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山西高考-2004年山西高考录取分数线一本二本
1.山西高考排名对应学校
2.山西2023高考文科预估录取分数
3.山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录取线
4.山西和宁夏高考题关系谢谢
山西高考排名对应学校
山西高考排名对应学校有延安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厦门理工学院。
1、延安大学
延安大学,1941年,中央政治局决定将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合并成立延安大学。之后,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自然科学院、民族学院等相继并入。
延安大学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学校有新城、杨家岭、萃园三个校区,占地面积2800余亩,建筑总面积达到了108万平方米,设有16个二级学院、1个独立学院和1所直属附属医院。
2、北方民族大学
北方民族大学前身是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始建于年,2008年更名为北方民族大学。是一所综合性民族类普通高等院校,是国家民委和教育部、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共建高校。
北方民族大学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学校总占地面积1624亩,校舍总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设有22个学院,开办本科专业77个,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3、厦门理工学院
厦门理工学院前身是1981年创办的鹭江职业大学。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本并更名为厦门理工学院。2013年,获批为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
厦门理工学院位于福建省厦门市,校占地1927亩,建筑面积50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2亿元,下设有18个院、部,开办64个本科专业。
高考注意事项:
1、制定合理的学习
提前规划复习时间,合理分配各科目的复习时间,并确保每天都有充足的休息时间,注意复习进度的掌握,及时调整学习。
2、熟悉考试大纲和考点
详细了解各科目的考试大纲和重点考点,集中精力复习重要知识点和难点,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理解,掌握解题技巧。
3、做好模拟考试和真题练习
通过模拟考试和做真题,熟悉考试的形式和内容,提高应试能力,分析错题和弱项,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提高。
山西2023高考文科预估录取分数
山西2023高考文科预估录取分数如下:
1、2023年山西高考文科本一A分数线预测为517分。
2、2023年山西高考文科本一A1分数线预测为515分。
3、2023年山西高考文科本一B分数线预测为521分。
4、2023年山西高考文科本二A分数线预测为451分。
5、2023年山西高考文科本二B分数线预测为446分。
6、2023年山西高考文科本二C分数线预测为413分。
7、2023年山西高考文科专科分数线预测为126分。
文科又称人文社会科学,以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分为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社会发展、社会问题、社会规律,是法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4个学科门类的统称。
共有19个学科大类(一级学科),120个本科目录内专业(二级学科)。2004年,设立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的大学共有5所。社会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人类社会的科学,它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社会。
选择专业的建议:
一、选择专业第一要考虑的是自己的兴趣所在特长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在大学期间学好自己的专业,才能事半功倍。
二、自己的就业倾向,有些人希望自己以后稳定,那么就选择一些例如会计、人力等等的专业,这些专业相对稳定轻松一些,想自己创业的就选择一些营销等专业。有的专业好就业有的专业赚的多,各有优缺点,自己侧重什么可以着重考虑什么。
三、社会的发展,有些专业现在可能比较热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可能会被淘汰,我们不能工作不几年直接没了这个行业吧。这就需要自己查询一些信息做判断了。
山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录取线
理科270分,文科2分。根据查询掌上高考显示,截止到2023年8月7日,该院校2023年录取分数线尚未公布,2022年山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理科录取分数线270分,文科录取分数线2分。山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始建于1955年。2004年5月,经山西省人民批准升格为高职院校。学院由山西省人民领导,山西省电力公司管理,山西省教育厅对其教学工作进行检查与指导。
山西和宁夏高考题关系谢谢
明确课标、说明、与高考试题的关系
宁夏中卫中学 方 萍
从2004年国家教育部开始新课程改革以来,新课改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和评价理念,这影响到高考命题理念和方法的改变。所以面对高考,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研读课标、转变观念、把握高考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体现了课改思想和内容,它即是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业评价的依据、还是高考选拔人才的标准,所以,认真钻研课标,是把握和适应高考的基础。在研读课标中,可以看到有以下几点的变化:
1、考试内容从无所不包的通史,转向知识相对集中的专题史
新课标的内容体系,以学习主题的形式构成,在必修三个模块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主题中,分别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以若干历史专题组合成一个整体,这就淡化了历史的学科体系,所以高考的知识面也有一个体系完备、无所不包的大通史,浓缩成一个代表性高、概括性强的专题史。通俗的说,新课程下,历史考试的范围大大地缩窄,可对考试内容的深度、广度的挖掘却不断的增强。例如,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其体例结构就是中央集权和专制主义两个方面,但它包括了从战国以来两千多年的历史。因此,在考查这个专题时,命题者不一定把知识横向拓展有多宽,但可以把内容纵向挖掘得很深,如:
近四年宁夏高考选择题中,关于宋朝的历史,四年都有涉及:07年考查了宋朝中书门下的职能与唐朝相同的地方,08年考查了宋朝的通判,09年考查了宋朝城市商业功能的增强,10年以王安石的观点为入口,考查了宋理学的形成。
再把近四年宁夏卷放在近四年的全国1、2卷、海南卷中来看(这些试卷都是考试中心命制的试题,也就是说四套试题都是他们命制的,所以有共性和互补性),共16套试卷,宋朝的试题占14道,这是所有历史知识考查频率最高的知识点,
表现在第一:几乎年年都有题,如:
全国:07——10年,共5题
海南:07——09年,每年各1道题,10年为2道,共5题
宁夏:07——10年,共4题
第二:知识覆盖面广(07——10年高考试题的统计)
政治:共5题 ;经济:共4题;文化:共5题
由上可见,高考试题考查的内容纵向挖掘得很深,考试难度也是在对个别知识的深挖掘上。但到底挖多深,是我们难以把握的,不过可以借鉴学术研究的发展不断地改进对专题的理解。
2、从考查历史教科书的知识,向考查历史课程知识转变。
随着课程改革的展开和深入,新课程下高考知识的考查,使我们认识到,历史教材虽然是最重要的课程知识,但绝不是惟一的课程知识。在一标多本的情况下,依据某一版本来命制高考试题是不可行的,所以,必然根据课标来命题,题目中的历史知识只要不超越课程标准的范围,就都可以算作是历史课程知识。如:10年宁夏的29题,美国与英国的和解,表面看超出《说明》,但从试题所给出的材料上看,有二个关键的地方,一是时间1782年,二是中的提示语“‘‘不列颠娜‘‘与流浪的女儿‘‘美利坚‘‘”,这些知识是教材上所没有的,但这却与美国独立后为什么要制定1787年宪法有关。所以,这道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即学生知识的掌握是在教师的帮助下,以教科书为桥梁,由“学生自己主动学习,并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近几年的文化常识题中的避讳制度、阴阳五行、姓氏的来源、干支、生肖纪年等等,教材中都没有直接涉及,但这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内容。
3、从重视考查历史问题的结论,向重视考查历史问题的认识过程转变。
新课程下,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基本上没有提供历史的观点和结论,这就是新理念,即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过程与方法远比学生掌握现成的结论更重要,同时还体现了结论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出来的。如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选择题的最后一道史观题、非选择题的开放性提问,都体现了这一点。
所以课标即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又是教师教学观念转变、课堂教学的依据。 为此教师必须认真研读课标、转变观念、面对高考。
二、认真钻研、解读《考试说明》,明确考试方向、适应高考。
《考试说明》很重要。说明传达了考试和试题的一些具体信息,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命题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还科学准确地体现着选拔性考试的要求,具有规范考试命题和指导考试备考的双重作用,也是保证考试‘‘公平、公正‘‘,增加考试透明度的基础。
以2010年《考试说明》为例
1、命题依据
2010年:说明规定,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2010年版)》,确定历史学科的考试内容。
而2009年:说明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从考试说明的变化:可以看到,2010的高考注重了与全国考试的接轨,即试卷适应几个省份的高考,难度会增大。 而2011年新课改又增加了考试大省山西省的参与,所以试题的难度有可能会增加。(但又因新疆的加入,估计试题的难度会保持在今年的水平上)
2、历史学科考核的能力
2009年要求:①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②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
③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0年要求:在上面三个能力的考核下又增加了④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⑤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⑥古今贯通、中外关联;⑦把握历史发展基本脉络。共七项能力,所以2010年宁夏高考试卷的难度可想而知,所以全区的文综平均分只有
3、考核目标要求 (四大目标十二项要求)
2010年的考核目标要求,四大目标十二项要求中,每项要求都有例题、说明。例题中11道题为材料题,告诉我们在高考中材料题的份量会加大,考查学生的能力成为高考的主线。如从近几年的高考题中可以看到
四年宁夏试题,以选择题为例:
07年9道;08年11道;09年10道;10年11道
四年全国1、2卷,以选择题为例:
07年,一卷3道、二卷3道; 08年,一卷8道、二卷6道
09年,一卷10道、二卷8道; 10年,一卷12道、二卷12道
四年海南卷,以选择题为例(25道):
07年,14道;08年,19道;09年,21道;10年,22道
所以教师在拿到考试说明后,要认真钻研、解读《考试说明》,对说明中的任何信息,特别是样题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最后的复习中一定要以说明为依据,明确考试方向、适应高考。
三、认真研究高考试题,引领学生,应对高考
在高考制度的改革之中,高考试题的创新,不仅仅是新课改区的核心和主线,而且也是使用旧教材的高考省区所遵循的原则。新旧高考试题中都在追求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与考核,以凸显“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基本脉络”的新课标、课改的宗旨。不难看出,国家教育部在全国推行课改的力度在加强,同时也可看到国家在新旧教材、新旧高考的过渡和接轨上的谨慎,进而保持高考的平稳和整个社会的安定与稳定。特别是2010年全国文综Ⅰ、Ⅱ试卷,虽然试卷中旧教材的痕迹还依稀可见,从试题的指导思想、试题的形式和结构上,几乎与新课改区相差不大,试题与新课改区的试题已经很接近,从以下几点可看出2010年全国文综Ⅰ、Ⅱ试卷的特点:
1、继续考查学生的文化素养。如:
12.(全国文综Ⅰ)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
12. (全国文综Ⅱ)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
2010年全国文综高考Ⅰ、Ⅱ试卷的12题,是继2007年全国Ⅰ卷“帝王谥号”、2008年全国Ⅰ卷“唐玄宗属相”,全国Ⅰ、Ⅱ卷“阴”、“阳”;2009年全国文综高考Ⅰ、Ⅱ试卷,关于“古人姓氏起源”后又一文化常识素养题。这两道试题都从不同角度,考查学生平时对文化常识的积累。而这部分内容,却是新旧教材上所没有的知识,但它体现的是新课程中要求学生 “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所以,它与宁夏2007年的“避讳制度”、2008年的“天干地支”、2009年的“卜辞”、2010年“分封制”的思路是一脉相承的。
2、2010年全国文综高考历史Ⅰ、Ⅱ试卷,除12题外几乎都可算作材料题,这与新课改下高考试题的指导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其表现:
第一、读材料,理解材料,得出结论。此类试题虽有历史背景、历史等作为铺垫,但实则考查的是考学生综合能力。即要求考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直接对材料作出分析、判断。此类题可归为直释材料、看表格说话、看图说话类。如:
13.(全国文综Ⅰ),宋雕印技术的发展,影响到文化传播方式变化,进而影响的管理
14.(全国文综Ⅰ),通过1885—1892年田赋、厘金、关税占清年收入百分比的表格
判断出,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
23.(全国文综Ⅰ),经济全球化时代, 发达国家的资本开始扩张到全球范围
15.(全国文综Ⅱ),宋雕印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文化发展
16、(全国文综Ⅱ),金朝地区出现重阳节,说明女真族吸收了中原的文化
21.(全国文综Ⅱ), 18世纪70年代的英属北美殖民地,将组成一个新的民族。
22.(2010全国文综Ⅱ),欧洲六国煤钢共同体的性质是,独立于的经济组织
23.(全国文综Ⅱ),古巴导弹危机的的信息反映了美苏两国相互制衡
第二、以材料为切口,依据所学知识,进行判断。 这类试题,多以历史上的材料为入口,材料在教材中并未出现,但具体的历史知识却是教材中的的主干知识,它体现了“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基本脉络”的新课标、新课改的理念,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理解、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如:
15.(全国文综Ⅰ) ,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16. (全国文综Ⅰ),《双十协定》的签订
17. (全国Ⅰ山西),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13. (全国文综Ⅱ),唐 “通宝”,改变了以重量定钱币名称的传统
4 .(全国文综Ⅱ),南朝至宋初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
20.(全国文综Ⅱ),英王传统议会制度的瓦解
第三、读材料,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此类试题,难度有所加大,它是以材料为入口,被选择项中都是历史与政治相结合的名词概念,要求考生要准确的掌握历史名词和历史概念。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与概念的准确掌握程度和考生在此基础上的判断能力。这类试题是考生易错的题。如:
18. (全国Ⅰ), 19世纪上半叶,法国工业经济的多元结构
17. (2010全国文综Ⅱ),陈天华的观念——主权在民
第四、以材料为切口,再现历史。此类试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即以材料为依托,将历史与材料紧密联系在一起。表面信息容易找到,但实则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的信息之外,还要找到(联系、理解)材料背后的的信息即隐息的能力,知识的迁移和判断能力。如:
19. (全国Ⅰ山西),英国1830年,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20.(全国Ⅰ ),北美独立战争中的葛底斯堡战役
21.(全国Ⅰ山西),俾斯麦的主要目的是结束长期的政治分裂
18.(全国文综Ⅱ),1925年中国***党员人数的增加,是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19、(全国文综Ⅱ),1950年新中国迅速实现了经济稳定
第五、以材料为切口,再现历史,史地结合。此类试题考查的目的是以史为载体,活学活用历史知识,体现了史地联系密切的文科综合能力的选择题。如:
22. (全国Ⅰ山西),以图瓦胡岛切入,隐含着的知识是盟国在太平洋战场战略转折完成
从以上分析可以中看出,2010年全国文综高考历史Ⅰ、Ⅱ试卷,在由旧教材、旧课程,向新教材、新课程的过渡和转变中,实际上已经悄然无声的渗入到我们的教学之中了,为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课程改革打下了基础。
而2010年宁夏历史高考试卷,有以下特点:
1、试题增加了必修三的内容。以选择题必修三的内容来看,其分值由2007年的12分、2008年的10分、2009年的8分,到2010年为16分。可以看到,思想文化部分的分值有所增加,全套试卷必修部分的分值比是28﹕32﹕25,这使必修三册内容的比例稍趋于合理。
2、2010年试题反映了文明史观,对社会转型、东西文明碰撞、人类文明进步历程的考查加大。如:
25题,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打破了“家天下”以来官吏世袭的局面。(社会转型、人类文明进步)
29题,1782年美国虽末独立,说明英国愿与美国和解,一个新生的国家即将出现。(社会转型、人类文明进步)
30题,日本在被迫打开国门后,主动学习西学,通过明治维新后,摆脱被西方列强蹂躏的局面,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从此国强民富,成为中国人学习的榜样。所以“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 (东西文明碰撞)
31题,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不同学生,从题干的时间上看,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资本主义的因素在增强。(社会转型、东西文明碰撞、人类文明进步)
32题,新生——苏维埃,为巩固,战胜国内外敌人,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社会转型、人类文明进步)
40、第(1)问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状况,(中国封建社会中孕育了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社会转型、人类文明进步)
第(2)问l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状况,(此时的英国,进行着工业革命,并开始主宰世界)(人类文明进步)
不难看出,在12个选择题中,有5道试题都反映了社会转型、东西文明碰撞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历程,这与当今社会的变革息息相关。同时还反映出对热点考查的多样性,即小专题式、或以小段材料为切口进行分析和判断、或非选择题中的大题形式等,主要目的在于对学生学习历史的素养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考查。
3、试题继续突出对人文素养的考察要求。人文素养的涉及面很广,它应该包括历史、哲学、地理、艺术、风俗、宗教等多方面的知识。如:
24题把西周的封国与今天各省、自治区的简称巧妙地结合起来。该题不仅考查了西周的分封制,而且也考查了相关的地理知识。
26题,实质上是对古代哲学知识的考查
28题,举出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关于平等的论述,实质上也涉及到对古代哲学知识的理解。
30题,近代西学通过日本传入中国,考查学生对“新词”的理解。
35题,涉及如何对待史料,因而是关于史学研究方法的考查。
40题,第(3)问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恩格斯所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前提是劳动者的人身是自由的,劳动者可以自由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劳动力变成了商品。只有在这个前提下,雇佣劳动才能转化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可见,命题者对考生提出了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知识的要求。
此类试题从不同角度,考查考生对文化常识和历史知识的积累。其意在于一体现了新课程中要求学生 “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二更多的是考查考生灵活运用历史知识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运用跨学科知识分析历史问题,加强多学科知识的渗透,考查考生在多学科之间的综合能力。如:
24题,考察中国古代史上的西周分封制,但是又渗透了相关地理知识的考察。
26题,考查学生对儒家思想在宋元时期的新发展和演变的掌握但以王安石的观点为切口,将历史知识与政治课中的哲学观相结合。
28题,举出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关于平等的论述,实质上也涉及到政治上的知识。
24、26、28试题,都涉及到运用地理、政治知识来理解相关历史与历史活动。其意在于调动考生运用跨学科知识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是运用历史知识来解释地理、政治现象的相互转换思维的综合能力,更是考查考生在新课改的过程中,要求考生体验历史现实感和责任感的体现,此类型的试题量在逐渐增加。
5、加大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选择题的材料中,教材延伸的知识、隐性知识增多,让学生从熟悉的材料入手,通过分析、判断、高度的提炼出有效信息再对试题做答。如
25题,郡县制为“公天下”之端的主要表现、
29题,英国1782年一幅所反映的信息、
30题,近代西学通过日本传入中国、
31题,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学生构成、
32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3题,百团大战、
35题,甲午战争。
此类试题是新课改以来的主打试题,它从不同的角度,选择新材料,加大了考生在新课程理念要求下对考生能力的考核,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考核能力中“……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基本脉络。”
的要求
6、所选材料以及题干、四个被选项的知识,无法归类到教材之中(一、二、三册),往往所给材料中的知识既在必修中,也与选修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迷惑性很大,进一步的考查学生的能力。如:
28题,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关于平等的论述、
30题,近代西学通过日本传入中国、
32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5题,甲午战争。
其中最典型的是30题,从19世纪中到20世纪初,中国与日本“新词”的互相传入为切点,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判断20世纪初“日本新词”传入中国的根本原因。其中,A项的知识点可在第三册·专题三·“顺乎世界之潮流” ·走向共和中找到。B项是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出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原因。C项的知识点可在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中找到。D项知识点可在必修1·专题二·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与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关内容找到。
可见,2010年试题的灵活性很大,一方面考查考生对基础主干知识的掌握,同时也在考查考生在学习中是否主动学习和学会学习的理念。
7、2010年的试题注重基础性,试题涉及的知识点都是不同版本的历史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如:
24题分封制、
25题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6题宋明理学、
32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3题百团大战、
34题改革开放前后外交政策的变化、
40题明清手工业发展特点、工业革命前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阶段特征。这些知识点都分布一标多本下的教材之中,这也告诫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课标要求和教材知识的讲授。
此类试题也是新课改新高考的主打题目。虽然它涉及到不同版本,但它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教材本身是多版本的,……课程丰富多元,……开放多元的文化环境……”的要求。
8、试题在材料的使用上,在教材中都有相应的知识点,大都是对教材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使命题材料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如:
25题,郡县制为“公天下”之端的主要表现
29题英国1782年一幅所反映的信息;
30题,近代西学通过日本传入中国;
31题,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学生构成;
32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3题,百团大战;
34题,中苏关系的变化;
35题,甲午战争;
40题,明清时期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以及英国工业化的阶段特征
45题,孟德斯鸠对“自由”的认识;
46题,二战后东京审判中各国围绕法官座次问题展开的斗争等等
此类型的试题,体现了课程标准对历史知识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的要求,进而考查考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和基础上,学会学习的基本能力——“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所以,高三历史复习时,一定要理清三者递进的关系,即以课标观念把握高考,以课标要求的知识为主线,以考试说明为考试的范围和命题的指导思想,最后将能力考查落实到高考试题之中,将三者的关系处理好,并运用到高三的教学和复习中,最后便可带领学生迎接高考。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