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高考语文,2000高考语文作文河北
1.高考语文常见错误题型有哪些
2.高考语文附加题部分的第三大题是什么类型的阅读
3.语文考试答题技巧
4.语文全国卷文言文阅读理解
5.生活中哪些话表达得体
6.高考状元最高分
7.语文高考能力要求
罗曼罗兰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他说,这个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后依然热爱生活。如果给你一次重新经历青春的机会,你有胆量去挑战吗?我想不是百分之百的人都有这个勇气。
17年是充满希望的一年,也是竞争残酷的一年,中国已经停滞十年的高考在这一年宣布恢复,参加高考的学子有五百多万人,但是最终的录取结果却只有三十万人,能够在这样情况下考取状元的刘学红,实力不容小觑。
改变命运的一次考试
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时刻相连,这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年轻人时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
刘学红是国家恢复高考后的首个北京市文科女状元,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之前刘学红已经到农村插队两年,自暴自弃地认为自己日后最好的结局不过是去当一个售货员,从来没想过自己还可以圆一个大学梦。
刘学红清楚地记着,17年10月21日,一个平常的日子,广播里突然传出了恢复高考的消息,而此时正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的下乡知青,听闻此语只觉得恍若隔世。
高考对于他们来说是一次相对公平,且能够改变命运的一次考试,刘学红事后接受访,坦然提起这次人生大起大落的感受,她直言四个字"感谢高考!"
机会向来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歌德说:"善于捕获机会者为俊杰。"
刘学红报名高考之后,白天照常工作,有时间休息就拿出中学的旧课本来温习,直到距离高考开始还有半个月的时间,一同下乡的知青们集体请回家备战高考,刘学红的父母为她找来了前历年的高考历史试卷,期望能对她有所助益。
17年的高考是极为特殊的一年,国家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机会,高考破例在冬天举行。同时因为人员质量参差不齐,所以在出题时,大多数都是以基础题常识题为主,当年的语文高考题作文为重中之重,占值很高,足有七十分之巨(总分为一百分)。
作文题目为"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刘学红洋洋洒洒写了两千个字,将知青生涯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分隔开来,这些文字都是刘学红的真情实感,所以她写得一气呵成。
试卷上交,剩下的就又开始回归了正轨,刘学红继续回到农村种树,一个星期才能回一次家,回家后父亲拿着一张人民日报对着她念上面刊登的一篇文章,刘学红大吃一惊,这竟然是她的作文!原来当年人民日报,在全国范围内,筛选了三篇优秀高考作文,登报发表。
皇天不负有心人,之后刘学红顺利被北京大学新闻系录取,由于当年不透露成绩,事后经过查阅档案资料,人们才得知,刘学红的语文成绩距离满分只差一步之遥,差1分到100,名副其实的文科状元。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刘学红抓住了这次机会,一鼓作气战成功,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轰动。
四十三年后状元今何在?
现如今,刘学红已经到了退休年纪,居家安享晚年,2007年她将自己已经发黄陈旧的高考准考证交予国家博物馆收藏,重启那段尘封的岁月,这张小纸片记载了刘学红最光辉的岁月,和时代的发展。
她回忆起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眼神中满是感谢,说起17年她的声音还是止不住的颤抖,刘学红说自己是个毫无疑问的"儿"。
迎来恢复高考,感谢政策让她重新追梦,考上了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地成功报考自己喜欢的新闻专业,感谢命运让她能够追逐热爱的方向,不负青春韶华;地赶上分配工作的时代,感谢时代让她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进入中国青年报工作。
1982年,她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毕业后,以第一志愿分配到中国青年报,在这里扎了根。刘学红一开始主要从事教育一类的新闻报道工作,后来从一名记者一直走到报业的管理层。
在中国青年报工作期间,刘学红始终是头顶光环的,她既是北大毕业,又是从恢复高考后第一个文科状元,她不遗余力、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工作能力,先后创办"教育导刊"、"电脑大屏幕"、"电脑·网络·市场"专刊等周刊。
迎合时代,抓住了互联网腾飞的羽翼,在2000年,参与创办中国青年报网站-—中青在线,并担任总经理,可以说刘学红的眼光定位一直放得很长远,未来永远是属于年轻人的,网络媒体早晚会异军突起,中青在线是也是中国最大、最权威的集新闻发布和青年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青年类网站。
刘学红能够有今日的成就,除了她个人的努力,还有就是那场改变命运的高考。
高考制度发展到今天,它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比如说让教育失去了丰富性,教育是为了分数成绩,但有一点是绝大多数人都认可的,那就是高考体现了面向社有青年人的教育公平。
分数面前平等,无论你身处何地,背景如何,只要你有知识,有才华,就可以通过高考实现个人梦想,改变人生轨迹。
当然如今说起高考,人们对于它的评价两极分化严重,一部分人仍然把它视作神圣的殿堂,一部分人却认为时代已经变了,不能单以成绩论英雄,在这个新社会人才想要得到出口,不一定需要高考来证明。
不过我们还是要承认,知识的确能够改变命运,高考还是目前最为公平的竞争方式,也是成就梦想最广大的舞台,这是多年来未曾改变过的事情。刘学红的故事告诉我们把握机会很重要,面对困难不要跑,努力奋斗才能写好人生的答卷
高考语文常见错误题型有哪些
1951:一年来我在课外努力地工作
1952:记一件新人新事
1953:写一个你所熟悉的革命干部
1954:我的报考志愿是怎样决定的
1955:我准备怎样做一个高等学校的学生
1956: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
1957:我的母亲
1958:中激动人心的一幕
1959:记一段有意义的生活
1960:我在劳动中受到了锻炼
1961:一位革命先辈的事迹鼓舞着我
1962:说不怕鬼;雨后(两选一)
1963:“五一”劳动节日记
1964:读报有感——关于干菜的故事
1965: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
(1966—16:高考中断了11年)
17:“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18: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
19:改写:“陈依玲的故事”
1980:读后感:《画蛋》(达·芬奇的故事)
1981:读后感:《毁树容易种树难》
1982:命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983:看图作文:①说明一篇;②议论一篇(《挖井》)
:一段报道,关于怎样写作文
1985:“致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关于环境污染问题)
1986:“树木·森林·气候”(一段报道,副标题自拟)
1987:自拟题(关于育民小学游泳训练班的简讯)
1988:习惯
1989:“致青年同学的一封信”(关于报考志愿的困惑和苦恼)
1990:①动作表情;②肖像描写;③议论500字(素材为:玫瑰园里的花与刺)
1991:①以圆形物体为本,写一段想象②命题——选择(“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辩论或议论)
1992:①记叙;②议论(关于社会公德问题,街头雨中一景)
1993:广播稿:关于补课报酬问题
1994:尝试
1995:①一段对话;②一篇评论(素材为诗歌《鸟的对话》)
1996:①说明一篇;②议论一篇(关于给六指做整形手术的两幅比较,议论题为“我更喜欢”)
19:自拟题(社会调查分析,素材两份,主线为“助人为乐”)
1998: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二选一)小作文:补写《妈妈只洗了一只鞋》
1999:如记忆可以移植
2000:通过对四个图形符号的不同认识,谈你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
2001:诚信
2002:心灵的选择
2003: 根据《韩非子》中的一则寓言,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高考语文附加题部分的第三大题是什么类型的阅读
语文是非常容易拿分的一门课,但是很多同学没有答题技巧,那你知道语文常见的错误题型以及答题技巧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考语文常见错误题型有哪些_高考语文有什么常见错误题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__目录__
语文常见八种错误题型
高考语文题型分布及分数
语文各题型答题时间分配
新高考语文题型变化
新高考语文答题技巧
★语文常见八种错误题型
1、字音字形题,耗时过多而丢分。
字音字形题耗时不要超过1分钟,否则既降低了答对的机率,还挤压了其他题的时间。俗称“丢双份”。高考语文选择题多为复查负效题,不复查还好,越查越易改错。
对策选择常见100个多音字和100个常错形近字,遵循“以义定音定形”原则,适度联想发散,逐一记忆过关,每天一题,适当训练。
2、词语(成语)运用题,不知分类而丢分。
成语题中只要出双重语义的一般是选择项,比如灯红酒绿、想入非非等。当然成语还有因不了解成语意思误用、因不明成语适用对象误用、因不明成语感彩误用等角度进行分类。
对策
1)选择100个常考成语和100个常错成语,逐一过关,每天一题,适当训练。
2)其他实词虚词不能放松。
3、语病辨析题,不分轻重而丢分。
语病题是命题人最头疼的题目,因为语言本就讲求约定俗成,因此答题时不要苛求完美,只比较哪个选择项更好一些--“认对不认错”。
对策汇总高考题,熟悉六种语病类型,分类解析,每周一题,适应训练。语病题是训练低效题。
5、实词理解题,教材不熟而丢分。
实词题与教材文言文联系最紧,出题点一般为教材内容。
对策汇总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中的文言文,每天一篇,翻译梳理过关。
6、文言筛选题、分析概括题,忽略原文而丢分。
对策文言筛选信息题的关键是将选择项内容代入原文,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排除。分析概括题除了要重视原文,代入原文外,还须盯紧该题设错的五大方面(搅乱时间、地点、人物、和语意逻辑)。
7、文言翻译题,得分点不全而丢分。
对策汇总必修教材中22篇文言文,每天一篇,翻译过关。重视四个落实(一是字字落实,重点在单音节词翻译为以该单音节词为核心的双音节词;二是句式落实,不仅有句式还包括活用法;三是文从句顺语言落实,四是得分点定位落实,是得分点的绝对不能译错更不能译掉。)
8、文言断句题,不懂标志而丢分。
对策断句题命题点在于标志。标志有哪些?句前“犹、况、夫、其”,句末“耶、者”,当然还有句中的“而”等。此外,要善于利用句式特点、主谓、动宾关系等技巧。断句答问命题自由,但无非内容概括和常识考查。内容概括摘原文,常识考查适当须积累文学、文化常识。
返回目录<<<
★高考语文题型分布及分数
全国卷高考语文一共有四道大题,第一道大题是现代文阅读,满分35分;第二道大题是古文阅读,满分同样是35分;第三道大题是基础知识部分,满分20分;第四道大题是作文,满分是60分。
对于这样一个概括的题型分析,大家可能还存在疑惑,不知道具体每道大题里面考什么内容。作文,毫无疑问,一般是根据材料进行拟题,一般写成议论文比较好写。
而现代文部分分为文学类、实用类、论述类等几种文体,古文题型则包括文言文、古诗词以及默写。基础题部分题型有成语、病句及语言运用等。
返回目录<<<
★语文各题型答题时间分配
高考语文满分是150分,高考时间也是150分钟,因此每一分和每一分钟是一一对应的,但在答题时却不能按部就班的按照这个方法去答题,否则会死的很惨。
高考60分的作文,用一节课40-45分钟写足矣;5分的默写题,2分钟完全能搞定;19分的文言文阅读题,17分钟左右就OK;第三道大题10分钟也差不多;其余的时间用来做剩下的现代文阅读题以及涂答题卡,同时还要留有检查的试卷的时间。
高考做语文的最佳状态就是做完题剩几分钟,刚刚好,有时做完试卷的感觉很重要,全身心的投入到做题的状态中去,做完稍作检查后刚好交卷。
返回目录<<<
★新高考语文题型变化
1、兼考现代新诗鉴赏和古代诗歌鉴赏,前者分值为令人咋舌的16分,作为现代文板块考查,后者保持2019年的9分(2000年高考全国卷曾考查过郑敏诗歌《金黄的稻束》)。考生纷纷表示,此前老师们复习以为主,突然考现代新诗,有些猝不及防。
其实这个试水题型很被看好,长期以来,教考脱节最严重的就在近现代诗歌这部分内容,学校重点讲,考试却从不涉及,以至于很多同学进入“学得不考、考得不学”的认识误区。这给教和学也敲响了警钟。以考促教,要得就是通过考试这个指挥棒让教与学的实践中真正的重视起近现代诗词这块文学宝藏。
另外,诗歌的考查能力主要侧重在内容理解和手法运用上,难度适中,但因题型平时少有练习,这次模考得分恐怕不会太理想。但是一套高考试卷中同时涉考古代和近现代诗歌的可能性,似乎并不会太大,从考纲上看、从理论上讲行得通,但从现实角度考虑,可能性不大。所以此一点,不必太过担忧。
2、文言文出现主观题,保留了断句、文化常识、文意理解(选择题)等传统题型,分值20分(近年全国卷一般为19分),翻译减少2分,整体相对于之前的三个选择题加2小题翻译题,强化信息筛选概括,难度明显加大。
3、第一篇现代文阅读篇幅大大增加,字数接近2100字,由之前传统的3小题变为5小题,包含2道主观简答题。
4、主观题增加,客观题减少。语病、成语题不见了。语言基础题继续强化在具体语段结合语境来考查的特点。
5、作文仍然是任务驱动型,侧重交际应用(发言稿)和具体情境写作。2020年备考,有必要在常见应用文体,比如发言稿、辩论稿、演讲稿、书信等上加大力度。
返回目录<<<
★新高考语文答题技巧
一、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
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①比喻:?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
②拟人:?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③夸张:?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④反问:?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⑤排比:?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⑥对偶:?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二、插叙的作用。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
公式: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②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③写景状物: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
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⑤议论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四、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③:以?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④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五、描写手法的作用。
1、读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
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
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返回目录<<<
语文考试答题技巧
一、题型分类
记叙文阅读题型可分为四大类,二十三小类:即概括类(文章主要内容、语段内容、中心或主旨、层次结构)、理解类(词语{能否删除类、作用类或好处类、意义类、代词的指代内容、过渡与照应类}、句子类{文中作用或意义、能否删除类、表达感情思想类}题目{取题目、题目的含义类})、知识类(人称、写作顺序、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语言特点、线索)、开放类(感悟题、补充题、仿写题、联想(想象)题)。
二、具体解法
(一)概括类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因为记叙文主要是通过人的言行和事情的经过来表达一定的中心思想,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做此类题目一定要先搞清楚文章的六大其本要素。即:
〔1〕人物,即文章记叙的人物对象。写记叙文,必须明确要写的是什么人;读记叙文,也必须清楚作者写的是什么人。
〔2〕事情,即要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包括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几个方面都交代了,记叙的事情才完整;读记叙文,也要把这些都弄清楚了,才算读懂了文章。
〔3〕时间,即记叙内容所发生的具体时间。可以明确说明是某年、某月、某日,甚至某个时刻;也可以大体交代若干年前,或"我小时候""很久以前"之类的表达。时间表达具体到什么程度,这要看记叙内容而定,基本的要求是能让读者准确理解记叙内容,不会引起歧义。
〔4〕地点,即事情发生的地方。随着事情的发展变化,地点可能会有变化。写记叙文,就要把变化了的地点交代清楚;读记叙文,也要认真分析,把握地点变化的情况及其线索。
只要是记叙文,一般都具备这六要素。但有的记叙文,如果六要素中的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的,或者某些要素不交代不影响表达效果,是可以省略的。
阅读记叙文,弄清记叙的要素有助于掌握全篇内容,深入理解和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
明确了文章的六要素以后,根据自己做题的需要选择概括文章内容所需要的要素,然后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组合,即完成此类题目。
2、概括中心思想或主旨
中心思想的归纳,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从分析标题入手,从分析材料入手,从分析首段入手,从分析文章中议论或抒情句入手,从分析篇末入手,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入手。
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些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景物),表现(反映、歌颂、批判、揭露)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作者……的感情。
3、理清结构层次
理清结构层次即划分段落并明确各段大意,应注意以下几种方法:
按时间先后,按地点的转换,按描述内容的角度,按思想感情的变化,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概括段意的有效方法:
摘句法:摘出文段的中心句。
概括法:概括文段的主要意思。
联合法:有些文段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要意思,就要把这些意思连接在一起,概括出联合段意。
(二)理解类
1、理解词语
这一类题型的前三种题型在做题过程中都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内容:
此词语的本身义,即词典义。
此词语在文章中的意义。
此词语在文章中所起的独特的作用。
把握好这三点是做好前三种题型的基础,只有把握这三点内容才有可能做好这几种题型。在做不同题型时,要做到灵活运用三方面内容。
比如做“能否删除类”题目时,首先就应先回答“不能删去”,然后回答词语的本义和文章义,再说词语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及删去后有什么不利。
做“作用类”题目时,思路和上面差不多,所不同只是比上面的解要简单一些,只需考虑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及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即可。
词语的“意义类”题目应该是最简单的一类题目,只是考查对词语的掌握或者说是对平时对词语的积累,因为大部分题目所牵扯到的词语都是课文中曾经接触过的,所以做好这类题的前提是牢牢掌握住基础知识。另外这类题目中还有的是让你结合词语的辞典义归结出词语在文章中的意义或者也可以说它所指代的具体对象。
做“代词的指代内容”类题时,首先应做的是找到该代词在文章中的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及其主题,在该代词之前找出答案。此类题型一般较简单,但在做题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读清题意,二是确定好代词位置,三是找好指代的具体内容,这也是做此类题的重点所在,一定要找准,不要多写也不要少写。
过渡类题目一般都是考查对过渡句的判断及对过渡在文章中所起作用。此类题一般有两种考查方法:一是考查同学们能否判断出哪一句是过渡句,二是考查过渡句的作用。做此类题时,首先要确定好过渡句的位置,过渡句一般在两段之间,或者在一段的开头,一般由两个分句组成,前一分句是对上文段意的概括,可称为承上句,后一分句是对下文段意的概括,可称为启下句。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过渡句最重要的作用:承上启下。
照应类题目一般考查词语之间、词句之间、句子之间的照应关系,做好此类题的前提是理解题目中提供的词或句的真正含义,然后才能根据题目要求来寻找它所照应的词或句子。同时还需要大体把握该词或句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然后寻找与之相关的词句。一般情况下,题目中会提示你在固定位置寻找。
做此类题可注意以下几种常见的照应方式:题目与段落之间的照应、开头与结尾之间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
2、理解句子
这类题目所考查的句子多数是指中心句、统领句、转承句、结论句和一些意蕴比较丰富的句子。
理解这些句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从内容上看思想感情,从结构上看作用,从艺术效果上看(理解句势的整散长短对于抒情议论的作用,要理解修辞手法的效果,理解文章技法上产生的效果。)
“作用或意义”类题型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几种理解句子的方法:
1. 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我们可以抓住“焦急”和“耐心”这两个关键词。这两个词看起来似乎矛盾,但却反映了老奶奶急切想见到总理的灵车,以及不见灵车决不离去的那种对总理无比热爱的感情。
2. 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有些句子的含义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顾及全篇,才能理解句子的含义。在古诗学习中尤其如此。如“死去元知万事空”,要理解它的真正含义还得联系下文。下文是“ 但悲不见同”:但感到悲伤的是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最后两句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最念念不忘的是盼望南宋的军队能早日收复中原统一祖国,到时家祭的时候不要忘记告诉你的父亲。反映了作者临死时念念不忘统一祖国的***。
3. 联系实际,通过联想来理解。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挪动过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我们可以联想自己被沸水或火星烫着时会迅速地把手缩回来以及剧烈疼痛的情景,而邱少云在烈火烧达半小时之久却能做到纹丝不动,足见他的高度纪律性及为革命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
4. 从比喻、象征意义中去理解。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作者用“黑洞洞”形容旧社会非常黑暗,用“碰壁”比喻革命者没有自由,到处受迫害。这是鲁迅先生用诙谐的笑谈来讽刺、抨击旧社会的黑暗。
5. 从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有的文章要与当时的情况联系起来才能理解。如 “赶集”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料想四年以前该不会有这些东西吧。”四年以前是什么时候呢?文章写的是解放初期农村面貌的迅速改变,农民的生活不断改善,从而歌颂了党的领导好。
考查句子在文章中作用的题型主要有这么几类:
1、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做这类题目的时候只要抓住所考查句子的类型,然后再来按照固定句子固定作用来答题即可:一般情况下,统领句起总起全文的作用,结论句起归结全文的作用,转承句(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还需注意的是有的情况下,尾句还会起到揭示主题,点明中心的作用,注意根据不同情况来区分。
2、句子在文章内容上所起的作用,这类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所以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做此类题时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文章的思想感情与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3、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艺术效果,这类题有这么几类,如运用修辞手法的效果,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表达内容生动形象;排比,反问增强表达力量等;再如句子对文章技法上产生的效果,如有的设悬生疑,有的对比映衬,有的烘托渲染,有的欲扬先抑,有的情景交融,有的小中见大,有的升华深化,有的象征寓意等。有的题型就是考查对句子的艺术效果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各种艺术效果的表达方式,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
在此列举各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但需结合具体文章作出明确的判断:
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
2、化深奥为浅显;
3、化抽象为具体;
4、化冗长为简洁。
比拟的作用:
1、色彩鲜明;2、描绘形象;3、表意丰富。
夸张的作用:
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排比的作用:
1、内容集中,增强气势;2、叙事透辟,条分缕析;3、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反问与设问的区别:
1、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砌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能否删除类题型的解法与词语中的删除题大同小异,这里不再细说。
(三)知识类
这一类题主要考查对记叙文中各种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做好此类题的前提是掌握好记叙文章的基础知识,牢记各种知识点,并能把自己的知识形成休系,形成网络。下面我将就有关这记叙文中的各种知识所出现的各种题型进行解说:
1、记叙文一般有六个要素,哪六要素?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结果。
2、记叙文的人称有几种?
记叙文的人称:第一人称(“我”),第三人称(第三者口吻)。记叙文的人称是如果叙述人是作品中的人物,他是以当事人的身份来叙述的,就叫第一人称;如果叙述人并非作品中的人物,他是以作品中人物的对方的身份出现,就叫第二人称;如果叙述人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就叫第三人称。一般地说,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经常使用。
3、记叙文叙事的方式(即安排故事的方法)有哪几种?
记叙文的叙事方式:顺叙(时间顺序、事物发展顺序)、倒叙、插叙、补叙。
记叙文的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和插叙。顺叙是按照发展的时间先后的顺序来写;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插叙是在叙述中心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描写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4、表达方式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文为主.兼用描写、议论、抒情。
记叙文中的描写可分两大类:一是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以此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是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描写有正面也有侧面描写,描写有的结合各种修辞手法作生动、形象的描写以突出强调描写的对象,有的则是运用白描,使文字朴实、简练、干脆。
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阅读时要注意接受感染和美的熏陶。
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5、修辞手法已在上文中进行了详细的解说,这里也不多说。
6、记叙文中的语言特色,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或朴实或生动;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阅读时要细加体会。
7、理清读物的线索
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理清了线索,文章的段落、层次就好掌握了。一篇记叙文一般只有一条线索,也有的一主一次或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有的以某一事物为线索,有的以行踪为线索,有的以时间为线索,还有的以感情为线索等。
8、阅读分析记叙文先要了解它的故事情节和结构形式
记叙文主要是写人记事的文章。写人和记事是密不可分的。事要人来做,而人的活动表现为事,所以,人和事是相互依存的,只不过就文章的整体来说,由于记叙的目的、角度和侧重点的不同,而可以确定是写人为主、还是写事为主。
读记叙文,一般地说,应该以了解故事情节为突破口。先从整体上看,写的是一件事还是几件事。如是一件事,它的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是怎样的,有没有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样的过程;如是几件事,那就要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故事情节弄清楚了,就要进一步看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些故事情节的,是通过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来表现的。这是阅读、分析文章的基本功,最为重要。
(四)开放类
这一类题一般用主观题型,常见的有:感悟题,即谈阅读后的体会、感想、启示等;补充题,即联系上下文,补充一句或几句话、补充论据等;仿写题,联想、想象题等。
1、感悟题,是对原文内容的延伸,要在理解原文创作意图、作者创作思路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活动。答题时,既要联系原文内容,更要从原文中抽取本质的东西,结合实际,发表自己的感悟和见解,体现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03年语文中考题中就有此题)
2、补充题,关键在于把握题目要求,吃透原文有关内容,理清原文思路,这样补写的句子才能与前后文意思连贯,补写的论据才能吻合论点和文意。
3、仿写题,可谓形式多样:有单一性仿写,如:修辞、表达、关联词、短语等角度进行仿写;也有综合性仿写,即仿照例句、例段的思路、句式、修辞等,按照多项要求进行仿写。完成这类题目,首先要读懂例句,把握其句式特点、修辞方法、前后句和其中的关键词语的内在关系等,然后,还要读懂题意,按照题目要求进行仿写。
4、联想、想象题,常见的形式有:根据设定的情境造句或写一段话;完成这类题目,一要注意答题内容与原文主旨、题目要求的相关性、一致性,也就是说,首先要找到题目所问与原文内容的契合点,再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实际情况,才不致于答非所问,偏离题意。二要注意想象的合理性。不合情理的想象,会给人以荒诞可笑的感觉。
现代文阅读理解,在每年的高考试题中都占相当大比重,是高考试题中拉开分数档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学生做题时感到难以把握,就连教师辅导复习时也感到棘手。怎样才能提高这类试题的得分率,是需要好好研究的课题,下面我谈一点关于解答阅读题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理解的重要方面和难点是揣摩语言。所谓“揣摩语言”主要是指对关键词句作用的领悟。
首先,要了解哪些是文章的关键词句。先看下面的例题:
[例1]2000年高考2卷第四题的22题:作者在第一段和第二段都提到了“归鸿”(飞鸿),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第23题:这篇散文中(1)作者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例2]2001年高考2卷第四题24题:作者笔下的门,有的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有的则赋予象征意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例3]2002年高考2卷第五题的22题:怎样理解第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
[例4]2003年高考2卷第五题的21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从以上四例可以看出:阅读中不仅要注意动词,形容词,副词,还要注意名词,代词。不仅要重视议论性句子,抒情性句子,还要注意描写性语句。此外,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铺垫、照应性句子,总领、总结性句子,修饰成分多、结构复杂的句子,引用名言诗句的句子,打破常规结构形式的句子,运用多种修辞格的句子等。这些都是高考试卷容易设阅读理解题,让学生揣摩的地方。
从词句对文章结构的作用来看,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全文、过渡、照应、铺垫作用的词句。从修辞效果角度来看,用比喻使文句生动形象的句子,用拟人使文句亲切可感的句子,用对比使事物得到强调突出的句子,用排比使文句增强语势的句子。对文章中心主旨的作用来看,有点明中心、深化中心或升华中心作用的句子。从词句本身流露出的作者情感态度来看,有表现作者热爱、怀念、珍惜、愤恨、厌恶、鄙视等各种情感的句子 。
对这些,我们都应该从文章的整体出发来理解,有自身读后的主观心理感受。
解答这类题目有什么技巧呢?其实也很简单。首先,搞清这个词、这句话表面意义是什么,然后,再看一下用什么方法表达,接着思考一下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来表达,如果这三个问题解决了,含义就基本上就领悟得八九不离十了。
例如,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第Ⅱ卷的现代文阅读,第19题的提问: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这就是一个揣摩语言、理解句子深层含义的问题。
其实语文没有什么对错的,要是你以后不从事语文方面的研究,做好不用让自己趋于这种死板的回答,虽然答案对了,但是你的脑子也不灵活了,自己把握分寸哦
语文全国卷文言文阅读理解
做题总原则:一分钟拿一分,150分。选择题稍快点,提前5分钟左右。
语文考试实际上就是调动已有的积累来回答命题者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善于回忆,更需要我们懂得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组织答案。在组织答案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句子的简明连贯得体、注意保留命题者的原意、注意满足题旨、注意少用绝对化的句子。
首先,做一次深呼吸,然后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尽可能在试卷上将自己思考的痕迹写下;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绝对不轻易留下空白;切记\"整洁、美观、有效\"的原则; 然后拿起笔,进入到第一卷客观题的选择阶段:
第Ⅰ卷
(一)
1. 字音辨析题
答题技巧: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形声字标\"不同声旁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大,标\"同声旁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小。常见字标音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一般考辨析,不考拼写,不考查汉语拼音方案。
如果题干是全部不相同的,就把有两项相同的去掉;如果题干是与所给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则去掉一个不同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全都正确,就去掉有一个错误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有错误的一组,就排除肯定无误的一项.总之,用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
2.词语运用题
主要是近义实、虚词的分辨。通常是用几组近义词进行辨别,要做好它,平时就要有语言准备,但是在考场上如果确实拿不准,就要凭语言感觉去选择自己认为的最佳答案,一般有两种类型:
实词辨析题
答题技巧:对词义的理解,有相同语素又有不相同语素的词语,重点是分析理解不相同语素,可以通过组词来理解,也可以找出反义词来理解,还可以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理解。语素都不相同的词语,重点从用法方面考虑。对词语的运用,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注意用排除的方法,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
虚词辨析题
虚词它在语句中起着调节各种语言关系的作用,在口语尤其在书面语中使用频繁。在高考中作虚词题目,主要是凭语感,可以造一些结构相似的句子来分析它的正误,其次是理性分析。分析应考虑这样几点:
一是虚词词典含义的分析,先分开解释,后组合理解;
二是找出配套的关联词语,前后联系来确定虚词的含义;
三是在单句中的虚词,要分析前后词语的联系和所作的句子成分;
四是在复句中的虚词,要注意前后虚词的关联,如果配套的关联词语在句中只出现一个,应该将它补全分析;
五是要将关联词语与句子内容结合起来分析,在关系上保持一致。
总之:注意用排除法,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同时也要做记号。
成语辨析题
答题技巧:
第一, 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
第二,体会成语的感彩;
第三, 要注意熟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
第四, 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第五, 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一般是选择正确的一项,但也得注意是不是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总之:要正确理解熟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熟语越要注意陷阱。特别陌生的熟语往往是对的。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
3. 病句辨析题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答题技巧:
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有多重否定或还有反问的句子,要将否定换成肯定来理解。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的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总之:判断病句用排除法居多。回忆常见病句的标志(参阅《\"望\"病句标志辨析病句》)
做题思路通常是:检查句子的主干,是否缺成分→ → 推敲词语运用,是否搭配 →→ 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 →→ 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① 介词\"关于\"\"对于\"\"对\"等开头的句子,注意主语的残缺。
② 类似于\"A\"是\"B\"的句子,注意\"A\"\"B\"的协调,也可能是句式杂糅。
③ 动词后有很长的修饰词语,注意是否宾语残缺。
④ 用\"和\"\"或\"以及顿号连接的并列成分,注意歧义及内在逻辑顺序是否失当以及意义的从属关系。
⑤ 前半句使用了\"能否\"\"可否\"等双面词语,注意后半句是否与前半句协调。
⑥反问句及疑问句注意是否表意相反。
(二)现代文阅读
如何读懂科学类文章
注重整体阅读,说明性的文字抓住基本概念以及对基本概念解释的文字;议论性的文字抓住基本观点以及对观点阐述的文字。认真读懂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并在头脑中大体复述各段内容。标示文章中揭示主旨的句子、揭示文章结构的句子,并用笔划出称代词、关联词、标志词。阅读题目,找出选枝相对应的区域。文章内容与题目相互应证。
科学文总体解题技巧
将题干中否定陈述转换为肯定陈述。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的题干,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将称代内容替代称代词,使称代词与称代内容保持一致。找出选项所关涉的内容区域,将选项与文章内容逐字逐词逐句进行比较、对照。推导的选项要在原文中找到根据,要有前因后果。注意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
正常错误有故意混淆,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颠倒因果,强加因果,胡乱划分。
4、概念词语理解题
答题技巧: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划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联系词语的本义,抓住语境义。
5、句子理解题
答题技巧:理清复杂句子的结构关系,适当作些句子成分的分析。其次要对修饰成分认真思考,这是选项比较的重点。找出文中相对应的阐释,与选项逐字逐句对照、比较。分析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分辨先后顺序。检查该选项的解释与全文或全段的倾向性是否一致。
6、信息筛选题
答题技巧: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依次筛选。原文内容与选项保持一致,选项与题干要能构成因果关系。略过无关紧要的信息,如举例、描写等,抓住本质特征。
要点概括题
答题技巧: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抓住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转述内容要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注意选枝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7、推断想象题
答题技巧:找出推断的根据。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总之:所有的判断都必须来自原文,切切不可以主观臆断,建议先通读全文,标好段落,初步掌握全文意思。先做最后一道选择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再做其余三道选择题。找到题干中句子在原文中的位置,前瞻后顾,整体把握,多用排除法(尤其是表述绝对的选项)。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
(三)文言文阅读
我们对文言文题普遍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其实,只要稍稍作一点准备,就会发现,历年的高考都有一定的规律。高考选文标准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符合这一要求的文言文,主要是以下六个方面:\"二十四史\"中的传记部分和《资治通鉴》中的名段;以《孟子》《韩非子》为代表的先秦浅易文言文;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作品;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笔记文;以《梦溪笔谈》为代表的古代科技短文;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短篇文言。从以往的选文看,高考虽说回避社会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但倡导并弘扬真善美是永恒的时代主题,结合当前反腐倡廉和社会舆论看,对忠臣廉吏的价值判断依然会影响高考文言文的选文。据有关人士估计今年很有可能考三国两汉时期的文章。
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
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两遍。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
8. 文言实词题
答题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字。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实词理解: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 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古今异义题
答题技巧:古代多单音节词,所以看到类似于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词,古义尽可能分开理解。要具体、形象。分开解释的含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与上下文保持一致。四个选项比较、权衡,增强准确性。
古今异义:将该词语的今义带进原文,通则对,不通则错。
文言虚词题
答题技巧: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虚词比较:每组中利用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
9.信息筛选题
答题技巧: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性格表现题:
答题技巧: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任务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特别注意谁的什么性格。
10. 内容归纳题
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全文把握题: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注意联系全文,是\"忠臣\",而不是\"不是忠臣\"。
总之:所选文章往往是古代贤人良臣的小故事及个人履历表,所以不难读懂意思,只是落实到个别字词,倒是颇让人费神,不过如能胆大,心细,也不可怕。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若不影响做题目就不要钻牛角尖,不懂就不懂也没什么!
★ 解释不通的字词往往可以考虑是否通或者活用。
好了,客观题做完了,可以把答案填入指定位置了。填完后,拿出草稿纸,准备进入第二卷主观题的作答阶段。深呼吸之后,就开始吧!不断提醒自己一定要打草稿。 (第I卷答卷用时约40分钟)
第II卷
(四) 11. 文句翻译题
答题技巧: 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 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① 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信\")
② 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③ 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达\")
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使一句话完整通顺。
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或者活用。
12.诗歌鉴赏题
怎样读懂一首诗
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分析诗题的中人和事。逐字解说诗句,理解诗的大意。诗最后两句一般是运用议论、抒情,是诗的主旨和意境所在。诗题、描述、议论、抒情一致。
古诗鉴赏表述
这首诗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语言特点有: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等。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意象有: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有: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特别注意:
①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
②赏析诗句时注意用词的巧妙、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尤其是常见8种修辞)。
③仔细阅读全诗,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即描写的对象),调动常识储备,揣摩形象的象征意味。
⑤ 评价要恰当,严禁人为拔高。围绕人之常情考虑诗歌的感情基调。
⑥储备一些诗歌鉴赏中常用的名词术语,要敢于大胆使用,不懂也要装懂。
★有千古名句的要注意名句对全诗的作用及其在全诗中的分量;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明末清初的抗清复明等);注意前后期风格变化大的作家(如南唐后主李煜,宋代女词人李清照)。
13. 名句名篇题
答题技巧:按规定默写,一般用三选二的方式命题。答题时先考虑课内名句,后考虑课外名句。根据广东省的评分标准,全部作答者选正确的给分原则,尽量全答(据评卷老师说6句中任意4句正确均可得分)。上下句的默写,可以根据上句或下句推导提醒。内容提示的默写,可先在头脑中默背有关内容,选取与提示相对应的内容默写。如果默写的内容印象不深,可先记得几个字默几个字,暂时放过,后面记起来了再默。
注意: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要象小学生一样写字,切勿卖弄。严禁空白!
(五)现代文阅读
怎样读懂文学类文章:
边读边划出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词、句,划出文中表明文章结构的词、句。议论性文章特别要注意论点和结论,叙事性文章看划出的词句就能理清这篇文章的情节结构。第二遍阅读时可以只看这些划了的词句,寻找答题的区位,根据题干要求确定答案位置,根据分值和字数限制来组织答案。第三遍主要是核对答案是否符合主旨和题旨。
对于高考中的现代文阅读,因其分值高,这一部分基本决定了我们的语文成绩的走向,因此,同学们不能丢太多的分。对于这一类题,该如何去做呢,下面结合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进行思路讲解:
14.名词术语及概念性试题思路
如果是揭示概念的特点,要根据该词语出现的具体语境来剖析它的具体含义,这必须与句子联系起来考虑,如果是概念间的区别,则要依据语境来判断几个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就要与句群和段落联系起来。一般来说,一个词语(概念)的出现,就在它的前面或后面作者都要做具体的阐释,换一种说法揭示他的内涵。命题者既然出了这个题,那答案就一定在原文中。答题时要找准原文中相关的句子,一般在词语出现的附近或者前后找答案即可。
关键性语句理解思路
对于此类题,同学们要既得\"意\"而又不忘\"形\",因为关键性文句的内涵既是深层次的又是丰富多义的甚至是含蓄隐晦的。因此,关键性文句多富有潜在义、引申义、双关义、象征义和多重义等,做题时要参照主要段落或者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在文意文旨的大语境中来探求核心文句的内涵,解题时才能披文入理,析文入情,瞻前顾后的根据其语段的\"形\",深入领悟其语句段的\"意\"。
15.信息筛选性试题思路
解决本类题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因为此类题的答案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分散的,或像蜜一样蕴涵在花蕊里,或像珍珠一样蕴藏在蚌壳里。在做这一类题时,一定要抓牢题目的具体要求,根据要求要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一点一点的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再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16.归纳主旨性试题思路
解题思路: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清理文思的题型解题思路
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就在你眼前了。
17.审美鉴赏性试题思路
这一类题要求能分辨出文章语句段的表现技法,领悟其表达技巧,审视他的艺术效果,把握他的独特风格。例如:问你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格(大纲规定的8种),有何表达效果,艺术手法上,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有何作用,文中哪些词语用的如何巧妙,文章构思上某一点几点妙笔好在何处,文章的整体风格(豪放、婉约、明朗、含蓄、雄壮、纤巧等),文章所表现的情况(喜悦、哀婉、明快、灰暗、悲壮等)是如何展示的?其实,审美鉴赏题还是在于理解文意。
对景的分析:抓住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不同侧面的景物的不同特点。
对修辞的理解:抓住修辞本身的特点,再结合语境来解释用这种修辞的妙处。
(六)文字表达(12分)
★首选把近段时间各地模拟题中的第六大题翻一遍,熟悉题型是答题的关键,估计今年也是两道旧题一道新题的搭配。其次,看到新题型不要慌,慢慢看题目要求,总能有收获。
仿句,概括等(三题)
① 审题要仔细:仿句要细到标点符号;概括要注意信息点的把握。
② 条件要符合:如果是一句话新闻的概括,注意\"报喜不报忧\"的特点。
③ 形式要限制:仿句要注意修辞及字数的规定;概括要注意字数。
④ 内容要创新:不要照搬照抄,开拓思维,注重积累。
⑤ 上下要协调:尤其是结合语境下句子,一定要注意上下文的暗示,使上下协调。
★ 如果有对话,要注意谦敬词的使用。
语段压缩题
答题技巧:明确题干要求,抓住陈述对象、经过及结果,画出文中的信息点,或归纳或概述特点,连缀成句,不多少文字,不出语病。
解题思路:首先抓住三词、三句找出文章的中心所在;(一般是有解释的或重复较多的),其次去掉肯定不要的信息,包括原因、论据、过程等,其次换,其次数,其次对,最后是理。
语句扩展题
答题技巧:情景式扩展:抓住主题词,突出重点,有景有情,生动形象。事理式扩展:围绕中心,分析论述,正反多角度分析论证此类题关键是要注意题目中\"以……重点\"的要求。一般情况下,以\"……\"为重点,有两种做法,其一,在其前加上复杂的定语,其二,在其后写一串话(最好运用相关的修辞手法丰富文)具体解释\"……\"的内涵。一般情况下以第二种为好。例如,2000年高考25题,解题思路是,首先考查语境要求:\"毕业典礼上\"同学们心情愉快,都在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考试前夕\"有两种情况,一是心情紧张,一是对考试充满信心,但是只有后一种才会有\"歌声\",同时还要在语句中出现\"毕业典礼上\"、\"同学们\"、\"歌声\"等几个词语。
句式仿写题
答题技巧:看清列出题干几点要求,分析仿写句,琢磨句式特点及表现手法,注意材料中的思想内容,搜索仿写材料,展开联想和想象,按要求仿写,仿写句子与例句一一对应,尽可能使句子写得新颖,有深意。注意要求,抄录句式,寻找对象,遣词造句,连贯得体。注意仿写对象要同类,修辞手法要符合事理和情理。
句式变换题
答题技巧:看清题干要求,变短要先提出主干,修饰语按顺序变为分句;变长要确定陈述对象,将短句按顺序变为修饰语。先写出几个句子,后选出符合要求不出语病的句子作答。长短句:抓住句子主干并单列为一个分句,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句中的定语或状语。注意使用润滑剂。
例如: 我有一本红色的书。--我有一本书。这本书是红色的。
我在教室里讲课。--我在教室里。我在讲课。
综合改错题
这一类题其实就是修改病句,关键是要读清题意,注意潜在提示,然后按要求完成。主要参考前面的语病部分的答题技巧。
(七)作文(60分):
今年可能还是考\"给材料的话题作文\"或命题作文,强调开放与限制并存。
① 今年高考作文应该是继续人文的方向,关注\"人生、社会、发展\"。可能考的话题有如下一些:
\"面对挑战\"\"竞争与合作\" \"沟通\"
可持续发展--\"现代化与环境\"\"精神家园的保护\"\"文化的破坏\"
呼唤人才--人才的\"要求、定位、能力、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
人才要会交际--\"沟通\"
② 审题要仔细:是否明确要求联系自身,题目要否自拟。
③ 构思要耐心:不思索就能想到的东西先写在草稿上;稍加思索想到的也写上。花上几分钟,想别人想不到的内容,自己组织材料看能不能写,绝对严禁胡编乱造。即使编写故事也要做到\"大胆想象,自圆其说\"。
展开联想:由课内到课外,首先打开思路,为了使文章达到800字的基本要求,做到内容充实,需要充分而恰当地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由正面写到反面,由自己写到别人,由古代写到现代,由中国写到外国,由动物写到植物,由自然界写到人类社会,由学习写到生活,由社会活动写到思想认识,由文学写到艺术,由体育写到军事,由凡人写到伟人……但无论何种联想,都必须注意回到话题中去,扣住话题以免中途“跑题”。
材料运用:尽量用自己最熟悉的材料,为了做到材料新鲜,建议多使用近几年出现的新人新事。如中东和平问题、十大感动人物、抗非典英雄、世乒赛、汤姆斯杯、尤伯杯等社会新活材料,社会方面的、腐败、治安、电信改革等问题,科技人员方面的盖茨、袁隆平,自然环境方面的沙尘暴,高科技方面的基因技术、数码技术,经济界的李泽楷,尤其是要结合政治老师列举的典型事例。对一些过于\"新鲜\"、评卷老师可能不知道的,要适当地交代人物的身份和影响、的时间、地点等大体情况,以免给人捏造之感。
④谋篇要出彩:开头要引人(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提出问题,引人注意;说明情况,交待背景),结尾要有力(画龙点睛,发人深思;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叙述结束,自然收尾;抒发情感,引起共鸣)
⑤文体要固定:文体不限不代表没有文体,要写什么象什么。记叙文要三分之二的篇幅落足于叙述,议论文反之。写记叙文,最好将主人公设定为自己,用第一人称入文,不喊口号,情真意切。写议论文要注意事例贴切、事理的分析、引用后的引申,做到首尾呼应。 少写,最好不写深奥的科幻,写童话、寓言不要过于含蓄,严禁照搬照抄别人的范文。
⑥ 题目要出新:名言为题,比喻为题,设问句为题,数字为题等。
⑦ 内容要限制:不要触及敏感的政治(如乱说教育的不是等),少政治术语,不要单纯发牢骚。想想阅卷老师的喜好,说他们想听的话。
⑧ 语言要优美:多用短句少用长句;多引用贴切名言警句;可引进部分时代新词汇;引用流行的通俗歌曲歌词;引用百姓口头民谣(但取向一定要积极向上)。严禁文白夹杂;不用别人看不懂的方言;不使用别人看不懂的词汇;
⑨ 细节要生动:一定要有细节描写。推己及人,以情动人。
⑩ 小处要留心:题目不要忘记写(2分);字数要达到(50字1分);字迹要工整(3个错别字1分);卷面要整洁(可扣3分),使用修改符号。
常用增加文句式提示:
1、对称句:两两相对,相同或相反,不一定字数相同(如白天-黑夜、山上-山下、春天-秋天……)
2、设句:通过对设条件下可能产生结果的推测,来证明论点正确的一种分析方法。因其用设复句构成,所以称为\"设句\"。
3、\"名言+阐释+例证\"句式
4、排比短句: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等。
谢谢!!
生活中哪些话表达得体
1. 高考语文都考什么
全国卷高考语文一共有四道大题,第一道大题是现代文阅读,满分35分;第二道大题是古文阅读,满分同样是35分;第三道大题是基础知识部分,满分20分;第四道大题是作文,满分是60分。
高考文言文除了考纲确定的64篇,还要考其他的课外文言文,而且文言文阅读一项中的文言文都是来自课外的,涉及人物传记的尤其多。
对于这样一个概括的题型分析,大家可能还存在疑惑,不知道具体每道大题里面考什么内容。作文,毫无疑问,一般是根据材料进行拟题,一般写成议论文比较好写。
而现代文部分分为文学类、实用类、论述类等几种文体,古文题型则包括文言文、古诗词以及默写。基础题部分题型有成语、病句及语言运用等。
高中的语文学习,扩大阅读量,强化阅读能力,注重积累,注重实际运用。
在阅读中,提高对信息筛选加工能力和认识水平
如今年的北京卷,多文本阅读(科技文阅读)第4题要求考生推断时间,需要从两则材料中筛选出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结论。
扩展资料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1、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2、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3、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4、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三条标准。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通常讲究信、达、雅。所谓信,指的是忠实于原文。原文讲的是什么意思,译成现代汉语后应能如实传达出原文的意思,不能随意增减文意,更不能曲解。
5、所谓达,指的是译成的话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要文通字顺,不能够虽然忠实原文,却译得句子拗口,令人难读或难懂。
人民网-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评析
百度百科-文言文
2. 怎么去更好的理解文言文呢接到系统发来的您的求助,这个问题我曾经回答过两次(怎样更好地去理解文言文呀 文言文怎样去理解)答案都很荣幸被纳了。
楼上的朋友所提供给您的四点,就是我回帖中给出的建议,如果您还不满意,那再多说几句。上面四点是文言文学习和阅读的通用方法,如果要上升到非考试要求的“更好”,那就要站到提高个人古文素养的高度了,换句话说,就是要用目前各大学中文系学生的学习要求了。
要达到素养这样的要求,除了要加大经典文言文的阅读(强化第三条)强度,培养自己的文言文语感外,还需要加大阅读范围,注意中国传统经史子集文化的学习,增加文言文的背景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所涉及的人物、、思想……。具体阅读范围和阅读方法,可以参考我的另一个回帖,链接如下:我自己的古文水平就是这样因兴趣扩大阅读范围而点滴积累起来的,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3. 怎样才能答好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材料,不管是一篇还是一段,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按照认知规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有一个由整体到局部,由粗略到精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应考时,最好先不要去看考题的设置,在不受任何外来影响的前提下,对材料进行整体感知,把握其要点。
若是以议论为主的文章,就得弄清楚谈论的话题、作者的观点、选用的材料、论证的方法等等。若是以记叙为主的文章,就得明确所写何人,人物之间的关系,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所写何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文中流露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等等。
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题,通读材料后就能明白,这是一篇人物传记;写的是汉代飞将军李广;总叙之后具体写了四件事:以疑兵之计退凶奴,饮食与士共之,引刀自刭,天下皆为尽哀;突出表现了李将军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廉洁自律、爱兵如子、勇于承担过错的性格特点;作者对其大加赞赏和推崇。从整体上把握这些内容,既克服了先入为主、不及其余的毛病,又利于局部分析,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二、浏览选项,题中取巧 通读材料以后,对内容虽有整体感知,但必然留下许多疑点和难点。这时,不要去钻牛角尖,最巧妙的办法,就是浏览考题,从选项中获取信息,解决疑难。
我们知道,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为了体现“简易”二字,降低解题难度,命题者在设置题干时,一般叫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在设置选项时,常常把深难的材料设成正确选项。因此,我们即使把这些选项全返回阅读材料去理解,正确率也在80%以上。
据此,我们就可以排除许多难点和疑点。如2000年高考全国语文卷第11题,就解释了“省”、“审”、“樵”、“信”;12题解释了“故”、“每”、“因”、“及”;13题解释了“大人清白”、“名誉著闻”、“其都督”;14题翻译了“食毕,复随旅进道”,“先其将归,请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这么多信息,且80%以上是正确的,加上前面的整体感知,很多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即使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这样的试题也能给我们以解读的启发。
如2002年高考全国语文卷11题选出对实词“竟死”、“将兵”、“曲折”、“结发”的解释正确的一项。也就是说,这四个实词的解释80%以上是错误的,逼着我们寻找新的信息源。
这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尽量列出每个实词的义项,再结合语境体悟语义。如A项,“竟死”的意义除选项中的“竟然因此而死”以外,我们还可以列出“终究死在这上面”、“一直到死”等。
再如D项,“结发”的意义除选项中的“刚成年的时候”,还有“结婚”、“扎头发”等。我们有了更多的信息,就有了比较、推断、选择的依据,就能更准确的解答考题。
三、再读材料,据文正义 从考题选项中得到的信息,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要辩清正误,还得返回材料,据文正义。
“据文证义”,就是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考察揣摩字义、词义、文意。“具体的语言环境”,指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全文的中心意思,以及上下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特点等。
“考察揣摩”,指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前提下,进行一系列的体味、判断、推导,以达到准确把握语义、文意的目的。四、审视选项,逐一排除 运用前面的三种方法,经过前面的三次反复都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得进入第四步,仔细审视考试题目,充分利用已知信息,逐一排除错误选项。
如语文2002年全国卷12题,选出“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A组,“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后一句是学生学过的,很容易知道是介词“把”、“拿”的意思。前一句的“以”如果讲成“把”、“拿”就讲不通了。
两句中的“以”意义和用法是不相同的。其余几组是否相同,也要逐一判断,以作检验。
B组,“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后一句是考生熟悉的,加点的“会”是“恰逢”、“正遇”的意思。
用此意思解释前一句的“会”,也是正确的。C、D两组也可以用学过的后一句去比较、类推前一句,从而得到正确的解释,达到逐一排除的目的。
4. 收集2009年语文高考的古文题目(含答案)全国卷1)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魏德深,本巨鹿人也。祖冲,仕周,为刑部大夫、建州刺史,因家弘农。
父毗,郁林令。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迁贵乡长。
为政清净,不严而肃。会兴辽东之役,征税百端,使人往来,责成郡县。
于时王纲弛紊,吏多赃贿,所在征敛,人不堪命。唯德深一县,有无相通,不竭其力,所求皆给,而百姓不扰。
于时盗贼群起,武阳诸城多被沦陷,唯贵乡独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每战不利,则器械必尽,辄征发于人,动以军法从事,如此者数矣。
其邻城营造,皆聚于听事,吏人递相督责,昼夜喧嚣,犹不能济。德深各问其所欲,任随便修营,官府寂然,恒若无事。
唯约束长吏,所修不须过胜余县,使百姓劳苦。然在下各自竭心,常为诸县之最。
寻转馆陶长,贵乡吏人闻之,相与言及其事,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及将赴任,倾城送之,号泣之声,道路不绝。
既至馆陶,阖境老幼,皆如见其父母。有猾人员外郎赵君实,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
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辄敢出门。逃窜之徒,归来如市。
贵乡父老,冒涉艰险,诣阙请留德深,有诏许之。馆陶父老,复诣郡相讼,以贵乡文书为诈。
郡不能决。会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至,两县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
贵乡吏人,歌呼满道,互相称庆。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宝藏深害其能。会越王侗征兵于郡,宝藏遂令德深率兵千人赴东都。
俄而宝藏以武阳归李密。德深所领皆武阳人也,念其亲戚,辄出都门,东向恸哭而反。
人或谓之曰:“李密兵马,近在金墉,去此二十余里。汝必欲归,谁能相禁,何为自苦如此!”其人皆垂泣曰:“我与魏明府同来,不忍弃去,岂以道路艰难乎!”其得人心如此。
后没于阵,贵乡、馆陶人庶,至今怀之。(节选自《北史魏德深传》)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为政清静,不严而肃 肃:恭敬。
B.会兴辽东之役 会:适逢。C.所在征敛,人不堪命 堪:忍受D.动以军法从事 动:招致答案和解析 答案:D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动,经常9.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魏德深深受百姓拥戴的一组是①常为诸县之最 ②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③未尝辄敢出门 ④诣阙请留德深⑤以贵乡文书为诈 ⑥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A.①③④ B.①⑤⑥C.②③⑥ D.②④⑤答案和解析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的含义,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用排除法,排除①表明魏德深管理属下有方,约束官吏;③表明魏德深治理有方和他的严厉;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德深很有才干,历任多种职务后升职主持贵乡政务。其时朝廷纲纪败坏,官吏贪污受贿,民不聊生;只有贵乡生产生活一切照常进行,百姓没有受到骚扰。
B. 魏德深善于人性化管理,体恤下情。邻城打造兵器,聚集在官府,官吏督责,尚不能成功;而贵乡则约束官吏,避免百姓劳苦,官府安静,一直象无事一样。
C. 魏德深深受百姓欢迎,又能震慑奸猾之人。他到馆陶,百姓见他如见父母;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
他后来将回贵乡,贵乡吏民互相庆贺。D. 郡丞元宝藏忌妒魏德深的才能,令他率领武阳籍士兵在家乡附近作战,想利用军士的恋家情绪使军队溃散。
但魏德深极得人心,士兵们全都不忍离他而去。答案和解析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错误,文中说的是“自德深到县任职以来,君实呆在家中不敢出门。
逃犯纷纷来自首。”11.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译文:与郡丞元宝藏结交很深,前前后后的县令县长,没有不受他指挥的。
(2)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译文:馆陶县整个境内的百姓都悲哭,因此跟随着去安家的有几百户。
答案和解析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同时考查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力求做到“信、达、雅”。第(1)句注意“交结”为古今异义和“令长”、“ 指麾”等词的落实;第(2)句注意“合境”和“从而”“ 居住” 为古今异义。
参考译文:魏德深,本来是巨鹿人。祖父是魏冲,在周作过刑部大夫、建州刺史,于是就安家在弘农。
父亲名为魏毗,作过郁林令。德深最初作文帝的挽郎,后来作过冯翊书佐、武阳司户书佐,因为才能卓著升任贵乡县令。
为政清净,不用严厉的办法治理县政。正好赶上辽东作战,朝廷想出各种办法征税,派人到各个郡县。
高考状元最高分
语句扩展”即把一个简单的句子或一种简单的情景,通过添加一些词句,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完善。其命题特点往往是:给出几个相关的词语或提供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写出符合要求的文字。扩展语句不仅与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密切相关,还与语言表达的其它形式,如句式的仿用、选用、变换等相联系甚至交叉。此类题型可以真正考查出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体现了高考语文改革的方向。
一、词语连缀成句型
命题者一般给出两组相关的词语,以其中的一个共同词语作为重点,连缀其它的词语扩展开来,形成同一描述对象在不同语境下的扩展句。如2000年高考卷的第27题,要求以“歌声”为重点,分别与“毕业典礼上,同学们”、“考试前夕,我”连缀成句。
例(1)、根据下列两种情景,以“风”为重点,分别扩展成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字。
背景一:冬天,早晨,风; 背景二:夏日,傍晚,风。
解题思路: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注意题目所规定的情景的不同;其次要围绕和突出描述对象;同时,还要使自己所扩展的语句尽可能地富有意蕴。关键是扩展时必须展开联想或想象,着力写出“冬天早晨之风”与“夏日傍晚之风”的不同。可分别作这样的扩展:冬天的早晨,凛冽的北风夹裹着颗粒状的雪花,吹打着在狂风中行进的人们的脸,似乎在向晨起上班的人们宣告它们的威力。/夏日的傍晚,炎热渐渐地退去,习习的凉风吹拂着人们的衣衫,为场院里、大树下乘凉的人们拂去了一天的劳累与疲倦。
二、成分添加型
1、单句成分添加
命题者一般给出的是句子的主干,答题时可以补出其枝叶成分,即用“添加枝叶法”进行扩展。
例(2)、将“教师当上代表。”扩展成30个字左右的一句话。
解题思路: 分析所给材料,可把扩展点定在中心词“教师”、“当上”、“代表”前面修饰语上,增加其定语、状语,对中心词分别作出修饰和限制,即可。解答此类题要注意三点: a. 分析出所给句子哪些部分可以扩展,找出扩展点后,宜取“突破一点,兼顾其余”的策略;b. 要注意词语、短语组合的排序,尤其是多层定语或多层状语不要出现错误的排序;c.要注意扩展句子表述的简明、得体。试扩展为:我们学校的那位有二十多年教龄的优秀的语文教师光荣地当上了省人大代表。
2、复句分句添加
此类题型一般给出的是一个单句或复句的前半句、后半句,根据常见复句的几种关系,扩单句为复句或补出所缺少的分句,形成一个完整的复句;也可以给出复句或分句的具体结构和句式,按要求仿用扩句。如“你自己干吧。”这句话可以分别扩展为:“我不干了,你自己干吧。”(并列复句);“我有点事情,你自己干吧”(因果复句);“如果他不来,你自己干吧”(设复句)。
例(3)、扩展下面的复句,要求能造成一种“风高浪急”的气氛,不少于30个字。
,渔民们把桅杆横起来压风浪。
解题思路:此题给出的是复句后半句,要求所扩展的句子要能够造成一种“风高浪急”的气氛,即可以补出“渔民们把桅杆横起来压风浪”的原因,形成一个“---因此----”式的因果关系复句。可扩展为:风一阵比一阵刮得紧,浪头一个比一个卷得高,焦急的渔民们因此把高大的桅杆横起来绑在船上压风浪。
3 、语段句子添加
根据所给句群的语流特点,一般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加以拓展,使其丰富起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句群或语段,解答此类题常常要结合句群关系和构段方式等有关知识。
例(4)、在下面①②两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语句,要求使①与前后语句顺畅连接,使②构成对前面语句的总结。
在我们悠久的人文历史上,潇洒的高雅人士不可胜数。他们的潇洒各有千秋,有庄子的“鲲鹏展翅九万里”的潇洒,有曹孟德的“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潇洒,有 ① 的潇洒,有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潇洒……他们的潇洒,② ,早已超越了表面的行为举止。
解题思路:本题所要扩写的①句,与前面两个句子“有庄子的……”、“有曹孟德的……”构成并列分句,举例阐述了我国历史上的文人墨客“各有千秋”的潇洒;所要扩写的②句,又构成对前面语句的总结,形成一个“总-—分—总”式的语段。可扩展为:①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或李太白“天生我才必有用”或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②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显露了非凡的个性。
三、信息转述型
1、图表转文字
例(5)、右边 是权威资料的统计、预计世界人口数量的一组数字,请根据表格,写一个描写地球状况的语句。
答: (不超过25个字)
解题思路:做这类题要先看清题干的要求,逐项看懂所给的图表,或总括出其内容,或筛选出关键信息,然后进行正确地表述。图表两组数据表明,地球上的人口在急剧地增长(呈非几何数递增),有限的地球将不堪重负。此题解答的关键是把这一内容用形象化的手法加以表述,如用比喻句来描写地球的这一状况。可扩展为:“地球,一艘倾斜的太空船”或“地球是一艘倾斜的太空船”。(只要符合“不堪重负”的相似点,比喻合理即可)
2、抽象转具体
例(6)、把“琴声吸引了许多路人驻足倾听。”扩展为字数在50字左右的一段话,使之具体、生动。
解题思路:此题扩展的目的,是使原句变得具体、生动。解答这类题目时,往往用形象描写的表达方式来进行扩展,而且最好能运用比喻、排比、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以达到语句的形象和生动。做这类题要掌握并利用好所提供的已知材料,理出抽象内容与具体内容之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再根据题干的要求,加以阐发、表述。可扩展为:优美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秦曲,轻轻地飘出演播大厅的的窗户,穿过蒙蒙细雨,撒落在林间的小路上。许多行人情不自禁地停下了脚步,听得如痴如醉。
四、情景想像型
前人论文,有所谓的“乐境”、“哀境”之说,语句的扩展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情景或情趣的需要,作出相应的表述。
例(8)、扩写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跳拨刺鸣。”中的首句,要求能够描绘出这句话的意境。
解题思路: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氛围,扩展时,要突出这一意境特点。描写时可以从形、色、光、神四方面入手,所写的句子是否有意蕴关系到扩展的好坏,语言要生动且有文。可扩展为:一轮明月倒挂在江中,宛如银盘一只,泛着皎洁的月光。时而,有微风轻拂江水,泛起涟漪丝丝,清波和着月光悠悠飘散,又缓缓聚拢。那银盘飘忽,好似一朵睡莲不胜凉风的娇羞。盈盈一水间,即便在眼前,却又只能欣赏,不能把玩。解答此类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a.准确表达原句的语义及内含情感,所扩写的内容要能符合材料的中心与情感基调。b.根据语义,构造合理的情景。c.注意语言表达的连贯、得体。
五、思维构段型
例(9)、将句子“‘不如意事常八九’,我们要以平常心待之。”扩展成一个100字左右的语段(可以补充事例,可以正反论说)。
解题思路:从题干中的小括号里的提示可以看出,本题可以围绕正反两方面的具体事例加以扩展,用泛举、罗列的方法,增补有关事例即可。可试扩展为:古语说“不如意事常八九”。是的,人生在世总会遇到许多的不如意,例如:评先进没有自己的名,分住房没有自己的份,想提拨没有自己的人……一生中的不愉快没法数得清,但我们应该以一颗平常心待之。只有淡泊名利,才可能随时都拥有一种愉快的心境。
六、哲理阐述型
命题者常常给出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或事物,要求用简短而富有意味的语言,含蓄地加以概述,给人以启迪。如“蜡烛——自身站着不整,必然泪多命短。”“钢笔——空有满肚子的墨水,自己却作不得文章。”“8——不想降低自己的身份,永远也变不成无穷大。”等。
例(10)、请以“水”为对象,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立意,写出三个富有哲理的句子。
此例可试扩展为:①不放任自流,才能勇往直前。或②总是把比自己贵重的油举到最上面。或③安于潭中的宁静,就永远流不进海洋。
以上是笔者对高考“语句扩展”题的归类和例析,定有许多疏漏与不当之处,敬请大方之家斧正。
语文高考能力要求
高考状元最高分:749分
我国史上高考最高分是谁呢?
山东省的理科生王端鹏,这位学生高考749分,位列历史第一。我国每年都有上千万的考生参加高考,这些考生里面肯定会有天赋异常的人,利用自身超高的智商,还有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因素,最终考取非常理想的成绩。
中国高考史上最高分是749分。中国高考史上最高分的状元是王端鹏,总分749分,语文:138分;英语:142分;数学:149分;理综:300分;加分:20分。成为烟台市学生在“恢复高考”27年来,第二次夺得全省文化成绩最高分。
历史高考裸分最高分748分张镇风,总分748分。1998年全国高考状元。语文:150分;英语:150分;数学:148分;理综:300分。张镇风,1998年全国高考状元。在中国高考史上,他缔造了。除了数学失了2分,其余都是满分。
我国历史上高考分数最高的三个人,其中一个满分排在第三位的考生是来自山东的王端鹏,他于2004年参加高考,取得山东高考状元的好成绩。
高考最高分的三个人是谁:
1、理科最高分:谢欣颖,726分,来自重庆八中文科最高分:刘益涵,686分,来自南开中学理科726分,这是目前全国卷中最高分,不过重庆高考用的是全国2卷,题目相对要比1卷简单一些。
2、第2名孙浩宁孙浩宁至今仍是整个河北省最高分记录保持者。他2018年参加高考,取得了裸分734分的好成绩,成为了我国史上裸分前三的超级学霸,进入到清华的人工智能专业学习。
3、中国高考史上最高分的状元是王端鹏,总分749分,语文:138分;英语:142分;数学:149分;理综:300分;加分:20分。成为烟台市学生在“恢复高考”27年来,第二次夺得全省文化成绩最高分。
4、至今2018全国高考最高分是河北理科状元孙浩宁,734分,排名第一。
高考语文考查的能力可分为五个方面,它们是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这五种能力正好由低到高形成了一级级台阶,其中,最高一级的应用和鉴赏是并列的,因此,我们也称之为五个能力层级。为什么要分五个能力层级呢?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这个问题作一个简要的分析。
首先,将语文的能力划分为五个能力层级是高考命题的一个创举。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对语文能力的界定是非常模糊的,如听说读写,如了解、掌握,等等。“听说读写”是一个大的范畴,什么是听的能力?什么是说的能力?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这对于使用者来说都是模糊不清的,因此在教学上就会产生巨大的差异;而了解、掌握这一类要求也是模糊概念,到什么程度才算了解,掌握到什么程度才算合适,同样也给教学带来了困难。为了解决高考中能力考查的合理性问题,命题者首先在考试说明中提出了能力层级的概念。能力层级是将学习和考试中所涉及的学科能力因素进行分解,得出在各项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整合而成的。也就是说,一个科目中的学习能力因素是分散的、多方面的,有些能力还互有交叉,这就不便于学习者掌握。高考语文能力的划分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五个能力层级,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鉴赏评价依次排开,既反映了学科能力的主体,同时又清晰明了,便学习者易于掌握。
其次,语文的能力层级明确了各级能力之间的关系。在五个能力中,识记是最基本的层级,它的主体内容是语文学习中的那些需要记忆的知识,如字的读音、字形、文学常识以及名句名篇等内容,这些知识最能反映一个人的语文功底,是应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理解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指的是在阅读时能领会文章的内容或文句的含义,并能作出解释。分析综合则是在识记和理解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它是指在阅读中能够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文章的内容。表达应用指的是语言应用方面的能力,包括对句子和整篇文章的驾御能力,它是在前三种能力基础上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它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以上各能力层级所起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都已明确,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高一级的能力包含了对低级能力的要求,也就是说,高级别的能力不是架空的,它是从低级能力发展而来的。举个例子说,我们在鉴赏文学作品时,需要识字、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学文化知识背景、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在此基础上再来表达我们对作品的艺术价值、思想内容的认识和情感。
有人会问,既然高层次的能力包含了低层次的能力,我们在考试中只考高层次的能力不就可以了吗?其实不然。这涉及考试的层次区分和学习过程两方面的原因。考试的目的在于检验和区分,只考高层次的能力很难反映出学生学习上的差异。我们应该承认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如果不作层次的区分,这个差异是很难体现出来的;从学习的过程来看也是这样,学习知识,掌握能力都是从低层次开始的,就像盖楼房一样,不可能先从高层盖起,而是要给出不同的层次便于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向上攀登。
语文能力层级的划分,为我们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出了明确的方向。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领会其含义,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学习那些有益的知识,有意识地加强能力的培养,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收益。
考试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加在标题后的括号内)如下:
1.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在考查目标上没有变化,要求仍然是着眼于语言的运用,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考名词术语。具体要求如下:
(1)识记(A)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语音的考查只要求识记字音而不要求拼写。从近些年的试题看,这一项内容的考查重点不在声调上,范围也以常用字为主。例如1998年高考语文试卷第1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差chā 差错 误差 差强人意 差可告慰
B.解ji ě 解决 押解 浑身解数 不求甚解
C.塞sè 堵塞 边塞 闭目塞听 敷衍塞责
D.提tí 提炼 提防 提纲挈领 耳提面命
答:A
2)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
“现代汉字”指现代汉语用字。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包括区分形近字、同音字,不写错别字等,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功。例如2001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戳穿 力挽狂澜 嗳昧 食不果腹
B.震撼 融汇贯通 喧嚣 响彻云霄
C.深奥 死不瞑目 气慨 雍容华贵
D.凋蔽 哗众取宠 辍学 愤世嫉俗
答:A
(2)表达应用(D)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高考对于标点符号的考查,一般带有较高程度的综合性和技巧性。例如1994年高考语文试卷第6题: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A.耿大妈对儿子说:“大成,见人该问好就问好,该行礼就行礼,别怕人笑话,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嘛’。”
B.要在城西修建立交桥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都非常关心这座立交桥将怎么建?那里的近千株树木将怎么办?
C.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需要寻求适当的地方——矮树、篱笆、野草、灌木枝等——蜕掉身上的皮。
D.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神形兼备,充满生机。”
答:C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正确理解词语(包括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等。其中不仅有词语(包括成语)使用是否确的问题,还有是否使用得更好的问题。例如2001年高考语文试卷第4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
B.她从小就养成了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使在医院里要别人照顾,也依然甲颐指气使,盛气凌人。
C.会议期间,农科院等单位在会场外摆出了鲜花盆景销售摊。休息时,摊车水马龙,产品供不应求。
D.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答:B
虚词的使用也属于考查范围。例如1996年高考语文试卷第3题: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上千吨的轮船碰上这样大的风浪也得上下颠簸, 这么一条小船。
②挖这样的井,占地多,不合算, 井的四周都是沙土,很容易塌陷。
③改革后,产品质量提高了,款式新颖了, 包装也精美了,因而更加受到群众的欢迎。
A.况且 何况 而且 B.况且 而且 况且
C.何况 而且 何况 D.何况 况且 而且
答:D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项内容的考查,可以用客观性试题,也可以用主观性试题。辨析病句的考查一般使用客观性试题,修改病句的考查一般使用主观性试题。
辨析病句的考查,例如1998年高考语文试卷第6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昨天是转会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天,中国足协又接到25名球员递交的转会申请。
B.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
C.今年年初美英两国曾集结了令人威慑的军事力量,使海湾地区一度战云密布。
D.这些软件如果单买共要1000元,可合在一起才340元,价钱便宜了近2/3。
答:D
修改病句的考查。例如1994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1题(答案略):
根据下面说明,完成后面两题。
“育人财会职业高中”为及早安排本校毕业生的工作,在报上登了一则启事,标题是“育人财会职业高中预聘毕业生”。该标题意思表达得不准确。请分别按下面两项要求对该标题进行修改。(修改后要符合刊登启事的本意,学校全称不得改动)
①保留“预聘”一词,不超过15字。
②不用“预聘”一词,不超过13字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扩展语句”考查的是扩展、丰富语言信息的能力。主要题型有将若干词语合理地扩展成一句话或将一句话扩展成几句话。例如2000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7题(答案略):
根据下列两种情景,以“歌声”为重点,分别扩展成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个字。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