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高考考场分布,商丘高考蹲级
1、父亲坐高铁
要过年了,爸从千里之外的南方回家。一下火车,爸就对来接他的妈说:“我被人宰了。”妈说:“我叫你走时多带点东西,能不在外面买东西就不在外面买东西,你不听。这不,被人宰了吧?”
每一次爸要出去打工了,妈都会买很多东西,比如吃的喝的,穿的戴的都要塞到爸的蛇皮袋里。爸深吸一口香烟,说:“我哪里是买东西给人宰了?我是买了张贵的火车票。”爸请假专门上车站买回家的票,等了十一二个小时终于挨到窗口了,售票员递了一张高铁的票给爸。原来爸平时坐的那列火车票早没了。爸说着,就掏出一把车票,从中拣出一张高铁票递给妈看。
哎,原来爸“被高铁了”。
爸刚出去打工时,出门坐的都是没有空调的廉价车,北方到南方,十二三个小时旅程才几十块钱,等到没空调的车被有空调的车代替了,爸外出的车费一下子多了一倍。
记得有一年爸坐那没空调的车回家。本来下午三四点钟就可以到家的,可是等到了深夜十一二点,那列没空调的火车才来。爸说那车来到一个车站,上的人太多,火车怎么也启动不起来。乘警就像城管对待小贩子一样把一部分旅客从车上拖了下来。那时爸像老鼠似地溜到卫生间也没能幸免。爸没法就转乘另一辆车来家。妈见到姗姗来迟的爸,一半心疼,一半嗔怒,说:“你不能买张卧铺票?”爸嘿嘿一笑,一点儿不放在心上,说:“卧铺贵呢。”
爸跟在妈的身后,一前一后朝家走。爸咕哝着:“上海有高铁,北京有高铁,广州有高铁,苏州也有高铁,听说我们家也要修高铁了。”
爸满脸忧郁,担心家里有了高铁,会在家门口“被高铁”。
2、父亲在外过年
远在外地打工的爸给妈打电话:“再过两天就放假了。”爸在电话里很是激动和兴奋。
可是在家里的妈说:“你来家好过人啊!”原来爸感冒了。妈说,要过年了,我哥、我嫂子,还有不满一岁的侄儿这次都要回家过年。天寒地冻的,爸回家了,要是把他们传染了咋办?
爸所在的城市,一个小感冒没三四百块钱根本打发不了医生。爸感冒了,挂了两瓶盐水后,心疼钱就再也不去看医生了,而是自个到药店买几版感冒药吃吃。爸吃了大半个月,感冒没见好,也没见重,仍是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妈不让爸回家过年也是不得已。
爸撂下手机,把早早整理好的行李,又放到原处。爸的手机响了。是妈打给爸的。
爸问:“你有啥事?”妈就让爸还是回家过年好。妈说:“我问人了,在家里熏醋,感冒就不过人了。”谁知爸在电话里说:“我感冒吃药都不管用,熏醋没用。”妈说:“不碍事。”爸不回家已铁了心。爸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要是把小孙子过着了,我这做爷爷的可就遭罪了。”爸说他有一个工友攒了一辈子的钱,妻子生病住院了,还没够一个月用的。
妈问爸:“你一个人在外咋过年?”爸一点儿不在乎。爸说:“我有个工友也不回去。”爸说这个工友的妻子几年前就去世了,这个工友一直都是在厂里过年的。爸说:“这个工友啥都有,锅碗瓢盆现成的,我可以跟这个工友一块儿过年。”
妈听爸说到这里,心里有些难过,就说:“人家是没婆娘才在外头过年的,可你……”妈没说下去。爸就说:“我出外打工就是为了多挣点钱,我回家把孩子都过着了,这工还不是白打?明白人不做糊涂事。”爸还是坚持不回家过年。妈呢?还是坚持让爸回来。
这时爸说:“孩他妈,我给你讲个故事啊?”
爸的故事是,有个人胳臂蹭破了点皮,第一个医生看了,就涂点红药水。第二个医生呢?一会儿尿检,一会儿抽血;一会儿CT,一会儿乙肝两对半。最后这个医生说:“留院观察,等待结果。”爸讲完这个故事,就问妈:“院长知道这事了,你猜院长会咋说?”妈不假思索:“院长一定骂第二个医生‘你心真黑’。”爸说:“你说的不对,院长拍拍那个医生的肩膀说‘记大功一次,涨一级工资。’”妈张着嘴巴,半天没说出话来。爸呢?就把省下的车费连同工资一起寄回了家。
我们收到爸从外地寄来的汇款单。汇款单上有一句话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等我不感冒了,再回家跟你们一起过年。”字歪歪扭扭,一看就是爸写的。
可这个时候,年已经过去好几天了。
3、父亲卖梨
砀山梨是全国出了名的。黄黄的皮儿,薄薄的,似乎要流油。咬一口,那甜蜜蜜的汁儿会顺着口角往外流。吃着这又大又甜的砀山梨,我就想我什么时候能到砀山一趟啊?去年我来到商丘打工,正好途径安徽砀山。
车上有个人兜售砀山梨,不贵,一块钱一包,我二话没说买了一包。对面的一个老汉说:“一块钱两包他也卖啊。”然后就乐了。这个老汉说他就是砀山人,砀山梨根本没主。他家六亩梨林,梨只卖四百多块钱。可是给梨树喷药就用去八百多。这还不包括给梨树施的肥。我们那儿给庄稼施肥,不是尿素就是碳铵,他们给梨树施肥豆饼拌复合肥。一年施两次,每次每棵树十斤左右,成本大得很哩。肥施下去了,结的果子却不尽人意。
要挂果了,一般每隔半个月要给梨树喷一次药,既防虫蛀,又防果子霉变。电视台没白没黑说这个农药好,那个农药好。果农听啥信啥,照着电视上说的去买。回家一用,虫子照样有,果子照样烂。前几年都说农药有假,可用了还有一半的作用。如今电视上推荐的连一成的作用都没有。果农喷的药不灵验,又喷。结果还是不灵验。季节不等人,果子跟风长。防治期一过,果农使出浑身解数,也不能让果子个大皮薄柔嫩水多汁甜。果子结的跟鸭蛋大就是万幸了。以前农药有点效,砀山梨丰收了,出口外国,农药含量超标,人家不要。市果汁厂拣了个大便宜,把砀山梨榨成汁猛赚了一把。现在呢?果汁厂说什么也不收砀山梨了。原来果农送去的果子个小皮厚汁酸肉渣。果农没法只好任果子在树上坠落。从老汉的嘴里我还得知,砀山梨园,金秋时节简直成了共产主义社会了。地上落下的果子无人拣,连树上的果子也没人摘。外人想贪个小便宜,没人管,更没人打110报警抓你蹲监狱。砀山附近的夏邑、单县一些人晓得了,就脚踩三轮车来砀山拣落在地上的果子,摘挂在树上的果子。时间不大,他们就把三轮车装满了。砀山果农看跟没看见一样。砀山附近的一些人提前过上了一段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生活。
农民的三费提留早就取消了,几千年遗留下来的农业税政府也不收了,甚至每亩地还有几十块钱的补贴。可是农民的日子还是不好过。老汉说:“我把梨扔到猪圈里喂猪,孩子就埋怨我没事找事做,说他们在外少花点,那假药给果子减产造成的损失也就补回来了。”
没怨言,没不平。老汉说,他的几个孩子都出去打工了,每个月也能挣一两千块钱,粮食不用买,要吃的水果不用买,孩子打工挣得钱足够零花了。知足常乐,怪不得老汉一上车笑容就一直挂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
4、父亲被偷
有位老父亲,姓张,不熟悉的人都称他张老汉。张老汉70有余,女儿早出嫁,儿子早结婚,可他每年都会把做好的月饼给女儿儿子各送一份。中秋前,他和老伴把做好的月饼一分两份,女儿20个,儿子20个。儿媳妇问婆婆:“他大姑家给没给?”他大姑指的`是张老汉已出嫁的女儿。可是张老汉的儿媳妇,是个百分之百的啃老族,到了张老汉家,见肉拎肉,见酒提酒,实在没东西可拿了,锅台上的葱和蒜就不放过。
张老汉老伴平时就惧儿媳妇,要过中秋节了,更是亲亲不得,躲躲不得,说给女儿送月饼了,怕跟儿媳妇怄气,干脆就说:“今年没给。”赵本山卖车卖拐把范伟忽悠住了,张老汉的儿媳妇可比范伟鬼精,一百个不相信婆婆的话。婆婆前脚离开,儿媳妇后脚就给他大姑打电话。结果婆婆的话当即露馅。儿媳妇火冒三丈,破口大骂:“好个老家伙,给闺女东西怕我眼红,还不承认?找她算账去。”婆婆在事实面前自知理亏,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张老汉说:“一家20个我也没偏心。”儿媳妇还是不依不饶:“你不偏心,为什么不承认?就你偏心!”指着张老汉的脑袋嚷。把张老汉气得直哆嗦,到最后也是跟老伴一样理屈词穷,偃旗息鼓了。
人都说一张纸掀过去,过去就没事了,可是儿媳妇是个得理不饶人的主儿,一见公公婆婆就要问个是非,争个长短,弄得张老汉和老伴连家也不敢回了,一见儿媳妇就躲,一闻儿媳妇就跑。张老汉和老伴整天如履薄冰,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
有一天,张老汉有事偷偷去家,眼前的情景把他吓呆了。儿媳妇在他的屋里翻箱倒柜,他的13000钱存款已被儿媳妇攥在手里。张老汉和老伴侍弄几亩地,种完地,就去走街串巷收破烂。这一万多块钱就是他辛辛苦苦攒起来的。张老汉急了,顾不得老少辈之间的尊卑关系,上前攥住儿媳妇的手,老泪纵横,又是拉又是扯。无论张老汉怎样哀求,儿媳妇就是把钱攥得紧紧的。咋办呢?此时,张老汉真有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感觉,似乎陷入了绝境。张老汉在外拣破烂没少见过小偷偷东西的事。力气大的,捉住小偷不放。力气小的,就大呼小叫,向外求援。
忽然,张老汉灵机一动,抹去眼泪,大声喊:“不好了,我家招贼了!”话一落口,就有不少邻居冲到张老汉家,有的还握着棍子,把张老汉的儿媳妇团团围住。儿媳妇见势不妙,丢下钱才算。
清官难断家务事,法律对一些事还有无奈的时候。淳朴民风呢?竟然把刁蛮儿媳妇给制住了。
自此,张老汉才过上清静的日子。
5、父亲撕日历
那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把我喊醒:“快起来!”我莫名其妙,问:“干什么?”父亲说:“我刚才做了一个梦,梦见你考砸了。”
父亲没上过大学,说真的,在单位吃尽了没文凭没学历的苦头,比如晋级轮不到,提拔轮不到,就连一年一度的先进评选也把文凭作为一个条件,父亲就发誓一定要让我考上大学,考上名牌大学。父亲光有决心不行,我读初中时,在一家普通中学次次考试都是第一。高中了,就近入学,而就近的那家高中却是一家普普通通的学校,办学不少年了,没听说有几个考上清华北大的,而离我家很远的一家高中呢?年年都飞出了金凤凰银孔雀。父亲一咬牙,把家中的几年积蓄全拿出来,作为择校费让我进了那家学校。现在上网的孩子很多,父亲担心我没人管或者跟人学坏走下坡路,就辞了工作,过起陪读生活。以前父亲在单位尽管什么官也不当,可是整天忙得跟陀螺似的,陪读了,父亲就觉得陪读的日子实在难熬,说度日如年一点儿不夸张。短短三年,腰弯了,发白了,甚至连牙齿也开始脱落了。记得最后一场考试,我从考场刚出来,不知因为什么,父亲很激动和兴奋,快步迎上前,一把将我搂在怀里,说:“我再也不用陪读了。”然后父亲接着说,“走,老爸带你下馆子。”
我打个哈欠,伸伸腰,揉揉眼,躺在床上轻描淡写地说:“怎么可能呢?”我就告诉父亲我跟网上公布的答案对照一下,估分还不错。父亲听说我估分不错,有些放心了,回到自己的房间接着睡,却怎么也睡不着了。以前父亲经常失眠,失眠了,他就一二三四地数数,这回也是数数,跟过去一样还真睡着了,谁知父亲自个咳嗽一声又醒了。醒了的父亲,又来到我面前,喊我:“快起来,听说网上能查到分数了!”我躺在床上一动不动,说:“今天才20号。”父亲看墙上的日历果真20号,这时我就想起我自个小时为了过年提前撕日历的可笑事,说:“25号才能查到高考分数。”父亲两眼放光,一下子来了精神,走到挂历面前,伸出手,哗哗撕去几页日历。几页日历像我用过的演草纸一样飘落到地上,然后日历本上就露出了6月25日这一天。我一脸的疑惑,就两眼瞪得溜圆看父亲。
这时父亲对我说:“你给我查查,你到底能考多少分?”我觉得父亲提前撕日历跟童年的我一样天真,就强忍住要笑出来的眼泪。可是在深夜里,在明亮的灯光下,一看到父亲日渐衰老沧桑的身影,我的眼泪还是不争气地流了下来。
6、父亲买车票
那天冷空气南下,有位父亲在火车站排队买票。这位父亲本来个子就不高,厚厚的羽绒服把他衬得更矮了。
那天我也在火车站买票,他就排在我前面。我发现他朝前挪一步,他就把身旁的一个大蛇皮袋朝前拎一拎。那袋子里装的是被子,鼓鼓囊囊,一点儿不重。可是我看着他猥琐的样儿,估计是从工地上才回来。
这位父亲转过脸对我说:“你帮我看一下啊!”就指指那个蛇皮袋,离开队伍了。我点点头,以为他要上厕所,谁知他是看墙上的时刻表。那时刻表矗立在墙上,不用下队也能看得清。这位父亲看完了,二话不说,又来到我前面站着。
记得有人解释过插队,说已经排了队,后因故离开,再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就算插队。这位父亲插队了,别人没说什么,我也没说什么,还故意朝后挪挪脚,腾出更多的空间让他站着。
看到这位父亲,我想起了我的父亲。我父亲没退休,发就白了。而这位父亲呢?满脸皱纹,背有些驼,发却不白。看样子身体很结实,不像我父亲三天两头吃药打针。这时排队的人一点一点地朝前挪着,轮到了这位父亲到买票的窗口。他要买一张下午一点多的到上海的票。我一下子好奇起来。再过一两个月就要过年了,这位父亲到上海干什么呢?我父亲退休以后,常常感到孤独和无聊,动不动打电话给远在外地上班的我,让我星期天或假期一定回家。这不,我这次买火车票就是回家看望父亲的。眼前的这位父亲是不是去上海看望他的儿子或女儿呢?
这时,售票员慢条斯理地对这位父亲说:“没有下午一点多的车,只有下午三点多的车到上海。”这位父亲仍是重复下午一点多的票,售票员问:“你买还是不买?不买,不要耽误别人买票。”好像有些不耐烦了。也是那么多人排队买票,都像这位父亲婆婆妈妈,什么时候才都能买上票?这位父亲只好无奈地买了一张下午三点多的,到上海的票。
周末或假期,我父亲见到我会格外满足和快乐,眼前的这位父亲到了上海见到他的儿子或女儿也会露出幸福的笑容吗?这位父亲接过售票员递出来的票不走,而是在一旁小心翼翼地把余钱装进口袋里。我买过票了,他还站在那儿。我要拔腿离开,耳畔却传来这位父亲的说话声:“再有一两个月就过年了,过年了,我就不回来了。到时我把钱打到小明的卡上。”这位父亲手握手机一定是给自己的老伴打电话。可是小明是谁呢?不用问小明是这位父亲的儿子。他儿子小明可能正在某个城市读大学,需要这位父亲支付学费,生活费什么的。
我这样想着,这位父亲对着手机又开始说话了,“买到票了,是下午三点多的票,一点儿不费事。”打完电话,这位父亲就把蛇皮袋当垫子,一屁股坐了下去,开始点火抽烟,样子非常悠闲和自在。
《人生第一次》撷取了12个对中国人意义重大的人生断面,时间上贯穿于出生、上学、成家、立业、养老等人生中不同的阶段,空间上分布于医院、学校、军队、房产中介、村庄、工厂、老年大学等不同人生场景。在每集的开头,都邀请一位与故事内核相呼应的“故事讲述人”引出正片,对故事的旁白进行配音和情感诠释
洞察人间凡事,体味人生百态。央视网系列人文纪录片《人生第一次》旨在通过蹲守拍摄,观察不同人群在人生重要节点的“第一次”:第一次上学、第一次上班、第一次走进军营,许多“第一次”串联起我们人生的重要节点,“初来乍到,请多关照”。
“ 人生初见 ,春和景明
新生命的诞生既伴随着喜悦,也伴随着为人父母生育过程中的种种选择与风险。本期通过蹲守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记录下产科病房一个个真实故事,记录下新生命来到这个世界面对的第一次挑战和专有的守候。
“人生第一次”的第一集讲述的是一位有心脏病的孕妇在双胞胎孩子27周的时候不得不做心脏手术,随之而来的是手术伴随的风险会危及肚子孩子的生病。做手术时间到了,家人在门外哭泣,医生手里掌握三条人命。万幸,手术顺利。过了一段时间,孕妇再一次躺在手术台上,这一次,她要迎接的是她的双胞胎孩子。孩子顺利出生,家人喜笑颜开。她说梦见给孩子取了名叫春和景明。“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我想“虚惊一场”是世界上最美好的词了。
“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新学期,学校又迎来了新的一批孩子迈入学堂,这是孩子们的人生第一次入学。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里,“上学”俨然已经成为了家长和孩子们一次重大选择。幼升小,“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对父母而言到底是指导还是误导?孩子们和家长如何适应他们的选择?喜泪参半的故事里是孩子们成长的轨迹。
“你千万不能哭,你就大步地,不要家长陪,你就大步地往幼儿园里面走,这就是勇敢”这是一个小朋友在记者问他第一天上学哭没有哭时的回答。
这一集会让你哭笑不得,这个星期刚好也是开学季,孩子长大了,总得离开父母。幼儿园门口,上演着一场场的“生离死别”,孩子不想离开父母怀抱,家长舍不得送孩子走向远方。小朋友的采访,童言无忌。“你觉得幼儿园老师怎么样?”“很好,都不错,都蛮凶的”,“你长大之后要干什么”“到中班,大班去”,真的不要太可爱了。但是哭起来的时候你也真是没办法。人总是要长大,所以亲爱的爸爸妈妈。放手让孩子去飞吧。
“学诗歌的孩子,不会砸玻璃
云南保山漭水,大山深处。曾经在这里支教的大学生康瑜决定在这里留下来,当一名教孩子们写诗的老师。这里的孩子们每天上学需要翻山越岭,但这并不会妨碍他们写诗的灵感。他们把对家长的思念和对大自然的感情都写进自己的诗里,这是孩子们创造的最原始、最纯粹的艺术。
这集讲的是在云南保山市漭水中学的学生学习诗歌的故事。校长在学校开设了诗歌课,大家都觉得没必要,因为考试不考。但是对于这些差不多一半都是留守儿童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中找到了希望,找到了朋友,找到了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方式。
长大只有一次。是第一次长大,也是最后一次。如果在这次唯一的成长中种下了压抑、灰暗和挫折,那么长大后,就要花很长很长时间才能学会表达自己、感受爱意、舒展心态。
老师会换,孩子会长大,但诗歌,将陪伴他们,在漫长岁月里感悟真、善、美。
太阳埋住了黑暗
黎明就这样升起
我把心事
扔进河里
心事,越来越多
河里的石头
也就越来越多
种子,被埋在大雪下
安静发芽
老枯树,在夜里
长出一根新枝丫
而我
在爸爸妈妈看不到的地方
偷偷长大
我从云里
看到了那条幽密的小径
远处青山含黛,枯蝶簌簌
暮归老人
赶着牛羊,满脸希望
我的影子映在小路上
不再孤单,没有愁容
身边三两好友
可又有谁知道
这条路的过往
仲夏
她忽冷忽热
仿佛在和你赌气
你希望炎热的时候
她下起了小雨
她不是针对你
她只是在哭泣
请原谅她偶尔的小情绪
闭上眼睛的时候
我看到了
绿色的风
它抚绿了山林树木
烫金了我的小牛
亲吻了家里的白墙
染黄了阿爹的苞谷
但我不会把风变色的秘密
告诉你
——施应锁,12岁,漭水初级中学七年级208班
放学回家的路长长的
只有我一个
家里的牛圈大大的
只有小牛一头
当我抱住它的时候
我们都有了朋友
——《朋友》
十年之后
我想做一个像大海一样的爸爸
让儿女坐在我的背上
像一条小船一样
有时对儿女吹一场台风
有时对儿女风平浪静
让他们知道
人生不是一直都是风平浪静的
——李坤富
小鸟是大鸟的孩子
白云是蓝天的孩子
路灯是黑夜的孩子
母亲去广东的时候
我把我的鞋,放在母亲鞋的旁边
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
——穆庆云《孩子》
我信奉黑夜
因为它能覆盖一切
就像是爱
——李玲,14岁,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漭水初级中学八年级《黑夜》
宇宙像一个没点着的烟花
没人愿意给他一点火光
他生气了,愤怒了
把自己点燃了
宇宙烟花爆炸了
宇宙诞生了
——黄柳,10岁《宇宙的诞生》
乌云和白云
结婚
我们欢呼着
去捡他们撒下的
喜糖
——五村中心小学,三(2)班《雨》
如果你不能成为山顶的高松
那就当棵山谷的小树
但要当棵溪边最好的小树
如果你不能是一只香樟
那就当尾小鲈鱼
但要当湖里最活泼的小鲈鱼
这里有许多事让我们去做
有大事,有小事
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身边的事
——道格拉斯·马拉赫《做一个最好的你》(节选)
“人类最强大的武器,不是核武器,而是豁出一切的勇气
告别吉林的父老乡亲,踏上前往湖北荆门的火车,小徐开启了人生中的一个全新身份:新兵蛋子。第一次点名,第一次队列,第一次叠被子,第一次紧急集合,第一次拉练……无数第一次中,小徐和其他两位大学生逐渐完成了从地方青年向空降兵军人的转变。
当兵让一个孩子转变为大人,辛苦的军营生活,磨炼着人的毅力。张书豪,徐龙告别家人,登上了当兵之旅。由一名新兵蛋子到空降精兵,要经历多少次魔鬼训练。我们之所以现在生活地安稳,就是因为有着万千保护我们的军人。我们之所以敢走过摇摇晃晃的大桥,就是因为有这些军人做桥的扶栏。
“他们和普通人一样,想要有尊严地活着
河南商丘的郭辉全身95%烧伤,通过培训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成为了一名专业网络客服。患有小儿麻痹症的李青荣,原以拉货维持生计,如今,她每个月有几千元的稳定收入,成为家庭的经济支柱。本期镜头对准残疾人客服这一特殊群体,从双十一奋战的“云上的客服”这一角度,让世界了解中国残疾人的救助事业。
这一集讲述的上班,不是普通人的上班生活。而且一群身残志坚的客服人员。他们有的先天残疾,有的有小儿麻痹,有的后天出事故失去腿……他们一起在一个同为残疾人开办的公司经过培训上班,当上了淘宝客服人员,靠自己努力赚钱生活,他们有的曾经对世界失望,想过极端做法。当他们在生活中找到“同伴”时,不再悲观。有的甚至在公司找到了伴侣。公司为他们举办了共同婚礼。“双十一”对他们来说,是重要的一天,没有人知道幕后的他们是什么样,他们专注的回答着用户的琐碎问题,有时会受到顾客的谩骂,但是他们似乎还有一些享受。因为这个时候,世界就真的当他们是正常人,有情绪就在他们身上发,这比那种在异样眼光下的廉价同情好得多,这才是真正的平等。
“在迟暮之年,当你回首婚姻的时候,你会发现当初信誓旦旦的爱情已变成朝朝暮暮的陪伴
上海浦东新区的婚姻登记处,是上海平均登记数量最大的一个地方,碰到热门的日子,一天会有几百对新人前来登记。结婚就是成家了,初次领完证的新人,有的会开始筹备婚礼;有的会去旅行;也有的人这些都不做,而是以自己的方式步入婚姻。在婚姻登记处记录下当今年轻人的婚恋观,也记录下人们心目中对于爱的理解。
结婚就像是一场,遇见好人,赌赢了。遇见不好的人,就赌输了。不结婚,也就是不输不赢。
如果遇见一个相互喜欢,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人,可以考虑结婚。如果遇不见,就慢慢等,上天要把最好的留给你。实在是等不到,不用为了将就而委屈自己,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好。我想这应该是大多数年轻人的爱情观。
“一趟开往未来的火车,一辆承载梦想的大船
为了促进曲靖农民转移就业,脱贫致富,曲靖人社局成立了曲靖劳务工作站,劳务工作站每年去曲靖市招收农民工 2次,分别为春节过后的春丰行动和收获季节后的秋丰行动,把想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引流来上海打工。本期,跟随工作站的工作进度,记录了他们从家乡到上海打工的点滴故事和心理变化。
极端贫困的县与极端繁荣的城同时存在于这片土地上。人们为了更好的收入,而选择走出大山,这就是所谓的进城。他们有的年龄大了,有的文盲,有的被家庭禁锢,对于他们来说,迈出大山,这也是很需要勇气的一步。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
高高在上的房价,像一座大山,让很多人遥不可及。然而,拥有自己的房子仍然是大部分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挥之不去的情结。本期将镜头对准一家房产中介,记录和观察年轻人在大城市中购房的经历,记录下他们在组建一个个小家时付出的努力。
有些动物一生都在寻找合适的房子,比如寄居蟹,有些动物出生就自带房子,比如蜗牛。为房子欢喜和忧愁的,还有人类这种动物。房子会给人带来安全感,满足感,幸福感。但是往往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你在北京,三百万只能买一个六十平米的二手房。年纪轻轻的我们,没有殷实的家底,没有父母的支持,世界之大,连属于自己的一个容身之地都没有。或许退一步,我们可以在一个不繁华但是房价不那么高的小地方安置一个温馨的家。想要进一步,那就得拼命赚钱。个人选择而已。
“人生无常,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和家人平平安安吃顿饭
江西南昌肿瘤医院旁,有一个共享厨房,熊阿姨和老伴儿10多年前创办的。每天,有很多病患家属来做饭,炒个素菜只要1块钱。熊阿姨每天凌晨两三点起床准备早点,这里已经成为众多癌症家属的厨房,大家称之为“抗癌厨房”。治疗癌症,花销巨大,而这个简易的厨房,却大大降低了用餐的成本。本期,在这个小小厨房里,记录下癌症病人及他们的家属之间,在这里发生的温暖人心的故事。
儿女长大,离开父母。剩下的只有你和你的伴侣,能陪伴你的,也许只有你的伴侣。也许只有自己。江西南昌肿瘤医院旁,有一对老夫妻开了一个“公用厨房”,专门为医院里的病人或者病人家属提供做饭的地方。他们每天都见证着那些为病床上身患肿瘤癌症的另一半炒菜做饭的忙碌身影,炒出来的,是人生的一盘盘“酸甜苦辣”。
“高龄学府哪家强,老年大学走一趟
这是一所神奇的学校:很多人通宵达旦的学习,却不是为了备战高考;同学之间会扎堆聊异性,毫不避讳;甚至也会逃学、翘课、抄作业。这个地方是很多中国老人第一次上大学的地方:老年大学。这里能让退休的他们再次找回对生活的热爱,再次拥有自己的生活,? 同一群朋友一起不断学习和接受新鲜事物。老年大学是退休老人版的“热血高校”。
在中国,越来越多的老人退休之后会选择去老年大学,他们要终身学习,他们要活出自己,他们要活跃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但是无奈的事,他们的儿女工作繁忙,带孙子的任务还是落在了他们身上。匆忙送完孙女上幼儿园,转身走进属于自己的学校,在那里,他们才能找到身体里那个真正的自己。书法,交谊舞,走台步,大合唱……这才是属于自己多彩的人生。
“云卷云舒,游历人家,迟暮之人,亦是少年
在上海松江的养老社区申园,住着 2100 多户老年人,这样的老年社区,在中国各地越来越多。老人们离开自己住了一辈子的家,第一次住进这样的养老社区是怎样的心情?以后的日子会如何度过?养老社区中几位老人的生活状态,呈现出当下中国老年人面对养老真实动人的故事。
当自己走不动了,当自己老伴先去了,当儿女有自己的事要干的时候,你会怎么办?或许一个人孤单的生活,或许拎包走进养老院。如果是我,我要坐在轮椅上去看世界。
“生的对立面,或许不是死亡,而是遗忘。
在中国,每年有将近70%的遗嘱是无效遗嘱。看似简单的一纸文书,为何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因为遗嘱而产生的纠纷矛盾如何最大程度地避免、化解?立遗嘱是否有必要?在北京的中华遗嘱库蹲守拍摄,记录人们第一次前来立遗嘱的故事。面对这份人生最后的决定,人们将会何去何从?
上海的聂爱荣奶奶得了阿兹海默尔症,也就是所谓的老年痴呆,日渐丧失记忆,而巢爷爷仍相守相伴。他说“只要我在,你就有人爱”;他说“你永远是我的女孩”。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奶奶去了养护院,爷爷也担心自己的身体,趁着意识清醒,开始立遗嘱交待后事,把后事交待好,他们的心也就定了。
请记住我,虽然再见必须说。
“朋友”是十二画,
“恋人”是十二画,
“爱人”是十二画,
“家人”是十二画,
“十二”是四季的写照,
“十二”是一生的缩影。
推开世界的门,从第一次的出生、成长、上学、当兵、上班、买房、婚姻、退休、养老到最后的告别,人生有许多记忆中的第一次,而那些最重要的第一次,值得我们铭记一生。
出生,是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次,第一次来到这个世界,有哭泣,也有喜悦。父母那一刻的动容都是真实的,人生初见,春和景明。
成长,幼儿园是开启人生第一次迈出人际交往融入群体的第一步。从出生到三岁前,这个年纪的孩子未必能听懂很多话,但学习模仿能力却很强,父母和老师的行为举止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看这个年纪的小孩很容易看到父母的影子。所以,谈吐大方能独立思考的孩子,在家里也是给予了爱与尊重的。
上学,诗意的教育究竟适不适合山区里缺乏家庭教育的孩子?我觉得,诗歌可以更为柔和的告诉大山里的孩子,如何与不完整和解。毕竟山里的孩子也许没法拥有钢琴,但诗歌可以教会他们如何去触碰自然的音符,一定程度上也许可以树立另一种自信,毕竟自然的馈赠山里的孩子是最直接感受到的,懂诗歌的孩子不会砸玻璃,大概就是一定程度化解了不完整的戾气,修复家庭教育的缺失。既然无法避免的,那就用用诗歌去疗愈这些孤独的孩子吧。
当兵,为祖国效力,男孩们成长为男人的过程,感谢这些未来会守护国家安稳的军人,致敬!
上班,对准的是特殊人群残疾人,一定程度的行动不便让他们迈入社会工作的难度要大于常人,照顾这样的孩子长大到成为一个有自主能力且还能拥有自信的孩子,无疑是不容易的。这些年轻人的顽强和坚毅是平常人的数倍。希望未来可以更好的完善方便特殊人群的公共设施,能看到更多残障人士可以自如的行走在大街上,自信而有力量。
买房和婚姻,谈到买房未必会谈到婚姻,但谈到婚姻势必容易牵扯到买房。这两件事成了很多家庭因孩子而起的心病。纪录片里提到的内容,对准的大体还是城市家庭和跨国家庭的婚姻,有自主选择权,财产上相对独立,有父母为依托,人生仿佛一场接力赛。父母如果有能力并自愿为孩子买房,谈不上啃老,当然孩子们自己有能力那绝对是更值得赞扬的事。纪录片的角度也相对对准的人群不算大众,现实生活中两个人的结合,两个家庭的结合终归还是复杂得多。
退休和养老,算是并驾齐驱的两件事,退休后就伴随着养老,纪录片给我们展示的是,城里的条件优渥的退休老人是如何丰富生活与养老的。养老对准了失去伴侣的老人,一个愿意留在家里,一个选择去了条件非常不错的养老院。行至这一步老人也懂得了这是人生的最后一段路程,荣誉带不走也并不在意了,必备的衣物和几张照片,就是全部了,养老院比想象中好很多,甚至遇到了少年时的同学,这最后一段路还有友人相伴,到底还是平静很多。
告别,这个话题无疑是最沉重的,这注定是一场一去不复返的旅行。慢慢失去记忆的阿兹海默尔症老人,共同记忆是一种需要相互印证的存在,我们追溯记忆的时候总是希望有人说一句我记得,可一方的遗忘会让另一方的怀旧追忆孤掌难鸣,这其实对没有遗忘的人来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尤其是被爱的人忘记了。《寻梦环游记》里说过,“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被人记得就算逝去了你也在另一个世界活着,那尚且活着就被人遗忘了呢。
最后,希望这辈子走到尽头的时候,我能坦然而知足地说出这样一句话:“我这一生,平淡而有意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