。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 对曰:“丈人不悉(了解)恭,恭作人无长物(多余之物)。”

茅盾的散文《归途杂拾?韩江船》中用了“身无长物”这个成语。

名人作家写桥的片段。。3段100字以上。。。最好写出出处

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编辑本段韩愈简介

韩愈(七六八-八二四),字退之,南阳(今河南省孟县)人。贞元八年(七九二)进士。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后于穆宗时,召为国子监祭酒,历任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 他是唐代着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他和柳宗元政见不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 韩愈时代的诗坛,已开始突破了大历诗人的狭小天地。韩愈更是别开生面,也创建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他善于用强健而有力的笔触,驱使纵横磅礴的气势,夹杂着恢奇诡谲的情趣,给诗思渲染上一层浓郁瑰丽的色彩,造成奔雷挚电的壮观。 另外韩诗在艺术上有「以文为诗」的特点,对后世亦有不小的影响。当然韩诗中也有追求怪诞诡谲的游戏文字,是不足取的。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文创作理论上: 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 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 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又将他与杜甫并提,有“杜诗韩文”之称。

编辑本段文学主张

他在诗歌创作上也有新的探索。所谓“以文为诗”,别开生面,用韵险怪,开创了“说理诗派”的诗风。当然,他的诗也存在着过分散文化、议论化的缺点,对后代有不良影响。 韩愈还是一位热心的教育家,他能逆当时的潮流,积极指导后进学习,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特别重视教育和培养年轻作家。 他在《答李翊书》一文中说:“根之茂者,其实遂……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所谓“根”或“气”,都是指作家的思想修养、人格修养强调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学修养,对搞好创作的重要性。现存《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韩愈作为修武人,曾多次游历县境北部的百家岩,在此曾作长诗《题西白涧》,由此使西白涧也成为百家岩重要一景。 思想渊源于儒家,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赞孟子辟排杨朱、墨子,认为杨、墨偏废正道,却又主张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贵王道,贱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他抨击二王集团的改革,但在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主要问题上,与二王的主张并无二致。这些复杂矛盾的现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编辑本段文学创作

韩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论说文在韩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为主要内容的中、长篇,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它们大都格局严整,层次分明。嘲讽社会现状的杂文,短篇如《杂说》、《获麟解》,比喻巧妙,寄慨深远;长篇如《送穷文》、《进学解》,运用问答形式,笔触幽默,构思奇特,锋芒毕露。论述文学思想和写作经验的,体裁多样,文笔多变,形象奇幻,理论精湛。叙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学习儒家经书的,如《平淮西碑》,用《尚书》和《雅》、《颂》体裁,篇幅宏大,语句奇重,酣畅淋漓;《画记》直叙众多人物,写法脱化于《尚书·顾命》、《周礼·考工记·梓人职》。继承《史记》历史散文传统的,如名篇《张中丞传后叙》,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学《史记》、《汉书》,描绘人物生动奇特而不用议论的,如《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清河张君墓志铭》等。记文学挚友,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铭》、《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贞曜先生墓志铭》等。但在大量墓碑和墓志铭中,韩愈也有些“谀墓”之作,当时已受讥斥。 抒情文中的祭文,一类写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韵常规,如《祭十二郎文》;一类写朋友交谊和患难生活,四言押韵,如《祭河南张员外文》、《祭柳子厚文》。此外,书信如《与孟东野书》、赠序如《送杨少尹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韩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之类,完全出于虚构,接近传奇小说。韩愈散文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诡谲,或严正,艺术特色多样化;扫荡了六朝以来柔靡骈俪的文风。 他善于扬弃前人语言,提炼当时的口语,如“蝇营狗苟”(《送穷文》)、“同工异曲”、“俱收并蓄”(《进学解》)等新颖词语,韩文中较多。他主张“文从字顺”,创造了一种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书面散文语言,扩大了文言文体的表达功能。但他也有一种佶屈聱牙的文句。自谓“不可时施,只以自嬉”(《送穷文》),对后世有一定影响。韩愈也是诗歌名家,艺术特色以奇特雄伟、光怪陆离为主。如《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月蚀诗效玉川子作》等怪怪奇奇,内容深刻;《南山诗》、《岳阳楼别窦司直》、《孟东野失子》等,境界雄奇。但韩诗在求奇中往往流于填砌生字僻语、押险韵。韩愈也有一类朴素无华、本色自然的诗。韩诗古体工而近体少,但律诗、绝句亦有佳篇。如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答张十一功曹》、《题驿梁》,七绝《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题楚昭王庙》等。

编辑本段韩集版本

以南宋魏怀忠《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为最善;廖莹中世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遗文》(明徐氏东雅堂翻刻)最为通行。清代顾嗣立、方世举各有诗集单行注本。今人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是另行系年的集注本。另外,为韩集作校勘或补注而不列正文者,有宋方崧卿、朱熹,清陈景云、王元启、沈钦韩、方成和今人徐震。年谱以宋洪兴祖《韩子年谱》最为详备。赵翼《瓯北诗话》、方东树《昭昧詹言》、林纾《韩柳文研究法》中有关部分,是评论其诗文的代表著作。

编辑本段代表作品《师说》

题解

本文见《昌黎先生集》。为作者赠李蟠之作。主旨在于阐明师道。“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分析

本文与《马说》同是宣扬重用人才的文章。然而写法自有不同。作者在本文中匠心独运,用“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比喻“大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赞颂乌重胤慧眼识贤、善于荐拔人才;又用“私怨于尽取”反衬乌公“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的难得可贵,似“怨”而实颂,且比正面称赞更为有力。文中也不直写温生之贤能,而是从多方面叙说温处士出仕后给东都带来的“不良”影响,反面衬出其过人之才,十分含蓄而巧妙。

编辑本段名作《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如下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鸣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编辑本段传世名言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 说》 ·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治学名联) ·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1]不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听颖师弹琴》) ·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原毁》) · 亲之割之不断,疏者属之不坚。 ·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送孟东野序》) · 少年乐相知,衰暮思故友。 ·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事业无穷年。 ·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师说》) ·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 · 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师说》) ·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 ·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 圣人无常师。 (《师说》) ·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师说》) ·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调张籍》) ·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原道》)

编辑本段韩愈墓地

韩愈墓位于河南省孟州市城西6公里韩庄村北半岭坡上。此地北望太行,南临黄河,是一片丘陵地带。墓冢高大,有砖石围墙,翠柏蓊郁,芳草芨芨,枣树成林。墓前有韩愈祠,明代建筑,三进院落,韩愈雕像坐于祠中。 韩愈墓始建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墓地处丘陵地带,墓冢高10余米,冢前建有祠堂,计有飨堂三间,门房三间。祠内共有石碑13通,记载有韩愈生平事迹等。墓前院内有古柏两株,相传为唐代栽植,有清乾隆年间孟县知县仇汝瑚碑记:"唐柏双奇",左株高5丈,围 1.2 丈;右株高4丈,围1.1丈。 1986年11月,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本段韩愈纪念馆

潮州韩愈纪念馆 位于广东潮州市城东笔架山麓,唐代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韩愈,由于向皇帝提出停止迎接法门寺佛骨到长安供奉的建议,触怒了皇帝,被令处死,幸得宰相裴度等讲情,改贬为潮州刺史。韩愈以戴罪之身,在潮七个多月,把中原先进文化带到岭南,办教育,驱鳄鱼,为民众做了许多好事,被潮人奉为神,潮人并将笔架山改称韩山,山下的鳄溪改称韩江。

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在通判陈尧佐的倡导下建立韩祠。祠宇据地高旷,构造古雅,占地328平方米,系双层垂檐建筑。其下层为展览厅,上层辟为“韩愈纪念馆”,阁前石砌平台正中有2米多高的韩愈平身石像1尊。内分前后二进,并带两廊。后进筑在比前进高出几米的台基上,内供韩愈塑像。堂上有对联:“辟佛累千言,雪冷蓝关,从此儒风开岭娇;到官才八月,潮平鳄诸,于今香火遍瀛洲。”祠内有历代碑刻36块,其年代最早者即苏轼的《潮州韩文公庙碑》,从城南移此,置正堂南墙下。祠内前后二进梁柱,还分悬今人为重修韩文公祠所题写的匾额。韩祠倚山临水,肃穆端庄。1988年,原侍郎亭旧址又新建了“侍郎阁”(韩愈曾任刑部侍郎,人称“韩侍郎”),苏轼为此写下了著名的《潮州韩文公庙碑记》,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遂成天下定论。周围为历代韩祠碑刻和韩愈笔迹。饶有趣味的是“传道起文”的碑刻,因字形特殊,竟有多种读法。庭园有碑廊,保存现代名人评价韩愈的书法碑刻。后山腰为侍郎阁,阁前有韩愈石雕头像,阁内辞为韩愈生平展览馆。 阳山韩愈纪念馆 位于广东阳山县境内,这是为了纪念曾任阳山县令的大文豪韩愈而修建。展厅内挂满了韩愈在阳山留下的手迹石刻及历代文人景韩诗文的拓片。展厅内,有一张珍贵的韩愈全身像的拓片。在阳山韩愈纪念馆内,存有肖炳堃的摩刻附有诗及诗序,诗及诗序富有激情,读后让人叹为观止。

编辑本段韩愈传

文言节选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①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 寻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②为巡官。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③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 风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愈素不喜佛,上疏谏之,疏奏,宪宗怒甚,乃贬为潮州刺史。 注①从:堂房亲属。②辟(bi):征召。③宫市:原意指宫廷内所设的市肆。唐德宗贞元末年,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买物,口称“宫市”,实为掠夺。

白话译文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好像是东北辽宁省)。父亲名叫韩仲卿,不做官也不出名。韩愈三岁的时候成了孤儿(“孤,无父也。”——《说文》),被同族的堂兄抚养。韩愈因为自己是孤儿,小时候很刻苦的学习儒家经典,不像其他孩子那样还需要奖励来诱导。大历(唐代宗年号766~779)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4)年间(因为其他年号都比较短),文坛风气是比较崇尚古文,模仿杨雄和董仲舒的议论文,而独孤及和梁肃被称为模仿的最好,赢得了知识分子的广泛尊敬。韩愈和他们的拥趸们交往,刻苦钻研和模仿,打算靠这个成为当时有影响力的人物。在考取进士的时候,把自己的文章上交给多位国家重要行政长官,曾担任过宰相的郑余庆很欣赏他,积极地称赞他,因此很快就出了名,很快就成了进士。 宰相董晋到大梁去工作,请韩愈作他的巡官。董晋的职员班子撤除后,徐州的张建封又慕名请他去做下属。韩愈认为自己得到了承认,说话越来越直率,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他的品德专一而正派,不去从事一些世俗的人情交际。后来调他去做四门博士,在后来升为监查御史。德宗晚年的时候,朝廷中分了好几派,宰相也不好好负责。宫市(就是太监到市场上明抢,白居易的《卖炭翁》就反映了此事,曾导致一名太监被愤怒的农民杀死,因为这个太监不但要抢东西,还抢人家的驴子)的弊端很明显,但谏官们反复提意见皇帝也不接纳(因为抢的东西都是他自己用,德宗就是这样一个目光短浅,自尊心超强和喜好奸佞的一个混蛋,可以说他在位时期,极大地动摇了地主阶级的腐朽统治)。韩愈曾经写了几千字的文章极力批判这件事,皇帝不听反而很生气,把他从京官贬到连州(后来刘禹锡好像也被贬到这地方,好像属于广东省,当时属于不发达地区,很边远)山阳县做县令,后来又转到江陵府作政府科员。 元和初年(唐宪宗年号,805年以后,唐德宗的孙子,他在位期间对不服从的藩镇手腕强硬,并取得了很多成绩,逐渐恢复了朝廷的威望,史称元和中兴),召韩愈去做国子博士,后来又任命为都官员外郎(大概相当于什么候补委员之类,宋代,员外干脆成了土地主的代名词)。但是华州刺史阎济美因为公事停止了华阴县令柳涧县令的工作,但还让他临时担任职员的工作。过了几个月,阎济美停职了,到公寓中去住,柳涧挑拨农民工去向他讨要前年为军队服劳役的工资。后来的刺史认为柳涧做事不妥,上报朝廷,朝廷把柳涧贬为房州司马。韩愈正好经过华州,听说此事后,认为俩刺史合伙欺负人,就上书朝廷替柳涧开脱,韩愈的奏章被留在了皇宫中没有处理。皇帝命令监察御史李某某考察这件事,发现了柳涧的罪恶,于是追加处罚,把柳涧贬到某处作尉官。朝廷认为韩愈在不清楚实情的情况下胡说八道,又把他恢复成原来的职位:国子博士。韩愈自己觉得自己很有才,但却常被朝廷,丢在一边,就写了一篇《进学解》自我安慰:国子博士早晨到学校,把学生们召集来,教导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大家赶上了好皇帝,都好好学习儒家经典,不要担心自己没有出头之日,还没说完,学生中有人笑起来,说,您这是糊弄我们呢,我跟了您很久,您学习六艺非常的投入,排斥不符合儒家精神的佛老思想,刻苦总结从古到今所有的经典,但您公众面前既没有威望,也没什么私人关系比较好的朋友,动不动就被贬官,日子过得很清苦,头发掉了牙齿松了,不去考虑这些反而教别人和你一样?先生说了,你过来,我只是说你自己努力就行了,至于会不会受重要,那是宰相们的事情。孟子和荀子都很牛查,但他们也不是没有机会?我现在虽然文章言论并不是很恰当,皇帝大臣没有收拾我,对我已经很眷恋了。政府中管事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很同情他,考虑到韩愈很有史学才能,委任他作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编写史书)。过了一年,又提升为考功郎中(可能是负责绩效考评的人力资源部官员)知制诰(起草政令的人),然后封为中书舍人(差不多吧,也是起草公文的) 不久又有看着韩愈不顺眼的人,提出他以前的旧事,说韩愈曾经降职到江陵府科员期间,荆南节度使(省级军政长官)裴均对他很好,裴均的儿子裴锷很平庸俗气,最近裴锷回家看望父亲,韩愈作了一篇序文送行,称呼裴均的字(好像古代不兴对儿子称呼父亲的字,具体搞不懂)。这种言论在朝廷传播开来,因为这个韩愈又被贬为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817年)8月,宰相裴度担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任彰义军(军是行政单位,和州一级,水浒上害宋江的黄文炳,家住无为军)节度使,请韩愈作他的行军司马,赐给韩愈金紫的衣服。淮西和蔡这两个地方平定之后,12月韩愈随裴度返回首都长安,因为功劳授予他刑部侍郎(刑部副部长,定额好像是两位),命韩愈编写平淮西碑碑文,这篇文章中韩愈多数突出裴度的事迹,而当时进入蔡州捉拿吴元济的,应该是李愬功劳最大,李愬很不服气。李愬的妻子跑到皇宫中上告碑文不能反映真实情况,(李愬的父亲是李晟,功劳很大,娶的老婆好像是公主),皇帝下令取消韩愈写的这篇碑文,让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编写并刻石。 长安附近的风翔,有法门寺,法门寺中有座护国真身塔,塔中珍藏了释迦牟尼的手指骨一节,传说这个宝贝三十年开启一次,每次开启会保佑庄稼收成好,人民幸福和谐。元和14年(819年)正月,皇帝让太监某某帅三十个人,去迎接佛骨,要在皇宫中保留三天,再送到各个寺院。无论是大臣和老百姓们,都跑去施舍(毕竟三十年才一次,人生有几个三十年?乱世之中求个平安吧),唯恐落在后面,老百姓就有因此而导致破产的,甚至烧掉头发烧灼胳膊去赶这个时髦,韩愈一向不喜欢佛教,于是上了一篇《谏迎佛骨表》(参见我另一篇文章)。 宪宗看了这篇文章十分生气,过了一天出示给大臣们看,将要严厉处置韩愈。裴度和崔群说:韩愈虽然让您生气,应该判罪,但也是因为他内心很诚恳,不怕被您处置,否则他干嘛这么吃力不讨好?请宽恕他以显示您的大度,这样会鼓励其他上书言事的人。皇帝说,韩愈说我过度信仰佛教我可以宽容,他干嘛说东汉之后皇帝信佛的都短命,这岂不是太荒谬了,作为臣子如此狂妄,不能原谅!于是大家都吓得不敢说话,以至于其他官员都认为韩愈罪有应得,随便找了个借口把韩愈贬官为潮州(今广东潮汕吧?当年鳄鱼泛滥成灾,想必也是蛮荒之地)刺史。 韩愈到了潮阳,又上表给皇帝说:... 宪宗对大臣们说,昨天看了韩愈的表章,想起他劝谏我不要接纳佛骨的事情,我发现他还是很爱我滴,我怎么会不知道呢?(宪宗属于一惊一乍的人物),但是韩愈作为臣子,不该说我信仰佛教就会短命,我是因为这个讨厌他的随便)宪宗打算重新启用韩愈,所以先跟大臣们打个预防针,想看看大臣们如何反应。宰相皇甫镈讨厌韩愈的刚直,恐怕他被重用,第一个跳出来回答,韩愈终究是狂妄粗心,把他调到一个好一点的州郡吧,于是授予韩愈袁州刺史。 开始,韩愈得了潮阳,开始办公,问到老百姓关心的事情,都说,本地西边的湫水中有很多鳄鱼,体型巨大,把老百姓养的家畜将近吃光,所以老百姓都很穷。过了几天,韩愈亲自去看了一下情况,命令判官某某抱着一个猪一个羊,投到湫水中,并作了一篇祭鳄鱼文,让鳄鱼们滚蛋,如果不听就派人收拾它们,不要后悔。祝愿完毕的那天晚上,湫水中忽然刮起了狂风,伴随着打雷,几天之后,湫水全部干涸,从此潮州人再也不用担心鳄鱼。 袁州的风俗,男女到别人家做仆人的(估计是少男少女的家长借了富户的钱,把儿女作为抵押),如果超过期限不还钱,则做工的人就永远做富户家的仆人。韩愈到袁州之后,增设了相关法律,赎出那些未成年人,还给他们的父母,改变从前的约定,禁止富户这种抢男霸女的行为。 元和15年,上调韩愈为国子祭酒(国立大学的校长),转去做兵部侍郎(国防部副部长)。正赶上镇州乱兵杀死了州长田弘正,推举王廷凑代理军政长官。朝廷让韩愈去安抚人心。韩愈到了之后,召集军民,告诉他们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造反。慷慨陈词,王廷凑在一边听了对韩愈很敬畏。后来又改任韩愈为吏部侍郎(国家劳动部人事局副局长)。后来又改为京兆尹(首都长安市市长),兼任御史大夫(言官,负责向皇帝建议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因为韩愈不太去指定地点上班,,被御史中丞(根据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早先御史中丞这个官是御史大夫派去到皇宫中和皇帝做沟通的官)李绅(谁知盘中餐的作者)弹劾。韩愈没有被查办,不服气,还是不去上班。李绅和韩愈都是脾气性格急躁走极端的人,于是互相吵闹,别人怎么劝也不听。于是皇帝各打五十大板,派李绅作浙西观察使,韩愈改任兵部侍郎(国防部副部长)。等到李绅要去浙江之前,跑到皇帝面前哭诉,唐穆宗(很贪玩的一个皇帝)可怜他,于是让李绅作兵部侍郎,韩愈作吏部侍郎。长庆(穆宗年号,白居易有白氏长庆集)四年12月死去,时年57岁,追认韩愈为礼部尚书(教育部部长),谥号为“文”,所以后世经常称他作韩文公。

梁衡散文语言怎么样

高陂桥

张胜友

故乡,多么温馨的字眼,而故乡的桥,则引起我更多的思情与眷恋。

每当我从喧闹的大都市回到故乡,踏上故乡桥,乡情的呼唤,童年的回忆,便涌上我的胸间。故乡福建永定,毗邻粤境,系客家祖地,一座座圆土楼散落山涧,点缀着一幅画山绣水——双峰对峙,夹一湾碧水,一泓流泉,绕盘盘绿树;清清的水,有如优美的抒情诗,长长的桥,又似淡雅的水墨画。孩提时代,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在溪边戏水,在桥下捉鱼,于是,一道道竹桥、木桥、石板桥,便在我们的梦幻里,织成了春日的歌、七彩的虹。而梦牵魂萦给我留下最多神奇传说的,则莫过于故乡的高陂桥。

高陂桥坐落于永定河坡高路险、悬崖峭壁之间(永定河流注汀江,尔后汇入韩江奔向南海),故得名高陂桥。这是一座单孔石砌廊桥,桥面长百余米,由七十二块石板铺成,两边垒石柱三十六根,桥上盖有一座青砖压面的凉亭,远观如一篷篷船,或泊于江中,或行于浪上,独具风韵;整座桥仅一个拱洞,半轮隐入水中,半轮跃出水面,高二十余丈,结构雄奇,蔚为壮观。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这里只有一座简陋的木桥。那年端午,洪水猛涨,一怀孕**行至河边,水已漫上桥面;其时,河边聚集一群行者,见水势汹汹,个个面有难色,裹足不前。**因归家心切,毫不犹豫踏上桥去,众人见了,也都壮起胆尾随其后;他们每走过一个桥墩,“哗啦”一声,洪水便冲垮一段桥板,待他们走到对岸,洪水也恰巧将整座木桥冲得荡然无存。众人回望滔滔洪峰,个个吓得面如土色。此刻,一群大雁掠空飞过,雁声嘹亮,听来分明直呼:“王大人——王大人——”行人中一秀才恍然顿悟,大喜道:“敢问列位诸君,哪位姓王?”众人频频摇首。秀才转向**:“敢问夫家尊姓?”答曰:“亡夫小姓王”。

众人听罢,一齐朝**长揖到地:“恭喜大嫂,今日全托贵公子洪福。贵公子将来一定前程无量!”**慌忙跪下还礼:“倘若果有他日时,一定在此造一石桥,答谢父老乡亲!”

后来,**生一子,取名王见川。见川自幼勤奋攻读,学业精进;三十而立,金榜题名,被录为翰林学士。年复一年,王母视儿廉洁奉公,亦喜亦忧——喜则见川官声日隆,不负众望;忧则孩儿虽身居显位,却无半点积蓄;临终之日,只能含泪将当年许下的诺言告知见川。

王翰林得悉此事,遂辞官返乡,在永定河畔办起一座太平学馆,并创办“汲古文会”,广招四方弟子,编志讲学。一日黄昏,落霞飞彩,秋风习习,王翰林信步走到河边,见断桥残墩独立江中,转身问众弟子:“天有缺,炼石以补之。补天者谁?”众曰:“女娲氏也!”又问:“地有陷,架桥以渡之。架桥者谁?”众皆愕然,无以对答。王翰林折下一截柳枝,俯身大书四字:“吾辈诸君!”

于是,众弟子慷慨解囊,八方乐助;永定河畔锤声叮当,大兴土木,翌年建成了这座驰誉闽粤的高陂桥。高陂桥落成之日,车水马龙,四乡同庆,王翰林欣欣然题写了一副楹联:“一道飞虹人在青云路上,半轮明月家藏丹桂宫中。”

此后,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乡亲们都汇集高陂桥上,举行闹龙灯盛会——双龙戏珠,百鸟朝凤,孔雀开屏,采茶扑蝶,狮子滚绣球……组成了火树银花的夜世界。据闻,有一年一盏荷花灯不慎从桥上飘落下去,直至端午祭屈原龙舟竞渡,少男少女击鼓举桡,从桥下拱洞穿过时,才恰巧接住。这些美丽的传说,寄托了故乡人们和睦相处、耕读传家、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景。

此刻,我漫步在高陂桥上,犹如翻阅一部乡村典籍,在我眼前铺展开曼妙的画页。举目四顾,“丹桂宫中”一幢幢新楼鳞次栉比,袅袅炊烟,泱泱旭日,为故乡大地抹上一层绯红的色泽,分外妩媚诱人……

(刊于《闽西日报》2011年6月14日第八版“山茶花”,责任编辑:刘少雄)

笔架山与文学双峰

廖文茂

永定,周时属七闽地;秦时属闽中郡;汉初属闽越国;唐初属晋安郡。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龙岩县属下堡(今永定湖雷)置上杭场,永定地属上杭场管辖。南唐保大十二年(公元954年)徙上杭场于秇梓堡(今永定高陂)。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上杭场升格为上杭县,县治就设在秇梓堡(今永定高陂)。公元1478年,永定置县,从上杭县析出。今屈指算来,高陂古邑已是一个经历唐宋元明清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场县两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了。

笔架山位于永定北部高陂,中峰高耸,翼峰拱秀,三峰鼎立,像古代书房案几上的笔架,笔架山缘此得名。笔架山因其文化情缘,为本邑士人所景仰,视为永定客家文化之图腾象征。永定之所以能出科举状元林大钦,就是因为林大钦居住的客家土楼与笔架山遥遥相对,林大钦天天心仪笔架山的结果。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林大钦钦点状元,皇帝恩准赐建文塔,民间爱状元,俗称状元塔。公元2006年,状元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笔架山下有一条河,名曰永定河。永定河上有一座石拱桥,名曰高陂桥,建于清乾隆年间,列为闽西八景。相传,为募捐修桥,秀才苏挺秀立了头功,别出心裁地作了一篇《桥赋》曰:“天有缺,炼石以补之;地有陷,架桥以渡之。炼石者谁?女娲氏也;架桥者谁?芳名如下。”主事王见川称之为“绝赋”,曰实难添减一字,命张贴于桥头。建桥与女娲齐名,流芳万代,不论大户人家,还是过往路人,无不解囊襄助,大桥得以建成。高陂桥落建之日,翰林王见川作了一副《桥联》曰:“一道飞虹,人在青云路上;半轮明月,家藏丹桂宫中。”对联境界深邃,描摹形象,后人称之为“绝对”。一座高陂桥,为何会出现珠联璧合式的“文学双峰”现象?士人揣摩说高陂桥眺望笔架山的位置最佳,所以妙笔生花。

笔架山,状元塔,高陂桥,三点连一线,对影成风景。难怪永定士人说:攀登笔架,问鼎文峰。心仪笔架,摘桂状元。

(刊于《闽西日报》2011年6月4日第三版“人文”,责任编辑:钟德彪)

桥文化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王贵垣

在福建省永定县高陂镇境内与坎市镇交接之处,至今屹立着一座古老的石拱桥——高陂桥。当年桥上镌刻着劝募建桥的一篇序文和建成后的一副对联。几百年来,这一序一联广为传诵,哺育了永定客家人民,堪称桥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

清康熙年间,永定乡贤王见川翰林的母亲从金丰里回到太平里走亲戚,当时正怀着王见川七八个月光景。返程时,遇发大水,河水涨至高陂桥桥面。王母极其惊险地走过了那摇摇晃晃的木桥。到了桥了那一头,惊神未定的王母暗暗立下一个誓言:他日生儿,定教我儿发奋攻读,金榜题名后,我要叫他在此修桥,造福于民。

不久,王母果然生下了王见川。雍正十年(1732)王见川中举,次年(1733)中进士;乾隆元年(1736)参加殿试,被录为翰林,一时名声大震。

乾隆十七年(1752),王见川在高陂太平里文馆从事讲学、编纂县志。讲学编志之余,创建“汲古文会”,从课程上物质上帮助学子进修学业。又见馆侧龙岩至永定的交通要道上的高陂桥年久失修,想起母亲遗愿,乃于公元1755年(乾隆二十年)县志完稿之日发起重建高陂桥。秀才苏挺有感于王见川的义举,极力帮助,挥笔写下一篇序文:

天有缺,炼石以补之;地有陷,架桥以渡之。炼石者何人,女娲氏也;架桥者何人,芳名如下:……(下列捐款者名单及金额)

过往行人,见此佳文,纷纷称赞写得好,言简意赅,精悍有力,而又极富文采。不禁纷纷慷慨解囊。不多久,捐得白银三千两,建起了一座至今仍为永定名胜的宏伟壮观的石拱阴桥——高陂桥。桥成之日,王见川心情激动,诗兴大发,题下一副对联:

一道飞虹,人在青云路上

半轮明月,家藏丹桂宫中

此联以河的下游为观察点,极赞桥之高、桥之美。构思精巧,格律严谨,词句美妙。(联中或许还含有希冀麾下弟子,能够借助某种神奇力量,直上青云,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意思,在此不与详细表述。)

当地文人西陂林雅韵更是锦上添花,题以“长桥永泰”的横额,既赞桥之结实稳固,永如泰山,又采用谐音点明桥之地址在永定太平里,同时还寓有国泰民安的意思。真正叫人拍案叫绝,叹服“画龙点睛”之功效。

这一堪称完璧的楹联,与苏秀才的序文,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字字珠玑,成为我国桥文化史上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二百多年来,永定籍学子莫不以此为荣,激励自己奋发向上,为国家为家乡建功立业。远的不说,单以当代为例。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高陂镇先后出了六位大作家,即:原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作家出版社社长兼总编张胜友,原《文艺报》编辑、今《中国人才》杂志专刊部主任温金海,龙岩市文化与出版局局长、原《闽西日报》副总编张耀清,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陈炎荣,著名散文诗作家张肇煌以及永定作协主席廖文茂。他们六人谈及自己的成功之路时,无不说自己或多或少地受了这高陂桥一序一联的影响。高陂人历来重视教育,每年高考的上线率雄踞全县全市各乡镇之首,被人称为“高陂教育现象”,业内外人士广为研究、探秘,我想,也莫不与此有关。这正是:

百年百里传佳话

一序一联育后人

(刊于《文化闽西》2011年第一期,责任编辑:唐宝洪)

三春的作家三春

散文领域的一朵奇葩----梁衡散文赏析

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短小易学。当前,爱好散文,写散文的人很多。但是,要把散文写好,写精,殊为不易。若想达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就更难了。可是,有人却做到了。他,就是著名散文家梁衡。

我是前几年在一本杂志上第一次看到梁先生散文的。那篇文章名叫《把栏杆拍遍》,是写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读之,如饮甘露,回肠荡气,脑中辛弃疾的形象久久挥之不去。之后,又先后读过他的《觅渡,觅渡,渡何处》、《读韩愈》、《读柳永》、《晋祠》、《夏感》等文。读他的文章,有一种快感,一气呵成,欲罢不能,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什么叫艺术魅力?我想大约不过如此吧。作者先后有四篇散文入选中学教材,是在世作家中入选数量最多的。学校教材牵涉到对青少年的思想导向与教学规范,是百年大计,对选材的要求极其严格,有时甚至近乎苛刻。许多作家很有名望,但终其一生也没有一篇文章能够入选。

梁衡的散文为什么能产生如此神奇的力量呢?

我想,重要的是他文章所达到的思想深度。梁衡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也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在他的文字里,常常流露出一种博大的人文主义情怀,饱含着对祖国与人民的热爱。他笔下的人物多是一些忧国忧民且命途多舛的仁人志士,他热情地呕歌他们,从他们身上发掘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感人肺腑,催人奋进。著名学者季羡林说道:“梁衡是一个肯动脑,很刻苦,又满怀忧国之情的人。他到我这里来聊天,无论谈历史,谈现实,最后都离不开对国家、民族的忧心。难得他总能将这一种政治抱负,化作美好的文学意境。在世的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人,除梁衡之外,尚无第二人。”对梁衡而言,这是很高的评价。

作者对韩愈非常推崇。在《读韩愈》一文中,谈到韩愈被贬到偏远的潮州当地方官时,没有因个人身处逆境而沉沦。在短短的八个月任职时间内,为当地办了四件兴利除弊的好事,深受百姓爱戴,其事迹流传至今。为此,当地修了一座韩公祠来纪念他,并将一座山更名为韩山,将一条江改名为韩江,使其流芳百世。写韩愈的文章不少,但作者善于发掘,写出新意。就同是处于逆境而言,他将韩愈同屈原、李白进行比较。谈到,“就凭这一点来说,韩愈要比屈原、李白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蜀道叹难、江畔沉吟上”。“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进而指出,在韩愈上任之前,面对这些弊端,一任又一任的地方官都做了什么呢?回望历史,面对现实,作者的发问,令人深思,使人警醒!同时,使我们对韩愈的崇高境界不禁肃然起敬。

在《把栏杆拍遍》一文中,作者以深情的笔触写道,主人公“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山,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在作者通过对主人公心理与动作的传神刻画与饱含感情一往情深地咏叹中,我们眼前分明看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爱国者形象,呼之欲出。同时,也感受到作者那颗炽烈的心与主人公是相通的。在此,作者、读者与主人公发生了共鸣。一股对辛弃疾这位悲情英雄高度崇敬的情感油然而生,在胸中彭湃激荡,久久不能平静。作品的感染力就这样产生了。一位江西铅山县辛弃疾故居的读者,在读了《把栏杆拍遍》之后,兴奋不已,发自内心地说道:梁衡把辛弃疾写活了,写神了!时间、空间上的辛弃疾找到了知己。若辛公的在天之灵有知,当可得到慰藉。

作者写人物,善于洞悉其内心世界并多角度审视。在《觅渡,觅渡,渡何处》一文中,作者对瞿秋白临刑前写的《多余的话》重新解读,“当我们只看他的事业,看他从容赴死时,他是一座平原的高山,令人崇敬;当我们再看他对自己的解剖时,他更是一座下临深谷的高峰,风鸣林吼,奇绝险峻。”作者设想,“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似的人物,大喊一声:你朝爷爷砍吧,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也许人们早已把他忘掉。”只因为“他觉得自己实在藐小,实在愧对党的领袖这个称号,于是用解剖刀,将自己的灵魂仔仔细细地剖析了一遍。”

“他觉得探索比到达更可贵。”作者感慨,“如果他一开始就不闹什么革命,只要随便拔下身上的一根汗毛,悉心培植,他也会成为著名的作家、翻译家、金石家、书法家或者名医。”

“一个人无才也就罢了,或者有一分才干成了一件事也罢了。最可惜的是他有十分才只干成了一件事,甚而一件也没有干成,这才叫后人惋惜。”在作者的笔下,一个伟岸的襟怀坦白的瞿秋白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人们不禁为其喟然叹息。瞿秋白的女儿在看了《觅渡,觅渡,渡何处》之后,感叹作者是最为了解他父亲内心世界的人,其文章所达到的境界甚至超过了他父亲的传记。

梁衡的散文在具有深刻思想性的同时,还颇具艺术性,二者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他对文章语言的锤炼是下功夫的。按照他自己的话讲,他属于“苦吟派”。他著文要求自己“语不惊人死不休,文无新意不出手。”在文章中,使用多种修辞手法,反复锤炼词句来增强表达效果。

有许多使人过目难忘的佳句。

《夏感》中有这样一段对农作物的描述,“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里使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一个“挑”,一个“举”,一个“匍匐前进”,将几种农作物的形态写得形象逼真。

在《晋祠》里,“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使用对仗手法,形象鲜明,言简意赅。

《把栏杆拍遍》中形容辛弃疾,“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使用排比,且讲究平仄。读起来,音节响亮,朗朗上口。

除了使用多种修辞手法,他还善于联想,想象,使文章生动,传神。《读韩愈》中这样描写主人公前往谪居地,“长安大殿上的雕梁玉砌在如钩晓月下静静地等待,秦岭驿道上的风雪,南海丛林中的雾瘴在悄悄地徘徊,历史终于等来了一个衰朽的书生,他长须弓背双手托着一封奏折,一步一颤地走上大殿,然后又单人瘦马,形影相吊地走向海边天涯。”

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加之形象地描绘,使读者仿佛看到了当年韩愈在路上孤寂的身影。

梁衡的创作态度十分严谨,宁缺毋滥。通常一年才写一篇文章。他写《觅渡,觅渡,渡何处》前后用了6年,创作《大无大有周恩来》甚至用了20年。这使我想起了一句话,“呕心沥血,方出精品。”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到头来还是个未成品。正是由于这种严谨的创作态度,才使得作者的作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得以长久流传。在浮躁气氛漫延的今天,梁衡的这种创作态度无疑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唐宋八大家里,谁在民间的口碑最好?

三春,本名陈焕展 1935年生,笔名山村、三春、珊春等。广东潮阳人。历任《汕头日报》文艺部主任、《汕头文艺》执行主编、《汕头日报》、《汕头特区晚报》党委副书记、副总编辑。汕头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理事。1948年开始写作,在全国和省市报刊发表文学作品200余万字和大批新闻稿,多篇作品获省奖,不少作品入选一些散文、小说选。,1965年11月出席全国青年文学创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迄今共发表散文、小说等作品共200余万字。散文《在静静的小巷里》、《份量》,《彩霞漫天》、《蔚蓝色的开拓》、《金**的乡恋》、《万商舰队向汪洋》等分别获省报文学创作二、三等奖和优秀征文奖。出版专集《韩江拾翠》(散文专集)、《乡恋》(报告文学集)、《窗口的白云》(散文、报告文学集)、《群星灿烂》(报告文学集)。部分作品收入《广东中短篇小说选》、《广东散文特写选》、《岭南散文八十篇》等10多个集子。辞条辑入《中国文艺家传集》。

印象岘港散文

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别为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

谁在民间的评价最好,我了解韩愈多一些,这里就说韩愈。

元和十四年,因为“谏迎佛骨”,韩愈被贬到潮州,在潮州为官时,他留下许多佚事典故,也为百姓做了许多实事。

设水布

古时潮州韩江里的放排工,既要扛杉木,又要扎杉排,一会儿跳下江,一会儿爬上岸,身上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常常患上肚痛病和风湿病。

于是他们做工索性光着膀子,不穿衣服。每天在江边挑水、洗衣服的妇女,看见放排工赤身裸体,就告到官府。官府交涉过后,放排工只好穿上衣服。

韩愈来到潮州,听闻这件事后,他跑到江边实地查看放排工扎排和放排的情形。韩愈认为放排工成天穿着一身湿衣服,容易得病。在回衙后,他便让人到江边通知放排工:今后扎排、放排肘,可以不穿衣服,只在腰间扎块布能遮羞就好了。这块布后来就成了潮州的放排工和农民劳动时戴在身上的浴布,潮州人把它叫“水布”。

据说,潮州人感念韩愈的恩德,将笔架山改称韩山,山下的鳄溪改称韩江。

驱逐鳄鱼

韩愈被贬到潮州做刺史时,当时潮州有一条江,江中有很多吃人的鳄鱼,成为当地一害,许多过江的人都被它们吃了。一天,又有一个百姓遇害了。

韩愈忧心忡忡:鳄鱼不除,必定后患无穷。于是韩愈下令准备祭品,决定亲自去江边设坛祭鳄。韩愈摆好祭品后,对着江水大声喊道:“鳄鱼!鳄鱼!韩某来这里做官,为的是能造福一方百姓。你们却在这里兴风作浪,现在限你们在三天之内,带同族类出海,时间可以宽限到五天,甚至七天。如果七天还不走,绝对严处。”

从此,潮州再也没有发生过鳄鱼吃人的事情了。人们把韩愈祭鳄鱼的地方称为“韩埔”,渡口称为“韩渡”,这条大江则被称为“韩江”,而江对面的山被称为“韩山”。

驱逐鳄鱼太过奇幻,可能并不可信,但韩愈以戴罪之身,在潮七个多月,把中原先进文化带到岭南,办教育,驱鳄鱼,为民众做了许多好事,被潮人奉为神,潮人并将笔架山改称韩山,山下的鳄溪改称韩江。韩愈心系的百姓,关心百姓疾苦的事迹,却是真实的,现在广东潮州还有韩文公祠。

韩愈奇人奇事

岘港的“岘”(xiàn)字,以前我一直读作jiàn,去了这趟越南才纠正了我的发音错误。直到现在一看到“岘”字还想读成“jiàn”。

 我对岘港的第一印象来自导游小郑在南宁T2航站楼候机大厅向团友们所做的介绍。他讲了很多事项,我只记住了两个,一是1万越南盾大约相当于3块钱人民币,建议每位团友兑换500元人民币的越南盾,以备不时之需,可在他那里兑换越币,没花完的越币,在散团时还是在他那里换回人民币;二是在越南很多地方要给小费。经过海关时,每个人要在护照里面夹带10元人民币,否则就会遇到麻烦(海关人员的刁难);入住酒店后,每天每人要在床头柜上放1万越南盾,等于两名住客每天给做卫生的服务人员6元人民币的小费,否则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果不其然,按照郑导在入关前的再次提醒,我们团队通过越南海关时一切顺利!在岘港住宿5天的那家旅馆,有一天我和同住的团友都忘记了放小费,结果是下午回到房间时发现,一次性牙刷牙膏被收走了,但没添置新的。卫生做的也是马马虎虎,只是把床上的被褥整理了一下,其他该打扫的地方一概没动!临离开岘港在去机场的路上,那位自称来自九寨沟名叫“阿江”的随车“导游”向每位团友收取50元人民币的小费,说这些钱是给越南导游阿霞和当地司机的,与他无关。还说如不给小费的话,司机会把车停在路边拒绝去机场。每位团员都乖乖就范。

 为弥补当地导游汉语能力的不足,在岘港的每台旅游大巴上都配有一名来自中国的导游,这些人只能在车上做讲解,下车后就不能再“导游”了,“阿江”就属于这类人。回到南宁后,我将此事反映给了组团社,因为在与他们签订的“旅游合同”里注明了所收取的费用中包括了杂费和小费。组团社有关人员追回了那笔钱,并退给我了那50元人民币。

 越南与广西的陆海空交界,以前曾因公到过海防、下龙湾以及河内,岘港我是头回去,临行前做了一些“功课”,对这座滨海旅游城市抱有期待。经过两个小时的飞行,5月22日大约晚上9点多钟(当地时间比北京时间晚一个小时),被称为越南第四大城市的岘港就出现在飞机下方。从空中看岘港的夜景,灯火通明,流光溢彩,在浪漫与安逸的氛围中还有几分神秘感。越南语“DaNang”(岘港)读音接近汉语的“大娘”。走近她看,岘港的模样绝不像大娘,在我看来,她很像一位美丽且富有亲和力的**。

 旅游大巴驶进了市区,从车窗望出去,街道两旁最多的是餐饮大排档,里面灯火辉煌,食客不少,再有就是各类店铺,其中,卖摩托车的和修摩托车的铺面最多,因为,马路上行驶的交通工具大多数是摩托车,以本田、铃木、雅马哈品牌为主。郑导也一再交代过:这里的摩托车速度很快,而且不让行人,过马路时要特别小心!不久,一座龙形大桥出现在眼前。据介绍,这座横跨韩江之上的龙形大桥于2009年开始建造,经历了4年时间并耗资8500万美元,是目前东南亚地区唯一采用单拱钢结构模式建造的桥梁。它是岘港的标志性景观之一,尤其是晚上,桥身在灯光渲染下变换着各种颜色,十分靓丽。每到周末晚上,龙头的'口中还会喷出火舌和白色水雾,届时会引来众多市民和游客驻足观看。

 在越南文化中,龙是世间所有人供奉的图腾,越南人称自己为龙子仙孙,越南历代王朝的建筑、服饰、器皿等都装饰有龙纹。他们认为龙是综合性最强的神物,龙的前身就是蛇与鳄鱼,因此,越南龙的形象是在蛇与鳄鱼等动物形象基础上抽象而成,龙形大桥的造型集中展现了越南龙的特点。在漫长的封建时代,跟中国龙一样,越南龙被各个封建王朝所垄断,成为皇权的象征。

 据越南导游阿霞介绍,同其他城市一样,岘港人也是盖房子之前先买地皮,人们对买下的地皮拥有永久使用权。在自己的地皮上可以随意建房,还可以买卖和继承。为了用有限的钱造出好一些的房子,就只能在购地支出上节省开支。于是,人们往往就只买一块面积较小的地皮,然后盖起一栋栋又细又长的“苗条”楼房,最高的居民住宅有五至六层。而在岘港,居民楼大都是三层左右,第一层是店铺,第二层是卧室,第三层是晒台,当地人全民经商的状况可见一斑。岘港人想象力丰富,他们将房屋外观漆成五颜六色,从正面看门脸不大,从侧面看却是长长的外墙向屋后延伸。同时,房屋外型还融合了一些法式建筑风格。虽然这些住宅栋栋相连,住户比较稠密,但周边环境都挺干净,即便是吃大排档的地方也少有海鲜的腥臭味和餐饮垃圾。

 我们下榻的旅馆距离美溪海滩比较近,据说那里的海上日出很漂亮,转天早晨不到5点钟我就来到了海边。人们已经开始在海边晨练了,有在沙滩上疾走或跑步的,有跳集体健身舞的,有打排球的,有在海中游泳的,还有将自己的身体埋在细沙中躺在那儿闭目养神的。这里没有机器的轰鸣声,也没有浮躁的喧嚣,看不到污染和垃圾,更看不到那些极度商业化的娱乐设施设备。这是一个适合放松、思考,适合度假,适合沉淀自己的好地方。据介绍,福布斯杂志分别根据沙滩的柔软洁白细腻程度、交通便利程度、周边的度假设施,阳光日照和海滩大小等系统指标,综合评价美溪海滩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六大海滩之一。岘港还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选为人生必去的50个地方,被称为“东方夏威夷”。此刻,我亲眼印证了这些“结论”的真伪。但愿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这座小城依旧保持自己的淳朴本色,自然风光也仍然如此美丽;别像国内某些景区那样,越成熟越没劲!

 据介绍,2016年9月,“盖洛普世界民调”(GallupWorldPoll)通过综合世界140个国家的平均寿命、幸福度调查、机会差别、环境负荷等指标,进而形成“幸福星球指数”(HappyPlanetIndex)。据该指数显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是哥斯达黎加,第二位是墨西哥,紧接着是哥伦比亚、瓦努阿图,第五位便是越南。该国居民的平均寿命是75。5岁,其幸福度在亚洲排行第一。虽然越南是个贫穷的国家,但即便如此,越南人也会乐观地面对生活而少有自杀现象。

 山茶半岛位于岘港东北边,距市中心约13公里。半岛上最著名的要数坐落在山茶山腰上的灵应寺。寺前的广场上竖立着一尊号称东南亚最高的白玉观世音菩萨像,高达65米。灵应寺的地理位置非常独特,不管从寺庙哪个角度,都能居高临下眺望大海。在灵应寺庙大门上的横额和楹联,以及寺院内各殿的楹联,几乎都能看到汉字,据说,在越南的华侨曾为建造这座寺庙做出了很大贡献。相关资料介绍显示,整个印支地区基本上处在佛教文化的核心,越南也不例外。无论是当地的京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受中国佛教文化的影响尤其深远,中国游客到了这些地方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会安是一座中式古镇,她给我的印象是中国式的建筑随处可见,而且保存得十分完整。十七世纪的老街、古屋、中国会馆、日本人建造的廊桥等等,既展现了中华建筑的古朴典雅,又融入了当地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体现了中国、日本、越南文化在建筑风格等方面的有机结合。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会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据介绍,这里曾是历史上著名的东方大港,在占婆王国时期,会安曾是一座港口,发展到16世纪,这里演变成一个东南亚最重要的贸易交流中心;古时中国人到越南除了海防,第一个立足点就是会安,越南南方许多地方的华人都是从会安迁去的。

 到会安的游客有欧洲人(法国人居多)、韩国人、日本人,也有中国人,数中国人最多。游客中有步行的、骑单车的,还有坐三轮车的。这种人力三轮车在古镇大街上到处都能见到,它的样子比较特别,前面是游客的座位,稍稍偏低点儿,后面是车夫的位置,高高的;游客坐在上面,眼前的景色一览无遗。据阿霞介绍,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越法战争爆发,拿破仑三世政府征服了越南,越南沦为法国的殖民地,会安古镇也在所难免。随着殖民统治的不断深入,法国文化中的浪漫情怀也在当地弥漫。有一对刚到这里的法国夫妇,晚饭后在古镇散步,来到中国福建会馆的时候,看到一个人力车夫拉着洋车从眼前经过。夫妇被这个交通工具吸引了,非要上去坐一坐。不曾想,在街道拐弯的地方,洋车和一辆飞奔的自行车相撞了。这一撞,竟撞出了法国人的灵感,如果自行车与洋车结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回来之后,法国人把他的构想精心绘制下来。最初图纸的设计,车夫的座位在前,乘客位置在后,法国人的妻子对此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她认为如果乘客坐在后面的话,车夫会挡住前面的景观,为什么不能把乘客座位放在前面呢?浪漫的法国人接受了妻子的建议,把图纸做了修改,又找来机械师在细节方面做了进一步完善。当夫妻二人骑着自己设计、制作的三轮车在古镇上显摆的时候,引来周围人极为关注的目光。很快,一些车行也依葫芦画瓢制造出同样的车子,街道上的三轮车逐渐多了起来,盛行至今,成为会安古镇的一大特色。

 在会安古城西面的小河上有座挡风遮雨的廊桥叫“来远桥”,这是当地唯一一座古桥,也是会安的地标建筑之一。据说建于1593年,最初于十六世纪由日本人修建,到了中国明朝时期,又由中国人重建并立碑为证。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洗礼,桥面上的木头栏杆和外墙的红漆已经脱落,廊桥里也略显昏暗。廊桥的北面有座塔寺,以保佑河上的船工。桥的两端各有石猴、石狗看守,据说此桥是猴年开工,狗年完工,所以又名石猴桥,华侨们又叫它“马骝桥”。在桥头上方有块匾,上书“来远桥”,并写有“安乘”、“利涉”等汉字。会安城内除大部分为中国式建筑外,还有为数不少的法式古典建筑和庭院式建筑群,这些法式建筑大多数外形漂亮、线条优美,外墙则装饰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物塑像,颇具艺术价值。

 整个会安古镇纵横只有四、五条街道,到了这里就像走进江南古镇;据说,这里历来有“小丽江”之称。街道两旁大都是旅游纪念品商铺,餐馆、酒吧及咖啡店鳞次栉比。当地的家庭小旅馆都是三、四层高的楼房建筑,外墙多是彩色的,蓝、黄、绿相间,门前种有花花草草,有的还摆放着几张桌椅供游人发呆;看得出这里人们的生活很闲适。游览古镇时还常遇见拍婚纱照的青年男女,那一对对准夫妻柔情似水,明送秋波,摆出各种摄影师认可的姿态,我也趁机蹭拍了不少情侣照。回来细瞧还挺耐看!加上此行中在其他公共场合抓拍的人文,编辑成《印象岘港(十)》的帖子,发表在南国早报网站上,点击量近5000;这个1—10集系列帖子的点击量突破六万两千五百!

 这里值得一提的还有越南独有的“滴漏咖啡”。滴漏咖啡的制作比较简单,首先在杯子里放一些炼乳,然后在漏壶里加入少量开水,等水渗入咖啡粉一滴一滴漏在杯中,咖啡的香气开始蔓延,大概3、4分钟之后,再向漏壶加满开水,待水全部漏完,用勺子搅拌均匀,一杯香气四溢的滴漏咖啡就制作完成了。这种咖啡相比于其他种类的咖啡更加香浓醇厚,如再加入一些冰块,这杯咖啡的味道更是柔和清淡,老少皆宜。享受这种咖啡的慢滴慢漏,滴漏而成的虽是咖啡,等待却是一个退去浮躁、换来闲适心情的过程!如果再买一个越南式的三明治“Bánhmì”(用法式棍形面包,中间夹上腊肉和若干青菜包括豆芽、青瓜等。),配着“滴漏咖啡”慢慢咀嚼,那真是一种让人羡慕的惬意。在炎热无比的越南,一切都像慢滴慢漏的咖啡,生活节奏一定要放慢,快了容易出大汗。

 会安是越夜越美丽。夜幕降临,各式各样的越南彩色灯笼闪着光亮,灯笼面料多是当地的丝绸,款式以椭圆形葡萄状为主,一串串彩色灯笼横挂在街道两旁建筑物之间。地摊儿上售卖着各类当地特产和美食小吃(会安的一大特色Caol?u“高楼面”),食客云集,生意红火。从一座桥上望去,秋盆河上泛着条条轻舟,人们坐船放河灯,期盼着生活更加美好。一家餐馆门外摆放着桌椅台櫈,不少欧洲游客在那里边吃边聊,我们被站在店门口、颇有几分姿色的女生招呼了进去,落座之后看着那菜单不知所云,语言沟通又不顺畅,连比划带说要买几碗当地米粉,付帐前仔细一看,好家伙,10万越南盾(相当于30块人民币)一碗!站起来想走,那位女生急忙拦住,比划着说已经在做了,不能“退货”!吃着那碗米粉,我感觉同南宁的米粉没啥区别,但却贵得离谱!这种“载客”现象与街上的美丽夜景很不相称;会安同中国的热点城市及景区一样,“诚信”二字最受挑战!

 在会安有很多裁缝铺专门制作“奥黛”。被看作是越南女性传统服装的“奥黛”,据说是中国旗袍本地化后的产物。不过,其命运与中国的旗袍一样,穿着的人群与场合越来越有限了。越南有些学校把白色的“奥黛”作为校服来用,颇具创意。裁缝铺里挂着艳丽的各式布料。私人订制“奥黛”,可以自己选颜色、面料、款式,据说,一般第二天就能取。其价格依据面料不同而不同,大一些的裁缝店通常要价70美金,位置偏一些小店只要60元人民币就能搞定。不论贵贱,量身定做不会有半点马虎。那些走在街上、体型苗条的女子身穿“奥黛”,风姿绰约,楚楚动人,形成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很是耐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他告诉别人说他小时候梦见有人给他丹篆一卷,强令他吞咽下去,旁边有人抚掌而笑。醒来后感到胸腹之间堵得慌,数日后方才无恙。但是自此文思大进。后来认识了孟郊,发现有些面熟,仔细一想,原来正是梦中笑的人

偶读韩愈的《祭鳄鱼文》,心中颇感好奇,一代名儒连驱鳄除害也得用一文章去祷祭,不免过于迂腐,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这样居然也能达到目的,真是奇人自有奇事。

唐元和十四年即公元819年,有两件事情让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心绪不宁,先是好友柳宗元忧郁离世,接着又是宪宗皇帝佞迎佛骨入大内,韩愈向来反对佛教,遂作《论佛骨表》力谏其害,为此招来龙颜大怒,由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南下八千里的驿路上,韩愈心情不好,不免以文抒怀,“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可墨迹未干,他十二岁的女儿便病死于驿路,真是祸不单行。韩愈料定此生不可再回长安,便对来送他的侄儿说:“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韩愈并没有死在潮州,八个月刺史却让他在潮州有了韩山韩水,还有了一座韩公祠。

潮州原有一江名为鳄溪,韩愈来后便改为了韩江,这还得从那篇《祭鳄鱼文》说起。

从前鳄溪里有很多鳄鱼,经常会吃过江百姓,害得潮州百姓望江色变,苦不堪言。韩愈之前的几任刺史坐视不管,遂成潮州一害,人们称它“恶溪”。

一天,韩刺史当堂处理政事,一群百姓哭哭滴滴来到朝堂告官,请韩刺史为他们作主,原来又有一小女孩过江时不慎被鳄鱼吃掉。韩愈知道后,想起了自己前不久才死于驿路的女儿,不免心生几分悲凉,觉得鳄鱼不除后患无穷,于是回书房思驱鳄之策。

韩愈心想,今天子嗣唐位,神圣慈武,四海之外,六合之内,皆抚而有之。鳄鱼其不可与刺史杂处此土也!刺史受命天子,守此土,治此民,而鳄鱼悍然不安溪潭,与刺史亢拒,争为长雄。为民吏羞,以偷活于此邪?且承天子命以来为吏,固其势不得不与鳄鱼辨。韩愈当夜便作此《祭鳄鱼文》。

第二日,韩愈命令百姓宰猪杀羊,到城北江边设坛祭鳄。他在渡口旁边的一个土墩上,摆了祭品,点上香烛,对着大江厉声诵读祭文,与鳄鱼约:尽三日,其率丑类南徙于海,以避天子之命吏。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不听其言,不徙以避之,则操强弓毒矢,必尽杀乃止。其无悔!

韩愈还令百姓在潮州的山野、寺庙、水泽等地皆厉声诵读祭文,一时间全州之地,祭文之声不绝于耳。

七日之后,“恶溪”里的所有的鳄鱼都出海到南洋去了,潮州从此再无闻鳄鱼害人之说。

韩愈死后,人们便把他祭鳄之地叫做“韩埔”,渡口叫做“韩渡”,鳄溪叫做“韩江”,对面的山也叫做“韩山”。八个月的潮州刺史,韩愈便使潮地的山山水水皆姓了韩。韩愈并不信神信佛,潮州的百姓却将他奉神奉仙,只有神才能驱鳄吧,遂建一韩公祠千年相祭。

韩愈能文,古今皆知。然能作一文便驱鳄者,当空前绝后,亘古未有能出其右者。所以连鳄鱼都能懂其文章意,韩愈之文能传千古又有何奇?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就是八仙之一的韩愈的侄孙韩湘子数年前给韩愈的鑯语。

看完这个故事,我就觉得韩愈也是信鬼神的,而贬潮州后他不再反佛,而信奉有嘉。另一方面说明笔能通神是可信的。韩愈梦吞丹篆,自非凡人。祭文驱鳄也非妄说。联系起来,韩愈的文可动天地,而只有他的文,鳄鱼才懂,也许更是天仙神佛共感其忠诚而应化之吧!

著文通鬼神,自古都有,秀才学士在考试前,去城隍土地那里,烧化许愿文。佛道教法事必化文蔬度牒,祈福免灾。如此神佛也必收到,酌情许之。

文字是文明的象征,先圣仓颉造字,早被古人奉为考场神灵。用心书写,情至神明。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清明的时候,写包袱烧化纸钱给祖宗亡人,无不是写,先考妣×××收用。鬼可以收到吗?相信去祭祖的人都说可以。如果是不写白纸袋封好,被游魂野鬼抢去了,可怪不了谁!

而用四只毛笔排在一起,放在书桌上面,就是一种风水宝物――文昌笔,可促学生,试员的才思敏捷,考试顺利。

于灵界沟通,笔书图文,这个是最实用,常用的,不会出偏差。也许你不知不觉中还用过。其实说穿了,就是这么回事。现在看我写给冥府的申文,大家就不已为怪了吧!而这个内容也很多,以后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