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滨州市第一中学的学校荣誉

2.现役军人子女高考加分政策

3.宁乡十三中的重生期

4.高考取消地理和生物两科是在哪一年?

5.明星的高考故事有哪些?

6.永安市第一中学的学校荣誉

7.當前國內外中小學出現了哪些課程改革

1990年高考政治_1990年高考政治卷答案及解析

1. 以“转折”为话题,写一篇习作,该怎么写

人生中的转折

许多人害怕转折,不希望任何转折发生在自己身上。无论这将要到来的转折是意味着幸福的降临,还是意味着灾难的重演。人们似乎疲惫、惧怕应付变化,只渴求平静的生活。 人生的转折也许并不多,但每一个转折的影响都会很大。这些转折是自身的成长必经的路口,每个路口,不同的方向,结局当然会不同,也许是生活中无辜遭遇的突变,但毫无疑问的是,都需要我们去面对,只要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就必定有收获。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左丘失明,厥有《国语》;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许多先贤都是在经历了这些许苦痛的转折之后,更深刻地体味了人生的大义所在,倘若他们不能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依靠惊人的生命力延续了生的意志,一篇篇传世经典和他们造就的奇功伟业又如何能实现得了。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不要只会沉醉在失败的痛苦中,也不要沉浸于成功的喜悦中,生活永远不是个定数。只有善于反省,才不会找不到方向。转折可怕么,恐怕令你害怕的恰恰是自己的举棋不定。面对转折,我们不能逃避,否则只会永远停在原地。没有转折就没有生活的 *** ,没有 *** 的生活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生活,而又有谁愿意度过平淡无奇的一生呢? 在中国人被诬为“东亚病夫”的黑暗时代,鲁迅先生抱着医学救国的热情东渡日本留学。当他从**中看到中国人被日寇砍头示众,周围却挤满了麻木不仁的中国人,内心受到极大震动,他觉得“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健壮也只能做毫无疑义的示众材料或看客,病死多少也不必以为不幸的。”因此毅然弃医从文,献身于唤醒沉睡的中国民众的革命文艺运动。 在人生重要的转折时刻,只有做出正确的抉择,才可能达到最佳效果。好马不会因为眷恋马槽里的饲料而放弃了驰骋千里疆场;有远大志向和抱负的人不会因为贪图眼前的安逸而放弃长远的利益。转折,不会成为生命急转而下的理由,只能给懒散的人以失败的借口。 不论你经历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忘却了什么,失去了什么;也不管还有多少次转折,下一次转折何时来临,只有一样坚强,一样勇敢,一样面对,一样微笑,你的选择不会错!

2. 转折 作文怎么写啊,给个提示啊

无论在个人经历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都存在各种各样的转折,这里实际是在提示选材的范围与写作角度:你可以写个人命运的转折,也可以写社会发展中历史进程的转折。第二句“对此,你一定会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则是对写作内容及写法的提示:文章内容不仅要记叙转折事件,更要写出事件给你的启示。“转折”是一个离学生个人生活有一定距离的概念,紧张的考场上能否用好这些提示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转折”不同于“转变”“转化”“挫折”,更不同于“变化”。紧扣“转折”作文,考生要在较为广阔的时空背景审视人生、审视社会。

此题核心可定位为“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心中应有家国天下。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写自己的事、他人事、天下事与 *** 情实感毫无矛盾。

从思维能力的支撑来看,写“转折”不同于写“一人一事”,它要求作者对所写材料的发展过程有整体性关照,要求具有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的眼光,还要求具有一定的透过现象探究原因的分析能力。

例文赏析

生活正处于窘境的人往往更加渴望人生的转折,这可以让他们的生活以最快捷的方式发生飞跃。

看那边那个正在买**的男人,穿着和长相都再普通不过,单位发的尼龙布口袋放在脚边,里面是今晚要吃的菜。男人又一次选了那组号码:自己的生日加妻子的生日加儿子的生日。我把镜头再次推向他:“先生,您中了吗?”男子擦了擦汗讪讪地说:“下次吧,下次一定会中。”我指了指手中的摄影机:“说好了,今天去您家做个访谈,您看……”“哦!好好好,来吧。”男人捡起兜子招呼我一起走。

男人说:“你不能理解,我需要一次转折,一次人生的转折!”他激动地挥舞着手中的锅铲,一滴油溅到我的胳膊上,很烫,像男人眼中对未来殷切的希望。我说:“您以前为什么不期待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呢?”“以前……”男人把菜都盛在白瓷盘里,“哦,那时候太傻,总以为日复一日地干好工作就总会有起色,可是……哎!”

来到狭小的屋里,男人的妻子———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女人,坐在小凳子上,一言不发,她始终是一言不发的,以前她可不是这样一个女人,她有着正常家庭主妇的聒噪和八卦,直到有一天,她那“同一战壕”里的“苦难姐妹”忽然中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钱,从此便逃离了这个里弄,开始了新的生活,女人那天疯了一样的像男人那样重复着那个“姐妹”的话:“人生是需要转折的!不然就像咱们一样,苦熬一辈子都未必能出头呢!”然后,女人忽然沉默了,据说是一种心理上的疾病,叫作失语症。

“从此我就开始买**,我和这个家也的确需要一个转折来过更好的生活。”男人说。

我把镜头定格在男人的双眼,问到:“买**等于您生活的转折?”

镜头里的是一种很坚定但也很盲目的眼神,我又问:“您只是想让这个家越过越好,一直以来都没有变过?”“没有啊”,男人说道。“那么,在您不知道有转折这么回事儿的时候,您……”我问。镜头里的眼神一下子很激动:“不知道的时候,我不是说了吗!整天傻干,工作工作工作!就是为了能让生活有起色啊!啥!可这个顶屁用!没有转折,这一切都顶个屁用!”

我重新调了一下镜头,问道:“您所谓的转折,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它是如何来的?”

男人说道:“转折就是那个能让我们家一下子好起来,过上富裕生活的东西,它是怎么来的?呃……**……你说呢?”

镜头里的男人的身影苍老而无助,我问:“转折难道是我带来的?”男人眼神空洞,嗫嚅着什么,旁边是他那很沉默很沉默的妻子。我只有起身告辞,忽然门开了,一个男孩跑了进来,看到男人和女人,解嘲地笑了笑:“又犯病了。”既而转向我:“我都听见了,量变到了质变,没有量的积累就谈不上转折,他们竟然不懂!”

我走了,摄影机里最后闪现的镜头是男孩无奈的脸庞,没想到竟以高中政治书上的话结束了这次访谈。

从量变到质变,男人其实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他生命中的一次转折,只不过,与他期望的恰恰相反,沉迷于运气带来的转折,他已经由车间技术人员变成了下岗工人。

成功和失败或许只是一种来自外界的判断,而一个人经历的真正转折却是他对原有信念的背叛,对自己控制命运决心的背叛。

3. 写作文时,由写景怎样转折到写事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我已凛然成人.品味时间的风铃,细数脚印串串,悄然发现,一路走来的我竟然养成这么多的习惯.

妈妈说我是个小懒虫,其实也并非没有道理.因为每到周末只有阳光敲打我的 *** 时,我才会睁开眼睛,此时,妈妈已经收拾了大半个屋子.当我懵懂着双眼走到妈妈身边时,妈妈总会戳一下我的额头,嗔道:“小懒虫,终于醒了!”然后笑着走进厨房.

其实我也并非完全认同妈妈对我的称呼,因为,当妈妈走进厨房后,另一半的屋子总是由我来收拾,并且我还和妈妈学得了一手好厨艺.以至于每当爸爸吃了我炒的饭菜时,总会咂着嘴,摇着脑袋说:“我家闺女就是勤快!”

爸爸长的就是帅,乍一看上去,白净的脸上带着一副银边眼镜,文绉绉的,所以爸爸的同事都喊爸爸“博士”,其实他们不知道爸爸还是一个运动健将呢.每到周末爸爸都会带上我去首师大体育馆打羽毛球.面对体育系的大学生们爸爸从不畏惧,而且还会出现瞬间的精彩.

我受爸爸的影响,很早就接触了羽毛球.毫不客气地说,在我和同学们的羽毛球对抗赛中,我还真不知道什么是第二.每当我背着球拍大汗淋漓地回到家时,爷爷总会接过球拍,佯嗔道:“女孩子家要文静些,不要整天蹦来跳去.”边说着边把我拉进书房.

爷爷虽然不是作家,但确实是一位忠实的读者,两个大书橱竟然没装下爷爷读过的书.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生活在这么一个书香门弟的家庭,想不读书都难啊!所以《三国演义》《水浒传》······我自己都不知道翻过多少遍了.

4. 作文的道理怎样转折地写出来

生活是彩虹,它制造了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生活是画笔,它描绘出人生中一幅幅难以忘怀的画面;生活是老师,它通过一件件小事告诉人们一个个大道理,生活还是……

最近,因过于贪玩,回家很少复习功课,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妈妈看到第三单元测试卷后并没有说什么,我觉得很奇怪,这不是妈妈的一贯作风啊。

下午,妈妈提议我俩一起去喝咖啡,我开心的答应了。来到咖啡馆,我们找到一个靠窗的座位坐了下来,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照在身上,暖暖的,十分惬意。

咖啡送了上来,一股淡淡的幽香充满了整个大头,我陶醉了。我倒了一小杯咖啡,缓缓的送入口中,咖啡涩涩的,还有点烫,可喝过之后却有丝丝甜味,甜得那么正宗,甜得那么清爽,这是怎么回事?我正在思索时,妈妈说话了:“你尝出什么了吗?”

我想了想,说:“喝咖啡要先尝到苦才能喝到甜,那么……”“对!”妈妈打断了我的话,“其实人生就像品咖啡,先苦后甜。你知道最近为什么成绩下降么?”

“我知道,妈妈,是我没有吃苦,太贪玩了!”妈妈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孩子,你要能吃苦啊!俗语说得好‘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你现在吃得苦是为了日后的甜呀!”“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现在的苦是为了日后的甜。”妈妈的话在我的耳畔久久回响。

事后,我仔细的品味了这一番话,其实,吃苦也是一种享受. 就像毛毛虫只有用茧把自己裹起来,经历一个冬天的漫长等待才能破茧成蝶,翩翩起舞。如果我现在不用心读书,虚度光阴,那我长大后就会一事无成,到时,我一定会发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感叹呀

5. 作文 如何过好初二转折关(学习方面) 急

----初二( 6 ) 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设计 安徽蚌埠七中 杭法刚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作文开头的重要性。

2、在活动中掌握作文开头的写作方法。 3、使学生能写出诱人的开头。

二、活动设想: 在具体的收集整理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收集资料的方法,掌握写作文开头的方法。 三、活动安排: 1、教师收集学生平时的作文开头。

2、学生收集自己认为写得好的作文开头。 3、把收集到的好的作文开头与自己的作文开头比较,找出自己作文开头存在的问题。

4、查找资料,寻找如何写好作文开头的方法。 5、联系好多媒体教室,展示实际活动的成果。

6、总结活动的得失。 四、活动的具体过程: (1)让学生认识到写好作文开头的重要性。

高尔基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托尔斯泰是很重视作品的开头的,《战争与和平》的开头,他先后经过15次的反复修改,才感到满意。

《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他曾经用了十种不同的写法,最后才确定下来的。我国的古人认为文章的结构应该是:“凤头、猪肚、豹尾”。

那意思是说,开头要像凤凰的脑袋一样,漂亮、优美。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同学们也一定有这样的经历:一个题目拿到手,却总是动笔艰难,可一旦开了头,尤其是有了一个好的开头后,写起文章来往往洋洋洒洒,文思泉涌,一气呵成。文章的开头就是整篇文章的门面。

商店的门面漂亮,能吸引来的顾客就多;文章的开头好了,就能吸引更多的读者。特别是考场作文,有人统计过,高考阅卷时,老师在作文上逗留的时间平均只有29秒,也就是说有的作文老师还看不到29秒。

在这么短时间里,你用什么办法使老师能看你的作文,没有好的开头行吗? (2)多媒体展示学生平时写的作文开头: (3) 当堂调查学生在写作文开头的情况,收集、整理如下: (4)多媒体展示学生收集的精美作文开头:(共收集五十篇,这里仅摘十篇) ●假如那天她一如既往地不走这条僻静的小胡同,假如那天她对小胡同里所有的细枝末节视若无睹,那么……(《骨肉奇缘》作者:熊能,初二(4)邵长东) ●童年的记忆像一片长满花花草草森林,林子里的树长得很茂盛。阳光从树叶见的空隙里洒下来,照在路上,留下一个个暗影或光斑。

我知道我永远都不可能骑着马走进西藏,让那滚烫的炊烟从我肩上烙下幸福的花形。我不知道帐篷在哪里,我不能分辨炊烟从哪个山头升起。

我在这里渺小,身体沉重,双目被雪域的光芒刺得无法睁开。(选自《生活随想》初二(4)牛传筱) ● 人生有无数的烦恼:大至生老病死,小至工作不顺,办事不利……各种人对烦恼有各自的见解和处理方法。

而我最推崇大仲马,他对烦恼只平平淡淡地说:“人生是串无数的小烦恼组成的念珠,懂得人生价值的人会笑着数完这串念珠的。”简简单单的几个字,道出了人生的真谛——笑对烦恼。

摘自《获奖作文*笑对烦恼》(初二(5)王瑞雪) ●一直以为侃价是俗不可耐的事。每次买东西,都装成一副财大气粗的样子,一问价便付钱。

看到小商贩们狡黠的一笑,心里才明白自己已被人“宰割”,可就是爱面子,咬牙认了。(《第一次侃价》郭彦君) ●我有一个小小 心愿,就是去看海。

妈妈说:“去吧,孩子,画卷上没有真正的海。”于是,我终于领略到了海的丰姿。

(《海》初二(6)赵红静) ●夜深了,劳动了一天的人们带着香甜的梦沉睡了。窗外,深蓝色的夜空缀满了宝石般的星星,银盘似的月亮铺洒下皎洁的月光,静静的院落融化在清凉的月光中,我不由自主地走到小院中(摘自《小院夜色》初二(6)代丽君) ●离别故乡已多年,许多事情在记忆中,故乡的赛龙舟却浓缩着我对故乡的情结,铭刻在我的记忆里。

(摘自《故乡端午赛龙舟》初二(6)范军) ●走进乡村的五月,如同徜徉在花的海洋。“百般红紫斗芳霏”。

你看,冬青的树叶越发青翠了,紫丁香已经紫中透白了,米**的 ●历史是人类的足迹,记载着风风雨雨,文明是社会的进步的标志,闪烁着智慧的汗水。中华神州,文明悠久五千年,她的辉煌,她的灿烂,让炎黄子孙骄傲自豪,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摘自《新安晚报》初二( 6 )汪洋)。 ●清晨,阳光撒满大地,蔚蓝而高远的天上悠闲地飞着几片白云。

我走在上学的路上,看着这美好的一切,心里却万分沉重。一切的一切在我眼里仿佛都蒙上了一层灰色。

我是在想昨天晚上发生的那件事,它令我万分后悔。(摘自《我真 后悔》初二( 6 )班崔璇) ●朋友,你读过 *** 的《沁园春?雪》吗?你不为词中“山舞银蛇原驰腊象”的盛景陶醉吗?你聆听过如雷贯耳的朔风吗?如果你是温柔细腻的南方人,那你一定对北方的隆冬充满热切的向往吧,请你随着我的拙笔畅游一番吧!(初二( 6)班马文娟) ( 5)把自己写的作文开头和收集到的作文开头进行比较,分析自己作文开头存在的问题。

( 6 )查找资料,了解写好作文开头的常用方法: 一、直接式:一般同学总喜欢在开头上绕来绕去,说些不着边的话,既浪费许多笔墨,又影响表达效果。实际上有许多优秀的记叙。

6. 作文:转折(500字)

林中的通幽曲径,因为那些曲曲折折的转弯才更富诗意与浪漫,一部扣人心弦的**,往往是情节一波三折,令人回味犹有余香。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东西因转折而显得愈发美丽。

一本书因转折而精彩。《飘》中的女主角思嘉丽由一位娇弱的千金**因时代的变动以及身体内自尊的血液而转变成了坚韧而真正美丽的铿锵玫瑰,这样的蜕变真实而精彩,这样的转折使《飘》成为一部掩卷难忘的经典之作。《呼啸山庄》中,男主角希剌克利夫,由一个单纯、爱意绵绵的少年转变成了一个因爱而泯灭了人性的复仇恶魔,这场因爱而起的悲剧摄人心魄,因为这转折突然而精彩,这样骤变的人性更是突出了爱在他心底炮烙的深刻印记,更多的如希区柯克、欧·亨利那种出人意料的结尾处决定性的转折更是蕴藏着无穷的魅力。这些作品的转折,我想无论是美好或惊艳,都会令我们最大限度地体会到作者的用意,从而获得思考,它们无疑是精彩的。

文学作品中的转折多半是虚构的,人生中的转折却是真实的。虽然,有的令人痛不欲生,但其最终却成为铸造生命奇迹的一块块基石。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左丘失明,厥有《国语》;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许多先贤都是在经历了如许苦痛的转折之后,更深刻地体味了人生的大义所在,依靠惊人的生命力延续了生的意志,写下了一篇篇传世经典,造就了一番番奇功伟业。就是在这些转折中,先哲们的坚韧和坦荡,使他们的人格和思想在历史长河上空凝聚成了一瓣瓣恒久的心香,也正是这些转折,激发了更多人更多的感喟……

记得林清玄说过“生的路上,并不是你在哪里放上一个门框,那里就是唯一的出口。你可以向左向右转个弯;去寻求生命的出口。”是啊,我们的生活之路一定不是平坦笔直的。有的转折也许是不情愿的,就如自己孩提时得知要离开居住已久的城市迁往北京时,心中的那份不快一样,不愿意离开相处已久的亲朋,对每一条街道,甚至是街边的陌生人都有一分不舍,毕竟没人愿意面对离别。到了北京后慢慢地适应了,认识了新朋友,生活有了新的精彩。这样的转折,乍看不美好,似乎是一种结束,如今想来,反到觉得是一个起点。

生活中的转折,快乐或痛苦。我们都应该微笑着面对,生活本来就有起有落,我们也应该如此看待生活。愿一个个转折为你我交织出一条值得回味的生活之路。

7. 以见证或转折为话题的作文该怎么写,不要文章

写好话题作文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握文体 话题作文往往不限文体,允许考生自由发挥。但是,不限文体并不等于

不要文体。话题作文的“文体不限”其实是指不限于一种文体,让学生有选择文体的自由。

当你选定了一种文体时,还得按照这种文体的特点来谋篇布局进行写作。有的同学观察能力

强,生活积累丰富,不妨将生活中精彩的片断撷取出来写成一篇生动感人的记叙文;有的同

学想象丰富,擅长编写故事,不妨写写童话、寓言或科幻小说;有的同学逻辑思维能力强,

擅长推理,不妨写成一篇理据充分的议论文;有的同学感情细腻丰富,不妨写成一篇优美抒

情的散文,肯定会非常出色。

二、缩小范围 话题作文只提供写作的话题,而没有中心、材料、结构、文体、语言等

等的限制;给了考生一个比较开放的构思空间,使考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

力。但是,如果不注意把握话题,缩小写作的口子,就会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毛

病。因此,不管所给的话题多么宽泛,我们都要善于缩小“包围圈”,要选择一个小小的切

人口,如一件事、一个人、一样物品、一种感受、一点看法等等,集中笔力加以突破,把你

所选择的话题角度写细写深写透,做到“以小见大”。

三、拟好题目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俗话说:“题好一半文”。话题作文允许自己

拟题目,因此,我们要努力提高拟题水平,力争使自己拟的题目准确、凝炼、含蓄、新奇,

使阅卷老师“一见钟情”。

四、善子联想 话题作文是一种开放性的作文形式,要求考生放开手脚,尽情地驰骋在

想象的空间,善于多方位地展开联想,这样,才能生发出丰富多彩的思路来。比如话题

“风”,你可以联想到自然界的风:微风、大风、狂风、飓风、龙卷风等等;你还可以联想

到社会风气:拍马风、送礼风等等;你可以联想到一种像风一样的流行时尚:金庸热、韩寒

热等等;你甚至可以联想到假如你是风,假如你遇到风等等。

五、写出新意 话题作文既然是应试作文,总得给评卷老师一个好的感觉,得—个好的分

数。因此,写出特色、写出新意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写作时,要善于“独辟蹊径”,也就

是要求我们在立意上要有特的感悟,不入云亦云;选材上要有独到的眼光,不陈题旧话;构

思上要独具匠心,不四平八稳,波澜不惊语气上要有独到的魅力,不平铺直叙泛泛而谈。

拟题技巧

近几年,给材料自拟题作文,成为高、中考的一种重要的命题方式。可是有许多同学由于平

时缺乏锻炼,考场上拟不出也拟不好作文题目,因而就写不出成功的文章。

那么,怎样才能拟好考试作文题呢?除平时多读多练外,掌握一定自拟作文题目的技巧技

法,也是很重要的。现介绍五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借、仿、拼、抽、代。

“借”,就是从古今中外名文佳作或身边生活中借现成的题目,巧妙地运用到符合自己要求

的文章上来。如高尔基的《母亲》,鲁迅的《故乡》,他们前后都有人用。你“借”我也

“借”,越“借”越好,真可谓同题不同文,神韵别具。在考场思绪紧张时用此法最好。

“仿”,就是按别人用过的文题的格式,仿造一个符合自己所需要的作文题目。例如:《回

忆我的母亲》可仿写成《回忆我的初中生活》,《想和做》可仿写成《学与思》等。

“拼”,就是把相关的几个题目中的有效成分,拼凑起来产生一个新的作文题目。有的

“拼”意义,有的“拼”词语,有的“拼”用法。如1990年高考作文题有人拟为《花与

刺》,而又有人在此基础上“拼”上“联想”二宇,拟为《花与刺的联想》,可谓锦上添

花。

“抽”,就是从所给材料中,抽取关键的词语或短句作为作文题。如1990年高考作文中,就

有人从所给材料中抽取了“花”“刺”“姑娘”三个词语而拟成一个极有文采和吸引力的作

文题《花•刺•姑娘》。

“代”,就是在时间紧,拟不出满意的题目的情况下,可先拟一个代替,待全文写完后再确

定,或者在写作过程中因灵感触发而突然想出一个好题目。如“谈……”“记……”“介

绍……”等。

当然,以上五种方法在考场上往往不是单独使用,而常常是综合运用,那样会拟得更

快,拟得更好。

8. 先抑后扬的写人作文怎样转折

先抑后扬,也叫欲扬先抑,是一种写作手法,指为肯定某人、事、物、景,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它的一种构思方法。运用此种构思法要注意抑少扬多,扬能压抑。

先写坏的,后写好的,就好像山峰要用低谷来衬托。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使文章更精彩, 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如茅盾《白杨礼赞》,要写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开篇先写它的生长环境——黄土高原的的“单调”,使人恹恹欲睡,这是抑,突然看到挺拔的白杨,使人精神为之一振,这是扬;杨朔《荔枝蜜》先写自己不喜爱蜜蜂都后来赞美蜜蜂,也属于欲扬先抑;小思《蝉》先写蝉鸣烦人以及蝉的弱小,后写蝉的生命虽短暂非常有意义,使作者敬佩。小说中写人也可以先贬后褒,同属于此。

滨州市第一中学的学校荣誉

时任校首:张兆凯(1951年—1953年2月任校长)、方木(1953年3月—1958年8月任代理校长)、覃仁光(1958年9月—1960年8月任党支部书记,主持学校全面工作)、吴敬久(1960年9月—1968年11月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1952年:实行春、秋两季招生。8月,学校附设简师班,招收县内知识青年63人入学。9月,柳州专区派尹祚斌任副校长,他是学校第一位中共党员。

1955年:暑假,学校教职工集中到专区(宜山今宜州市)开展肃反运动。9月,学校开始推行《劳动卫国体育锻炼制度》,简称“劳卫制”。

1956年:9月始,招收2个高中班共100人,兼收来宾、柳城两县部分学生,学校办成完全中学。学校改名为“广西省柳江中学”。9月,学校正式建立卫生室。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党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之后,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一面读书,一面劳动。8月,学校教职工集中到宜山开展派斗争。同年,学校在水沟边建成教工宿舍一幢平房共10间,接上原有的12间共22间,故称“22家村”。

1958年:7月起,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开始把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在教学上提出以“三结合”(结合政治、结合实际、结合生产劳动)为中心内容进行教学改革。同月,派斗争基本结束,学校一些领导、老师被定为极右分子、历史分子等,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得彻底平反。10月,学校管理由省级派出机关专区管理转为县直接管理,经费也由县接负责。10月,在形势下,学校掀起大办工厂、农场的热潮。当年办起了铜线厂、氧化铁红厂、生物标本厂,其中生物标本厂制作的柳江人头模型标本最为有名,被选送北京参展。此外,氧化铁红厂的产品被选为维修北京天安门城墙的涂料。同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学校随之更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柳江中学”。

1959年:3月,整顿校办工厂、农场,学校只保留生物标本厂,其余全部撤销,农场进行整顿压缩。同年秋,县师范停办,县政府把原县师范的土地(包括拉堡中学、县轻工机械厂(已改建为吉安苑小区)、县防疫站、县建筑公司)全部拨给柳江中学管理,1972年以后该部分土地逐渐被划拨出去。

1960年:9月,学校进行学制改革,与柳州铁一中挂钩,试用九年一贯制教材,与拉堡小学合并,试办“一条龙”学校。10月,由于学校工厂、农场办得出色以及柳江人头模型标本有名,彭占辉老师代表学校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并被评为广西劳动模范。

1961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批转中共文教小组《关于1961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教育工作安排的报告》,动员初中超龄生回乡参加劳动生产。7月,根据中央指示,停止九年一贯制和“一条龙”学校试验,拉堡小学分出自成学校。

1962年:上半年,根据上级要求,学校对学生进行“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教育,号召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1963年:3月,在毛泽东号召下,全校师生掀起“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12月,对学校教职工实行精简。

1964年:3月,学校传达贯彻毛泽东主席春节座谈会讲话精神和“学校课程和讲授、考试方法问题的指示”,提倡“少而精”的教学方法。4月,校长吴敬久、教师李以勇、教导干事胡太道到融安参加四清运动。

1965年:11月,掀起向王杰同志学习活动热潮,学习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同月,姚文元在上海《文汇报》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开始。 1967年:2月,学校大部分师生外出串联,部分留校学习“老三篇”(《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和文化大革命“十六条”。3月,部分学生回校闹革命,批判“走资派”,并向教育行政夺权。10月,中共中央、、中央、中央文革发出《关于大中小学校复课闹革命的通知》,部分学生陆续回校上课、闹革命。

1968年:2月,县城两派开始大规模武斗,学校也分成两派,成为武斗据点。9月,工宣队进驻学校,领导革命大批判,成立校革委会。10月,部分教师陆续被调到穿山乡“五七”干校参加“劳动改造”。

1969年:1月,学校第一批学生下放到农村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3月,学校停办。9月,进德中学、成团中学、里雍中学合并到柳江中学。

1970年:7月,上年合并到柳江中学的进德中学、成团中学、里雍中学又分开。同年,学校高中、初中的学制从三年制改为二年制。

1971年:7月,1970年在穿山办的“柳江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迁至柳江中学,一个学校挂两块牌子,既以“共大”名义招收学员,又以“柳江高中”(后又称“柳江‘五七’中学”),招收两个高中班学生。8月,中共中央批转姚文元、张春桥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教育工作,教师被污蔑为“臭老九”,“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教师被歧视。

1972年:柳江中学原面向全县招生改为向进德公社以及县直机关干部职工子弟招生,同时,县里还在柳江中学办师范4个班(只办一届)以及各种短期培训班。同年,贯彻周恩来总理关于“要重基础知识,注意学生学习质量”的指示精神,学校恢复了课堂教学秩序,恢复闭卷考试制度。

1973年:柳州专区体校搬迁到柳江中学校园内(现学校北大门至新实验楼和东、西教学楼),经过几年建设,分别建了体育馆、游泳池、打靶场(现灯光球场)改造原足球场为标准足球场(柳江中学师生也参与了改造足球场的劳动)。当年秋季,学校办化学试剂厂和硫酸锌厂。同年,学校开展批判林彪极“左”路线的实质。

1974年:2月,《河南省唐河县马振扶公社中学情况简报》发表后,学校学生利用大字报揭批学校修正主义“回潮”,由此教师不敢管学生,学生纪律松弛,教学秩序混乱,教学质量下降。9月,科教组、财政部联合发出开门办学的通知,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学校师生下到工厂、农村拜工农为师,以社会为课堂,以阶级斗争为教学内容,以劳动为教学的主要形式,同时,大力删、砍、补原有自治区编教材,造成学生知识缺漏,学习质量严重下降。

1975年12月,《红旗》杂志发表北大、清华大学大批判组文章《教育革命的方向不容篡改》,学校掀起批判“右倾翻案风”黑浪。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学校结束“文革”。11月,《光明日报》发表教育部大批判组文章,揭发批判张春桥的“宁要一个没有文化的劳动者”的谬论,学校学生的学习态度得到端正。12月,学校开展揭发批判“四人帮”罪行。

1977年: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由于他的大力整顿,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出现了全新的面貌,邓小平号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文革”中被废弃的高考制度得到恢复。同年,工宣队撤出学校。 时任校首:韦秀章(1978年4月—1979年3月任副校长,主持学校全面工作)、方木(1979年4月—1980年3月任副校长,主持学校全面工作)、罗世钦(1978年7月—年8月任副校长,其中从1980年3月至年8月主持学校全面工作)、罗世钦(年9月—1989年9月任校长)。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邓小平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并指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从此,扭转了多年来对知识分子实行的“左”的政策,知识和知识分子重新受到尊重,从此科教文化事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7月,县政府确定柳江中学为柳江县重点中学,学校改名为“柳江县中学”。从这年起至1982年秋季招生前,学校只招收高中班。

1979年:8月,上级指示学校所招新生全部实行三年制(1970—1977年所招初、高中新生为二年制)。同年秋,学校开办面包厂。

1980年,学校开始贯彻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体委关于试行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两个《暂行规定》。同年,陈恪恭同志带领学生种植校门至假山的两排大榕树。

1981年:3月,开始贯彻学生守则,开展“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卫生、讲纪律) “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活动。11月,按上级指示精神,把“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教育作为学校政治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

1982年:7月,刘惠曦同学以自治区第十九名的优异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12月,用柳州专区奖励“理化生物教学有成绩”的经费建成实验楼(旧实验楼)。从1982年秋季至年春季,学校每年面向全县招重点初中2个班,年秋季停招。

1983年:3月,县教育局在柳江中学大门东侧(原柳江中学土地)建办公大楼和一幢职工公寓楼。4月,开展学习张海迪人残志坚活动,学习“张海迪读书长志气”的精神。10月,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学校进一步认清新形势,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年:4月,柳州地区体校搬出柳江中学,其所占用的土地和所建的体育馆、游泳池、打靶场(现灯光球场)、足球场及师生居住房全部移交柳江中学。秋季,学校建成第一幢六套三房一厅教工宿舍楼(因堡隆修建已拆迁)。同年,县教育局在柳江中学大门西侧(原柳江中学土地)建勤工俭学公司大楼。

1985年:1月,柳江县划为柳州市管辖,学校教学业务也直接由柳州市教育局领导。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新的办学宗旨:努力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8月,建成第一幢三层教学楼(现西教学楼)共12间教室,同月,受自治区体委委托在柳江中学举办全区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同年,学校还投资3万元在来宾县百五乡建洗衣矿厂,洗选锰矿。校内还办起了蜂窝煤厂。

1986年:4月,第二幢三层教学楼(现东教学楼)竣工,共15间教室。8月,建成学校北大门。9月,学生潘金娥被北京大学录取。同年,学校还建成第一语音室。同年,学校获广西端正党风先进单位。

1987年:7月,最后一届初中生毕业,学校正式办成普通高中。8月,学校第一幢四层学生宿舍大楼(现第二栋学生公寓楼)建成,共576个铺位。同年秋季,开始评技术职称。同年,学校实行体制改革,成立学校办公室,把教导处分为教务处和政务处,一年后,又合并为教导处。

1988年:学校第二幢四层学生宿舍大楼(现第一栋学生公寓楼)建成,共576个铺位。县教育局在柳江中学内开办教育幼儿园。同年,学校开始招自费生(择校生),自费生独立编班。

1989年,在水沟边动工兴建一幢二单元三层三房一厅(共12套)教工宿舍楼(因堡隆修建已拆迁),第二年竣工。同年,学校投资100万元在穿山建成“柳州龙城化工总厂柳江分厂”。 当年9月,罗世钦校长调柳江县教师进修学校任校长,教导主任陈修明任柳江中学校长。 时任校首:陈修明(1989年9月—1992年11月任校长)、李泽伟(1992年12月—2002年1月任校长)。

1990年,是柳江中学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同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学校打破多年来用人传统,开始招聘引进外县籍大学本科毕业生,充实学校师资队伍,至今学校的教师有来自湖北、湖南、四川、贵州、江西、山东、广东、河南等省,县外籍教师达70%多。

1991年,学校在水沟边新建两幢三层二房一厅(共16套)教师公寓楼(因堡隆路修建已拆迁)。当年,陈修明同志调柳江县教育局任局长,同时兼任柳江中学校长,由党支部书记、副校长李泽伟同志主持学校全面工作。

1992年:4月,学校因工作需要设立校长办公室,由县教育局任命何运生同志为首任办公室主任。同年,根据自治区教育厅要求,学校开始实行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在大办勤工俭学的大环境下,当年,学校办了玻璃钢厂。当年11月,投资138万元(国家教委、区教委、县政府分别拨款15万元、20万元、58万元,其余资金来自学校自筹和单位、个人捐助,其中露塘农场捐红砖40万块、百朋水泥厂捐水泥40吨)的教学综合楼开始动工兴建。当年11月,陈修明同志不再兼任柳江中学校长,由李泽伟同志任校长。同年,学校获广西中小学先进食堂。

1993年:7月,刘小光以高考总分全广西17名的成绩被上海交通大学录取。9月,综合教学楼建成并交付使用。同年,柳江中学“教育预制构件厂”、“轴瓦厂”、“彩霞石艺工厂”建成投产。

1994年:由各单位捐资,学校建成有37台电脑的学生计算机教室。同年,学校拆除50年代建的学生饭堂,建成混凝土的学生大饭堂。同年7月,拆除“七家村”,并由教职工集资在原址上建成一幢三层(共6套,每套120平米)教工公寓楼(因堡隆路修建已拆迁)。同年,学校获全国青少年“中华魂”(我是中国人)读书教育活动优秀辅导奖。

1995年:2月,学校建成80个座位的第二语音教室(系当时全区普通高中学校最大的语音室)。同年,开始执行(3+2)的新高考制度。5月,学校男子篮球队代表柳州市参加广西中学生篮球运动会,获第五名。7月,教职工集资80多万元在教育幼儿园南面建一幢教工公寓楼(现第二栋教工公寓楼)。由于学校在青少年读书教育活动中,成绩突出,1995年全国青少年读书教育活动组织单位之一——团中央领导到学校考察指导。

1996年:投资126万元的现第三栋学生公寓楼,落成并交付使用。7月,开始贯彻实行高考标准分制,同月,韦立清同学被清华大学录取。11月25日,学校举行了隆重的校庆,热烈庆祝柳江中学成立45周年。同年,学校编成《柳江中学校志》。

1997年:7月,韦路同学被清华大学录取。学校是广西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最早的学校之一,当年7月,学校参与国家教委心理健康教育“九·五”重点科研课题的子课题《不同民族学生心理问题的比较研究》的研究。12月,学校与广西师范大学外语系结对子,由其领导牵线搭桥,与桂林巴克兰国际商务外语学校建立友好关系并签定协议,由该校派外籍教师到柳江中学讲学,开始了外语特色教育,学校形成了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学生的英语成绩有了明显突破。同年,拆除现东、西教学楼前50年代建的教室(危房),学校先后投资20万元在教学楼、综合楼前建花圃、凉亭、喷泉。同年,学校继1994年后,第四次获全国青少年“中华魂”读书活动优秀组织奖。

1998年:4月,美国亚西国际教育顾问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一行4人到学校考察,决定派外籍教师到柳江中学讲学、上课,至2001年,到柳江中学讲学、上课的外籍教师达200多人次。同年,学校教职工集资100多万元在教育幼儿园北面建一幢共24套,每套110多平米的教工公寓楼(现第一栋教工公寓楼)。同年,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成绩突出,学校被评为1997—1998年度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标兵学校。同年,学校获广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单位、广西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广西壮族自治区文明单位。

1999年:暑假,学校成功举办了首届中美英语夏令营。8月,学校获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标兵单位,同月,为扩大招生需要,东、西两幢教学楼由三层升为四层,并投资8万元把教学综合楼前的篮球场(内操场)重新修建成米石球场。此外,8月起,学校参与了中国科学院主办的《学习策略》科研课题的研究。同年,学校教职工集资80多万元在学校西面拉进路建了30间门面(上下两层,每间约60—80平方米)。同年,继1998年之后,学校又被评为1998—1999年度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标兵学校。是年,教导处分为教务处、政教处,至此,学校设有校长办公室(后改为行政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科研处、总务处共5个中层机构。此外,英语科研课题《用双重活动教学法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入选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中心资助金项目,这是广西唯一一所普通高中获得该项资助金项目的学校。同年,学校获全国青少年(五十辉煌,新世纪畅想)读书活动优秀组织奖、柳州市1998—1999学年度教育教学工作一等奖。

2000年:4月,学校面向柳州市开展大型教改研讨课活动。聘请了广西师范大学黄麟生、吴同恕教授以及市教科所教研员等一批专家给学校参与教改课展示的教师评课。参加听课的教师有柳州高中、柳铁一中等市、县各中学领导、教师460多人。当年暑假,学校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中美英语夏令营。8月,投资126万元的第二幢学生公寓楼(6层300个床位)以及集资8万多元的学校小卖部(因堡隆路修建已拆迁)建成并交付使用。同年,学校获广西壮族自治区德育工作先进集体。

2001年:4月,柳州市教科所组织在我校举行全市大型科研现场会,全市中小学、中专等100多所学校的领导、教师近200人参加了现场会。同年,学校形成了第一部相对完善的《柳江中学规章制度》,并收集学校教职工论文,编撰成3册科研论文集。5月,学校顺利通过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立项评估。当年暑假,学校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美英语夏令营。8月,投资99万元的两幢普通学生宿舍楼增添卫生间工程竣工并交付使用,至此,学生宿舍全部公寓化。同年,学校还投资40多万元进行水、电扩容工程,解决了长期困扰师生生活的老大难问题。11月25日,学校举行了隆重的校庆庆典活动,热烈庆祝柳江中学成立50周年。当年,学校参与了国家“十·五”规划课题“探究性阅读能力培养习惯养成与人的发展”课题研究实验。同年,学校1997年开始的《不同民族学生心理问题的比较研究》科研课题结题,荣获全国科研成果一等奖。同年,学校获广西军(警)民共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柳州市2000—2001学年度素质教育工作一等奖。有李成国等7位教师的论文入选中科院心理所刘善循主编的《教育心理实验论文集》第六集。 校长:吕宇(2002年1月起担任校长职务)。

2002年:1月,李泽伟校长退休,吕宇同志接任校长。7月,学校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首次突破200人大关,达211人。同年,学校教育教学业绩被编入《共和国改革开放大纪实教育卷》。同年,学校获全国“中小学数字图书馆”试验学校、广西中小学实验教学普及工作先进集体。

2003年: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开始探索教学法改革,引进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诱思探究学科教学法实验研究”,聘请该课题组负责人,陕西师范大学张熊飞教授到校指导“诱思探究”教学活动。实行了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学校教学成绩大幅度提高。当年,学校参加了中央教科所“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整体构建高中学段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4—7月,学校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急性传染病“非典”,保证了学校良好的教学秩序。12月,学校顺利通过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验收评估。同年,学校获广西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先进集体、广西自治区文明庭院、柳州市2002年高考工作一等奖、柳州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2004年:1月,自治区教育厅下文确认柳江中学为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5月16日,全国班主任专业化建设现场会在柳江中学召开。6月,学校高考本科上线人数第一次名列柳州第二。同年,学校获广西支教工作先进单位、广西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广西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同年,学校男篮代表柳州市参加“肯德基全国青少年三人制篮球冠军挑战赛”获广西赛区冠军、全国南部六省广州赛区第二名。

2005年:8月,学校男篮代表广西参加“肯德基全国青少年三人制篮球冠军挑战赛”挺进全国十六强。11月28日,著名英语教育家、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到学校开展疯狂英语讲座。12月,学校参与的国家“十·五”规划课题“探究性阅读能力培养习惯养成与人的发展”课题结题,中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订委员会委员、东北师范大学教授朱绍禹,中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杭州师范学院教授王光龙,副秘书长、山西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张德斌,副主任、广西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广西师范大学教授黄麟生等专家到校参加结题会。

2006年: 1月6日,柳州市教育科研会第三次学术年会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现场会在柳江中学召开,全市(含六县)各学校都派代表参加。3月17日,柳州市教科所唐丽等5名教研员、老师到学校对《农村高中创新精神与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中学英语真实动态原则的实验》两个课题的验收。4月28日,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员徐安德教授到学校作题为“德育创新,提高实效,从点滴做起”的报告。中央教科所全国“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2006年会暨第九届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柳江中学作为该课题的实验学校和子课题学校,也作为广西高中学段的惟一代表,被评为全国“百所德育科研名校”,并获得中央教科所“六个一百”的全部奖项,全国仅三个学校获此殊荣。(吕宇、梁凤平合著的成果《提高学生自育能力的实践探索》获全国“百项德育科研优秀成果奖”;吕宇校长被评为全国“百名德育科研专家”;梁凤平被评为全国“百位德育科研名师”、韦晶晶同学被评为“百名德育科研优秀学生”、韦晶晶家长黄柳江被评为“百名德育科研优秀家长”)。至此,学校4年来获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的研究课题奖已逾百项。此外,学校参与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诱思探究学科教学法研究实验”2006年被课题组评为“诱思探究学科教学法研究实验第一阶段结题总结优秀科研基地”,吕校长和周副校长被评为“优秀科研校长”,学校的成功经验在山东章丘召开的全国200多所实验学校中被指定为“十·五”期间结题经验交流会10所发言单位之一。

2007年:6月10日,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师生一行11人到学校进行交流访问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同年,堡隆路开工建设,拆迁学校旧食堂、旧小卖部、第三、四、五、六、七栋教工公寓楼和单身宿舍楼、第八、九栋教师周转房。7月,第十、十一栋教工集资房竣工并交付使用。10月,学校新食堂竣工并投入使用。10月,全国著名心理教育专家周红五教授到学校作题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艺术”的报告会。12月,教育部第34期全国重点高中校长研修班56名校长学员到学校考察,对学校的评价是“柳江中学外在很朴素,内涵却很丰富”、“柳江中学不简单、不容易”。同年,学校被评为广西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2008年:1月7—8日,由于学校“和谐德育”系列课题研究实验成果突出,中央教科所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开题会暨2008年实验区研究中心负责人会议特选址在柳江中学召开,据专家介绍,这样的大型会议首次在县城中学召开,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德育学科组专家、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央教科所和谐德育总课题组组长、中国伦理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会长、教授詹万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管理处副处长、研究员、博士郝志军,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管理处副研究员杜勇,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校教育研究部书记、初中学段负责人、研究员齐欣,中央教科所和谐德育总课题组核心成员、高中学段负责人、中国伦理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研究员徐安德等组织并参加了会议,到会领导、专家256人。6月,学校高考本科上线首次突破千人大关,达1029人。9月15日,朱芳雨到学校捐赠体育器材。11月,学校再次聘请“诱思探究学科教学法研究实验”课题负责人,陕西师大张熊飞教授到校指导“诱思探究”教学活动。因学校女篮在柳州市中学生运动会上荣获高中组11连冠,当年,代表柳州市参加广西第八届中学生篮球运动会(两年一届)获女子高中组第三名。同年,学校还获柳州市2007年普通高中毕业会考质量奖。

2009年:学校投入75万元购买学生公寓热水供应系统,解决了学生用热水难的问题。同年,学校获广西卫生先进单位、柳州市2008年高考工作一等奖。

2010年:6月,学校高考二本上线率名列广西483所普通高中第28名,广西85个县级高中前10名。7月,学校获广西卫生优秀学校。12月,学校投入9多万元安装校园监控系统,确保了校园的安全。因学校女篮在柳州市中学生运动会上荣获高中组13连冠,当年,代表柳州市参加广西第九届中学生篮球运动会获女子高中组第二名。同年,学校继续荣获全国和谐德育系列科研先进实验学校,从2003年起,学校已连续8年荣获该项殊荣。此外,当年还获广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柳州市2009年高考工作一等奖、柳州市素质教育特色学校。

2011年:1月,学校投入40多万元在现东教学楼安装16套多媒体设备。同时,分别给学生和教工机房添置80、50台电脑。1月16—18日,学校顺利通过自治区专家组的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复查评估验收。6月,学校高考一本上线人数首次突破200人大关,达204人,上线人数名列柳州市第三,2011年高考二本上线率再次名列广西483所普通高中第26名,广西85个县级高中第7名(本届考生中当年入学只有7个A)。10月18日,柳州市特色教育教学成果展示在柳江中学举行。同年,学校获全国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广西优秀科研成果先进单位等荣誉。

现役军人子女高考加分政策

1989年:

滨州市教育局授予“八九年度勤工俭学工作先进集体”

1990年:

被授予“山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评为“市级文明单位”

1992年:

被授予“国防教育先进单位”

1993年:

滨州市教育局授予“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先进集体”  市级文明单位、滨州地区先进工会

1995年:

滨州先进工会  滨州市教育局授予“九五年度模范管理学校”

1997年:

滨州市政府授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滨州市教委授予“模范管理学校”

1998年:

被滨州市委、市政府授予“九八年度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滨州市教委授予“九八年度模范管理学校”  全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道德风尚奖

1999年:

全区教学成绩综合评估重点中学文科、政治第二名,英语第一名  滨州市妇联授予“三八红旗集体”  滨州市教职工第八届“园丁杯”篮球比赛中学组冠军  滨城区教育局授予“教学质量优秀奖”

2000年:

滨城区教育局授予“教育质量优秀奖”  滨城区卫生局授予“无偿鲜血先进单位”

2001年:

山东省学校国防教育知识竞赛先进学校  滨城区教育局授予“模范管理学校”  滨城区教育局授予“教学管理先进单位”  滨城区教育局授予“2001年度中学教学管理先进单位”

2002年:

2002年度国家教育统一考试优秀考点  滨城区教育局授予“模范管理单位”

2003年:

全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先进单位  滨州市高中教学质量优秀奖  滨州市体育道德风尚奖  滨城区教育局授予“2003年度模范管理学校”

2004年:

中国教育学会授予“作文三步法教学实验基地 合作学习重点研究基地”  山东省中学生运动会优秀组织奖  山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优秀考点  滨州市教学质量优秀奖  滨城区教育局授予“教学管理先进单位”

2005年:

滨州市公安局授予集体三等功  滨州市教育局授予“勤工俭学先进单位”

滨州市实验室及实验教学管理示范学校

滨城区教学管理先进学校

2005年度中学管理先进单位

2006年:

山东省实验教学普及县工作先进单位  滨州市花园式单位  滨州市“市级示范学校”  滨州市“教育信息示范学校”  滨州市“校舍设施维护管理优秀学校”  滨州市“2006年度市级卫生先进单位”  滨城区“2006年度区级模范管理学校和教育管理先进单位”  滨城区“2006年度安全生产先进单位”  滨城区模范管理学校

2007年:

滨州市“市级花园式单位”  滨州市“平安滨州建设先进基层单位”  滨州市教育局“全市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进步奖”  滨城区“平安建设先进单位”  2007年度滨城区模范管理学校

2008年:

滨州市先进基层单位  滨州市教育教学服务先进单位  滨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滨州市高中教学组织先进单位  滨州市花园式单位  滨州市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滨城区“2008年度平安滨城建设先进基层单位”

2009年:

2009年度山东省普通高考优秀考点

2009年度省级“花园单位”和“花园小区”

山东省一级档案室  山东省卫生先进单位  山东省绿色学校  滨州市文明单位  滨州市食品卫生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滨州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  全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先进单位  滨州市卫生综合管理先进单位  2008—2009年度市级“花园式单位”  滨州市2009年度消防工作先进单位  滨城区2009年度模范管理学校

2010年:

山东省2010年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研修先进单位  山东省花园式单位  2010年全市学校卫生规范化管理示范单位  2010年度滨州市平安和谐校园建设先进单位  2010年度消防工作先进单位  滨州市艺术教育示范学校  全市普通高中教学先进单位  滨州市卫生及餐饮卫生管理先进单位  滨州市教师业务进步奖  滨州市办学特色奖

2011年:

中国教育中心授予全国青少年道德培养实验基地

山东省教委授予“山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滨州市第一批艺术教育示范学校  滨州市教育局授予“全市普通高中教学工作先进单位”  滨城区委授予“滨城建设先进单位”  滨城区委授予“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滨城区委授予“素质教育特色学校”  2011年度滨城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先进单位  滨城区政府授予“2011年度平安滨城建设先进基层单位”  滨城区教育局授予“2011年度德育管理优秀学校”  滨城区教育局授予“2011年度模范管理单位”  共青团滨城区委授予“2011年度滨城区五四红旗团委”

2012年:

全国创新教育示范学校(中国新教育)  省级学校餐厅量化分级管理A级单位  山东省优秀考点  滨州市教育局授予“滨州市学校艺术工作先进单位”、  滨州市教育局授予“全市普通高中教学先进单位”  滨州市教育局授予“第四批滨州市依法治校示范学校”  滨州市勤工俭学工作先进集体  荣获滨州市中学生活力健康大赛一等奖  荣获滨州市中小学器乐比赛一等奖  滨州市中小学生舞蹈大赛一等奖  荣获滨州市中学生健美操、啦啦操比赛第三名  荣获滨州市中小学体育联赛篮球比赛高中男子组第三名  荣立滨州市公安局“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集体三等功”  滨城区模范管理学校  滨城区教育局授予“师德教育先进集体”  共青团滨城区区委授予“2012年度‘滨城区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

2013年:

滨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授予“五好关工委”  滨州市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示范学校  荣获滨州市中小学体育联赛田径比赛高中男子组团体第二名  荣获滨州市中小学体育联赛田径比赛高中女子组团体第四名  滨城区人民政府授予“2013年度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滨城区教育局授予“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荣获滨城区第四届“黄河杰英杯”教职工羽毛球比赛第一名  荣获滨城区中小学田径运动会高中组团体总分第一名  荣获滨城区第五届“黄河杰英俱乐部杯”教职工羽毛球团体第一名  荣获滨城区第六届“黄河杰英俱乐部杯”师生乒乓球比赛教工组第四名  荣获滨城区第三届中学生“青春风采”辩论赛金奖  滨城区教育局授予“2013年度平安校园建设先进学校”

2014年:

荣获滨州市2013年度平安校园建设先进学校

滨州市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示范学校

学生营养与健康示范学校

市级平安校园

在“电信YOUNG”杯首届山东省大中专学生社团节中荣获优秀组织奖

在“电信YOUNG”杯首届山东省大中专学生社团节辩论赛荣获第四名

2015年:

2014年度平安校园建设先进单位

2014-2015年全国啦啦操联赛城市挑战赛中学组一等奖

2014-2015年全国啦啦操联赛城市挑战赛中学组优秀组织奖

滨州市第一中学春季庭院(小区)绿化工作先进单位

滨州市应急管理示范点

滨州市2014年度安全建设先进学校

2015年度省级文明单位

宁乡十三中的重生期

法律分析:(—)烈士子女可在其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20分。(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考生,可在其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10分:1.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含)以上或被大军区(含)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考生;2自主就业退役士兵考生;3.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俄罗斯族考生;4.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

法律依据:《国家教委关于高考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

一、普通高中会考已经结束的省,经省教委研究并报省政府同意,可按照我委教学〔1990〕012号文确定的高考科目,有步骤地实施高考改革试点。

二、各高等学校,应按照我委高校学生司发出的教学司〔1990〕061号文提出的系科、专业选组建议,确定高考科目组。除经批准外,一般不宜另作选择,以保证改革试点取得经验。

三、中专、技校、职业高中的毕业生,工作满两年者,经所在单位批准,可直接参加高考。但职业高中的应届毕业生应按5%左右推荐(具体办法另定),直接报考高等院校。

四、高等艺术院校附属中学的应届毕业生须参加省级普通高中会考中政治、语文、历史、地理、外语五科的考试。考试及格并达到规定等第(另定)要求者,可直接参加高等艺术院校的专业考试;报考高等艺术院校的普通高中毕业生,须通过九门高中会考课程(其中政治、语文、历史、地理、外语须达到国家教委规定等第)后,方可参加高等艺术院校及系科的专业考试。学校按有关规定进行录取。

五、体育教育系科的考生须通过九门高中会考后,选组参加高考,并参加学校的专业考试后,由学校按有关规定进行录取。

六、高考的外语成绩,本科专业一律计入总分,专科院校是否计分由各地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有关部委的学校可按地方规定执行(涉外类专业除外)。

七、普通高中的往届毕业生如何参加会考及高考,暂由各地根据其实际情况自行决定。

高考取消地理和生物两科是在哪一年?

(1978年—2002年)

一文科的辉煌(1978年—1993年7月)

1978年8月,宁乡十三中收归县办,与贺石桥中学分家,由蒋芝荣担任副书记兼副校长,在其带领下,全校师生历尽辛劳艰苦,学校又逐步走上正轨。

高考制度的恢复,无疑为高中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1979年,宁乡十三中领导高瞻远瞩,确立了以文科特色为目标的办学理念。首先,排除种种困难和阻力,在全县聘请有名望的教师,配好教学班子,如擅长古典文学的王亮贻、边正荣,具有权威性的外语教师吴国英等老师;再就是选好苗子,从当时的理科优生中选择文科生,标准是记忆能力强,能够在五分钟内背诵出唐诗三首的学生。通过这些具体的操作方法,使得宁乡十三中文科特色初具成效,当年高考中文科一炮打响,学生聂廷芳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现为“三湘都市报”副总编,王兵团、邹学知留学定居加拿大,黄启平考入大庆石油学院,现为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公司副总经理。

1980年起至年,蒋芝荣任党支部书记,陈命生为党支部副书记、副校长,沈庙桂任副校长(1980年8月至1981年7月)。班子精诚团结,教师兢兢业业,学校各项工作较以前取得了长足进展。党支部在关心职工生活、改善条件、进行业务培训上做了大量的工作,极大地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广大教师爱生如子,忘我工作,教学质量稳居全县前列。1981年至1982年两年度,高考成绩显著,上线人数达到84人,文科位居全县第一名。教学条件环境的改善上,新建了教学大楼一栋,缓解了校舍紧张的局面。

1980年12月,党支部书记蒋芝荣被当选为宁乡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年3月又连任为宁乡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年,机构改革,学校党政分家,实行校长负责制,领导内部以“政通人和,和衷共济”为宗旨,建立了以“包干组为横向管理,教研组为纵向管理”的教学管理体制,恢复了教导、总务两处,建立了系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迅速转入了以教学为中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正常轨道。学校倡导各学科教研组钻研教材教法,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这些都受到了县局表彰和兄弟学校的借鉴。

此间,宁乡十三中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光辉照耀下,坚持三个面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四有新人,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年9月至1988年12月,丁申乾同志任学校校长,狠抓教学管理,建立“四个”控制,落实双基,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了管理水平,学校一帆风顺,1985年高考上线195人,1986年上线126人,为宁乡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争得了宁乡教育教学的一席之地。

年下半年至1985年上半年,为了解决师生员工的饮用水问题,在明月村曲尺塘建立了水井一口,水管埋设、电线架设经过荞麦园、天应山,将水引至学校水塔。

年度,出席县的优秀教师有杨玉春、李芝纯、丁申乾。

1988年9月,彭建明同志任命为学校校长兼党支部书记,贺建辉同志为副校长(其中1990年8月至1992年7月任校支部书记,1992年8月严秋良同志任副校长)。那时,周边社会环境较差,办学条件和办学规模也严重制约了教育教学的发展,学校质量有所下降,文科优势在全县相比不再突出。为此学校领导作了积极的探索,继续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以及对知名老教师的返聘,通过不懈努力,师资力量又回升到80年代初的水平,像文科的王亮贻、贺荣光、彭宝玉等教师,学校又大胆启用新人,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教学质量恢复到全县前列位置。1989年高考中,应届生62班除语文外,其余均为全县第一。1990年,教学质量达到一个巅峰,全县文科前10名,学校占了6名,理科前10名占了1名,其中周思扬进入北京大学,1991年贺永强以其文学特长被吉林大学破格录取,现为中央电视台时政组长。91年至93年,文科在全县仍处于领跑位置,学校名声大振,文科特色名传三湘四水,引来县内外众多学子的倾心求学,在学校管理上,首次在宁乡县提出目标管理责任制,浏阳等地教育机关率团来校参观学习。

1990年3月,我校教师彭宝玉当选为政协宁乡县第六届委员会委员,1993年又被当选为宁乡县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1993年8月,彭建明调任宁乡十一中,由易光荣同志担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严秋良任党支部副书记兼副校长、肖命中任副校长。

1995年8月,严秋良同志走马上任,周志文、喻文奎任学校副校长,作为一支年轻的领导班子,敢于开拓创新,锐意改革,在教学上继续重视文科,加强了文科师资队伍的建设,形成了文科练习化的特点,进一步夯实文科特色的基础,成绩突出,95年高考上线62人,96年77人,97年达到110人(其中文科突破了50人大关),“宁乡日报”以《文学人才的摇篮》作了专题报道,学校学科建设突出,96、98两年度政治学科会在学校举行,还承担全县高中教学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宁乡十三中被誉为“考不倒”的学校;在学校其他建设上,征得上级政府部门批准,兴建围墙,结束了学校无围墙的历史。并且还修建了一栋教师宿舍楼,稳定了教师军心,提高了积极性。

二艺术特色的确立(1998年8月—2001年7月)

1998年8月,县教育局委任肖命中同志为学校校长兼党支部书记,李海清、刘义军为副校长。以“合格+特色”为办学宗旨,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高考制度的不断完善,学校领导独辟蹊径,瞄准提升学校品牌的路子,发展艺术特色,1999年通过可行性论证,争取了教育局党委的批准,在宁乡县县直高中成立第一个建制的艺术班,当年招生20人。学校针对学生基础差的特点,采取开“小灶”的办法,单人辅导,强化训练,加大对艺术班建设的投入,并从省内院校聘请了高素质的专业音乐教师,购置了数十万元的教学设备,为艺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作了坚实的基础。学校选送的艺术节目连续两年在县获一等奖,2002年首届艺术生毕业,16人全部上线,本科上线12人,录取率为75%,全县艺术专业术科成绩我校占了前10名。在学校的建设上,积极筹措资金,完成了围墙的扫尾工程,对教学楼进行装修,新修校门和二栋宿舍大楼,提供了一个较为舒适的学生、生活环境。

三艺术教育的量变与质变(2001年8月—2002年11月)

2001年8月,周志文同志被委任学校校长,刘义军、李新奇(后调走,张勇武同志)任副校长,他们在艺术教育上积极摸索,探讨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路子,不拘一格纳才俊,办出学校特色,关键在教色。学校在特色教育方面先人一步,2000年5月,学校领导亲赴高校,通过面试,现场表演,录用了形体基本功扎实,钢琴舞蹈俱佳的一位老师,2001年、2002年又一批功底扎实,身怀一技之长的老师加盟学校,组建了一支涵盖各专业、结构合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艺术教师队伍,为学校特色教育提供了可靠保障,为了让学生得到名师指点,学校采取开放式教学,与中国音乐学院附中联合办学。学校先后聘请省文联秘书长邹启炎,声乐教授李小二、陈玉香、张昭南,著名表演艺术家张志民为艺术班进行每周一天的指导,学员受益匪浅。

科学管理出人才。学校确立“学校有特色,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办学目标,成立了艺术教育领导小组,形成“校长挂帅亲自抓,教导主任具体抓,专职人员主动抓”的可喜局面,先后出台了《艺术教育岗位职责》、《艺术教育管理制度》使艺术教育有章可循,迈入了规范的轨道。同时学校注重整体推进艺术教育,优化艺术教育质量,团结一心,奏好艺术三部曲,首先奏好了课堂教学主题曲,学校对艺术班单独偏班,授课教师亲自示范,理论联系实践,学生在歌声、乐声中领悟了艺术的真谛。文化课开设高中所有课程,教师深入浅出,让学生掌握专业同时不弃文化,其次奏好艺术活动“协奏曲”。学校形成了班级、年级、学校三级活动网络,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艺术班同学展示才艺搭台。再次奏好课外练功“交响曲”,琴不离手,曲不离口。通过这些浓墨重彩的措施,艺术特色取得了辉煌。2001年高考,谭夏以230分高居全县艺术第一,2001年市“三独”比赛中有5名学生获独舞、独奏、独唱一等奖,在省市县各级大型赛事中也独占鳌头。2002年首届毕业生全部升入大学、本科上线75%。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由于有艺术生专业成绩突飞猛进为基础,招生人数由1999年的20人增加到2001年的50人,尤其2002年后,很多学生从宁师、常德、长沙等地艺术学校慕名而来,目前达到了340人,班额由原来的一个班扩展到了6个班。

明星的高考故事有哪些?

1966到1976随高考取消而取消,78年高考恢复后随之恢复。1990年随之基础教育的改革,地理生物又在各地的考试中逐渐被取消,1995年全国统一实行“3+2“,地理完全被取消。99年广东率先在高考中加入地理。

永安市第一中学的学校荣誉

杨幂:班上高考总分第一

杨幂当年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入北京**学院表演系被她的粉丝视为一个传奇。高考前夕奔波于电视剧《新神雕侠侣》、《红粉世家》等三个不同片场的杨幂并没有太多时间准备,而且繁忙的工作已经让她的身体不堪重负,连拍戏的时候都是打着点滴硬撑。只学了一段西班牙舞,一首《南泥湾》她就大胆地上了考场,杨幂笑称自己没学过声乐,考试的时候就是比嗓子使劲喊,还被老师说跑调。在如此仓促的情况下,杨幂竟还是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被录取,在片场接到消息时,杨幂自己都不敢相信。被问及对高考的经验时,杨幂慎重地表示自己只有资格给考艺术院校的学生意见,尤其是考表演系的学生——充分表现自己最真实的一面。

王珞丹:当时年龄最小的学生

“米莱”王珞丹有着扎实的艺术基础,凭着钢琴、舞蹈再加上一曲没唱走调的摇滚歌曲《无地自容》就顺利通过面试,考上了北京**学院,成为当时年龄最小的学生,17岁。

张梓琳:要自信放松

张梓琳谈起高考时表示:艺术类的工作竞争非常激烈,立志想要从事这方面的职业是很好的,但考生们也并不一定要走艺考的路,就像我本身也就读理工科学校的,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的路可以选择,千万别给自己太大压力。面对艺考的面试,就跟我面对比赛的重重面试和考试是一样的,放松心态最重要,当你紧张的时候,准备的一切东西可能都会忘掉了,而考官或评委并不仅仅只是想听或想看你在短短几分钟的表现了什么,他们掌握着很多的你的背景资料,更多的是想看到你展示完整的自己,所以一定要自信、放轻松。

韩雪:上海戏剧学院文化考试的第一名

韩雪小时候就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2000年读高三那年,韩雪还陪同学一起来上海报名参加香港嘉禾影视公司主办的“世纪之星”影视歌新人大赛。之后拍了一部**,也正是这部**,使韩雪改变了人生道路。拍完戏,韩雪回到苏州已成了明星,电视采访,同学签名,人山人海,让她感觉良好。于是,她就报考了上海戏剧学院,结果在家中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那年,韩雪在高三临近高考的紧张情况下,利用暑假和2个月的课时,接连拍摄了**《浪漫樱花》和连续剧《南北一家亲》,尽管如此,她依然考了500多分,成了那年进入上海戏剧学院文化考试的第一名。

陈好:透露自己备战高考的诀窍

陈好透露自己备战高考的诀窍是,从宏观把握,整体进行复习,不要只专注于这一个或那一个“点”。陈好还告诫广大考生,高考的时候不要吃得太饱,否则容易犯困。上午考完,中午可以适当睡半个小时。高考的几天,要让自己的生活有规律,不要再熬夜,也不要尽情地放松,保持住兴奋的考试状态,考前一个小时可以吃一块糖或者巧克力,调动大脑的兴奋点。

章子怡:诗朗诵念到一半忘了词

章子怡从11岁就在舞蹈学院附中住校,她学舞蹈只是为了锻炼身体,压根没想过会入圈。跳了6年舞,她发现自己在这行做不了最优秀的,而且跳舞是吃青春饭,当时团里每个女孩都争做领舞,那种气氛让她觉得很不舒服,她决定转行。要高考了,以她的成绩,清华北大肯定上不了,听说只要长得漂亮,80%都能上北影。但那年是中戏先招生,她就去试了试,没想到考上了。初试时,章子怡朗诵诗,念到一半后面全忘了,还是一位男老师帮她背完,她还说“谢谢老师帮我背完了”。复试,后来她回想起来,就记得演集体小品《在公共汽车上》,她压根不记得自己是怎么考过来的。

赵薇:丢了准考证在楼道里哭

在北京**学院的招生考试中,赵薇把准考证丢了,负责考试的崔老师一听:“连准考证都能弄丢了的考生,怎么能参加考试。让她回去吧。”然而,在考场轮换考生的间隙,崔老师在楼道内休息时,见到赵薇正坐在表演系考场外的楼道边哭泣,于是心地善良的崔老师便走过去问她为什么哭,然后又对赵薇说:“我就是你们的主考老师。” 赵薇闻听抬起头面对崔老师泪如雨下,那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顿时打动了崔老师。在崔老师的一再恳求下,办公室负责人才同意为赵薇补办准考证。如果不是老师的通融,也就不会有现在如此受观众喜欢的赵薇了。

徐静蕾:考化妆专业被拒之门外

“17岁的我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偌大的北京城去学画,一心要考中戏的舞美系和工艺美院,却名落孙山;当年报考中央戏剧学院舞美系化妆专业时,我愣是被拒之门外。没想到出来的时候遇上一位导演,误认为我是表演系的学生,我猛然动了上北京**学院的念头。考**学院的时候,我连一段舞蹈都没跳完,考官无奈地让我绕着大教室跑一圈!就这样,我居然就稀里糊涂地跑进了表演系。”徐静蕾还为考生支招:专业考试时,老师让我表演两个小品,当年和我搭档的两个考生最终也都成了我的同学。他俩都是有一些经验的演员,我能考上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对手很好。所以在第一天高考之后,找个好伙伴一起回家,对考试的心态很有帮助。

汤唯:没考上曾入职业模特队

汤唯出生于一个艺术家庭,母亲施西凤曾是浙江乐清小有名气的演员,父亲汤余铭是个画家。1997年汤唯高考落榜,父母让她进了职业模特队。但他们提出:“要想真正在演艺圈有前途,还得有文化,在考上大学之前,不准谈恋爱!”在职业模特队,每天训练、表演完毕,别的女孩忙于恋爱、逛街,汤唯却捧起了书。经过3年不懈努力,2000年她终于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

巩俐:落选因牙齿长得不整齐

当年巩俐是被中央戏剧学院破格录取的,原因是她的文化课成绩没有达到录取分数线。据说,巩俐报考艺术院校曾屡战屡败,主要因为她长着一口不整齐的牙。事隔多年,当年招考巩俐的梁伯龙老师已记不得巩俐当时具体做了哪些表演,但他还记得自己把巩俐叫到面前说“你张嘴让我看看你的牙”。当时巩俐非常不好意思,梁老师说不要紧的,牙是可以修正的。后来巩俐入学报到时,牙已经矫正了。

王小丫:高考数学只得了20分

虽然在节目中身为主考官,但王小丫透露自己在高考中也有过痛苦的经历:“学生时代,我非常不自信。我学习特别偏科,语文成绩不错,但数学从初三开始就没及格过。”王小丫坦言,高考时,她特别痛苦,那个拿成绩单的老师一个劲地说:“这孩子完了,毁了。”原来,当时她数学才考了20分,差一点就拿“鸭蛋”了。第二年她又参加高考,虽然妈妈为她找了很好的数学老师做家教,仍不管用,还是不及格,这一痛苦经历使她不堪回首。

蒋雯丽:梦碎后自来水厂当工人

蒋雯丽因《牵手》、《中国式离婚》而大红大紫,但当年这个心怀梦想的女孩居然高考落榜,然后被分配到安徽蚌埠自来水厂当工人。蒋雯丽后来回忆道:“我觉得我是一个很不认命的人。”当时,蒋雯丽给厂里组织文艺演出,一个舞台总监跑过来对蒋雯丽说,我看你表现力不错,可以去考**学院。这是蒋雯丽第一次听说**学院。后来,她就这样“自以为是”地真的去考试了,没想到竟然考上了。

徐帆:不该背的背一大堆,脑子都晕了

徐帆说,其实,我不太想在现在正值高考的时候说我当年的事。因为不是每个人都会遇到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我当年是运气好,本来是学戏曲出身,后来和杨立新合作了一次。他回北京后告诉我,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87班正好有个机会补招人,问我有没有兴趣,我就去北京考试了。但是现在这样的机会太少了,我不想给孩子一个误导,如果他们没遇到伯乐怎么办?徐帆对作文印象不深了,“我只记得该背的、不该背的背一大堆,脑子都晕了,有时还会把历史和地理都背串了。今年没来得及关注高考的事,因为最近都在忙这个关爱儿童心理健康的“M计划”,实在是顾不上关注其他事情。”

李冰冰:高考总分214分

李冰冰与小丫一样,成绩非常的滥,她的成绩是:英语27分、政治33分、专业一87分、专业二67分,总分214分。而**学院复试的分数不能低于320分,李冰冰离这个数字还差100多分,至于最终怎么拿到的文凭,那就难说了。李冰冰谈起了高考往事时说———“我是1993年考的上戏,我这人当时没感觉压力大,当然可能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吧!备考这件事主要在于平时的积累。”遇到了疲劳的时候她是怎么缓解的呢?“我就是硬挺着,知道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困,但是没办法,你能不学吗?不过在考试来临那几天,我会适当地放缓学习的节奏,别让自己太累着!”

袁立:不言放弃考上北影

杭州美女袁立,当年参加高考时第一次投考上海戏剧学院,虽然通过了一试、二试,却在最后的一场考试中落了榜。但自信的她并没有就此放弃自己的梦想,而是辗转北上,到了北京**学院参加考试。在当年北京**学院表演系招考老师的鼓励下,袁立不仅通过了入学考试,还取得了北京**学院92级第一名的成绩。

宋丹丹:遭遇初恋学习一落千丈

宋丹丹说她高考那年19岁,但却遭遇初恋。“那时候刚恢复高考没两年,许多已经不是学生的青年走回中学校园,和我们这些应届生一起复习高考。现在回想起来,我是第一眼就爱上他了,因为他长得比我们班任何一个同学都高大一圈儿。从那一眼开始,我的学习一落千丈,从班里的前5名,一直到高考落榜。”

江一燕:高考文化课历史最高分

虽然仍是刚刚出道的新人,但江一燕扎实的演技、淡雅的气质已经成为圈不可小觑的一颗新星,许多观众都惊呼她“形似章子怡、神似徐静蕾”。当年,与所有报考艺术院校的学生一样,通过了专业考试的江一燕,利用仅剩的2个月开始主攻文化课,她与妈妈在学校附近租了一个小房间,开始“闭关修炼”。在那两个月里,由于对知识的如饥似渴,江一燕经常在书桌前,不知不觉读书到天亮。那段时间的刻苦学习,不仅丰富了知识量,也使得江一燕取得了北京舞蹈学院附中高考文化课历史最高分的好成绩。如今被称作“小才女”的江一燕,正在自己喜爱的表演事业上崭露头角。

黄磊:想读化学却入了表演系

黄磊的爸爸是话剧演员,妈妈也是演员,他从小看父母演戏,虽然兴趣蛮大,但并不想学表演。高二文理分科时,喜欢化学的他想学理科,但父亲觉得他适合当演员。在学校向家长征求意见时,父亲建议他学文科,那时考艺术院校必须是文科毕业生。他不大乐意,父亲劝他,理科考不上就一条路,文科考表演,文化课分数较低,好考些。如果考分高,不愿意读表演,也可以报别的。那时大学非常难考,父亲对他说,你考不上就意味着可能成为待业青年。一说要成待业青年是很可怕的,他也就没再说什么。高三,他没怎么准备专业课,他对父亲说:“你们演戏不就是那一套嘛,我看得太多了。”直到考前,他让父亲帮他选朗诵材料,但让父亲不要像教人家似的那样具体细致地教他,否则他就无法发挥了。1990年,北影表演系招生,黄磊顺利被录取。

李亚鹏:中戏招生史上一个笑话

李亚鹏报考中戏的经历,在中戏招生史上算得上一个笑话。初试是才艺表演。老师让唱歌,他说不会;演个小品,不会;给讲个故事,也不会!老师问他是干吗的,李亚鹏老实地说是陪朋友考试。老师说:你太无视考场纪律!李亚鹏赶紧开始唱《恋曲1990》,唱到一半却忘了词。没想到最后他却通过了。复试时,老师问他懂不懂五线谱,李亚鹏爽快地说:“会!”老师坐到钢琴前准备为他伴奏,李亚鹏赶紧改口:“算了,我还是清唱吧。”可能是他的率性让老师觉得很特别,又问他:“那你文化课多少分?像你这样调皮的孩子最多就300分吧?”话音未落,李亚鹏扔下一句话转身就走:“我?500多分。”老师愣住了。后来李亚鹏竟然进入了中戏。

王志文:高考前不久竟出了车祸

“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了演员生涯,在科教片《中学生行为规范》中扮演了一个调皮的学生,导演当时还夸我演得活灵活现。后来,青年宫的老师指点我去成都考表演系,我揣着哥哥给的钱,瞒着家里人去考试,结果出来,我考了成都地区第一名。在参加高考前不久,我出了车祸,整个人躺在床上不能动,于是,高考第一天我被哥哥的一帮朋友用木板做成担架抬到考场,整个考试也是在担架上完成的。”

郭晓冬:第二次考试才顺利过关

从沂蒙山区走出来的郭晓冬笑称自己是“著名的北漂”,在考上北京**学院前,他曾经当了三四年的“北漂”,当过雕刻工人,养过虾,当过邮递员、歌手、主持人……本来过着与圈不搭边的生活,可是机遇巧合被朋友拉去一同报考北京**学院,结果一试就给刷了下来了。此后郭晓冬继续“北漂”,时隔一年后他决定再给自己最后一次机会,于是第二次考试郭晓冬顺利过关,成为北京**学院1996级表演系本科生。多年以后,**《暖》的导演霍建起评价说:你当演员简直就是奇迹。

李安:二度落榜有如世界末日

李安在上高中的时候,他的父亲是台南一中校长。但李安在上高一时的梦想就是当导演,第一年考大学,李安以6分之差落榜,第二年重考,数学甚至差了0.6分,再度落榜。“二度落榜在我们家有如世界末日,我根本没想到会发生在我身上。”李安当时最大的情绪发泄是把桌上的台灯、书本一把扫到地上,然后跑出家门透透气。后来李安考上艺专影剧科,据他形容,是“灵魂第一次获得解放”,那时才发现,原来人生可以不是千篇一律的读书与升学。他在舞台上找到真正的自己,学芭蕾、写小说、练声乐,甚至画素描,各方尝试后在**领域里渐放光芒。

孙海英:数学好像只考了9分

虽然在影片《高考1977》中饰演了一位对恢复高考有些抵触情绪的农场场长,但孙海英本人却一直怀着大学梦,孙海英略带遗憾地向记者回忆说,“1977年、1978年我连续两年都参加了预考,不过因为当时自己演出任务比较多,复习时间太少,所以最后考的成绩不怎么样,其中语文最高59分,历史39分、政治19分,数学最低,我基本放弃了,好像只考了9分。”

陈建斌:报考北京体育学院失败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陈建斌最初的梦想并非当演员,而是当一个运动员。“我父亲是一个运动员出身的体育工作者,所以小时候我在体委大院长大。”从小就想子承父业当一个运动员,但是父亲却认为他不是当运动员的料。陈建斌透露,他最初报考的大学不是中央戏剧学院,而是北京体育学院(现在叫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系,准备当个中小学体育教师,可惜没有考上。直到两年后,他才考上中戏。

英达:听说作文是满分

英达当年考上了北京大学心理系,可他高中时是个理科生。“我是文科特别好的理科生!”英达说,他虽然物理化学也不差,但更擅长语文,作文考了满分。“我没有看到自己的考卷,但听说我是满分作文!”

孙红雷:系主任说太胖了回去吧

《潜伏》里的优质男人孙红雷,当年可是小胖子一个,想考中央戏剧学院,系主任一看就说:“哎呀,回去吧,太胖了。”好在孙红雷没有放弃自己,硬是减去了快40斤,然后通过高考。

陆毅:从北漂到上戏

陆毅在进入上海戏剧学院之前,已算得上是童星了。他18岁从上海戏曲学校儿童剧演员班毕业后,分配到了上海儿艺,当时陆毅的身高已经到了180厘米,上台的机会很少,他只能辞职。辞职后,他到北京做个自由艺人,成为“北漂”。那一年的北京,格外冷,但是陆毅的心更冷:已经演戏10年的他没有接到任何一个戏。正是这个寒冷的冬天,使陆毅认识到自己需要继续学习,他同时报考了上戏和北影。本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北影录取,但父母希望他在身边,于是他选择了上戏。说起当年上考场,陆毅表示:“我考上戏其实挺简单的,考官很多是我在上海儿艺时的老师,他们教了我四年,对我也比较了解,我一点都不紧张。当时老师给我出的题我已经记不大清楚了。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的表演真是很幼稚。”

姚晨膜拜“大仙”

关于高考的记忆,姚晨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历史老师。她在微博上描述了这位名唤“大仙”的老师:“他讲课生动有趣,我们特爱听。但他讲课兴奋了就要喝酒,喝完就爱吹牛,唾沫飞溅地吹自己是半仙,掐指一算就能猜中题目。当然,我们谁也没把酒话当真。等到考试的那一刻,我就震惊了,三道大题,他竟猜中两道!当时就想冲他家方向跪拜,高喊一声:‘大仙’显灵啦!”

當前國內外中小學出現了哪些課程改革

荣获国家级以上表彰的单位

2002年,全国语文学习科学实验学校

2002年,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先进实验学校

2002年7月,第九届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活动组织优秀奖

2004年,国家级绿色学校

2004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

2006年,学校被评为全国“十五“期间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先进学校

2007年,中国特色教育理念与实践项目学校

2008年,全国对联教育先进学校

荣获省级以上表彰的单位

1982年8月,获省体委、省教育厅、共青团省委授予的省篮球传统项目学校称号。

年6月,获省教育厅、省文化厅、共青团福建省委授予的第二届学校音乐周活动中歌咏成绩显著奖状。

1985年9月,获省政府授予的省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1986年7月,获省教育厅第四届学校音乐周录像评选三等奖。

1991年11月,获省教育委员会授予的1989年中学创优先进集体称号。

1992年,获省绿化委员会授予的省绿化红旗单位称号。

1993年9月,省教育局确认永安一中为省普通中学二级达标学校。

1994年3月, 获省创建文明学校领导小组授予的省级文明学校称号。

1995年,获省教学研究室授予的省中学先进政治教研组称号。

1996年7月,获全国“迎接香港回归祖国读书活动”组织优秀奖

1996年7月,全国“树中华正气读书活动”组织奖。

1996年12月,获省教育局省妇女联合会授予的福建省优秀家长学校称号。

1997年5月,获省档案局授予的省级先进档案室称号。

1997年5月,获省教育局授予的省普通中学先进教务处称号。

1997年,获省教育局授予的省先进数学教研组称号。

2002年4月,获福建省五一奖状先进集体称号。

2002年4月,获民盟福建省98-2001年度先进盟基层组织称号。

2002年12月 ,获省级花园式单位称号

2003年2月,获福建省普通中学一级达标学校称号

2003年3月,获第三届福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2003年12月,获省级绿色学校。

2004年,获第二届省级绿色学校称号。

2006年,获国家教师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先进实验校。

2006年,获福建省第21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2006年7月,获福建省第21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

2007年,获福建省中学示范图书馆。

荣获三明市级表彰单位

1982年8月,获三明地区教育局仪器站扩大实验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称号。

年8月,获三明市绿化先进单位称号。

1985年4月,获三明市人民政府授予的84 年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称号。

1985年5月,获中共三明市委授予的84年度先进党组织称号。

1985年5月,获中共三明市委、市政府授予的84 年度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1985年9月,获三明市人民政府授予的85年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1987年1月,获三明市委、市府授予的文明单位称号。

1987年7月,获三明市总工会、 教育局授予的群众性长跑先进单位称号。

1987年8月,获中共三明市委市府授予的86─87 年度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称号。

1989年11月,获三明市教育局授予的89年中学青年教师创优先进集体称号。

1990年2月,获三明市委、市府授予89年度市级文明单位称号。

1990年2月,获三明市教育局授予的90年中学教学质量 一等奖称号。

1991年1月,获三明市委授予90年度市级文明单位。

1991年10月,获三明市教育局授予的花园式学校荣誉称号。

1992年1月,获三明市委、市府授予的保持市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1992年1月,获三明教育局授予的91年度,市中小学实验和仪器工作先进集体。

1992年,获三明市教育局授予的三明市德育先进学校称号。

1992年12月,获三明市教育局授予的三明市德育先进学校称号。

1994年4月,我校工会被三明市教育工会授予92-93年先进单位。

1994年4月,获三明教育局授予的我校高一(1)班先进班集体。

1996年,获三明教育局授予的三明市优秀家长学校称号。

1996年10月,获三明市教育局授予的96年三明市普通中学教学常规管理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1997年4月,获三明教委授予的97年三明市普通中学先进教务处称号

1997年12月,获三明市教育局授予的高校招生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1997年3月,获三明市级文明单位称号。

1997年,语文组获三明市教育局授予的三明市先进教研组称号。

2002年6月,获99-2001学年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2002年7月,获得三明市中小学运动会篮球比赛男子组第二名。

2003年3月,获三明市文明学校称号。

2004年,获得首批三明市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学校称号。

2006年,获三明市平安校园先进单位称号。

2008年,物理教研组荣获三明市“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教职员工获省级以上表彰的荣誉

全国劳模:鄢维俊

全国模范班主任:苏天民

全国优秀教师:林世甲、冯瑞庭、苏鸿炎、薛卫平

特级教师:郑启周、张一仪、沈华伟、范纯正、吴 昌

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园丁奖:吴 昌

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林胜贵

福建省教育系统优秀教师:范纯正

省劳模:郑启周、邹武能、陈天生

省先进教育工作者:李其锦、苏天民

省“五一”劳动奖章:连宗德、郑积厚

省庄采芳优秀校长奖:苏天民、林世甲

省优秀青年校长:张启生

省优秀教师:颜秀娜、张淑媚

省优秀青年教师:周荣铨、杨君坦、张 明、林 瑜、刘林萍、李 明、曾荣峰、孙春燕、韩月眉、崔 静

省骨干教师:沈华伟、吴 昌、刘林萍、尤华生、洪宗相、陈 威、吴兰英、孙春燕、郑积厚、李艺明

省德育先进工作者:周荣铨、潘才进

省优秀班主任:黎振声、劳伊翎、薛秀琼

省“三育人”先进个人:张琼

省“三八”红旗手:游兆素

省优秀青年教育工作者:周荣铨

省级以上有关学科或单项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 翁建生、杨一鸣、聂书展、张维义、郑为志

省优秀美术辅导教师:李艺明、周 芳

省艺术教育工作先进个人:李艺明

5、获历届高考全省总分第一或单科全省第一的学生名单

1981届 马永彪:数学满分,全省第一名

1982届 赖海涛:数学满分,全省第一名

1985届 黄海聂、林月琴:英语满分,全省第一名

1986届 林文英:历史成绩全省第一名 苏红霞、张安辉:数学满分,全省第一名

1987届 彭瑞珍:数学满分,全省第一名

1988届 邓辛梓、黄蔚丹、张琳、蔡毅平:数学满分,全省第一名

1989届 刘 峻:全省外语类总分第一名 罗积福:数学成绩全省第一名

1990届 苏 闽:全省外语类总分第一名 苏 闽:数学、外语、政治三科成绩全省第一名

1992届 王贵海:物理满分,全省第一名

1998届 薛承勇:全省外语类总分第一名

2006届 杨晓慧:全省文科应届总分第一名

永安市第一中学历任校长

林天兰 校长 1938年7月—1939年2月

廖祖刚 校长 1939年2月—1943年2月

徐叙贤 校长 1943年2月—1945年8月

黄幕周 校长 1945年8月—1946年2月

方毓梓 校长 1946年2月—1947年2月

叶校义 校长 1947年2月—1947年8月

徐泰咸 校长 1947年8月—1951年3月

周士旦 校务委员会主任 1951年3月—1952年2月

刘乃武 校长 1952年2月—1956年9月

赵泰然 校长 1956年9月—1958年2月

白 枚 校长 1958年2月—1958年8月

马长光 校长 1960年2月—1969年10月

吴森林 革委会主任 1969年1月—1970年9月

靳兴礼 革委会主任 1970年9月—1980年4月

虞韶年 校长 1980年4月—年1月

郑启周 校长 年2月—1988年11月

苏天民 校长 1990年11月—1994年3月

赖丹桂 校长 1994年3月—1999年12月

张启生 校长 2000年1月—2004年7月

王元表 校长 2004年8月—2004年11月

沈华伟 校长 2004年12月-2012年7月

王玉辉 校长 2012年7月-至今

课程结构与教材的改革

(一)课程结构的改革

受苏联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小学课程只有单一的学科课程,课程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以学术性课程为主,实用性课程、适应地方需要的课程、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的课程薄弱,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脱离实际、脱离社会、脱离生活。必修课过多,对学生要求过于统一,缺乏弹性。各类学科的比例不够合理,体育、音乐、美术学科比较薄弱,社会科学类的学科比较薄弱。课程门类过多,课时总量偏高,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总之,旧的课程结构无法完成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艰巨任务。

为了适应世界范围的飞速发展的科技进步,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参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竞争,课程设置与课程结构的改革迫在眉睫。课程教材的改革首先在义务教育阶段展开。经过大量的实际调查和理论研究,并广泛听取各地教育部门和教师的意见,原国家教委于1992年颁发了新的课程计划枣《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并于1993年秋季开始执行。该计划确立了由学科与活动构成的课程结构。学科课程中,以必修课为主,初中阶段适当设置选修课;以分科课为主,适当设置综合课;以按学年、学期安排的课为主,适当设置短期课;以文化基础教育为主,在适当年级因地制宜地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在保证学生学好语文、数学等工具学科所需要的课时的前提下,适当调减工具学科课时,适当增加艺(术)体(育)劳(技)学科、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的课时(见附表1和附表2)。新课程计划确认了活动的课程价值,活动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中同学科相辅相成。

1993年,原国家教委着手研究制订与新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相衔接的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并于1996年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这个计划从1997年秋季起在江西、山西、天津三地开始试验,计划试验三年。新的普通高中课程由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组成,它们各自的比例为901%和99%。学科类课程分为必修、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三种方式,必修学科是每个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共计12门,占高中总课时的624%;限定选修学科是学生在学习必修学科的基础上,侧重接受升学预备教育或接受就业预备教育所必须进一步学习的课程,占总课时的122%~187%;任意选修学科是为发展学生兴趣爱好、拓宽和加深知识、培养特长、提高某方面的能力而设置的,占总课时的90%~155%。活动类课程包括校会、班会、社会实践、体育锻炼、科技、艺术等活动,其中科技、艺术等活动是学生自愿选择参加的活动课程(见附表3)。(参见《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学习指导》)

随着新世纪的逐渐迫近,大家感到现行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仍然存在很多不足,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势在必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构建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现代化课程体系。义务教育应充分体现普及性和公平性,义务教育的课程目标、内容与要求应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保证基础性和发展性,不能任意扩大和拔高,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足的空间和时间,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有创造性地发展。高中课程要多样化、综合化和具有选择性,要以提高学生的基础学力和发展能力为基本要求,既要满足学生对提高文化素养的强烈愿望,又要满足他们因不同需要而产生的对提供多种选择的要求。(参见《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习参考材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8页。)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是:

应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以邓小平“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思想,立足于21世纪知识经济、现代信息技术和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对人的素质的要求,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奠定基础,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构成,要重视对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自主、创造性地学习,有利于每一所学校和每一位教师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新课程要具有以下特征:

基础性枣从保证和满足每个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为学生提供最基础的人类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

多元化和弹性枣课程内容具有多样性,以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区域的需要;课程还应具有差别性和选择性,以适合不同发展水平学生和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现代化枣内容编制依据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调整课程内容,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根据现代科学及学科发展的新变化,组合和选择、增加新内容;教学手段要采用新的教育技术;

开放性枣强调学习与学生生活、与社会发展的联系;课程实施过程要体现民主性和尊重个性发展的原则;提倡教学活动的多样性,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性,学习方式的自主选择,评价标准的差异性;

综合化枣按照现代社会与科学的发展,重新审视基础教育的课程,对学科设置及内容进行选择与组合,重视课程的综合化,设计体现课程的整体性。还提倡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统一。在课程编制和教学中,既注重科学原理的认识和掌握,又注重态度、方法、精神的综合培养;既体现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又吸纳国外有益经验。(参见《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习参考材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8页~70页。)

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改革从1988年开始,1998年进入第二轮改革,这一轮改革是面向21世纪,为适应上海日益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局面而构建的。他们的设想包括以下几方面:1)如何将学科中心的课程思想与经验主义课程思想完美融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2)如何将追求教育“卓越”与促进教育“平等”结合起来;3)如何保证学生的情意态度和基础学力都得到切实的发展;4)核心的学科性课程与外围的活动性课程是发展学生情意态度和基础学力的两翼,在学科性课程中强调基础知识的获得与理解,在活动性课程中则更强调对基础知识的内化、综合应用及技能的训练;5)特别强调课程体制的弹性化,课程内容的多元化。其课程结构由四个课程模块组成,包括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已初具规模。这一方案的理念包括:1)学校教育应该整合社会、社区、家庭等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应该带领孩子们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2)基础教育的责任是为孩子的终身持续发展奠定基础;3)孩子是发展的主体,追求发展是他们的权利;4)学校生活应该充满成功与欢愉。其课程结构包括三类课程枣侧重学术性知识性的课程、侧重实践性的课程和学校自主课程,加强了综合课程的建设。

(二)教材改革

建国以来,中国一直学习苏联模式,由国家编写统一的教材供全国所有学生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就是专门研制、编写全国统一教材的专业队伍,人教社自1950年建社到1988年,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历次课程(教学)计划,受教育部委托,先后主持或参与主持编订了历次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编写、出版了7套面向全国中小学的各科教材。人教社为新中国建设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但是,不可否认,由于受到历史的局限,这些教材存在严重不足,特别是无法适应21世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这些教材的缺点表现在: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和系统性,忽视儿童的学习与心理规律;重视各门学科的学术性的经典内容,忽视知识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知识内容相对陈旧,没有反映科学技术的新成果;重视知识的学习和记忆,忽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忽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在课程实施方面,单纯讲解的教学方式占了绝大多数,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忽视交流、合作、主动参与、探究等学习方式,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一定的束缚。

1986年以后,国家倡导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行教材多样化,人教社积极顺应形势的发展变化,从1988年起开始研究编写与义务教育教学(课程)计划相配套的九年义务教育“六三制”和“五四制”两套新教材,作为国家规划的多样化的义务教育教材的两个系列。

这两套义务教育教材在总结建国以来各套全国通用教材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吸收了大量现代心理学、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及各学科领域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并借鉴引进各地学科教学法改革探索的成熟经验,比原来的教材有了多方面的改进和突破。表现在:

1)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面向全体学生,教材的难度与分量有所降低;

2)教材内容的选择方面较好地处理了现代化与基础性的关系,既反映了本学科的新成果、新动向,又保证学生获得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材内容更注意与社会、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3)教材具有一定弹性,教材内容分必学和选学,以适合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要;为职业技术教育和地方乡土教育留有10%~25%的课时,以适应不同地区学生的需要;

4)充分注意到对学生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的研究,体现教材的教学法功能,不仅便于教师教还使学生乐学、易学,如设计各种小栏目,增加精美的插图等;

5)强调教材的整体化设计,一方面注意各学科教材纵向与横向间的协调配合,另一方面开发与教科书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学生自读课本、教学挂图、音像制品等系列化教材。

1995年,人教社又开始全面投入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面向21世纪的普通高中新教材的编写工作。这是人教版第9套面向全国大多数地区的中小学教材。这套教材具有如下特点:

1)着眼于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

2)重视整套教材整体性,综合发挥教材的整体育人功能;

3)重视教材内容的基础性,建立合理的教材结构体系;

4)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5)重视教材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理论联系实际;

6)重视因材施教,使教材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7)教材编写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之上,体现革新精神。

课程教材实验与评价的改革

1990年秋,人教社为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编写的“六三制”和“五四制”两套教材同时在小学和初中两个一年级开始进行实验,参加实验的有28个省、市、自治区,学校3000多所,首轮实验的小学生约21万,初中学生约12万。

教材实验与评价应该是教材编制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进行科学的课程教材实验和评价是课程教材编制走向科学化的重要标志。如此大规模的全国性的教材实验是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以前的教材也进行实验,但仅仅是在一两个实验班的范围内就教材内容的某一部分进行实验。此次实验是整套教材(小学9科,初中15科)同时进行的整体实验,既要对每科教材进行实验与评价,也要检验整套教材能否发挥整体育人功能。

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体试验。在中国,教学(课程)计划是作为政府文件下发的,各地学校必须遵照执行,不经过试验阶段。这次试验是第一次将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同时进行试验,通过试验对整个课程方案进行评价,检验其可行性,为方案的修改调整提供可靠的依据。新课程方案在山西、江西和天津两省一市所有学校试行,其中通过分层抽样确定了80个样本班,样本班的任课教师和学生接受问卷调查。试验于1997年在高一年级开始,追踪三年。

试验过程中采取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课程方案评价人员和教材编写者亲身到学校去听课,观察课程的实施过程,与教研员、教师和学生座谈,听取他们对课程方案的意见。另一方面,设计了多种调查问卷,采集量化资料,通过统计分析得出新课程方案的评价结果。由于第一轮试验持续三年,而试验和评价资料的收集在每学期都要进行,因此这是动态的过程评价。

通过义务教育教材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试验与评价,积累了大量课程试验经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程试验的实施、组织步骤,包括制订试验方案、确定试验的样本校和样本班、组织问卷调查、座谈以及统一测试、分层次培训教师、研讨交流试验工作经验、提交试验报告等。在试验过程中,还逐步建立起一套教材评价的指标体系。

对于目前正在紧锣密鼓进行研制的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实验,教育部的策略是坚持“先立后破”的原则,在新课程尚未成熟前,仍沿用1992年颁布的课程计划。采用自愿参加实验、组织学术核心、滚动试点、辐射发展、分层推进、分步到位的方式推进改革,争取在10年内,在全国推行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坚持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原则,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对课程改革的需求与建议,邀请专家学者、社会各界代表共同参与课程改革,将课程改革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成立相对稳定的专门的课程改革组织机构,包括成立国家课程革新委员会和课程改革专家工作小组,建立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估的决策行动系统,课程的审议咨询服务系统,课程研究系统等。将有力量参与课程改革的师范大学和教育科研单位作为分布在全国的若干个中心,这些中心在国家课程改革专家工作小组的指导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负责指导、推动分片地区的课程改革。(参见《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习参考材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1页。)

课程评价必然涉及对学生发展的评价,对人的评价也是最困难的一种评价。从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考试特别是高考成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指标,成为教学的指挥棒。为了从根本上扭转“应试教育”的局面,教育界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纷纷研究探索更加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评价方法。如改百分制为等第制,弱化学生之间的分数差别;用正面的鼓励性的评语评价学生;采用学分制。特别是高考今年刚刚试行“3+X”模式,3是指语文、数学、外语三科,是每个学生必考的,X是指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综合中的任意1科或2科,这是由学生报考哪个大学和哪个专业决定的。

但是,所有这些评价方法的改革都只是零星的、片段的,远远没有形成全面科学评价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其原因在于:1)不清楚反映学生发展的指标究竟有哪些,学生的素质究竟包括哪些方面;2)没有找到评价学生情感、个性等方面发展的有效方法。

根据《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精神,“新的课程评价体系要改变‘淘汰性课程评价’为‘发展性课程评价’,要充分认识评价也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而不是制造等级,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一种教育方式。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要采取多种办法,让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方面参与评价活动。要重视过程评价,把评价变为教育、指导和改进的过程。评价包括对教师、学生和教学活动过程及结果等的评价。重视对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态度和工作质量的评价,通过评价,规范教师的行为,优化教学过程,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建立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态度、情感、表现和实践能力以及学习方法的综合评价,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自信心。评价既要关注结果,又要重视过程,既要有定量评价,也要有定性评价。”(参见《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习参考材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0页。)从目前课程评价的研究情况看,课程评价的研究改革仍然任重道远。

综合课程的研究与改革

上海市于1988年进行课程教材改革,其中综合课程是整体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义务教育阶段同时进行小面积试验的有两套综合课程的教材,社会教材以社会学体系为框架,融合历史和人文地理的内容;上海师大编写的理科教材采用情境中心论观点,围绕20个主题讲述了理、化、生、地知识,注意用各学科共同的概念统帅材料,比较接近综合课程的高级形态(广域课程)。上海教委教研室编写的综合理科采用大板块结合的编排方式,即通常所谓的拼盘式合科教材。高中阶段,采取模块式综合课程,强调课程的发展性与开放性,强调课程的背景、主题和活动,注重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的相互融合和各种综合思想、类型的统一,以充分发展学习者的创造性、自主性和批判性。模块式综合课程以学科课程的发展和深化为基点,以人类活动和环境为背景,与学科课程相辅相成。模块涉及的领域包括人类和自然系统、发明和创造、技术和过程、社会和变化等方面。

与上海比起来,浙江省综合课教材的实施迈的步子较大,1991年,综合课教材在全省全面推广使用。经过两次大调整后,其综合课教材采用学科板块式设计,社会教材分三学年设计,第一年学习“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第二年学习“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采用中国史与世界史合编的方式,第三年学习“当代人类社会的状况”、“观察社会的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自然科学教材基本是按照生物、物理、化学、综合科学的顺序编排的。这主要是为了适应第一线教学的需要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便于2-3个教师共同完成一门综合课的教学。

广东省普通高中综合课程研究与实验是从1996年7月开始启动的,其总体构想是有计划有步骤地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普通高中综合课程,使普通高中课程门类多样化,为不同类型学校、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课程机会,优化学校的课程设置,以适应现代社会多样化人才的需要。他们集中力量开发综合文科和综合理科两种新课程,即在高一分科教学的基础上,侧重文科类和就业类的学生从高二起学习综合理科课程,侧重理科的学生从高二起学习综合文科课程。以后逐步过渡到将综合课程放到整个高中阶段来构建,从高一起就开设综合课程,形成开放式的课程模式。

高中综合文科课程标准围绕“当代中国社会”的主题,把社会分成若干子系统,综合了有关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未来学等学科的知识,包含了走向现代社会、正在形成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技进步与现代化、文化嬗变、法制与政治民主化、社会生活、国际关系与交流、可持续发展战略、未来社会等专题;普通高中综合理科教学大纲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线,把高中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自然地理以及生态、环境等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相融合,知识体系包括了物质、运动、变化、生命、能源、自然、现代科学技术等部分。

综合课程是当前中国课程改革的热点,其研究与开发方兴未艾。目前,人民教育出版社已成立了专门的综合课程的研究队伍,正在抓紧进行综合课程教材的研制工作。

本文介绍的大多是全国性或省一级的课程改革实践,可以基本反映全国大多数地区和学校的课程现状。但是,还有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和学校在独立地进行各具特色的课程教材改革,如上海青莆县,上海实验学校,上海大同中学,北京景山学校,杭州天长小学,天津上海道小学等等,限于篇幅,本文没有介绍。实际上,正是这些地区和学校代表着中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和方向,他们的前瞻性的改革探索往往成为全国性课程改革的先导和坚实的实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