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高考办公室电话-芜湖高考领酒
1.放了,学校发了一份书单,高一的, 麻烦帮忙推荐一下有最价值看的有哪些
2.初一历史题 急~~~~~~~~~~~~~
放了,学校发了一份书单,高一的, 麻烦帮忙推荐一下有最价值看的有哪些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大约在1750年前后,作者50岁时成书,先后用尽了吴敬梓的20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儒林外史
根据程晋芳《怀人诗》,可以证明在吴敬梓49岁的时候已经脱稿(《春帆集》收《怀人诗》十几首,中有一首注:“全椒吴敬梓字敏轩。”全诗最后四句说:“外史纪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说传。”),但是直到作者死后十多年,才由金兆燕给他刊刻了出来。这个刻本,今已失传。现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乃后人伪作。 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映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加上他那准确、生动、简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儒林外史》全书56章,由许多个生动的故事联起来,这些故事都是以真事为原型塑造的。全书的中心内容,就是抨击僵化的考试制度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 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冯沅君、陆侃如合著的《中国文学史简编》认为“大醇小疵”。 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吴敬梓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 《儒林外史》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谴责,而且对现代讽刺文学也有深刻的启发。现在,《儒林外史》已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成为一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有的外国学者认为:这是一部讽刺迂腐与卖弄的作品,然而却可称为世界上一部最不引经据典、最饶诗意的散文叙述体之典范。
编辑本段内容介绍
明宪宗成化末年,山东兖州府汶上县有一位教书先生,名叫周进,他为了能够出人头地,荣耀乡里,屡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是60多岁了,却连秀才也未考上。 一天,他与姐夫来到省城,走进了贡院。他触景生情,悲痛不已,一头撞在了号板上,不省人事,被救醒后,满地打滚,哭得口中鲜血直流。几个商人见他很是可怜,于是凑了二百两银子替他捐了个监生。他马上就向众人磕头,说:“我周进变成驴变成马也要报效!” 不久,周进凭着监生的资格竟考中了举人。顷刻之间,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是朋友的也来认做朋友,连他教过书的学堂居然也供奉起了“周太老爷”的“长生牌”。过了几年,他又中了进士,升为御史,被指派为广东学道。在广州,周进发现了范进。为了照顾这个54岁的老童生,他把范进的卷子反复看了三遍,终于发现那是一字一珠的天地间最好的文章,于是将范进取为秀才。过后不久,范进又去应考,中了举人。 当时,范进因为和周进当初相似的境遇,在家里倍受冷眼,妻子对他呼西唤东,老丈人对他更是百般呵斥。当范进一家正在为揭不开锅,等着卖鸡换米而发愁时,传来范进中举的喜报,范进从集上被找了回来,知道喜讯后,他高兴得发了疯。好在他的老丈人胡屠户给了他一耳光,才打醒了他,治好了这场疯病。转眼功夫,范进时来运转,不仅有了钱、米、房子,而且奴仆、丫环也有了。范进母亲见此欢喜得一下子胸口接不上气,竟然死了。胡屠户也一反常态,到处说他早就知道他的女婿是文曲星下凡,不会与常人一样的,对范进更是毕恭毕敬。后来,范进入京拜见周进,由周进荐引而中了进士,被任为山东学道。范进虽然凭着八股文发达了,但他所熟知的不过是四书五经。当别人提起北宋文豪苏轼的时候,他却以为是明朝的秀才,闹出了天大的笑话。 科举制度不仅培养了一批庸才,同时也豢养了一批贪官污吏。进士王惠被任命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询问当地的治安,不是询问黎民生计,不是询问案件冤情,而是查询地方人情,了解当地有什么特产,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方可以通融;接着定做了一把头号的库戥,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利,让大家将钱财归公。从此,衙门内整天是一片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衙役和百姓一个个被打得魂飞魄散,睡梦中都战战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条却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朝廷考察他的政绩时,竟一致认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员”。 高要县知县汤奉,为了表示自己为政清廉,对朝廷各项法令严加执行。朝廷有禁杀耕牛的禁令,汤奉不问因由,竟然将做牛肉生意的回民老师父活活枷死,闹得群众义愤填膺,鸣锣罢市。事发后。按察司不仅没有处罚汤奉,反而将受害的回民问成“奸发挟制官府,依律枷责”之罪。如此“清廉”的知县,一年下来居然也搜刮了八千两银子。 官吏们贪赃枉法,而在八股科举之下,土豪劣绅也恣意横行。举人出身的张静斋,是南海一霸。他勾通官府,巧取豪夺。为了霸占寺庙的田产,他唆使七八个流氓,诬陷和尚与妇女通奸,让和尚不明不白地吃了官司。 高要县的监生严致和是一个把钱财看作是一切的财主,家财万贯。他病得饮食不进,卧床不起,奄奄一息,还念念不忘田里要收早稻,打发管庄的仆人下乡,又不放心,心里只是急躁。他吝啬成性,家中米烂粮仓,牛马成行,可在平时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临死时还因为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迟迟不肯断气。 他的哥哥贡生严致中,更是横行乡里的恶棍。他强圈了邻居王小二的猪,别人来讨,他竟行凶,打断了王小二哥哥的腿。他四处讹诈,没有借给别人银子,却硬要人家偿付利息;他把云片糕说成是贵重药物,恐吓船家,赖掉了几文船钱。严监生死后,他以哥哥身份,逼着弟媳过继他的二儿子为儿子,谋夺兄弟家产,还声称这是“礼义名分,我们乡绅人家,这些大礼,却是差错不得的”。 科举制度造就了一批社会蛀虫,同时也毒害着整个社会。温州府的乐清县有一农家子弟叫匡超人,他本来朴实敦厚。为了赡养父母,他外出做小买卖,流落杭州。后来遇上了选印八股文的马二先生。马二先生赠给他十两银子,劝他读书上进。匡超人回家后,一面做小买卖,一面用功读八股文,很快他就得到了李知县的赏识,被提拔考上了秀才。为追求更高的功名利禄,他更加刻苦学写八股文。不料知县出了事,为避免被牵累,他逃到到杭州。在这里,他结识了冒充名士的头巾店老板景兰江和衙门里当吏员的潘三爷,学会了代人应考、包揽讼词的“本领”。又因马二先生的关系,他成了八股文的“选家”,并吹嘘印出了95本八股文选本,争着购买,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都在书案上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 不久,那个曾提拔过他的李知县被平了反,升为京官,匡超人也就跟着去了京城,为了巴结权贵,他抛妻弃子去做了恩师的外甥女婿,他的妻子在贫困潦倒中死在家乡。这时,帮助过他的潘三爷入了狱,匡超人怕影响自己的名声和前程,竟同潘三爷断绝了关系,甚至看也不肯去看一下。对曾经帮助过他的马二先生他不仅不感恩图报,还妄加诽谤嘲笑,完全堕落成了出卖灵魂的衣冠禽兽。 科举制度不仅使人堕落,同时也是封建礼教的帮凶。年过六十的徽州府穷秀才王玉辉,年年科举,屡试不中,但他却刻守礼教纲常。他的三女婿死了,女儿要殉夫,公婆不肯。他反而劝亲家让女儿殉节。又对女儿说:“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难道反而阻拦你?你就这样做罢。”八天以后,女儿穿着守孝的白色的衣服,绝食而死,他仰天大笑说:“死得好!死得好!”但事过之后,当他女儿的灵牌被送入烈女祠公祭的时候,他突然感到了伤心。回家看见老妻悲痛,他也心上不忍,离家外出散心。一路上,他悲悼女儿,凄凄惶惶,到了苏州虎丘,见船上一个少年穿白的妇人,竟一下想起了穿着孝服殉夫的女儿,心里哽咽,那热泪直滚下来。 凡此种种从明朝成化年间以来形成的风气,到了万历年间则愈演愈烈。科场得意,被认为才能出众;科场失意的任你有李白、杜甫的文才、颜渊、曾参的品行,都被看成愚笨无能。大户人家讲的是升官发财,贫贱儒生研究的是逢迎拍马。儒林堕落了,社会更加腐败。看来,要寻找不受科举八股影响的“奇人”,只能抛开儒林,放眼于市井小民之中了。 那知市井中间,真的出了几个奇人。 一个是会写字的。这人姓季,名遐年,自小无家无业,总在这些寺院里安身。他的字写的最好,却又不肯学古人的法帖,只是自己创出来的格调,由着笔性写了去,他性格乖张,但凡人要请他写字他要斋戒一日,亲自磨一天的墨,要等他情愿,他才高兴。他若不情愿时,任你王侯将相,大捧的银子送他,他正眼儿也不看。他又不修边幅,穿着一件稀烂的直裰,靶着一双破不过的蒲鞋。每日写了字,得了人家的笔资,自家吃了饭,剩下的钱就不要了,随便不相识的穷人,就送了他。一日大雪天,他的烂鞋踩了朋友家一地的泥,朋友让他换鞋,他居然说我这双鞋就不可以坐在你家?我坐在你家,还要算抬举你。一次,他看见和尚房里摆着一匣子上好的香墨,不管人家是否要写字,拿来就写,当一位有权有势的乡绅要他去写字时,他竟破口大骂“我又不贪你的钱,又不慕你的势,又不借你的光,你敢叫我写起字来!” 又一个是卖火纸筒子的。这人姓王,名太,他自小儿最喜下围棋。他无以为生,每日到虎踞夫一带卖火纸筒过活。 那一日,妙意庵做会。王太走将进来,碰到三四个大老官簇拥着两个人在那里下棋。大家开始很是瞧不起他,但是他们同王太刚下了半盘,就不得不投子认负,众人大惊,就要拉着王太吃酒。王太大笑道:“天下那里还有个快活似杀矢棋的事!我杀过矢棋,心里快活极了,那里还吃的下酒!”说毕,哈哈大笑,头也不回就去了。 像他们这样淡泊功名利禄的隐士在市井中还有很多,只不过在那些达官贵人看来,追求功名利禄才是正道。
编辑本段章回目录
第一回 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第二回 王孝廉村学识同科 周蒙师暮年登上第 第三回 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第四回 荐亡斋和尚契官司 打秋风乡绅遭横事 第五回 王秀才议立偏房 严监生疾终正寝 第六回 乡绅发病闹船家 寡妇含冤控大伯 第七回 范学道视学报师恩 王员外立朝敦友谊 第八回 王观察穷途逢世好 娄公子故里遇贫交 第九回 娄公子捐金赎朋友 刘守备冒姓打船家 第十回 鲁翰林怜才择婿 蓬公孙富室招亲 第十一回 鲁**制义难新郎 杨司训相府荐贤上 第十二回 名士大宴莺脰腹溯 侠客虚设人头会 第十三回 蘧駪夫求贤问业 马纯上仗义疏财 第十四回 蘧公孙书坊送良友 马秀才山洞遇神仙 第十五回 葬神仙马秀才送丧 思父母匡童生尽孝 第十六回 大柳庄孝子事亲 乐清县贤宰爱士 第十七回 匡秀才重游旧地 赵医生高踞诗坛 第十八回 约诗会名士携匡二 访朋友书店会潘三 第十九回 匡超人幸得良朋 潘自业横遭祸事 第二十回 匡超人高兴长安道 牛布衣客死芜湖关 第二十一回 冒姓字小子求名 念亲戚老夫卧病 第二十二回 认祖孙玉圃联宗 爱交游雪斋留客 第二十三回 发阴私诗人被打 叹老景寡妇寻夫 第二十四回 牛浦郎牵连多讼事 鲍文卿整理旧生涯 第二十五回 鲍文卿南京遇旧 倪廷玺安庆招亲 第二十六回 向观察升官哭友 鲍廷玺丧父娶妻 第二十七回 王太太夫妻反目 倪廷珠兄弟相逢 第二十八回 季苇萧扬州入赘 萧金铉白下选书 第二十九回 诸葛佑僧寮遇友 杜慎卿江郡纳姬 第三十回 爱少俊访友神乐观 逞风流高会莫愁湖 第三十一回 天长县同访豪杰 赐书楼大醉高朋 第三十二回 杜少卿平居豪举 娄焕文临去遗言 第三十三回 杜少卿夫妇游山 迟衡山朋友议礼 第三十四回 议礼乐名流访友 备弓旌天子招贤 第三十五回 圣天子求贤问道 庄征君辞爵还家 第三十六回 常熟县真儒降生 泰伯祠名贤主祭 第三十七回 祭先圣南京修礼 送孝子西蜀寻亲 第三十八回 郭孝子深山遇虎 甘露僧狭路逢仇 第三十九回 萧云仙救难明月岭 平少保奏凯青枫城 第四十回 萧云仙广武山赏雪 沈琼枝利涉桥卖文 第四十一回 庄濯江话旧秦淮河 沈琼枝押解江都县 第四十二回 公子妓院说科场 家人苗疆报信息 第四十三回 野羊塘将军大战 歌舞地酋长劫营 第四十四回 汤总镇成功归故乡 余明经把酒问葬事 第四十五回 敦友谊代兄受过 讲堪舆回家葬亲 第四十六回 三山门贤人饯别 五河县势利熏心 第四十七回 虞秀才重修元武阁 方盐商大闹节孝祠 第四十八回 徽州府烈妇殉夫 泰伯祠遗贤感旧 第四十九回 翰林高谈龙虎榜 中书冒占凤凰池 第五十回 官员当街出丑 真义气代友求名 第五十一回 **骗人折风月 壮士高兴试官刑 第五十二回 比武艺公子伤身 毁厅堂英雄讨债 第五十三回 国公府雪夜留宾 来宾楼灯花惊梦 第五十四回 病佳人青楼 呆名士妓馆献诗 第五十五回 添四客述往思来 弹一曲高山流水 第五十六回 神宗帝下诏旌贤 刘尚书奉旨承祭 《儒林外史》原本仅55回。根据程晋芳《怀人诗》,可以证明在吴敬梓49岁的时候已经脱稿(《春帆集》收《怀人诗》十几首,中有一首注:“全椒吴敬梓字敏轩。”全诗最后四句说:“外史纪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说传。”),但是直到作者死后十多年才由金兆燕给他刻了出来。这个刻本,今已失传。现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乃后人伪作。
编辑本段衍生词目
夸夸而谈词目:夸夸而谈 发音:kuā kuā ér tán 释义:形容说话浮夸不切实际。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进了书房门,听见杨执中在内咶咶而谈,知道是他已来了,进去作揖同,同坐下。” 示例:吴蒸甫先不发表意见,任听唐云山在那里~。 慷慨仗义 词目:慷慨仗义 发音:kāng kǎi zhàng yì 释义:仗义:讲义气。为了讲情谊或主持公道而毫不吝啬地帮助别人。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回:“象你做这样慷慨仗义的事,我心里喜欢,只是也要看来说话的是个什么样的人。” 示例:黄兄~,弟虽力薄,亦可少助之。(★清·黄小配《洪秀全演义》第九回 )
编辑本段著作原序
●儒林外史序 (清)闲斋老人 古今稗官野史不下数百千种,而《三国志》、《西游记》、《水浒传》及《演义》,世称四大奇书,乐得而观之。余窃有疑焉。 稗官为史之支流,善读稗官者可进于史;故其为书亦必善善恶恶,傅读者有所观感戒惧,而风俗人心庶以维持不坏也。《西游》元虚荒渺,论者谓为谈道之书,所云意马心猿,金公木母,大抵心即是佛之旨,予弗敢知。《三国》不尽合正史,而就中魏晋代禅,依样葫芦,天道循环,可为篡就者鉴。其他蜀与吴所以废兴存亡之故,亦具可发入深省,予何敢厚非。至《水浒》、《》诲盗诲*,久干例禁,乃言者津津夸其章法之奇,用笔之妙,且谓其摹写人物事故,即家常日用米盐琐屑,皆各穷神尽相,画工化工合为一手,从来稗官无有出其右者。呜呼!其未见《儒林外史》一书乎? 夫曰"外史",原不自居正史之列也;曰"儒林",迥异元虚荒渺之谈也。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砒柱。篇中所载之人,不可枚举,而其人性情心术,一一活现纸上。读之者无论是何人品,无不可取以自镜。 传云:"善者,感发人之善心,恶者,惩创人之逸志广是书有焉。甚矣!有《水浒》、《》之笔之才,而非若《水浒》、《》之致为风俗人心之害也。则与其读《水浒》、《》,无宁读《儒林外史》。世有善读稗官者,当不河汉予言也夫! 乾隆元年春二月闲斋老人序。 (卧闲草堂刊本众儒林外史》卷首)
编辑本段正反人物
由于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讽刺当时的八股分子和官僚及封建社会,所以,添加了一些正反面人物进行对比。正面人物的划分线主要在于保持着应有的道德品格,而反面人物则是那些整天凭着官位欺压百姓,并且不学无术的官僚以及那些只知钻研儒学、推行正道其实却把道德品质封存的儒士。 正反人物还分多种,书中理想人物就是第一回出现的王冕。而其他的正面人物,如虞育德、庄少光、迟衡山、杜少卿等,虽然要比那些反派人物高尚得多,但心里仍有儒家思想,例如杜少卿,虽然讨厌虚伪的孝道,但却因为提倡真孝而进行的“豪举”也不过就是被那些市井之流欺骗夺产,最后落了个贫穷一世的结局。沈琼枝作为一个敢于反抗、自强自立的女性在书中独具光彩。 再如儒士“马二先生”马纯上(原型是作者吴敬梓的一位姓冯的朋友),虽然在儒学方面有些封建思想,并且做事天真(见西湖庙里被神仙骗),不过结果是好人有好报的类型。并且在仗义疏财中,也不乏看出他是一个君子,所以他主要还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但有些反面人物,如范进、潘三等,确实全是讽刺了。 其实,从正面人物也有很大的儒学思想中可以看出,吴敬梓本人还是有一定的“崇奉孔孟”的道德观。
编辑本段作品评价
胡适《吴敬梓评传》
在浩若星海的中国古典中,被鲁迅许以“伟大”二字的,只有两部书,其中之一便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另外一部为《史记》)。《儒林外史》是写士林阶层的。在中国的古代,所谓的士林,既是知识分子的世界,也即是官场。这是部批判知识分子的书,也可以说是一部揭露官场昏晦的书。这样说来,在当代的中国,确实很有重读《儒林外史》的需要了。 作者吴敬梓(公元1701年—1754年),生长在长江北岸安徽省全椒县一个“名门望族”的大家庭。曾祖和祖父两辈官运亨通,在明清之际,有50年“家门鼎盛”的时期。但他自己的祖父在同辈中功名很小,而且早逝;他从小被出嗣给长房吴霖起,即是他的养父,吴霖起只做了几年县教谕,后来因为得罪上司而丢官,郁郁而终。吴敬梓13岁丧母,23岁丧父,本身既不热心功名,又轻视钱财,随意挥霍,慷慨仗义,上代留下的家产在几年之内被他挥霍得所剩无几,以致“田庐尽卖”、“奴逃仆散”,一时“乡里传为子弟戒”(《减字木兰花·庚戌除夕客中》)。加上考场失利,刺激甚重,“那得双眉时暂开?”回乡之后,由于不堪冷遇,于雍正十一年移家南京。从此时直到54岁在扬州逝世,主要靠卖文和朋友周济过活,也是在此期间完成了《儒林外史》这部鸿篇巨著。 吴敬梓自幼处在名门望族的社会环境中,而成长的家庭却是一直在走下坡路,中年后又骤然陷入贫困不堪的境地。在他一生所经的这种由“渐”而“骤”的家庭破落过程中,他在家乡全椒县、在苏北赣榆县(其父任职之地)、在南京都曾久住,到过扬州、安庆、芜湖等城市;从宗族几代关系以及自己的人际关系看,他接触的士大夫阶层很广泛,认识与熟知的人物也非常多。他看的嘴脸,受的冷暖,经历的人事,体验的世情,都极其丰富深刻。这就培养了他富有正义的敏锐感觉和体察现实的清醒头脑,使他能够看透清朝黑暗统治下士大夫阶层的堕落与无耻,看透政治的罪恶与社会的腐败。正是这种身世经历,成为吴敬梓严肃的现实主义精神的直接渊源。 《儒林外史》对于士林阶级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含泪的批判。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通过对种种不和谐、悖于人情、逆于常理的荒谬现象的揭露,注入描写人物的自吹自擂、大言不惭、自作聪明、弄巧成拙、欺世盗名、自命清高、自相矛盾等等。正像果戈里所说:“我们的骗子们,我们的怪物们!……让大家笑个痛快!笑真伟大,它不夺去生命、田产,可是在它面前,你会低头服罪,像个被绑住的兔子。”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有鲜明的目的,那便是“作者之意为醒世计,非为骂世也”。作者虽然极尽讽刺之能事,却是要挽救被讽刺的这一群,正所谓“善者,感发人之善心;恶者,惩创人之逸志”。作者以悲天悯人的手笔描写了八股制度下众多儒林人士的悲剧性命运,进而展开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情画,抨击了制度的腐朽和社会的黑暗,使《儒林外史》成为中国古典讽刺中的圣品。 《儒林外史》历来被评价为古典现实主义巨著,即为现实主义作品,其中很多故事与人物直接来源于生活。鲁迅先生在《中国史略》中就曾说过:“《儒林外史》所传人物,大多实有其人,而以象形谐声和庾词隐语寓其姓名。”《儒林外史》擅长运用“皮里阳秋”的笔法,也就是“口无所臧否,而心有所褒贬”。作者的看法并不是直接拿出来硬塞给读者,而是在具体形象的塑造中微言大义。周进和范进的中举,匡超人的转变,杜少卿的豪举,马二先生的迂腐,这一切都是通过具体的情节来表现深刻丰富的思想。作者并没有直接向我们褒贬什么,但每个形象都饱含着巨大力量的褒贬,传达着作者明确的正义观,我们必须从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各种形象的关联、发展上体会和了解。这是一种富有现实主义色彩的叙事方式。 该书另一个艺术特色是速写式和剪影式的人物形象。《儒林外史》是一部主角不断变换的长篇,或者说是一部由无数短篇交替而成的长篇,基本上不可能通过详细描写其一生经历,以及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世界。所以,吴敬梓把重点集中在人的性格中最刺目的特征上,从而深入细致地表现一个相对静止的人生相。这就如同从人物漫长的性格发展史中截取一个片断,再让它在人们面前转上一圈,把此时此地的“这一个”,放大给人看。这是勾画讽刺人物的一个很出色的手法,它使人物形象色彩明净,情节流动迅速,好像人物脸谱勾勒一成,这段故事便告结束,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正是这些精工提炼的精彩情节。
初一历史题 急~~~~~~~~~~~~~
中国古代的经济
洛阳一高高级教师 张忠淼
一、相关知识链接
1.主要相关内容:古代农业的发展,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古代交通、商业、城市经济的发展,古代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古代经济制度,古代经济中心南移,古代的工程建设,古代边疆经济发展(参看民族关系)等。
2.知识体系整合
革新生产工具
①商周:懂得施肥
②春秋战国:进入铁器时代,普遍使用铁农具,推广牛耕,创制桔槔
③魏晋南北朝:曹魏创制翻车、水碓、水磨。深耕细作,积粪肥田
④隋唐:创制筒车、曲辕犁
兴修水利
①战国:修建芍陂、郑国渠、都江堰等水利灌溉工程
②魏晋南北朝:曹魏兴修渠堰堤塘;北魏孝文帝下令水田之处通渠灌溉
③隋唐:隋朝大运河可用于农田灌溉,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
农作物新品种和种植面积 扩大
①商周:“五谷”都已种植
②西汉:西域的葡萄、苜蓿等传到内地
③唐朝:茶园规模大,茶成为生活必需品,农产品商品化提高
④明清:从国外引进高产的玉米、甘薯;棉花普及南北,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专业生产区域
垦荒扩大耕地
①春秋战国:大量垦荒,私田不断发展
②魏晋南北朝:江南大量垦荒,水田扩展;北方农田缩小,畜牧业扩展
③隋唐:江南围湖造田、烧山造田,圩田、梯田扩展
各时期农业发展特点
①春秋战国:进入铁器时代,新兴的封建农业生产发展
②魏晋南北朝:士族庄园、寺院农业发展,南北农业趋于平衡
③隋唐:南方农业进一步开发,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④明清:粮食产量大增,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农产品专业化、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重要农学著作:北朝的《齐民要术》和明朝的《农政全书》
主要手工业部门:金属冶炼、纺织、陶瓷、造船、煮盐、印刷、酿酒、制漆等的发展(略)
革新生产技术和工具
①夏商周:称为“青铜时代”。商朝青铜业规模大;西周青铜制品趋向生活化,日用器具数量大,更加精美。商周出现原始瓷器
②春秋战国:进入“铁器时代”,发明铸铁柔化技术。青铜制造业工艺创新,发明金银错技术和雕铸技术。漆器中用夹苎技术。学会用曲造酒
③汉代:发明造纸术,蔡伦改进造纸书,纸的产量大增
④魏晋南北朝:孙吴培育八辈之蚕;冶铁业发明百炼钢技术和灌钢法;造纸技术进步,纸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⑤隋唐:冶铁业用切削、抛光、焊接技术,造船业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和世界上最大的海船,陶瓷业创制唐三彩和秘色瓷。发明雕版印刷术。丝织业学习波斯先进技术
⑥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⑦明清:丝织业使用“纱绸机”,印刷业推广双色套印技术,出现彩色印刷品
著名产品和产地
①商周:商朝的司母戊方鼎和人面纹方鼎
②春秋战国:春秋的莲鹤方壶;战国的随县编钟,山西的池盐、四川的井盐、山东的海盐
③魏晋南北朝:曹魏的丝织业中心襄邑和洛阳;北魏的相州以造军刀著称;南方盛产青瓷,北方创制白瓷;洛阳、长安、建业、扬州是造纸中心
④隋唐:丝织品有绫、绢等十几类,每类又有许多品种
⑤明清:苏州是丝织业中心,松江是棉织业中心,芜湖是染织业中心,佛山是冶铁业中心
①商周: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青铜业发达
各个时期发展特点
②春秋战国:进入铁器时代,冶铁业兴盛
③隋唐:分布广,规模大、产量高,分工细、品类繁,技艺高
分工细密,促进了地区和行业的社会分工
④明清 规模扩大,产量大幅度提高
丝织等行业资本主义萌芽兴起发展
总结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著作:战国的《考工记》,明代的《天工开物》
①商民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者称为商人。商的都城商业繁荣
②春秋战国:中原成为商贸中心,中原市场可以买到四方的物资。诸侯国都城临淄、邯郸等成为繁华的商业都市
③魏晋南北朝:南方商业相对活跃,北方商业因战乱一度遭到破坏,北魏以后有所恢复发展
市场发达
城市有管理的市场“市”,市中有柜房和邸店
唐后期城市出现夜市
农村普遍出现定期举行的“草市”
城市繁华
④隋唐 长安、洛阳是全国商业中心,城中有东西两市,营销全国各地,物资,还有许多外商。
扬州、益州是长江流域商业中心,唐朝后期扬州商业地位超过长安、洛阳
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手工业产品投放市场
⑤明清 北京、南京是全国商贸中心,出现几十个大的商贸城市
商品生产向农村延伸,江浙工商业发达的市镇兴起
①汉朝:开辟丝绸之路后,同亚、欧各国的丝绸贸易发展起来。长安、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城市。同邻国朝鲜、越南贸易频繁,先进的铁器等输到朝鲜、越南
②隋唐:对外实行开放政策,对外交通发达,许多波斯、新罗商人来华经商,对外贸易超过前代。长安、洛阳、扬州、益州聚集大量外商。登州、扬州、广州是著名的外贸港口
③明清:明朝郑和下西洋进行的海外贸易,不计经济效益,难以持续进行。清朝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只保留广州一地对外通商,阻碍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货币的演变:商代的贝币——秦朝半两钱——汉代五诛钱——唐代通宝——明清纳银代役,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
魏晋南北朝:南方商业相对活跃,北方遭到破坏
各时期事业发展的显著特点 隋唐:商业全面繁荣
明清:国内贸易繁荣,对外贸易萧条
①夏商周都城是全国的交通中心,修建通往各地的大道。商周建立邮驿传递制度
②秦朝兴修灵渠5,沟通长、珠江两大水系。统一车轨,修建弛道
③两汉开辟了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了对外贸易
④隋朝开通纵横南北的大运河。扩充弛道,北方修筑两条大道
⑤唐朝以运河、长江为中心的水运发达。交通要道上的私家店肆发展起来。对外交通发达,除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外,还开辟了通往朝鲜的陆上交通线,通往韩国、日本的海上交通线
①战国兴修都江堰、郑国渠、芍陂等大型水利工程
②秦朝修建万里长城、灵渠、弛道
③隋朝兴建两都,广设仓库,开通大运河,扩充弛道。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
④金代建造卢沟桥,闻名中外
⑤元朝都城大都气势宏伟
⑥明朝修筑长城,兴建三重城墙的北京城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原因:①北方人民南迁,带去劳动力和先进技术;②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③南方统治者劝课农桑的政策
表现:①江南农业进一步开发,三吴地区最发达。洞庭湖、鄱阳湖、成都平原成为重要产粮区。②南方商品经济比北方相对活跃
影响:为后来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原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社会秩序稳定
表现:①江南土地面积、粮食产量大大增加,江南成为重要产粮区;②江南商业繁荣,扬州、益州商业地位超过北方的长安、洛阳
影响:为后来实现经济重心南移创造了条件
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北方。江浙长期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
①西周实行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其特点是土地归周王所有,奴隶主贵族享用、经营土地,井田上奴隶集体劳动
②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技术推广,生产力显著发展,导致井田制瓦解,以土地贵族私有、封建地租剥削、农民家庭个体生产为基础的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起来。秦国商鞅变法首先确立了土地所有制
③秦始皇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此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的土地所有制成为我国主要的土地制度
④北魏、隋唐为限制大地主土地所有制恶性膨胀,发展农业生产,推广封建的土地国有制——均田制。其特点是把手中掌握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但并未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主体地位
⑤北宋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大地主土地所有制恶性发展,导致阶级矛盾十分尖锐⑥明清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空前发展,土地集中十分严重,且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表明
封建制度的衰落腐朽
①春秋:鲁国实行“初税亩”,齐国“相地而衰征”,开始征收土地税,从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权
②汉代:实行严密的编户制度,规定平民百姓向国家承担土地税、人头税、徭役和兵役,其中土地税较轻,人口税和更赋(即代役税)较重
③隋唐:实行与均田制相联系的租庸调制,其中的“庸”允许农民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生产发展
④唐后期: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遭到破坏,开始实行新税制——两税法,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口税为主的赋役制度
⑤明代:通过“一条鞭法”改革,对赋税制度进行了两项重大改革,一是赋役征银,二是将人丁银的一部分分摊在田亩中,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⑥清朝:先后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最终废除了人头税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其特点是士族地主和佛教寺院凭借政治特权,强占大量土地,控制大量依附农民,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税收和兵源,威胁中央集权。南北朝后期,随着士族地主势力的下降和灭佛斗争,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逐渐衰落下去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兴起发展
大量产品投放市场
国内市场扩大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出现数十个较大商贸城市
农村工商业发达的市镇兴起
手工业的行业分工、生产规模扩大、旧的手工作坊难以适应
表现
明朝丝织业中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机房)产生
清朝手工工场规模扩大、分工更细、部门增多
特点:发展缓慢,仍处于萌芽状态
发展缓慢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从各方面阻碍其成长
儒家、法家都提出“以农为本”的经济思想(孟子“民为贵,君为轻”、“仁政”;
春秋战国 商鞅“重农抑商”)
秦国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政策,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
隋唐:以“重农”、“富民”思想为指导,沿用北魏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使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减轻了农民赋税徭役负担,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唐太宗提出“存百姓”的思想,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促进了唐初经济的恢复发展;武则天、唐玄宗继续推行唐太宗的政策,使唐朝出现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
北宋:王安石变法提出了新的“理财”思想,以限制特权地主的势力,改善农民处境,发展农业生产为突破,以克服财政困难。变法实行的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等措施,增加了的财政收入,取得了显著成效
①封建统治者严厉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设置关卡、征收重税,限制手工业的规模,对外实行闭关政策,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进步思想家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发展工商业,震动了思想界,顺应了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潮流
③开明政治家张居正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了“一条鞭法”,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④明末李自成起义提出“均田免粮”口号,反映了农民要求平均财富和获得土地的愿望,表明了农民反封建斗争进入新阶段
二、学习方法指导:
1、学习中国古代史的主要要求是:探究古代各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状况、特点及产生的重大影响,并从中认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经验教训。唯物观认为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活动,生产力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最根本的动力,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则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社会经济发就构成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近年来的高考强调考察学科主干知识和社会热点问题,中国古代经济史既属于古代史的主干知识,又与当前的热点现代化经济密切相关;因此,近年来的高考中,中国古代经济史的有关内容就成为经常涉及的考点,我们在高考备考中,对于中国经济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中国古代经济中的知识多而杂,尤其是各时期经济发展的成就,很多涉及学生平时不熟悉的,需下大力气牢记知识,切忌一知半解,模糊不清。为提高记忆效果,还需要在记忆基础上归纳分类,前后联系,应特别关注先进生产工具、先进技术、先进经营方式的创新。
3、分析中国古代经济发,应坚持唯物史观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的原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互作用的原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原理,应正确把握经济与政治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的互相联系,正确把握经济发展各个环节(如经济思想、经济政策、经济措施、经济效益等环节)之间的联系,正确把握经济各个部门(农业、手工业、商业)之间的联系,从联系中认识经济发展的前因后果和客观规律。
4、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思想、经济政策、经济制度对经济发有重要影响。古代封建社会的农本思想、重农抑商政策、土地制度、赋税制度本质上反映封建生产关系的基本特点:土地私有、地租剥削、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因此,正确认识上述经济思想、政策、制度的关键就在于认清封建生产关系的上述特点。抓住这个关键,有助于进一步认清提出农本思想和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根源及历史作用,有助于进一步认清封建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演变规律。
5、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应特别关注与我国当前现代化经济建设联系密切的如下问题:古代的生态环境变化、古代商品经济、古代的农业发展、古代的经济政策、古代的区域经济发展。
三、重点难点突破
1、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旧的生产关系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必然引起新的先进生产关系,取代旧的落后生产关系,而新的先进生产关系确立必然又会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这是包括中国古代史在内的一条客观经济规律。中国古代经历了以下三次生产关系的变革:(1)第一次是父系氏族到夏制时期。这一时期生产力显著发展,迎来了青铜时代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公有制生产关系难以生产力发展,先进的奴隶制生产关系逐渐发展并确立。奴隶制生产关系虽然以黑暗的奴隶制度剥削代替了氏族公社的平等合作关系,但是打破了氏族公社狭隘闭塞状态,组织起大规模的奴隶劳动,实现了体力与脑力劳动分工,大大促进了经济文化发展。夏制建立,标志着我国进入农业文明的时代。(2)第二次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生产力显著发展,迎来了铁器时代,旧的奴隶制生产关系难以适应生产力发展,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逐渐瓦解,以土地私有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以地租剥削为主要剥削方式,以农民家庭生产为经营方式的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发展并确立,封建生产关系与奴隶制生产关系相比,提高了劳动者农民的地位和生产积极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战国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确立了新的封建生产关系的统治地位,以后一直到宋元,封建生产关系对经济发展主要起推动作用。(3)第三次是明清时期,这一时期封建社会衰落,商品经济显着发展,封建生产关系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障碍,在上述历史条件下手工业的丝织业等部门产生了以商品生产力为目的,以雇佣关系为剥削公式的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封建生产关系相比,更能促进生产力发展:一是进一步提高劳动者工人的地位和生产积极性;二是它所进行的商品生产具有开放性和竞争性,有利于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但由于封建统治者的摧残,明清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处在萌芽状态,发展十分缓慢,旧的封建生产关系和自然经济依然占优势地位。
2、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除了上述三次生产关系变革所起的推动作用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封建王朝推行的开明经济政策和发展生产的措施,对封建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进行调整和改革。如商秧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发了封建经济,为秦的统一打下了经济基础,隋唐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缓解了土地兼并,保证了农民的土地和劳动时间,为了隋唐经济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劝课农桑,轻役薄赋为唐朝的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开辟了正确方向;明朝的一条鞭法丁役分摊在田亩和纳银代役,不仅有利于农民的农业生产,对商品经济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2)封建王朝的“大一统”和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安定了社会秩序,为经济恢复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如秦、隋、元结束长期分裂混战,秦汉、隋唐、宋元为巩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的措施,都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3)古代各民族 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民族融合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经济的共同发展。如汉唐“和亲”政策的典范“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向边疆少数民族传播了汉族先进文化技术,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汉代的张骞出使西域把西域的农作物品种带回内地,促进了内地汉族经济发展,魏晋南北朝和宋元时期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间互相学习先进技术,使各族、各地区经济得到了共同发展,宋辽、宋夏、宋金先后议和,结束了双方长期战争,也为双方的经济交流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条件。
(4)古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活跃,不断学习外国先进生产技术,也对国内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如唐朝对外交往中学习了波斯丝织工艺,促进了国内丝织业发展;明朝引进美洲的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大大提高产量。
3、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政治、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
(1)古代三次生产关系大变革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也引起了社会政治文化等方在发生重大变化。夏朝奴隶制经济发展,奴隶主阶级力量壮大,他们为维护其经济利益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封建在起奴隶主国家。另一方面奴隶制经济发展又推动了精神文明的发展,奴隶制的文化由此而兴起、发展。
春秋战国封建经济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他们为维护其经济政治利益发动地主阶级改革即变法运动,通过变法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地主阶级专政;另一方面由于封建经济发展,文化领域各种势力斗争激烈,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产生了对也影响深远的法录、儒家地主阶级思想。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显著发展,城市工商业者队伍壮大,封建统治者则加重了对工商业者的税赋税 制,城市工商业者因此而掀起了抗税斗争,另一方面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工商业者要求的反封建民主启蒙思想兴起。
(2)唐朝社会经济高度繁荣为国家强盛打下了坚实基础,也带动了文化繁荣,带动了对外关系的活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从而把唐朝推向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和全盛时期。尤其是唐的先进经济文化影响了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中国先进经济文化不断外传,形成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中华文化圈。
(3)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十分活跃,城市工商业者为主的市民阶层影响扩大,反映城市市民思想感情的宋词、元曲、话本等文学形式兴盛起来。
(4)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割据,既有深刻的政治原因,也有深刻的经济原因。土族压国经济和寺院经济势力强大,凭借其政治特权控制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实际上构成一种地方割据势力,严重妨碍国家的政治统一。
4、关于古代农业生产发展问题
(1)古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都属于农业文明时代,农业是主要的生产部门和经济的支柱产业,农业带动着手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和整个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状况又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封建王朝兴衰,所以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都以农为立国之本,高度重视农业生产。
(2)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关系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一直占统治地位,产品主要供自己享用,商品化生产程度低下,唐以后尤其明清时期由于农业产量的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显著增长;二是农业生产的经营方式,奴隶制度下主要是奴隶主监管下的奴隶集体生产,封建制度下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民个体生产。
(3)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恶劣,水旱灾害频繁,个体农民无力抵御自然灾害,组织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对农业生产发展至关重要。
(4)我国古代人多地少,解决众多人口的吃饭问题成为国家头等大事。为解决吃饭问题,古代劳动人民不断革新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实行精耕细作,如:创制翻车、筒车、曲辕犁、推广牛耕等,从而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单位面积农业产量。
(5)古代解决人多地少矛盾,发展农业生产的另一途径是加紧垦荒,扩大种植面积和此举对增加农业总产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长期过度垦荒尤其是烧山垦田、田湖造田破坏了人态环境,对农业生产又造成消极影响。
5、古代手工业发展问题
(1)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与农业相有更强的商品性,但并非所有的手工业生产都属于商品生产。古代的手工业生产有三种主要形式:第一种是官办手工作坊,其生产规模大,但产品主要供宫庭、官府享用,不属于商品生产。第二种是分数的农民家庭手工业,其大部分产品自己享用,不属于商品生产生,另一部分产品市场上出售属于商品生产。第三种是专业手工业者个体经营的手工作坊,面向市场生产,属于商品生产,但它的生产规模小。
(2)由于封建王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封建时代的手工业生产中,专业手工业者和农民的商品生产受到严格限制,发展困难重重,而官办手工作坊的非商品生产占有较大比重。唐朝以后专业手工业者和农民的手工业商品生产显著发展,尤其是明清手工业作坊生产规模急剧扩大,在此基础上,丝织等行业的手工作坊转变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将手工业商品生产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
(3)古代手工业行业众多,门类很细,其中的金属冶炼、纺织、陶瓷构成三大主要行业,丝绸、瓷器和茶叶三种产品又成为我出口贸易的三项主要产品。
6、古代商业发展问题:
(1)由于封建王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封建时代商业发展的环境十分恶劣,但由于下述原因,封建时代的商业冲破重重阻力,所得到一定的发展:一是农业手工业的进步,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二是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巩固,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三是封建王朝实行开明的统治政策适度放松了对商业的限制,如唐朝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促进了对外贸易的繁荣,明朝实行一条鞭法 银代役对内商业发展也起到了刺激作用。四是国内外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国内商贸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古代商业发展的主地表现一是大量农产品、手工业产品投入市场,市场交易量的扩大。二是多种商业机构,商业市场和商业交换形式的产生:如唐朝的“柜房”、“邱店”“夜市”“草市”,明清长途贩运贸易发展等。三是货币发行量的扩大,货币种类的增多。四是对外贸易的发展。
(3)古代商业发展对社会经济发产生过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一些大商人勾结官行、地主、国集居奇、哄抬物价,还对贫困在姓进行高利代剥削,但总体上说商业市场手活跃为农产品手工业产品打开了销路,有利于丰富提高人民的生活,传递了各地的先进生产技术,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明清商业的发展还为手工业中先进的资本主义萌芽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
7、古代的交通运输业和工程建设
(1)古代交通运输业和工程建设的重大项目都是由国家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兴办的,一般都由强大的大一统封建王朝兴办。如秦修长城、灵渠驰道、汉开辟丝绸之路、隋修大运河和长安城、明修北京城等,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汉朝开辟丝绸之路还反映丝织业的兴旺发达。唐朝海上交通的发展还与唐造船业的进步有密切关系。
(2)古代统治者修建驰道、运河等交通设施,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国统治,但客观上促进了交通输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尤其是汉唐的丝绸之路对发展我国与亚、欧各国的经贸关系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朝修建有大运河长期成为南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