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推荐高考毕业生报考你的专业吗?为什么?

2.高考成语题答题技巧

3.美术上,造型和设计的区别侧重

4.做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追求艺术享受

5.在诗歌鉴赏题中,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有什么区别,它们分别怎么答比较合理?

抽象艺术什么意思,抽象艺术高考

略。

试题分析:

这则材料出自2014年3月份宋方金与宋丹丹之间的一场口水战。宋方金撰写了一篇长微博,指出在拍摄《美丽的契约》期间,80%的台词都是宋丹丹现场编改的。于是便引发了界对于演员能否改剧本的讨论。

安徽2012年的"不用时请将横放",是一篇比较富有哲理的命题;2013年"为什会能或者不能这样"则十分抽象,这类作文命题比较考验学生的文学功底和对语言的艺术雕琢。往年的作文更加关注学生的文学能力考察,命题的一般较为抽象,有艺术感,文学色彩浓重。今年的作文在对学生能力的考察上发生了转变。作文题目与现实生活结合更为紧密,思辨性更强

从审题上看,材料涉及表演艺术家和剧作家两个人物,两者的意见不同,表演艺术家认为演员可以改台词,其着眼点是演员的表演要自然真实,不能刻板做作;剧作家认为演员不能改台词,其理由是改台词可能违背创作者的艺术追求。材料本身没有对这两种观点做出评判。表演艺术家和剧作家两个人物角色的对话,无论是观点还是理由,都是明确的具体的甚至还都是充分的,我们的考生不难得出自己的立意——赞成还是反对或是提出自己的新看法,那么,什么样的立意才是一类的比较好的呢,笔者觉得,简单的赞成一方反对另一方都不是很可取,因为,出题者的意图应该并不是简单地要考生站队表明立场,而是希望我们的考生,深入地思考这两个看似都有理的类似常见争论背后的东西,并且推而广之到生活中去,一言以蔽之,对考生思辨能力的考察才是高考作文重点!

因此在立意上,(1)从表演艺术家的角度谈,艺术是允许个人发挥的,社会也需要在创新中寻求突破。艺术家的改动剧本如果是合理的,那么就值得赞扬,因为他在剧本中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体验和表达技巧,而创新给剧本带来了强大的生命力,大到社会发展,亦是如此。(2)从剧作家的角度,①表演艺术家的改动剧本是对原著的不尊重,是对规则的破坏。现实生活中如果都破坏规则,那么就无规范可言。考生可以写规则、规范的重要性,它旨在约束我们的行为,让整个社会走向规范。②剧本体现了艺术家的追求,为不违背这一意愿,不能更改剧本,可谈坚守追求。(3)从两者争论看:①从原因上看,二者争论的出发点是不同的,可谈换位思考;②从表现上看,二者的争论是互不体谅,可谈宽容;争论都是着眼于演好剧作,可谈争论促进成长;③从态度上,要寻找共识,携手前进;④能否改动要一分为二的来看待,如果是正确的、正面的,就值得赞赏,如果是反面的,负面的就应该剔除……

当然也可以就题论题,谈演员、剧作家的艺术追求,演员和剧作家携手共进亦可。本则材料作者不设倾向,可同意,可反对,也可辩证看待,只要符合材料原意,即可视为恰当立意。

在文体上,因其思辨性易于写议论文,原因就在于材料中的表演艺术家和剧作家就演员改动剧本台词一事,已经发表了不同意见。命题者的意图应该就在让我们的考生就此事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而议论文的写作,要避免观点偏颇,理由牵强,逻辑混乱,论据陈旧等等。对于一篇优秀的考场议论文来说,我们的考生除了要做到前面所说在审题立意时观点鲜明而不片面外,还要做到逻辑推理要可靠,最起码要遵循一些最基本的逻辑推理常识,如大前提小前提,是必要条件还是充分条件或是充要条件等,如此,才不会犯一些低级的逻辑错误,在思维质量上比拼拿个高分。但巧妙构思故事,运用对比,也可写出较好的记叙文。但要注意记叙文不应该简单扩写材料,尽量跳出创作区域写。

在材料上,(1)郭沫若的“一字师”(20世纪40年代初,重庆公演郭沫若编写的话剧《屈原》,正好郭沫若本人也在那里看戏。台上扮演婵娟的演员张瑞芳念着痛斥宋玉的台词:“宋玉,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诲,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郭沫若听到这里时,总觉得这句台词缺了点味道。隔天,他就与张瑞芳交谈自己的感受,打算把那句台词改一改。这时,旁边扮演钓翁的张逸生插了一句嘴:“‘你是’不如改成‘你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些了。”郭沫若品念着这句话,发觉果然生色不少,高兴地纳了张逸生的意见,并尊称他为“一字之师”。为此,学识渊博的郭沫若还特意地写下一篇短文附在剧本后面。)(2)莫言和张艺谋(据莫言回忆,1987年,莫言在高密,张艺谋把他的剧本定稿拿来让莫言看。然而,这份定稿已经与几个编剧原来的剧本“完全不是事了”。张艺谋对最初的剧本作了大量精简,莫言当时看了感觉很惊讶,甚至对能不能拍成**持怀疑态度。后来张艺谋再次找到莫言,改编他的《师傅越来越幽默》,莫言卖了版权,不再插手剧本。这部**后来名为《幸福时光》,在张导的履历里差强人意,唯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幸福少女选秀”和之后的胜出者董洁。莫言对改编的评价是:“把我的中一些很有价值的东西改掉了。”)(3)《鸿门宴》《王的盛宴》与《史记》、新旧版《红楼梦》《水浒》等都是契合的材料。  

作文命题的务实风倾向反映出了当前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尤其是作文能力的新的要求。今年的作文题目更强调学生一定要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清晰地语言表达能力。它要求学生踏踏实实的提高自己语言表达的功底,不要只追求华丽的辞藻和背诵一些万能、通用的事例,而要锻炼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认真分析和把握题目内涵,才能完成一篇合格的文章。这一命题方向的转变正反映出了考生在学习语文中的重点所在,这充分说明了语文的学习正向着结合实际,结合生活,结合应用的方向发展。

你推荐高考毕业生报考你的专业吗?为什么?

艺术手法就是艺术作品的作者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而取的一系列的艺术形式或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文学作品艺术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语句修辞、句段作用、结构安排、情节设置等均可算作艺术手法。不同文体的作品,整体艺术手法既有区别,又有相通之处。这里主要讲散文的艺术手法。

整体表现:

抒情散文:一线串珠、画面组接;托物言志、象征取譬;

抑扬结合、烘托对比;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写景散文:移步换景、定点取景、时空交叉、点面结合。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叙事散文:首尾照应、画龙点睛、点面结合、详略得当;

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白描细节、生动传神;

群像个体、烘云托月;伏笔照应、悬念释念;

明线暗线、花开两朵。巧用修辞、生动传神。

哲理散文:引经据典、取譬设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

层层剥笋、逐层深入;步步紧逼、环环相扣;

开阖抑扬、起承转合;小中见大、言近旨远;

类比推理、严谨周密;即事明理、叙议结合;

设问反问、引人深思。理中染情、情理交融。

局部表现:

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

修辞方法简说

常见的修辞方法,高考规定为8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但相互之间有相似点。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加油哈

高考成语题答题技巧

以下是几个受欢迎的专业推荐及其原因:

1. 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的需求持续增长。这个专业涵盖了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机器学习等领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前景。

2. 数据科学与分析: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科学和分析专业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个专业培养学生处理和分析大规模数据集的技能,为各行各业提供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

3. 人力管理:人力管理专业涉及招聘、培训、绩效管理和员工关系等方面的知识。随着企业对人才管理的重视,这个专业的需求也在增加。

4. 金融学:金融行业一直是许多人追求的职业领域之一。金融学专业涵盖了投资、风险管理、财务分析等内容,为学生提供了进入银行、保险、投资和企业财务等领域的机会。

5. 医学/护理:医疗行业一直都是稳定且有需求的领域。选择医学或护理专业可以为您提供成为医生、护士或其他医疗专业人员的机会,为社会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这只是一些常见的专业推荐,您还可以考虑其他领域,如工程学、市场营销、教育学等,具体取决于您的兴趣和职业目标。在做出决策之前,建议您深入了解每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就业前景和个人兴趣匹配程度,以便做出明智的选择。

美术上,造型和设计的区别侧重

高考语文 成语 是高考语文必考的一个题目,要想稳稳地拿这道题的分数必须要掌握一些技巧。下面是我整理的高考成语题答题技巧,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高考相关内容推荐↓↓↓

高考物理提分技巧

高考英语七选五技巧

高考补录的具体流程

高考志愿填报详细步骤

高考成语题答题技巧

1.高考语文成语的使用其实就是看成语的各个方面和 句子 的各个方面是否协调。这种协调就是成语的意思、范围、程度、色彩、搭配是否和句子的各个方面协调。

2.着重于使用,“使用”意味着要动态地掌握成语的意思,即必须结合句子的具体语境来考察成语的使用。

3.正确使用有两个前提:一是准确而全面地掌握成语;二是准确而全面地分析语境。

4.语境是经过命题者强化了的语境,是命题者根据所考的成语的一些特殊点设计的,所以要详审语境,注意其整体性和联系性。要能从句子中找到语境(命题者)的暗示点,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5.从历年高考(论坛)的情况来看,试题中出现的成语除个别(如美轮美奂、薪尽火传、不孚众望、等量齐观、胼手胝足、遇人不淑、白头如新、高山仰止、头角峥嵘等)较生僻外,绝大部分是在报纸杂志上经常出现而且容易用错的。所以,我们在进行成语复习时,不能见难就钻,应当注意的恰恰是那些常见而易错的成语,这样才会取得比较好的复习效果。

6.复习要特别留心有几个意义的成语,不要因熟知一种含义而忽略另外的含义导致判断失误。以前考过的,后来的高考题仍然可以考,其他省市往年考过的,在第二年的另一个省市的试题中仍可能出现,所以高考题中出现的成语或熟语仍是重要积累内容。

高考成语题解答技巧

一、溯本求源,谨防望文生义

成语具有结构的稳定性和意义的整体性,其含义是约定俗成的,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它不是构成它的单个语素义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提供的的基础上,在丰富的人文背景下,通过引申、比喻等方式抽象概括出来的`。因此我们在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把握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同时必须准确理解成语中一些含有生僻义的关键语素,切忌粗枝大叶,一瞥而过,主观臆断,望文生义。判断这类误用成语的 方法 只有一个,就是必须把握这类成语的本源,即成语原始意义。

二、看清对象,谨防张冠李戴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范围,词义有所侧重,适用的对象也就不同。有的指个体,有的指群体;有的指人,有的指物;有的专用于男女或夫妻之间,有的专用于写 文章 或文学艺术等等。如果把握不准,就极易扩大或转移使用的范围。比如“炙手可热”只用于指“气焰很盛,权势很大”,而时下多误指题材之类。如2010年辽宁卷第13题B项:“他儿子正值豆蔻年华,理应专注于科学 文化 知识的学习,没想到却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现在连初中都读不下去了。”“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这里指男性,显然不对。

三、明晰感情,谨防褒贬误用

从感彩方面来考虑,成语一般分为褒义、贬义和中性三种。这就要求在使用成语时,要把握好感彩,避免褒贬误用。有的成语意义较为复杂,感彩呈现两面性,如“想入非非”,指胡思乱想,多含贬义;指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属中性。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境界或环境优美的地方,用于褒义;比喻空想的脱离现实的地方,含有贬义。

四、着眼语境,谨防重复矛盾

成语的使用都有特定的语言环境,有的要和这个句子氛围相协调,有的要和人称相对应,有的意义要和句子相吻合。同时,还要考虑成语意义和语境的意义是否有重叠,是否前后矛盾。成语也是词语,也有一般词语的语法属性,比如修饰语与名词中 心语 能否搭配,动词和宾语能否搭配,动词能不能带宾语等等。

高考常见成语及解析

1.得陇望蜀:比喻贪得无厌,含贬义。

2.登堂入室: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水平。

3.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语出唐代杜牧诗。

4.对簿b公堂:簿,文状起诉书之类。对簿,受审问。指公堂上受审。

5.耳提在命: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揪着耳朵叮嘱。形容恳切教导。语出《诗经》。

6.繁文缛(r)节:不必要的仪式或礼节繁多。也比喻多余锁碎的手续。文,礼节,仪式;缛,繁多,烦琐。

7.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些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也说俯拾即是。

8.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多指文学作品)。

9.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故步,走老步子;封,限制住。故也作固。

10.沆瀣(hngxi)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高考成语题答题技巧相关文章:

★ 高考关于成语的答题技巧

★ 高考语文七种题型答题技巧

★ 高考语文各题型答题技巧总结

★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及方法总结

★ 语文高考常见答题技巧

★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方法

★ 高考语文选择题答题技巧汇总

★ 高考语文各题型知识总结与答题技巧

★ 高考语文必背解题技巧方法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s://hm.baidu/hm.js?6732713c8049618d4dd9c9b08bf57682";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做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追求艺术享受

1、培育方向不同

造型专业就是纯艺术,是培养艺术家的;而设计专业是培养设计师的。

2、包含内容不同

造型包含国画、油画、版画、壁画、雕塑等专业;?

设计则包含环艺、工造、平面、摄影、服装、视传、陶艺、染织、首饰、动画专业等。

扩展资料

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

1、造型性

空间物质形式作为一种空间艺术形式,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首先是它的造型性。造型性是造型艺术最为基本的特征。

在绘画和摄影艺术中,艺术家用线条、色彩、色调和拘留在平面空间中创造着或平面感或立体感的二度形象;在雕塑、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中,艺术家们则用泥土、木石、金属为材料,在立体的空间中创造出具有实在物质性的三度形象。

造型艺术的物质媒介决定了其作品的静态的永久性,它总是以静示动,寓静于动,以无声示有声,在一种永久的物质形态中表达深刻的历史和审美蕴涵。

2、到达顶点之前的永固性与瞬间性

造型艺术由于塑造的是可视的空间性的静态形象,因此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不适合表现事物的运动和过程的。所以,艺术家通过使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而塑造出的艺术形象,只能是艺术形象运动过程中的某一瞬间的凝固,是它(或他)在瞬间构形象展现。

百度百科-造型艺术

百度百科-设计

在诗歌鉴赏题中,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有什么区别,它们分别怎么答比较合理?

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马克·思

我高考考的是艺术,大学读的是艺术,工作虽然不是艺术,也跟艺术沾点边。因此,我算是半个艺术工作者。凭借十几年的学习和工作经验,我的艺术修为虽然不怎么样,但比我更不怎么样的人也不少。

艺术的享受,说实在,我至今仍不知其为何物,只知道享受艺术。

享受艺术,比艺术的享受更容易让人理解,因为它几乎是具象的,是可以诠释的。比如,我聚精会神地画画,越画越有感觉,越画越忘我,那就算是享受艺术。这是身体力行地享受艺术。

还有一种享受方式,以旁观者或旁听者的身份来参与,也就是“光看不练”,欣赏艺术。

显然,艺术的享受比享受艺术的涵义更加广泛,更加抽象。甚至可以说,“艺术的享受”既是难以解释,又是不应解释的。因为这是一个感性的问题,意会的效果比用文字诠释更能让人意味深长。

倘若有一天,“艺术的享受”被赋予了固定的文字概念,那无疑限制了人们的想象空间。

所以,艺术的享受应该是感性的,而且,它应该是结果,而不是过程。要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首先得学会享受艺术,然后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说到艺术,就离不开审美。有人可能会以为,艺术是感性的,每个人对美的喜好不一样,就好比“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阿姆莱特”。这种误会,造就了不少装腔作势、人云亦云之徒。他们道貌岸然,满怀自信,对某些作品品头论足,或是吹毛求疵,以彰显自己所谓的“艺术修养”。

常常有人在我面前炫耀:平面设计,他们懂;画画,他们会;书法,他们练过。其实,他们全都是以为自己真会,事实上,他们的“懂”和“会”只限于知道它们的存在。他们连星星之火都不如,却想和烈阳争艳,可笑至极。

在许多人心目中,艺术因感性而流行化、大众化,甚至通俗化。殊不知,他们连“审美”这一关都尚未踏入。

人们总是崇尚“少数服从多数”的处事方式,坚持“真理掌握在多数人手里”的辨析原则,因为它们放之四海皆准,还让人非常舒适。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显然不是!就拿最近热播的《乘风破浪的姐姐》三公加分赛来说,四位姐姐里面,孟佳的表现肯定不是最差的,至少不至于差得这么离谱,却只得到低得可怜的票数。大多数“浪花”只会凭自己对她们的肤浅了解来投票,而不是看谁唱跳得更好,或者说,大多数“浪花”都不具备审美能力。

康德说:“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杂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

“浪花”们对于“姐姐”们表演的优劣判断,基本上都夹杂着厉害感,所以这种判断是带有偏见的,是不纯粹的。

主观意识控制了大脑,人们只能感性地审美,并非真正的审美。常听到有人说,他们觉得某个颜色不好看。颜色焉有好看不好看之理!你认为某个颜色不好看,那只是你的感性判断,事实上,任何颜色都无所谓好看不好看,只有你喜欢不喜欢。颜色不会因为你的不喜欢而变得不好看。

如果一个人连审美都只能依靠感性思维,在日常生活中,他一定不是一个理智的人。

席勒说:“若要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惟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具有审美能力的人。”

为什么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理性思维作支撑?首先,你要知道,音乐、绘画等艺术门类,都是有门道的。我们固然不能说,凡是有门道的都是美的,但凡是美的事物,一定都是有门道的。要使自己具备审美能力,以增强艺术修养,然后艺术地生活,最后得到艺术的享受,就必须先窥探艺术的门道。

如果不增强艺术修养,就不可能与艺术家有共同语言,也就很难欣赏到音乐、绘画等艺术之美。

单说艺术,可能大家难免如坠云雾。那么,我现在用诗歌鉴赏的方法来打个比方。我们鉴赏一首古诗,首先得理清诗中的意象;然后把意象串联起来,寻思冥想,脑海中便会浮现画面;最后,我们就可以如身临其境般去体会诗中的意义,也就是所谓的思想感情。

从意象推演出意义,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逻辑关系,意象代表理性,是开始,意义代表感性,是结果。艺术同理,如音乐中的音律,国画中的笔法,舞蹈中的开度、软度,都是断定作品优劣的关键因素。

我们周围有光亮,也有颜色,如果我们的心里没有光亮和颜色,也就看不到外面的光亮和颜色了。我们虽然不是艺术家,没有亲手制作美好艺术的能力,但如果我们培养好审美感觉和审美力理智,一样能享受到世间万物的艺术之美。

想得到艺术的享受,先学会欣赏艺术。

古代诗歌鉴赏题中“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这几种提问方式的区别和解答方法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真?

表达方式抒情 记叙 描写 议论 说明?

写作手法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

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表达方式即为表达方法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是写作的五种基本表达方式,是人们运用语言形式来反映事物、传递信息时所用的基本方式和手段。

高考语文题中“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这几种提问方式的区别和解答方法

阅读教学中,许多同学分不清“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与“表现手法”这三个概念,经常张冠李戴,将其混为一谈,进而影响自己正确地答题。它们虽然都属于表达技巧,却有明显的区别:

1.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以高中课本中《琵琶行》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其中白描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例如:秦观的《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表现手法)?

例析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简析: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例析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问: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简析: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融情于景的特色。?

一般说来,记叙文多用叙述、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议论文多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说明文多用说明的表达方式。?

当然,表达方式的运用也不是绝对的,如记叙文里也可以使用少量议论或说明,议论文里同样也可以使用少量的叙述、描写或说明,说明文里也可以有叙述或描写。至于杂文、游记、随笔等更细的分类文体,表达方式则更加灵活。?

总之,表达方式的使用,一切服从文体和表现主题的需要。

2.修辞手法

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但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辞格)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顶真、起兴等。?

⑴、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歌巧妙地把抽象的“愁”比做滚滚东去的江水,写出了愁绪的多与绵长。?

例析: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