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三大作用,高考的重大意义
1.新高考多少分能上一本 考一本有哪些好处
2.文考证是什么?
3..脑AT潜能测试在高考改革方案实行后的作用是什么?
4.高考贫困县的贫困专项分为三种,国家,高校,和地区,三个指标各有什么作用?我是都符合的,我们这里高考
5.高考地方专项计划的好处和坏处
6.地方专项计划的利弊 有什么好处坏处
7.我国高考制度在哪个年代改革的
这一次2021年的高考改革方案的话,在8个省份进行了试点,那分别是湖南,湖北,广东,重庆,福建,江苏,辽宁和河北。而这8个省市采用了新的实施方案是3+1+2的这种模式,它这种的意思就是三指的是语数外三大主科,一科指的是要在历史和物理两门科目当中,作为一门来作为首选考试的科目。
二是指再选科目考生就要从生物化学思想中,政治地理4个科目当中选择两门进行再次考试的科目。所以就组。这一次改革试点的3+1+2的一个模式,那么还有一个新的地方改革就是除去三大主科是和全国统一。一起使用的试卷,而且日期也是一样的,那么后面的再选科目和其他的科目都是由每个省份进行的组织试卷的一个命题。
那么这对于考生来说其实是非常的划算,而且非常的占有一定的优势。
特别是除去三大主科,不说后面的1+2的这种模式的话,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性。因为在以往的话分为理科和文科,作为理科生的话,除去三大主科以外,化学,生物物理这三个是必学项目,而文科生除去三大主科。
历史地理政治也是必考的项目之一,那这次的话其实根据学生自己综合的一个情况条件。那么去选择自己擅长的科目来进行高考的考试这种的话其实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一个学习成绩的提升。同时也改变了学生的新型的一个考试方式,这对于他们来说能够更好的去发挥自己所擅长的科目,那么在以后人才的。
也是更加有助于他们往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去学习去钻研,那这对以后的一个选拔人才方面来说。其实是非常的有优势,那同时更多地也给考生们打开了高考的这扇大门的希望之路。
新高考多少分能上一本 考一本有哪些好处
不同人称的作用
1、
在叙述之中,可以用三种人称进行。
第一人称:我、我们。第二人称:你、你们。第三人称:他、他们、它、它们。
这三种人称各有其表达效果与优点。
第一人称的优点是,增加对事情对人物叙述的真实性,读者认为这所描述的一切是作者亲历的。
第二人称叙述的好处是,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的距离。
第三人称叙述则显得比较客观公正,这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叙述的方法。
2、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第三人称:能直接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更自由。
嘿嘿,希望能帮到你哦,采纳吧!谢谢!
文考证是什么?
新高考多少分能上一本?考一本有哪些好处?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以供参考,一起来看看!
新高考多少分能上一本
省市不同,高考分数线也不一样,而且每年各省市一本线都会根据高考报名人数等因素不断变化。尤其是大部分地区一本三本进行了合并,这个大家可以参考去年甚至是过去几年录取线情况进行判断。
无论新模式怎么改变,总分还是750分,而一本以上院校对于同学们分数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多数省市生如果想上普通一本,分数线都在500甚至是550以上才能有希望考上一本以上院校,如果想要考上985高校分数不能低于650,甚至个别地区还会更高。偏远地区一本线稍低,大省或发达地区一本线相对较高。
无论是哪种模式,想要考到一个理想的学校,提高各科的分数才是基础,特别是“语数外”三大基础科目。在高考中不但分数比重占得多,提高分数也相对比较容易。
考上一本有哪些好处
1、优质的教学资源
之所以有越来越多的同学还比较倾向于更好的学校,就像是一本以上院校,这样的学校能够给同学们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而同学们在大学期间能否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一方面是看自身能力,而另一方面则是看学校的教学水平。
2、浓厚的学习氛围
而一所比较好的大学还能够给同学们提供浓厚的学习氛围,其实学习氛围的好坏,对于同学们学习成绩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学习氛围比较浓厚的环境下,同学们可能会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有利于提升自己。
3、 较高的就业率
同时,一本以上院校还能够给同学们提供较高的就业率,一所学校的就业率,对于同学们未来的发展是比较关键的,现在很多同学都会面临着毕业就失业的情况,那么一本以上院校基本上能够给同学们提供合适的就业单位。
5、学习机会多,可以通过考研来继续学习
如果对自己本科学历或者本科学习专业不是很满意,还可以通过考研来继续学习,调整自己的专业。考研的要求就是本科学历。包括考研之后的考博等,前提都是本科学历。
.脑AT潜能测试在高考改革方案实行后的作用是什么?
高考的文考证是一个特贴关键的关口,一定意义上决定考生的成败,特别是文化课较好的考生。没有文考证就没有资格报考艺术类院校,文考证排名过低也意味着没有录取的机率。
表演专业的最后录取是采取文化考试过最低分数线,按专业排名录取。这意味着,这场考试不是测试谁合格,谁不合格的几个考试,而是一场淘汰考试。
扩展资料:
考试时间:
2001年11月16日,教育部正式签发《教育部关于从2003年起调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时间的通知》:
从1979年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以下简称高考)时间固定在每年7月7、8、9日。20多年来,高考时间的稳定,对稳定中学教学秩序和规范招生考试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近年来这一时段气温有所升高,自然灾害频发,社会各界希望将高考时间适当提前。
为缓解高温天气和自然灾害对高考的不利影响,有利于考生身心健康、提高考试质量,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经调研论证,并报经国务院同意,决定从2003年开始调整高考时间,高考时间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7、8、9日。
高考时间调整涉及高中教学安排、考试组织和阅卷录取等诸多环节,与公安、卫生、交通、通讯、机要保密等部门的工作密切相关;高校招生考试工作事关广大考生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社会影响很大。
百度百科-文化课
高考贫困县的贫困专项分为三种,国家,高校,和地区,三个指标各有什么作用?我是都符合的,我们这里高考
无论是高考改革方案实行与否,每一个人,特别是学生时代都应该对自己了解,都应该了解自己的最佳潜能优势,以便发挥到极致;了解自己人格的盲点,以便有针对的克服;了解自己的兴趣,以便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这三大因素是互相制约的,如果协调不好,就有可能影响自己的一生。脑AT潜能测试是现在国内唯一获得国家专利的测试,一个人的脑AT指数就像国外的智商分数一样普遍,每个人都应该了解自己的脑AT指数。
脑AT潜能测试是环度教育脑科学和心理学专家用东方智慧从整体出发,以脑功能差异机制为基础,360°度量,从14大类潜能、36类兴趣、54种人格特质,寻找最佳优势结构模型。
目前市场上使用的测验诸如,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仅仅是兴趣测验;MBTI、DISC,九型人格等仅仅是从人格的某些方面来定位,不够全面,而且都没有客观的、准确的潜能测量,也没有寻找最佳潜能结构,而脑AT技术解决了上述技术难题,无疑是目前相对最为准确的测试系统。更关键的是,他们比较的群体是西方,而脑AT才是真正的中国人作为常模。所以具备了其他测试不可能有的优势。
高考地方专项计划的好处和坏处
贫困专项计划一般有两种:
1、报考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要求考生本人及其父或母在所在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或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常住户籍;考生本人高一至高三在贫困地区连续就读,并有贫困地区高中三年学籍。
录取方面,贫困地区专项计划招生安排在一本院校录取之前进行,原则上按招生学校所在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执行。若生源不足,可以根据缺额和生源情况,在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下降20分。若生源还不足,根据实际再适当降分,从高分到低分投档。
2、有常住农村户籍的考生还可以报考农村学生专项计划。
录取方面,农村学生专项计划的录取工作一般安排在第二批本科院校之前进行;最低投档控制分数线原则上按二本批次分数线执行。若生源不足,可以根据缺额和生源情况,在二本批次分数线下适当降分,从高分到低分投档录取。
3、凡报考贫困地区专项计划、农村学生专项计划的考生,须在填报志愿前(具体时间查询当地考试院),持本人户籍、学籍等相关证明材料到所在县级招生办办理贫困地区专项计划报考资格确认手续。
地方专项计划的利弊 有什么好处坏处
高考地方专项计划的好处和坏处如下:
利处:有利于农村学生可以有就读重点大学的机会。弊端:学生在毕业后一般是会被建议去贫困地区就业。
地方专项计划是指地方高校定向招收实施区域的农村学生的专项计划。一般只为省属重点大学,在国家专项批次之后。地方专项计划定向招收各省市实施区域的农村学生,招生计划一般不会少于本校一批次招生规模的3%。
地方专项计划与高校专项计划、国家专项计划隶属于高考三大计划。
地方专项和国家专项的区别:
国家专项计划的招生院校是全国重点高校,招生对象面向全国;地方专项计划的招生院校是地方重点院校,招生对象面向本省(区、市)。
地方专项计划只限于指定县市的农村户籍的考生报考。以2020年山东省地方专项计划政策来看,考生报考地方专项计划需要满足以下几点要求:
(1)符合2020年统一高考报名条件并参加2020年夏季高考;
(2)本人及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的户籍地及居住地在实施区域的农村,且本人具有当地连续3年以上的户籍;
(3)本人具有户籍所在县(市、区)高中连续3年学籍并实际就读;
(4)高考成绩达到我省2020年夏季高考普通类一段线。
我国高考制度在哪个年代改革的
一、地方专项计划的利弊
1、好处是专为农村考生设立的,符合条件的农村考生报考专项计划招生学校,可以以较低分数录取到满意的学校。
2、坏处是农村学生专业选择受限,不能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二、什么是地方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是指地方高校定向招收实施区域的农村学生的专项计划。一般只为省属重点大学,在国家专项批次之后。地方专项计划定向招收各省市实施区域的农村学生,招生计划一般不会少于本校一批次招生规模的3%。
地方专项计划与高校专项计划、国家专项计划隶属于高考三大计划。
地方专项计划由各省(区、市)本地所属重点高校承担,招生计划原则上不少于有关高校本科一批招生规模的3%。地方专项计划实施区域、报考条件和录取办法由各省(区、市)因地制宜确定。
地方专项计划”则是本省结合本地实际,安排一定数量的本地所属一本招生高校招生名额,实施招收本省农村学生的地方一本招生高校专项计划。按专项计划录取的考生可自行决定入学时是否签转户口,在校学习期间可按照相关规定和程序申请调整专业。
地方农村专项计划均实行单设录取批次。地方农村专项批次安排在国家专项批次之后、自主招生批次之前进行投档。地方农村专项计划采取网上填报志愿方式,和其他批次同时填报、按平行志愿投档规则投档。
三、地方专项计划与高校专项计划、国家专项计划区别1)国家专项计划的招生院校是全国重点高校,招生对象面向全国;地方专项计划的招生院校是地方重点院校,招生对象面向本省(区、市)。
(2)高校专项计划的招生院校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他自主招生试点高校,招生对象是农村地区成绩优秀的学生,考生必须经招生院校考核合格才可以报考,我们可以理解成是另一种类型的自主招生。
(3)三大专项计划录取批次不同。一般来说,国家专项计划录取安排在本科提前批,高校专项计划录取安排在自主招生批,地方专项计划录取安排在前两个专项计划之后录取(有的省份安排在本科一批之后录取)。
;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对于高考所做的改革一直从未停止。
从全国统一试卷到全国多份试卷,从单一选拔到多元录取,回溯37年间高考制度演变,一直在争议中变革和前行。随着《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新世纪高考改革的各项思路已逐渐清晰,一项更为全方位、系统的高考改革正在渐次展开。
1952年,我国的高考制度创立,“文革”期间曾一度中断。
1977年,在邓小平的直接主持下得到恢复。全国570万考生一起,走进了阔别11年之久的高考考场。当年共录取了27.297万人,高考录取率仅有4.8%。恢复高考伊始,基本沿用“文革”前的考试办法,文理分科。在恢复高考的最初几年,外语在很多省市并未列入总分,而是作为录取重要参考。高考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命题。文理两类都只考政治、语文、数学,文科加考史地,理科加考理化。
1978年,又有610万人参加高考,录取率仅为7%。两次总计1180余万人的招考创下了中国乃至世界考试史上的纪录。
1979、1980两年,高考录取率依然低于10%。直到1981年,高考录取率才达到11%。
1984年,我国开始保送生的试点,即由中学推荐,高等学校考核同意,免予参加高考,直接进入高校学习。
1984年9月,英语正式被列入高考主考科目。此后的几十年里,英语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考试科目。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高考基本上是沿用传统的考试方法。针对高考传统的命题方法和考试方式的缺陷,我国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
1985年首先在广东省进行了英语、数学两科的试点。
1988年,这项改革试验扩大到语文、数学、英语等5个学科,英语科则扩大到全国17个省(市、区),涉及100万考生,经过由点到面的改革实践,上海、浙江先行试点普通高中毕业会考。
1989年7月,原国家教委决定在全国试行高中会考制度,并在会考的基础上改革高考招生制度。当时,教育部门已经注意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突出,一些学生偏科严重,高考客观上承担了对高中教育教学有偏颇导向的责任。
1989年原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在全国推行。
90年代保送计划实施考试科目多元化
20世纪90年代初,保送生计划人数曾一度扩大。但保送过程中出现了中学为了提高名牌大学的升学率,“推良不推优”的倾向,出现了申报作假、干部和教师子女保送比例过高等现象。
1991年,湖南、云南、海南三省于1991年进行了在高中会考基础上减少高考科目的改革。
1995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实行了会考后的高考“3+2”科目组设置方案,即语、数、英三科为必考科目,文史类加考政、史;理工类加考理、化,每科满分原始分150分。
1999年教育部规定,全国所有保送生都必须参加综合能力测试。
1999年在“3+2”高考科目改革8年后,广东省率先探索“3+X”高考科目改革方案。语文、数学、外语三门为必考科目,“X”是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选择1-2科。此后,各省陆续实施的“3+X”科目方案是“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少部分省市实施的是“3+大综合(或)+1”方案。
“3+X”科目改革的实施,在客观上改变了以往全国一张试卷、一种高考模式的状态,多样化的高考模式初露端倪。这一改革对考试内容改革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13]
21世纪各地自主命题自主招生开始推广
2000年,教育部决定实施分省命题,上海、北京率先单独组织高考命题工作。同年,北京、安徽等省区市试行春季高考改革,一年举行两次高考,试图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格局。但改革带来的新问题也接踵而至。实行春季高考后,由于参与招生的学校和专业都不理想,以致考生积极性不高。
2003年教育部在北大、清华等22所著名高校扩大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在自主考试与面试的基础上进行初选,入选考生参加全国统考,成绩达到学校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的可以由学校决定录取,招生比例为学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的5%。
2004年内蒙古率先取消春季高考后,安徽、北京也相继选择退出。与此同时,参与自主命题的省份也在逐年扩大,已有16个省市区全部或部分实现了自主命题。统一考试的格局被打破,统一招生方式也在试图破冰。在连续两年多所学校试点的基础上。
2005年夏天,在中央领导的亲自批示下,由教育部、中宣部等多个部委牵头组织启动了素质教育大调研。其中,由时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谈松华牵头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调研内容,最终完成了《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报告》。
这份报告提出:高考改革“应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分离高考承担的高中毕业水平考试功能;将社会化的水平考试纳入高考体系;建立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社会服务记录,逐步实行以高考成绩为主的多元录取制度。”并将这一目标最终实现的时间定位在2020年。
2006年,全国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扩大到53所大学。这项改革使高校有了更多的招生自主权,扩大了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操作空间,同时对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至此,“统一考试、分省命题,多元录取”的高考招生考试格局已初步形成。
2010年方案搁置
2010年,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发布,“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成为高考改革的三大关键点,高考改革正式进入“窗口期”。
从2010年底开始,考试招生改革组的专家团队,先后到上海、浙江、福建等16个省市进行调研,召开了近百场座谈会,内容涵盖16个议题,包括考试科目、备考选考、异地高考、分省还是统一命题等,并形成了16个专题、共计80万字的专题报告。专家组在此基础上又起草了一个高考改革方案,但由于种种原因,方案在教育部党组会议讨论后被搁置,原因在于“分歧太大”。
2013年箭在弦上
2013年,在教育部的牵头下,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制订工作再次开展,在“文理分科”、“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纳入高考成绩”等重大改革措施上,各方争论很多,迟迟难以通过。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出台,高考改革被纳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等多项具体化的高考改革措施明确被提出。
2014年正式发布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教育部长袁贵仁表示,高考改革方案已有初步意见,将力争在2014年7月底之前出台。
2014年8月29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4份重要文件。这次会议也将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由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提交中央政治局审议,这在中国当代高考史上都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事件。而在过去,考试改革方案基本由教育部牵头出台,采取单项推进,这次改革注定是一个全方位、系统的改革。
2014年9月3日,《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
录取或不分批次按专业
北京教育学会第27次学术年会2014年11月30日在京开幕,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谈松华介绍,实行高考改革后,未来高考录取方向可能会淡化批次,为学生提供双向多次选择的机会。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则透露,未来5年国家将拿出2000亿元用于义务教育薄弱校的改造。
提供盲文试卷
从2015年高考开始,各级教育考试机构需根据残疾考生的残疾情况和需要以及各地实际,对符合高考报名条件、通过报名资格审查的残疾人考生提供一种或几种必要条件和合理便利。包括:提供现行盲文试卷;提供大字号试卷;优先进入考点、考场;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如引导辅助人员、手语翻译人员等)予以协助;考点、考场设置文字指示标识、交流板等;允许视力残疾考生携带答题所需的盲文笔、盲文手写板、盲文作图工具、橡胶垫、无存储功能的盲文打字机、台灯、光学放大镜、盲杖等辅助器具或设备;允许听力残疾考生携带助听器、人工耳蜗等助听辅听设备;允许行动不便的残疾考生使用轮椅、拐杖,有特殊需要的残疾考生可以自带特殊桌椅参加考试;对使用盲文试卷的视力残疾考生和使用大字号试卷、因脑瘫或其他疾病引起的上肢无法正常书写或无上肢等书写特别困难的考生延长考试时间。
此外,针对听力残疾考生,经申请批准后可免除外语听力考试。免除外语听力考试残疾考生的外语科成绩,按“笔试成绩×外语科总分值/笔试部分总分值”计算。
忘带证件可“刷脸”入场
2015年5月21日,北京教育考试院召开高考考务工作会。2015年高考,考生依然必须携带准考证和身份证入场,如果考生忘记或者遗失了身份证(或准考证),监考员可以先验证考生相貌,如果与准考证存根上照片相符,可以先安排考生进场考试,要求考生下一科考试时带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