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朝阳一模物理。第二问为什么B第一次冲上去是共速?怎么判断出来的。。

走向成功2019物理答案_走向高考2014物理

潜艇在水面上时,浮力等于重力:F浮=G,即ρgV排=mg,V排=

m

ρ

=

1.66×107kg

103kg/m3

=1.66×104m3;

同理,核潜艇的总体积:V总=

m

ρ

=

1.87×107kg

103kg/m3

=1.87×104m3;

所以露出的体积为:V露=V总-V排=1.87×104m3-1.66×104m3=2.1×103m3;

故答案为:(1)超声;电磁;(2)1.87×108N;(3)2.1×103m3.

2014朝阳一模物理。第二问为什么B第一次冲上去是共速?怎么判断出来的。。

1、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物理试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对所学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对物理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试卷“宽严适度、保持稳定、稳中有新、坚持原创”,试题“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在试卷结构、难度控制及试题设计等方面保持了相对稳定,有适度的创新。

2、 突出对中学物理主干知识和重要内容考查,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很高的知识考点覆盖率,考查的知识结构分布合理

试卷突出对Ⅱ级要求考点的考查,共涉及29个,覆盖率为96.7%,全卷Ⅰ级和Ⅱ级要求的考点的总覆盖率为80.2%,“考试说明”中知识内容“主题”覆盖率为100%,为近年最高。

绝大多数试题综合考查了多个考点,既有学科板块内综合,又有学科板块间综合,全卷有较强的综合性。其中,第6、9、10和11题都分别涉及到10个以上的考点。

试题内容覆盖了力学、电学、光学、相对论等板块,各板块知识的分值和比例基本稳定。试卷结构、试题题型稳定,试卷长度、试题题量基本稳定,试题符合今年四川考生的实际情况。

3、 试卷整体难度分布合理、层次分明,具有良好的区分度

试卷采取“降低起点,细分高段,拓宽区分层次”策略,有效提高了物理学科的区分度。选择题、实验题和计算题三种题型的难度起点都较低,都是由易到难的连续性难度设计,易、中、难比例合理,以中等难度为主,拓宽难度分布范围,对所有层次考生进行有效区分,拓宽了区分层次,给了不同层次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

4、坚持能力立意,全面考查物理学科要求的五种能力

坚持能力立意体现在每个试题都有明确的能力考查目标。试题选择恰当的情景,设置合适的问题,要求考生对情景和情景中的物理过程、物理状态进行分析,选择适当的物理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对不同能力的考查。

试题充分发挥了不同题型的特点,全面考查了物理学科要求的五种能力。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减少数学运算的繁度和难度,侧重考查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实验题主要考查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控制实验条件、理解实验过程并进行操作、用图像法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等实验能力;计算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复杂物理过程的分析综合能力和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在全面考查物理学科要求的五种能力的同时,还特别注重对运用图形分析处理物理问题能力的考查。文字、图形(图线、图像)、函数关系式是表达物理规律的常用方式,今年试题加大了用图形进行表达、分析物理规律、状态和过程的考查。试题情境用图形、函数关系式方式呈现,考查考生提取、加工信息,并利用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如第1、5、7、8(2)题用图形表达物理规律,第6题用函数关系式呈现情景,第3、7、8、9、10、11题用图形表达物理状态和过程。

5、试题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实际,引导中学物理教学落实物理课程目标

试题贴近时代,引导中学物理教学关注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如第9题,取材源于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奖内容,以被誉为开创了21世纪新材料纪元的神奇材料“石墨烯”和有望在本世纪实现人类搭建天梯梦想的“太空电梯”为情景,激发学生对未知领域的兴趣和热情,通过中学物理中力学传统教学内容与现代科技成就的结合,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试题贴近社会,注重物理理论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如:远距离输电、发电机发电、电视遥控器、水中发光小球、小船渡河、传送带等,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的要求,对中学物理教学发挥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试题贴近学生实际,以学生最熟悉的教材内容和习题为情景,引导中学物理教学重视教材。今年有40%左右的试题素材情景直接来自教材内容和习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是教材内容的融合和拓展。

物理试题传承和丰富了已有高考物理试题(四川卷)的特点,既保持相对稳定,又有所发展,难度适中,区分度良好,是一套符合四川实际、有利于高校科学选拔人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的好题。

滑块B两次滑过木板A,而木板A的最终速度最终都是1.5m/s,可以得知滑块B在这两次中,有一次留在了木板A上,有一次是滑下了木板A,从右端落下。由速度分析,故应是第一次达到共速,第二次从右端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